<開講>紅綠對話 若無交集 豈有火花

張競 昨晚有媒體朋友來問我,對於大陸涉台學者與綠營色彩鮮明智庫對話有何看法?我的專業領域不是研究兩岸互動關係,但就整體戰略眼光切入來看此議題,有下列幾個觀點值得與讀者朋友分享。 首先,吾人不妨思考,假若目前綠營執政高層認為其可完全掌控台灣政局發展趨向,此項對話是否有可能成局?面對國內政壇對立日趨激化,執政高層顯然對整體政治局勢發展難以完全掌控;許多既定政治程序與議程都無法依據當權者政治意志完全落實,就連執政黨內部亦有政策難以統合,對外發言內容矛盾,高層難以號令個別政治人物等等頭痛難題。 在此時透過智庫安排,啟動以綠營人士為參與主體,與對岸涉台學者進行對話,究竟是面對政治困境尋求突破,抑或是病急亂投醫,總是要搞出點績效,還是綠營高層指導,胸有成竹與對岸開始尋求溝通協商管道,所有讀者其實都可以發揮想像空間,思考一下何種可能性最高。 其次吾人更必須考量,假若綠營執政高層與華盛頓溝通管道暢通無礙,雙方具備高度互信,同時綠營政策亦可獲得華盛頓高層支持與背書,此時會不會讓此項對話端上檯面?姑且不論台北政壇從賴政府接掌政權後,儘管拚命駁斥華盛頓疑賴論傳聞,但各方對此基本觀感還是揮之不去。此時啟動綠紅智庫學者二軌對話,對此究竟是加分抑或是減分,確實值得認真評量! 特別是當前正面臨美國新舊政府交接之際,在拜登政府臨去秋波,以末日狂花極速飛馳姿態,撒出許多讓人難以理解施政措施,而川普政府在未正式接掌政權前,就已經擺出藍波猛男拿出機槍掃射架式,對外狂妄放話,開罪諸多盟友時刻,為何綠營智庫要急著要端上這道菜,其中邏輯何在?究竟揮劍指向何方?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綠營能夠在台灣社會鞏固政治票房,在相當程度是必須展現出獲得華盛頓青睞與支持,因此就抗中保台基本戰略思維來說,更是要對華盛頓積極表態,毫無保留以投名狀存證表忠,以便在華盛頓政壇建構其與藍營在面對北京時,在政治態度與立場上,確實存在市場區隔。同時亦可以此在美國政治圈內抹紅藍營,同時在台灣社會加強指控藍營賣台力度。 因此若要啟動綠紅對話,讓台海兩岸政治青紅燈能夠產生變化,政治高層轉換燈號順利通行,其實就必須不要讓華盛頓方面感到被蒙在鼓裡。這也是藍營執政時期,經常在面對華盛頓詰問時,所一再強調在兩岸互動關係上絕無意外最重要關鍵所在。儘管許多華盛頓負責處理台海情勢之政治官僚,對於馬習會未見得能夠完全理解接受,但確實從未抱怨未曾接獲通報,讓其措手不及難以應對。 如今當媒體踢爆紅綠智庫二軌對話,究竟涉及互動接觸者,要如何應對華盛頓方面表關切?其實是值得吾人認真觀察。假若未曾在事先照會,其實對維護互信來說,絕對會產生減分現象,假若事後又未能妥善說明,會不會產生後遺症?其實誰都沒有把握。 最後還是要明白點出,檯面上接觸對話,整個內容與過程都是準備好能夠攤在陽光下之劇本;北京所畫出紅線與底線,能否與綠營立場產生交集,透過交換意見激發出火花,恐怕真是令人難以樂觀期待。而且就算綠營高層願意彈性調整,能否安撫其支持群眾? 真正探溫、試水與摸底,其實都是在檯面行程結束後才會登場。綠營既然開始要藉由智庫打頭陣啟動對話,能否讓北京立場鬆動,其實亦是政治豪賭,要是不能夠獲得比九二共識更好條件,最後搞成白忙一場,日後面對台灣鄉親,恐怕在兩岸議題與政策上,整個論述與敘事力道都會大打折扣!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0042)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容不下東德人,德國就沒梅克爾總理!

史雪燕(中)在國民黨立委陪同下,召開記者會爭取陸配參政權。(本報資料照) 繼南投縣前縣議員、大陸配偶史雪燕遭到賴政府解除議員公職之後,內政部「趁勝追擊」,又以「依法行政」為由,打算取消五位陸配里長的公職資格。史雪燕與這五位里長,都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為中華民國公民,但僅因她們的出生地是在中國大陸就遭到民進黨政府另眼相待,這不但違反中華民國憲政架構,更是對普世價值、民主精神的莫大諷刺! 倘若繼史雪燕之後,這五位陸配里長也被取消公職資格,則可推斷許許多多陸配在中華民國的參政權將遭到嚴重剝奪,從法理和普世價值兩個角度都有損台灣的民主。 首先就法理而言,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揭櫫中華民國為民主共和國,第十七、十八條明定中華民國人民有選舉、服公職的權利。史雪燕等人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而且具備公民資格,自當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公職人員選罷法,透過法規程序成為候選人,當選後服公職。倘若史雪燕等人的公職資格遭到取消,即恐有違憲之虞。 再者,就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而言,中國大陸為中華民國領土,而且中華民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當然也就不承認大陸地區人民所擁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依此法理,既然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又何須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當史雪燕遭到撤銷議員資格之後,包括本報社論在內的許多評論認為賴政府此舉為擺明「兩國論」,其理亦正在於此。 其三,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言揭示其訂定之目的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一條據此規定「在國家統一前」,第二條將兩岸人民依「戶籍」區分為台灣地區人民、大陸地區人民,就此迴避兩岸「國籍」和兩國論等爭議;而兩岸條例為特別法,國籍法則是普通法,特別法應屬優先適用。內政部倘若依國籍法推翻兩岸條例之規定,則有悖法理原則。 要言之,當前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就是「一中憲法」,但這個「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而且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相關法律也無涉兩岸國籍問題;因此,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指爭取陸配參政權「不要藉機偷渡一中概念」的說法,更顯得是目無憲法、偷換概念、不知所云。 其四,根據聯合國兩公約之一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規定,凡屬公民均應有權在真正、定期之選舉中投票及被選,不受無理限制;而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中華民國公民除須年滿二十歲之外,還必須未被褫奪公權或未受禁治產宣告。史雪燕等人既是中華民國國民,也是中華民國公民,而中華民國也早在二00九年正式實施兩公約施行法,她們當然可依法在真正、定期之選舉中投票及被選,不受無理限制。 民主貴為普世價值,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包容,即如印度聖雄甘地所說「無法包容的本身就是一種暴力,也是真正民主精神成長的障礙」。既然史雪燕等許多陸配在台灣生活了那麼久,民進黨竟然還把陸配當成「中共同路人」、剝奪陸配參政權,豈不成了民主精神成長的障礙?梅克爾在襁褓時就移居東德,如果德國包容不了在東德成長的梅克爾,她又怎能成為德國總理? 甚至,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說防止中共統戰不會「麥卡錫化」,但內政部卻想方設法亟欲剝奪陸配參政權,恐怕就是走向「麥卡錫化」吧!

Read More

〈社論〉東亞局勢悄然改變,台灣準備好了沒?

日本首相石破茂認為,台海和平必須在區域安全架構及日本法律之下討論才有意義,與民進黨一再炒作「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的空談恰好相反。(路透,資料照) 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各國早準備面對可能會全面洗牌的國際格局,尤其是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及敘利亞內戰等,能否就此停火或結束,就看美國新總統如何出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任內最後一次出訪就選法國及日韓,不無為日後美歐及美日韓同盟奠定更紮實基礎的用意。夾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大國博弈當中,台灣更沒有輕忽國際局勢萬變的本錢,賴清德政府應及早預作準備。 事實上,東亞局勢正悄然改變。以美日安保及美韓同盟為主軸的東亞安全格局不至於有太大變動,但中國大陸已緩步調整對美應處模式、釋出願意推進增加互信的正面訊號。大陸學者閻學通去年底在《外交事務》雜誌提到,大陸不懼怕川普,陸美也不太可能因台灣問題開戰,畢竟北京未來四年將專心重振經濟上。此外,中共當局駐美大使館官網也大量出現「中美友好」貼文,認為雙方可加強有利於雙邊關係的經貿合作。 很顯然,有了上次與川普交手的經驗,中共當局除了主動表明與華府改善雙邊關係、尋求符合彼此利益的互惠模式之外,也把外交觸角延伸到其他地區,積極與歐洲及東亞國家交好,還藉著金磚峰會推進並深化與南方國家的關係,藉此降低川普第一波關稅戰的衝擊。 據外媒報導,美陸雙方為了如何建立溝通管道,相互刺探摸索。川普不願延續現行的正式外交機制,亦即由美國國務院與中共當局外交部搭橋接觸,而是另行透過由雙方領導人授權的高層私人溝通管道直接對話,只不過習近平基於脫離外交正軌的高度風險考量,目前傾向不接受此一建議。對此,雙方各有不同政治盤算:川普想擺脫官僚的掣肘,習近平則希望維持使外界無法預測的決策體制。換言之,兩人能否維持溝通管道暢通,將是雙邊關係良窳的關鍵。 正當美陸為了大國競合新局調整之際,東亞國家也在歷經沉默轉變。日本首相石破茂率先打破日陸僵局,派外相岩屋毅訪問北京,強調日陸兩國在區域及全球事務中肩負重要責任,並表示將致力於推動擴大共同利益的戰略互惠關係。大陸外長王毅則說「雙方是合作夥伴,應秉持互不構成威脅的共識,推動關係沿正確軌道前進」。 這是日本重返對美國及中國大陸等距外交的起手式嗎?石破茂甚少提及台海議題,並非代表他不重視,只是因為他從未為了討好某一方就高調表態,而是基於日本利益務實地看待國際政治現實。民進黨一再強調「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恐是誤導國人正確認識台日關係的政治操作。 石破茂不是不談台海和平,而是認為必須在區域安全架構及日本法律之下討論才有意義,與民進黨一再炒作「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的空談恰好相反。難怪賴政府要加大美日印太戰略不變的大內宣,以免氣球被戳破。就像南韓政局變化,就可能會大幅度牽動南韓的外交政策走向,不僅華府及東京都在觀望,北京也密切關注,台北豈能落入被動窘境? 當然,美陸競爭格局不會改變,民主同盟圍堵專制集團的態勢也將持續,但策略手段和程度卻可能出現差異。台灣要提防中共對台軍事威脅,也不能忽略川普交易型性格對台美陸三邊關係的衝擊。賴政府不能鴕鳥心態,以為只要搞定大內宣就可高枕無憂,卻坐視不管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如此恐將白白流失從容應對新局的契機。

Read More

〈社論〉柯建銘一個人的武林,是想戰誰?

柯建銘一個人召開記者會,但正如老柯在臉書上的po文,他可能最想的是凸顯自己「太有戰鬥力」吧!(取自柯建銘臉書) 民進黨立院黨團萬年總召柯建銘最近砲火猛烈,不但喊出要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甚至還喊出要罷免四十一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以公投解散國會;在野黨不但反唇相譏,更反嗆「以罷制罷」,點名幾位綠委可能成為罷免的對象。一月四日,老柯一反常態獨自召開記者會痛批在野黨,還用臉書發了七千字長文自詡「老柯最有戰力時間」,但綠委自家人的反應卻是零零落落;老柯這一個人的武林,到底是想要戰誰? 迥異於蔡英文總統執政八年期間的完全執政,去年年初大選,不僅賴清德當選總統的得票率不過半,民進黨更痛失國會最大黨地位;再加上國民黨、民眾黨藍白合發揮戰力,民進黨完全居於劣勢。八年完全執政的唯我獨尊逝去,老柯身為民進黨團萬年總召,不難想像他內心的焦慮感、挫折感節節升高;他在一個人的記者會上左一句「老柯最強,沒在怕的」、右一句「老柯最成熟、智慧、理性」,更凸顯他不甘式微。 但是,老柯話說得越來越辣,到底想戰誰? 可能性一,老柯是想戰賴總統。日前立法院行使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民進黨立院黨團以「國會自主」的名義當掉賴總統提名的劉靜怡,當時就有傳言是英系向新潮流和賴清德捅刀,目的之一是提前開打二0二六年地方選舉卡位戰;有關於賴清德和老柯不合的傳言,也早就是公開的秘密,甚至傳言老柯是下一波檢調鎖定的對象,而且下會期會換掉總召。老柯拉高發言分貝,一則證明自己寶刀未老,二則力保英系勢力。 可能性二,老柯就是不爽韓國瑜。老柯雖說罷免韓國瑜「並非如此困難」,三分之二立委席次就夠;但三分之二相當於七十六席,民進黨席次只有五十一席,距離七十六席差了十五席,這意味著即使民進黨將民眾黨的八席全部拉攏住,還得從無黨、國民黨策反七席才夠。更何況一旦走到罷韓肉搏戰,朝野絕對都是甲動,以目前韓國瑜在國民黨的聲望而言,藍委跑票機率微乎其微,罷韓並不像老柯說的「並非如此困難」。 可能性三,老柯要戰整個國民黨,但民意真的挺老柯嗎?即以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觀察,國會改革三法贊成者都多於反對者,國會調查權差距更高達將近兩成。去年年底立院再度掀波的提高罷免門檻,也是贊成者多於反對者;台灣民意基金會雖未針對財劃法和憲訴法進行民調,但修正財劃法也是民進黨的主張,憲訴法修正變動不大,民意都未必站在民進黨的一邊。甚至,民進黨立院黨團挺南韓戒嚴,更有六成三民意認為是「做錯了」。簡言之.民意真的挺老柯嗎? 尤其是,為了凸顯自己搦戰的「正當性」,老柯更搬出老哏,在臉書上把在野黨立委打成「藍白毀憲亂政、藍白要亡台賣台」,但難道支持藍白修法的相對多數民眾也都支持賣台?老柯說藍白亡台賣台,直接質疑民意賣台,豈不荒唐! 再說,老柯也揚言要以公投解散國會,這對民進黨而言,雖說是扭轉立院劣勢的釜底抽薪之計,但不僅困難度極高,甚至連適法性都有爭議,民進黨中央也坦承內部沒具體討論過。老謀深算的老柯喊出這招,恐怕也是喊爽的吧! 當然,老柯可能既想戰賴清德,也想戰韓國瑜、國民黨,甚至民眾黨,但籌碼和民意支持度都未必盡如柯意。或許正如老柯在臉書上的貼文,他可能最想的是凸顯自己「太有戰鬥力」吧!

Read More

〈社論〉陸委會莫成為兩岸交流、互動的阻力

邱垂正雖說應對中共統戰是全體國人的共同責任,台灣不會被「麥卡錫化」,但現實走向完全不是他所描述的如此正面無害。(中央社) 兩岸關係自賴清德上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持續低迷不振,台灣與中國大陸各有堅持、互不妥協,甚至以嗆聲或軍演較量,除了有彼此的內部政治考量,實難看出有任何轉圜餘地。中共固然不該動輒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威嚇台灣,但賴政府也應回歸憲法之兩岸定位處理彼此歧見,才有機會緩解台海緊張對峙局面。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於去年歲末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共不斷改變現狀,持續對台以複合性施壓,包括軍事威脅、經濟脅迫、社會滲透、認知作戰等,其威懾滲透已常態化,台灣社會不能沒有警覺,必須藉由實力和努力爭取賴總統提到的「四個不變」,而不是「寄希望於對岸領導人的善意」。他強調,台灣是民主陣營對抗專制陣營最前線,因此務必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展現台灣良善力量。 邱垂正進一步說明,「在中共的政治框架裡,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所以我們沒辦法接受中共「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的主張,重申民進黨政府依然堅持健康有序的兩岸交流,也「期望民間善意堆疊推動兩岸關係逐步良性互動」。他也提到,台灣團結一致應對中共統戰,但政府絕不會以國安名義限制人民自由,且台灣社會不會出現所謂的「麥卡錫化」。 邱垂正的字裡行間實在看不到有任何化解兩岸誤解、降低衝突風險的意向,確實令人失望,畢竟陸委會的職責除了維護國家安全外,更該積極主動化解與陸方的歧見,進而減少誤解或誤判。更甚者,他以對等尊嚴為由,處處為兩岸官方往來設限訂條件,甚至還說拒絕中共涉台系統「一把手」來台的原因,是對中共實施「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份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懲獨二十二條)的嚴正抗議。 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安全本來就是政府的基本責任,面對中共咄咄逼人的全方位統戰作為,執政黨希望國人提高警覺、時刻做好準備的期待是正常反應。只不過,當主管兩岸事務的政府機關竟對中國大陸沒有絲毫善意、甚至還以各種理由限縮民間交流,顯見賴清德宣示會推進兩岸往來的承諾,只是欺騙國人的政治語言。 其次,邱垂正雖說應對中共統戰是全體國人的共同責任,台灣不會被「麥卡錫化」。然而,現實走向完全不是他所描述的如此正面無害。反之,任何希望兩岸平穩交流互動的溫和主張,在台灣都淪為民進黨側翼網軍的攻擊對象,在野黨也時時被民進黨抹紅為「中共同路人」。一個無法接受理性討論兩岸政策的政府,甚至冀望藉著仇共民粹鞏固政權的政黨,豈可能願意聽從民意或容忍異議者的不同意見? 當然,中共不承認、不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確實是阻擋兩岸溝通的主因之一。但難道民進黨不該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提出相對應的兩岸立場嗎?中共固然有其堅持,唯我方亦應提出符合憲法及民意的兩岸論述以反制中共,而不是消極以對,只想操作「抗中保台」牟取黨派私利。 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日前宣布,年度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會將改地點舉行,但探究其原因,卻是受到賴清德強硬兩岸立場的衝擊,今年出席活動的台商遠比往年少。想想看,倘若本應盡責維護兩岸互信的陸委會及海基會都淪為民進黨的打手,兩岸關係何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甚麼是「救濟」和「副署」?

桂宏誠 民進黨對立法院修正通過《選罷法》、《憲訴法》和《財劃法》三項法案,聲稱要尋求一切可能的「救濟」。圖為立法院長韓國瑜宣布《財劃法》三讀通過。(中央社) 民進黨對立法院修正通過《選罷法》、《憲訴法》和《財劃法》三項法案,聲稱要尋求一切可能的「救濟」,而行政院長「不副署」立法院議決的法律案,讓總統即使公布也不生效力,則是其「救濟」的方式之一。諸如這些說法,則屬偷換概念和對憲政原理的無知。 早期台灣有所謂「自力救濟」的說法,且是以群眾運動挑戰政府的公權力,用以逼迫執政者回復聲稱遭受政府所侵害的權益。由此可知,因權益遭受公權力之侵害,如循法定的制度予以排除,這套制度就可稱為「救濟」制度。同時,我們一般所稱的「救濟」,指的是如訴願和行政訴訟等行政性質的救濟制度,目的是排除違法或不當的公權力對權益所造成的侵害。 然而,民進黨不同意立法院議決的法律案,這是代表人民決定了規範的形成,並不會有人因法律生效就造成了權益受損,又何來救濟或需要救濟之說呢?因此,民進黨對不同意的法律案聲稱尋求「救濟」,又是一種偷換概念。 再者,民進黨竟構思行政院長「不副署」立法院議決的法律案,使得總統即使公布法律也屬無效。但有學者則認為,「副署」是「制衡」總統而非立法院,故認為此一途徑走不通。其實,這些看法都是對憲政原理的誤解。 副署制度源自於英國的「議會制」(Parliamentary system),但此制度長期以來卻被國人稱為「內閣制」。此情形顯示我國引進這套制度之初,就忽視英國憲政體制的核心精神為「議會至上」,反而把行政權當成是這套制度的核心。中國自明朝起就有「內閣」,指的是君主的「內閣」,但英國擁有副署權的首相,卻是國會議員且為多數黨的黨魁。 因此,當英國國王統治的王權移至國會後,就只剩下代表國家的元首權,如公布法令和主持國家重大儀典等。所以,國會多數黨通過的法律案,由執政且為多數黨黨魁的首相簽署,表示此法案已完成國會的立法程序,而再由首相送請國王以國家元首身分公布時,國王就只能依法公布。 我國憲法第三十七條明定「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長及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係指行政院長或加上有關部首長的「副署」,表示政府要執行的法律案已完成立法。而總統則如英國國王一般,只能以元首身分公布週知而已。 由上述可知,民進黨善於偷換概念,加上國人對憲政體制常缺乏認識,使得民進黨常敢於誤導和混淆視聽。因此,國人常可能處於被騙的情況,這才應是最需要尋求救濟之事。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賴清德與柯建銘的錯誤民主觀

李正修 柯建銘(後中)祭出黨紀恫嚇黨籍立委不得投票支持賴總統的某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實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央社,資料照) 本屆立法院即將任滿一年,唯多數國人咸認「吵鬧無章、政治亂源」是貼近事實的真切形容。平心而論,去年總統及立委選舉產生的結果,是朝小野大的政治現況,但民進黨始終不接受淪為國會少數黨的現實,甚至以無謂的「毀憲亂政」汙衊在野黨的多數民意,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及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必須負起最大責任。 賴總統在元旦談話中提到,「國內政黨競爭,是民主政治的一環,但是國內的政治紛爭,必須在憲政體制內,依循民主的方式,才能持續深化民主」。他還表示,行政院有權針對立院爭議性法案提出覆議,政府機關亦可申請釋憲,強調「人民也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展現主權在民的真諦」。原來,這才是他所指的「更大的民主」。 很顯然,賴清德以為行政權才是真正民意,仍不願接受國民黨才是能主導國會議事的最大黨,還放任民進黨立委無端抹紅汙衊在野黨的監督權是配合中共統戰。殊不知,在野黨聯手推動的多項法案其實是民進黨的多年主張,爾今卻回頭指控對手毀憲亂政,甚至還意圖煽動群眾包圍國會殿堂,難道不是「當家帶頭鬧事」的典型惡例? 更可笑的是,柯建銘祭出黨紀恫嚇黨籍立委不得投票支持賴總統的某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實是滑天下之大稽。很顯然,在老柯眼裡,所謂的「國會自主」只不過是一場黨紀恐嚇殺人的政治大戲!否則,蔡英文完全執政的那八年時間,哪個人聽過「國會自主」?老柯根本就是幫前老闆向賴清德報「老鼠冤」! 民進黨另一件傷害民主制度的行為,就是鼓動仇恨動員,全然無視國會多數的基本運作機制,等於親手扼殺日益成熟的民主精神。民進黨立院黨團不願支持總統提名人選,竟背後潑糞,試圖合理化自己的投票行為。此舉已經暴露出柯建銘的真正想法,那就是大法官人選應該是「自己人」,所謂捍衛憲政體制、民主法治及保障民權等,都是攻擊在野黨的表面之詞。因此,民進黨立院黨團積極回應南韓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令,恐怕不是小編的個人失誤,而是這群掌權者內心的真實反映。 國人應思考一個嚴肅問題:難道還要縱容民進黨追求貪得無厭的權力慾望?還是該以選票教訓執政黨,提醒他們面對權力的應有態度,不該是傲慢和狂妄、而是謙卑與自制。從蔡英文主政結果來看就知道,民主政治無法倚賴政治人物的自我節制,仍需要制度面的建立,在野黨的強大是對掌權者的最好制衡。 若要談真正的「國會自主」,莫過於被民進黨一手毀掉的「國會改革法案」,從國會聽證權到國會調查權,就是希望建立完整的國會監督制度,進而彰顯立委行使職權的獨立性。事實上,完善國會議員問政制度本來是民進黨的長期主張,前立委林濁水在民進黨強力反對改革法案後就感嘆:「國會改革是等了三十年的好事,是逃不過的一關」。對照今昔,民進黨不思長進,卻選擇向行政權低頭,這正是台灣民主政治沉淪的主因與悲哀。 台灣的民主發展短短數十年,這屆立法院卻是朝小野大。因此,執政的民進黨與在野的國民黨及民眾黨都應學習如何稱職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國會改革不是中共介入、更不是政變奪權,而是回歸正常的民主運作。賴清德想同時掌控行政與立法權的心態可理解,但將在野黨的所有監督都抹紅為賣台,絕非民主之福。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Read More

〈社論〉非要關柯文哲,算不算政治辦案?

台北地院最終還是裁定柯文哲等四人羈押禁見,是否公允?有無政治辦案之嫌?立即引發外界議論。(中央社) 儘管柯文哲已辭去民眾黨主席,但在北檢一副「不羈押就抗爭到底」、兩度提出抗告的強大壓力下,台北地院最終還是裁定柯文哲等四人羈押禁見。這種作法是否公允?有無政治辦案之嫌?立即引發外界議論,甚至恐斲喪司法公信力。 北院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第一次裁定柯文哲以三千萬元交保,並且限制出境、出海,還要求除日常家庭生活及工作必須之外,不得有任何接觸同案被告、證人之行為。北檢立即抗告,高院也隨之發回更裁,其考量主要針對柯文哲等四名被告有無逃亡可能性?是否可能滅證、串供或保證金夠不夠等四大問題。 地院二次裁定柯文哲加保四千萬元,連同前次交保金額共七千萬元,創有史以來政治人物交保金額最高紀錄,且須配戴電子腳鐐,限制出境、出海八個月;其考量是以高額具保、電子監控、境管及禁止接觸等方式,可作為羈押替代手段。當時羈押庭審判長江俊彥還特別指出,他審案沒有政治考量,不過柯文哲是否辭去黨主席?的確為是否羈押的考量,如果未來柯文哲未如庭中所述,仍有可能成為再羈押理由。這顯示北院當時已盡力防止柯文哲等人交保後可能的流弊,但北檢仍然提出抗告。 柯文哲於一月一日辭掉民眾黨主席,不只是履行對法官的承諾,也是以具體行動表達他沒有逃亡、滅證和串供的誠意。但是,當天晚上高院又以柯文哲四人有高度串供可能,發回更裁;在此同時,還傳出北檢有人放話「不羈押就抗告到底」。在這樣的情況下,北院第三度羈押庭中「終於」認定柯文哲等人「涉犯重罪,犯罪嫌疑重大,且有逃亡、滅證、勾串之虞,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最後裁定四人都羈押禁見。 這一連串的轉折固然展現北檢鍥而不捨、非要將柯文哲關起來的決心,高院也一直在呼應檢方的動作,更證明北檢歷經四個月的蒐證調查,傳喚八十人後的起訴書,其實證據既不充足,也不完備。因為如果已掌握柯文哲收賄的真憑實據,何懼相關人等滅證、串供? 事實上,有人以AI計算,發現十萬字的北檢起訴書,共出現十一次「疑似」、六十八次「可能」、五次「推測」;尤其是最關鍵的柯文哲「收受一千五百萬賄款」部分,北檢竟然也只以「某時地」一筆帶過,根本沒有直接證據,就推斷柯文哲收賄。綠營大佬謝長廷就指出,北檢起訴書中針對柯文哲收賄的部分,「就法律上的犯罪要件而言,證據確實薄弱了點」,他並強調「起訴必須要有明確證據」。 猶記二00八年賴清德擔任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時,曾揚言無法接受司法單位偵辦陳水扁案件的手段,「就是押人取供、押人當汙點證人」;他強調這種方式對陳水扁是侮辱,而且偵辦過程違反程序正義,踐踏人權,同時也傷害司法單位。時隔十多年,檢方對柯文哲的手段是否如此?賴清德難道不清楚嗎? 如今,柯文哲羈押已成定局,但檢方又拿不出一刀斃命的證據,即使柯文哲再關上一年三個月,恐怕也很難審結,這固然可能使民眾黨聲勢下挫,但「政治辦案」標籤形成,也會使民進黨遭到反噬,最近超過三千小草線上申請加入民眾黨就是證明。未來審判若不能秉持「毋枉毋縱」的原則,司法公信力必然會遭到更大的傷害。

Read More

<社論>觀念行為偏差,性別平權教育怎麼了?

黃子佼等藝人、名人一次又一次涉犯性騷、性侵、性霸凌案件見諸媒體,都是性平教育的錯誤示範。(中央社,資料照) 建國中學校友餐敘,菜名遭指物化女性;一名在麥當勞打工的未成年少女指控遭主管性騷、性侵長達一年,飽受憂鬱症之苦走上絕路,但是竟有建中學生在社群網路平台po上幾位同學一邊吃麥當勞、一邊高喊「沒有女權世界真好」的圖文,此一圖文又引發數所明星男校學生仿效。這兩起事件都牽涉性平觀念、行為的偏差,而且行為人大多為中學生,台灣的性平教育怎麼了? 傳統文化當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但也早有兩性平權觀念,民國六十年代的人口政策宣傳「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就是基於扭轉女性劣勢的出發點。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日發生葉永鋕事件,不但讓性別多元議題引起重視與省思,更進一步將原本的《兩性平等教育法》等法律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法律;教育部並於去年以葉永鋕案發生的日期,將每年四月二十日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日」。 另一方面,依據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政府擬具《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草案獲立法院三讀通過,於民國一0一年施行;性平會則屬於行政院法定會議,二0二一年行政院長蘇貞昌被抓包未依法定期舉行若干會議,其中就包括性平會。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學校、企業等機關也依法成立性平相關組織。要言之,有關於性平議題,雖然法律面、制度面尚有應精進之處,但已大抵具備。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度仍須人的遵守與執行方能見其效;倘若僅以法律、制度已具備即自認台灣性平表現績優,則未免流於自我感覺良好。即以性侵害事件通報加害人統計來看,一一二年達八千七百多人,創下一0五年以來新高;校園疑似性侵、性騷、性霸凌通報案件數逐年攀升,一一二年近三千件,也創新高,而且發生在高中的案件數占各級學校的三成多、甚至四成。顯見,性平恐怕已有淪為口號之虞。 事實上,不僅懵懂的中學生可能不知輕重涉入性侵、性騷、性霸凌,近年來大學也屢傳類似案件。根據一0六年監委高鳳仙的調查,一0二年至一0六年共有十一所大學傳出迎新活動涉及性騷擾或性霸凌,發生這些案件的大學當中不乏有頂尖大學,其中更有學校發生延遲校安通報等不當處置。此一歪風不僅沒有在監委、媒體嚴正批駁後退卻,一一0年至一一二年大學通報疑似性侵、性騷、性霸凌件數還高於之前幾年。 但是,漠視性平的案件又何止發生於校園,去年台灣爆發MtToo#運動,掀開潘朵拉盒子的三個案件則是發生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包括婦女部、青年部都涉及包庇、吃案,直到受害人挺身而出、輿論沸騰,外界才知原來民進黨內藏汙納垢已久,涉及仗勢欺人反指摘受害人的前民進黨青年部主任蔡沐霖日前更遭到起訴。藝人黃子佼涉犯性醜聞自毀前程、藝人宥勝遭訴強制猥褻後悔莫及、名嘴朱學恆性騷道歉仍遭判刑…。 一次又一次名人性騷、性侵、性霸凌案件見諸媒體,都是性平教育的錯誤示範,受害人的心靈也一次又一次受創,更有那些已經挽不回的性命,加害人自己或師長事後道歉也難以平復受害人的創傷。教育是根本,預防重於通報;多元性別之間相互尊重是基本道理,但及早糾正偏差觀念與行為,遠勝於偏差者一犯再犯、越犯越大! (人生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拒絕自殺)

Read More

〈社論〉賴總統元旦談話,注定又是鬥字當頭!

如果賴清德真心想要台灣團結,就不妨先思考朱立倫(前排中)所說的「中央跟地方能夠『和』,朝野能夠『和』,國會能夠『和』,台灣才有未來」的意涵吧!(取自國民黨網站) 昨天是中華民國一一四年開國紀念日,賴清德發表他就任總統之後的首度元旦談話,宣揚政績、大談民主,但竟吝於啟齒「中華民國」四個字;尤其是,他還搬出行政院覆議權、憲政機關釋憲權,以及人民的罷免權,儼然以去年賴政府和民進黨大打釋憲戰為「勳章」,並為民進黨啟動「大罷免」作預告;倘若賴清德心心念念於此,已注定未來一年仍是「鬥」字當頭的一年! 就台灣政局而言,賴清德確實陷於形格勢禁的窘境,既要接下前朝留下的爛攤子,又被雙少數總統現實綁手綁腳;但賴清德的鬥性卻絲毫不減,反而更加戰狼,他在元旦談話中提到二十六次民主,就遭民眾黨批為「民進黨作主」。民眾黨的反擊倒非信口開河,過去一年賴清德以黨主席身分確立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戰鬥路線,又揚言「青鳥飛出來」;立院內動輒發動肢體衝突,表決輸了又要釋憲,哪一樁不是「鬥」字當頭? 再說,柯建銘才剛喊要解散國民黨、罷免韓國瑜,賴清德在元旦談話後受訪時,卻又說要邀韓國瑜喝大和解咖啡,民進黨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令人不免有「禮多必詐」或「黃鼠狼給雞拜年」之感。尤其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總結過去一年台灣政壇只能用「鬥」字形容,就有民進黨立委忙不迭地跳出來說朱立倫「被中共牽著鼻子走」,這種無端抹紅的鬥爭老哏卻從來沒看到賴清德出面制止過,怎能期待「鬥」字平息? 賴清德在元旦談話中又提到人民的罷免權,彷彿呼應民進黨嗆聲發動大罷免。既然民進黨要大罷免在野黨地方首長、立委,就容不得在野黨防守、抵制?甚且,報復式大罷免豈不又是與賴清德在元旦談話中高呼「台灣一定要團結一致」自相矛盾?如果賴清德真心想要台灣團結,就不妨先思考朱立倫在元旦升旗活動上所說的「中央跟地方能夠『和』,朝野能夠『和』,國會能夠『和』,台灣才有未來」的意涵吧! 賴清德主政以來,不僅台灣內部在賴清德和民進黨主導下鬥成一團,兩岸當局也因賴清德的台獨立場而鬥成一團,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賴清德對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欠缺尊重。他在元旦談話中不僅沒有提到「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連講台後的大背板也看不到中華民國國旗和中華民國年號;他在競選時脫口而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如今看來他還真是避之唯恐不及。 倒是賴清德與對岸領導人習近平頗有默契,在新年談話中都對兩岸議題著墨不多:習近平僅提到寥寥三十七個字,而且還是踩著「兩岸一家親」、「統一」的老基調;賴清德除了提到關注「紅色供應鏈」之外,完全沒有論述兩岸關係。賴清德似乎有意避免引爆新一波兩岸鬥爭激化,但依據中共的思維邏輯,即使賴清德沒有「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但是對賴清德的「務實台獨」、「新兩國論」早已有根深柢固的定性。 且看,他在發表元旦談話之後受訪時,左一句「中國」、右一句「中國」,把「新兩國論」當成了生活的日常。他指責大陸當局只對「中國人民」到台灣旅遊採取種種措施,但他卻沒提民進黨政府也禁止台灣民眾組團赴陸旅遊。賴清德只顧著歸咎中共,兩岸關係要見到轉圜難矣哉。 質言之,只要賴清德還是只會一根手指指別人,卻忘了四根手指是指自己,未來一年台灣內部、兩岸之間還是「鬥」字當頭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