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賴總統元旦談話,注定又是鬥字當頭!

如果賴清德真心想要台灣團結,就不妨先思考朱立倫(前排中)所說的「中央跟地方能夠『和』,朝野能夠『和』,國會能夠『和』,台灣才有未來」的意涵吧!(取自國民黨網站) 昨天是中華民國一一四年開國紀念日,賴清德發表他就任總統之後的首度元旦談話,宣揚政績、大談民主,但竟吝於啟齒「中華民國」四個字;尤其是,他還搬出行政院覆議權、憲政機關釋憲權,以及人民的罷免權,儼然以去年賴政府和民進黨大打釋憲戰為「勳章」,並為民進黨啟動「大罷免」作預告;倘若賴清德心心念念於此,已注定未來一年仍是「鬥」字當頭的一年! 就台灣政局而言,賴清德確實陷於形格勢禁的窘境,既要接下前朝留下的爛攤子,又被雙少數總統現實綁手綁腳;但賴清德的鬥性卻絲毫不減,反而更加戰狼,他在元旦談話中提到二十六次民主,就遭民眾黨批為「民進黨作主」。民眾黨的反擊倒非信口開河,過去一年賴清德以黨主席身分確立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戰鬥路線,又揚言「青鳥飛出來」;立院內動輒發動肢體衝突,表決輸了又要釋憲,哪一樁不是「鬥」字當頭? 再說,柯建銘才剛喊要解散國民黨、罷免韓國瑜,賴清德在元旦談話後受訪時,卻又說要邀韓國瑜喝大和解咖啡,民進黨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令人不免有「禮多必詐」或「黃鼠狼給雞拜年」之感。尤其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總結過去一年台灣政壇只能用「鬥」字形容,就有民進黨立委忙不迭地跳出來說朱立倫「被中共牽著鼻子走」,這種無端抹紅的鬥爭老哏卻從來沒看到賴清德出面制止過,怎能期待「鬥」字平息? 賴清德在元旦談話中又提到人民的罷免權,彷彿呼應民進黨嗆聲發動大罷免。既然民進黨要大罷免在野黨地方首長、立委,就容不得在野黨防守、抵制?甚且,報復式大罷免豈不又是與賴清德在元旦談話中高呼「台灣一定要團結一致」自相矛盾?如果賴清德真心想要台灣團結,就不妨先思考朱立倫在元旦升旗活動上所說的「中央跟地方能夠『和』,朝野能夠『和』,國會能夠『和』,台灣才有未來」的意涵吧! 賴清德主政以來,不僅台灣內部在賴清德和民進黨主導下鬥成一團,兩岸當局也因賴清德的台獨立場而鬥成一團,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賴清德對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欠缺尊重。他在元旦談話中不僅沒有提到「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連講台後的大背板也看不到中華民國國旗和中華民國年號;他在競選時脫口而出「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如今看來他還真是避之唯恐不及。 倒是賴清德與對岸領導人習近平頗有默契,在新年談話中都對兩岸議題著墨不多:習近平僅提到寥寥三十七個字,而且還是踩著「兩岸一家親」、「統一」的老基調;賴清德除了提到關注「紅色供應鏈」之外,完全沒有論述兩岸關係。賴清德似乎有意避免引爆新一波兩岸鬥爭激化,但依據中共的思維邏輯,即使賴清德沒有「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但是對賴清德的「務實台獨」、「新兩國論」早已有根深柢固的定性。 且看,他在發表元旦談話之後受訪時,左一句「中國」、右一句「中國」,把「新兩國論」當成了生活的日常。他指責大陸當局只對「中國人民」到台灣旅遊採取種種措施,但他卻沒提民進黨政府也禁止台灣民眾組團赴陸旅遊。賴清德只顧著歸咎中共,兩岸關係要見到轉圜難矣哉。 質言之,只要賴清德還是只會一根手指指別人,卻忘了四根手指是指自己,未來一年台灣內部、兩岸之間還是「鬥」字當頭吧!

Read More

〈社論〉國際不安、兩岸不睦,今年繼續動盪?

川普回歸是去年國際政治的最大驚奇,當然也是未來四年的關鍵變數。(路透,資料照) 二零二四可說是冷戰結束後,國際情勢及兩岸現況最為動盪不安的一年:俄烏戰爭牽動歐洲、乃至於全球地緣政治競爭版圖;中東地區因以哈衝突掀起戰火,至今仍難平息;印太地區的美陸對抗與中共勢力擴張,也使得區域安全成了各國最關切的問題。至於台海現狀,中共持續在外交、軍事及經濟等層面對台灣增壓,兩岸關係能否維持繃而不破局面,恐將隨著川普上台而備受考驗,賴清德政府沒有鬆懈的理由。 俄烏戰爭延宕的最大受害者就是歐洲,部份國家執政黨因人民逐漸不滿沉重負擔與難民潮的壓力而改為支持極右派政黨。歐洲議會因極右翼政黨席次激增而大幅轉向,英國保守黨也經歷史上最大挫敗,法國總統馬克宏遭受國會選舉失利,德國聯合政府因不信任案通過而面臨改選等。不可否認,許多歐洲國家雖仍公開繼續支持烏克蘭,唯力度與開戰初期相比已顯著降低,這樣的結果勢將對戰局帶來難以預料的衝擊,並必然對歐洲與俄羅斯的戰後互動產生深遠影響。 川普回歸是去年國際政治的最大驚奇,當然也是未來四年的關鍵變數,倘若他成功改造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整個二戰後的國際社會體制恐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巨變。川普政府應不至於完全退出國際體系或終結美國自己精心設計的國際秩序,不過其「美國優先」思維必然牽動民主同盟及大國政治競爭態勢,這對中國大陸及俄羅斯而言,不啻為可重新檢視與美國關係的一大契機。 面對全新的美國與中國大陸雙邊關係,台灣的壓力並未減輕,尤其兩岸當權者缺乏基本互信,實難減緩台海爆發衝突的高風險。賴總統上任後雖未公開主張台獨,但其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已足以動搖台海現狀。中共政權接連以「聯合利劍」演習威嚇台灣,拉攏中華民國邦交國,並阻礙台灣的國際參與等,再加上民進黨時時以仇共手法激化朝野對立與兩岸對抗,讓國人很難對明年的兩岸關係有樂觀期待! 更棘手的問題是,美國與中共當局均將台灣問題視為足以引發強權衝突的重大議題,雙方雖有建立護欄的默契,但歧見卻日漸擴大。華府兩大黨雖仍支持行之有年的「一中政策」,但過往將台灣視為美陸關係支線的看法,已逐漸被美台互動持續升級所取代。反之,中共將台灣視為其核心利益,是不可撼動的原則,所以向來把美國對台軍售當成妨礙其統一兩岸的最大阻礙。 賴政府固然應該放棄台獨立場,但中共也該省思,為何當兩岸往來越頻繁,支持兩岸政治接觸的人反而大幅下降,尤其是傾向維持現狀與台獨的群眾遠多於不排斥統一的人。很顯然,中共強勢手段已引起跨黨派與族群的台灣民眾反感。 各國無不高度警惕川普上任後的新局,首當其衝的就是美陸的大國競合。據外媒報導,川普有意以雙方核心官員直接溝通的方式取代現行的美陸高層對話機制,不過北京偏好現行機制的可預測性。倘若川普計畫成真,屆時定將對美陸互動、甚至美國與其他國家往來,產生極大變數。 美陸大國競爭方興未艾,兩岸關係亦可能反覆在中共軍演及相互嗆聲中驚險闖關,賴政府屆時將如何在華府普遍友台情況下,能更具自信積極地處理台海問題,進而拆除衝突引信,將是國人所樂見的方向。各國關切台海和平,唯解決歧見仍須兩岸主政者的智慧與耐心。

Read More

〈社論〉經濟看似走出低潮,實則仍是挑戰重重

  全年景氣對策信號落在代表「穩定」的綠燈與代表「熱絡」的紅燈之間,但部份是受到去年比較基期偏低的影響。(取自行政院國發會網站) 二0二四年即將結束,回顧過去一年台灣經濟表現,看似有走出低潮的跡象;但儘管在六月、八月兩度出現景氣熱絡燈號,整體而言底氣似嫌不足。展望未來一年,台灣內部、外部仍有若干重大變數,對台灣經濟走勢構成挑戰,政府及產業界尤應為最壞的打算作足最好的準備。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今年分數最低的月份落在一月,為二十分;最高的月份落在八月,為三十九分;全年燈號在代表「穩定」的綠燈與代表「熱絡」的紅燈之間,九月到十一月為介於「穩定」與「熱絡」之間的黃紅燈。再以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觀察,前三季依次為百分之六點六四、四點八九、四點一七,預估全年為百分之四點二七。就這兩大指標而言,今年經濟表現相較於去年堪稱「突飛猛進」。 但是這「突飛猛進」卻也隱含了去年比較基期偏低的意涵:二0二三年全年有九個月亮出代表「低迷」的藍燈,直到九、十一、十二等三個月才轉為介於低迷與穩定之間的黃藍燈;GDP年增率方面,去年全年為百分之一點一二,為二00九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最低。 換言之,造成今年「突飛猛進」的主因之一為去年「先蹲」,導致今年「後跳」看來「跳得很高」。也正因為比較基期的因素,包括主計總處、中研院經濟所、台經院、中經院對明年的台灣GDP年增率預測值均低於今年。然而,除了比較基期因素影響今明兩年台灣經濟表現數據之外,尚有其他若干台灣內外部變數也必須留意。 首先,台灣產業失衡的現象未獲改善,出口產品賺取貿易順差仍高度仰賴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其他產業幾乎全軍盡墨。儘管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明年全球貿易量年成長率,將由今年的百分之三點一提高到三點四,且台灣具有供應鏈完整之優勢,但仍必須留意一旦電子及資通訊產品需求進入週期後段,也恐將波及台灣出口。質言之,台灣未來必須著力改善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對出口「獨木支撐大廈」的效應。 其次,房價在過去一年狂飆,而且在設立科學園區的火車頭效應之下,中南部地區房價尤其突出;以房價所得比而言,去年第二季台中、台南、高雄分別為十一點五五、九點五五、九點二三,今年第二季已達十二點六九、十點二九、十點三九。根據國際不動產顧問公司萊坊的調查,今年第二季台灣房價年漲幅在全球四十四個主要經濟體中高居第四;由此來看,房市呈現不健康的過熱現象,後遺症不容輕忽。 再就全球經濟局勢來看,明年呈現機會與挑戰並存的趨向,儘管IMF、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較今年稍高或持平,但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恐將持續趨緩等因素都不容小覷。尤其是,明年一月二十日川普再任美國總統之後,關稅大戰是否加劇?更牽動全球經濟走勢。 對於美國明年經濟預測,較為樂觀的看法是川普實施減稅與鬆綁管制,經濟成長率可望超過百分之三;較為悲觀的看法是財政赤字擴張,出現停滯性通膨。對台灣而言,近年來對美國出口占比大幅攀升,今年前十一月已達兩成三,這也意味美國經濟影響台灣更深。也必須留意的是,川普將持續促使高科技電子產業赴美投資,是否衝擊對台灣內部投資?尤須未雨綢繆。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川普關稅恐迫使歐盟轉向中國合作

川普王者歸來,揚言對所有國家課徵百分之十的一般關稅,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環境惡化,歐盟也要重新思考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路透,資料照) 汪誕平 冷戰後歐洲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全球化的國際貿易環境、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以及冷戰後的和平紅利,這三大支柱在後二者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一去不回,川普第一任期時就對歐盟打過關稅戰,拜登基本上也是利用產業政策保護本國經濟,現在川普王者歸來,揚言對所有國家課徵百分之十的一般關稅,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環境惡化,對已經陷入停滯的歐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歐盟除了自救,也要重新思考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由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主持的「歐盟經濟競爭力報告」於九月在布魯塞爾發布,呼籲二十七個成員國加強合作,採取共同借貸、聯合融資的方式,每年投資高達八千億歐元,即歐盟GDP的百分之四點五,應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 固然報告強調歐盟要協調一致的對華貿易政策,但是布魯塞爾是否應該採取更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德拉吉在記者會上對此認為應該更審慎,他認為,「貿易政策必須務實。我們不能在所有領域都採取非軟即硬的態度。我們必須具體分析某些行業,決定我們想做什麼。」 德拉吉表示,中國提供實現歐盟氣候目標的最廉價方式,但他也承認中國受國家扶持的競爭,對歐盟清潔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威脅。 報告也提到中國電動車的成就:中國在整個電動汽車價值鏈上,採取了更快且更大規模的協調行動,能夠憑借更低的成本(包括技術專長、規模效應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以及技術領先優勢獲益。」 美國從川普第一任以來就採取經濟民族主義,拜登也不遑多讓,表面上對歐盟沒有進行關稅戰,但他透過補貼對歐洲同樣構成壓力。例如,《通膨削減法》對包含電動車或再生能源等領域給予三千六百九十億美元的補貼,在《晶片法》提供五百二十億美元補貼給半導體和電腦晶片的生產。 競選期間川普就揚言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至少百分之六十的關稅,對所有其他外國商品徵收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關稅。當選後更對美國最親密的貿易夥伴—加拿大與墨西哥下重手,威脅要課徵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要求他們改善非法移民與毒品走私的問題。 川普的關稅戰對全球經濟當然產生重大的衝擊。具瑞士銀行估計,如果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百分之六十的關稅以及對各國徵收百分之十的關稅將使二0二六年全球經濟成長下降一個百分點。倫敦政經學院分析師的研究預測,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因此下降百分之零點六八,歐盟會下降百分之零點一一。 現在川普上台對歐盟的關稅戰也不會手軟,對於已經陷入經濟停滯的許多歐盟國家來說將是雪上加霜。這會使歐盟在與中國經濟對抗的過程中多一些思考。有學者就建議歐洲可以透過談判結束對太陽能板和電動車等中國技術的關稅戰,幫助中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歐洲可以利用清潔能源減少對美國昂貴的天然氣的依賴,又可以利用碳排放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如果歐盟選擇與中國合作,全球化貿易不僅可以持續,歐盟也會有喘息的機會,這一切就在歐盟一念之間。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9315)

Read More

〈社論〉賴清德內憂外患,國內政壇僵局難解?

賴總統的聲望自5月就任起一再滑落,11月甚至出現「死亡交叉」。(取自總統府網站) 又是歲末已屆,新年將來。回顧過去一年台灣政壇,堪稱戰雲密布、動盪迭起,其根源在於今年年初總統立委大選,賴清德雖然代表民進黨保住總統寶座,但立法院內三黨不過半,國民黨、民眾黨藍白合導致民進黨喪失長達八年之久的完全執政,而賴清德卻始終罔顧朝小野大的現實,甚至民進黨也內憂四起。展望未來,如果賴清德再不放軟身段,台灣政壇僵局仍將難解。 若說賴清德是近二十年來底氣最弱的總統,並不為過;畢竟他是得票率、民進黨立院席次雙少數總統;倘若他在此一態勢底定之後務實面對,與在野黨縱橫捭闔,或有更大的施展空間。豈料,他在主政之後的第一個立法院會期就擺出戰狼姿態,就此注定朝野惡鬥格局。在野黨通過國會改革方案之後,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民進黨傾全力大打釋憲戰,更讓朝野互動陷入越來越深的螺旋狀惡化,最近立法院再因財劃法、選罷法、憲訴法陷入新一番惡鬥,朝野幾無寧日。 朝野戰場還延燒到立法院外,儘管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欠缺正當性,但民進黨仍是硬幹到底;最後民進黨不但輸掉此役,為避免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潮」,又導致藍白聯手在立院通過提高罷免連署門檻。從立院場外打到場內,民進黨還一再發動青鳥當家鬧事,甚至民進黨立院黨團還發文挺南韓戒嚴。破壞容易建設難,當民進黨站在攻方對在野黨不斷叫陣、交手,綠營鷹派又伺機加油添火,朝野關係已勢同水火。 就在朝野惡戰方酣之際,又爆出司法追究高虹安、柯文哲,讓民進黨與民眾黨梁子越結越深。司法砲火固然射向在野黨,大刀也朝向民進黨內,大阿哥鄭文燦首當其衝,新潮流開涮英系之說不脛而走;日前在柯建銘主導之下,民進黨立院黨團加入否決大法官被提名人劉靜怡陣容,導致賴清德提名的七名大法官被提名人全軍覆沒,英系矛頭對準賴清德之說更是甚囂塵上;甚至財劃法修法通過,恐怕也難保沒有民進黨立委扯後腿。賴清德外患戰火日熾,內部隱憂卻又升起。 賴清德面對的內憂,還不只是黨內派系之爭。卓內閣施政不但缺乏亮點,賴清德子弟兵李孟諺爆出緋聞去職,素無交通部執掌專業的陳世凱倉促上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勞動部勞發署北分署長謝宜容涉嫌霸凌,勞動部一路吃案、包庇到怒火四起,前勞動部長何佩珊才黯然下台。 豈料,新接任的勞動部長洪申翰重啟調查,不但抖出從何佩珊到謝宜容等等主事者、調查者、涉案者都是「菊內人」,甚至又爆出何佩珊前任勞動部長、同屬陳菊人馬的許銘春挪用勞動發展基金幫自己辦演唱會。官箴敗壞至此,監察院輕描淡寫,傷的卻是賴清德、卓榮泰的威信。 再說回卓內閣的施政,經濟部長郭智輝對核電看法反覆,對未來充足供電毫無藍圖;近日傳出經濟部政次陳正祺請辭,郭智輝就任半年多已三位次長去職,即使其中沒有貓膩,也夠卓榮泰、郭智輝頭大。農業部進口雞蛋案還沒搞定,班班有鮮乳又在一陣慌亂中喊停。數發部打詐不但徒勞無功,詐團還越詐越多。國防部老出包、NCC委員補不齊…,卓內閣落漆表現比比皆是。 從民調來看,賴總統的聲望自五月起一再滑落,十一月甚至出現「死亡交叉」,十二月雖然谷底反彈,但倘若賴清德依舊無法化解內憂外患,這個反彈恐將是曇花一現!

Read More

〈社論〉大法官人選團滅 賴清德與綠委嫌隙擴大

8月30日蕭美琴、潘孟安介紹7位大法官提名人選,但遭立院表決團滅,曝露賴清德與民進黨立委之間的矛盾。(取自總統府網站) 立法院日前進行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投票,七名被提名人全遭否決。在國會朝小野大的情況下,這本是意料中事,但弔詭的是,民進黨團竟然也全體反對總統提名的劉靜怡,不僅再次曝露賴清德與民進黨立委之間的矛盾,也證明民進黨團選擇大法官人選的首要條件,就是不能批評民進黨。可以預見,如果賴清德還是獨斷獨行,未來補提名的大法官要想通過,也依舊不會樂觀。 由於被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過去多半親綠,在若干特定議題上的立場又與民進黨高度一致,因此在人事同意權行使之前,外界就不看好。投票當天,對於這份「史上最爛名單」,國民黨決定全數封殺;民眾黨則事先預告會放行一人;民進黨則在黨團會議中決議,單獨封殺劉靜怡。如此一來,原本是民眾黨「唯一支持」,而且是「唯一可能通過」的劉靜怡,竟然在民進黨「唯一反對」的情況下,只得到最低的八張同意票。 平心而論,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反對總統提名的人選,從政黨對決的角度來看,本就在情理之中,何況被封殺的七名人選確實也各有爭議。但執政的民進黨集體反對總統所提人選,不只違反民主政治運作常軌,也顯現民進黨立委和賴清德之間的矛盾擴大。按照柯建銘的說法,封殺劉靜怡是因為她過去一路罵民進黨,因此祭出黨紀,任何人投同意票給劉靜怡就要開除黨籍。 這個理由看似不無道理,問題是,今年八月總統府公布大法官提名名單時,總統府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召集人、副總統蕭美琴強調,劉靜怡長期在台大及中研院從事憲法、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法學的研究與教學,專精新興科技法學,具前瞻思維及國際視野,且多次參與憲法法庭活動,「對我國因應數位發展,維護民主憲政,保障基本人權,定能提供重要影響與貢獻」。 當時,民進黨黨團也表示,賴清德所選擇的名單「比好更好」,還特別指出,劉靜怡曾有多次反對民進黨一些政策的言論,可見提名是以專業為考量。這證明民進黨團早就知道劉靜怡「一路罵民進黨」,而且還以她做為「提名是以專業為考量」的證明。為什麼四個月後就拿她祭旗? 說穿了,民進黨立委是要藉此表達對賴清德的不滿。據媒體透露,早在總統府公布大法官提名名單時,就有派系人士私下對賴清德寧可重用「背骨者」的做法表示心寒;更有立委指出,有些被提名人明明有爭議,但在提名前,賴清德並未派人與黨團溝通,「票實在投不下去」。 儘管柯建銘聲稱他在黨團會議後曾致電賴清德,賴清德也表示理解與尊重;但這種「先斬後奏」的動作,無異預告未來的會期中,總統府、行政院與立院黨團之間的矛盾,可能層出不窮,「黨團自主」的狀況也可能越來越多。 事實上,這種狀況早已有之。例如賴清德要求民進黨所有立委要全程參與黨團會議,立法院會、程序委員會及八大常設委員會也都要全勤,但兩天之後的院會,僅有二十一位民進黨立委出席。又好比二十日審議財劃法,表決時民眾黨八人離場,民進黨團明明有五十一席,卻只有四十七人出席,以致表決時輸給只有四十八人出席的國民黨團,這顯示賴清德和卓榮泰高度重視的財劃法,民進黨團卻並不在乎。可以想見,如果賴清德仍然不跟民進黨團溝通,未來他的意志要在立法院貫徹,很可能還是困難重重。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柯P遭起訴,既是政治辦案也是咎由自取

柯P從Professor變成Prisoner,柯文哲難道不該冷靜反省一下嗎?(中央社) 汪誕平 在檢方具體求刑二十八年六月後,台北地院合議庭日前裁定柯文哲以三千萬元交保,檢方立即提出抗告。這一連串動作看來,民進黨當局似乎已下定決心將柯文哲繩之以法,這究竟是柯文哲咎由自取?還是遭到政治追殺?當然值得深入探究。 柯文哲涉及京華城容積率與政治獻金假帳案,被羈押禁見一一四天後,檢方依違背職務收賄、圖利、侵占與背信四罪起訴,具體求刑二十八年六月,褫奪公權十年,併科罰金五千萬元。民眾黨隨即抨擊「北檢拼湊證據,濫權起訴,淪為政治打手,對民眾黨進行政治追殺」;柯文哲本人在地院羈押庭中也全盤否認犯行,並反批檢方的指控全是臆測。 這個案子是不是政治追殺?在法院還沒有做出最終判決前,當然還很難定論。不過,確實有許多人認為檢方政治辦案。在偵辦過程中,特定媒體曾經七次爆料,將只有內部辦案人員可以獲得的資訊,包括證人陳述、證物內容等披露,不斷聲稱檢廉已掌握柯案「違法鐵證」;而北檢起訴書與特定媒體先前報導的內容又多處一致,顯見檢方不但明顯違反「偵查不公開」的原則,而且有藉媒體帶風向,入人於罪之嫌。 尤其可議的是,儘管最高檢察署十月二十五日將立法院及媒體相關報導資料,發文台灣高檢署「偵查不公開檢討小組會議」,可是兩個月過去,台高檢非但沒有提出調查報告,特定媒體反而還繼續爆料,顯示檢方根本就不在意偵查大公開的後果。這究竟是「上面」有人授意?還是檢方一意孤行?難道不應該徹查嗎? 其次,本案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柯文哲究竟有沒有收賄?北檢認定柯文哲親收沈慶京一千五百萬元賄款。但什麼時候收錢?在哪裡收錢?賄款流向哪裡?這些攸關收賄的具體事實,檢方羈押柯文哲四個月,問了八十個證人,始終都沒有查出來,只用模糊的「某時地」一筆帶過。試問,如此牽強的證據有什麼說服力?僅以柯文哲行動硬碟記載的「小沈-一五00」,和七筆合計二百一十萬元的政治獻金,北檢就認定柯文哲收受沈慶京的賄賂,這種以推論和臆測作為證據的手法,自難怪民眾黨會批評檢方政治辦案。 然而,儘管檢方的起訴書有許多牽強附會之處,柯文哲本人對京華城容積率異常放寬確實也難辭其咎。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就指出,京華城容積率百分之三百九十二,在柯文哲手裡允許提高至百分之五百六十,拿監察院背書,就算這部分沒有爭議,但容積率從百分之五百六十提升至百分之八百四十,給予百分之二十容積獎勵,百分之三十容積轉移以四十四億元購買,「圖利罪絕對成立」。 柯文哲收賄固然目前還找不到確實證據,但他處理政治獻金的一攤爛賬,也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例如他未將政治獻金存入民眾黨帳戶,而是自己暗槓;他與木可公司之間的利益輸送;挪用基金會資金做民眾黨員工薪資。在在都證明他既不清廉也不透明。毫無疑問,就算柯文哲的受賄案不成立,他也很難逃脫吃牢飯的命運。 諷刺的是,柯文哲回家以後居然還講:「我還是相信自己不是那種圖利、貪汙、違法的人」。當年他高唱要改變政治文化,如今卻被政治文化改變;當年他宣示要辦五大弊案,如今卻身陷自己製造的新五大弊案。眼見柯P從Professor變成Prisoner,柯文哲難道不該冷靜反省一下嗎?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

<開講>記取教訓,別讓軍援品項與雙方關係再度發霉

張競 12月20日美國拜登總統簽署備忘錄,授權國務卿自美國國防部現有軍備品項與勤務支援項目,以及軍事教育訓練項目,對台提供援助。此次對我再度提供軍援金額為5億7千1百30萬美元,高於首次援助我方金額5億6千7百萬美元。 由於考量今年九月由美國國防部督察長室調查報告,其中指出對我援助品項,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發霉現象,同時援助品項亦未見得能夠符合我方需求,甚至讓我方還要另行搭配預算處理善後,站在我方立場,當然希望同樣狀況,不要再度出現,以免影響雙方關係。 可能是因為最近我實在話多,寫出幾篇貼文,毫不保留對老東家提出忠告,搞到袍澤有點招架不住,因此本日接獲老東家袍澤來電,希望我能夠提出建議,幫助防範再度產生問題,搞到對雙方關係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公開提出下列幾點看法,免得袍澤回頭去向上級提報時,會被認為是將本身意見,故意扣上我名號,以便給長官們個交待。 首先必須提醒,辦事興業皆以人才為本,投資在幹部與僚屬身上,保證是一本萬利。因此此種援助額度,最佳運用方式就是要求美軍提供教育訓練課程與相關流路班次。特別是能夠進修高等教育學位以及指揮參謀與戰爭學院課程,假若此項援助額度可以用來支付前述班次,當然要優先爭取。 其次就是戰術層級訓練班次,或是針對我與美軍都在使用裝備系統之專業操作、保養與維修課程;甚至是口譯、筆譯與語言訓練課程,其實都值得運用此項援助預算,儘量選派基層幹部與專業士官赴美受訓與進修。國軍願意將經費用在培養人才,透過教育訓練提升人員素質,這將會有利於招募新血,更有助於改善國軍社會形象。 當然假若美方仍是希望將援助預算用來支應對我提供並運交軍備品項,我方記取上次教訓,務必據理力爭,要求援贈品項必須事先獲得我方同意,否則送來派不上用場之軍備品項,不就是浪費援助預算,在幫美軍清理庫存倉儲難題嗎?國軍沒有理由腥葷不忌,不論美方給什麼都要收,這種未經我方同意就硬塞的軍援,根本就是缺乏誠意。 最根本辦法就是要堅持「啟運前檢驗」程序,現況不良品質窳劣品項,就不要讓其硬送到台灣來找麻煩。基於今年九月由美國國防部督察長室調查報告,我方絕對要有所堅持,務必記取慘痛經驗與教訓,別讓軍援品項與雙方關係再度發霉!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通膨陰霾還沒散去,當心又來一波!

耗電量大的高鐵、台鐵、各都捷運運價尚未反映電費上漲,恐怕也為拉高CPI年增率埋下伏筆。(取自台灣高鐵官網) 從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推估,今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篤定超過百分之二,連續第三年逾越警戒線。通膨陰霾欲去還留,但台灣內部、外部仍然存在若干誘發通膨的變數,其中有的尚待觀察,有的則是持續構成威脅。簡言之,未來一年台灣物價走勢不但充滿不確定性,甚至還須當心下一波通膨接踵襲來。 今年台灣前三季CPI年增率依序為百分之二點三四、二點二0、二點二三,九、十月兩月雖低於百分之二,但十一月又反彈回百分之二點零八,前十一個月平均為百分之二點一八;除非十二月物價出現令人跌破眼鏡的狂跌,否則全年CPI絕對超過百分之二,但此一可能性已不存在。回顧前年、去年,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九五、二點四九,二0二一年也達百分之一點九七,台灣已被通膨壓得吐大氣了! 過去這幾年通膨罩頂,主要因素大致為新冠疫情作祟、貿易戰、全球供應鏈重整、俄烏和以哈軍事衝突等等,這些大多屬於國際因素。在可預見的未來,影響物價的國際因素首推川普即將在明年一月二十日重返白宮,他承諾上任後將立刻結束俄烏、以哈兩處軍事衝突,這張支票是否能夠兌現?對全球物價都會產生影響。更不可忽視的是,他揚言對中國大陸、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歐元區加徵關稅,這張支票一旦兌現,對全球物價的衝擊不容小覷。 即以對外加徵關稅回過頭來對美國本身的物價影響而言,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估計,可能使美國明年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從百分之二點三拉高到二點五左右;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哲思估計,將會推升PCE零點九個百分點;甚至,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日前也調高二0二四至二六年的核心通膨預估值。這些預測是否會應驗?或是應驗到什麼程度?還得看川老大怎麼出招。 更何況,倘若其他被加徵關稅的經濟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對美國施加報復性關稅,恐將讓貿易戰更加升級;一旦如此,冤冤相報何時了,通膨會多少?目前尚難斷言。 再就台灣內部因素而言,近年房價持續走高,去年八月「新青安」政策上路之後更掀起一波炒房熱;儘管中央銀行祭出打房措施,但受到房價飆漲影響,房租也水漲船高,十一月主計總處發布的數據更創下二十八年半以來新高,且預估欲跌不易;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調查指出,近三年有百分之二十四點三的房東調漲租金,未來一到兩年,還有三成的房東打算調漲。通膨、炒房帶動房租走揚,房租走揚又成為帶動物價上漲因子,儼然形成循環效應。 再者,過去三年台電連續調漲四次電費,成為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的推手;而且,價格較為昂貴的綠電占比提高、價廉的核電退場,再加上台電虧損居高不下,未來電費不上漲就算不錯,下跌更難企盼。百工百業都要用電,電價上漲帶動的商品、服務成本提高,不是商家自行吸收,就是轉嫁消費者。更值得注意的是,耗電量大的高鐵、台鐵、各都捷運運價尚未反映電費上漲,恐怕也為拉高CPI年增率埋下伏筆。 明年CPI年增率,中研院經研所預估還會超過百分之二,央行未計入川普因素也達百分之一點八九,相關政府部門不要掉以輕心了!

Read More

<開講>國防部虛言恫嚇 預算一毛都不少

張競 12月25日晚上8時,前一晚還是平安夜,國防部居然也跑出來亂湊熱鬧,跟著幾個部會針對《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法》修法結果,胡亂放話恐嚇民眾。國防部新聞稿指出,因應財劃法修法通過,行政院初估國防預算可能刪減達28%、約800餘億元,勢將對國軍建軍備戰造成嚴重衝擊。   國防部又說,目前國防預算佔GDP比率概為2.4%。在區域各國無不提升國防支出之際,若我國再刪減國防預算至不到2%,恐在國際間形成「面對嚴峻敵情威脅,反而減少國防預算,缺乏自我防衛決心」的負面形象,如何讓國際友邦願意在敵人侵略的關鍵時刻,願意伸出援手?、 但事實真相是本次中央與地方方財政劃分法,基本上是將原先中央責由地方委辦或是依法應由地方辦理,但財源必須由中央每年統籌撥款(今年統籌分配稅款4740億元)支應之政務,現在藉由此次修法,將其中之3754億預算直接劃歸地方,爾後不須再由中央撥付預算支援地方,而且基本上不會影響中央各部會與機關所需之政務預算。 財政劃分法通過後,多個部會輪番上陣,紛紛聲稱要重編預算,而且重要政務都無法執行,這根本就是配合執政黨在放話恐嚇,但卻在無形之中反而證明出行政院缺乏統籌預算收支與財政規劃能力。預算編列是量出為入,政務該辦就會編出足夠預算,財政資金不夠就去找財源,就算發行公債或是增稅都會將財源不足問題解決,那有出來刻意哭窮,恐嚇民眾要將事情擺爛的道理? 疫情臨時爆發,年度預算不足以因應疫情時,就藉由編列特別預算解決阮囊羞澀困境。兩岸軍事情勢轉趨緊張,海空巡弋油料預算超支,這時會讓軍事戒備停擺嗎?疫情爆發沒錢支付醫院開銷,難道就讓醫院關門停止診療作業嗎?台電虧損就能幾千億幾千億的撥補,真正原因就是編列預算最基本邏輯就是量出為入,行政院閣揆要有能力執政,就是要有本事找到財源,解決經費預算不足問題,而不是鼓動各部會出面哭窮,威脅要將政務叫停存心要將事情擺爛,這根本就是完全違反推動政務預算管理最基本「量出為入」原則。 其實對岸亦在今年重新劃分中央與地方預算比重,中共國務院大量預算經過修法下授至地方政府,整個中央與地方預算百分比產生結構性變化,吾人也未見到解放軍跑出來哭窮,然後聲稱軍隊建設與戰備會受到影響,所以就威脅要撒手讓事情擺爛,難道國軍高層真是連預算編列財政規劃最基本常識都沒有,才會發出此種會被人笑掉大牙新聞稿?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9342)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