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美國與中國大陸互降關稅對台灣的意涵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右)強調,美國與中國大陸雙方一致同意彼此都不希望脫鉤。(路透) ■李沃牆 美國與中國大陸於五月十一日在日內瓦的經貿會談後共同發布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將在初始的九十天內大幅下調對彼此商品的關稅稅率;美國從原先對中(中國大陸)貨品平均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高關稅降至三十,中國大陸則將對美關稅百分之一二五降至十。這一舉動不僅緩和了近月以來的美中貿易緊張,更為全球經貿格局、地緣政治平衡帶來重大意義。 這場被外界視為「戰術性暫停」的妥協協議,對身處大國夾縫中的台灣,特別深具重要意涵。那就是,在全球供應鏈難以逆轉分工現實下,「與中國脫鉤」或「去中化」,並非務實選項,反倒應思考如何在大國博弈中,靈活調整策略、確保供應鏈及經濟安全與競爭力。 一、美中不願脫鉤: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強調,「雙方一致同意彼此都不希望脫鉤」。儘管過去幾年美中彼此制裁、加稅、技術限制不斷,雙邊貿易額卻仍居高不下。根據IMF數據,二0二四年中美貿易總額超過六千億元,顯示即便政治氣氛緊繃,經濟依賴依舊深厚。二、台灣的尷尬處境:台灣身處地緣政治上緣,且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中國大陸(含香港)連年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目前仍占總出口逾三成,密不可分。 三、美中關稅戰暫停顯示,其一,「去風險」不等於「脫鉤」:國際上近年強調與中國大陸的「去風險」並非徹底切割,而是針對特定高風險領域分散風險。台灣一旦全面撤離中國大陸市場,不但將損及既有市場與成本優勢,也可能落入美中雙方「你來我往」之間的孤立局面。其二,維持對話與接觸通道是務實策略:美中互降關稅並同意經貿磋商,凸顯即使競爭對立,也需保持溝通平台。台灣應以此為借鏡,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對話管道。其三,強化自身競爭力、掌握關鍵技術:台灣要在大國對抗下取得立足點,關鍵仍在提升自身產業價值鏈地位。除了繼續鞏固半導體製程優勢,也要提升對全球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如此,即使兩岸或國際關係動盪,也能憑藉自身實力獲得生存空間。 四、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美中貿易局勢改善,台灣出口表現便隨之回溫。例如二0一九年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後,台灣出口對中國大陸及東協地區出現明顯回升。這顯示中國大陸作為區域製造中心與世界市場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此外,在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CPTPP)的背景下,台灣若缺乏與中國大陸與其他貿易國家的實質連結,恐被邊緣化。因此,未來政策應更彈性與務實,勿以意識形態為主導,而需從企業利益、產業經濟發展出發。 綜合而言,美中互降關稅的聯合聲明釋出一個明確訊號,即使是全球兩大強權,也在尋求經濟共存而非全面對抗。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台灣應擺脫對「脫鉤」的單一思維,走出意識形態對立的迷思。透過深化對外多元布局、穩定兩岸經貿互動、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大國角力中站穩腳步,避免成為被犧牲的「邊緣角色」。與中國大陸不能也不應脫鉤,台灣要學會的,是在風險中尋求平衡,在變局中創造新機。 季辛吉說:「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若政府還是堅守「親美遠中」政策,視美國為親密的朋友,那真的要有所警惕。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

<開講>政治解讀美國債信評等下調

張競 5月16日下午穆迪(Moody’s Ratings)繼2011年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2023年惠譽(Fitch Ratings)調降美國債信評等後,最後跟進成為最後一家下調美國債信評等之全球三大信用評等機構。 5月16日下午穆迪(Moody’s Ratings)調降美國債信評等。(路透,資料照) 從穆迪宣布此項訊息時,所選擇時間節點觀察,顯然穆迪高層希望降低此項訊息所將產生之衝擊效應,因此刻意在週五下班前對外公布;此種「週五大量釋放壞消息」(Friday News Dump)手法是美國政壇與商界經常運用手法,希望藉由週末期間媒體以及知識菁英無法及時與積極回應負面訊息,以便降低社會衝擊效應標準手法;由此就可看出美國金融圈是如何預期此等訊息所將產生影響與衝擊。 嚴格說來,穆迪調降美國債信評等,早就是全球金融市場預期發展趨勢,而且日前穆迪信評早就通過多重管道,透露今年十一月就有可能在年末檢討階段,適時下調美國債信評等,因此美國債信評等跌落AAA級神壇,其實是時日遲早必然發生結果;就此而言,全球金融市場所將產生震盪波動效應幅度,衡情論理應該相當有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政府收支常年保持赤字,以債養債借貸度日,行政部門不斷向國會要求提高舉債上限,但對於約減政府支出,妥善管控聯邦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又束手無策,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情況下,美國政府坐在國家債務定時炸彈之上,國債問題就像燙手山芋般無法解決,因此債信評等招致下調,毫不令人意外。 儘管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債信評等招致下調後,很可能迫使借貸者日後要付出更高代價才能順利售出債券;換言之,就是要支付更高利率,才能讓本身債券具有市場競爭力,如此勢必將墊高借貸成本,對於借貸者來說,就會形成更嚴重之借貸壓力。 不過就美國出售聯邦債券來說,就算其債信評等招致下調,但就其所具備金融避險工具地位來說,畢竟在國際金融市場,也確實找不到能夠與其匹敵之替代方案。同時債信評等招致下調,確實也不是世界末日,真正到達美國政府無法償付債券利息與本金地步,恐怕距離仍然相當遙遠,這就是為何穆迪調降美國政府債信評等,其衝擊震盪效應恐怕相對有限真正原因所在。 但是吾人亦須理解,經貿金融與政治運作向來就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美國政府要求國會提高舉債上限,向來都是極度敏感政治議題,而且亦曾因此等議題構成政治僵局,最後讓眾議院議長被迫黯然去職先例。所以只要認識到在近期內,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美國國債償付高峰點,此時傳出此等訊息,當然會對川普政府原先所打如意算盤與解套方案,構成重大威脅。 正因如此,川普政府面對穆迪調降美債評等,不假辭色火力全開強勢抨擊,確實是存在嚴肅政治算計;儘管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但若是希望在未來國際政治牌局,面對其他國家還能臉不紅氣不喘繼續唬牌,當然要強勢駁斥任何影響川普政治叫牌下注唬人之不利金融訊息。 最後還是要指出,儘管國家施政上政治經濟問題難以切割,兩個面向相互連動牽引產生影響無法避免,但是經貿財政金融問題仍要對症下藥,川普政府不可能運用政治手段,來解決金融失衡與財政赤字,到頭來還是要正本清源開源節流才是正道。權威性金融評等機構下調債信評等只是提示存在風險,但若無視警訊繼續任由事態惡化,最後必然還是要面對債務無法償付危機。 歡迎批評指教!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載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6823,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政治比喻雖可討論,更應批判權力濫用

王超群 朱立倫說賴清德總統「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在中常會上發言,批評總統賴清德對在野黨的作為「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引發包括德國在台協會等外國駐台機構的公開回應,亦引發社會輿論熱議。此一政治比喻是否適切,固然可以討論,但若僅止於語言表層的爭辯,而未觸及其背後所揭示的制度性焦慮與民主風險,則無法完整理解此次事件的實質意涵。 朱立倫此番發言所處的政治時空,是行政部門發動大規模罷免在野立委行動的關鍵階段。相關行動動員行政、司法與社會資源,針對由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中擁有多數席次的在野陣營展開政治鬥爭。此舉意圖在低政治成本下,重塑立法權力結構,強化執政推動力,但也引發對民主機制穩定性與憲政精神之疑慮。對於這樣一場規模空前、動機明確的「政治翻桌」行動,其對制度信任與社會代價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此背景下,對執政者提出批評,無論語氣如何,都應納入民主社會中合法監督的範疇。政治比喻雖應謹慎使用,但權力本身的操作才是民主機制的核心。若輿論過度放大在野者語言強度,卻忽視執政者的實質作為,將導致公共討論失焦,甚至錯失制度平衡的修復時機。 同時,轉型正義的議題亦再度引起關注。立法院近期對相關預算進行部份刪減,包括不當黨產處理、白色恐怖補償、不義遺址維護等,引發社會上不同評價。有觀點認為此舉削弱歷史正義,也有聲音主張,轉型正義的推動應有程序正當與行政中立的保障,而國會預算審查權本就屬憲政機制之一,不應視為對歷史的否定。 若轉型正義欲持續在社會中取得信任,其執行機構的角色定位與資源使用方式需接受公開監督。過度政治化與工具化的操作方式,將可能使轉型正義偏離原初目的,進一步削弱其社會認受性。對此提出批評與質疑,不應立即被視為「反對正義」,而應回歸民主機制下的正常政策辯論。 朱立倫此番言論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該行動援引行政、司法與立法等一切執政資源,針對此前由民意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居於多數的在野黨席次進行清算,意圖以較低的政治代價換取全面重掌國會之高報酬,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 更令人警惕的是,賴政府將整體社會的穩定、制度的信任、民意的選擇,皆視為可犧牲的籌碼,用以豪賭權力再分配的勝算。遺憾的是,坊間言論對於這樣一場由執政者主動挑起、代價極高的「政治翻桌行動」,未見一絲批判,卻選擇放大朱立倫比喻語言的情緒張力,評論重心明顯失衡,令人遺憾,也令人擔憂。 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在於對權力的對等監督。對在野的語言應予審慎評估,對執政者的制度操作更應嚴格檢視。當政治語言變成被放大的焦點,而實質權力濫用卻被忽視,民主社會將面臨言論與監督標準失衡的危機。守住制度的邊界,確保監督的對象與比例適切,方能維持公共信任與政治穩定。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

〈社論〉賴政府別將特別預算當成政治鬥爭工具

國民黨團版特別條例草案,規模較行政院版新台幣4100億元縮減,刪除挹注台電1000億元及國土安全韌性1500億元,納入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強調,國民黨全力支持國軍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各項準備。(中央社) 賴政府為因應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高關稅,近期提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預算從八百八十億元陡增,希望儘速通過立法,藉此協助產業界度過高度不確定期,且提高對抗中共軍事脅迫的能力。不過,朝野政黨對預算內容歧見甚大,要全數通過仍須經過朝野攻防,立院恐再掀一波角力。 行政院公布的特別預算金額總計四千一百億元,包括經濟支持九百三十億元,社會支持一千六百七十億元、國土安全韌性一千五百億元。行政院表示,政府提供九百多億元給產業界,並協助產業開拓多元市場與金融支持等,以提升競爭力;還編列一千億元預算補貼台電虧損,減少高關稅對一般民生及產業用電的衝擊。編列此一特別預算還希望強化國土防衛能量及提升資通作業環境及設備,讓當前國際情勢的影響降到最低。 很顯然,除了九百多億元支持產業,以及社會支持面向的一千多億元勉強算得上,但將與關稅衝擊沒有任何關聯性的國土安全韌性硬塞到特別條例預算當中,讓民進黨在立院攻防輸贏都占上風。若在野黨反對,民進黨可大肆宣傳國民黨及民眾黨不在乎國家安全及國防戰備;若全數通過,民進黨一方面吹捧賴政府治國有方,另一方面依然可鼓動側翼網軍繼續抹紅在野黨。 民進黨立院黨團批評在野黨反對強化國家安全,呼籲藍白不要站在民意、產業及國安的對立面。某綠委還向近期立院訪美團的同僚喊話,「你們在美方面前所說的話是隨便說的嗎?」他還說,這是傳遞錯誤訊息給支持台灣的盟友國家,將嚴重傷害台灣人民的利益! 這是顛倒是非、情緒勒索且有意誤導社會視聽的荒謬之詞,或許能迷惑部份民眾,但絕對站不住腳。明明是協助國內產業因應關稅等不確定性的特別預算,民進黨竟想偷渡與此完全無關聯性的預算。按預算法常理,若政府認為強化國土安全韌性至關重要,應另行編列專責的特別預算或編入明年度法定預算內,而非以這種大雜燴的方式,強渡關山讓在野黨背黑鍋!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就表示,國民黨接下來在立法院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全力推動民生相關法案,不僅要還假於民,還要還錢於民,將會持續在國防、能源及產業三個面向提出更多福國利民的政策。他也說,國民黨當然支持國防預算,也全力支持國軍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各項準備,重申國民黨主張應適度增加強化國防戰力、國土防衛能量及社會安全韌性等相關預算的立場,但不該放在這次攸關經濟與產業的特別預算裡。 與南韓政府這次為因應關稅風暴所編列的特別預算相比較,台灣民眾就能知道究竟哪個執政黨在亂搞。即便尹錫悅總統已因彈劾而下台,代理政府仍編列龐大預算支持各產業,其中對半導體的經費增加到新台幣八千二百五十億元,光是給這項產業的補助就比賴政府的四千億多出一倍,更不用說對其他產業的協助。對此,胡搞的民進黨政府豈能不汗顏?還想藉機情勒在野黨? 誇口要協助產業應對關稅衝擊的賴政府,提供產業支持九百三十億元竟比補貼台電一千億元還少,如此作法根本沒有說服力,況且放進國土安全韌性預算更與關稅衝擊毫無關係,顯見民進黨心中根本不是關切產業發展及人民生計,而是自身政權能否穩固,這絕非台灣之福!

Read More

〈社論〉神諭雖不可知,賴清德也應聽人間諍言

白沙屯媽祖遶境總是吸引許多信眾追隨。圖為白沙屯媽祖回鑾回宮最後一哩路。(中央社) 白沙屯媽祖回鑾,迴避手持「大罷免,大成宮」信眾鑽轎,引發廣泛熱議,有人認為是媽祖對發動大罷免撕裂社會的警示,希望國泰民安和諧與共,但也有人激烈反向解讀,甚至準備「出征」白沙屯媽祖。所謂「神諭」信否由人,但是賴清德總統執政以來猛烈鬥爭在野黨,撕裂社會的程度猶勝於以往,人間的陳水扁、呂秀蓮等等綠營大老都規勸賴清德適可而止;白沙屯媽祖「神諭」時機,正巧符合當下台灣社會民心的焦慮,民進黨有必要再想想!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在野陣營被迫進行反制,讓台灣社會陷入激烈對立,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以往的藍綠對決;加上搜索逮捕收押引起的「辦藍不辦綠」雙標質疑,社會矛盾加劇升溫。 這趟白沙屯媽祖遶境過程,神奇的大小故事不斷,神轎避開大罷免信眾的壓軸啟示,引發的社會人心蝴蝶效應,執政當局不宜輕忽,深入人心的感應程度,甚至可能遠勝前兩場的街頭遊行。大罷免造成的社會成本和難以彌補的後果,類似輿論已經夠多了,如果加上媽祖「神諭」的加乘效應,在信眾心中多少也會發酵。大罷免的結局固然難以逆料,但如果最後多以反對罷免收場,甚至民進黨立委席次還自傷,賴清德接下來的三年任期,難道還要繼續讓台灣社會在大罷免的撕裂氛圍下惡性循環? 其實大罷免不需要媽祖給神諭,稍微理性思考的民眾,都不難理解其動機與結果的惡鬥本質,相信台灣多數人心不會認同。沉默、隱性的民心反應,執政當局不應視為默許;媽祖的神諭只是臨門一腳,如果還不能有效提醒執政者,至少能給多數沉默的大眾一個啟發,各造都該正面解讀,台灣瀕臨撕裂的社會,才可望和解。 即使沒有白沙屯媽祖的「神諭」,賴清德與柯總召也應知,凡事必須拿捏分寸,賴清德應做好「全民總統」,柯總召也應停止無謂的鬧劇,率領綠委扮演好民代應有的角色,而不是主政者應聲蟲部隊。莫忘對選民的承諾,更莫忘民意如流水的經驗法則,尤其台灣選民的槓桿操作「神蹟」,應視為比「神諭」更應面對的「神旨」。 大罷免對台灣社會的傷害,不只是整體和諧瀕臨瓦解,衍生的周邊效應,更悄然蔓延。中選會主委李進勇逾越本份直指國民黨「組織性犯罪」,公正性飽受質疑;行政院官網上百分之九十六的漢人成了「其餘人口」,荒唐莫名。台灣社會因為大罷免陷入肅殺,而執政當局不僅沒有化解的作為,還從多層次進一步撕裂社會族群,持續性的惡性發展令人憂心。 呂秀蓮主張「當家應善待在野」,也許知易行難,但無論如何,大罷免都不是對待在野黨的最佳策略,尤其綁架人民情緒的政治操作,社會代價實在太高,萬一脫韁野馬拉不回,犧牲的將是台灣的未來。執政當局的核心成員,都是走過風浪與動盪的政壇老將,支撐現在成就的更是民意基礎,怎能反過來糟蹋民意的善念,只因為政治利益的執念,無視多數民心的真實期望? 白沙屯媽祖的「神諭」,對於當前台灣社會與政治氛圍的警示,只是剛好而已,為政者務必正面解讀,並思考其深層意義,真正以蒼生為念,回歸政治服務人民的義務,收起大罷免的肅殺旗幟,朝野共同面對嚴峻的全球局勢,致力緩解台海危機,也許這才是媽祖真實的「神諭」。

Read More

<開講>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並非減能而係客製

張競 近日印巴空戰,中國大陸殲10 CE戰機表現出色,由於該型戰機係出口專屬型號,因此許多軍事評論者在評論分析時,都據此推論其整體效能會比不上解放軍本身所用同型機。換言之,就是評論者在潛意識中認定,出口專屬型號必然是經過削減性能過程,讓其性能大打折扣,無法與本身現役同型戰機相比,才有可能銷售給盟友使用。 中國大陸產製的殲10戰機在泰國航空展亮相。(路透) 但是此種看法存在嚴重謬誤,其實設置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主要考量並非刻意減低效能,而是依據市場狀況滿足客製化需求所致。首先就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來說,凡是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有關之裝備系統,基本上都不會配備於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產品,此因輸入國獲得此等必須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或是其他作戰儎台搭配,才能產生具體功能之軍備產品,根本就是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所有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自然就不會配備此等裝備或是組件。 但是相對來說,考量如何與輸入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台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作業需求,此時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就必須依據輸入國所提要求,預留裝設與輸入國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台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時,所需使用並須內建於該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之裝備與組件,所需設置空間、電源供應以及通聯天線。 其次由於軍備輸出案有時未見的會同時順利銷售能與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台搭配之子系統或是精密導引武器,此時就要依據實際輸出配套方案,調整與設置相關作戰任務計算機或電腦中,涉及系統裝備運用或武器操控及彈道解算之計算機子程式。 就以輸出空中作戰儎台舉例來說,與其配套之電子偵照、電戰截收、電子反制與武器導引莢艙,假若未曾隨著儎台輸出時,其任務計算機內所內建載入儲存之莢艙管控應用程式就必須刪除。同樣對於原本能夠配備之精密導引武器,假若並未配套同時輸出時,任務計算機內針對特定精密導引武器,負責彈道解算、發射管制與武器導引之武器管控應用程式亦必須刪除。 此等措施基於保密需求與反情報管控要求,更何況沒有實體武器能夠配套運用,輸入國獲得這些程式,除掉占用記憶體空間之外,毫無任何意義可言。這種過程嚴格來說,亦根本不能算是減能,只能算是客製化調整流程。 再者就要提到另個為何要發展專門為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最重要因素,那就是軍備輸出國必須遵循之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在此種因素考量之下,確實是會有可能削減軍備產品特定性能,以便滿足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但是此種狀況多半是會影響武器出口,對於系統、裝備與儎台來說,因此而減能輸出可能性相對不高。 最後就要提到,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是否有可能比原始軍備品項,加裝或是加設特殊裝置,以便順利滿足輸入國需求?其實針對輸入國作戰環境,軍備產品輸出時,加裝防塵、除濕與抗凍加溫組件,早就是司空見慣經常案例,但此種顯然係屬滿足客製化需求之加改裝設計,是否有可能演變成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呢?基本上,此類客製化需求,倒還真是沒有到達如此地步,能夠因此產生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 總而言之,國際軍備市場競爭激烈,明明是要削減性能,輸出國軍工產業都要將其描述成為滿足客製化需求;這雖然是有些玩弄話術嫌疑,但卻也是實情!軍備產品爭取出口,絕對不會輕易承認是減能打折扣產品,那是標準搬石頭砸自己腳作法!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核電延役敲得醒民進黨非核家園空想?

立法院會13日三讀修正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為核電延役提供法源依據,修正案通過後國民黨立院團舉牌呼口號。(中央社) 在藍白兩黨聯手推動之下,十三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讓營運屆滿四十年法定期限的核電廠,得申請換發運轉執照最長二十年,為核電延役帶來一線曙光。但持平而論,倘若民進黨仍耽溺於非核家園的空想當中,甚至以行政手段擱置核電廠延役,台灣經濟、民生仍將繼續在缺電危機中緊張度日。 二0一六年蔡英文就任總統、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二0二五非核家園」從震天價響的口號搖身一變成為鐵板釘釘的政策,但是一推八年多,這項政策除了造就一堆綠能貪腐案之外,台灣產業界、乃至一般民眾腦海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政策跳票、進度嚴重落後。就台電公布的數據來看,二0二四年台電發購電量結構當中,再生能源僅占百分之十一點九,距離百分之二十的目標相當遙遠,再次證明「二0二五非核家園」政策根本就不切實際。 看穿「二0二五非核家園」政策跳票的不只是台灣上上下下,在台外商也連續數年提出警訊,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的二0二五年建議書當中,再度明白指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度落後於政府目標。儘管台灣內內外外諍諫不斷,但民進黨就是裝睡的人叫不醒,甚至寧願承認缺電、連番調漲電價,也還是死抱著「二0二五非核家園」,不顧經濟、民生需求。 儘管全台灣最後一個核電機組─核三廠二號機將如期於五月十七日除役,讓民進黨可以高聲歡呼「非核家園」;但立法院三讀通過核電延役修正案之後,倘若民進黨政府果真有心讓台灣擺脫缺電困境,則將因此多出一個乾淨能源的選項。尤其是,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核電延役修正案三讀通過之後,仍將滿足台灣供電需求的希望寄託於綠能、大型電廠陸續完工,但已有在野黨立委提出以核電延役換取撥補台電一千億元的想法;朝野能否就此協調出可讓核電儘速延役的方案,實乃攸關台灣未來產業發展及民生物價。 事實上,核電延役並非台灣獨步全球之舉。儘管日本曾經飽受核災之苦,但仍一方面重啟核電機組,一方面興建新核電廠,目標是將核電比重在二0三0年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二;日本政府的著眼點是,核電發電穩定、便宜,而且零碳排。此外,去年五月二十九日,日本關西電力公司高濱核電廠三號機、四號機獲准最長延役二十年,在此之前已有六座核電廠獲准延役最長二十年,延役成為日本獲取核電的第三個管道。 美國則是在更早之前就展開核電延役,二0一三年已有七十四部核電機組獲准延役二十年,而且延役許可持續進行,今年一月明尼蘇達州蒙地賽洛核電廠獲准延役二十年。以法國的案例來看,二0二三年八月,法國核能安全局核准崔卡斯坦核電廠一號機延役十年,成為法國第一個服役超過四十年的核電機組。質言之,核電延役已是普遍的現象,也證明核電延役仍可安全運轉。 更進一步而言,小型核電機組(SMR)為安全、穩定、便宜的供電創造新希望;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就表示,美國準備好協助台灣引進SMR,也樂意幫忙協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儲存問題。科學進展及美國態度如此,民進黨是否仍要將核電視為洪水猛獸? 台灣核電延役已有法源依據之後,接下來就看民進黨會不會從非核家園大夢中醒來!

Read More

〈社論〉川普對英國、大陸讓步,對台灣也會?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之後,又自行宣布對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經濟體暫緩實施九十天,就表示有談判空間。(路透) 正當相繼傳出台灣被美國列為關稅談判優先四國、前二十國之際,美國已和英國、中國大陸完成談判,而且美國都做出大幅讓步。在這波由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對等關稅震盪當中,由於近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陡增,而且晶片產業也屢被川普指責是台灣從美國「偷走」,因此情勢異常險峻。如今美國對英國、中國大陸大幅讓步,更讓人期待:美國是否也會對台灣大幅讓步? 川普對各國祭出對等關稅,顛覆了二戰之後的國際貿易規則。以川普的交易性格觀察,他大幅拉高各國出口到美國的貨物關稅,堪稱「一石多鳥」之計:既打算降低美國國債風險、引導全球廠商到美國投資、重振美國製造業並創造就業機會、縮小美國貨品貿易逆差,更可說是試圖「漫天要價」,然後「就地還錢」,以達到迫使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接受美國開出的條件的目的。 但由於川普的態度過於咄咄逼人,激起的反彈也必然強烈。例如,川普揚言要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五十一州,五月七日他與新任加拿大總理卡尼在白宮會晤,卡尼就當面嗆川普說「加拿大是非賣品」,川普也回敬不打算降低對加拿大的關稅稅率,雙方依舊針鋒相對。 川普對歐盟課徵百分之二十對等關稅,四月十五日歐盟反制對美課徵百分之二十五關稅,五月八日歐盟表示準備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美國提告,並且規劃對九百五十億歐元(約三點二兆台幣)美國產品祭出反制關稅,歐盟對美國的強硬態度並未減弱。加拿大與歐盟都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不僅歐盟、加拿大對美國以牙還牙,美國至今也沒有對歐盟、加拿大放軟。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川普也絕非鐵板一塊,畢竟他「漫天要價」並不意味他一定要拿到這個「價」;他宣布對等關稅措施之後,又自行宣布對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經濟體暫緩實施九十天,就表示有談判空間。五月八日,美、英完成談判,對英國取消百分之二十五鋼鐵關稅、配額內汽車關稅降到百分之十;美國與大陸談判前川普自動降價,五月十一日雙方完成談判,美國對大陸商品進口關稅從百分之一百四十五降到三十。這兩個完成談判的案例,顯示川普的彈性頗大。 從英國和中國大陸這兩個案例來看,美國設定的談判範圍應介於百分之十至三十之間;但也不能排除美國獨厚哪些經濟體而低於百分之十,或基於「柿子挑軟的吃」、「不聽話該懲罰」而高於百分之三十。台灣被川普祭出的稅率是百分之三十二,與美國談判能降到多少?特別是,英國對美國是貿易逆差,尚且被課百分之十,而台灣對美國則是鉅額貿易順差,能不能談到更好的結果?考驗著賴政府的智慧與能力。 事實上,台灣在與美國談判之前,就已受迫或非受迫地付出了一些代價。舉其犖犖大者,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帶動相關產業鏈跟進,勢必排擠晶片相關產業在台灣本土的投資;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猛漲,漲幅高於台灣的主要出口競爭對手,導致台灣出口廠商的競爭力受到侵蝕,甚至進而恐將壓低出口順差對今年GDP的貢獻度。質言之,如果台灣對美國談判談成的關稅降低程度,彌補不了台灣已經付出的「頭期款」以及關稅提高後的損失,談判難謂成功。 尤其是,一旦因為談判出現受損產業,賴政府也應未雨綢繆,做好風險控管與彌補性安排。

Read More

〈社論〉紀念歐戰勝利 賴清德自陷錯誤史觀矛盾

  賴總統在「歐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茶會」強調不能對侵略行為掉以輕心,但國人也在等地看他是否也會譴責當年的日本軍國侵略主義?(中央社) 賴總統八日在「歐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茶會」時指出,紀念歐戰勝利有三項重要意義:追求真正和平有賴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尊重人性尊嚴才能成為受到敬重的國家,以及記取歷史教訓,不能對侵略行為掉以輕心。民進黨還發動大內宣,但並非為了提醒國人戰爭的可怕,而是藉此炒作中共威脅。但一篇東拉西扯的演說卻反而讓賴清德自曝其短,凸顯他意圖扭曲正確史觀。 賴總統這篇談話特別提到這是台灣首次紀念歐戰勝利,但這卻是有意誤導國人對國家歷史正確認識的偏頗之詞。早在我國仍處於對日抗戰的最後階段,當聽聞納粹德國投降、同盟國獲得最後勝利時,國民政府就由蔣介石委員長親自主持同盟國歐戰勝利酒會,現在國史館還保留當年的珍貴照片!當賴總統提到二戰對人類的慘痛傷害,批評納粹政權對歐洲的肆虐,卻隻字未提日本對亞洲國家的暴行;難道,當年受害的亞洲國家、包括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台灣,都不值得素有「台獨金孫」之稱的賴總統開金口嗎? 根據黨政人士的說詞,賴總統就是要藉此提醒國際社會,由中共政權、俄羅斯、北韓及伊朗組成的新極權集團對全球安全的威脅,並呼籲所有民主國家攜手合作,共同對抗侵略者的野心。 事實上,賴清德是意圖藉著這篇「以古喻今」的演講,繼續推銷他的「抗中保台」論調,並利用定位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之際,暗推「新兩國論」。因此,當他提到當年軸心國都已是現在的民主國家,不等於反諷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等戰勝國已變成眾人唾棄的極權國家? 更甚者,賴清德刻意區分中華民國與台灣,不僅忽略當年中華民國是同盟國成員的歷史事實,也企圖隱蔽中華民國收復台灣的史實。真不知道他是以何種身份發表談話?別忘了,陸委會為了駁斥習近平「台灣回歸中國」的說法,特別強調「根據《開羅宣言》,台灣交給中華民國」,因為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存在。 這是民進黨難得正確清楚的史觀,只可惜賴清德不敢把這段話公諸於眾,否則就是自打臉!倘若沒有當年國民政府率領全體中國人堅決抗日,就不可能恢復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更無法收回台灣等領土。民進黨因為厭惡中共、意圖推動台獨主張是一回事,但尊重歷史不該是一個政黨的基本態度嗎?中華民國當年領導對日抗戰勝利並收復台灣,進而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這些都是民進黨無法抹滅或扭曲的歷史事實! 賴清德應向國人清楚說明,到底是以何種身份與心態發表這篇談話?既然遠在亞洲的台灣要紀念歐戰勝利,又想藉此機會對抗中共奪取抗戰的話語權,為何他不敢藉著當年同盟國陣營的身份,堂堂正正地以中華民國總統之尊,向全世界昭告中華民國也是當年的戰勝國之一!反之,當他只是企圖自我定位為「台灣總統」身份紀念歐戰勝利,豈不就陷入自我矛盾的窘境。 當賴清德紀念歐戰勝利八十週年,國人也在等著看他是否也會慶祝今年的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以及台灣光復八十週年,並且譴責當年的日本軍國侵略主義?誠實面對歷史並不妨礙德國與歐洲國家重修舊好,反而更能獲得世人敬重。當我們重提對日抗戰勝利,並非要與日本交惡,而是提醒不要重蹈歷史覆轍,攜手合作對抗共同威脅。做與不做就在賴清德的一念之間!

Read More

<開講>解讀北京與華盛頓瑞士交鋒後續發展

張競 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於5月10日至11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會談,會後各自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宣稱將於5月12日發布聯合聲明。5月12日中國大陸以新華社新聞通稿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http://www.news.cn/world/20250512/38cf894078aa487a9a510ef8f087f590/c.html 美國則是透過白宮官方網頁發布“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2025/05/joint-statement-on-u-s-china-economic-and-trade-meeting-in-geneva/ 後續發展將會是如何?首先中國大陸國務院海關稅則委員會應當會於5月13日集會,完成相關決議程序,然後在5月14日前發布公告,依據前述《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所列內容,完成中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同樣美國總統所轄幕僚亦將依據前述“Joint Statement on 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 in Geneva”所列內容,草擬行政命令,並呈請川普總統在5月14日前簽署發布,以便完成美方相關調整關稅行政程序。 其次吾人必須思考,目前對於4月2日後雙方所加徵關稅是分別以取消、暫停與保留三種方式加以處理,但後續會如何調整,其實存在諸多變數。但是從5月11日會談結束後,雙方未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想必是談到雙方都未獲得授權處理裁斷議題,但是應當是談到有點苗頭,日後續談確實可能達成協議,因此必須各自呈請其上級裁斷後,才能將聯合聲明定稿,所以才會無法在會後立即發布聯合聲明。但這些未獲授權必須由上級裁斷事項,未見得會在聯合聲明中明白顯現。 因此現在值得關注重點不是這份檯面上攤出來,讓各方都看得到之聯合聲明內容,而是那些雙方曾經討論過,並且也談到有些苗頭,未來可能達成協議事項。換言之,真正重要的不是對外公開明白講的,而是那些會談中曾經討論過,但對外完全沒有提到的事項與議題。 本日各方評論者都是依據聯合聲明內容進行解析,透過說文解字來理解掌握狀況,但北京與華盛頓在商貿存在那些矛盾與爭議,其實相當透明公開,但雙方此次在日內瓦會談,能夠如此順利,甚至順利到中彩票程度發表聯合聲明,必然是在某些議題上有所突破,但雙方都無意對外公開,顯然還是存在變數,雙方不願將煮熟的鴨子飛掉,所以才會有所共識對外維持低調暫時保密。 此次雙方算是將後續貿易談判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初步敲定,但後續隨著談判發展進程,遊戲規則與運作架構隨之調整,吾人亦無須感到意外,因為本來就沒有任何標準規範可循。但有兩點結論倒是毋庸置疑;首先就是川普喊話希望習近平與其直接對話磋商,顯然主角直接拔槍或是直球對決想法,北京並不買帳,華盛頓也莫可奈何。 其次北京顯然是要將談判步調放慢與進程放緩,在談判實務上能有本錢延長戰線,推遲決戰避免提早攤牌,永遠是相對籌碼較多本錢較足者;是否真是如此,且讓吾人拭目以待。總而言之,要打關稅貿易戰,不但要能打,更要耐得住打,但若是沒有對抗意志,那就完全不用談了!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