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否認九二共識存在只是耍弄文字遊戲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對於九二共識的說法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中央社) 共軍「聯合利劍—二0二四B」軍演剛結束,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就指出「九二共識」已經過時,建議用「二六共識」取代。消息傳出之後,令人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更感憂心。 照羅文嘉的說法,九二共識是三十幾年前的架構,且在海基會檔案、來往文書、信件,甚至會談紀錄中,都找不到九二共識。而且,一九九二年雖有會談客觀事實,但所謂的「共識」並不存在;用一個不存在的、沒被會談雙方同意接受的過時框架作為基礎來談關係,確實不合時宜。 羅文嘉一方面承認一九九二年兩岸海基、海協兩會的確有會談,一方面卻又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似乎是陳述史實。然而,冷靜深究,他其實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 就事論事,「九二共識」四個字確實未曾在當年海基、海協兩會的檔案、文書、信件及會談紀錄中出現;這是二000年四月二十九日蘇起創造的名詞。不過,「一個中國、各自口頭表述」,確實是一九九二年雙方達成的共識,其形式是函電往返與各自口頭表述,而非雙方簽署的單一文件;其位階或許低於條約或協議,但函電往返也是「換文」的一種,近年國際間經常使用,當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約束力。 更重要的是,當年在香港商談中,「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是我方提出並獲得對岸接受。當時海基會獲得陸委會授權,並獲陸委會同意的表達方案之一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幾經周折,海協會最終表達「充份尊重並接受」的立場。 事實上,二000年六月二十八日,陳水扁擔任總統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富勒博士時,就曾公開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海協兩會之前會談的共識,那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大陸方面卻不承認」。儘管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隨後澄清,「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我方用來描述會談過程的用語,並不代我方已接受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但她也沒有完全否認。 顯而易見,儘管隨著兩岸關係變化,雙方對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有所變化,但當年確實存在這一共同認知,會議雙方當時也都同意接受。這不僅是當年兩岸關係破冰的基礎,也是二00八年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契機,更是兩岸政治互信能否建立的關鍵。 無庸置疑,羅文嘉全盤否認「九二共識」,重點其實並不是這四個字是否存在,而是意味著民進黨根本就不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隱含「中國、台灣,一邊一國」的立場。試想,即使是吳豐山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但如果民進黨當局仍以這樣的態度去談兩岸未來,大陸怎麼可能接受?難道這樣就能突破僵局,「談出兩岸真正和平未來的機會」? 至於羅文嘉口中「更具前瞻性的架構」,更是諷刺。他高談「歡迎海協會到馬祖『南竿二六據點』談二六共識」,但什麼是二六共識?羅文嘉說是兩岸之間的二十六項協議,並要以此做為兩岸坐下來談的政治基礎。問題是,這二十六項協議當初之所以能夠簽訂,完全就是因為雙方都有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現在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協議怎麼談得下去?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去中國化」去的是聳立五千年的祖上之國

賴清德這些精緻化台獨理論的努力,訴求對象當然只是台灣民眾,但將面臨哪些風險或後果,也應告訴台灣民眾。(取自總統府網站) 桂宏誠 在中共解放軍對台實施聯合利劍B圍台軍演後,國台辦發言人即公開表示,賴清德上台以來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無論是五二0拋出「新兩國論」,本月初編造「祖國論」及雙十文告中拋出「台獨」新謬論,都是「台獨化中華民國」。可見,中共不到半年又一次的圍台軍演,顯然是針對賴清德不斷精心包裝後推出的台獨理論。 賴清德建構的「台獨化中華民國」理論,其實能夠獲得不少台灣民眾的支持,因為多年來力行「去中國化」的成果,已讓台灣民眾認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則是「台灣」。雖然這就好像中華民國的英文是Republic of China,卻可把China翻譯成「台灣」般的謬誤,但「洗腦」的結果確已讓只有極少的台灣人,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美國所承認與建交的「中國」,從中央政府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改為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台灣發表了《中華民國頌》的歌曲,藉以展現仍為代表「中國」之正朔。這首歌的一開始便提到青海的草原和喜馬拉雅山,當然與賴清德所謂「中華民國在台灣已落地生根」相違背,更別說歌詞中還有「聳立五千年」的「祖國」意識。 由於「去中國化」已有成效,就算認同中華民國者,也未必懂《中華民國頌》中為何有「聳立五千年」之說?其實,這是強調儘管歷經喪失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的國際法地位,繼而又遭美國所承認的「中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仍自認中華民國係代表「祖上」綿延五千年之「中國」的朝代政權。 事實上,「中國」一詞常是指具有五千年歷史的「祖國」,並非具體指稱哪個近代西方「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換言之,「中國」一詞的涵義,包含了五千年來涵養及接受中華文化所建立的朝代,如用漢朝中國、唐朝中國或明朝中國等。 因此,「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祖國」的意義上而論,可謂是一個「中國」內並存的兩個朝代政權。只不過,在當前以西方主權國家意義所建構的國際關係中,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代表唯一的「中國」。 清末年引進西方主權意義的民族國家觀念之初,梁啟超要為自己的國家撰寫「國史」時,才困惑於自己的國家沒有「國名」,而只有如漢、唐、明等歷代王朝的名稱。在思考各有其緣由的「國名」選項後,梁啟超雖認為「曰中國,曰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因具有居天下之中心且文化華美之義,但最終決定「仍用吾人口頭所習慣者,稱之曰中國史」。 由此可知,把「中國」只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八二三炮戰是「中國攻打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從「聳立五千年」到「在台灣落地生根」等說法,當然都是「去中國化」與「台獨化中華民國」。而賴清德這些精緻化台獨理論的努力,訴求對象當然只是台灣民眾,但將面臨哪些風險或後果,也應告訴台灣民眾。 (作者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ECFA中止勢將衝擊傳統產業

大型石化業集團早已積極布局海外。(資料照。示意圖) 李沃牆 兩岸關係不進則退,然後退了對台灣政經衝擊必然是弊大於利。中國大陸商務部去(二0二三)年底公告,認定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宣布中止部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產品關稅減讓,共涉及十二個稅目產品。今年五月底又公布第二批中止ECFA部份產品關稅減讓的清單,共計有一百三十四個稅目進口產品,自六月十五日起實施。 今年十月十日賴清德總統發表任內首次國慶文告,重申「互不隸屬」後,首先是大陸商務部於十二日預告對台貿易壁壘將採取進一步反制措施,後續更可能中止ECFA早收清單,包括對台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接著,解放軍又於十月十四日宣布對台展開「聯合利劍—二0二四B」圍台軍演。 前二波的關稅優惠中止,共有占六成金額的五百項ECFA早收清單受影響,不僅石化產品的關稅優惠幾遭全軍覆沒,更有傳產業者的客戶訂單掉了三成,欲哭無淚。然而,經濟部卻不以為意地表示,「ECFA早收清單產品占台灣整體出口金額約百分之六(將近二00億美元)。若陸方以此作為報復反制手段,對我總體經濟影響尚屬有限」。 持平而論,ECFA對台灣的效益非常顯著,多年來已累積享受免關稅金額逾九十億美元。坦然言,ECFA若中止將影響占我出口至大陸金額的百分之十七,其間接影響難以估計。例如,石化、機械、紡織業等可能因為出口關稅增加,不得不離開台灣,進而轉移到其他國家設廠;而產業外移,必不利於國內的就業市場。再者,台灣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偏重半導體發展,然半導體就業人口僅八十二萬,而傳產業有逾四百萬的就業人口(早收清單產業約占一半),影響生計甚鉅。 據悉,二0二二年與二0二三年早收清單出口額分別為二百零四億與一百五十七億美元,年減幅分別為百分之十八點七六與二十三,去年更創下ECFA實施以來最少出口額與最大衰退幅度。進一步分析,大陸目前已中止ECFA部份優惠稅率,稅率恢復為百分之一到十二不等,而石化產業面臨關稅回升之際,大陸又對台採取反傾銷制裁;優惠政策不再,成本隨之增加,競爭力下降。 再加上二00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大陸祭出「四萬億人民幣投資計畫」,推出十項「大內需」,以國家力量促進經濟成長,包括鋼鐵、石化業等基礎產業開始大肆擴充產能。迫使台灣石化業出口到大陸比重降至二成左右,雖仍是最大的出口地區,但經營壓力升高。尤其在取消ECFA對十二項石化產品的優惠關稅後,石化業者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大型石化業集團早已積極布局海外。例如台塑化以往約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基礎油銷往大陸,但近幾年持續分散風險,進行市場轉移,目前銷往大陸占比僅剩下百分之三十二。不過,財報會說話,台塑四寶去年獲利腰斬後,甫公布自結今年第三季獲利,台塑、南亞、台化及台塑化四公司僅南亞單季稅後淨利零點六億元,每股盈餘零點零一元,其餘三家公司都出現單季虧損的慘狀。 筆者以為,政府除了協助石化、鋼鐵等產業數位化、低碳化雙軸轉型外,也要助其開拓歐、美、日及東協等新興市場。然而,兩岸關係的改善端賴政府是否願意正面應對。再者,加入CPTPP也是賴政府當務之急。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

〈社論〉錯誤能源政策 郭智輝失言反射無計可施

郭智輝理應對於如何取得便宜、穩定的供電已多有思考,但是卻一再失言,恐怕是他已不知道該如何幫錯誤的能源政策解套吧!(中央社)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提出到菲律賓設立綠電電廠、再以海底電纜送回台灣的說法,僅僅不到一天,郭智輝在立法院就因藍綠立委爭相質疑而數度道歉,行政院則以「仍須經過可行性評估」圓場。郭智輝從產業界董事長轉型為政務官,在就任經濟部長前後針對台灣供電問題的發言就屢遭反擊;然而,郭智輝的失言,卻正反射出他進入政府決策圈後對於錯誤能源政策已無計可施。 就個人理念而言,郭智輝並不反對核電,他在接掌經濟部長之前就說「核能是乾淨的能源」,但隨即遭到經濟部以核電不是綠電打臉,畢竟非核對民進黨而言是塊神主牌。同理,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雖然納入李遠哲、童子賢等主張使用核電,或是對核電中立看待的彭双浪等成員,但賴總統卻堅持「非核」是法定政策目標,使用、續用核電顯然也過不了賴清德這關。 倘若民進黨的綠能政策能夠提供台灣充足的電力,「非核」倒也無可厚非;但這幾年台灣不但屢現大停電,而且電價還連番上漲,台電更因此陷入破產危機,顯然民進黨的綠電「非核」是個脫離現實的政策。尤有甚者,民進黨的綠電政策跳票越跳越大,日前郭智輝就在立法院坦承光電政策已連續六年未能達標。質言之,台灣供電走鋼索,民進黨必須負完全責任! 核電不但已被美國政府視為乾淨能源、被歐盟納入綠電,而且還是便宜的能源。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算了一筆帳,十月十六日開始漲電價,相較於二0二二年關閉核電廠之前,產業用電已漲了百分之六十六。十月十七日台積電法說會,財務長黃仁昭指出,台灣是目前台積電全球所有據點中電價最高的廠區。再從供電對民生影響來看,電價上漲不但直接、間接帶動物價上漲,還會產生民眾的通膨預期。這些都是產業界、全台灣民眾為民進黨不切實際的綠電政策付出的代價。 再就供電對產業界的影響觀察,近年台積電被譽為台灣的「護國神山」,整個半導體、AI產業更是台灣經濟的擎天柱。但是,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今年六月接受美國CNBC訪問時指出,台灣的電力短缺可能有礙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事實上,此一道理不只是韋伯斯特知道,台灣能源學者專家、產業界也早就提出警訊,只不過民進黨卻全然當作耳邊風了。 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不但為產業、民生帶來衝擊,也因過度躁進而傷害台灣的生態環境,賴清德的本命區台南就深受其害。台南七股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面積被太陽能光板遮蔽,太陽能光板反射出的日照,讓當地居民彷如活在「兩個太陽」的環境。過去黑面琵鷺把七股當成過冬安樂窩,但今年來的隻數已大不如前。 屏東砍樹種光電、嘉義縣大埔鄉茄苳與和平兩村村民擔憂光電進駐破壞好山好水、石虎保護協會擔心光電案場變成石虎棲地殺手、雲林縣政府憂慮光電案場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躁進的光電政策不但沒有帶給自然生態一個友善的環境,反而變成破壞生態的凶手。 錯誤的能源政策已造成諸多後遺症,但穩定又便宜的供電仍是產業界和民眾最關切的問題。郭智輝身為經濟部長,理應對於如何取得便宜、穩定的供電已多有思考,但是卻一再失言,恐怕是他已不知道該如何幫錯誤的能源政策解套吧!

Read More

〈社論〉兩韓緊張態勢陡升,兩岸更應克制!

10月15日北韓突然炸毀南北韓之間的兩大陸路交通要道京義線、東海線鐵公路部份路段。(路透)) 十月十五日北韓突然炸毀南北韓之間的兩大陸路交通要道京義線、東海線鐵公路部分路段,南韓軍隊以重機槍和榴彈發射器反擊,朝鮮半島緊張態勢陡然升高。北韓此舉頗有與南韓「一刀兩斷」的意味,短期內兩韓關係是否會陷入急遽激化的惡性螺旋?甚至衝擊本就不平靜的東亞局勢?包括台灣在內都必須密切關注。由於十月十四日中共解放軍才舉行「聯合利劍-二0二四B」圍台軍演,更傳出中共以巨蟒戰略對台施壓,在朝鮮半島戰雲密布之際,兩岸更應謹慎、克制。 北韓炸毀的兩個陸路交通要道具有濃厚的象徵性意涵,因為這兩條要道是二000年南韓總統金大中、北韓領導人金正日舉行兩韓首度高峰會之後,南韓貸款給北韓的援助性計畫,金大中更因此次峰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質言之,北韓炸毀這兩條通道,不但被解讀為徹底切斷兩韓之間的陸路交通,恐怕也有揚棄兩韓和平高潮的隱喻。另一方面,這兩條陸路交通要道關閉已久,北韓將之炸毀可能也象徵不願與南韓進行協商。 事實上,二0二二年五月南韓總統尹錫悅就任之後,兩韓關係就急轉直下,甚至二0二二年十月發生兩韓軍隊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相互開火的衝突。就今年來看,一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就宣告南韓是北韓的「主要敵人」;五月底到六月初,北韓向南韓施放垃圾或糞便氣球,近期北韓也指控南韓無人機侵擾平壤。六月四日,南韓當局宣告中止二0一八年九月十九日金正恩與南韓前總統文在寅簽署、旨在解除兩韓敵對關係的《九一九軍事協議》(平壤共同宣言附屬協議)。兩韓緊張情勢,就在這些過程中一步步地推高。 由於北韓擁有核武,且來勢洶洶,在兩韓關係趨向惡化之際南韓也加快與美、日軍事結盟。去年八月尹錫悅、美國總統拜登、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峰會,三國共同防禦中國大陸、北韓的合作關係往前邁進一大步。今年六月美日韓啟動為期三天的「自由之刃」聯合軍演,北韓在此一軍演的啟動之日、結束之後都以試射飛彈回敬,並指稱「自由之刃」是魯莽的軍事挑釁,美日韓軍事同盟是「亞洲版北約」。 但相對地,儘管近期傳出北韓與中國大陸關係趨向冷淡,但北韓卻與俄羅斯積極推進雙邊關係,今年六月俄羅斯總統蒲亭首次訪問北韓,兩國還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日前傳出北韓派遣人員,提供武器、彈藥協助俄羅斯在烏克蘭作戰;在北韓炸毀京義線、東海線鐵公路部分路段之後,克里姆林宮搬出一九六一年蘇聯與北韓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宣稱此一條約的意義「很清楚」,力挺北韓的意味不言可喻。 北韓與俄羅斯魚水相幫,美日韓的關係也持續升溫,八月中旬傳出今年底前將再次舉行三國高峰會。儘管日本首相已經換成石破茂,但他主張成立讓北韓不爽的「亞洲版北約」。美國總統大選將屆,倘若賀錦麗當選,可望延續拜登路線;但若由曾與金正恩會面的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局勢恐添變數;儘管今年七月川普說他與金正恩相處融洽被北韓潑了川普一盆冷水。無論如何,雖然美國總統大選仍有不確定性,但美日韓都必須共同面對、應處來自於北韓的軍事威脅。 美國和中國大陸都已表態,呼籲緩解衝突、避免兩韓矛盾進一步激化。鄰近朝鮮半島的台海兩岸,也都有責任維護東亞區域的穩定與和平。

Read More

〈社論〉民進黨莫將外交當作惡鬥在野黨籌碼

前總統蔡英文在捷克布拉格出席「公元兩千論壇」並發表演說。(中央社) 前總統蔡英文日前啟程出訪歐洲,預計訪問捷克、法國及比利時,首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席「公元兩千論壇」,並發表以「透過民主團結克服威權威脅」為題的主旨演說。可惜的是,在她出訪前英國《衛報》突然披露,她原訂拜會倫敦,但因英國政府擔心外相拉米近日的北京之行遭到波及,因此要求蔡英文擇期再安排訪問。 多數國人無不肯定蔡前總統風塵僕僕地為國家發聲的辛勞,也對中共無所不在的打壓感到憤怒,咸認這樣的舉措只會帶來更多反效果。此外,民眾也希望賴清德政府在推動外交工作之際,不要試圖將攸關國家整體利益的對外關係當成惡鬥在野黨的籌碼,更不要因為當權者欲與卸任元首搶鋒頭而扭曲外交工作本質。 蔡前總統行前表示,「將向台灣在歐洲的朋友們,傳達台灣人民堅定守護民主、自由的信念,持續深化台歐關係」。對於英國突然取消她的倫敦之行,蔡英文辦公室則回應將選擇適當時機安排去訪,顯然也不希望節外生枝,畢竟受制於兩岸關係,台灣對外事務很難擺脫中共干擾。 蔡辦的回覆相當得體,也不會得罪接待方,民進黨人士該好好學學如何處理本該細膩而不外顯的外交任務。當蔡前總統出訪消息剛傳出,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吳思瑤就大嘴巴地比較蔡英文與馬英九卸任後的出訪時間,藉此大酸「兩人高下立判」。殊不知,馬前總統卸任不到一個月就有邀約行程,若非當時的蔡政府無理阻擋,他早就創下卸任元首最早出訪的紀錄了。 更可笑的是,蔡前總統的出訪消息竟成為前後兩位總統的政治較勁,實令國人始料未及!為了凸顯現在「誰是老大」,賴總統不僅在官邸親自招待他的前任,還有模有樣地說「指派國安會諮詢委員黃重諺隨行」。賴清德此舉雖然談不上是派「監軍」,但頗有我說了算的架勢,至少必須營造「卸任元首外交」仍在我掌控之下的印象,以免被擅長外交領域的蔡英文比下去。 蔡英文主政期間,台灣加大與歐洲各國的往來互動,確實提升我國在歐洲的能見度。其次,由於國際社會近年對於中共向外擴張勢力的「戰狼」作法備感威脅,除了強化民主國家的同盟合作之外,也採取更積極的態度與台灣交流,獲得不少成果。只不過,國際政治現實仍是各國考量國家利益的主流思維,當擴大與台灣合作層面之際,也不想因此而放棄與中共接觸。蔡英文低調不躁進的性格確實能爭取這些國家的好感,對促進台灣與歐洲的雙邊關係有極大助益。 正當國內外聚焦蔡英文前總統的歐洲訪問行程之際,一則外交相關消息也被傳開,那就是預訂代表賴總統出席今年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的總統特使人選遭主辦國打槍。他原先屬意前副總統陳建仁出任,但秘魯政府以政治性過高為由否決,最後可能改派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擔任。據傳秘魯官員將於本週來台向賴總統遞交邀請書,或許雙方已針對出席代表人選達成妥協。 國人對蔡前總統的歐洲行樂觀其成,也期待她的出訪能再次拉近台灣與國際社會的距離。然而,從英國及秘魯對台灣的應處來看,台灣擴大國際空間與強化各國互動仍有相當難度。賴政府不應將外交工作當成蓄意刺激中共的政治工具,更不該為了外交政績而誇大效果,唯有按部就班地尋求與民主國家的共同利益,方能成事。

Read More

<開講>觀察聯合利劍2024B後續發展

張競 10月14日凌晨五時,中國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透過社交媒體公眾號,以新聞稿宣布針對臺灣,編組戰區所轄陸軍、海軍、空軍以及火箭軍等兵力,在臺灣海峽、臺灣本島北部、南部以及東部,實施「聯合利劍-2024B」演習;其中演練課目包括艦機多向抵近台島,諸軍兵種聯合突擊,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以及奪取綜合制權,期能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 中國大陸海警隨即跟進宣布將組成2901編隊、1305編隊、1303編隊以及2102編隊,在臺灣本島周邊海域開展執法巡查;同時福建海警組織艦艇編隊另於東引島、馬祖島附近海域開展綜合執法巡查,同時重點演練查證識別、登臨檢查、管控驅離等課目,期能檢驗快速反應、應急處置能力。 儘管解放軍東部戰區與海警聯手洋洋灑灑宣布前述課目,但卻出人意表地在當日下午18時,解放軍東部戰區再度發布新聞稿,宣稱圓滿完成「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各項課目。儘管「聯合利劍-2024B」演習迅速落幕,但是中國大陸海警卻未同步宣布停止在臺灣本島以及外島周邊水域,所執行綜合執法巡查作業;特別是海警發言人曾強調,海警各項作為係「按一個中國原則依法管控臺島的實際行動」,因此後續發展仍須保持關注。 許多都未曾注意到,本次中國大陸海警綜合執法巡查作業,並未包括金門周邊水域,刻意與其他外島保持差別待遇,此種安排究竟原因為何?到目前為止,真正理由並不明朗。但是共軍對臺實施軍事演習,搭配海警綜合執法巡查,基本上都是希望能夠約制臺灣後續政治發展趨向,刻意迴避金門必有所指,吾人必須保持關注,期能理解北京真正意圖所在。 軍事演習落幕,海警在臺灣本島及外島執法巡查作業,不無可能將順勢成為常態。吾人應就下述三個面向─是否成為美國大選議題、是否順利讓大陸民意降壓解氣以及在臺灣將產生何種政治與社會效應,觀察聯合利劍2024B演習結束後續發展。 首先就美國國務院以聲明稿低調回應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同時到目前為止,美國各項選舉候選人亦未積極關注此時臺海情勢,總統選戰雙方陣營看來亦未對此發言表態,再加上演習以如此快速步調落幕,吾人初步應可認定,儘管在美國選戰中顯現面對中國大陸情勢發展,確實是未來對外政策重要關鍵,而且兩黨基本立場差異不大,但卻看不出此時臺海軍事演習,迅速升溫成為美國選戰關注焦點可能性;畢竟目前勝敗關鍵還是匯集在內部經濟,而非對外政策。 其次就轉頭來看,聯合利劍2024B演習能否順利讓大陸民意降壓解氣;基本上來說,北京必須對臺灣政治發展態勢有所回應,確實是要考量內部民意壓力與社會情緒,網際空間內網民論政向來辛辣,並且存在導引社會輿論潛在能量。透過文攻武嚇具體作為,表達立場展現態度,不只是要劍指臺灣,對內亦有解壓洩氣安撫民意功能。賡續觀察近期網路政論,應可掌握大陸民意對此觀感變化;但從演習能夠迅速落幕,基本來說應當不成問題。 最後就是臺灣內部不論黨派,基本上都必須在檯面上反對大陸對臺透過軍事演習進行恫嚇,某些附和北京文宣論調政治評論者,以幸災樂禍論調評述對臺軍事演習,在臺灣政治光譜來說,其實都並非主流民意。儘管普遍民意擔憂兩岸關係繼續惡化,但卻實在無法正面看待對臺實施軍事演習或是海警強勢執法巡查。 北京對此亦是相當明白臺灣民意基本觀感,運用軍事演習強勢壓制與恫嚇政治趨向,所能產生邊際效應日漸薄弱;但又不能坐視臺灣政治趨向與大陸期待逆向而行,但採取軍事演習恫嚇施壓,希望約制臺灣社會民意經常會適得其反。未來北京如何能從此種進退兩難困境中解套,尋找出能夠讓臺灣鄉親確實有感,並且約制引導臺灣民意發展趨向適當手段,將是中南海思考對臺政策時最傷腦筋課題。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朝野反對圍台軍演,台灣備戰仍應避戰

中共解放軍發動「聯合利劍-2024B」軍事演習,我國防部情次室次長謝日升說明我方應處情形。(中央社) 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突然於十二日凌晨宣布,於台海和台灣周邊海域展開「聯合利劍─二0二四B」演習,聲稱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震懾」,此舉反遭我國防部嚴詞反擊,國際社會亦質疑其正當性。豈料,當日傍晚戰區發言人又表示圓滿完成各項科目而宣告演習結束,歷時僅十三小時,出乎各方預料,研判應是中共為了表達對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等談話的不滿。 對此,賴總統召開緊急國安會議,除了重申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希望推進兩岸對等尊嚴對話交流,也訓令國防部密切掌握共軍動態。美、英、日等國都批評中共軍演恐導致台海局勢危險升級!台灣朝野政黨各自譴責中共的錯誤決策,咸認共軍圍台演習不僅破壞台海及區域安全,更不利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 不過,在野的國民黨及民眾黨同時呼籲賴總統應回到憲法立場,盡力改善兩岸關係,不能耍嘴皮宣示主權,而是政府應該如何因應中共對台文攻武嚇的壓迫,避免讓全民承擔不必要的風險。由於共軍威脅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朝野團結一致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及台海和平是基本職責,與政治意識型態立場無關!賴政府不該濫用媒體話語權,隨意以所謂的「國安人士」匿名恣意汙衊在野黨是「中共同路人」,此舉根本就是破壞朝野團結、分化自己力量的不當行徑。 從這次「聯合利劍─二0二四B」演習範圍分布來看,是為了進行對台聯合封鎖和聯合火力打擊的演訓項目,其意圖就是要在台灣周邊海域劃定衝突熱區,配合中國大陸海警艦艇的近海作戰,要營造戰時全面切斷台灣對外海空交通聯繫,等同在實際演練攻台戰術。若再對照前兩次圍台軍演範圍,中共藉著不同階段的操練其實有其連續性。對此,我方不能等閒視之! 雖然這次軍演僅僅一天,或許表明中共的真正意圖不在於展現軍事拳頭,而是凸顯其堅定反對台獨的政治宣傳!首先,中共就是針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及「新兩國論」進行圍台演訓,並以具體軍事行動表達強烈不滿。更重要的是,中共要向國際社會清楚傳達絕不容忍台獨的決心和立場,即便可能要付出多大代價都在所不惜。 其次,共軍選擇此時發動對台軍事演習也意在試探美國動向,尤其當前俄烏戰爭持續對峙,中東地區因以哈衝突而掀起區域動盪,美軍是否有餘力同時因應全球各地情勢變化,將是中共決定是否對台動武的要件之一。換言之,中共軍演明著是針對台獨勢力,但同時也是向美國爭取台海話語權。這次共軍航母遼寧號也參與演習,就是向各國展現共軍反外部介入的能力。 中國大陸日前才向太平洋水域成功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展現其核威懾力量,也等同宣示具備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民進黨不能再掉以輕心,以為只要美日介入就可高枕無憂,還試圖倚靠中華民國招牌的掩護,藉由台獨夢繼續激化兩岸對抗,以攫取政治利益。 當前兩岸關係猶如走在鋼索上,再加上民進黨與中共毫無互信可言,台海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潛在風險。備戰固然重要,唯避戰才是化解敵意、消弭衝突於無形的根本之道。謀求兩岸和解與和平絕非投降、更不是賣台,民進黨不該販賣恐懼,更不能以國安為由綁架全民。台海現狀的和或戰,就在賴清德總統的一念之間!

Read More

〈社論〉惡罷不止,賴清德還談朝野團結?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落幕,不同意票遠多於同意票約1萬6千票,而且不同意票還占投票數55.16%,顯示此次罷免純屬「惡罷」。(中央社)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落幕,不同意票遠多於同意票約一萬六千票,而且不同意票還占投票數百分之五十五點一六,顯示此次罷免純屬「惡罷」。令人憂心的是,綠委許智傑仍然嗆聲「明年的立委罷免潮仍無法避免」,而且據傳已有所謂「民團」正醞釀罷免某國民黨籍台中市新科立委;相較於賴清德總統一再喊話朝野合作、團結,倘若綠營「惡罷」不止,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偽言行根本不可能達到朝野和解! 謝國樑罷免案,民進黨雖然隱身幕後,並且強調沒有介入,但明眼人都看得到民進黨操作的痕跡。例如,前基隆市長、現任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在投票前一再放話,還在臉書指摘基隆市政,若說民進黨沒介入,其誰能信?甚至,前基隆市長、現任中選會主委李進勇,還對連署查核作業時間和合格標準對基隆市選委會下指導棋,更惹來國家機器、獨立機關介入的訾議。 事實上,「拆樑民團」提出的罷免理由,根本禁不起檢驗;所謂謝國樑「違反市民利益」、「違法處理市府產業」等罪名,更一一遭到法院、財政部駁斥。例如,東岸商場廠商與基隆市政府的法律訴訟案,基隆市政府已獲四連勝;控告基隆市政府的主富公司向財政部提出異議,也被財政部駁回。再進一步來看,謝國樑甫就任滿一年,罷免案就化暗為明,證明所謂「拆樑」只是一場羅織罪名、不具有正當性的政治報復。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票結果出爐之後,林右昌在臉書上指稱國民黨集全黨資源與力量救一人,其言下之意頗有討拍的感覺。但是,且不論林右昌是不是忘了他是站在民進黨秘書長的身份力挺「拆樑」,難道謝國樑面對毫無正當性的罷免,國民黨和謝國樑都只能坐以待斃嗎?更何況,政壇早就傳出民進黨將發動罷免潮,甚至罷免謝國樑投票結果出爐之後,許智傑立刻放話稱立委罷免潮不可避免,難道國民黨和可能面臨罷免的立委也都只能當人形立牌等挨打嗎? 從罷免制度的層面來看,二0一六年在民進黨立委席次優勢之下,立法院修正選罷法降低罷免門檻,罷免從此成為政治惡鬥工具,從二0一七年黃國昌還是時代力量立委時罷免成案到此次的「拆樑」,已成立二十三件罷免案,罷免的職務從直轄市長到立委、議長、議員、村里長,選區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再到離島,罷免不僅成為政壇家常便飯,更成為勞民傷財的政治鬥爭戲碼。 二0二一年十月台灣基進前立委陳柏維遭到罷免之後,許智傑曾提議提高罷免門檻,立法院上會期國民黨團也提出提高罷免通過門檻的選罷法部份條文修正案。其實,現行罷免制度不僅連署門檻、通過罷免門檻偏低,對於不同選舉制度產生的公職人員的罷免通過門檻卻是相同,也未盡合理,立法院確實有必要重新審視現行罷免制度的合理性,並且進行適度修正。 再回到台灣的政治生態,賴清德雖然從就職演說到日前立院和解餐敘、國慶談話都提出「行政立法協調合作」、「朝野合作」、「團結台灣」等呼籲,卻也要求民進黨立委反守為攻,並下達全勤出席令對抗在野黨,擺出戰狼姿態。賴清德既亮出軟的一手,也亮出硬的一手;但是,如果「惡罷」不止,賴清德再怎麼亮出軟的一手,所謂「行政立法協調合作」、「朝野合作」、「團結台灣」也都只會是賴清德的空想吧!

Read More

〈社論〉簽不了FTA,不能讓困境一直是困境

日本首相石破茂宣示將全面推進與大陸的「戰略互惠關係」,對大陸試圖在政治與經濟之間求取平衡。(路透,資料照)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委會,十一月下旬將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舉行;台灣於二0二一年九月遞件申請加入至今,已逾三年毫無進展,此次執委會能否同意成立台灣工作小組?備受矚目。持平而論,二0一六年蔡英文執政之後,台灣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始終一籌莫展,賴清德接續執政,不能讓這個困境一直還是個困境! CPTPP是個超大型的FTA,由於中國大陸並非CPTPP成員,因此成為台灣加入超大型FTA的突破口。日前,外交部長林佳龍呼籲CPTPP會員避免政治考量,其出發點應該也是希望在中國大陸尚未加入之前,儘快通過台灣的申請案,以免將來夜長夢多。 CPTPP自從二0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正式生效以來,除了創始會員的十一個經濟體之外,僅有英國已通過申請。英國是於二0二一年二月一日提出申請,同年六月二日執委會就同意成立英國入會工作小組;二0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英國及CPTPP會員經濟體貿易部長會議宣布英國談判已實質完成,二0二三年七月十六日再進一步簽署英國入會議定書。今年八月底,已有六個會員經濟體批准英國入會案,達到此一標準之後,英國將於今年十二月十五日正式成為CPTPP會員經濟體。 英國從提出申請到成為正式會員,走了大約三年又十個半月;但僅比英國晚九個多月提出申請的台灣,至今連第一關都還沒過;簡言之,台灣加入不了的困境,不但一困就困了超過三年,更讓蔡政府想透過開放美國萊豬、日本核災區食品幫台灣加入CPTPP增加籌碼的美夢落空。 質言之,儘管CPTPP是自由貿易整合,但若說毫無政治因素干預,也絕非務實的態度。首先,林佳龍呼籲CPTPP會員以「奧克蘭原則」公平、客觀審查台灣入會案,但「奧克蘭原則」的第三條就是「取得CPTPP既有成員共識」。儘管台灣極力爭取日本、加拿大、英國、智利、新加坡等會員或準會員的支持,許多CPTPP會員經濟體的政要也表態支持台灣,但至今卻沒有實質進展;進一步而言,CPTPP的十一個會員都與中國大陸有正式外交關係,兩岸關係不睦,恐讓這些會員心存顧忌。 更何況,CPTPP的十一個會員當中,不乏與中國大陸關係較為密切的國家,甚至這十一個會員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比對台灣還要密切;倘若這十一個會員當中只要有一個卡住台灣申請加入案,基於「取得CPTPP既有成員共識」的原則,台灣還是會不得其門而入。 相較於台灣,日本對大陸「政經分離」策略更顯務實。儘管近年日本、南韓與大陸仍因政治問題時生齟齬,但今年五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和大陸總理李強舉行高峰會,同意加速三方FTA談判。日本首相雖已由石破茂接任,但石破茂日前一就任即宣示將全面推進與大陸的「戰略互惠關係」,預料與大陸的經濟合作將是石破茂經濟政策中重要的一環。簡言之,石破茂對大陸試圖在政治與經濟之間求取平衡。 近年台灣除與美國簽署沒有關稅減免的貿易倡議之外,還少了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三個FTA,堪稱不進反退。造成困境的原因其實賴政府心知肚明,只是想不想突破罷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