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勞工七天假,賴清德和民進黨還不還?

  勞基法修惡,勞工團體要求「還我七天假」。(取自桃園市產業總工會臉書) 立法院新會期即將開議,國民黨主推民生法案,其中包括勞工爭取多年的「還我七天假」,民眾黨對此也樂觀其成。台灣平均工時高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二,被譏為「過勞之島」,勞工要求「還我七天假」確屬情理之中;而這七天假,是在蔡英文執政時期被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所砍掉,如今在野黨想幫勞工討回來,也再次考驗著到底勞工是不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 二0一五年馬政府為了降低工時,研擬將雙周八十四小時減為每周四十小時,相關配套則是全面落實周休二日,並將國定假日從十九天減為十二天,每年總放假天數從一百零二天增加到一百二十八天。但二0一六年十二月六日,立法院議場內朝野立委爆發激烈肢體衝突,為勞基法修正案寸土必爭,席次占絕對多數的民進黨立委卻仍執意通過勞基法修正案,硬是刪除七天國定假日,但是並未搭配周休二日,改為一例一休。 之後,民進黨政府、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為了因應一例一休,再度於二0一七年修改勞基法;此次修法同樣引發勞團抗議,猛批這是「台灣史上最爛勞基法」、「為了資方欺負勞工」、「減我的薪水,加我的工時,騙我的選票」,時任勞動部政務次長廖蕙芳還因不認同修法而辭職。「勞基法修惡」,讓蔡英文自認「很左派」、「勞工是心中最軟的一塊」完全破功,賴清德更因此被譏為「賴缺德」。 持平而論,台灣勞工的平均工時的確偏高,根據勞動部統計,二0一六年全體就業者平均每周工時為四十二點五個小時,一例一休之後雖然下降,但二0二四年仍達四十點七小時。若與全球相較,二0一九年台灣總工時居全球第四高,二0二三年全球第六高,在亞洲僅低於新加坡,而二0二三年新加坡總工時較二0一三年減少一百三十五個小時,同期台灣僅減少一百零四個小時。數據即可表明,台灣勞工的確比較命苦! 另一方面,英國公部門已開始實施周休三日制,也有六十一家民間企業試辦不減薪周休三日,經過半年測試,有五十六家表示將繼續辦理不減薪周休三日;比利時、冰島等國也都有試行不減薪周休三日的案例。就效果而言,周休三日雖然未必適用所有行業、所有勞工,而且可能增加加班成本,但是有助於勞工身心健康、提振工作士氣,而且還有留住人才的功能。 甚至,二0二0年到二二年冰島大約五成勞工改採不減薪周休三日,結果失業率歐洲最低、經濟成長率還高於二00六年到一五年的平均成長率;英國試辦不減薪周休三日的企業,也反映營收並沒有減少。相較於這些勇於嘗試不減薪周休三日的外國企業,台灣的「慣老闆」和慣這些「慣老闆」的民進黨政府,都應該感到汗顏! 再者,「勞基法修惡」時,以增加特休假作為對勞工的「補償」,但這對許多勞工都淪為口惠實不至。根據某求職網站的調查,只有將近一成七的勞工能把特休假休完,而且高達三成一整年都沒休特休假。而國定假日則是依法必須休假,對勞工而言更是實惠,何況台灣勞工的年度特休假天數還低於全世界許多經濟先進國家。 當然,如果賴清德和民進黨同意還給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無異於打臉當年的自己;但是,正如賴總統所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賴清德和民進黨種下了因,就得承擔起這個果。

Read More

〈社論〉俄烏戰爭美俄談判,川普拿誰當籌碼?

就「美國優先」而言,川普應該是精算師,但澤倫斯基會不會把川普當成地面師?(路透,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十二日與俄羅斯總統蒲亭通話,兩人都同意結束俄烏戰爭,川普還表示他將與蒲亭在沙烏地阿拉伯會面、互邀訪問對方國家首都。川普直接和蒲亭商談結束俄烏戰爭,當事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卻沒有什麼角色。俄烏戰爭美國並非第一線的「事主」,川普卻搶著當「公親」,他所圖為何?又是把誰當作籌碼? 川普大帝重登美國總統大位之後,火速履踐「美國優先」。經貿方面,川普展現「關稅人」本色,不但中國大陸中槍,包括歐盟在內的美國盟友也頭痛不已,台灣也屢遭點名。在國際政治方面,川普更是挾「普天之下,莫非川土;率土之濱,莫非川臣」之威,片面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洲灣(或譯美國灣),企圖將加拿大納為美國第五十一州,還揚言買下丹麥的格陵蘭。 川普大帝火力四射,但也反彈四起。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為正名墨西哥灣,不排除提起訴訟;加拿大總統杜魯道硬起來,強調加拿大絕無可能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丹麥首相佛瑞德里克森與川普通話火藥味十足,丹麥民眾還發起集資收購美國加州,要讓「加州再度偉大」並改名為「新丹麥」。川普大帝唯我獨尊,為了讓「美國再度偉大」而與盟友對槓的戲碼恐怕還會演下去。 川普為了「二進宮」,競選時就自信滿滿地誇口他當選之後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就可以結束俄烏戰爭。如今雖然距離他當選已經超過一百天,競選支票算是跳票,但的確朝此目標跨進一大步。川普急著終結即將屆滿三年的俄烏戰爭,固然有澆熄地緣衝突戰火的盤算,但他渾身都是「在商言商」基因,當然也有「美國利益」的考量。 川普覬覦墨西哥灣,在行政命令上毫不避諱地寫著「(墨西哥灣盆地)提供了我國約百分之十四的原油產量和豐富的天然氣」;川普欲將加拿大納為囊中物,杜魯道坦言川普很在意加拿大擁有的礦產等天然資源,並且想從中獲利;川普想把手伸進格陵蘭,也和格陵蘭島上的稀土、鈾、鐵等豐富礦藏脫不了干係。烏克蘭礦藏豐富,包括稀土、鋰、鈦、石墨、鐵、鈾等等,估計高達十五兆美元;烏克蘭還是大糧倉,俄烏戰爭導致全球通膨,原因之一就在於烏克蘭的糧食。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川普政治盟友葛拉漢很直白地說,「美國可以跟烏克蘭建立經濟關係賺錢,當地和平對我們非常有益」。川普日前表示,希望從烏克蘭獲得五千億美元的稀土礦產;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十二日抵達烏克蘭會見澤倫斯基,目的是為美烏礦產協議舉行會談。橫看成嶺,川普越俎代庖幫烏克蘭與俄羅斯談停火,為的是和平;但側看成峰為哪樁?川普也沒想遮掩。 俄烏停火已現曙光,盤點雙方得失。到二月十二日為止,俄羅斯拿下烏克蘭超過十一點二萬平方公里領土,烏克蘭卻僅掌控俄羅斯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土地,雙方差距兩百五十倍。川普幫烏克蘭談和,澤倫斯基想要回失土,但川普和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都表明這不切實際,川普還說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澤倫斯基應該吞不下這兩個不切實際,但他有本錢跟川普翻臉嗎? 還別漏了,川普現在和蒲亭麻吉麻吉,但川普「預言」烏克蘭要總統大選,澤倫斯基續任總統出現變數。就「美國優先」而言,川普應該是精算師,但澤倫斯基會不會把川普當成地面師? 台灣能從這裡面得到什麼領悟呢?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審時度勢,因應川普關稅戰

日本首相石破茂(左)日前赴美會見川普(右),做出多項承諾讓川普大帝龍心大悅,或有機會對日豁免關稅。(路透) 李沃牆 自稱「關稅人」的美國總統川普,其主張「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的貿易政策改變全球經貿秩序,他擬計劃對主要貿易對手國祭出對等關稅。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被列為第二級目標,恐難逃川普關稅制裁。 川普第一任期發動美中(中國大陸)貿易戰,關稅加重企業成本,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不少企業已轉移部份生產基地,如東南亞、印度、美國或墨西哥。然而,美國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消費支出占全球三成;再者,美元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對外貿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各國均難以完全放棄這市場。 台灣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向美國出口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高科技產品為主要大宗。近幾年「親美遠中」政策奏效,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根據財政部統計,去(二0二四)年對美出口一千一百一十三點七億美元,淨出口(順差)躍升至六百四十九億美元(年增百分之八十三點五),不僅成為美國第八大順差國,順差已接近中國大陸。 然而,巨額順差使台灣成為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目標。台灣目前出口到美國半導體金額約七十四億美元,只占我晶片出口百分之四點五。但台積電有七成營收來自美國客戶,川普並多次揚言對半導體晶片課百分之一百關稅,實無可厚非。 面對關稅政策的挑戰,台灣應在全球布局與保護利益之間尋找平衡,企業應積極調整營運策略。一、多元市場布局:為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及避開川普關稅,台灣應加強與東南亞、印度、歐洲等地的貿易合作。二、強化本土產業升級與創新:面對國際競爭,企業應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尤其是在半導體與智慧製造等領域,建立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舉例而言,由於台積電技術全球領先,若川普對晶片課百分之百關稅,則可轉嫁給美國科技大廠。 三、爭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除了爭取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以降低出口關稅壁壘外。同時,亦應積極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確保經濟多元化與發展。四、與川普政府積極協商減免關稅:其實,川普以關稅做為手段,主要目的乃在要求各國企業承諾赴美投資設廠,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除中國大陸有較多籌碼反制外,其他國家無力招架。君不見,日本首相石破茂日前赴美會見川普,承諾對美投資總額提高到一兆美元,包括汽車巨頭赴美設廠,以及擴大採購能源和科技產品,讓川普大帝龍心大悅,或有機會對日豁免關稅。 有鑑於此,台灣應透過政府與產業界的協調,與美國進行積極的談判,爭取減免關稅或獲得特殊待遇。例如,台積電可能會配合川普製造業回美政策,有望在既有三座晶圓廠基礎上,加碼投資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換取關稅減免或補貼優惠。此外,中油正在評估增加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進口的可行性,或是增加農產進口及軍購數量,此一舉措或許有助於縮小與美國的貿易順差,並降低川普施加貿易關稅壓力。 川普的關稅政策對台灣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這場全球貿易新變局,唯有從政策、產業與市場等方面積極應對,藉此加速產業轉型與市場多元布局,才能在國際經貿體系中化危機為轉機,維持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韌性。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

〈社論〉若提總預算覆議,民進黨只為大罷免?

  總預算案唯一可行的解套方式,應該是行政院依程序提出追加預算或專案解凍報告,這也就是立法院長韓國瑜所說的「可行之路」。(中央社) 在立法院否決行政院對選罷法所提覆議案後,賴清德總統日前呼籲立法院長韓國瑜和行政院長卓榮泰儘速召集朝野協商,希望在總預算送出立院前就有結論。賴清德的這番言論看似要為總預算案解套,但也不排除是要為行政院未來對總預算案提出覆議的合理性預先舖墊,並為正在進行的「大罷免」添一把火。 行政院提出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達三點一兆元,創下歷史新高,經立法院審查,遭在野黨聯手刪減約二千零七十五億元,凍結二千六百餘億元,其實扣除台電補助款一千億元後,真正與政府運作相關的預算僅刪減一千零七十五億元,減幅僅百分之三點四;何況刪減後的總預算仍為歷史最高,對政府正常運作顯然並無太大影響。 然而連日來民進黨政府卻以舖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大肆渲染在野黨亂砍總預算,導致政務難以推動,許多重大施政項目無法執行,並藉此策動罷免國民黨所有區域立委。三讀通過的總預算案,也因主計總處未能按照往例和立法院對照統刪細項,一直擺在立法院,遲遲無法送出。 十日賴清德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總預算案當然是重點。韓國瑜當面呼籲行政院不要提出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覆議案,並且承諾「在不提覆議案的前提下」,他將召集三黨團協商,「看看能否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同時,韓國瑜也期盼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呼籲停止大罷免。 儘管如此,卓榮泰在五院會商後仍然表示,行政院將提覆議案,希望立法院能夠接受覆議案,讓國會重新審議「統刪的不合理、針對特定機關特定項目巨幅刪減的不合理、大量凍結使政府機關窒礙難行的不合理」。身兼黨主席的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中又呼籲,韓國瑜與卓榮泰應該儘速召集朝野協商,妥善擬定解決之道,「最好能夠在總預算送出前就有結論,行政院依據朝野協商結論進行後續處理」。換言之,賴清德完全站在行政院的立場,企圖迫使立法院就範。 就事論事,提出覆議案雖是憲法賦予行政院的職權,但茲事體大,不能輕易為之。在實務上,行政院必須考量政治生態與後果。卓榮泰上任以來先後提出三次覆議案都遭到否決,已經是歷來提出覆議最多、也遭到否決最多的行政院長,按理說早該引咎辭職,但他現在還可能對總預算案再提覆議,可見他根本無視覆議的嚴正性! 更重要的是,總預算案已經三讀通過,從法理上說,「一個條文、一個數字都不能改」,唯一可行的解套方式,應該是在總預算案送出後,行政院如果認為確實有窒礙難行之處,可依程序提追加預算案或專案解凍報告給立法院,這也就是韓國瑜所說的「可行之路」。然而行政院卻要求「先取得解決方案後」,再來處理總預算。 表面看來,這只是朝野協商時間先後的問題,但總預算案既然已經完成三讀,卻仍要重新審議,這無異於否認立法院會決議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此例一開,立法院決議豈不是形同兒戲?更不用說行政院針對總預算提出覆議,本質上就是向立法院挑戰,在此狀況下,韓國瑜再召集朝野協商,豈不是自打耳光? 事實上,卓榮泰明知覆議必定還會遭到否決,他執意而為的目的,恐怕就是要營造被在野黨「惡整」的氛圍,藉機提高大罷免的聲勢吧!倘若如此,政局還會持續動盪!

Read More

〈社論〉賴總統國政會商 反凸顯若干憲政問題

  11日藍白聯手在立法院否決行政院所提覆議案,民進黨立院黨團強硬回應,朝野又陷入激烈對立,10日賴總統召集的國政會商宣告破功。(中央社) 賴總統十日召集五院國政會商,十一日藍白就聯手在立法院否決行政院針對選罷法修正案所提之覆議案;民進黨立院黨團強硬回應,在野黨否決該覆議案是「自掘墳墓,為大罷免浪潮自添柴火」,朝野又陷入激烈對立,國政會商試圖「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的目的,僅「一日行情」就宣告破功。事實上,賴總統召集的國政會商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還凸顯了若干憲政問題。 總統召集國政會商,是憲法第四十四條賦予總統的「院際調解權」或「院際協調權」。過去在陳水扁、馬英九執政時都曾試圖召開院際調解,但都沒有成局;而賴清德總統算是首度舉行院際協調,卻未達到目的,持平而論,這與總統兼任執政黨主席,導致總統召集之院際協調遭到在野黨質疑總統的公正、超然地位有關。 質言之,倘若總統繼續兼任執政黨主席,則憲法賦予總統的院際調解權的公正性、超然性就會繼續遭到質疑。但實務上,中華民國總統直選之後,總統幾乎都兼任執政黨主席,總統院際調解固然是依據憲法,但恐難獲得在野黨信服。 國政會商凸顯的第二個憲政問題,在於行政院屢次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提出覆議,導致朝野關係螺旋狀惡化。卓榮泰出任行政院長至今不到九個月,但已提出過三次覆議,也三嘗敗績。根據憲法第五十七條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覆議案,倘若遭到否決行政院長即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但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卻將憲法第五十七條停止適用,導致卓榮泰勇於屢敗屢戰且穩坐行政院長,但代價卻是朝野關係螺旋狀惡化。 行政院不斷提出覆議凸顯的憲政問題,又引發另一個憲政問題,就是閣揆既不辭職、也不接受立法院的決議,進而採取釋憲手段激化朝野對立。按照憲法的設計,總統與大法官任期都是四年,總統與大法官任期交錯,維持某種程度的政黨平衡,但實務運作上卻在蔡英文執政時期打破任期交錯制;再加上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唯綠是用」,不但導致釋憲結果難以獲得在野黨信服,也為賴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人選遭到全面封殺(其中一人連民進黨也集體倒戈)埋下伏筆。 事實上,蔡英文打破總統與大法官任期交錯的遠因之一,固然在於扁、馬執政時期的政黨鬥爭,但倘若某一政黨長期執政,也恐造成大法官的政治意識型態全面偏向該政黨,使得大法官「超出黨派以外」、「獨立行使職權」遭到質疑。此一問題除了可以在審薦提名小組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在野黨成員,以淡化大法官的政治色彩,也考驗總統的自我節制能力。賴總統正面臨補提大法官人選問題,倘若真有心緩解朝野對立,不妨透過審薦提名小組的組成察納在野黨意見。 當然,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導致朝野對立雪上加霜,也是賴總統期待透過國政會商「朝野化解對立」的原因之一;而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則認為,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起因,在於立委選舉制度「票票不等值」。事實上,本屆立委選舉固然出現民進黨贏了得票率卻輸了席次,導致民進黨忿忿不平,二0二0年立委選舉國民黨同樣也是立委席次比率較得票率少了約一成三;換言之,國、民兩黨都吃過立委選舉票票不等值的虧。 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恐難周全,以國為重者自我節制,一黨之私者卻玩弄制度。倘若制度淪為政爭工具,又引發冤冤相報,則政局難靖矣!

Read More

〈社論〉國政會商虛晃一招?端看民進黨誠意!

賴清德總統10日召集「總統與五院國政會商」,究竟只是虛晃一招?還是朝野開始誠心溝通的轉捩點?(中央社) 賴清德召集「總統與五院國政會商」,以「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立法院長韓國瑜在此場合,希望賴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呼籲各方停止惡性大罷免,賴清德則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回應。持平而論,此次國政會商能否達成府方強調的「建構五院溝通橋梁,凝聚朝野共識」目標,還得看民進黨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探究賴總統召集此次國政會商的緣由,主要是與他就任之後朝野屢現僵局、對峙,而且朝野關係螺旋惡化有關。然而,府方於七日才宣布總統將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十日就舉行會議,而且會前府方完全沒有公布此次國政會商所要討論的議題,反而顯得此國政會商流於草率。 會後府方總結會商達成的三項共同目標,包括五院將建立更密切的溝通平台與合作機制;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朝野可以競爭,國民不能犧牲。韓國瑜於會後則聚焦在大罷免,賴總統也就此以「因」、「果」做出回應,顯見由民進黨掀起的大罷免在會商中受到高度關注。然而,無論是五院溝通合作、政黨競爭、朝野競爭何以淪落至必須由總統召集「院際協調」?造成大罷免的因、果究竟為何?民進黨都難辭其咎。 首先,民主的最重要精神之一在於「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但目前處於朝小野大格局的民進黨,卻依舊沉浸於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完全執政,始終無視於此,甚至賴清德主席也以戰狼姿態號召民進黨對在野黨發動全面攻擊。質言之,朝野惡鬥的「因」根本就在於民進黨。 即以大罷免而言,民進黨的戰略構想,是企圖將當選票數低、在綠營眼中仇恨值高的國民黨立委罷掉,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甚至揚言將國民黨四十一席區域立委統統罷掉,然後透過補選扭轉朝小野大劣勢,而且柯建銘早在去年立委選後兩天就打定主意推動大罷免。對於民進黨打的這種算盤,國民黨立委豈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在會商中也針對大罷免呼籲「解鈴還須繫鈴人」,賴主席尤應反思到底是誰繫上了大罷免的鈴。 事實上,對於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始終未見賴總統、賴主席踩剎車,以致朝野互鬥逐步走向白熱化;而且,不僅是大罷免,賴總統對於民進黨和政府部門惡鬥在野黨也總是冷眼旁觀,甚至鼓動發出砲火。例如,對於立法院藍白聯手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儘管通過的內容幾乎都是民進黨過去的主張,但賴清德仍以總統身份直接將之定位為「國會任意擴權」,並由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民進黨聯袂發動釋憲。雖然當時即有呼籲總統召集院際協調的建議,但賴清德與民進黨仍執意釋憲,朝野豈能不陷入激烈對立? 再進一步來看,賴總統去年五二0就任之後,至今卓榮泰內閣已針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憲訴法、選罷法三項修正案提出覆議,行政院三度嘗到敗績,每一次也都加深朝野關係螺旋惡化。對於立法院通過的今年度總預算案,儘管金額創下歷史新高,但卓內閣也堅持提出覆議,而不顧朝野協商過程中柯建銘屢次冗長發言開罵在野黨、毫無協商誠意。難道,不滿意就覆議,就是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少數服從多數? 質言之,賴清德願意召集五院會商的確值得肯定,但這究竟只是賴總統虛晃一招?還是賴主席展現誠心的轉捩點?全台灣都在看下去!

Read More

<開講>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的前世今生

張競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是承擔民間美國對外援助與對開發中國家發展援助的聯邦政府獨立機構;2025年川普政府捲土重來再度掌權,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成為美國政府組織重整首當其衝被開刀祭旗目標。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成為美國政府組織重整首當其衝被開刀祭旗目標。(路透) 目前儘管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絕大部份已經停止運作,但該組織面對如此嚴重變革,其中得失何在?恐怕就要回溯其前身,才能理解為何會在主管外交之國務院體系外,專門設立此等主管對外援助作業組織。 美國專門負責對外援助機構始於二次大戰後,為針對歐洲執行馬歇爾計畫,在1948年所設立之經濟合作管理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該機構係同時接受國務院與商務部督導,並回報其援助作業狀況。經濟合作管理署運作至1951年10月10日,當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Mutual Security Act),依據該法案不但經濟合作管理署所主管經濟援助業務由共同安全合作局(Mutual Security Agency)所取代,同時共同安全合作局亦將業務範圍,從單純經濟援助擴大至軍事援助與技術援助等領域;同時經濟合作管理署亦隨之解散。 但是對於軍事援助與技術援助業務來說,當時還有專門針對開發中國家,成立於1950年10月27日,經過整併二次大戰時期美洲國家事務協調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所主管業務,所成立之技術援助管理局(TCA:Technic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該局係依據杜魯門總統就職演說內容第四點,專門負責援助開發中國家,因此被各方稱為「第四點計畫」(Point Four Program),其受援助對象除美洲國家外,更包括約旦、以色列、巴基斯坦與印度。 當時技術援助管理局所主管業務並未整併到共同合作安全局,但日後等到艾森豪總統接任後,就陸續將技術援助計畫業務併入日後成立之國際合作管理局(ICA: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以及目前還未被完全停止運作之美國國際開發總署。 美國共同安全合作局負責執行對外經濟援助、軍事援助與技術援助業務,直至1953年8月1日才在當時局長Harold Edward Stassen強力主導下,改制成為美國對外援助作業署(United States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以便在國務院體系內,統籌所有對外援助業務。 但美國對外援助作業署在1955年5月9日依據美國第10610號總統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0610),改制成為國際合作總署(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改制當時許多對外援助業務都移交國務院或是國防部,但國際合作總署卻保留「非軍事安全援助」(non-military security assistance)業務,因此不難想像對外援助業務確實是美國諸多聯邦政府部會在業務管轄領域上兵家必爭之地;但從「非軍事安全協助」這個曖昧用辭,其實就可理解美國情報機構以對外援助作為掩護,其實是遠早於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成立之前。 國際合作總署在1955年6月30日正式成立並繼續運作至1961年9月4日,然後在同年11月3日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才依據美國國會1961年9月4日所通過之「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正式成立。依據援外法案條款,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係受美國總統、國務院以及國安會所指揮,因此某些業務不便於放在檯面,在此也就不言而喻囉。 但是等到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1998年對外事務改革與重整法案》(the Foreign Affairs Reform and…

Read More

〈社論〉改善兩岸關係,真心關心台商不可或缺

令人遺憾的是,賴總統將台商春節活動當成政績說明會,根本無心拉近與台商之間的距離。(取自海基會網站) 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兩任民進黨,執政近九年來兩岸已沒有正式官方接觸,也恢復不了制度化溝通、協商機制。但為了消弭國人的擔憂,民進黨多方嘗試以所謂的非正式「第二軌道」進行綠紅交流,試圖營造兩岸不須政治互信、仍可協商的假象。今年初上海涉台學者低調訪台,民進黨的處理模式即可說明一切。 就現實層面來看,大陸台商最能親身感受兩岸不睦的種種問題,包括通商、通航及民間往來等,中共當局的政治心態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民進黨政府也層層阻撓或消極應對,根本看不出改善兩岸關係的真心誠意。賴總統日前出席海基會舉辦的「大陸台商春節活動」,重申他的責任就是「維持國家生存發展、保護全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照顧人民生活」,還說歡迎台商返鄉投資,卻隻字未提政府將如何處理當前兩岸爭議或照顧台商權益等與台商切身相關的議題。 更令人遺憾的是,賴總統又將該場合當成政績說明會,根本無心拉近與台商之間的距離。難怪,廈門台商協會副會長葉永松忍不住在總統致詞後,突然向講台高喊「賴主席,當家不鬧事」、「反對大罷免」等,引起現場人士一片錯愕,但賴清德並未多做回應就在祝賀後離開。 葉永松會後受訪時表示,民主政治就該尊重選舉結果,「大罷免勞民傷財」,若表現不佳,下屆就會被淘汰。對此,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認為葉的作法「耐人尋味」,而且他應該有更合適場合表達意見,更有相關人士對特定媒體披露葉曾參加對岸的統戰活動等,其他台商則叮囑他不要再多話。當然,也有人持正面態度,肯定他說出大多數台商的心聲。 平心而論,在大陸經商生活的台商及其眷屬對民進黨的要求其實不多,無非是希望兩岸關係平穩順暢,畢竟他們更了解政治歧見對台海和平穩定的衝擊會有多大。其次,這群台商多已在大陸各地經商許多年,親身歷經藍綠政府的兩岸關係起伏動盪,更能體會到「家和萬事興」的真諦及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政府不在意兩岸是否陷入對抗緊張,或根本就是希望兩岸長年處於緊繃狀態,藉此炒作仇共激情民粹以鞏固政權,從口頭說願意兩岸溝通、卻遲遲不願主動釋出善意,到現在仍拒絕開放兩岸旅遊的作法來看,台商永遠等不到民進黨政府的「關愛眼神」。面對陸方的主動,陸委會主委邱垂正還是堅持要先透過兩岸的小兩會協商,才可能進一步解禁,此舉非但幫不上忙,反而讓觀光產業陷入焦慮。 民進黨刻意阻撓兩岸往來或經商投資,美其名是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實際動機是想從根切斷兩岸關係,至少使之成為朝野攻防籌碼。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固然正確,但民進黨的作法不僅粗糙、更違反市場經濟原則。台灣諸多產業仍需要大陸生產鏈或市場,民進黨不能只關心高科技產業發展,卻漠視更多企業、經理人、勞工所從事的其他產業。和平穩定不僅可降低兩岸衝突風險,還能適時紓解高張力的政治對峙。 賴總統別忘了,大陸台商也是中華民國國民,也是他應該關心的群體,不能口頭說會努力維持台海現狀,私下卻將這群人視為已遭中共統戰、甚至收買的潛在「同路人」。若民進黨真想化解兩岸歧見,真心關心台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DeepSeek突圍 如何驗證莉娜‧汗警告(下)

數據顯示,DeepSeek的市場占有率僅為百分之五,遠遠落後於OpenAI。(路透) 蔡鎤銘    數據支持的壟斷影響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OpenAI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從二0一八年的百分之五十上升至二0二三年的百分之七十。這種快速的市場集中度提升,不僅顯示了OpenAI的壟斷地位,還反映了其他競爭者在市場上的艱難處境。數據顯示,DeepSeek的市場占有率僅為百分之五,遠遠落後於OpenAI。此外,OpenAI的年營收從二0二0年的十億美元成長至二0二三年的五十億美元,而DeepSeek的年營收僅為一億美元。這種巨大的差距進一步凸顯了科技巨頭的壟斷對市場競爭的負面影響。 在創新方面,DeepSeek的專利申請數量在過去三年中顯著增加,從二0二0年的十項增加到二0二三年的五十項。然而,與OpenAI的兩百項專利申請相比,DeepSeek的創新成果仍然顯得微不足道。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的數據,二0二三年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申請總數中,科技巨頭占比超過百分之八十,而初創企業的占比不足百分之十。這種數據對比顯示,儘管DeepSeek在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壟斷環境下,其創新速度仍然受到嚴重限制。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美國政府在莉娜‧汗的領導下,積極推動反壟斷行動,對OpenAI等科技巨頭展開調查,並提出拆分建議。同時,通過《創新與競爭法案》支持初創企業,促進市場競爭。中國大陸也加強了對科技巨頭的監管,並通過「十四五」規劃支持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企業。這些政策為DeepSeek等新興企業提供了成長機會,但如何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仍是挑戰。未來,需持續加強反壟斷監管與政策支持,打破壟斷,推動創新與公平競爭。  結語 DeepSeek的崛起及其與OpenAI的競爭,再次證明了莉娜‧汗的觀點是正確的。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不僅損害了市場競爭,還扼殺了創新。通過加強反壟斷監管和支持新興企業的發展,我們可以打破科技巨頭的壟斷局面,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創新的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 DeepSeek的故事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奮鬥史,更是對整個科技行業的警示。在科技巨頭壟斷的陰影下,創新企業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他們的努力也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打破壟斷、重振競爭的道路。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關注,讓創新不再受制於壟斷,讓科技真正服務於全人類的福祉。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本文為國戰會授權刊登)

Read More

〈社論〉勞保破產往後延,世代正義也往後延?

最新精算結果指出,2031年勞保基金還是會入不敷出,而且潛藏負債也攀升到13.3兆。圖為勞團前往行政院要求勞保年金改革。(取自2024工人鬥總統FB) 春節期間勞工收到大紅包:新制勞退每位勞工平均可獲五點五萬元投資收益分配,勞保基金去年投資也大賺近一千六百三十億元,收益率創下歷史次高。另一方面,一月底勞動部公布最新勞保精算報告,由於政府撥補勞保等因素,原本預計二0二八年破產的勞保基金暫時解除危機,從表現上來看,這也當然是個好消息! 從勞保基金最新精算結果來看,勞保基金延後破產的主因之一,正是勞保基金投資效益績效佳,二0一九年至二0二三年平均報酬率達百分之七點五一,這讓基金報酬率有了從百分之四提高到四點五的底氣。勞保基金破產往後延,固然讓勞動部和勞工們鬆了一口氣,但不可忽視的是,此次精算結果也指出,二0三一年還是會入不敷出,而且潛藏負債也攀升到十三點三兆;質言之,勞保基金改革仍是個必要且迫切的議題。 從勞保基金收支來看,二0一二年十月的精算報告就將破產議題搬上檯面,當時估計二0一七年出現收支逆差,破產時程從二0三一年提前到二0二七年,最新的精算報告又將破產時程延後到二0三一年。務實地說,從二0一二年到二0二五年,解決勞保破產的政策完全沒有進展。 就勞保年金改革進程來看,二00八年七月勞保條例在立法院修正通過,建立勞保年金制度,逐年調高勞保費率、延後年金給付資格,當時已預見收支不平衡問題;隨著勞保年金財務加速惡化,馬英九政府於二0一三年一月提出勞保年金改革修法草案,方向為逐年提高保費費率、延長投保薪資計算時間、降低給付水準,但未獲朝野共識。二0一六年五月蔡英文就任總統,雖強調年金改革「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但八年過去連民進黨內對改革也沒達成共識。 此次勞保基金精算報告指出,破產時程往後延的主因之一,在於近年來的政府撥補。蔡政府係自二0二0年起以政府預算撥補勞保基金,截至二0二五年累計金額達三千八百七十億元。持平而論,政府撥補的確有助於緩解勞保基金財務壓力,但由於並未法制化,未來是否撥補?未來撥補金額是否縮減甚至取消?皆存在未知數,因此撥補只能算是「續命藥」,並非治本之道。 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蔡政府還是現在的賴政府,卻將政府撥補當作怠於改革的擋箭牌,前勞動部長何佩珊就曾在立法院表示政府撥補就是一種改革,現任部長洪申翰也尚未針對勞保改革做過政策宣示。民進黨政府固然耽溺於撥補迷思而迴避改革,但勞團卻依舊憂心如焚,直批賴總統在就職演說重申「只要政府在,勞保絕對不會倒」只是「一句屁話」。勞團可能要更擔心的是,最新精算報告延後破產時程,是否會成為民進黨政府繼續延宕勞保年金改革的藉口? 此次精算報告也顯示,在未計入未來補撥金額的前提下,保費費率到二0二七年已調升到百分之十二,之後不再提高,而平衡費率應為百分之十七點一九;二0三一年勞保基金期末餘額首度出現負值,次年就飆到近負五千億元,二0三三年逼近負一兆元,二0三六年赤字更達近三兆元,接近今年度中央政府總支出。質言之,勞保不改革,只會讓赤字金額越來越怵目驚心! 倘若勞保基金破產,這一代的負債就變成下一代的重擔,此乃關乎世代正義;勞保年金破產期程延後,千萬別讓世代正義也跟著延後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