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萬聖節十四行

■紀小樣 你搗了一窩蜂 還搗蛋跟我要糖   你有自己的萬應公 我就該有自己的萬聖節   你早我一百日放了水燈 也該容許我點火 一夜   中元節過來 站在愚人節對面 呵!幽默感啊應該比愛情還多……   是啊!萬聖節──OH MY GOD! 我那麼喜歡南瓜;你還讓我 得攝護腺癌。   不怪你、怪誰?──那麼 陰魂不散……害我一生 老抽中鬼牌。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訂製服

文/徐禎苓 插圖/國泰  祖母走後第六天,我們回到她的房間,逐一盤點、整理物件。 女性晚輩們立在雕鑿了典雅花痕的樟木衣櫃前,第一次,祖母的默許,或者祖母的魂也正與我們同在,準備開箱。此前無人能近衣櫥,有回父親要幫臥榻的祖母取圍巾,手才剛扣上門板,原本神色昏沉的她,倏忽瞪大雙眼,緊盯父親,用盡殘餘力氣拔高音量嚇阻。我們充滿不解,也不過是條圍巾,反應未免激烈。但私下盡皆揣測,那個衣櫥必定藏了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鄭重揭開沉重的門板,頂上橫桿勾掛大衣、旗袍、長裙,底下是一落一落摺成豆腐乾的衣衫;沿徑往深處摸索,竟出現父親年輕時的獎狀,還有幾個用紅紙包裹的金飾、玉鐲與手錶。再探,冒出存摺、印章、現金、房屋地契……越挖越以為打開的其實是保險箱。過去祖母那些匪夷所思的舉措,現在全都豁然開朗。 大人正在討論如何處理衣櫃物產。我注意到不起眼的邊角,祖母存了一疊布。祖母生於日治,當時沒什麼成衣,衣服大都自己買布,請裁縫、或自己製作。台灣紡織業興盛的時候,祖母說服姑姑去三峽的姨婆家學製衣服。數個月後,技藝學成,姑姑折返新竹老家,開始接單訂製服。姑姑手腳俐落手藝佳,接單量越來越大,協助祖父扛起家計。 年節送禮,體面一點,送布。祖母攢了錢,跑去委託行買進口布送親戚,自己省吃儉用買廉價棉布。姑姑為其量身、打版,一件一件,因款式年輕,讓人遺忘原是檔次不高的布。後來姑姑遠嫁日本,祖母只得另覓裁縫,聽長輩說幫祖母製衣的老裁縫曾經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凱旋賦歸,在東門市場外開了間小店。 東門市場一帶,過去是富豪人家的住宅區,對衣服極挑剔,能經得起考驗的,多半手藝精巧。這位老裁縫做工極細極活,名聲響遍全新竹,接單接不完,等一件衣服起碼得兩個月以上。那時代時尚仍然悠悠緩緩如一葉小船,不像現在,時尚如滾滾洪流,一流行什麼,大家一窩蜂群起效尤,才一季,原本流行的已急流湧退。 那時代的時尚很個人,訂製衣服都可以與裁縫討論,領邊多個盤扣,裙襬鑲段蕾絲,多的是自己的巧思,時尚不全然屬於集體。因為訂製,我們很快從衣服寬緊辨認出那是祖母哪個時期訂做的,幾乎能畫出祖母這半生的胖瘦曲線圖。衣服留有樟木香混著祖母身上的體味,眼睛一閉,祖母就在面前,我們仍然靠得很近,衣服比照片更具體保存某一時刻人活著的樣態。我忽然嚮往那個時代,自己創造時尚,衣服與生命緊緊相連的時代。怯聲問長輩們能不能把祖母遺下的布帶走,料想是這些布絕無衣櫥其他更貴重的東西來得頭疼,既然有人接受,便一口答應。 我捧著布,腦筋一片空白,到底要做什麼好呢?祖母以前怎麼思考衣服式樣的?幸好有網路,設定幾款式樣後,詢問長輩幫祖母製衣的裁縫店位址,我循址而去,鐵門緊掩。那麼巧,遇上對方休息。過幾日再訪,依然如故。不死心,我上網查到裁縫的電話,撥了過去。對方很快接起,聽我詢問營業時間,答:「我已經休息了。」我以為是疫情,短期歇息,傻呼呼反問何時再營業。對方忍不住笑出聲來,說:「我已經不做了。對不起。」一句話電擊我心,麻了半晌,忘記一切有時而盡。 假期結束,我把布攜回台北,打算拿到永樂市場。我對永樂市場陌生,在網路上猛爬文,卻只找到訊息零星。憑著小眾的網路評價,冒險給幾位裁縫製衣。裁縫問得專業,譬如格紋要正格還斜格,斜格要斜幾度角?問得我這門外漢冒冷汗。又譬如棉布泡水恐有染色問題,若要棉布拼接,最好別全部棉布,我帶去一黑一白的棉布只能拆開各做各的。若祖母在,這些至少有人能請教吧,但這話好像不對,祖母在,我就不會拿這些布,學她去訂製衣服。假設與現實,有時真是一場悖論。 裁縫阿姨仗著五十餘年的資深經驗,說話直接,有些我以為不錯的款式,她直接打槍:「這很醜!我做的都比他好!」幾天後,她傳來完成品的照片,確實好看。光顧第二次,遇上疫情,裁縫阿姨特意打電話來,說衣服已經提早做好,原本約妥隔日店取,殊料遇上三級警戒,只好作罷。七月下旬,再次接到裁縫阿姨來電,她語氣低沉,告訴我:「我生病了,做到這個月底。」我驚得說不出話來。 掛上電話,我打開衣櫃,摸著阿姨製的襯衫,細看車縫,細緻、合身。想起祖母、祖母的裁縫,提醒著:離去不會等於失去,我還有衣服。

Read More

〈中華副刊〉百年滄桑盡在老道外

文/攝影 黃筱婷 位在靖宇街的老道外中華巴洛克街區。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也是東北的第二大城,這座城市有著許多別稱,如:「冰雪之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等,這些別稱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歐式氛圍。 許多人特別喜歡在夏季前往哈爾濱避暑,使這裡成為人氣居高不下的避暑聖地。我認為哈爾濱的冬季雖然嚴寒,動輒便是零下二十度,但其實也是頗有一番情趣。 走在哈爾濱的街道上,舉目所及幾乎都是歐式、俄式、拜占庭式等異國情調的建築,每一幢建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值得放慢腳步悉心品味,哈爾濱就是這麼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 哈爾濱友人告訴我這樣一句話:「老道外是哈爾濱的根。」若是想要體驗最地道的哈市風情,非「老道外」莫屬。擁擠的過道、人聲鼎沸的菜市、深不見底的巷弄、木製四方的圈樓,這些平凡之處就是哈爾濱最為古老的市井氣息。 其實哈爾濱原是松花江畔一處沒沒無聞的小漁村,直到中東鐵路修建後,才一躍成為東北的交通樞紐。許多外國移民接踵而至,各國也陸續設立領事館,打開了哈爾濱國際化的大門。 約莫百年前的哈爾濱只有東西兩個區塊,中東鐵路西側多為洋人居住,東邊的道外區則因為被劃入沙俄範圍,所以最早吸引來自山東的兄弟檔傅寶山、傅寶善到此經商,老道外當時即被稱為「傅家店」或「傅家甸」。 緊接著從山東與河北兩省的一波波移民也紛紛「闖關東」到此闖蕩,老道外晉升成為哈爾濱最為繁忙的貿易要地。往來經商的人潮絡繹不絕,每日異常繁忙的老道外碼頭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內河運輸港口,這就是老道外最早的故事。 老道外的商人們藉由經商而逐漸富有,他們尋思打量已久,希望能夠打造出媲美中東鐵路西側那些瑰麗無比的外國建築。於是擁有精緻門樓、優雅花窗、羅馬圓柱的百貨商行一家接著一家設立,就此保留了最大規模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 「中華」與「巴洛克」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原來在華美高聳的立面後方,是以木板堆砌而成的中式矩形院落,當地人稱這樣的建築形式為「圈樓」。 我沿著窄小陰暗的過道進入圈樓內,赫然看見小雞小鴨們正搖頭晃腦,在被融化雪水所注滿的小洞喝水。拾級而上,木製的樓梯嘎嘎作響並隱約搖晃,只聽到二樓的大嬸親切說著:「別慌張!沒事兒!你自個兒慢慢看唄!」接著那位身著棉襖的大嬸便從裡屋拿出看似塵封已久的被褥,就這麼大喇喇曬在前方的木頭欄杆上了。 大嬸一邊忙活著一邊和我東南西北的聊著老道外的故事,她嘆了口氣,提到圈樓裡邊有天橋、天井和迴廊,鄰居們平時守望相助,日子也就這麼湊和著過了,只是許多圈樓都將被陸續拆遷了,實在可惜。語罷大嬸還建議我可以去看看老道外的有名建築,從大嬸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一位老道外居民的驕傲與心酸。 如果說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絢爛華麗的一道閃光束,那我想老道外那滄桑的優雅便是至今仍在旋舞的華爾茲。那裡的街區是市井老百姓生活的痕跡,人生百態接連上演,那裡的建築就像是一位遲暮之年的老者,飽含智者的光輝。

Read More

新市毛豆節 農遊採黃瓜訪南科

新市區農會舉辦農遊活動,參加的民眾體驗採收大黃瓜。(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新市報導 疫情趨緩,新市區農會舉辦毛豆節農遊活動,透過參訪行程讓遊客進一步了解新市,除前往紅龍果園、採收大黃瓜還到訪南科園區,欣賞兼具農業與科技的重鎮。 新市區農會指出,今年的農遊主軸「導遊新市」。主要是參與活動的遊客多數非新市人,農會希望善盡地方責任,將新市的美介紹給更多人知道。配合南科的發展,新市區的環境不斷改變,導致舊有農村氛圍漸漸消失,所以這次農遊景點,除下鄉欣賞美景,也感受南科科技城的氛圍。 農遊景點包括潭頂木棉花道、大社東勢北極殿、白頭翁紅龍果園、綠蔭隧道、LM特區及南科介紹、並體驗採收大黃瓜。參加的遊客跟著農會導覽人員,一路欣賞美景,了解青農種植作物的辛苦與過程。 參與活動的遊客、親子體驗新鮮大黃瓜採收,直說農民好辛苦,不僅要頂著豔陽種植農作物,生長、採收期間更是汗流浹背,等著作物成長,一旦豐收又要擔心影響價格。

Read More

大學路18巷異饗一條街 萬聖狂歡

經濟部商業司輔導大學路十八巷型塑為「異饗一條街」,三十日盛大舉辦行銷活動。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經濟部商業司以「品牌一條街」概念,輔導異國料理餐廳聚集的大學路十八巷打造成「異饗一條街」,三十日下午的行銷活動特別結合萬聖節,現場吸引很多家長帶著精心打扮的小朋友來參加,宛如一場盛大萬聖節趴,相當熱鬧。 經濟部商業司司長蘇文玲表示,台灣有許多特色街道,但消費行為快速改變及電商的興起,加上疫情的影響,實體店家亟需數位轉型及創新行銷。在疫情趨緩之際,透過品牌一條街聯合行銷活動,希望藉此帶動民眾至實體店家消費,鼓勵振興經濟帶動在地商機。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也指出,從品牌一條街的發展就可窺見未來台灣商圈的發展,祈願從台南市府城品牌一條街出發,未來可以複製成功經驗擴散到其他城市,成就更多的品牌一條街。 商業司今年首度輔導的「品牌一條街」共有兩處,其中之一是高雄新樂街的「奶茶一條街」,另一條就是台南大學路十八巷的「異饗一條街」。台南大學路十八巷以異國餐廳及紅磚巷弄為其特色,主要位於大學路十八巷及二十二巷連結的U型街道,長度不過九百公尺卻有超過十種異國料理餐廳。 這次異饗一條街聯合行銷活動內容相當豐富,以「成大有貓街」為主題,營造出成貓巷或貓街的意象,並推出貓特色菜單、新媒體行銷、創意市集、萬聖節結合貓造型遊行等系列行銷活動,吸引很多年輕族群及親子來參加。 在科技應用方面,未來還計畫發行數位異饗卡,集結異饗一條街的店家品牌共同行銷,打破過去店家個別經營方式,透過數位行銷、會員經營、聯合集點及不定期主題優惠活動等,多元化曝光店家品牌,提高餐飲店家競爭力。

Read More

〈宗教〉神明也移民 越南主處聖母開光

在越南地位有如台灣媽祖的主處聖母,此尊1尺6金身是全台唯一。(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從越南嫁來台灣已20年的姊妹花名明華和閔玠琳,將故鄉最多人膜拜的越南「主處聖母」香火請來台灣,再委由台灣雕佛師傅雕刻一尊1尺6的金身,昨天在10餘位同鄉的護持下,在台南開基玉皇宮由駐廟法師林詠傑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很多民眾從未看過越南神明開光點眼,都覺得好奇而圍觀讚嘆。 據聖母殿宮主名明華表示,有感於家鄉神明遠在故鄉的心靈空虛感,此次將在越南地位有如台灣媽祖的主處聖母金身,遵照台灣開光點眼古禮將神明「開機」啟動,祈求神明靈光自在,在台越人大吉大利。 參加昨天開光點眼的越南新住民來自島內各地,最遠從宜蘭、新北三重趕來共襄盛舉。還有第二代的子女也前來觀禮,像名明華的兒子目前就讀南台科大微奈米系,媽媽搬不動神明時就在旁幫忙。 有別台灣宮廟開光點眼的喧鬧吵嘈,越南式開光點眼,文靜優雅,不論男女都很慎重的穿著越南傳統國服,女孩子合身的旗袍,有如一支漂亮的選美隊伍。尤其是男女頭上戴著像輪狀蛋糕的越南禮帽,更成為注目焦點。 嘉義聖母殿主處聖母開光點眼,來自台灣各地的新住民組成漂亮的選美隊伍共襄盛舉。 (記者陳俊文攝) 據在場的越南新住民表示,越南曾被法國殖民,天主教和佛教各占五成,佛道教神明中以主處聖母、關帝爺、土地公、觀世音信徒最多。越南神明也隨著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來到台灣,但據法師林詠傑表示,過去開光的都是土地公、財神一類的瓷器神像,很少有昨天這種符合台灣文工尺寸的尺六木雕神明。而越南神明的神韻偏佛系,服飾顏色豔彩華麗,后冠和鞋靴也和台灣不同,此次他們自越南進口專用的神明配飾,力求和故鄉「原汁原味」。 台灣開光點眼儀式,法師在唸咒語後還會加一句「有喔」要信眾跟著複誦,昨天10餘位越南新住民跟著用台語「有喔有喔」的吶喊,非常有趣。而儀式最後以晃動神明「發毫光」啟動神威,兩位抱著沉甸甸神明的宮主晃起神明好像在跳舞,令在旁觀禮的民眾不禁莞薾。 名明華表示,日後主處聖母供奉於嘉義縣大林鎮忠孝路的聖母殿,歡迎在台越南同胞「念神心切」時,來廟焚香祭拜,一解鄉愁。

Read More

新營2賊竊電線 1嫌6案通緝

王、黃二嫌利用油壓剪偷剪輸電線牟利,被警方逮獲。(讀者提供)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新營、下營區十月間接連發生輸電線被剪,造成停電影響民生,麻豆與新營分局啟動區域聯防追查,麻豆分局陸續逮獲王、黃兩嫌,其中黃嫌還揹六案通緝中,全案依搶奪及竊盜罪嫌移送台南地檢署偵辦。 據了解,王、黃二人從十月初就騎乘腳踏車、機車,選定新營地區並以瓦斯噴槍、油壓剪剪斷台電連接住宅、路燈的輸電線、電纜線,造成多處住戶停電;王嫌在二十二日凌晨,以同樣手法在下營區犯案時,因被住戶發現,為阻止民眾報警,不僅搶走民眾的手機,兩人還扭打、追逐,王嫌跌坐地上,將自己的手機及作案機車、油壓剪遺落現場。 由於做案手法雷同,並比對犯嫌特徵、手法、證物等,研判可能是王、黃二人所為,麻豆、新營分局組成專案小組,報請台南地檢署指揮偵辦。麻豆分局在二十六日先逮到王嫌,二十九日循線逮捕黃嫌,沒想到黃嫌竟有三起竊盜案、二起毒品案及一起肇事逃逸案,總計六案通緝在逃。 警方初步清查,二人至少涉及五件,目前持續擴大清查中,籲請民眾如有遭遇類此手法案件,儘速向警察機關報案。

Read More

〈宗教〉東港迎王祭 王船遶境收煞

8天7夜東港迎王平安祭典,30日舉行王船遶境後進入尾聲。(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辛丑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30日舉行「遷王船」儀式,華麗宏偉的王船由王船組造船師傅與七角頭轎班護送遶境東港市區,陸上行舟場面十分壯觀,縣長潘孟安也特別參與,8天7夜的祭典也由此進入尾聲。 「遷王船」隊伍由溫府千歲前導,沿途信眾與遊客夾道膜拜,鞭炮聲不絕於耳。 東港東隆宮王船遶境主要是為地方收煞除疫,因此東港家家戶戶均準備豐盛的牲禮祭拜,並用竹簞或托盤擺設簡單的五米碗和線香酒菜、金銀紙錢綁束一起的人形「替身」祭改,「替身」數目依家中人口數,男女有別;王船遶境隊伍經過時,家中長輩會拿著替身在代表的家人前(不在家者以衣服替代),依照年齡數前後上下揮動,祈求消災解厄,替身連同線香和金銀紙錢則於祭拜後送到東隆宮收集,在送王時與王船一同燒化,由千歲爺一併將厄運帶走。 王船遶境於晚間返回東隆宮後,開始進行送王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和瘟押煞道教科儀,「和瘟」是以溫和謙卑的方式,勸請各方大小瘟疫使者一一上船,並一一唱名感謝各類押船大使等;「押煞」則是在溫和勸離無效時,對逗留不去的瘟疫使者,改施以法術逼壓,對瘟神疫鬼、邪煞等採取先禮後兵,恩威並濟的方法。 深夜子時,代天府內則舉行「宴王」儀式,以豐盛的滿漢全席歡送、餞別五位千歲爺,由大總理李瑞安擔任主祭,祀宴過程遵循古禮、嚴謹肅穆,整個迎王祭典也進入最後階段,等候黎明前燒王船恭送五位代天巡狩千歲爺遊天河。

Read More

遠距門診單月逾7萬人次 擬鬆綁電子處方箋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5月發生本土疫情,民眾對醫院避之唯恐不及,衛福部緊急鬆綁遠距門診解決老病人回診領藥的燃眉之急,曾單月創下7萬人次就醫紀錄;未來研議鬆綁電子處方箋、虛擬健保卡因應需求。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5月發生本土疫情後,衛福部緊急宣布鬆綁通訊診療規定,不只居家隔離、檢疫民眾,門診病人、慢性病複診也可透過遠距門診就醫並開立紙本處方箋,不須刷健保卡,單月最高曾創7萬人次就醫紀錄,患者多是固定回診領藥老病人,只要透過醫院預約、線上看診,就能請家人回醫院繳費、領藥或透過線上繳費、郵寄處方箋方式完成診療,健保則依照原有方式給付醫療費及藥費。 參與遠距門診的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李慶威表示,北榮自5月24日啟動遠距門診,主要收治穩定用藥慢性病患者,患者數短時間內從300多人次暴增至900多人次,短短12天就有1230人次就醫。 李慶威說,由於患者多是長者,97%採電話問診、約3%視訊看診,處方箋約94%郵寄,僅少數特殊用藥由患者或家屬到院領藥;進一步調查發現,若沒有遠距門診,這些患者僅5成會堅持到院回診,2成可能自行減藥或停藥,對於病情控制帶來危機。 蔡淑鈴說,遠距門診時,醫師無法查詢病歷資料,因此健保署正試辦虛擬健保卡,盼解決遠端調閱病歷問題。處方箋開立也是挑戰,未來可能研議修訂相關法規,開放電子處方箋。

Read More

〈中華學園〉神奇寶貝樹

台南市後港國小二年甲班 ◎孫愷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