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AKIN星廚林明健集大成之作!夏季菜單美學、風味組成「最佳平衡」

「龍蝦、參巴奶油、西芹根」彈牙鮮美,是老饕的最愛。徐力剛攝 記者徐力剛/台北報導 主廚的料理是對自我的探索與精煉,Chef Kin(林明健)就是最好的寫照。2023年,由他掌勺的AKIN(君尹)重新出發,延續Fine Dining規格下,不拘泥於流派、打破既有框架,從食材風味與調味找到「最佳平衡」,創造專屬他的「林明健風格」餐點,AKIN 2.0版孕育而生。 AKIN主廚 Kin(林明健)勇於突破框架,帶給舌尖新滋味。徐力剛攝 大型原木餐桌溫潤典雅,充滿視覺感。AKIN提供 假日午後造訪AKIN,隱身建國北路巷弄的餐廳異常低調,簡約風大門讓人一頓好找,伴隨戶外滂沱大雨的嘈雜聲,來到室內瞬間被一股靜謐氛圍感染,輕盈音樂伴隨現場幽暗燈光,巧妙將視線聚焦在餐檯上,一張大型原木ㄇ字型餐桌映入眼簾,延續空間以岩洞為靈感,融入原木、岩石、青苔等大地色系,搭配全開放式廚房設計,不僅提高主廚與賓客的互動性,也能減少菜色出餐時間,確保菜品上桌風味最佳。 「黑鮪赤身、Osetra魚子醬、蘑菇醋」嚐起來似麵條口感,十分獨特。徐力剛攝 不吃生食的人,主廚貼心製作熟食版「黑鮪赤身、Osetra魚子醬、蘑菇醋」。徐力剛攝 炎熱夏季常讓人食慾不振,AKIN夏季菜單結合中西方元素,利用微酸鎮江醋、清涼黃酒凍等東方佐料,混搭西式料理的烹調技法,帶給饕客味覺新體驗。開場以一道「黑鮪赤身、Osetra魚子醬、蘑菇醋」揭開序幕,取日本黑鮪魚背肉切成細條狀,新鮮魚肉拌入酪梨山藥醬,專人桌邊服務放上滿滿魚子醬,在燈光照耀下,粒粒分明魚子醬宛如寶石般耀眼,沁涼魚肉入口即化,條狀切法創造仿冷麵口感,最大亮點在於以鎮江醋與黑糖蜜調製的蘑菇醋畫龍點睛,尾韻被一抹酸意提升了層次。 「松葉蟹、綠豆蔻、黃酒」清爽無負擔。徐力剛攝 輕盈的「松葉蟹、綠豆蔻、黃酒」賣相極佳,靈感來自蘇杭醉蟹,晶瑩剔透的黃酒凍以法國黃酒加入澄清番茄水、柚醋製成,松葉蟹肉鮮嫩順口,帶有脆感的綠豆蔻美乃滋涼筍與嫩滑蓴菜一齊入口,佐以橙紅色酒漬枸杞,美味再升級。 「金目鯛、冬瓜盅、薏仁」創意無限,魚肉外酥內嫩。徐力剛攝 本季菜單海鮮以鮮魚、龍蝦為主調,完美呈現大海韻味,招牌「金目鯛、冬瓜盅、薏仁」創意十足,主廚精選高級日料才會出現的金目鯛為食材,小火炭烤魚肉至7分熟,保留微生口感,出身香港的Chef Kin擅長廣式煲湯,以清熱解暑的港式冬瓜薏仁陳皮煲湯為發想,奶白色冬瓜湯做工繁複,魚骨高湯加入冬瓜、薏仁熬煮,魚肉在奶油海中悠遊,充滿靈動意象,搭配混合梅乾菜、酸白菜、芥菜的輔菜,咀嚼時能嚐到烤水蓮的爽脆度,讓人回味再三。 今天餐期中我最喜歡的「龍蝦、參巴奶油、西芹根」,對我來說,一道優秀的Fine Dining料理美味是基本,兼具菜色外型與獨特故事性,方為箇中精髓。Kin在挑選龍蝦時,捨棄常見的波士頓龍蝦,改以數量稀少的歐洲藍龍蝦入饌,每年6-8月產季,肉質最為肥美,相較波龍的厚實肉感,藍龍蝦更多了分細膩度,肉質Q度佳且帶有甜味,以炭烤方式呈現蝦肉鮮甜感,襯以參巴奶油的濃烈滋味,口感上趨近完美;溫熱瓷盤上,橘紅色蝦肉沉浸在黃色醬汁海中,粉色發酵草莓與烤椰絲化作貝殼與砂土,譜出一幅海底鉅作;同時為呼應在地風味,以宜蘭糕渣為原型製設計配菜,混合西芹根、干貝、再來米製作,外酥內綿。 主菜「和牛、綠胡椒、山當歸」肉感十足,不會過於油膩。徐力剛攝 隨著餐期來到高潮,饕客味蕾近7分飽的滿足感,很容易被日本和牛的豐腴填滿,主廚端出「和牛、綠胡椒、山當歸」上桌,顛覆多數人對日本和牛印象,精選九州A5 premium黑樺牛的菲力部位,肉香濃郁卻不油膩,小火炭烤3分熟帶出香氣,口感柔嫩、肉香味足,與傳統印象的日本和牛截然不同,清新的綠胡椒醬與甜椒泥平衡肉感,鹹香的起司泡沫、山當歸油完美收尾,鹹、香、嫩、滑一次滿足。 甜點主廚Nana(張敏儀)神情專注製作甜品。徐力剛攝 盡情大快朵頤後,甜點主廚Nana(張敏儀)一手製作的小點「奧弗涅藍紋乾酪、無花果、核桃」簡潔大方,小巧甜甜圈外層沾裹核桃碎,餡料夾入奧弗涅藍紋乾酪奶餡與無花果醬,淡淡堅果香氣充斥舌尖。甜品「黑松露、雪梨、糯米」好吃又好拍,松露冰淇淋為底,搭配糯米結合英式蛋奶醬的軟糯米布丁與水梨,最後刨上澳洲冬季黑松露,令人唇齒生香。 甜品「黑松露、雪梨、糯米」好吃又好拍。徐力剛攝 現烤老婆餅包裹冬瓜糖內餡,香甜美味。徐力剛攝 有別聊天時的害羞,Nana對甜點的熱愛可從製作時的專注神情一覽無遺,同樣出生香港的她,曾歷經香港機場富豪酒店、香港君悅酒店及SAV Hotel等大飯店學習,後續加入法國米其林星級餐廳LE 39V香港分店、LOUISE法式料理餐廳等,對她而言,當你吃下甜點時露出的肯定微笑,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 小點「奧弗涅藍紋乾酪、無花果、核桃」外型小巧,深受女性粉絲喜愛。徐力剛攝 全開放式廚房,能近距離欣賞Chef Kin烹調過程。徐力剛攝 細細品味整個餐期,你會發現AKIN的菜色完成度極高,有趣的是從先前Chef Kin的Longtail Bar & Restaurant、原木燒烤WILDWOOD、精緻法餐Chou Chou,到地中海料理BeGood,及擔任廚藝監製的Blue Box Café Taipei等,料理風格多變且Casual;而AKIN明顯不同,在遵循Fine Dining規格下,融合20年來旅居香港、上海、巴黎、紐約、台灣等國家的城市記憶,勇敢突破框架找到料理與自身的平衡。對我來說,AKIN是Chef Kin集大成之作的精華,也是沉澱後再出發的最新力作,創新、恰如其分的勇敢,是對Kin的評價。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認識綠電 省躬童DIY氫氣槍

省躬國小體驗自製氫氣槍。(記者施春瑛攝) 省躬國小響應2050淨零轉型亦即淨零排放,特別安排環境教育課程,邀請全國能源標竿學校高雄市路竹區大社國小校長張素菁到校與四年級師生談淨零綠生活,課程中使用廢棄的變壓器,巧妙設計產生氫氣的氫氣生成器,引入節能減碳的概念,省躬學童接觸到綠電都直呼很神奇。 省躬校長謝辰育表示,淨零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自然碳匯等方法抵消,也就是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類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和人為移除的量相抵銷後,使其結果為零,以極大程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減排至少43%,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講師張素菁校長表示,淨零的核心目標就是阻止地球持續升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d.5度內,台灣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6度,對於氣候變遷衝擊包括:淹水、乾旱、坡地災害風險提高、颱風暴潮衝擊提高、都市熱島、暖化致農漁畜產量下降等等,減碳真的很重要。 學務主任張瑾玥說,在這場講座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台灣淨零目標與政策的12項關鍵戰略,課程內容使用常見的生活用品-變壓器來自製氫氣槍,讓學童透過實驗認識綠電,引發好奇並觸發學習動力,對環境是一大助力。 學生杜宸彣說,利用廢棄的充電器、布丁盒等材料,就能製作空氣槍,回家也要和家人一起自製體驗。導師曾琦椀說,利用氫氣的生成,轉換到學生喜愛的玩樂活動,學生參與意願提高,很期待學校安排教師增能研習的機會。(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壓力山大 照顧躁鬱症老公 她失眠焦慮

衛生局關懷訪視員訪視衛教個案及家屬,協助抒解照顧者壓力。(衛生局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張姓婦人照顧躁鬱症丈夫,長期面對丈夫時而情緒低落,時而無法控制的行為,3年來,她不但感到巨大壓力,每天都覺得很無力,並開始出現失眠和焦慮,在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後,學會如何管理情緒及應對照顧技巧,讓她重拾信心,也能更冷靜地應對丈夫的狀況。 台南市衛生局說,照顧精神病人時可能需要面對病人的情緒波動及行為改變,照顧者普遍會經歷極大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感受,甚至會出現睡眠問題和健康狀況下降的情形,照顧者應該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如尋找支持團體、定期休息及適當的自我照顧以維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衛生局提供4項壓力管理技巧,包括1.建立支持網絡:照顧者可尋求朋友、家人或專業支持團體的幫助,分享照顧壓力與經驗,可減輕孤獨感,還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2.定期休息與自我照顧:照顧者需要定期休息、參加自己喜愛的活動,以及保持身心平衡,恢復精力。3.學習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病人的疾病特徵、治療方式以及應對技巧,有助於減少照顧者的不安並提高照顧信心。4.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照顧者感到難以承受壓力,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提供個人化的支持和調適建議,幫助照顧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管理方法。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生漫漫,爬坡過坎

■李瑤瑤 學校通往家的路是陡坡,表面沒有瀝青,七高八低的泥土疙瘩遍佈路面。小時候我每天都要走這段路,起風時,泥土變得極不安分,爭著往我的鼻子眼睛裏鑽,嗆得我不得不眯著眼睛憋著氣往上爬。遇上下雨天,整段路就成了泥水坑,又滑又黏,我左腳一跳,右腳一蹬,總是試圖能避開水坑。但那時候的我,似乎不太在意山坡陡峭,滿心只想這越過小山就能回到家裏,如今回想起來,正如我們的人生,知道前方有想要的生活,一段上坡路又如何呢? 朋友是跑步愛好者,最近一次見面發現他結實了許多,聊天後才得知,他已從平地跑升級為坡路跑。每一次跑的時候,他都要提醒自己放慢速度,調整呼吸,跑幾步一吸,跑幾步一呼,一場跑完後,渾身濕透。可是經過這樣的鍛煉,不僅身體的極限一次次被激發,意志的極限也不斷被超越。朋友告訴我,生活如同爬坡,只要調整好呼吸,堅持就是勝利。 同樣是運動,滑雪賽場上我也看到了整個賽道中不起眼的小上坡。谷愛淩每次都能輕鬆滑過跳台前的小上坡,在空中絲滑地飛行、轉身、華麗落地。冬奧會上,谷愛淩突破了自己,越過跳台後在空中翻轉了四圈半,要知道這是女子自由滑雪中的最高難度了,好比過山車繞了兩三個大彎。她從3歲就開始接觸滑雪,16年間她失敗過、受傷過,但她從未放棄,滑雪場那些汗水和淚水最終幫她順利沖上小坡,越過跳台,成為一只自由滑翔的鳥兒。飛越跳台,谷愛淩也越過了自我,收穫了榮譽。 運動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很多經典的鏡頭,最打動我的是主人公爬上坡路的細節鏡頭。有一個鏡頭是主角拿著行李帶著孩子尋找住處,被第一家福利院拒絕後,他們又著急趕往第二家福利院,到達時,富人開著敞篷車從上坡路上轉瞬即過,而主角和孩子則拉著行李,在上坡路上擠進了滿是流浪漢的長隊。最終,主角成功當上股票經紀人,成為百萬富翁,和兒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似是平常的小坡路,卻處處暗示著主人公通過不斷努力、不斷爬坡,不放棄的精神和勇氣。 人生路長,爬坡路會有很多,使勁爬過去了,便會陽光灑盡,幸福花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七言律詩〉.中秋

■子寧 何處相思不可逢 一輪明月照虛空 同舟共渡地中海 牽手囬眸阿里楓 當日年輕嘶怒馬 而今老大走飛蓬 一年難得中秋夜 舊雨相逢飲一盅

Read More

〈中華副刊〉 踏莎行/曲折的述說

詩╲攝影 葉莎 往更深處走 就抵達村莊的帽沿 那裡別著一條河 河面的霧氣是一種曲折的述說 它像炊煙又像雪的潰敗 一切冷寂是生命的細節 無法再更深了 我這樣對自己說 那些在河面上出現的容貌光顯 清澈透明而美 無非是一種幻覺 (不要在幻覺中迷失,也不要成為幻覺之幻) 繞過歲弊之葉抵達寒凶之樹 走過雪虐之徑抵達風饕之路 遙望一切坍毀與一切消散 無法再更深了 凌晨三點五十分 一天中最淺的時刻 我醒來,在深雪中醒來 喚回游離的魂魄,緊緊摟住 並說:妳不走失我也絕不走失

Read More

天天騎鐵馬膝蓋痛 罹鵝足肌腱炎

員榮醫院骨科醫師顏大欽說明鵝足肌腱發炎原因。(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35歲的自行車騎士天天騎車鍛鍊,但數月前卻覺得膝蓋痛得不得了,經醫院檢查發現其因運動過度,造成鵝足肌腱發炎,經給藥及正確衛教後情況改善。醫師提醒,除自行車騎士外,常蹲下來搬重物、鋪地磚、耕作及水泥工等族群,也要特別注意膝蓋磨損的問題。 員榮醫院骨科醫師顏大欽表示,這名騎士除天天騎車健身外,每週3次從員林騎139線到彰化市八卦山再折返,每月從員林騎到玉山再來回,幾乎週週風雨無阻,因膝蓋磨損比較嚴重,之前就被診斷有退化性關節炎,曾打玻尿酸、自體血小板(PRP)治療,但好了一陣子之後又開始痛起來,檢查後發現罹患鵝足肌腱群發炎。 顏大欽指出,鵝足肌腱由半腱肌、縫匠肌、股薄肌等3條肌腱組成,因形狀像鵝足附著於骨頭上,所以稱為鵝足肌腱。在膝關節內側下方2至4公分處,是門診常見的膝關節疼痛原因之一,發病原因大多為重覆及持續的過度運動,產生摩擦、壓力,造成肌腱發炎。好發於常跑步、騎車、足球、登山族群,此外,如久坐、盤坐、久蹲及坐的時候,會將膝蓋彎起來、跪坐、盤坐的民眾也是高危險群。 顏大欽表示,患者接受治療後,一陣子又會痛,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因此安排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結果只有負3度,一般來說負1以上為正常值,負2.5以下為骨質疏鬆,負3以下為嚴重骨質疏鬆,需積極治療。 顏大欽說,他也覺得奇怪,患者天天騎車曬太陽,骨密度還這麼低,除補充鈣片外,另給予活性維他命D3,並請患者兩週先不要運動,才漸漸改善。 顏大欽指出,另一名患者是鋪地磚的建築工人,因為長年累月蹲或跪在地上鋪地磚,膝蓋彎曲的次數很多,也因鵝足肌腱炎求診。 顏大欽說,久蹲工作族如蹲著擦地板的家政工作員、園丁、維修機具的工人、電銲工、油漆工人、夜市地攤的攤販等,長時間蹲姿會使膝部軟骨承受壓力,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退化,引起膝關節炎,要多保養。

Read More

永慶盃4萬人參與 異膚患者路跑 享受流汗暢快

長庚永慶盃路跑今年邀請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參加,一起跑出健康。(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15歲的陳同學,從1歲開始就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22日他與4萬餘名跑者在全台4地參加了永慶盃路跑,長庚醫院指出,只要病情控制得宜,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刺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可以享受運動流汗的暢快。 永慶盃路跑22日在台北、台中、嘉義、高雄等地展開,共吸引4萬人參加,15歲的陳同學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嚴重時只要一動就非常疼痛,外觀也受到影響,無法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媽媽帶他跑遍大小醫院,試過各種民俗療法,直到9歲來林口長庚醫院,在皮膚科醫師協助和自己努力配合醫囑下,症狀逐漸獲得良好控制,後來還參加了學校球隊。 陳同學很高興在永慶盃路跑鳴槍並參加路跑,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病友,只要遵照醫囑,持之以恆用藥及照顧好皮膚,症狀一定會獲得改善,也能擁有正常生活。 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陳俊賓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病,常見於新生兒和幼兒期,會出現明顯搔癢感和皮疹,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其成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免疫系統異常等,造成患者皮膚屏障功能比一般健康人弱,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免疫調控失調,引發惡性循環發炎、皮膚對外界的屏障功能受損。 鹹鹹的汗水具刺激性,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害怕運動主因,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任張雅菁建議,患者適度運動後盡快清洗汗液,保持皮膚水分,平時應規則使用保濕劑,每天至少使用2次,尤其洗澡後,護膚品建議選擇溫和不含香料及酒精產品。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長庚永慶盃路跑從109年開始,至今已15年,總參加人次高達41萬人,活動地點也由台北市拓展至全台4地同日開跑,可說是相當有意義的一項活動。

Read More

周大觀基金會邀集 熱愛生命獎章15國得主 啟動全台訪問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邀請15國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會師圓山飯店,正式啟動全國巡迴訪問活動。(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2日上午在台北圓山飯店,邀集15國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會師,啟動「熱愛地球.活好生命」全台巡迴訪問活動,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毓娟、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副執行長康惠棋、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處長Mr.MartinTorres Gutierrez Rubio、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公民保護與社會文化部主任Novrizal、澳洲華裔奧運委員會副主席涂衛平、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發言人陳竹琪、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Hi-Q董事長張永聲、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董事長郭盈蘭親臨現場共襄盛舉。 啟動儀式由墨西哥八指鋼琴勇士—大衛.岡薩雷斯開場再奏生命樂章,同時由中國大陸無臂書法達人郭乙博口銜揮毫書法。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趙翠慧表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倡導「和自己好—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好—尊重別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維護地球的生命。」27年來迄今共表揚橫跨7大洲、79個國家,459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在世界每個角落永續帶動熱愛地球.活好生命。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提到,今年15國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有的以冒險轉彎.難民無限寬」:德國敘裔難民市長阿爾謝布爾、德國天使市長伉儷克萊門斯.戈茨&伊莎貝爾·戈茨、南非剛果難民博士法布思.卡皮亞;「有的以立法轉彎.罕病無限寬」:立陶宛肌萎國會議員莫妮卡·奧什米安斯基恩、墨西哥八指鋼琴勇士大衛·岡薩雷斯、台灣泡泡龍畫家徐若鈞;「有的以專業轉彎.貧童無限寬」:孟加拉漂校建築師穆罕默德.雷茲萬、緬甸單車達人麥可.丹頓溫;「有的以生死轉彎.抗癌無限寬」:厄瓜多義肢模特兒黛安娜.阿米霍斯、台灣抗癌天使畫家張素玲;「有的以守護轉彎.良知良能無限寬」:中國大陸母愛先鋒張銀俊、印尼雙胞胎媽媽天使羅莎蒂&伊利雅寧希、台灣巔峰神女江秀真、台灣青農創業家龔哲敬;「有的以極限轉彎.天賦本能無限寬」:中國大陸無臂書法達人郭乙博、台灣鐵肺會計師黃鴻隆、台灣逆境重生媽媽李鳳珠;「有的以鏡頭轉彎.地球生態無限寬」:塞爾維亞圖鑑畫家杜尚.克托利卡、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艾米.維塔萊。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媽媽手

陳俊銘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沾黏。其特點是在橈骨莖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手腕及手的扭擰的動作,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都會使疼痛加劇。檢查時若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過度背屈則會產生手腕疼痛此為「芬克斯坦現象」。橈骨突之壓痛及拇指外展,背屈有劈拍聲響聲有時會很明顯,有些人同時會合併有腱鞘囊腫。 媽媽手好發於50幾歲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抱小孩、洗衣服、扭擰物品、打字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會患板機指,30%的病人會同時發病於兩手腕。而準媽媽們因為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另外像長時間打字的行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1.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2.手腕月狀骨病變。3.腕隧道症候群。4.頸部神經壓迫。 中醫治療媽媽手,藥物方面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方以桃紅四物湯合散腫潰堅湯,正骨紫金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木瓜、白芍、甘草等。針灸可舒緩疼痛,壓痛點阿是穴配合外關、合谷等為常用穴道。最直接根本有效的治療是小針刀治療,針對橈骨莖突腱鞘狹窄發炎沾黏,進行鬆解術,1週1次,約3-4次,可有效根治「媽媽手」。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媽媽手獲得很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