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酒醒手不舉 橈神經損傷壓迫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數月前因喝醉酒,隔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的左手腕90度下垂,抬不起來,以為中風,經神經傳導檢查是「橈神經損傷」引起的垂腕症,並非腦中風,經注射藥物,2個月後痊癒。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表示,該患者病發前一晚與同事喝酒,到家倒頭就睡,未注意左手腕被重壓身體下方,隔天醒來發現左手腕抬不起。因前一晚喝酒,他以為中風,隨即求醫。 葉宗勳指出,患者只有左手腕抬不起來,麻的部分僅限於手掌背部,經詢問病史及藉由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等神經功能檢查,確認是橈神經受壓迫。 葉宗勳說,橈神經壓迫的治療方式是在超音波導引下施予神經解套注射,患者經每2週1次治療,2個月後痊癒。如果患者6個月後沒有恢復,則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等。 葉宗勳表示,手舉不起來原因很多,另一個更有趣的暱稱「蜜月麻痺」,常見於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睡,造成先生手臂橈神經受壓迫造成。 葉宗勳指出,橈神經主要功能為支配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自臂神經叢分出來後即沿著上臂的肱骨而下,之後繞過手肘外側並沿前臂的背側向下延伸。在運動功能方面,其主要是掌管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張開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接收手臂的背側、手背及前3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在橈神經經過的路徑上,只要壓迫任何地方均可能造成橈神經支配區塊的損傷,但影響的程度則依壓迫部位而定。 他說,最易發生壓迫傷害部位,是手臂所謂螺旋溝Spiral groove的地方,位於肱骨中1/3和下1/3交界處。橈神經走到此處正好緊貼肱骨下緣,容易受到外來壓迫。長時間臥床或不動,及肱骨骨折都可能造成橈神經受壓迫而產生麻痺症狀。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間奏曲/Adagio

↑月如鉤 文/柏森 圖/盧博瑛 在音樂裡我僅剩自由,最接近時間,並且在消逝之中復得那些消逝,重複地再現,嚮往或是無法言喻的。K讓我讀了他以前寫有關葬禮上哪段音樂會是屬於自己。 不久前,好像思考過這類事。我從未感覺過,失去如此令人疲乏,內心深處某物的離去,一個人從心室裡出走。還沒有發生太多煩惱時,愛似乎正是現象本身。 這也許不是交換,純粹是我們剛好在某個時空裡在場,然後發生了些事,音樂剛好把這些事轉化重生,從此,我只能倚靠這些細節反覆記憶。 那天剛好是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僅僅而已。 「我希望生命的最後是它。」 像回應著大地之歌的最後,輕輕歎出:永遠,永遠,永遠(ewig)…… 那天,正好是第九號的第四樂章,某個人落淚,同一時刻,與他擁有相同心跳的另一人也落淚,安靜卻不自知。命運是這樣的,與彼此之間交疊影像,共食著秘密和愛。因為在交響樂裡,我們的憂慮變得好小好小,宇宙只不過擦肩偶遇,所謂的永恆就是持續地發生。 裡頭密密麻麻的溫柔,不捨和恐懼,最終卻是放手,用伯恩斯坦的話:「世界沉睡了,在生命的盡頭……而他(馬勒)確實放手了,在音樂之中『放手』是件非凡的事──交響曲的最後一頁──抵達,伴隨著驚人的緩慢、嚴謹地靜默,在每一個他試圖抵抗、攫取回生命的,秉持著,並且再次沉睡。」 第四樂章的標題寫下「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ßckhaltend」,意思是非常緩慢,仍有所保留(又,有節制地)。即使它以輓歌形式呈現,然而卻是至滿的愛翻熬著,好像有什麼再也不能訴說,語言在這裡被止往真空。 我彷彿浸泡著。 這與智識無關,這和現象、感受密切。 痛苦,疲倦或負向的感受,可能無法再透過外部的事物緩和。這沒有關係。那一個、兩個再也無法修正的問題和現實,經受時間調整。我提問自己,這有什麼不同之處,差別在於超乎預期,毫無頭緒和心理準備。感覺在重複的潮汐裡,自身和平靜一線之隔,幸福和苦難成正比。 纏綿的弦樂裡,偶然發現,放不下心的其實只是眷戀。 它昇華,潛伏成夢,讓我們的心靈像嬰孩渴望愛的哺育。人是從愛裡飽滿的生命,真實,不過是在任何眼神相互捕捉彼此時,確切地將自己賦予成他者的生命。這可能被形塑成完整,並且我們是為了這份「完整」而隱喻自我的缺失。 第九號的旋律,在最末輕聲像是音樂回歸到人的腦海裡,外部世界的無聲,迴盪在心智與感官:「馬勒在樂曲的第162小節標上『緩慢、且極弱至結尾』(Langsam und ppp bls zum Schluß),音樂更趨柔弱,直至萬籟無聲。」 不說話時,我們的理解才抵達彼此,那刻,所有凝視都意味深遠而相知相惜。既是直觀,又是回聲。向著自我揭開,除卻暗示,除卻象徵,更多是心意相通而無需贅述和渲染。 我們獨鍾的古老預言告訴人類,精神中殘缺的是愛即將到來的位置。 它體現在肢體和姿態,若似擁抱一般,如中介處,人和人暫時的交流,靈魂之間的純淨。化成簡略的祈使。我喜歡擁抱,我喜歡生命從溫度被明確著,我喜歡這是我們話不多的時刻,富有意念的另一個時刻。 到寂靜中,愛變幻模樣,再次來臨。

Read More

男師胃癌4期 醫病同心逆轉為1期

逆轉胃癌期別的歐老師和副院長余政展。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退休歐老師罹患胃癌第4期,醫病同心克服病魔,逆轉為1期,台中慈濟醫院胃癌治療添成功案例。負責外科的副院長余政展指出,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台中慈濟醫院胃癌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1到4期統計數據亮眼,第3期存活率甚至高達全國2倍比肩日韓。 歐老師自述飲食口味偏鹹,喜好醃漬食物,2023年起自覺吞嚥困難惡化,最嚴重時勉強喝水。胃鏡檢查發現,食道與胃賁門處長腫瘤,阻塞程度嚴重,切片證實是胃癌,影像檢查顯示為第4期。 余政展說明,「日本、韓國兩個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3期5年存活率可達5到6成,台灣平均卻只有3成,還有努力空間」。台中慈濟醫院依據日、韓兩國訂定淋巴廓清手術標準,符合指引做到徹底廓清,取出淋巴結數量相對較多,手術複雜雖考驗醫師耐心與精細度,數據證實效果很好。 歐老師病情,臨床分期已經是第4期,病人「免疫綜合陽性分數」數值較高,預期免疫治療的反應會很好,符合健保規範,施行化學與免疫治療,腫瘤明顯縮小,歐老師阻塞症狀得到緩解。以微創手術切除全胃,廓清周邊淋巴結,避免癌細胞復發。加入預防性「腹腔溫熱化學治療」,降低腹腔轉移風險,提升治療成效。術後的病理化驗幾乎已找不到癌細胞,逆轉歐老師第4期胃癌成為1期。歐老師回首抗癌歷程表示,「很多人聽到胃癌第4期就放棄,現在醫療水準,第4期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再逆轉」。 歐老師放心配合醫師規劃的治療方案,一起面對癌症。(記者徐義雄攝) 台中慈院治療類似案例的經驗豐富,副院長余政展強調,高品質手術減少手術併發症,提升存活率,現今標靶、免疫治療藥物持續推陳出新,可以幫病人規劃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減少胃癌發生率,要從改變生活、飲食做起,少吃醃漬、燒烤、太鹹等食物。即使已罹患胃癌,還是要積極治療,只要醫病一起積極面對癌症,還是可以逆轉勝。

Read More

春節不打烊 診所、藥局獎勵加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農曆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升溫,為提升春節期間民眾就醫及領藥之便利性,健保署24日宣布,西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春節假期提供醫療服務,醫師診察費、藥事服務費加計3成,預估獎勵費用約1.14億元。 根據疾管署預估,春節假期將是流感疫情最高峰,單週就診人次恐上看15萬人。擔心民眾全塞在醫院,健保署宣布,將在農曆春節期間,提供獎勵金,好提升民眾就醫的及時性及便利性。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鼓勵基層西醫診所及藥局春節不打烊,不要讓類流感病人全擠到大醫院去,只要除夕到初五(1月28日至2月2日)連假期間,只要基層西醫診所跟藥局開門,診察費及藥事服務費一律加3成給付,希望鼓勵診所、藥局在過年期間提供服務,分流病人需求。 健保署提醒民眾過年期間維持健康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出旅遊、返鄉拜年,到人潮密集地區,請多注意個人衛生防護。另外,春節期間遇需要就醫,建議可就近至診所就醫,經醫師評估病情,如需進一步治療,醫師會協助轉診。 此外,衛福部表示,今年春節適逢9天連假,目前類流感疫情仍處於高點,為確保民眾於春節期間之就醫需求,目前疾管署已針對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予以獎勵。

Read More

方城戰夯憋尿 膀胱炎掛急診

醫師李宗熹呼籲,憋尿、少喝水有尿道炎風險,最好每隔固定時間就起身活動,上廁所、喝水,彎彎腰都有助健康。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新年期間三五親友總會打幾圈麻將應景,63歲趙女士在接替輸一屁股的老公後,手氣順又旺、開始胡牌連莊,興喜又緊張的她,竟因擔心中途上廁所會轉換運勢,於是強憋尿意數小時後才去上廁所,本來不以為意,誰知道隔天開始頻繁跑廁所伴隨小便疼痛、下腹脹痛,在萬分難受下急診求治。 高雄阮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李宗熹表示,一直跑廁所小便,但很用力才解出一點點,解尿灼熱感、疼痛,尿液顏色深且味道重,偶有血尿,下腹痛等是急性膀胱炎症狀;除症狀評估外,趙女士的尿液檢查亦證實了這次惱人的狀況是急性膀胱炎在作崇。 急性膀胱發炎發生原因除了喝水量不足、憋尿,婦女也是高危險群,發生膀胱炎的機會比男性高很多。主要因為女性尿道比男生短,尿道口離陰道口及肛門口很近,容易因性行為或衛生習慣不佳、清潔不當,導致細菌經由尿道口進入而感染泌尿道。尤其婦女停經前後免疫力較差,荷爾蒙分泌下降,導致尿道和陰道萎縮,也增加膀胱炎的機會。 李宗熹指出,膀胱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避免罹患膀胱炎,除了不要憋尿、多喝水,降低尿路感染的風險,還有以下方法:1.正確衛生習慣:女性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避免肛門、陰道細菌進入尿道;2.洗澡盡量淋浴。外生殖器官使用清水洗淨即可,清潔用品或婦潔液用多可能改變陰道正常酸鹼值,反而容易滋生細菌;3.服用蔓越莓、甘露醣、益生菌等,對預防復發有幫助;4.吃高纖維食物,改善便祕問題;5.避免穿著過緊衣褲,排除因悶熱、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 李宗熹呼籲,經常憋尿、少喝水有尿道炎風險的,久坐不動尤其對身心傷害大,除了玩麻將,還有長途旅遊者、上網打game者,最好每隔固定時間就起身活動,上廁所、喝水,彎彎腰、拉拉筋都有助健康。

Read More

低鹽高味 遠離心血管病危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年年菜鹽分超標!營養師示警,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3種慢病族群發病風險高,建議「低鹽高味」遠離心血管危機。 農曆新年是家人團聚、享受美食的時光,但豐盛的年菜和頻繁的聚餐使得國人鹽分攝取量大幅增加。根據國健署資料,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相當6公克食鹽),但實際攝取量往往超標。 過量鹽分攝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營養師賴慧芳提醒,隱藏在年菜中的高鹽含量,不僅威脅著慢性病患,也讓每個人的心血管健康面臨潛在危機。 賴慧芳表示,過年期間,許多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鈉,將導致血壓急速升高,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患,發病風險更高。更進一步地,過多的鈉離子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急性疾病。 賴慧芳建議,平日做好健康準備,才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此外,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發生的有效方式。 為了讓新年過得健康又開心,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整理出「低鹽高味」的過年飲食方案,包括運用檸檬汁、天然辛香料如蔥、薑、洋蔥、香菜等增添料理風味,自製健康調味料,減少用鹽量,並選擇低鈉食材,盡量選擇新鮮食材,避免加工食品,如醃製品、香腸、臘肉等。 烹調採取清蒸、燙煮、水油炒等烹調方法,避免油炸、燒烤及重鹹醬料。避免高鈉湯底,改以昆布或大骨蔬菜清湯取代高脂、重鹽分的濃厚高湯。 另,控制份量,8分飽,大魚大肉不忘五蔬果。每日2000毫升飲水量,有益代謝多餘鈉離子。

Read More

春節零食 首選水果堅果無糖飲

營養師邱珮瑜提醒,春節零食熱量不低,建議每天控制在200大卡內,以免造成肥胖等健康問題。(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農曆新年是家家戶戶歡樂團圓時光,親友聚會時總少不了各式零食和甜點,增添年節喜慶氛圍。許多零食暗藏高油、高糖、高鹽、高熱量的危機,過量攝取容易為身體帶來肥胖與健康問題。衛福部豐原醫院營養師邱珮瑜,掌握5大年節零食的健康小祕訣,過年享受美食無負擔。 營養師建議可以適量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作為餐間點心,飲品選擇無糖茶飲代替含糖飲料。(記者徐義雄攝) 1.新鮮水果當點心,簡又天然首選 新鮮水果取代蜜餞作為餐間的點心零食,減少精緻糖的攝取,補充許多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加飽足感,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 2.適量原味堅果好健康 堅果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和鎂等,有助於保護心臟健康。選擇無調味堅果,需注意堅果為油脂類食物,建議每天適量攝取1湯匙。 3.無糖飲料輕鬆遠離高糖危機 含糖飲料中的高糖分可能帶來體重增加及血糖波動的危機。建議選擇無糖茶飲、花草茶或開水取代含糖飲料,清爽解膩,減少精緻糖的攝取。 4.控制零食熱量,享受美味不發胖 追劇或聊天之餘總免不了零食相伴,建議吃之前先查看營養標示,掌握每天點心熱量控制在200大卡以內。 年節應景零食熱量不低,若以200大卡熱量為限,牛軋糖約為4顆,南棗核桃糕約3顆,蛋捲只能吃2根;鹹食零嘴如牛肉乾或豬肉乾熱量及糖分不惶多讓,只吃1片(約50公克)就達170大卡。選擇海苔或鱈魚香絲,熱量及糖分相對較低,要注意別攝取過量,以免過多的「鈉」引起高血壓或水腫的危機。 5.春節動起來,健康過好年 春節假期別只是坐著看電視或打牌,適量運動為健康加分,不妨與家人朋友出門散步踏青、騎腳踏車。

Read More

今年境外首例 肯亞女染惡性瘧

記者戴淑芳、葉進耀∕綜合報導 疾管署24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30多歲肯亞籍女性,1月上旬自肯亞入境,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為今年國內首例。個案經治療後返回丈夫公司宿舍休養,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名30多歲肯亞籍女性丈夫在台灣工作,因此1月上旬自肯亞入境台灣;1月19日出現頭痛、發燒,23日至醫院就醫,經治療後,已返回丈夫公司宿舍休養,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1例境外移入個案,與過去4年(2021-2024年)同期0-1例相當。近5年(2021-2025年)累計19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 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惡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Read More

1家3口 分染流感腺病毒黴漿菌

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籲,流感流行期,春節連假親友聚餐出遊,記得勤洗手,人多處要戴口罩。(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低溫來襲,加上晝夜溫差大,近日呼吸道與腸胃型病毒肆虐,衛福部台中醫院近日就碰到1個家庭「1家3口感染3種病毒或細菌」,還有年終參加公司尾牙聚餐,1人感染諾羅全桌都中鏢的案例,提醒民眾今年農曆春節連假,與親友聚餐出遊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身體不適應立即就醫,才能健康過好年。 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表示,最近遇到1家3口同時感染3病毒的案例,呼籲春節連假親友聚餐出遊,勤洗手戴口罩。(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德敏說,近日碰到1家3口同時感染3病毒的案例,其中爸爸流感、媽媽腺病毒、兒子黴漿菌肺炎,幸好家長警覺性高,及時就醫並接受治療,1家3口在年前康復可以健康迎接小龍年。 另外,還有1家5口,阿公阿嬤先高燒、嘔吐,接著傳給兒子、媳婦,接著傳給3歲孫子嚴重嘔吐到無法進食、吃藥,還住院治療「1家3代5口全感染諾羅」案例;也有1名父親參加公司尾牙聚餐,不知道同桌同事誰感染諾囉,聚餐之後1人先又吐又拉,接著全桌同事先後出現症狀,就醫才發現全都感染諾羅病毒,出現吃尾牙1人感染諾病毒,全桌都中鏢的狀況。 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指出,下週就是長達9天的農曆春節,許多民眾返家過年圍爐或是出遊旅行,近1個月來,不但急診與門診人數暴增平日3成以上,疾管署也提醒台灣正處於流感流行期;另疾管署也監測到腸胃型諾羅病毒疫情也開始升溫,提醒民眾要記得勤洗手,到人群聚集地方要記得帶口罩,萬一生病了記得盡速就醫,千萬不要有過年不能到醫院的迷思,避免延誤治療。 陳宗家提醒,春節期間出國旅遊的民眾,包括國人最常旅遊的日本、韓國正在流感大流行,另越南等國家是麻疹疫區,提醒要前往這些地區旅遊民眾最好出發前2週,前往台中醫院等有醫院旅遊醫學門診醫院接種疫苗,讓自己健康出遊平安回家,擁有一個安全又健康的春節假期。

Read More

湯肉菜飯果 掌握進食順序不發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節應酬聚餐頻繁,大魚大肉、零食甜點難以抗拒,難免會攝取過多的高熱量食物,怎麼吃不發胖?中醫師提醒:飲食順序是關鍵! 想要年節聚餐吃不發胖?京都堂中醫師蔡雯欣指出,若在進食時改變飲食順序,能夠有效控制血糖上升速度,降低胰島素分泌,使身體減少囤積過多脂肪,避免在年節過度發胖。 蔡雯欣表示,通常會建議到診間的朋友們進食時的順序為:湯、肉、菜、飯、果。飯前喝一碗湯有助於減少胃容積,提升飽足感,並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化系統運作,湯品則盡量選擇清湯類為主。 肉類指的是蛋白質,包含豆魚蛋肉類。京都堂營養師張家榕建議,可以選擇魚類、蝦類、貝類、甲殼類等海鮮,平均脂肪含量較禽類、畜類低,且營養豐富,如過年桌上常出現的清蒸魚就是非常適合的選擇。 蔬菜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減少醣類、脂肪的吸收消化,同時可以增加飽足感,並提升代謝保持腸道健康,張家榕表示,可以多選擇黑木耳、山苦瓜、黃秋葵、青花菜、地瓜葉…等富含高纖的食物,。 先將蛋白質及蔬菜補充完畢再吃飯,就不會因為飢餓而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有效減少熱量攝取,張家榕表示,也可以將白米換成五穀米、糙米或是紫米飯,這些米類的營養價值的保留完整,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 此外,水果內富含的纖維質可促進食物的分解跟吸收,幫助降低腸胃的負擔,所以在餐後再選擇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但張家榕建議,餐後水果分量建議抓再一個拳頭大的份量,若吃太多還是會使血糖升高。 蔡雯欣提醒,通過調整飲食順序,有助於使血糖上升速度變慢,也不會過度波動,胰島素的分泌也會更加穩定,進而減少脂肪囤積,若是在年夜飯後發現重了公斤,也不用太過緊張,因為有時增加的體重是水腫所致,只要多補充水分,或是飲用纖膳飲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體重就可以控制回來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