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說成兔子…4歲童構音音韻障礙

語言治療師黃莞珊提醒,若孩童發音較同齡明顯常出錯,應及早評估矯正。(為恭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4歲阿宥就讀幼稚園中班,老師經常反應發音不正確,常把「糖果」說成「糖朵」、「褲子」說成「兔子」,孩子也漸漸因為大人聽不懂他的話而感到生氣。經苗栗為恭醫院復健科醫師宋松遠診斷為「構音音韻障礙」,透過語言治療師的協助。經過半年構音音韻治療,阿宥發音狀況大幅改善。 語言治療師黃莞珊表示,構音音韻障礙的特徵為比一般同儕更顯著的語音錯誤,造成說話清晰度下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形成障礙的原因可能為身體結構或神經生理機制的缺陷,而造成發音上的錯誤,例如腦性麻痺、唇顎裂或聽力損失的孩子容易說話不清楚。 另一類的孩子如同阿宥,在生理結構上沒有顯著異常,但可能在構音動作的技巧上不夠熟練,或是對於語音的概念不夠完整,而產生語音的錯誤。國內研究指出,通常4歲後的孩子語音能力逐漸成熟,能夠正確說出許多語音進行表達,若像阿宥一樣仍有明顯發音上的錯誤,讓身邊的人難以聽懂、影響溝通,建議需要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是否安排治療。 語言治療師黃莞珊表示,在治療方面,語言治療師會先分析孩子的錯誤語音,並讓孩子透過聆聽練習分辨正確的語音及錯誤的語音。當孩子能夠區分語音的正確性時,再教導正確的構音技巧與語音相關的知識,例如阿宥容易將「ㄍ、ㄎ」相關的語詞誤說成「ㄉ、ㄊ」,透過不斷地聽辨練習,阿宥理解將「阿公」說成「阿東」是錯誤的,並學習如何使用正確的構音技巧發出ㄍ、ㄎ,以及了解哪些詞彙裡會需要使用這些構音技巧。語言治療師教導孩子從單音節的發音開始練習,逐漸提升孩子的構音音韻能力,直到孩子能在日常對話中也能說出正確語音,改善清晰度。

Read More

兒童發展篩檢 6.2%疑似異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1日公布,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已超過27萬人次,其中約1萬7千名兒童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因此今年擴大補助全國兒童發展聯評中心至88家,以利及早療育。 國健署表示,為了解兒童發展狀況,需要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並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一旦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健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健署於今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 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宛如變奏曲的華麗續篇 :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讀後

■劉建志 吳祚昌畫 2024年出版界的大事之一,莫過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睽違七年後,推出了長篇小說《城與不確定的牆》。夢讀、圖書館、城、牆這些熟悉的「村上」元素再度面世,帶著讀者重新回到《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一書中的迷人冬城。 憶起當年讀《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震撼,兩條故事線完美綰合。村上春樹善於勾勒一個有別於現實世界的「異境」,故事中的「我」,總是因著不可抗力,被拖進異質的時空。例如本書中的「城」、《發條鳥年代記》的「井」、《1Q84》中兩個月亮的世界。在這個異質的時空中,主角歷險、邂逅、思索、奇遇,進而從中辯證了真實與虛幻的命題、遊走生與死的邊界。 我在寒冷的冬夜讀著這本書,欲罷不能,彷彿與故事中的「我」(夢讀)一般,沉浸在陳舊圖書館中讀著古老的夢。書中寒冷山城裡的壁爐,彷彿象徵著書中閃現著的溫暖情意。而書中略帶哀愁的愛情,與無所遁逃的孤獨感,皆是村上春樹小說中常見的主題。也許,有人會批判村上春樹只是自我重複,但一如他在書中後記引用波赫士所言:「一個作家一生中能真摯地說出的故事,基本上數量有限。我們只是在那有限的創作主題中,用盡各種方法以各種形式不斷改寫而已。」 那座由高牆圍著的城,必定在村上春樹的創作生涯中,不停召喚著他,一如書中的「我」,得要一再回去這座城中,找尋生命中重要的人。村上春樹這本長篇小說,是由他1980年發表的文稿〈城,與不確定的牆〉所改寫。他在書中後記提到,因當初的作品並不成熟,作品並未出版。不過這個故事卻一直召喚著他,他也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將城與牆的主題,與另一個新的奇幻故事融合,成為一本佳作。不過,意猶未盡的他,終於在40年後,重新將故事改寫,讓這座城又有了更深刻的意涵。 米蘭昆德拉曾說,貝多芬晚年不斷創作變奏曲,有別於巨製交響曲的「英雄旅程」——不斷向外冒險,變奏曲則是對著一個核心執著提問,作曲家不斷向內心挖掘,嘗試相同的主題旋律,最後可以發展成什麼模樣?村上春樹對牆、城、異境的執著,的確呈現在他深具「物語」風格的系列小說中。他就著洞穴中的篝火,如說書人般娓娓道出古老的話語,《城與不確定的牆》故事便在半地穴的小房間、在圖書館搖曳的火光中被說出了,是一首隔著40年才奏出的變奏曲,如當年夢讀在圖書館中以破舊手風琴奏出的旋律。 由一則短篇,延伸為中、長篇故事的模式,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也出現過,這本暢銷小說中的一個片段,是村上春樹〈螢火蟲〉這個短篇故事發展而成。儘管《挪威的森林》是奠定村上春樹為暢銷小說家的傑作,我卻鍾情於〈螢火蟲〉抒情的結尾。那是「我」在收到直子長長的信之後,對一切感到困惑、憤怒,無力,「我」在宿舍頂樓釋放螢火蟲:「黑暗中,我幾度嘗試伸出手指,卻什麼也接觸不到。一絲微弱的光芒,永遠停在指尖的稍前端。」而這種無盡地追索與執著,與無法言說的悲哀,像極了村上春樹對這些故事母題的深刻追求與華麗變奏,一如書中的主旋律,總是抒情地變奏著:「某種重要的,言語無法表達的什麼。」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李康莉俳句 烈焰中祖靈的容顏 火神祭 田邊菊 遙望歸人的莊稼姑娘 黃頭鷺 墨色牛背上點點白雪 老巷如歌的行板聲漸歇 雨夜 撥一瓣文旦 磨墨後掌心淡雅餘香 龍鬚藤 大貓鬍鬚呵癢拂過臉頰 五色鳥為誰銜掛金鈴鐺 苦楝 遺落在夜光下的貓鬍子 龍鬚藤 追隨勇渡黑水溝的先民 劍獅 火神祭 刺竹劃破夜空寂靜 飄落達摩的一葉扁舟 桃花過渡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最是橙黃橘綠時

■陳濤 當四季變換的車輪滾滾向前,再度進入景色宜人的秋天,路邊金黃的樹葉隨風翩翩飄落,如紳士般瀟灑離去,只為騰出大自然的舞臺,讓果園裡掛滿枝頭的累累碩果,成為金秋時節最美的風景。而那滿園熠熠生輝的各類果實裡,率先映入眼簾的橘子,悄然撥開我的心扉,打開塵封的記憶。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蘇東坡看來,只要橘子成熟了,就是豐收的季節。而我故鄉的後山,種滿了橘子樹,它們不如村口的那棵大榕樹粗壯,也沒有梨樹那般挺拔,卻也在枝繁葉茂中掛滿了漸漸由綠變黃的橘子,恰似一排排列隊士兵黝黑的臉上,露出陽光燦爛的笑容。擁有這片橘園的人是我的一位伯父。每一個微涼的晨曦,露水從碧綠的秋葉尖頭滑落,村裡牆壁駁落的黃土屋頂上,煙囪冒出嫋嫋炊煙,逐漸消散在鱗次櫛比的梯田上空,和藍天白雲融為一體,伯父就已經吃過早飯,扛著鋤頭,背上籮筐,踏上前去橘園勞作的路,任由初升的旭日穿透鄉間小路搖曳的樹葉,將歲月的斑駁撒在他身上。經過伯父心靈手巧的打理,每一棵橘子樹都能一心向陽,茁壯成長,結滿果實。徜徉在好似彩繪畫卷的橘園裡,站在枝椏下,摘一個橘子,剝開綠色的薄皮,就露出黃橙橙的果肉,白色的脈絡清晰可見。取一瓣放入嘴裡,甘甜的汁液滋潤了口腔,讓味蕾得到了昇華,也甜醉了這個詩情畫意的秋季。伯父是把種植橘子的好手,他培植出來的橘子,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每一個都能甜在心間。 吃完的橘子皮,伯父也不會丟棄,而是收集起來,放在太陽底下反復晾曬,直到水分徹底乾枯,成了乾癟的陳皮。伯父說,夏秋之交,氣候多變,容易咽喉腫痛,用陳皮泡水喝,可治療咳喘痰多。橘子皮的功效,在《本草綱目》也有記載:「橘皮,氣薄味濃,陽中之陰也。可升可降,為脾、肺二經氣分藥。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 堂弟(伯父的兒子)經常帶我去橘園玩耍,恰逢這個收穫的季節,伯父拿來兩個籮筐,讓我們採摘橘子。鄉下的孩子早當家。兩個籮筐都被塞滿後,就由堂弟用扁擔挑起,厚實的重量壓彎了他的腰。我學習成績好些,拿秤桿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我和堂弟一起走村串戶叫賣橘子。那時交通並不發達,農村人難得才去一趟城市,所以沿村叫賣的小販很受歡迎。「好甜好甜的橘子哎,不甜不要錢!」每到一處村莊,堂弟就扯著嗓子喊起,儘量讓聲音悠遠綿長。很快,村民們被稚聲稚氣的叫賣聲吸引,陸陸續續走出家門,原本平靜的村子裡瞬間變得熙熙攘攘。村民們將我和堂弟圍的水泄不通,你一個,我一個,拿起橘子試吃,嘗到甜頭後,他們紛紛裝袋購買,我趕緊為他們打稱。農村人淳樸,不會因為我們是小孩就動歪心思。本來是出來湊熱鬧的人,稱好橘子後,才想起出門沒帶錢,拿了橘子回家後也很快把錢送過來。 直到夕陽西下,在落日的餘暉中,我和堂弟挑著已經售賣一空的籮筐,攥著賺來的錢,歡快的往回家的路上走著。路邊的草叢裡不時傳來蟲鳴聲聲,彷彿和我們一樣開心,第一次感受到了掙錢的喜悅,也明白了果農的辛勞。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多年以後返回家鄉,後山橘園早已消失不見,當年的種橘人也兩鬢斑白。兒時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 又到了橘子上市的季節,果農在街邊擺攤賣橘子的情景,不由得勾起我對那段少年往事的美好回憶。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當我暫停忙碌的腳步,靜下心來,腦海裡總能浮現出那些被橘子的甘甜溫柔以待的日子,也相信未來的美好必定會如橙黃橘綠的季節如期而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藤藤菜

■聞琴 《南方草木狀》記:「蕹葉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人編葦為筏,作小孔浮於水上,種子於水,則如萍根浮於水面,及長,莖葉皆出於筏孔中,隨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蕹菜,長在水裡的藤藤菜。因其葉莖中直,又名空心菜。是誰第一個發現它能食用,而在幾千年裡不知疲倦地採摘呢?住在江河水岸的人又有哪個沒吃過藤藤菜呢? 牲畜吃它,人也吃它。將蕹菜直接剁碎,送進豬圈,豬吃了這樣的水菜易長肥膘;人吃蕹菜,需精緻一些,將之清洗,細擇,加蒜末料,小鍋清炒,便是一道極好的下飯菜。藤藤菜可醃。放在壇罐裡封存,不日取出。生嚼,味如酸齏,宜就粥而食。它還可作餛飩、餃子、燒餅的素餡。菜餡吸收進腴肥的豬油,特別油亮,引人食欲。它更可以燉湯,添一點碧綠菜葉於湯麵漂浮,寡白的魚湯遂變得靚麗。未嘗其味,但知其鮮。 所有的植物在入冬前都拚了命地生長,竭力綻放潛藏的能量,藤藤菜也不落後。入秋,它方開花。素白的花,狀如小喇,香氣淡雅。它們一朵一朵地含羞綻放,讓人想要採擷又捨不得採擷。 大部分人摘蕹,等不到秋天,等不及花開,也就少見它的花苞。有些植物看似普通,實不尋常。蕹菜是內秀的菜,急性子會錯過它的美。貴人語遲,矜菜開晚。遲一點摘折,緩一點品味,是對它的尊重。大自然對什麼都是寬厚的。

Read More

近5年重大兒虐 近半有腦傷

台灣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因遭受虐待重傷或死亡,其中近5成案件出現受虐性腦傷。(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歲多男童剴剴遭保母凌虐致死,引發輿論嘩然與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通報134件重大兒虐死傷案件,有63件屬於受虐性腦傷,造成死亡與永久性傷害,且9成都是2歲以下小朋友。醫師提醒若發現孩子身上有不正常的瘀傷,要高度警覺。 我國於103年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明定國家應立法保護兒童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不當對待與不法侵害,促使我國兒少人權與國際正式接軌。 衛福部為響應聯合國提倡全世界於2030年前消除對兒少任何形式的體罰或身心暴力的目標,自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今年特別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第一場聚焦於兒童受虐性腦傷議題,呼籲全民關注受虐性腦傷議題,用正向教養方式陪伴下一代。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統計近5年(109至113年)國內通報134件重大兒虐死傷案件,其中有63件屬於受虐性腦傷,占比接近5成,其中25%經治療仍不治死亡,75%則為不可逆的永久傷害。 張秀鴛表示,在兒少保護調查實務現場,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否認有虐待行為,並常以意外跌落當藉口。 然而,林口長庚醫院李恩沛醫師表示,兒童自150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嚴重顱內受傷的機會極微,受虐性腦傷通常伴隨著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膜出血等跡象,有7成以上會出現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含: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這些都是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為了守護兒少的安全與健康,面對寶寶哭鬧不止的照顧情境,漱心坊臨床心理師蔡明娟提出育兒應對五步驟「1.停-按下暫停」、「2.走-走動步伐」、「3.吸-放慢呼吸」、「4.動-身體活動」、「5.轉-轉換思緒」,提醒家長即時冷靜下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才能為兒少帶來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圍巾裡的溫情脈脈

■張小蘭 紫荊花在教室外靜靜地開著,像頂著一樹紫色的小花傘。偶爾有風吹過,花落下,悄聲無息。在這樣一個冬日午後,我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教室裡,孩子們端端正正地坐著,神情專注,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彷彿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只有我的聲音在回蕩。當我講到課程的一個互動環節時,我邀請孩子們分享他們與老師之間溫暖人心的故事。我鼓勵他們挖掘記憶深處那些細小的,哪怕小到如同一粒塵埃,卻在日後想起來,仍能觸動心弦的瞬間,讓它們如同被春風喚醒的種子,在心裡生根發芽。 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沉浸於往昔的溫馨之中。這時,一個靠窗而坐的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她身材嬌小,五官小而勻稱,白皙的皮膚透著淡淡的粉嫩,宛如初綻的櫻花,清晰脫俗。窗外,紫荊花的影子隨著陽光傾瀉在她身上,為她披了一襲金色的薄紗,整個人都是波光瀲灩的。 女孩說,她曾經是個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自尊和自卑把她緊緊包裹著,她把自己的心冰封起來,不讓人靠近。上課時,她常常聽著窗外的鳥雀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那年冬天,她她渴望擁有一條圍巾,不但她家境貧寒,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邁體弱。她把這個願望藏到了肚子裡。上學路上,她縮著脖子,臉蛋凍得通紅,彷彿一朵在寒風中顫抖的小花。在她縮著脖子的日子裡,一位年輕的女老師注意到她了。老師來自繁華的都市,大約二十五六歲,面容清秀,頭髮總是高高束起,幾縷碎髮輕輕貼在額前,為她增添了幾分溫婉。 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特意挑選了一些難題,讓幾位同學回答,他們的聲音響亮而清澈。隨後,老師點名讓女孩回答,女孩小心翼翼的,聲音細若蚊蚋,幾乎只有她自己才能聽清楚。但她明白,這是老師特意為她定制的題目,是最簡單的一道題。當她鼓起勇氣回答完畢後,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淺淺的微笑,那笑容宛如雪地裡綻放的小野花,冰清玉潔,親切又自然。「你的問題回答得非常準確,邏輯思維也很棒。」老師和同學們贊許的目光都落到了她身上,教室裡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老師拿起一條粉紅色的手工編織的圍巾微笑著說:「這是給你的獎勵,希望你繼續保持優秀。」在同學贊許的目光和熱烈的掌聲中,女孩紅著臉,從老師的手中接過獎品。那一刻,她心中某個角落的堅冰開始慢慢融化,化作涓涓細流,從眼角流出來,鹹鹹的,卻又是暖暖的。那個冬天她一直戴著老師獎勵給她的圍巾,直到春暖花開,清風徐來。 女孩說著,輕輕撫摸著脖子上那條色彩依舊明亮的粉紅色圍巾,嘴邊蕩起一抹甜美的微笑。此時,陽光已輕輕地,悄悄地爬進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教室裡微塵漫舞,塵埃中的美好正在悄然綻放。

Read More

女下巴歪斜 竟罹骨軟骨瘤

林口長庚經腫瘤切除及人工顳顎關節置換,並結合正顎手術,解決臉部歪斜。 (長庚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歲女性近年下巴逐漸歪斜,顏面變得不對稱,不只影響咬合功能,自信心也受損,至林口長庚經影像檢查後發現,竟是右側顳顎關節髁頭腫瘤導致。 在接受右側顳顎關節髁頭腫瘤切除及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手術,並結合正顎手術後,改善了上下顎歪斜問題,順利解決長期困擾的咬合問題與顏面不對稱,術後恢復良好,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林彥宏醫師表示,造成這位患者下顎骨歪斜的原因為骨軟骨瘤,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常見於身體長骨,發生於顱顏面骨的機率極低,僅約0.6%。 由於腫瘤生長緩慢,患者多在病程發展數年後,因咬合異常或顎骨歪斜,影響進食和容貌,才來就醫檢查,此時腫瘤體積通常已較大,切除後往往需同步進行顳顎關節重建。 以往患者大多考慮自體肋骨進行重建,但自體肋骨移植需額外取骨傷口,且術後可能出現肋骨吸收,增加術後不確定性。相較之下,人工顳顎關節重建手術使用人工顳顎關節植入物,不需額外取骨傷口,且術後效果更為穩定,已成為歐美國家顳顎關節重建的首選。 林彥宏提醒民眾,若發現顏面出現歪斜或不對稱,或是咬合突然漸進式改變,建議至醫院檢查評估顳顎關節的狀況,必要時可透過手術治療恢復健康。

Read More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擴大適用年輕族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衛福部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11日出席「2025養老長照法律論壇」致詞表示,長照3.0將在明年上路,其有4項重點,包含長照結合醫療、全力推動安寧療護、加強復能,與加強智慧照護與輔具補助。 國內目前長期照顧服務對象,包含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及失能身心障礙者。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指出,長照3.0規劃擴大適用對象,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及未滿65歲,但因中風等原因造成失能的年輕族群。 針對早發性失智症,將比照逾50歲失智者,若已經失能,即納入長照服務體系,若尚未有失能狀況,則建議到失智服務據點等接受服務。參考國際文獻,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約為0.119%(但並未有針對30歲以下進行調查),因此推估2026年全台未滿65歲失智人數共1萬4601人,其中失智且失能人數為807人。 至於年輕中風族群,因仍是國家重要經濟力量,若透過政府投入資源,可以讓他們盡快回到職場,就應該優先考量這樣的資源運用。因此未來將不再看年齡,接受急性期整合照護(PAC)者,只要經評估確實有失能狀況,就會納入長照對象。 對於潛在受益對象,依據健保署統計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收案對象的各年度成長率,2019年至2024年平均成長率為3.85%,因此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4767人。 而因應健保署將擴大PAC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預計2025年擴大辦理PAC計畫,故假設每年人數成長率從3.85%拉高至10%,推估2026年新增64歲以下PAC服務人數為5349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