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撐台灣血庫 年輕人少

根據統計,國民捐血率以中老年人居高。圖為一位長者20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區公園內乘涼休憩。(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近10年國民捐血率,從民國104年的7.54%,上升至112年達8.13%,但113年卻反轉下降至7.84%,且40歲以下捐血民眾人數較少,血庫主力幾乎都是中老年人,捐血觀念亟待向下扎根。 血液基金會分析指出,113年台灣醫院各類血液製品供需變化,紅血球類供應計243萬3373袋,較112年249萬1347袋減少2.3%;其他血品中,血小板類少1%,血漿類更減少5.5%。 在捐血者年齡方面,113年全年齡年平均捐血次數為1.82,40歲以下族群皆在平均值以下,尤其20歲左右的年輕人年平均捐血次數僅1.34、21至30歲1.49次、31至40歲1.69次,年平均捐血次數最多的是65歲以上達2.94次、51至65歲有2.06次、41至50歲則有1.89次。 血液基金會表示,年輕人不只捐血次數低,首捐族也減少,血液基金會近10年首次捐血者占全體捐血人口的趨勢顯示,台灣首次捐血占比從10年前的14.68%,降至113年剩9.68%。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表示,年輕世代捐血狀況不理想,血源勢必出現挑戰。 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表示,去年捐血狀況確實有點緊張,血庫供應醫院減2.3%,所幸仍是捐供平衡,捐血人都是護國菩薩,小小的台灣要拿第1名並不容易,就是因為有大大的愛心,才能造就捐血率全球第1的好成績。 侯勝茂表示,要積極讓捐血觀念向下扎根,透過提升捐血人服務,希望捐血人藉由滿意體驗,持續投入捐血,包含擴大辦理三高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等捐血者健康管理措施,將適用年齡由40歲下修至35歲,期盼能讓更多人重視健康維護,鼓勵大眾投入捐血行列。 闕宗熙指出,少子化造成捐血人減少,靠勸募「開源」不切實際,台灣捐血率已是世界最高,往上進步空間有限,此刻應該更積極討論「節流」,制定正確血液使用指引,如用量與時機。 健保署近期與相關團體多次舉行會議,預計年底公布用血評比指標,盼醫院主動改善。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麥

■紫水晶 她說,她的小名小麥是她父母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可以向麥子一樣,磨成麵粉後,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食物,像是麵條、蛋糕、饅頭、蛋餅、水餃……等等各式各樣的東西,甚至還可製成啤酒,她說,父母就是希望她可以一輩子不必為著食物發愁,能有源源不絕的食物。 他笑著道:「那真是很棒的祝福,我覺得小麥指的不只是食物,有的還是人類的智慧與創意,可以隨時地變換型態,卻又可以完美地與人群與社會融合,而沒有半分違和感,這名字不只很有寓意,而且也真正很符合妳本人呢。」 兩人相視而笑,從那天起,她又更加喜歡自己的小名了。

Read More

外泌體濃度差異大 應驗明正身慎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外泌體產品從日常保養到專業應用皆有,但價格與濃度差異極大,消費者易混淆。醫師提醒,高價不代表高品質,應關注產品濃度,消費者需謹慎選擇,更要「驗明正身」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產品。 開業診所院長林孝祖表示,外泌體在美容保養領域常與微針、光電儀器、導入技術搭配應用。不同濃度的外泌體,適用範圍與價格有顯著區別。高濃度(顆粒數千億級以上)多數用於專業級運用,單次費用較高,可能落在數萬元以上。 中濃度(顆粒數百億級)較為常見於美容保養市場,主要用於肌膚護理、微針導入、抗衰老等運用,價格通常介於數千至數萬元之間,視運用搭配與品牌而定;至於低濃度(顆粒數十億級)則主要用於日常保養或基礎修護,價位較親民,單次價格可能落在數千元左右。 如何確認產品中是否含有外泌體?林孝祖指出,常見的方式為檢測是否存在特定的蛋白質標誌,如CD9、CD63和CD81。其中CD9常用於確認外泌體純度;CD63是外泌體分離與鑒定的重要標誌物;CD81則是外泌體膜蛋白的核心標記,用於外泌體樣本的特性分析,因此消費者可留意產品是否提供相關檢驗報告。 林孝祖提醒,由於外泌體屬於新興領域,相關規範仍在研擬階段,消費者務必謹慎,確認產品來源、濃度、純度、保存方式與適用性,建議多方比較不同診所的應用價格,確認其合理性。

Read More

抽吸/刮除腋下腺體 改善狐臭多汗

抽吸及刮除術,手術後腋下無味、無汗、無疤。(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有些人飽受腋下多汗症的困擾,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季,腋下濕透有臭味還會染濕衣服,整型外科醫師可透過創新之抽吸及刮除術雙管齊下療法,化解這種令人困擾的毛病,夏天還可以穿上無袖上衣,不再有腋下潮濕困擾窘境。 此創新手術是先以超高頻震動抽脂儀器,抽吸掉深層腋下狐臭及汗腺腺體,再使用刮匙來回刮除黏附在皮膚下層的殘留腺體,可去除及改善患者8~9成以上狐臭及多汗症狀;這種手術後不會有有瘀腫及不舒服感,術式更有三合一優點,即可同步治療狐臭、腋下多汗症及減除腋下毛髮,因而可徹底解決腋下所有困擾。 一名今年20歲的香港靚女,從小飽受腋下多汗症造成的困擾,在香港治療多次皆無效,特地跨海來台就醫,經透過創新之抽吸及刮除術雙管齊下療法解決毛病。 因汗腺發達,有人一年四季均深受腋下多汗的困擾,每逢天氣炎熱、運動後、洗澡後,或是在比較潮濕環境中,腋下總是會濕一大片,衣服腋下兩側經常被汗水滲透,明顯的痕跡及汗味讓人尷尬不已。 有患者接受3次微波熱能術治療,每次間隔約半年,3次療程下來,腋下多汗症狀沒有改善,且腋下呈現暗黑色副作用,多汗症沒有改善,如今創新狐臭治療新方法亦可一併治療腋下多汗症,手術過程幾乎沒有疼痛及流血。 台灣國際白疤中心創辦人曹賜斌醫師說,此創新手術不會傷及皮膚,又無皮膚燙傷或長疤之副作用。而醫治腋下多汗症另一種是利用非手術性之微波熱能儀器,但此療法會伴隨一些缺失,若溫度調整較高會較有效,但會同步燙傷腋下皮膚,造成水泡甚至疤痕,另外皮膚會燒成暗黑色,有明顯的瘀腫及疼痛。

Read More

輕度失智 74歲媽不會操作家電…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年前,媽媽開始出現記憶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不會操作家電,甚至因焦慮而情緒失控,就醫確診輕度失智症…。」林小姐得知媽媽失智一時陷入無助與心痛,直到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經驗、釋放壓力,才讓林小姐走出徬徨無助,不再獨自承受壓力,而是學會善用友善資源。 衛生局說,林小姐除了照顧74歲失智媽媽,還要兼顧骨折康復的父親,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經友人介紹帶著媽媽走到社區「失智友善天使」,在志工帶領下並提供實用的照護建議,採用「正向引導」方式說服林媽媽參與社區活動,現在她每天高高興興地去社區日照中心交朋友、上課、玩遊戲,志工還協助安排居家服務員,陪伴林媽媽做復健。 林小姐在志工的鼓勵下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分享照顧經驗,而且她覺得已不再獨自承受照護爸媽壓力,在照顧者支持團體中學會善用社會友善資源,讓媽媽的生活多了溫暖,也讓自己有了喘息空間。「曾經覺得好難,但現在知道有人陪伴,就不孤單…」,林小姐笑著說。

Read More

抓狂時刻務必「停看聽」嬰幼受虐5年1.2倍 8成為父母施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成長1.2倍,這些案件超過9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8成是父母,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建議,不論是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或被小孩氣到要爆炸的家長,都應依循「停看聽」原則替育兒抓狂時刻降溫。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兒虐事件不會因為少子化而消失,衛福部統計,我國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2,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嬰幼兒受虐比率近5年仍成長1.2倍,每年約有2000名嬰幼兒受虐。 衛福部指出,民國113年發生2425件兒虐事件,93%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8成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7%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嬰幼兒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近5成為主,如孩子哭鬧,照顧者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兒等。 導至虐兒的引爆原因,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52%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的有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有15%,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 楊珮璉建議,當家長情緒要爆炸前,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以冷卻情緒並找尋引導幼兒的方法。 醫師陳木榮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永仁腦麻生 大隊接力獲喝采

永仁高中校慶運動會大隊接力,腦性麻痺國三學生李品誼(左)及高二林政勳,分別代表所屬班級在第一棒與最後一棒奮力奔跑,展現不屈不撓的精神。(記者汪惠松攝) 永仁高中創校49週年校慶運動會大隊接力充滿愛與勇氣。國中部三年級腦性麻痺學生李品誼和高中部二年級學生林政勳,分別代表所屬班級在第一棒與最後一棒奮力奔跑,全校師生圍繞操場旁齊聲吶喊加油,為兩位同學展現不屈不撓的精神喝采。 李品誼代表301班參加大隊接力,由父親推著輪椅出發,象徵親情與堅持的力量。李品誼的父母多年來不畏風雨,每天接送她上下學,母親更陪伴上課,讓她能夠安心學習。在學校友善的環境與師長、同學的支持下,李品誼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充分展現對學校的認同與熱愛。 不僅如此,李品誼更是永仁女籃隊最忠實的支持者。去年12月和爸爸遠赴屏東為HBL預賽加油;今年四強賽時,品誼爸爸更自費製作電子加油板,親赴台北小巨蛋冠亞軍賽為永仁女籃球隊助陣加油,展現滿滿熱情。 高二學生林政勳同樣不畏挑戰,以助步器跑完最後一棒。他是校內廣播社成員,平時透過聲音傳遞熱情,這次則用行動展現堅毅。他緊握接力棒努力邁開步伐,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卻也蘊含著無比的堅持與毅力。場邊歡呼聲此起彼落,為他注入更多力量,支持他向終點邁進。當他衝過終點線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與歡呼聲,這一刻林政勳的毅力感動在場全體師生。 永仁校長余月琴表示,永仁高中一直以友善關懷校園為校務發展目標,為表彰兩位同學的堅毅和努力,學校特別頒發「努力不懈,勇敢向前」獎,鼓勵他們持續勇敢追夢。另為感謝班上同學們自發性邀請李品誼與林政勳參與接力賽,學校也頒發「愛無限」特別獎給他們的班級,肯定這份無私的愛與團結。 這場賽事沒有勝負之分,只有感動與激勵。當李品誼的輪椅與林政勳的步伐交織出堅韌的步調,全校師生的加油聲化作最美的「旋律」,傳遞著永不放棄的信念。這一刻勇氣與愛在操場上綻放,成為最珍貴回憶。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英汽車科校企合作 增強實務能力

南英商工汽車科加強校企合作,提供學生實作實習機會。(記者施春瑛攝) 南英商工汽車科自創科以來,一直致力於培養優秀的汽車技術人才,隨著科技進步,學校不斷更新課程,以確保學生掌握最新汽車科技知識與技能,近來更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 南英汽車科表示,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興科技企業的湧入使汽車產業未來以「輕量化」、「智慧化」和「環保化」為主軸。為因應這一變化,除了加強教學外,也增設戶外實地參訪,讓學生深入了解汽車業界的發展與技術,推動「從做中學習」的理念。 學校特別安排高二學生參訪彰化PGO摩特動力車廠,讓他們直觀體驗科技的進步,並深入探討生產線和整體製程的各個環節,以便讓學生洞察高科技產業的特色。藉由工作人員深入淺出的解說,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車輛組裝的過程,從無到有的轉變將再次令他們對車輛的組成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參訪不僅增進了學生對科技的興趣,也啟發了他們對未來職業的思考。 此外,為適應迅速變化的車輛產業需求,南英汽車科也定期舉辦專業研習課程,邀請業界人士分享最新技術與知識。新興主題如電動車技術和智慧駕駛系統的涵蓋,顯示出學校對最新趨勢的敏感性。「大進綠能光陽電動車」的參與更是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實作實習機會,透過免費提供高階電動機車,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環境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校長陳志隆表示,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務能力,還能更深入了解行業需求,進而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南英商工將持續努力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以培育出更卓越的汽車技術人才。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鞋力做公益 崑大師生彩繪貨櫃

崑大視傳系師生在產官學「舊鞋救命」公益活動中,進行貨櫃彩繪與視覺設計,送暖非洲。(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受邀參與產官學「鞋」力做公益,由凱渥經紀公司簽約藝術家暨視傳系兼任講師潘奕丞領軍,師生在「舊鞋救命」慈善活動中共同進行貨櫃彩繪與視覺設計,傳達台灣社會對國際人道援助的誠意與創意。 此次活動由舊鞋救命協會、台南市政府、慈濟慈善基金會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共同舉辦,為讓向民眾募集前往非洲的舊鞋、衣物運送貨櫃展現台灣的人情味與創意,由崑大視傳系兼任講師潘奕丞帶領大一陳語瞳、黃子芸、大二林楷恩、李欣珆、楊筑羽、劉恒宇6位學生共同參與設計與彩繪任務。 團隊從構思、草圖、提案、再到現場創作,每一階段皆傾注心力,歷經風吹、日曬、雨淋,短短幾日內完成整體視覺設計。貨櫃外牆彩繪以「TAIWAN」字母為主軸,融合台積電LOGO、人群、志工手勢等意象,傳達台灣人民的熱情、團結與無私奉獻精神。作品獲得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讚賞,肯定視傳師生的創意與用心。 崑大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自多年前攜手參與多項關懷社會公益計畫,從偏鄉教育支持到環保推廣,成為基金會推廣社會價值理念的重要夥伴。此次舊鞋救命活動視傳系再次獲邀參與展現設計實力。張淑芬表示,設計不只是美學的展現,更是愛與關懷的傳遞,藉由視傳系的設計讓社會大眾看見年輕一代對公益的熱情與責任感。 崑大副校長鐘俊顏指出,此次視傳系的參與不僅是一項創作任務,更是一次跨文化設計與社會責任教育的實踐課程,學生們在潘奕丞老師指導下,學習如何在公共場域中進行設計溝通?並將設計轉化為具體影響力。 創媒學院長暨視傳系主任邱國峻提到,這不只是跨領域合作的經驗,更是一場價值與信念的對話。此次視傳系的參與,再次印證崑大將「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實踐於真實社會脈絡中。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以台灣為名!台文館出版華語教材

台文館出版兩本全新華語教學教材,希望將台灣文化豐富多元的內容推介至世界。(記者林雪娟攝) 以台灣為名,讓全球華語教材擁有新方向。台文館與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合作,出版《臺灣文學讀本》與《臺灣文化教材》兩本全新華語教學教材,希望將台灣文化豐富多元的內容推介至世界! 台文館長陳瑩芳指出,《臺灣文化教材》與《臺灣文學讀本》雙讀本出版,是台文館繼推動台灣文學外譯書系為國外大學教學讀本後,推廣台灣文學的新嘗試,也是文學與語言教學跨域合作重要的里程碑。台師大表示,1976年,華文成為世界學習語言重點,近年來,每年到台灣師範大學學習華語人數多達萬餘人,來自70多個國家,出版兩本教材,可以幫助外國人更認識台灣。 這兩本華語教材,由台灣文學與文化領域的學者專家,與具第一線教學經驗的華語教師合作編寫完成,內容匯聚台文館開館以來所累積的豐厚文學資源及台師大華語教學中心60餘年豐富的華語教學與教材編寫經驗。教材以主題式內容,呈現台灣文學的多元內涵,同時符合華語學習的需求。 《臺灣文學讀本》以身分認同、原住民族文學、眷村文學、人權文學、海洋文學、自然書寫、旅行文學、飲食文學、女性文學、鬼怪奇談等主題,選錄介紹文學史上各世代的作家與主題,包括鍾理和、亞榮隆.撒可努、明鳳英、陳列、廖鴻基、劉克襄、顧玉玲、焦桐、李維菁、薛西斯等作家作品。《臺灣文化教材》則呼應文學讀本,以海洋文化、民間信仰與傳說、原住民族與移民歷史、民主發展與性別平權、地理特色、鐵道旅行及飲食文化等主題,介紹台灣文化的多元面貌。 為讓新編教材具體落實於教學現場,教材編纂過程已實際應用於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等華語文教學場域中,學生反應熱烈,認為有助於對台灣文化理解且提高語言學習興趣。台文館表示,兩本書面對華語教學新面向,突破文學推廣與華語教學界線,讓華語學習增添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引發更多興趣與反思,未來將跨單位合作,努力推向海外更多機構、學校、語言中心,讓語言學習時,能更深度體驗台灣文學及文化魅力。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