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守鋼 畫/劉志飛
(一)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吳承恩!
這還用問,小學生都知道吧。不過,吳承恩一說成欽定,托福於魯迅,說是信口雌黃有損他的形象,最多屬一家之言吧。同樣魯迅認為《西遊記》里沙僧的原型應該來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一個叫深沙神的,是否也有點……,就好比近視眼的爸爸把絲瓜看成黃瓜,在一旁的媽媽可以糾正,而子女是不敢多嘴的,這就是權威的魔力。
唐僧前往天竺取經的路上,在沙漠遭難。救他的是神沙大王,即大般若經的守護神,觀音菩薩的化身,水神。其實,沙和尚=深沙神=神沙大王是同一個人。
這在島國為一般常識,根據自佛經來;而中原也許沒人會搭理。中原的印象來自小說,覺得沙僧是玉帝的捲簾大將,觸犯天條而貶出天界,然後在流沙河興風作浪,最後被降伏,與悟空、八戒為伍。
所以,魯迅的沙僧=深沙神之說,俺估計是他在東洋留學時,偶然拾到的一個皮夾子。
卻說東京西面就有這麼一座叫「深大寺」的名寺古剎可供探幽。
昔時,小伙子與近鄰的姑娘陷入了情網,但是,姑娘的父母怎麼也不願讓愛女出嫁,於是就把女兒藏在了環湖皆水的小島上。有道是「百年修得同舟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小伙子自覺修行不夠,傷心至極的同時,驟然想起了伴唐僧一起去天竺取經的深沙神來,並求助他的幫忙。深沙神聽後一口答應,變成一隻靈龜馱著小伙子來到島上見到了姑娘。
雙親無奈只得應允。
此後,小伙子與姑娘不僅同船,而且共枕,讓生下的小小伙子聽了父母的這段結緣故事深受感動,發誓要出家為父母還願,不僅如此,修行完之後還在這塊土地上建起了這座寺廟,取名「深大寺」。
一個美麗的傳說。
不只傳說美麗,這座寺廟的周圍也很幽美,所到之地盡是綠茵繁茂,涉足之路處處有清泉汩汩。古剎雖然地處大都市,卻無嘈雜喧囂,是田園,又勝似田園。環繞著寺廟,還有多家蕎麥麵店、糕團店、植物園,可供坐下充飢休憩。
這座「深大寺」建於天平5年(733),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但是,寺廟也經歷過一場不小的「文化」大革命,當然,波及的不僅是這座寺廟。
(二)
很久很久以前的島國有如一個大村莊。
大村莊裡有無數的小村莊,好像密封的鐵罐,芸芸眾生生在斯,葬在斯。為維持村莊裡新陳代謝並能依序良性循環,就把生殺大權塞在了村莊裡的那些光頭光腳不沾葷腥不娶大娘子的和尚手裡了。雖然這塊土地上宗教無數,但是,拜外來的和尚,即佛教為老大,次之是神道……村莊裡的和尚與寺廟,類同於警察、派出所或醫院,能決定一切。接生之後報戶口,送葬之前進棺材都由他們來操作。
大村莊裡的小村莊還規定「一村一寺」,同一塊地方,既有釋迦佛陀,祗園精舍,也有天照大神、八幡神社。佛陀與天照大神在同一個屋簷下睡,同一個大鍋裡食。雖然祖宗不同,自古卻和平共處無原則,不,有原則,可以互相替代,互為化身。神道僅是化身,俯首於遠道從印度經過中原,路過半島,然後開門上山進來的佛教,真正是外來和尚才念經、念真經,所以,總是以和尚為主,神道為輔。
但是,明治了,維新了。
新政府要讓自己站穩腳跟,先捧神仙,後樹天皇,如此這般自己才能從楊柳變松柏,常青不衰。道理明確了以後,一道聖旨,讓寺廟與神社分離,佛像、佛俱全滾蛋,天下由神社一人獨佔,因為天皇本家是神道,該護著點才行。
下面很心領神會。說要讓神社與寺廟分手,神道做大,和尚做小,便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啦。把寺廟廢了,佛像毀了,和尚尼姑還俗了。
這就是開始於明治初年(1868),一直到明治9年(1876)一共8年的「神佛分離」。結果成了全國上下「廢佛毀釋」的大運動,佛教、釋迦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腳。
史載:江戶時代近9萬個寺廟拆毀了一半,其中屬明治維新急先鋒的地方完成得最徹底:
例如,西鄉隆盛的故鄉鹿兒島,原來有寺廟1066個,之後0個。
高知縣,坂本龍馬的出身地,613個中毀了3分之2。又例如,奈良名剎「興福寺」裡的國寶「阿修羅佛像」斷了臂不算,矗立著的「五重塔」僅25日元(時值如今的1百萬日元)被拍賣,目的是要拆下塔里的鐵裝飾拿去修橋造武器。因為拆除沒有拆除費,不能搭腳手架,所以,這買主就想一把火燒掉,遭到四周的反對,才死了心,也因此「五重塔」僥倖保存了下來。甚至原被視為「神的使者」的奈良街上的鹿也被宰殺後放在鍋裡煮了起來。
一時,大村莊裡的小村莊處處對上逢迎,對僧侶反感,熱衷於新東西,廢除舊東西,破舊立新。富國政策讓寺廟成了犧牲品,用寺廟的財力物力走向現代化:建學校,鋪馬路,造橋,真正實現了和尚們的夢想:助人為樂,勝造七級浮屠。
同樣,東京西邊的這座古剎「深大寺」也在所難逃。
其中有一處叫「神沙堂」是鎮守這個村莊的神祗。新政府讓神社與寺廟分離的政令公佈以後,門前的牌樓先被撤走,使之完全失去了鎮守的功能。隨後,「神沙大王」的神像也被搬移到了別處,從此,不再有人來燒香拜佛,不久荒廢。
而且,其中的一個小寺院「多聞院」,把寶殿獻出來改成小學的校舍,為重視教育的近代化計劃作出了貢獻。
(三)
一路向西。
「文化」大革命中,各地保存了多少年的漢籍也從書架上卸下,廢紙一般論斤定價送到廢舊物品站去了。所以,也讓當年公差來日的舉人楊守敬(1839-1915)帶了大量在中原已經散佚的古書古籍回國,白白地賺了一票。
部分資料引自:
1.《仏教抹殺 明治維新寺院破壊》鵜鶘秀德著,文藝春秋2018年出版
2.《日本訪書志》楊守敬為著,1900年出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