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機場旅客量第一季回升6.5%國際/兩岸線均正成長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我民航機場旅客量比去(113)年同期持續回升,其中兩岸航線旅客量成長率達百分之九,但旅客量水準與兩岸承平時期相去甚遠。 交部統計,今年第一季我機場旅客量為163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回升6.51%,其中僅國內航線以211萬人次呈現負成長(-3.67%),國際線與兩岸航線均為正成長,其中旅客量去年已回復至疫前水準的國際線首季達129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08%,按此旅客量水準,其後三季旅客量若能維持增勢,全年度旅客量有望邁向五千萬人次。 統計指出,去年國際線旅客量已達4818萬人次,已接近疫前(108年)高峰期的4883萬人次,今年第一季各月旅客量均超過四百萬人次,年增率則達百分之八,有望在此基礎上再創高峰。 值得觀察的是,今年第一季的兩岸航線雖以12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持續回升9.29%,但以今年一至三月份各月旅客量分別以41萬人次、37萬人次、46萬人次,相較疫前各月達八、九十萬人次水準,明顯落差極大。數據顯示,疫前兩岸航線年旅客量均達一千萬人次,去年雖逐漸回升至520萬人次,今年第一季旅客量成長雖達百分之九,但似已回不到過去。

Read More

北市船公會理監事選舉名單出爐下週選理事長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北市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台昨(28)日召開該公會第19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會中除進行各項會務工作報告及討論議案,並舉行新一屆理監事選舉,分別選出張衍義等廿七位理事及候補理事,以及陳長生等九位監事及候補監事。 第十九屆廿七位理事依排名當選名單如下:張衍義、王書吉、吳光輝、謝敏雄、白崑榮、鄭正雄、郭志成、李明輝、林文貴、楊弘明、韓克勇、吳巨聖、林楹棟、陳柏廷、蔡育達、謝福隆、呂學修、吳宜達、黎錫榮、林子傑、魏鼎耀、朱翰鵬、劉佑民、鹿定強、蔡宏仁、何曙光、王博弘。 候補理事:馬士凱、韓妙宜、劉煥章、徐勛華、馬健健、徐守耕、徐浩翔、蔡明格。 監事當選名單九位:陳長生、蔡豐明、林秋芬、邱士銘、柯柏仲、王朝枝、邱增玉、簡耀堂、陳正文。 候補監事:洪清潭、張瑞華、石沛暘。 據悉,該公會順利完成本次理監事改選之後,將在下週四選出常務理監事及理事長。

Read More

廣州港與新加坡港合作啟動節點聯成網N2N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廣州港與新加坡港合作啟動節點聯成網(N2N),廣州港集團與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合作首航次-中東線中遠海運 “寶瓶座” 輪在南沙二期碼頭靠泊,雙方合作的“節點聯成網(N2N)”正式啟動。(見圖) 消息指出,“N2N”即“Nodes To Network 節點聯成網”,通過深化國際港航策略合作及資訊、資料資源分享,旨在實現船舶在各港口作業高效有序,提升船舶起運港到終點港整體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及綜合能耗,構建互利共贏的港航合作新生態。 本次靠泊的中遠海運 “寶瓶座” 輪船長400米,型寬58.6米,型深30.7米,最大載重量達19.7萬噸,航線沿途靠泊青島、上海、寧波、南沙、新加坡、吉貝阿里、阿布達比、達曼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港口。 目前“節點聯成網(N2N)”1.0版本建立南沙港、新加坡港、達曼港三港協同機制,實現資訊即時互聯互通,構建涵蓋資料交換、系統對接等關鍵環節的合作機制,以此實現船舶動態、港口作業資訊進入“數位秒聯”時代。中遠海運 “寶瓶座” 輪、中遠海運“天秤座”輪相繼靠泊南沙二期碼頭,通過資訊共用與協作,有效避免船舶同時到港造成的作業擁堵,顯著提升雙航靠作業效率,為下一步超大型船舶靠泊效率、集成全球港口資源配置方面的協同奠定基礎。未來廣州港與PSA將以 “節點聯成網(N2N)” 專案為依託,持續深化國際港航合作,聚集港航要素資源,共建綠色低碳、穩定可靠航運新生態。

Read More

馬偕5度赴烏克蘭 中醫診療受歡迎

馬偕醫院烏克蘭義診團中醫師陳光偉及吳佩珊,在茲維亞赫爾教堂內為軍民進行傳統中醫治療。(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醫療團第5度挺進烏克蘭,11人團隊前往烏克蘭利維夫等7個城市,共為500名當地民眾義診,其中,馬偕中醫部主任陳光偉以針灸、拔罐、刮痧、按摩等為民眾義診,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 馬偕醫院指出,本次醫療團隊由馬偕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蔡維德率領中醫部主任陳光偉、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葉樹人、心臟內科醫師陳冠廷、牙科醫師顏恩澤、口腔外科醫師邱嵩憲、急診醫學科醫師吳佩珊、許智鈞、廖晨皓、血液腫瘤科醫師莊人瑀及護理師孫家儀等前往烏克蘭義診。 馬偕醫院表示,醫療團在當地進行了臨床醫療、醫療教育,並拜會當地官員。臨床醫療醫療團分在別在茲維亞赫爾、科羅斯堅、梅德日比日、捷爾諾波爾等地的教會設立診療站,服務項目包括心臟內科門診與心臟超音波檢查、小兒心臟科臨床診療教學、牙科與口腔外科以及傳統醫學服務。 醫療教育則於當地醫院與醫學院校舉辦3場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課程,共有54名當垮詭醫師與學生參與,臨時加開的基本心肺復甦術(BLS)課程則有15名醫學生參與。血液腫瘤科醫師莊人瑀於當地共拜訪6家醫院,與血液科、放射腫瘤科等進行病房查房、骨髓檢查與病例討論,並於利維夫地區醫療中心講授「血液輸注臨床實務」課程。 馬偕醫院表示,此行也拜會文尼察市急診醫院院長、國立文尼察醫學大學校長等人,洽談未來可能的合作計畫。

Read More

護理師照護 造口人圓潛水夢

熱愛運動的27歲病患,依據國際傷口造口師吳佩芳的護理醫囑,完成潛水美夢,並與人工造口拍照打卡。(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7歲的個案深愛運動,3年前被診斷為大腸癌3期,開刀手術拿掉25公分惡性腫瘤,由於傷口靠近低位直腸,有長達半年時間必須倚賴人工造口。但個案早已計畫好要去蘭嶼玩水,「想做喜歡的事。」因此,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國際傷口造口師吳佩芳討論,確認做好防護機制避免感染。 吳佩芳說,為了幫個案完成夢想,行前多次討論想解決方案,最後擬定選用防水特性較好的造口裝置,並建議活動前1至2小時避免大量飲食,選擇連身遮蔽式泳衣,例如高腰泳褲。為了確保造口袋黏貼牢固,也使用防水貼片,並且在下水前1至2小時更換新的造口袋,排空造口內排泄物,避免袋子因溼氣或汗水而影響黏性,以及不要做彎腰等過大的動作。個案按照吳佩芳的步驟,7天蘭嶼行程下水6次,玩得開心,完全沒有被感染。 國際造口師吳佩芳說,病患術後教育與心理調適很重要,透過衛教與心理支持,幫助病患建立自我照護信心與日常生活獨立性。(記者彭新茹攝) 吳佩芳起初於門診見到造口人的皮膚損傷嚴重,院內沒有造口護理師可以協助,下定決心考取國際認證,經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篩選而錄取,順利參加完整訓練課程,經歷兩年國際證照的醫學中心訓練及考核,一次就考取,去年取得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國際級認證書。 吳佩芳說,考上國際傷口造口師認證,是一項很大的鼓勵,她更專精術前規劃與造口定位,依照病患的身體型態、生活習慣、衣著習慣等,協助醫師進行最佳造口位置規劃,減少術後併發症如造口滲漏、皮膚損傷等狀況,提升手術成果與生活品質。 她建議,低位直腸切除病患適當狀況下可執行提肛運動 術後增加核心肌群運動。同時,透過傷口造口師的專業減少術後併發症,預防造口周圍皮膚炎、造口壞疽、凹陷或脫垂等情形,降低再入院率與醫療成本,促進病患自我照護能力。 吳佩芳說,病患術後教育與心理調適很重要,造口病患常伴隨焦慮、羞恥感與自尊受損。造口護理師透過衛教與心理支持,幫助病患建立自我照護信心與日常生活獨立性。

Read More

男跑馬拉松OHCA 台大團隊救回

胡先生(右4)與陳小姐(右3)都是到院前心臟停跳(OHCA),經台大醫院採低溫療法而完全復原獲得重生。(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9歲陳小姐、43歲的宋先生都是到院前心臟停跳(OHCA),經台大醫院復甦科學中心全方位照護又獲得重生,台大醫院指出,透過降低體溫保護身體器官,OHCA經醫療後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的患者,已由20年前的1%,提高到去年的24%。 43歲的宋先生在參加112年的12月舉行的台北馬拉松時突然倒地,當場失去呼吸與心跳。經現場醫護人員緊急搶救後送往台大醫院,在台大醫院一連串高品質的急救與復甦後照護,經放置心血管支架後,奇蹟般地康復出院,並在1年後再度站上台北馬拉松的賽道,完成整場比賽,展現驚人的生命韌性。 49歲的律師陳小姐,患有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在辦公室突然暈倒,幸經同事緊急進行CPR並火速送醫,終於挽回生命,經妥善治療與復健後,已重回工作崗位。 台大醫院復甦科學中心執行長蔡旼珊指出,台灣地區每年發生約2萬起事件,其中台北市每年每10萬人有58件,由於腦部及心臟只要缺氧超高6分鐘就會造成無法挽回傷害,即使在2000年時,OHCA患者能成功出院的僅約10%,而更只有不到1%的患者能恢復正常生活。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張維典表示,台大引進降低體溫療法,將OHCA患者的體溫在250小時內降到32到36度,就是希望降低細胞活動來保護腦部及心臟避免受損。台大醫院統計,如今突發性心臟暫停的心肺復甦成功率在台大醫院可達67%,其中36%可存活出院,近24%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良好,可恢復正常生活。 蔡旼珊表示,對抗心跳停止症候群的關鍵環節,包含及早識別、啟動緊急醫療服務、高品質CPR、去顫電擊、復甦後重症照護及神經康復,提供從急救現場到完全康復的完整照護流程等缺一不可。台大復甦科學中心也積極推動跨領域創新與AI技術,與各領域專家共同提升心跳停止病人的救治與康復機會,而復甦醫學領域帶來更多創新與突破。

Read More

近視暴增700度 竟是白內障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5歲高先生患有高度近視,1年多來,近視度數從800度飆到1500度,幾乎每隔1-2個月就要配新眼鏡。直到驗光師建議他就醫檢查,才確診罹患白內障。 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表示,白內障患者由於水晶體混濁,干擾光線進入眼睛,導致視力變得昏暗模糊,配戴眼鏡也無法矯正視力模糊的情形,甚至可能造成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一般來說,白內障好發於55歲以上老人家,但近視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糖尿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風濕免疫病人,及曾受過眼部創傷的民眾,還是有可能提早發生白內障。 水晶體置換手術是改善白內障的最佳治療選擇。王嘉康指出,目前我國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單一焦點,而近年為了滿足更多元的用眼需求,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能提供老花矯正的效果,滿足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45cm)視力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不僅可延長視力景深,提供近似於200度老花眼鏡度數矯正效果,減少眼鏡配戴需求;同時對於度數誤差的容忍度也更高,即使術後有些許度數殘留,仍有96%以上患者能享有0.8以上的遠距離視力。 此外,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也特別採用新一代抗藍光科技,在抗藍光的同時,盡量保障充足的光線來源,並還原實體本色、減少色彩誤差,還能阻擋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全方位保護黃斑部,不受到有害光線的侵襲。 王嘉康強調,30歲過後,即使高度近視,度數也不太會快速加深,假如發現度數在1-2年內增加超過50度,近視快速加深就要提高警覺。另外,由於白內障不一定會兩眼同時發生,就算兩眼都罹患白內障,病程進展速度也不太一樣,因此度數增加不對稱也要注意。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王子125年:在星辰與玫瑰之間,我們遺失了什麼?

文‧畫/黃騰輝 一個來自星辰孩子 一個來自星辰的孩子,125歲了 1900年6月29日,小王子誕生在一顆名為B612的小行星上。他沒有姓氏,亦不受時間拘束。百年以還,他的身影不啻未曾衰老,反而隨著讀者的每一次展閱捧讀,重新滌清一對湛淨注視靈魂的眼睛。1943年,當戰火席捲世界之際,安東尼‧聖修伯里在紐約出版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小王子》,一部寫給大人看的童話,一則流浪於宇宙與孤獨之間的靈魂寓言。 在那本書裡,小王子離開他的玫瑰,隨後拜訪六顆星球,遇見六種諳於世故的「大人」:自大、貪婪、逃避、權威、繁忙與冷漠。他的語言純淨如蒸餾過的雨水,發出本質性的疑問,讓我們透過他的坦率與赤誠,照見自己昔日的身影。今年,是這位星辰孩子的125歲生日,而我們這些曾數著他的星星而入夢的讀者,是否還記得他所啟示我們的一切? 儘管歲月流逝,他依舊是那個金髮的小小男孩,捧著他的玫瑰,走過星球與人心之間,提醒我們:真正重要之物,是肉眼所看不見的。(第21章) 馴養:是愛的開始 「你現在對我來說,什麼也不是。我對你也什麼也不是。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 ——第21章 小王子的第一個朋友——狐狸,是《小王子》中的哲學家。他只用一種最簡約的語言,就綿綿長長地道出愛的真諦——愛,賦予一切物事與眾不同的意義——世界玫瑰億萬多株,但因你所持續澆灌的唯獨那一朵,那朵玫瑰便有了與眾不同的美燦與意義。至於小王子「馴養」了狐狸,「馴養」不是佔有,而是創造牽絆的過程;是你每天同一時間來到、坐在同一個位置,於是我的心開始有了期待與歸屬。 狐狸的話,像從遺忘的井口深處,重返迴盪的流金語言。馴養,是一場漫長的等待;是因你每日如常地來到,我的靈魂便被你雕刻出形狀。正是這份期待,使你從所有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我生命中唯一。 在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能迅速地透過網路或各種方式建立,卻也相對容易無聲斷裂。我們習慣了即時反應當下情緒,卻害怕情感上的深度依附。社群網路讓我們同時擁有眾多對話視窗,卻罕有真正被「馴養」的關係。正如叔本華所說:「親密是一種冒險」,而我們,在追求效率的世界裡,追求親密關係,亦加重了冒險的成分。 荒謬成人:被數字擠壓的靈魂 「大人們總是喜歡數字。」 ——第4章 小王子的旅程,可謂對成人世界的溫柔控訴。他遇見的不是智者,而是被數字所圍困的靈魂。國王統治空無一人的領土,商人日夜數著星星的數目,地理學家則坐在桌前,從未親眼見過真實的風景。 波特萊爾在《現代生活的憂鬱》中說,大人將靈魂分割為面具與角色,最終卻忘記自己是誰。而赫塞更直言:「社會的正常人,往往只是成功壓抑自我的人。」當數字變成衡量的標準,我們是否還能記得玫瑰初綻顫動的香氣與靈氣?   用心去看:靈魂的知覺昇華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第21章 這句話,是狐狸留給小王子的非凡贈禮,也是一場感知革命——在世界視覺化的今日,螢幕提供了一幕又一幕的圖像,卻未必能夠帶來心靈層面的深刻理解。 我們觀看太多,體會太少。 赫塞說:「內在的眼睛,總比外在的更誠實。」柏拉圖早已警告過我們——那些投映在牆上的影子,只是虛妄的幻像。小王子的啟示,是要我們用靈魂之眼,重新鑽摩對世界的高度敏銳度。唯有用心去看,世相才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情感層面的相遇。 孤獨與存在:與自己相逢的沙漠 「人們哪,也在火車裡奔來奔去,卻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第22章 飛行員墜落沙漠,在一片沉寂中遇見小王子。這場邂逅,是「孤獨」所給予的禮物。小王子的旅程,向來不屬於征服之旅,而是存在的真實尋索。他不惜跨越星球,只為理解何為「我」與「你」。 赫塞在《悉達多求道記》中寫道:「靜默與孤獨,是靈魂真正誕生的時刻。」而叔本華視孤獨為哲思的搖籃。然而,直至今日,孤獨漸漸被社會視為失敗的象徵。於是,我們永遠在線,卻與內在斷訊。 眾聲喧嘩之中,我們是否還願意走進沙漠,只為聽見那口井的迴聲? 地球是我們的B612 「這很麻煩,但我必須做。因為這是我的星球。」 ——第9章 被命名為B612的這顆渺小星球,是小王子生命的全部。他每日清理火山、拔除猴麵包樹,不為任何功利價值,只因他將之珍視為責任。而責任,帶著緩慢而鄭重的儀式感,正是愛的另一種面貌。 赫塞說:「自然是我們的母親,不是我們的奴僕。」但現代人已將地球視為開發對象,而非共生之體。小王子的日常,是對永續倫理最純真的詮釋。他不需要科技,也不談減碳等生態議題,他只是純粹而深刻地愛著,照顧著。 而我們呢?我們是否還記得地球也是我們的B612? 童年與記憶:詩的源頭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只是,只有少數人記得。」 ——第1章 這句話,是整本書最溫柔的諷刺,也是最深的警鐘。我們都曾是小王子,也都不知不覺成長為「大人」,丟失了童心與初衷。我們學會計畫人生、撰寫履歷,卻忘了如何為一朵花靜候日出。 波特萊爾稱童年為詩的本鄉,赫塞說:「童心,是靈魂尚未受傷的原型。」文明的進步,若以犧牲童心為代價,那麼,我們所謂的成熟,是否只是一種空殼、虛設? 真正的成長,是能在理性中,依舊留住那一滴始終未曾蒸發的晶瑩淚水。 星星與死亡:當愛化為永恆 「這不是真的死亡……你會看到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第26章 故事的尾聲,小王子讓毒蛇嚙咬自己,於是方回到他的星球,回到玫瑰的身邊。對於死亡,他不恐懼,亦無所謂悲傷,因為愛從未中止。死亡,不過是形體的沉睡,而愛是恆星,將在星辰中繼續閃耀光輝。 叔本華說死亡是意志的停頓,赫塞說它是靈魂的返回。而小王子,只是回到了那朵嬌柔的花旁,回到一個從未結束等待的地方。 我們是否願意再次成為小王子? 125年來,小王子以柔軟卻堅定的語言,穿越時間與語言的藩籬,觸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靈魂。他不啻是童話人物,而儼然是一種存在方式:用心去看,真摯去愛,誠懇去問,勇敢去活。 而今的世界,似與他的價值觀愈行愈遠。演算法決定我們看到什麼、相信什麼。大量自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如洪流,吞沒我們對安靜與等待的能力。愛成了貼圖與符號的組合,夢想被績效衡量,人生如計畫表般緊湊卻空洞。 孩子們往往尚未學會仰望星空,便已被教導如何競爭與比較。我們自己,是否也在職場與現實的拋磨下,漸漸遺忘了當年那隻狐狸的眼神?社群平台總是鼓吹「曝光」,相對地,我們遺忘了何謂「深刻」;大數據教我們「預測」,卻從未回答:「你是誰?」 你是誰?你的初心是否依舊? 在這樣的時代,小王子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種信仰的遺緒。他提醒我們,玫瑰仍需守護,狐狸仍在等待,星星依舊會眨眼。 「當你仰望星空時,如果你想念我,請記得,在其中某顆星星上,有一位小王子在笑。」 ——第27章 這笑聲,是星辰的召喚,是童年的餘音,是靈魂深處尚未熄滅的火焰。 我們是否願意再次成為那位不惜穿越星球,只為一朵玫瑰而流淚的孩子? 在小王子125歲的今日,願我們不只記得他,而是重新活出他所寓言的一切——單純、愛、責任、意志,以及那份堅強起來而不致丟失的溫柔。 關於藝術家|黃騰輝 Robert Huang 黃騰輝,1959年生於臺灣花蓮,畢業於東海大學,並取得北京清華大學美學碩士學位,美學博士候選人。他的藝術旅程始於對生活的深刻凝視,從花東縱谷仰望星空的童年記憶,延展至國際舞台的詩意創作。1980年代,他參與創立台灣首個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理想國」,以文化介入生活空間,成為地方創生的先行者。1990年,黃騰輝創立以玫瑰為主題的英式下午茶品牌「古典玫瑰園」,開啟台灣文創與餐飲美學結合的新局,至今仍深具代表性。他是第一位登上國際VISA與JCB信用卡封面的華人藝術家,同時也是備受推崇的瓷器設計師。曾受邀為英國皇室瓷器品牌創作,包括威廉王子大婚紀念系列,作品為全球藏家所珍愛。

Read More

健保論人計酬 專家提4配套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賴清德總統提出健保改為「論人計酬」模式建議。醫管專家28日指出,論人計酬有助減少醫療浪費,但首先須先克服資源落差,並建立風險調整機制、醫療體系相互合作,及改變民眾就醫行為。並建議政府提供護理學生每人每年15萬元獎學金,約年花15億預算,治本解決護理荒。 賴清德總統27日於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中,提出花蓮縣秀林鄉「論人計酬」試辦得很成功,有助引進「健康促進」概念,進而達到疾病預防,減少民眾就醫次數。 對此,台灣醫務管理協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論人計酬最大好處,在於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鼓勵預防勝於治療、強化跨層級跨院所合作,推動區域整合式照護、減少醫療浪費,提升醫療體系永續性。 英國的論人計酬是每個病人的基本費用由政府支付給家庭醫師診所,且若能提供良好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民眾健康促進,醫師還能領取額外「品質獎勵金」;荷蘭則採論人計酬混合部分按服務計酬模式,醫師以「人頭費」為主要收入,若患者需要轉診或慢性病管理,則有額外補助。 洪子仁指出,總統想推行「論人計酬」,首先要先扭轉目前健保「論量計酬」觀念,並非疾病治療越多、給付越高,而是以預防醫學為主,人民越健康、醫療花費越少。 不過,洪子仁認為,施行論人計酬有4大作法,首先要考量區域醫療資源分布差異,都市、偏鄉及醫學中心、基層診所資源落差;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健康需求差異大,須設計風險調整機制,保障高需求族群有足夠照護;還要成功推動各層級院所合作;並改變民眾看大醫院、反覆就醫的行為。 此外,針對醫療體系目前護理荒,洪子仁表示,目前台灣約有30萬名持證護理人員,但實際從事臨床工作的僅19萬人,護理崩盤風險日益嚴峻。 洪子仁建議,政府應啟動「護理科系養成獎學金計畫」,提供護理學生每人每年新台幣15萬元獎學金,但要在畢業1年內考取護理師執照、執照取得後至少服務臨床4年,未履行者須返還獎學金。 洪子仁強調,此一方案,以全台每年約1萬名護理系畢業生估算,預計每年投入約15億元即可實施,4年內即可補充4萬名新血,為台灣脆弱的醫療基礎注入強心針。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愛在細微處

■陳樹彬 人世間,情依依,愛相隨。生活中,相親相愛,相濡以沫,乃是夫妻之道。 我的妻子美麗、善良,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我和她已經認識二十多年了,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裏,透過一些點滴的小事,我能夠深深體會到妻子那份濃濃的愛意。 就拿每天早上熬薑茶來說吧。入冬以來,妻子怕我在上班途中受涼感冒,於是早早地起床熬薑茶。瞧,她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簡直像個小蜜蜂。她不僅精心做早餐,還刻意切好薄薄的幾片薑,在清水裏放上五六顆大棗,然後用文火慢慢燒開。當我津津有味吃早餐的時候,一碗熱乎乎的薑茶端上來,真是熱在嘴裏,暖在心窩。就這樣,即使北風凜冽的寒冬,我也不受感冒之苦啦! 妻子天生是個細心之人,始終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每天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穿什麼鞋子,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十分妥帖。特別是我每次洗澡的時候,她總會幫我拿好換洗的衣服,真讓我感動得稀裏嘩啦。我常常拉著妻子的手,樂呵呵地說:「老婆太好了,你辛苦了!」她打趣地回應道:「娶了我,是你這輩子最大的福氣,還是好好珍惜吧!」我們相視一笑,彼此會意。 她不僅細緻入微地照顧我的生活,還是個精打細算的網購達人呢。結婚以來,我的許多衣物都是她從網上淘來的「寶貝」。有一次,我從外面拿回一個快遞。妻子很快打開了包裝,原來是一件厚厚的棉褲。她拿著手中的棉褲仔細打量了一番,隨後信心十足地對我說:「天氣越來越冷。你從東城到西城騎車趕班,有了它的護身,你以後就不冷了。不然,真變成了『老寒腿』,那麻煩就大啦。」知我者,吾妻也!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立即給予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妻子的愛看似微不足道,卻像一杯溫馨、淡雅的清茶,的確讓人回味無窮。比如,每當我疲憊地回到家,她總能做出一桌美味佳餚,或是為我準備一盤好吃的水果。她會在我忙碌時默默地整理家務,讓我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她會在我失落時給予我鼓勵和支持,讓我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氣;她會在我煩躁時不斷安慰和關懷,讓我能夠擺正心態、冷靜下來…… 常言道:「愛情並不是七色彩霞,愛情本是油鹽醬醋。」妻子對我那些細微處的愛,就像點點星光,照亮了日常生活,滋潤了我的心田。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默默地付出,讓我感到無比溫暖與感動。我深知,這份愛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我會好好珍惜它,悉心守護它,讓它在美好生活中愈發閃亮,永放光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