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切除 大幅降低大腸癌風險

  醫師黃軒強調,大腸息肉切除後,癌症風險雖然下降,但並不等於一勞永逸。(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並切除,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步驟。但許多病人心中仍有疑問,「切除後,未來還會再得大腸癌嗎?」醫學博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給了答案是:有可能,但風險可以大幅降低! 黃軒說,息肉切除,是關鍵的第一步,大多數大腸癌的發生,是從良性的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當醫師在大腸鏡中發現息肉並切除時,就是在「截斷癌症發展的路」。 醫師表示,息肉切除並不等於永久無憂。某些人仍可能因以下因素而再發生大腸癌或新的息肉,包括息肉本身屬於高風險型,如高級別異型增生、大型息肉息肉數量多(如超過3顆)、未能完整切除、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生活習慣(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 最近一篇2025年4月發表於《Gut》期刊的重要研究指出,即使第一次追蹤性大腸鏡後沒有發現癌症,隨後仍可能有新發生的大腸癌,因此持續追蹤非常必要。研究分析發現,若患者屬於中高風險族群,建議每3至5年就應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新病變。而低風險族群,也需要在醫師指示下,適當安排追蹤,不可掉以輕心。

Read More

車禍肋骨斷5根 翁連枷胸超痛

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洪舜奕表示,多發性肋骨骨折的患者,及時的手術治療至關重要。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1歲張先生有爬山的習慣,開車行經太平咬人狗坑步道附近時,疑似誤踩油門,不慎連車帶人從約20米高的山坡跌落,緊急送往長安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左側肋骨斷了5根,診斷為多發性肋骨骨折,伴隨連枷胸現象。醫師表示,這類嚴重肋骨骨折若未即時治療,患者可能面臨長達3個月的劇烈疼痛和肺部併發症風險。 骨科醫師洪舜奕說,張先生的事故是在今年春節期間發生,急診初步判斷左胸有狀況後,安排立體斷層掃描,結果顯示,張先生左側第6至10根肋骨骨折,其中部分為截斷性骨折,即肋骨斷成多段,導致胸壁不穩定,形成所謂的「連枷胸」。造成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血胸、氣胸,影響呼吸及日常活動。 洪舜奕安排手術,通過特殊設計的鋼板鋼釘,斷裂的肋骨復位固定,「這些鋼釘的圓頭設計能避免傷害肺部組織,提高手術安全性」,手術非常成功,張先生的疼痛指數從8分(滿分10分)降至2分,僅剩傷口處的不適。術後隔天,即可使用三球式呼吸訓練器,進行肺部擴張練習,吸氣達到兩顆半球的水平,顯示恢復良好。 術後隔天,病患使用「三球式呼吸訓練器」進行肺部擴張練習,吸氣達到兩顆半球的水平,顯示恢復良好。(記者徐義雄攝) 以往肋骨骨折的治療採取保守治療,以止痛藥物和長時間休息為主,通常需要至少3個月的恢復期,這段時間患者須忍受無法平躺、呼吸困難等痛苦,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對於多發性肋骨骨折的患者,及時的手術治療至關重要,能顯著改善預後。醫療技術的進步,肋骨骨折的治療已更加高效,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月經前後易誘發 荷爾蒙變動 每4名熟女有1偏頭痛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冠嫻指出,女性偏頭痛的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尤期30至49歲的女性因荷爾蒙變動影響,平均每4人就有1人飽受其苦,如果頭痛1週逾1次,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 呂冠嫻指出,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偏頭痛的盛行率為9.1%,換言之,國內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其中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的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育齡婦女,也就是30至49歲的女性性更是平均每4人就有1人飽受其苦,多半與女性荷爾蒙變動、經期週期密切相關。 台灣頭痛學會指出,多數偏頭痛是單側搏動性,少部分會出現雙側頭痛,呂冠嫻表示,偏頭痛與壓力大、失眠、抽菸、飲食有關,女性患者較男性多的原因是大腦神經敏感度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影響,在月經前後誘發偏頭痛的發作。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發生時,多數人會先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止痛藥只能做為急性治療,無法減少頭痛發作的頻率。 呂冠嫻提醒,當每個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1週超過1次,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除了傳統口服預防性藥物,近年更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問世,如肉毒桿菌素及口服新藥等,幫助患者減少頭痛發作,改善生活品質。預防性治療應持續3至6個月,病情嚴重或共病複雜的偏頭痛病人甚至需持續12個月或更久;若頭痛頻率顯著下降,不再影響生活,只剩低頻率的發作 ,如1週不到1次,就可以逐步減藥或停藥。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成大USR計畫 永續曾文溪流域農業

成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王雲哲在課堂中,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曾文溪流域的分布與特性。(成大提供)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王雲哲教授主持的「曾文溪的美麗與哀愁:從水文與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到人工智慧數位永續系統的建置與驗證」,榮獲教育部第四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特色永續型計畫。 王雲哲指出,這項計畫是前期「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台南市大溪北地區的智慧新農業」、「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大台南的智慧新農業」、「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的延續與深化,除了繼續推動實踐場域的共融友善環境、發展友善農業與著力地方特色生態觀光、建構更完善的生態產業鏈外,更聚焦人工智慧數位孿生技術,以強化坡地堪測與工程防災。 王雲哲表示,前幾期計畫主要由生命科學系蔣鎮宇教授主持,以微生物科技導入並推動友善農業為重點,已在合作場域裡有很好的成效。本計畫將奠基在這些基礎下,繼續與高雄大學、聯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台南大學等夥伴大學及在地聯盟攜手共學共創,培育產業人才。 王雲哲指出,農業的永續發展有個很關鍵的核心,就是要了解並維持坡地的健康度。他參與計畫已長達6、7年,過去受科技技術的限制,工程研究多聚焦於坡地及水資源探討,而隨著資訊科技大幅進步,本期計畫將導入人工智慧數位孿生技術,建立工程防災平台,進行坡地監測、防範與預警更甚是災後的復原機制,並適時邀請更多專家參與,提升整體研究深度與應用價值。 計畫將以川文山作為首個示範基地,安裝溫濕度、雨量、地表位移與振動等多組感測器,即時收集環境數據,並透過人工智慧數位孿生電腦模型計算與分析,評估崩塌風險與覆蓋量,進一步發展預警系統,以強化坡地防災能力,確保農業發展的穩定與安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醫按摩+茶飲 緩解媽媽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母親節慰勞媽咪,彰化馬光中醫診所劉宗昇醫師建議,每天花幾分鐘為母親按摩,或親手泡1杯暖心茶飲,讓中醫養生智慧為母親重拾健康與活力。 針對肩頸僵硬、腰背酸痛和小腿脹痛,劉宗昇表示,按摩肩井穴能有效放鬆肩頸肌肉,用中指和食指輕揉肩井穴,順時針與逆時針各揉30秒,力度適中避免過重,每天按摩2次。 腎俞穴則位於腰部,補腎固本,能緩解腰部酸痛、改善腎氣不足引起的疲勞,特別適合因長期操勞導致的腰部不適和虛弱。用雙手拇指輕按腎俞穴,稍用力至有酸脹感,每次按揉1-2分鐘,每天1-2次,可搭配熱敷增強效果。 承山穴能放鬆小腿肌肉,坐姿用拇指按壓承山穴,力度適中至感到酸脹,每次按壓2分鐘,左右腿交替,每天1-2次。緩解久站或行走引起的腿肚痙攣與酸脹,同時改善下肢循環,減輕疲勞。 玫瑰枸杞紅棗茶能幫助放鬆心情,改善氣色,增強元氣。作法用乾燥玫瑰花5-8朵、枸杞10粒、去核紅棗3-4顆,洗淨放入保溫杯或茶壺,沖入熱水500毫升,悶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可依口味加入少量蜂蜜調味。建議每日午後飲用1-2杯,避免經期過量飲用。 銀耳蓮子百合茶能滋養陰液,改善乾燥、疲勞與情緒波動,特別適合更年期或操勞過度的母親。材料包括乾銀耳5克(約1小朵)、蓮子8-10粒(去芯)、乾百合5-8片、熱水500毫升。銀耳提前用溫水泡發2小時,洗淨撕成小塊;蓮子與百合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茶壺或燉盅,加入熱水,蓋上蓋子燉煮15-20分鐘,或用保溫杯悶泡20分鐘,可加入少許冰糖調味。建議每晚睡前1小時飲用1杯,連續飲用1週效果更佳,適合長期滋養。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食農教育 白商師生摘菇採果樂

白河商工學生到柳營太康有機農業專區,體驗採摘桑椹。(柳營農會提供) 柳營果毅里特產是草菇,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有大片桑椹果園,柳營農會為白河商工師生安排一場食農教育,採摘草菇、找尋「紫色寶石」桑椹,體驗採果的樂趣,學生們並試作草菇包、桑椹奶酪,來一場由產地到餐桌的農業體驗,感受在地農產的魅力。 30年前為草菇種植的全盛時期,柳營是洋菇和草菇的重要產地,如今菇農、菇寮都大幅減少,尤其草菇產業已逐漸沒落,不過,柳營仍有在地菇農用心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 柳營農會食農教育專職人員謝翠玲,帶著白河商工師生拜訪種菇超過35年的「草菇阿嬤」陳秀娥,她帶領師生深入了解草菇生長環境,以及採收方式,在悶熱的環境中體驗採摘草菇的辛苦,並前往果毅社區,師生們一起學習製作美味的草菇包。 柳營農會安排白河商工師生採草菇,並動手做草菇包。(柳營農會提供)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種植有大片桑椹,而且種類多,陳稼莊的型農代表陳煥為親自導覽,並帶著尋找成熟果實來採收,品嘗桑椹的酸甜好滋味,師生們才了解,原來桑椹果形有橢圓形、長橢圓型或長條型,桑椹果實顏色有紫紅色的、白色、黃色的,讓大家眼界大開,而且桑椹不僅可打果汁做果醬,還能製果醋、有機吸凍飲,還可做成不同的甜點,農會安排許珠雯老師帶領製作特色甜點桑椹奶酪,選用來自柳營八翁酪農區的桂芳牧場的優質鮮奶與現採桑椹,巧手製作成一道香濃滑順的甜品,是對在地農產的最佳致敬。 柳營農會總幹事蔡嘉浤說,透過此次食農教育活動,讓學生們親近土地、享受動手體驗的樂趣,同時認識柳營地區農特產的豐富,希望能給白河商工師生滿滿的收穫與感動。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已婚女無酬照顧4.41小時 是配偶的3倍

慶祝母親節,衛生福利部11日在台灣科學教育館服務大廳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活動結束後,參與家庭獲贈康乃馨。(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昨天是母親節,據統計,台灣已婚女性平均每天無酬照顧時間為4.41小時,是配偶或同居伴侶的3倍,衛福部呼籲思考母職價值,照顧家庭不是「誰幫誰」,而是「一家人共同的責任」,所有家庭成員者應了解分擔家務重要性,讓媽媽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 為慶祝母親節,衛福部11日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指出,長久以來,社會對母親的期待常是無條件的付出與奉獻上,也讓許多母親在無酬勞動中,默默承擔起照顧、教養、家務等責任。 張美美指出,行政院公布之110年「性別圖像」顯示,在平均每天無酬照顧時間的部分,於108年時調查15歲以上有偶或同居女性時長為4.41小時,她的配偶或同居人則僅1.48小時,報告顯示女性以做家事2.22小時最長,其次為照顧未滿12歲兒童1.68小時,照顧長輩等為0.51小時。 張美美表示,照顧家庭不是「誰幫誰」,而是「一家人共同的責任」,無論是照顧及教養孩子、處理家務事,或是情感支持,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肯定。 這次活動以「製作雞蛋糕」這條生產線為核心,融合親子劇場、闖關活動與角色扮演,期盼在遊戲與體驗中,讓參與者實際體驗家庭中每個角色的價值與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推動正向的家庭關係。 衛福部指出,希望藉由慶祝母親節活動,呼籲社會大眾一起思考母職的價值,應該被看見與被重視。當人人都能體認到共同分擔家務的重要性,媽媽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才能有為自我爭取成長的機會,進而實現「媽媽自由,家庭快樂」。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應匯集產學 探討漫畫教育

全國唯一設有漫畫系的南應大漫畫系在專業教育上持續深耕,並匯集產學界與文化政策領域精英,在漫畫家工作坊中,共同探討如何塑造更具影響力的漫畫教育模式。(南應大提供) 全國唯一設有漫畫系的台南應大除在專業教育上持續深耕,還成為推動台灣漫畫產業走向國際的重要橋梁。並在該校舉行的漫畫家工作坊中,以「台灣漫畫教育的現狀與挑戰」為主題,匯集產學界與文化政策領域精英,共同探討如何塑造更具影響力的漫畫教育模式。 工作坊邀請知名漫畫家游素蘭、台灣文學館長陳瑩芳、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長楊婷媜等嘉賓,針對台灣漫畫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許多建設性建議。工作坊強調,漫畫教育核心應以培養學生故事敘述能力與文化素養為重,並注重跨域融合、產學合作及國際視野的培養。 漫畫教育專家一致認為,漫畫創作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結合。漫畫家游素蘭指出,成功的漫畫作品應能觸動人心,擁有長遠的影響力。這需要漫畫家具備導演般的視角,掌握故事敘述的技巧。 楊婷媜司長強調,漫畫教育應結合本土文化與國際趨勢,為學生提供探索多元創作路徑的機會。她指出,從漫畫到動畫、影視再到新興科技媒體,例如VR、互動漫畫等,台灣的漫畫教育必須走在時代前端,培養全球競爭力。 文學館長陳瑩芳表示,漫畫系還可透過與博物館合作,參與展覽策劃與國際漫畫節等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與國際視野。學者王佩迪建議,未來漫畫系應更加重視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例如與影像製作、劇本寫作等領域的結合,設計創新課程,推動漫畫與其他媒介的深度融合。 針對師資建設與課程規劃,工作坊專家也提供寶貴建議,漫畫教育應增聘具文學、導演與編劇背景的教師,強化學生的敘事能力與創作深度,提升專業技能。 此外,課程設計應加入國際漫畫趨勢,例如漫畫IP開發、數位條漫製作及AI技術應用,讓學生擁有更多優勢。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藥針炙小針刀齊下,擺脫惱人耳鳴

■陳俊銘 「耳鳴」是指在沒有相應外部聲源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聽覺,即醫師無法用儀器偵測得到,此種聲音並不是由聲波產生,而是神經訊號異常或受損所致。當單側或雙側的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卻一再聽見嗡嗡聲、鈴聲、轟鳴聲、哨聲、嘶嘶聲或500Hz~1200Hz鳴響,甚至更高,或更複雜的聲音,嚴重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專心或注意力,但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的情形。造成患者聽力缺損的原因,例如噪音曝露、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耳部感染等,常會伴隨耳鳴。 造成耳鳴的常見原因包括,從外耳的疾患(耳垢阻塞,外耳道炎),中耳疾患(鼓膜穿孔、耳毒性藥物、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神經傳導路徑的疾患(聽神經痛、腦幹血管硬化)及大腦皮質的疾患(腦中風、退化症、失憶症),只要在聽覺傳導路徑中任何一處出了問題,就可能產生異常的聲音。 耳鳴可分為四個等級:一級要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仔細聽時,才聽得到耳鳴聲。二級稍級安靜時,例如睡覺時就可以聽到耳鳴聲。三級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不到。四級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仍非常大聲。 耳鳴病名首見於《內經》,其病因病理主要為風熱外邪侵襲、肝火上擾清竅、痰火雍結耳竅、腎精虧損、脾胃虛弱等。主要治療如下:風熱侵襲,治宜疏風清熱、散邪通竅,方以銀翹散主之;肝火上擾,治宜清肝瀉熱、開鬱通竅,方以龍膽瀉肝湯加石菖蒲;痰火壅結;治宜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方以二陳湯加黃芩、薄荷、生薑;腎精虧損,治宜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方以耳襲左慈丸主之;脾胃虛弱,治宜補健脾益氣、升陽通竅,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石菖滴,用以疏通經脈、消泄肝膽、調理脾胃。 小針刀治療有助耳鳴改善,按壓耳後頸部胸鎖乳突肌,尋找條索狀硬結痛點,以針刀剝離,改善緊繃,改善內循環,耳鳴聲下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父親的 「牛排畢典」

■蔡哲明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畢業典禮?我一如往常牽著女兒走路上學,回程依稀聽見周邊校園響起驪歌,當下頓時意識原來又到畢業季節,想起自己當年參加的畢業典禮,唯有國小階段最為深刻,也讓片段定格在燦爛瞬間。 父母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我的國小畢業典禮,從幼稚園、國小、國中、五專、大學甚至到研究所也就僅此一場,我對鳳凰花開的記憶說來淡薄,卻對我家牛排的氣味極為深刻;猶記,那是一場畢業典禮後的黃昏時分,父親精心安排的謝幕彩蛋。 身為父親的小兒子畢業了,某種程度意味要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進入國中蛻變成青春洋溢的少年,還記得六年前,同樣老家的路,我第一天上學回家就迷路了;父親著急騎著檔車在轟隆隆的午後四處尋覓,最後在老師手中接過了我,如今光陰飛逝,轉眼之間小兒子要畢業了。我頭戴著畢業帽而手上握著畢業證書,準備回家與父親分享,在那夏天黃昏依舊艷陽高照的烈日下,父親遠遠站在老家巷子門口向我招手,他壓低著嗓門對我說:「走,我們去吃牛排。」九零年代連鎖排餐並不普及,洋食文化尚未真正走入民間,當時可以吃上一客牛排絕對是高級饗宴。記得,父親教我如何使用刀叉,我引頸期盼看著牛排送到面前,黑胡椒的醬汁在烤盤上滋滋作響,趕緊用餐巾紙擋在身前深怕熱油噴飛,父親看到這幕也莞爾一笑;就在油滋噴煙的那一刻,父親的笑臉卻離我愈來愈遠。 我最懷念的國小畢業典禮定格我與父親相處的燦爛時刻,謝幕彩蛋即便將近三十年依舊難忘,每當拿起餐巾阻擋油滋噴煙,仿佛又再次看見父親溫暖的笑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