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師黃軒強調,大腸息肉切除後,癌症風險雖然下降,但並不等於一勞永逸。(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並切除,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步驟。但許多病人心中仍有疑問,「切除後,未來還會再得大腸癌嗎?」醫學博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給了答案是:有可能,但風險可以大幅降低!
黃軒說,息肉切除,是關鍵的第一步,大多數大腸癌的發生,是從良性的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當醫師在大腸鏡中發現息肉並切除時,就是在「截斷癌症發展的路」。
醫師表示,息肉切除並不等於永久無憂。某些人仍可能因以下因素而再發生大腸癌或新的息肉,包括息肉本身屬於高風險型,如高級別異型增生、大型息肉息肉數量多(如超過3顆)、未能完整切除、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生活習慣(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
最近一篇2025年4月發表於《Gut》期刊的重要研究指出,即使第一次追蹤性大腸鏡後沒有發現癌症,隨後仍可能有新發生的大腸癌,因此持續追蹤非常必要。研究分析發現,若患者屬於中高風險族群,建議每3至5年就應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新病變。而低風險族群,也需要在醫師指示下,適當安排追蹤,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