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右)強調,美國與中國大陸雙方一致同意彼此都不希望脫鉤。(路透)
■李沃牆
美國與中國大陸於五月十一日在日內瓦的經貿會談後共同發布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將在初始的九十天內大幅下調對彼此商品的關稅稅率;美國從原先對中(中國大陸)貨品平均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高關稅降至三十,中國大陸則將對美關稅百分之一二五降至十。這一舉動不僅緩和了近月以來的美中貿易緊張,更為全球經貿格局、地緣政治平衡帶來重大意義。
這場被外界視為「戰術性暫停」的妥協協議,對身處大國夾縫中的台灣,特別深具重要意涵。那就是,在全球供應鏈難以逆轉分工現實下,「與中國脫鉤」或「去中化」,並非務實選項,反倒應思考如何在大國博弈中,靈活調整策略、確保供應鏈及經濟安全與競爭力。
一、美中不願脫鉤: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強調,「雙方一致同意彼此都不希望脫鉤」。儘管過去幾年美中彼此制裁、加稅、技術限制不斷,雙邊貿易額卻仍居高不下。根據IMF數據,二0二四年中美貿易總額超過六千億元,顯示即便政治氣氛緊繃,經濟依賴依舊深厚。二、台灣的尷尬處境:台灣身處地緣政治上緣,且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中國大陸(含香港)連年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目前仍占總出口逾三成,密不可分。
三、美中關稅戰暫停顯示,其一,「去風險」不等於「脫鉤」:國際上近年強調與中國大陸的「去風險」並非徹底切割,而是針對特定高風險領域分散風險。台灣一旦全面撤離中國大陸市場,不但將損及既有市場與成本優勢,也可能落入美中雙方「你來我往」之間的孤立局面。其二,維持對話與接觸通道是務實策略:美中互降關稅並同意經貿磋商,凸顯即使競爭對立,也需保持溝通平台。台灣應以此為借鏡,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對話管道。其三,強化自身競爭力、掌握關鍵技術:台灣要在大國對抗下取得立足點,關鍵仍在提升自身產業價值鏈地位。除了繼續鞏固半導體製程優勢,也要提升對全球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如此,即使兩岸或國際關係動盪,也能憑藉自身實力獲得生存空間。
四、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美中貿易局勢改善,台灣出口表現便隨之回溫。例如二0一九年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後,台灣出口對中國大陸及東協地區出現明顯回升。這顯示中國大陸作為區域製造中心與世界市場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此外,在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CPTPP)的背景下,台灣若缺乏與中國大陸與其他貿易國家的實質連結,恐被邊緣化。因此,未來政策應更彈性與務實,勿以意識形態為主導,而需從企業利益、產業經濟發展出發。
綜合而言,美中互降關稅的聯合聲明釋出一個明確訊號,即使是全球兩大強權,也在尋求經濟共存而非全面對抗。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台灣應擺脫對「脫鉤」的單一思維,走出意識形態對立的迷思。透過深化對外多元布局、穩定兩岸經貿互動、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大國角力中站穩腳步,避免成為被犧牲的「邊緣角色」。與中國大陸不能也不應脫鉤,台灣要學會的,是在風險中尋求平衡,在變局中創造新機。
季辛吉說:「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若政府還是堅守「親美遠中」政策,視美國為親密的朋友,那真的要有所警惕。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