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事協會ISM內部稽核研習高雄場開幕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日本海事協會(ClassNK) 高雄軟體園區會議中心舉辦Academy研習課程昨(廿一)日開幕,由日本海事協會台灣總經理鷹見賢司親自赴高雄主持,並由台北事務所許財福經理擔任課程講師。(見圖右及左,日本海事協會提供) 鷹見總經理在開幕致詞中指出,本次ISM內部稽核課程(ISM Internal Audits)因PSC缺失項目逐漸提升其重要性,該協會自2009年即開設研習課程,基於海事法規豐富知識與經驗,以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提供業界所需的培訓,於課程結束後頒發授課證明。講座將幫助廣大從事船舶安全管理的人員,包括未來的審核員,加深對SMS內部審核的理解。 ISM內部稽核課程提供安全管理系統內部稽核的基本說明,及國際安全管理章程 (ISM Code) 概要。ISM 章程 (由國際海事組織制定) 和油輪管理與自我評估 (TMSA, 由 OCIMF 發布) 規定內部稽核為正確執行與持續改善安全管理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ISM 章程定義以船舶安全運作和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安全管理系統。TMSA 出於與上述類似目的,提供了詳細的油輪管理系統指南。有效地執行SMS內部稽核,不僅要求稽核人員具備足夠的能力,也需相關人員對內部稽核的理解。

Read More

李秉穎反對下修換照年齡

三峽重大傷亡車禍路口擺滿鮮花及各種零食飲料、玩偶,數量多到幾乎擺滿一旁的公園草地。(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新北三峽78歲老翁與台南麻豆38歲男子都因駕車爆衝釀成慘禍,交通部卻表示將嚴格管理並下修換照年齡。醫界人士指出,肇事較多的是年輕族群,交通部如推動換照變革應有科學依據。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年齡僅能輔助判斷身心能力衰退,要求交通部應全面性、定期性對所有駕駛人進行安全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互動的能力與知識評量,作為判斷駕駛人能否合格駕駛車輛之標準。 台大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李秉穎在臉書發文指出,交通部也指出高齡駕駛雖然傷亡數高,但肇事較多的其實是18~24歲族群,不懂為何要特意去修改年齡限制。 李秉穎認為,因為個別的交通事故個案就直接修法或下修年齡限制,這樣做是不合理的;預防風險必須有科學依據,而非看到個案就想修改制度。建議分析不同年齡層交通事故發生率,包括一般車禍、重大車禍和致死車禍比率,比較高齡者與其他族群之間的差異。 李秉穎表示,加強交通安全最根本做法是要分析根本,交通部高齡者繳回駕照可獲得T-PASS大眾交通優惠;然而,偏鄉地區根本沒有大眾運輸可搭,變相剝奪他們的行動自由。政策不能只看事故個案決定,必須根據完整、客觀統計數據進行討論,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Read More

〈中華文薈〉時間、空間與人間的映照

向陽及其版畫〈平埔母子〉。(徐觴攝) ■向陽    我的詩創作心路歷程 在台灣新詩繁複多彩的星空下,作為出現於1970年代的寫詩者,我在詩創作上的表現,相形卑微。13歲時我背誦並抄寫屈原《離騷》,發願要以一生來成就詩人之夢,並在21歲(1976)開始用台語寫詩,如今垂老,自我檢視,仍然相當慚愧。 我出生於1950年代台灣的中部山村(南投縣鹿谷鄉),因為父母開設「凍頂茶行」,半爿賣茶、半爿賣書,從小學三年級就大量閱讀店內販售的書籍,開啟了我接觸文學的視窗。13歲時開始郵購新書,閱讀日多,奠定了文學創作的基礎。 1973年我考進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組之後,因為粗具日文閱讀能力,在圖書館接觸到不少日治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雜誌,讀追風、楊華的詩,賴和、楊逵的小說,來又發現1930年代左翼作家鼓吹台灣話文書寫,都讓我深受震撼,也對我的詩創作產生反省和啟發作用。 出版於1977年的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就是我大學時期的創作成果和省思。其中兩輯作品鮮明地昭示了我對當年詩壇的兩個「反動」:一是違逆現代主義反格律、反韻律主流的「十行詩」,另一則是違逆國語運動不准說、寫方言的「台語詩」書寫。 「十行詩」源自迷戀《離騷》的印記,是我從閱讀中國古典詩詞經驗中建立的素樸詩學,我想實驗在形式上有所約束、在語言上錘鍊音韻的新的現代詩。從1974年寫到1984年,共得72首,統整為《十行集》,於1984年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標誌了我與同年代詩人不一樣的特色。   1960年代向陽的老家凍頂茶行 「台語詩」放到50年前的台灣,則是更大膽的「反動」,當時我的台語詩幾乎沒有發表的機會,也受到政治警告,但我依然無所畏懼。這一系列的台語詩從1976年寫到1985年,合共36首,集為《土地的歌》,由自立晚報出版,標誌了我與同年代詩人相異的詩風。 十行詩延續的是來自中文的文化傳統,台語詩則試圖追溯並深化台灣的語言與文化傳統,連同台灣土地的認同──在我年輕時期的詩的探索道路上,這兩者都是滋養與灌溉我的文學生命的要素。 我的詩探索的第二個階段,與1985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畫」(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有關。當年9-11月與來自不同國家作家接觸的經驗,讓我思考作為台灣詩人(而非單一詩人)的特色為何的課題。我決定以「四季」為主題,以在台灣民間仍屬季節辨識符號的24節氣來寫詩,表現台灣獨特的風土色彩,以及1980年代台灣的多重形貌。1986年,我的詩集《四季》出版,全書後來被翻譯成英文(陶忘機譯)、日文(三木直大譯),另有瑞典文、捷克、德文、西班牙文的單篇翻譯。 《四季》24首節氣詩作,每首均為兩段各十行,維持著我對格律形式的偏愛,題材則延續《土地的歌》,以台灣的風物、自然、環境、都市、社會、政治……為對象,或歌詠、或鋪排、或反諷、或直陳,寫1980年代的台灣。如果說,十行詩和台語詩是我對文化和土地的探索,四季詩就是我對台灣的歲月(時間)容顏的刻繪,我在詩中映照我所生存的台灣,從時間、空間到人間。 向陽(劉振祥攝) 2005年出版的詩集《亂》是我詩探索的第三個階段。1987年我在自立晚報的工作大幅改變,由副刊主編轉任報社總編輯;當時的台灣也處於大轉捩期,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以及頻繁的政治、社會運動,加上1994年自立報系經營出現問題,我離開報社,進入政大新聞系博士班就讀。這一連串的轉折使我詩作銳減,直到詩集《亂》出版,已花了16年時光。 在這個階段,正如同詩集名稱《亂》,我的詩,就是我和變動的台灣社會亂象的對話,是我以詩映現我所處的時間、空間與人間的聲軌。詩集出版時,我已半百;詩集出版後,於2007年獲得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13歲時我讀《離騷》,「亂」在末章,這才驚覺,我的人生之路、我的詩探索,居然早已前定,迴環在土地/歷史/社會/政治/人民的歧路之中,追索一頭白鹿。 我的詩探索的第四個階段,則是2023年詩集《行旅》的出版。從《亂》到《行旅》也花了18年,這時期也就是我從報界轉入學界,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直到退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台灣民主政治漸趨穩定,認同問題也已不再如解嚴前後那般對立,我的詩創作開始轉向台灣土地、自然與景觀的書寫。我以「地誌詩」書寫台灣各地的地貌地景,同時也深化隱藏於地貌地景之後的歷史與人文。我的詩,不僅要觸探空間,也要深掘時間的紋路和人間的悲喜。   台北書房中的向陽(謝三泰攝) 慚愧的是,以半生時光書寫,僅得《十行集》、《土地的歌》、《四季》、《亂》與《行旅》這五本詩集。這些詩集,清晰標誌了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探索詩路的里程,題材、語言都各自不同;相同的是,它們都是我環繞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思維,出之以詩,對時間、空間與人間的真實映照。更進一步說,這五本詩集在語言技巧上都可以看到現代主義的洗禮,但在美學上則都指向具有後殖民特色的現實主義,我以此為標竿,至今仍持續奮進中。 一一都入詩中──《景色:向陽詩歌百選》後記 ■向陽 《景色:向陽詩歌百選》是一本相當獨特的詩選,在我進入從心之年(70歲)之際推出,也有標誌我一路走來的創作身影的意義。我必須感謝詩人達瑞的費心編選,以及他對本書出版的精心琢磨。 達瑞小我24歲(兩齒年),曾獲聯合報文學新詩獎、小說獎,時報文學新詩獎,著有詩集《困難》,編有《貳零貳零臺灣詩選》,是一位能寫能編的當代傑出詩人;本名董秉哲的他,畢業於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是我在該系任教時的學生,觀音山、淡水河,還有詩,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景色:向陽詩歌百選》從倡議、編選到出版,都是他擘畫和執行,這本詩選因而蘊涵師生情緣的暖意。 我喜歡這本詩選的封面,整體看起來大器而厚重,能隱喻我的書寫風格;書衣引用我年輕時寫的詩觀,也是我至今仍執著的信念。而達瑞作為編輯人,為這本詩選勾勒的特色,更讓我有知音之感。他這樣寫:「詩歌可以透明,亦能色澤幻變,每每於時空微光處刻入念想,承繼了永恆。」說的是我半世紀詩創作的光影;「詩之涯如迢迢旅途流轉,一日因果,一日憂喜,半滴水露,半望浮生。」說的是我的詩路和書寫生涯;「以詩歌的質地透析凡常百態,景色向陽。」說的則是我詩作的內涵與精神。 回首半世紀,從大學階段一路走來,我的詩生涯真如「半滴水露,半望浮生」,這本詩選呈現了達瑞所見的「向陽」圖像,與我1999年自選的《向陽詩選》(洪範出版)大異其趣。洪範版《向陽詩選》主要以我出版的詩集分卷,依發表先後,展現我的創作歷程,達瑞編的《景色:向陽詩歌百選》則是以詩人的敏銳、編輯的細緻,特意打散作品編年,取消時間軸線,讓我在不同年代寫的詩作對話、究詰;分卷部分採用鐵、脈、塵、鹽、聲等元素,指涉我作品的情意、自然經驗、存在感、日常關懷與土地之聲──達瑞的巧思,立體呈現了我半世紀創作的總體風格。 我13歲背誦《離騷》,懷抱詩人大夢;大學階段大量發表詩作,確立作品特色與風格,寫作半生,共出版詩集(含詩選)17部,詩集外譯4部,並不為多。若要標舉較具特色的詩集,則有《十行集》、《土地的歌》、《四季》、《亂》與《行旅》等5本。這幾本詩集各有特色,分別標誌我不同階段的里程;相同的是,它們都是在時間、空間與人間的映照下,我向生我育我的台灣娓娓細訴的情詩。 《景色:向陽詩歌百選》當然也是。這一百首詩,就是我在人生行旅所看到的一百種景色。我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主編過《時報周刊》、《自立晚報‧自立副刊》;報禁解除後先後擔任自立報系(晚報、早報、周報)總編輯、總主筆,參與並觀察台灣的政治變遷;39歲轉入學界,65歲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退休;68歲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為藝文界服務。一路行來,生涯多曲多折,美景繁出,五色紛陳,既有曠志怡神之時,也不乏驚心動魄之際,一一都入詩中,歡迎讀者取用。 向陽簡介 向陽,本名林淇瀁,台灣南投人,1955年生。政治大學新聞博士。 曾任自立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曾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詞人獎、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新北文化獎。 著有詩集《景色:向陽詩歌百選》、《行旅》、《十行集》、《四季》、《亂》、《向陽詩選》、《向陽台語詩選》、《向陽‧新世紀詩選》及散文集、童詩集、學術論文等50餘種。

Read More

久坐姿勢不良腰痠 針藥可緩解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久坐辦公、姿勢不良、過勞損傷,都是腰部痠痛可能的肇因」。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表示,中藥搭配針灸治療腰痠背痛,能有效治療且改善症狀。 蔡秉融指出,中醫生理學中提及「腰為腎之府」,腰部損傷與腰椎、肌肉、骨盆等結構相關,也和多條經絡聯繫,需詳盡釐清、鑑別腰部痠痛的成因與證型,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腰痠痛可粗略分為氣滯血瘀證、肝腎不足證、寒濕痹痛」等3種。「氣滯血瘀證」多見於久坐姿勢不良、運動或勞動急性拉挫傷等,患者年齡廣泛。此類患者主訴通常是痛較痠感明顯,多為強烈撕裂痛感、稍彎腰或轉腰動作即加劇症狀;症狀嚴重(劇痛難忍、瘀血青紫)建議先前往西醫骨科或復健科診察,以排除骨性結構損傷之可能。 若已確認軟組織傷害(肌肉損傷),可在急性期採取冰敷,降低局部紅腫熱痛;慢性期(發炎減緩後)可使用針灸治療局部筋結點和肌肉緊繃痛點、適度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活血去瘀中藥如疏經活血湯等。也建議適度作緩和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功法,促進氣血流暢。 「肝腎不足證」多見於長期過勞者和高齡長輩,肝腎之精衰少的長輩會有筋骨痠痛、腰部軟弱無力的現象。此類腰部痠痛多是隱隱作痛,伴隨痠軟、麻木、僵硬的症狀。除使用針灸補益腎氣外,也可使用補益肝腎之藥物如獨活寄生湯;也建議黑豆、核桃、黑芝麻、杜仲茶等食療選擇。工作時可使用護腰;減少房事、熬夜等損耗腎氣之事。 「寒濕痹痛證」常見於居住或工作地點屬潮濕環境,以及陳舊腰傷患者,通常痠較痛感明顯,且畏寒、怕冷,特別是淋雨後症狀易加劇。可重用艾灸法溫陽袪濕,以達到除寒痹,減少生冷食物(冷飲、瓜果)、保持居住環境乾燥溫暖。

Read More

員榮醫院攜手興大 培育醫護人才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左)與興大校長詹富智代表簽定合作協議書。 (興大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中興大學與員榮醫療體系21日簽署《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協議書》,由員榮總院長張克士與興大校長詹富智代表簽約,雙方將就醫學研究、產學合作、培育醫護人才與發展智慧醫療等多面向深化合作。 張克士表示,目前已動工的員榮總醫院預計3年後落成,全體系將達1200床規模,屆時需要許多醫護人員與各領域人才。而興大有醫學院與學士後醫學系,希望藉由產學合作提升專業人才水平,興大生畢業後就能投入員榮醫療體系服務;員榮醫療體系也提供多元化免費進修專案,會鼓勵員工到興大進修,在職場上不斷成長與學習。 員榮目前與暨南大學等多所學校簽訂產學合作,由員榮提供免學雜費及生活津貼給參與產學合作的學生,目前約有300人參與。另員榮投入近2億元經費用於長期培育人才,讓更多學子在無經濟負擔下習得專業技能,無縫接軌投入職場。 詹富智表示,興大藉由綜合大學多元教學優勢,與中部重要醫學中心及醫療體系建立長期合作,致力平衡區域醫療資源及偏鄉醫療等工作。期許與員榮學術與技術交流合作,創造雙贏局面。

Read More

部桃粽福田 走進社區中醫義診

衛福部桃園醫院聯手人安基金會桃園平安站義診,吸引近300名民眾參與。(部桃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社工室聯手人安基金會桃園平安站,21日上午在朝陽公園活動中心舉辦「千千愛‧粽福田」義診活動,吸引近300名民眾參與,現場溫馨熱鬧。 活動以中醫義診為主軸,邀請中醫師李恩育與黃千容提供專業問診。參與民眾由志工協助量測血壓,再由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進行望聞問切診療,並給予簡易處方與保健建議。現場也安排中醫衛教講座,由李恩育主講「膝關節中醫保健」,分享保養觀念與實用技巧。 活動除了醫療服務,更設置器官捐贈宣導攤位,由社工師吳浩丞提供諮詢與簽署意願服務,鼓勵民眾將愛心化為具體行動,支持「愛的延續」理念。 社工室主任余偌(土千)表示,透過義診與關懷行動,希望讓弱勢族群也能感受節慶的溫度與社會的支持。社工師林詩軒則指出,活動除了提供醫療協助,也希望讓參與者感受到被尊重與接納,在節日獲得身心安穩的祝福。活動最後,每位參與者皆收到由院方準備的端午節禮盒,象徵健康與平安。

Read More

新冠疫苗追加劑 美擬限高風險群接種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官員表示,例行接種COVID-19疫苗追加劑的對象,將僅限於65歲以上人群或是有嚴重疾病高風險者;並要求進行新安慰劑對照試驗,以證明65歲以下健康民眾接種追加劑的必要性。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正在推動重塑聯邦公共衛生政策。他長期宣揚反疫苗主張,並對免疫接種計畫抱持懷疑態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普拉薩與FDA局長馬凱利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撰文指出,此一政策轉變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這將使美國的指導方針與歐洲國家更為一致。 他們指出,最初推出的COVID-19疫苗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醫學與監管成就」。但目前仍不確定讓低風險族群反覆接種追加劑,是否對其有益。 他們將美國的做法與英國、法國和德國相比,並批評美國所謂「一體適用」策略。這些官員主張,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建立信任,反而適得其反、助長「疫苗猶豫」,包括讓兒童對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產生抗拒心理。 「我們無法肯定,一名健康的52歲女性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曾3度確診COVID-19,並已接種6劑疫苗的情況下,施打第7劑疫苗是否還會對她有益。」 此外,當局將鼓勵輝瑞和莫德納等疫苗製造商進行試驗,對象涵蓋50~64歲成年人。這些研究應評估追加劑能否降低染疫症狀、重症、住院以及死亡的風險。

Read More

情緒管理出問題 路怒症 應尋求專業心理評估

本報綜合報導 三峽重大車禍引路怒症討論。輔大醫院表示,路怒症非醫學用詞,而是情緒管理問題,駕駛時經常對其他駕駛或交通狀況感到極度憤怒就可能路怒症上身。 精神科醫師林忠毅表示,路怒症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情緒管理問題。這種情緒通常與壓力、挫折感或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有關,可能因交通堵塞、其他駕駛的行為或個人生活壓力而被放大。 他表示,路怒症的表現可能包括言語辱罵、挑釁手勢,甚至是肢體衝突或危險駕駛行為。可能對個人及周圍人的生活造成顯著影響,除了影響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長期處於高壓和憤怒狀態可能引發焦慮、抑鬱、高血壓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因追尾、故意碰撞等失控行為,導致交通事故、法律訴訟甚至傷害他人。 林忠毅表示,若個人或親友觀察到自己在駕駛時經常對其他駕駛或交通狀況感到極度憤怒。有對其他駕駛大聲咒罵、過度鳴喇叭、挑釁或尾隨其他車輛等攻擊性行為,或是因情緒失控而做出突然加速、急剎車或故意逼車等危險駕駛行為。 他說,或駕駛後仍感到憤怒、焦躁或無法放下交通中的不愉快事件的持續情緒影響。若這些行為反覆出現,應提高警覺,可能有路怒症傾向:建議應尋求專業心理評估,以了解是否與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相關。

Read More

熱爆! 5月熱傷害比去年增8成

氣象署21日發布高溫資訊,其中台南市、高雄市為橙色燈號。圖為高雄駁二特區周邊民眾撐傘、戴墨鏡抵擋烈日曝曬。(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至今已有310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比去年5月170人次增加8成。國健署提醒,常見警訊如心跳加速、不出汗、頭暈、惡心、抽筋、昏迷等,宜掌握「涼、補、心」預防熱傷害。 高溫持續拉警報,衛福部統計,5月1~20日熱傷害就診總計310人次,比去年5月170人次多出140人次。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最嚴重可能死亡。 國健署提醒,當人體處在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下,汗水不易排出體外;如水分又攝取不夠,會讓體感溫度升高。宜掌握「涼、補、心」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降溫避暑是關鍵;「補」充水分,時時補水,渴了再喝就太晚;提高警覺「心」。 國健署指出,熱傷害的警訊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一旦有前述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

Read More

WHO通過大流行協定 我續推動防疫

台灣官民在世衛大會期間接力舉辦場邊論壇,20日下午由世台聯合基金會與美國「全球健康理事會」合辦,討論歐亞非三洲的全民健康覆蓋情形。前排中為前副總統陳建仁。(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成員國21日就未來應對健康危機的舉措通過《大流行協定》,美國已表明「不會奉陪」。疾管署表示,協定新增內容與政府持續積極投入防疫方向不謀而合,國內已持續做好防疫整備應變,將不會影響推動防疫,或已建立的國際合作。 《大流行協定》主要內容包括強化大流行預防和跨部門監測措施、提倡「防疫一體」方針、加強整備工作、醫療衛生韌性、工作人員支持、法規體系和資金永續投入,以及建立各地研發能力,促進技術和相關知識轉移,以生產大流行相關產品;建立病原體獲取和受益分享系統;建立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網絡,並致力於採購和分配的公平性等。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大流行協定》的新增內容與台灣政府和社會一直在防疫積極投入的方向不謀而合。台灣雖然未能參與協定談判過程、也非簽署方,但國內已持續做好防疫整備應變,將不會影響防疫工作的正常推動,或已建立的國際防疫合作管道。 羅一鈞表示,盼在《大流行協定》付諸實行後,能真正提升各國防疫能力,使全球發生大流行風險降低、準備應變更充分快速。 疾管署表示,即使明年《大流行協定》正式進入簽署程序後,實務面各國仍有許多防疫整備應變法規財務等體系須改革或重建的磨合陣痛期,台灣會持續爭取國際參與、分享防疫經驗的機會,協助友好國家建立更完備的防疫基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