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株抗體藥物 延緩阿茲海默早期認知惡化

阿茲海默氏病新契機,中山附醫打造全方位失智照護與預防平台。(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表示,傳統阿茲海默氏病治療主要依賴乙醯膽鹼酯抑制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雖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卻無法阻止病程惡化。近年來單株抗體藥物的研發是重大突破,透過靶向腦內類澱粉蛋白、誘發免疫反應,進而清除導致阿茲海默氏病變的沉積蛋白。臨床試驗已證實,單株抗體藥物可延緩早期阿茲海默氏病患者認知惡化。 辛裕隆指出,隨著人類社會高齡化,失智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阿茲海默氏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初期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中期則出現語言表達困難、認知與判斷力下降,以及精神與情緒問題,最終導致喪失自我照顧能力。 中山附醫物理治療師帶領長輩進行復能運動,攜手提供全方位專業照護。(記者陳金龍攝) 辛裕隆表示,目前已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獲衛福部核准,採自費使用,治療前須經過多面向的完整評估,包括問診與神經心理評估確認認知障礙、核磁共振造影排除嚴重出血與梗塞等結構異常、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檢測證實腦內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以及基因檢測以預測治療過程中副作用的風險。 辛裕隆說,除藥物治療外,中山附醫也積極推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認知訓練與慢性病控制,這些措施不僅可降低失智風險,也有助於延緩疾病的發病與進展。

Read More

馬偕應用輝達AI 推虛擬人急診問診

馬偕醫院將於急診測試支援自然語言對話與物品運送的人型機器人,協助傳送檢體,可望減輕臨床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負擔。(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22日指出,將引進支援自然語言對話與物品運送的人型機器人,協助傳送檢體,減輕臨床人員工作壓力與負擔,並將在急診進行「虛擬人」測試,在各螢幕及各類型態的顯示器上呈現虛擬人,以進行問診、病人關懷的工作。 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馬偕因應AI智能潮流,積極推動智慧醫療技術導入,利用NVIDIA系統研發包含能理解語音指令的輪型導引機器人、支援自然語言對話與物品運送的人型機器人,可以協助傳送檢體,減輕臨床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負擔。 同時,將引進具備多元感測能力、可靈活穿梭的AI機械狗,並優先於病人就醫流程複雜、流動快的急診臨床進行測試,智能機器人搭載多項智能技術,結合大語言模型驅動的自然語言互動能力,可靈活執行任務、精準導航。 另外,馬偕也同時於急診進行「虛擬人」技術測試,虛擬人可在螢幕、各個型態的顯示器呈現,進行實地測試問診、病人關懷、資料收集與實地任務執行等能力,打造更完整的智慧醫療環境。 馬偕醫院副院長陳裕仁指出,馬偕導入的AI解決方案已在實際臨床場域中測試,未來也具備拓展至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潛力。 馬偕醫院指出,已將NVIDIA MONAI平台應用於醫學影像判讀,協助醫師進行肺部CT與腦部MRI判讀,藉由AI初步判讀並標記出疑似病灶,不僅提高診斷一致性,也有效加快醫師判讀速度,平均節省約2至3成的時間;另外AI提供的標註及熱圖影像對年輕醫師更具教學輔助價值。

Read More

〈中華副刊〉墨香裡的慎獨課

■謝冬淩 七歲那年的蟬鳴聲裡,我在教師家屬院斑駁的紅磚樓前第一次遇見李先生。這位退休老校長總愛把襯衫扣到最上面一顆,銀框眼鏡後的目光像他案頭的鎮紙,沉甸甸壓住滿屋喧鬧。記得他總在衣襟別著枚銅制鋼筆,筆帽上刻著「慎」字,走動時便在陽光裡晃出細碎的光斑。 每週六下午,幾個孩子揣著歪扭的習字作業湧進書房時,他早已端坐在那張包漿發亮的大案前。紫檀筆架上懸著的狼毫微微晃動,窗邊青瓷缸裡遊著兩尾紅鯉,墨香混著師母廚房飄來的糖醋香,構成了我童年最特別的午後。春日的柳絮會粘在未乾的墨跡上,先生便教我們蘸清水在桌上寫「掃」字,說這是給紙面撣塵;冬日的暖爐烤著凍僵的手,他又讓我們對著玻璃哈氣練懸腕,說這叫「以柔化僵」。 「手腕要像北方屋簷懸著的冰棱。」他溫熱的手掌裹住我發抖的小手,帶著毛筆在九宮格裡行走。我盯著他手背上浮起的青筋,看墨汁如何順著筆鋒滲成圓潤的「一」。宣紙下的羊毛氈吸走我們額角的汗珠,蟬鳴穿過老式紗窗變得朦朧,唯有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格外清晰。有次鄰桌的小胖打翻硯臺,墨汁潑成半幅山水,先生卻讓我們圍著殘漬臨摹:「後來那張染墨的毛氈再未更換,成了我們集體創作的「江山萬里圖」。 當夕陽給硯臺鍍上金邊,先生會摘下眼鏡擦拭鏡片:「昨天誰少寫了三張作業?」我們漲紅著臉低頭,看他用朱筆在習字紙上圈畫,鮮紅的批註像雪地裡的梅花。這時師母會端著綠豆湯進來打圓場:「先喝點甜的,筆頭才穩當。」她總能把嚴厲的訓誡變成溫暖的叮嚀,有次悄悄把我「劈叉」的毛筆換成她珍藏的鼠鬚筆,只說:「好筆配好字,可別辜負了這撮鼠老爺的鬍子」。 有次我偷懶,在課前幾分鐘草草趕完上週的字,先生竟在批語裡抄了段《中庸》。那時不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深意,卻牢牢記住了他說的:「筆鋒藏不住小心思,就像清水養不住墨魚。」後來參加區裡硬幣書法比賽,我在紙下偷偷墊了描紅本,偏巧那日暴雨淋濕紙背,透出的紅格讓先生瞧個正著。他沒當眾揭穿,卻在頒鼓勵獎時送我一方青石硯:「石頭實誠,磨不出虛墨」。 如今書櫃裡那疊泛黃的習字紙,每張背面都印著油漬——是當年完成作業後,師母獎勵的炸藕盒留下的印章。最底下壓著張特別的「作業」:那年教師節我們偷溜回書房,用朱砂在灑金箋上寫下「壽」字。先生發現後追出來,舉著戒尺卻突然笑出聲,最後把那幅字裱在客廳,說是「最得意的鬼畫符」。墨香裡慎獨的種子,原是伴著人間煙火,在童稚的心田悄然生根。 前日參觀書法展,遇見幅《慎獨銘》立軸。導覽者說起「不欺暗室」的典故時,恍惚又見先生立於暮色中,鋼筆帽上的「慎」字映著晚霞,正如此刻展櫃玻璃反射的粼粼金光。

Read More

車禍牙斷裂即拔即植2年重建美觀

奇美牙醫部贋復補綴牙科主治醫師林敬容表示,植牙療程再進化,引進「即拔即植」技術為門齒斷裂等患者進行重建治療,除保留美觀也提升生活品質。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3歲陳姓女子因車禍導致上顎多顆門齒斷裂,急診處理後轉介牙醫師團隊討論確認可採用「即拔即植」方式重建,當日拔除牙齒同時植入人工植體裝上臨時假牙,植牙傷口復原穩定後即換上正式假牙,經2年重建治療後陳女的齒列協調、外觀自然。 奇美醫院牙醫部贋復補綴牙科主治醫師林敬容表示,即拔即植技術能夠在單一療程中完成拔牙與植體植入,同步裝戴臨時假牙,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手術次數,有助於維持原有組織完整性,特別適用於審美要求較高的前牙區。 在臨床牙科治療中,人工植牙已成為修復缺牙的重要方式。然而傳統植牙流程常須分階段進行,包括拔牙、癒合期、植體植入與假牙安裝等,整體療程往往需數月以上,不僅費時,也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外觀自信。 林敬容表示,即拔即植是一種在拔除牙齒後立即植入人工牙根的技術,已被多項國際植牙研究肯定,尤其在前牙區更能顯著減少骨質與牙齦退縮,有助維持自然牙齒外觀。 該技術需嚴格選擇適應症,其條件包括無明顯感染病灶、頰側骨板結構完整、牙齦厚度足夠、齒槽骨量可提供足夠植體初期穩定性、病人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配合度高等,術前需透過3D電腦斷層掃描,評估骨質厚度與周邊組織情形,以判斷是否適宜。

Read More

整建800公里步道 8成青少年活動不足 府推2030增141萬人運動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統計台灣地區82%的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總統府22日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聚焦從小培養健康習慣,要求交通部、客委會、原民會、農業部整建800公里步道,並持續增加環島自行車道路網,目標訂為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簡報指出,國內2021年統計,12到17歲兒童及青少年有82%身體活動不足,與WHO在2022年統計全球的81%差不多;但18到64歲成人方面有51%,遠低於全球的27.5%;65歲以上長者有64%,低於全球的44%。 周志浩表示,政府盼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目標,換算12歲以上應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 在改善策略1「營造活躍社會」,周志浩指出,希望訂定全民健走日、登山日、自行車日,提升大眾對身體活動益處的認知並組織大眾參加活動,並加強各部門專業人才培訓。 策略2「創建活躍環境」,盼整合都市計畫與交通規劃,在城市中建置行人、自行車空間,創建「隨時可以動」的環境;亦將盤點全國步道與自行車道布建情況、升級品質,並加強路網串聯與升級。 策略3「培養活躍國人」,盼透過良好體驗體育教育與活動、提供活動度較低或受限者身體活動的評估與諮詢,並於各公共場所辦理身體活動計畫,目標於2030年提升12歲以上身體活動比率達51%,並提升失能者參與活動人數達7.4萬人,整體規律運動比率目標達36%。

Read More

沉迷手機 大腦灰質減少 損害記憶思考力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陷入無止盡的滑手機行為,但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正悄悄侵蝕人類大腦的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表示,許多人原本只是想快速查看訊息,卻在不知不覺中一滑就是兩小時,這樣的行為已經是一種被稱為「數位強迫症」的現代通病,但在背後造成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中嚴重。 黃軒發文表示,根據《Frontiers in Psychology》所刊登的期刊研究顯示,長期沉迷手機會導致大腦灰質體積減少,尤其在與專注力與衝動控制相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域,出現明顯結構性變化。也就是說,過度使用手機不只是眼睛疲勞,更可能傷害掌管專注、記憶與自我控制的大腦核心區域。 不少人認為,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或讀書可以節省時間,黃軒解釋,事實上,大腦並無法真正進行多工處理。這種頻繁切換注意力的行為,會導致大腦持續處於疲憊狀態,進而影響學習與記憶。根據一篇收錄於《PubMed》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每日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其工作記憶能力與學業表現均會明顯下降。 為了減緩數位對大腦的侵蝕,黃軒建議實施「數位戒斷」,也就是每天規劃出至少1小時的「無螢幕時間」,做些不需電子設備的活動,例如閱讀紙本書、散步、或只是靜靜放空。 黃軒也引述2022年《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的一項隨機試驗解釋,短短7天不使用社群媒體,即可顯著降低壓力並提升快樂感。 黃軒提醒,滑手機本身不是錯,但長期沉迷手機的行為,可能成為一種慢性自我傷害。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當損傷出現時,往往已為時已晚。黃軒強調「每一次滑動螢幕的瞬間,都是在消耗你的思考力、記憶力與幸福感,是時候把大腦的主控權拿回來了。」

Read More

半年內瘦近20公斤 腹脹腹痛腹瀉 他腫瘤上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當腹脹久治不癒,真的只是消化不好嗎?醫師提醒,不少人一開始以為是壓力或飲食造成的不適,卻忽略了背後可能藏有更深層的問題,往往需要結構性檢查與功能醫學雙軌分析,才能精準找出病因。 一位33歲男性半年來一直被腹脹、腹痛和腹瀉反覆困擾,即使照胃鏡、吃藥,但效果始終不理想。 經醫師建議,做一次完整健檢才發現,個案半年內竟然瘦了快20公斤,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經大腸鏡與切片確認後,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狀況。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表示,腸胃問題常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要多角度檢查,才能真正釐清原因。 找腹脹問題根源: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檢查,缺一不可!當3項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SIBO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 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所以SIBO也是腸漏症主要原因。 此外,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實際上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的雙重影響。 徐兆甸提醒,剛開始腹脹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消化不良,所以自然會給益生菌,酵素治療,但是若是無效,就要做檢查去排除是否有器質性病變(膽結石、腫瘤、發炎、糜爛、潰瘍、幽門桿菌、腸阻塞)。 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就必須繼續做檢查,排除下列疾病的可能性: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腸漏症(腸道通透性增加),組織胺不耐症,腸躁症(功能性腸機能障礙)。  

Read More

〈中華副刊〉茶功(五帖) ——助詩興而雲山頓色,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朱權)

■白靈 1/下凡 一滴露垂在一片茶葉尖 整株茶樹費了一早晨 才把它含回葉脈裡 只因他是天上偶然 下凡來的 一小片雲 2/翻風 小小葉片在風裡 不斷翻身 一亮一暗 一暗一亮 是翻動一本無字天書嗎? 這是他會慢慢 醇厚的原理 3/本領 傾盆大雨中 茶葉尖一再點頭 又點頭 不停點頭 啾啾啾 越來越像一隻小鳥了 後來就學會了 在火裡斂翼 水裡張翅 上下飛衝 4/頓色 雲和山輪流投影 並且變形 又悄然縮時在 每片仰頭的茶葉尖上 像影像的膠卷 收攏了光和陰 雲山因而頓色了 然後在沸水的滾動中 大膽地展示他 葉脈細紋裡的 驚艷 5/工夫 起先吐出的 是黎明 稍遲釋放的是 黃昏 你輕拈小白瓷杯 藤椅上舒放自己 開始啜飲 不知幾季日夜 混搭的 香

Read More

台大亞非洲人種研究 憂鬱/躁鬱症揭基因新機制

憂鬱症、躁鬱症對生活影響深遠,台大公衛完成一項橫跨亞洲、非洲等人種研究,蒐集500萬、290萬樣本,辨識697、298個相關基因位點,可望助早期預防。(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憂鬱症、躁鬱症已有研究發現與基因有關,不過以往相關研究多侷限歐洲白人族群。台大公衛完成一項橫跨亞洲、非洲等人種研究,蒐集500萬、290萬樣本,辨識697、298個相關基因位點,可望助早期預防。 台大公衛學院22日舉辦「揭開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基因新機制」研究新發現記者會。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郭柏秀表示,情緒障礙是一種廣泛的精神疾病類別,特徵是情緒的失調,影響思維、行為和整體功能,大致分為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對生活皆會造成衝擊。 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患疾會循環發作,因此部分病人會出現慢性化的狀況,到了中老年後跟非常多生理疾病相關,是屬於終身需要關注的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增加輕生風險。 郭柏秀指出,據統計,憂鬱症與躁鬱占整體精神健康狀況一半,對社群、社會造成重大影響;情緒障礙不分年齡都會發生,在15至24歲中比率最高。已知危險因子包括體質、壓力、睡眠等。 針對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基因研究,郭柏秀表示,過去多侷限於歐洲白人族群,這次她與國際團隊合作完成一項跨人種研究,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等多元種族樣本,結果於2025年初接連在國際科學期刊「細胞」(Cell)與「自然」(Nature)中發表2項研究成果。 郭柏秀說明,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雙極性情感疾患樣本逾290萬人參與;結果分別識別出697個與憂鬱症、298個與雙極性情感疾患風險相關的遺傳位點,比既有研究多出4倍。 從上述研究證實,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共同作用下增加患病風險;基因研究指出了潛在的細胞機制(從大腦突觸到腸道細胞)與藥物靶點的連結,提供未來探究新的治療方向與機轉的可能性;且研究包涵多個族群,以強化未來基因風險分數的應用,與個人化治療能更加具有族群上的涵蓋性,朝向全球適用的方向前進。 她也提到,這項研究結果未來可望更進一步發展並優化診斷標記,透過公衛層級的早期篩檢與預防策略降低疾病的不良影響,並期待能依據個人化的基因輪廓,量身訂製更好的疾病治療方案。

Read More

聽障視障等族群肝病檢查 脂肪肝偏多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攜手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善款,22日於肝病健康中心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童心寶貝」舉辦免費肝病檢查,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右2)出席。(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般人對抽血打針都會害怕,更何況心智障礙的「童心寶貝」,肝基會22日結合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童心寶貝、家屬及教保老師舉辦免費肝病檢查、癌症指數檢查並加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建立保肝防護。 現代人吃太好又少動,導致脂肪肝發生率提高,為避免脂肪肝演變成肝發炎、肝硬化甚至肝癌,B型肝炎帶原者,需定期追蹤,每3個月抽血驗肝指數、每6個月照1次腹部超音波。同時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 「童心寶貝」是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對心智障礙服務使用者的暱稱。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張菁倫表示,健康檢查對多數人來說,也許只是生活中的例行項目,但對童心寶貝,卻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一般人對抽血打針都會害怕,更何況童心寶貝,因為認知跟表達能力受限,容易產生害怕的情緒,常常就需要動員許多人力來協助服務。 這次肝基會2場檢查活動,共有5個中心,約75位童心寶貝、家長、教保員參加。要挑戰從來沒試過的超音波檢查。 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說,肝基會於10年前開始為全台灣各地,燒燙傷、聽障、脊隨損傷、顏面損傷及視障朋友們做免費的肝病檢查,發現脂肪肝人數偏多。 近年許多學者研究發現,B、C型肝炎帶原者,肝功能指數異常,病毒量越高會提高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