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查驗 金車自陸進口八角粉含蘇丹紅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6日公布最新邊境攔截結果,知名飲料廠從中國進口的八角粉,被驗出含有不得檢出的蘇丹色素,已要求業者整批銷毀,另外,自日本進口的蔥,也被檢出農藥殘留含量也不符規定。 食藥署表示,金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八角粉被驗出含蘇丹色素1號,由於蘇丹色素為不可添加於食物中的物品,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這1批170公斤八角粉必需直接在邊境銷毀,不得退運。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食藥署統計近半年,從今年2月18日至8月18日止,受理自大陸地區輸入報驗的八角粉,報驗批數為15批,其中不合格批數為2批、不合格率為13.3%,檢驗不合格原因為蘇丹色素不合格。 食藥署表示,已自113年4月11日起至115年8月17日止,對於中國報驗的八角粉在邊境採監視查驗,也就是100%檢驗蘇丹色素合格後才可輸入。

Read More

中醫調養消化不良

■陳俊銘 消化不良是一群症狀,也是由不同的疾病所引起。它通常指上腹痛、悶脹、惡氣、惡心、溢酸、心灼熱感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都跟飲食有關,因此就被歸類為上消化道的問題。 消化不良症(英文稱為dyspepsia)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可以找到結構上的異常與明顯病因的疾病,常見的有胃十二指腸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藥物引起的問題(如消炎止痛藥、酒精等),其次有膽道疾病、胰臟炎等,較少見的有惡性腫瘤、代謝性及某些特發性疾病;第二類是無法找到明顯結構上異常或其他病因者,這些又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又稱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症」,其症狀可分三大類型。第一類是類潰瘍型,以上腹痛為主;第二類是蠕動異常型,以悶脹、惡氣、易飽足感為主;第三類為類逆流型,以溢酸、反芻、心灼熱感為主。它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大部分的醫師在此類症狀持續3-6個月以上才診斷為此症。其成因為上消化道(主要為胃與十二指腸)的功能失調,可能為蠕動的協調不好,可能為腸道對胃酸、膽汁、壓力等敏感度增加。這些功能的失調可能起因於個人的體質或心理因素,或是外在的影響如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及某些食物等。     中醫治療消化不良,臨床症狀如有胃脹,常以回逆散、保和丸改善腸胃蠕動和消化,若胃鏡檢查發現潰瘍,可以安中散、半夏瀉心湯,加減白芨、蒲公英、丹參、延胡索治療潰瘍性疼痛。若有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現象、心灼熱感,可以海螵蛸、貝母、旋覆花、代赭石治療,單味藥如山楂、陳皮、麥芽、穀芽、雞肉金都有助於食滯消化。消化不良常會反覆發生,平時保養可以四君子湯加減麥芽、雞肉金、烏梅為主,健脾胃幫助消化。飲食避免油炸、太辣、太刺激性的食物,三餐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生活規律、不要過勞或壓力太大,避免熬夜及適度運動。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效果更好。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百億癌藥預算編50億 健保署管夠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百億癌藥基金預算編列不足,引發外界質疑癌症患者恐等不到用藥。健保署24日聲明指出,今年癌藥基金編了50億,明年仍會持續編列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預算50億元,且預算會疊加前1年未用完部分,所以明年將有約80億元預算可供癌症新藥收載。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115年度總預算案,歲入編列新台幣2兆8623億元、歲出編列3兆350億元,其中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明年度編列50億元,連同今年度50億元,合共挹注100億元;外界質疑癌藥基金編列不足。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初期執行較少,預估年底僅用掉一半;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為基金性質,與公務預算不同,若未使用完畢,可以不用繳回。隨癌症新藥使用人數增加,支出將逐步成長,未來新藥回歸常規給付後,基金預計穩定維持百億元規模運作。 健保署24日再度發布聲明指出,今年編有50億元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預算,全年預估約支用20億元,剩餘預算會留在癌藥基金,加上明年編列50億元預算,預算疊加合計預估約有70億元至80億元,可供未來癌症新藥收載;新預算均會疊加前1年未用完部分,逐步累積達百億元。 健保署重申,今年2月25日公告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原則,以利相關單位依循。 暫時性支付期間,經蒐集相關資料後,再提報藥品共同擬訂會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健保給付,搭配前瞻式預算機制,編列足夠總額新藥預算,提升癌症新藥可及性及減輕民眾治療負擔。 健保署表示,健保癌症新藥收載前,均會透過醫療科技評估及專家會議,接軌國際指引,積極議價為癌症新藥基金看緊荷包每1分錢,今年編有50億元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預算,加上明年持續編列50億元預算,累積將挹注百億元預算,健保將持續努力逐步到位百億規模。

Read More

一般人任護家負責人?衛福部不鬆口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護理之家照護糾紛訴訟案頻傳,但許多受聘護理負責人並非出資人,卻須獨自承擔法律風險,護理之家協會前任理事長周矢綾24日呼籲,應放寬為一般成年國民皆可任護理負責人。衛福部表示,依法護理之家護理負責人應由護理人員擔任。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聲明表示,理解護理之家制度問題所在,但護理人員和醫師等醫事人員一樣,依法可擔任機構負責人,這是保障專業地位和公平的重要制度;若貿然修法,可能導致責任歸屬混亂。 衛福部指出,護理之家是依據護理人員法所設立之護理機構,是護理專業而特許之醫事機構,其法制體例、制度設計與規劃和全國各類醫事機構一致,機構負責人須具該專業領域之專門職業技術人員資格之規範,因其涉及醫事機構之專業照護品質與民眾權益。 衛福部強調,護理之家是以照顧有護理技能照護需求的病人為主,可提供醫療照護與長期照護兩種照護,申請的給付也包括醫事服務及長照服務。與長期照顧服務法及老人福利法下的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老人福利機構設置目的不同,對負責人之規範也有所差異。 衛福部指出,護理之家協會修法有提出二個核心問題,一是投資人與護家負責人聘任與繼承上之問題,二是投資人與護家負責人之間,因契約產生之權利義務爭議,所衍生民事與刑事的困擾。建議可比照獨立型私立醫療機構如診所發展合約指引,解決現行投資人與護家負責人爭議。

Read More

熱!戶外活動適時補水擦防曬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距離開學只剩1個禮拜,秋老虎威力不容輕忽。急診醫師提醒,高溫環境身體的散熱機制容易超負荷,在安排戶外活動時每15~20分鐘小口補水一次,應注意防曬與補水,也可以適當塗抹抹防曬乳。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鍾稟彥提醒,暑假與連續假期是戶外活動旺季,不論是海邊戲水、登山健行,還是參加戶外音樂祭,都隱藏熱傷害風險。 高溫環境下,身體的散熱機制容易超負荷;若忽略補水、防曬與休息,可能從輕微不適迅速惡化成中暑,甚至危及生命。鍾稟彥呼籲,台灣夏季濕熱氣候加劇熱傷害的發生率,長者、幼童、慢性病患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更需提高警覺。 熱傷害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與中暑;其中,中暑最為危險,若體溫迅速升高至40℃以上,可能導致意識混亂、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常見前兆包括頭暈、心悸、惡心、肌肉痙攣與極度口渴。 鍾稟彥提出避免熱傷害的4大守則,首先是避開高溫時段,建議戶外活動安排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後,並盡量尋找陰涼或室內休息區;接著需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每15~20分鐘小口補水一次,大量流汗時可適量補充含電解質飲品。 另外,大熱天穿著透氣、防曬衣物,可以選擇淺色、輕薄、排汗材質的衣物,並配戴帽子、墨鏡,適當使用防曬乳。 鍾稟彥提醒,若出現頭暈、冒冷汗、心跳加快等身體警訊,應立即移至陰涼處、補水降溫,必要時就醫。

Read More

〈醫師專欄〉椎弓斷裂不可輕忽!正確保養守護脊椎健康

■黃建榮 45歲陳姓男子是熱愛運動的上班族,平時喜歡慢跑與打球。最近他發現下腰背部疼痛,甚至在彎腰或劇烈運動後會加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椎弓斷裂」,也就是常見的椎弓解離。這是一種發生在腰椎後方的小關節連接部位的疲勞性骨折,常見於青少年或長期反覆腰部負荷者,如運動員、需要長時間搬重物或過度使用腰部的人群。 椎弓斷裂多與反覆過度伸展、扭轉及壓力有關;若沒有及時發現與治療,可能進一步導致椎體滑脫,造成神經壓迫,影響行走與生活品質。民眾若有持續性腰痛,或伴隨下肢麻木、無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在保養與保健方面,預防勝於治療,首先要避免過度使用腰椎,減少長時間彎腰或搬運重物,保持良好姿勢,避免坐姿前傾或駝背,是日常最重要的保護方式;適度的核心肌群運動,如游泳或平板支撐可幫助腰椎分擔壓力,強化穩定性。若因工作需求必須彎腰搬物,應蹲下再起身,而不是直接用腰部出力。 若症狀明顯或已有椎弓斷裂,治療方式會依嚴重程度而定,輕微者可透過休息、藥物止痛與復健運動控制病情;必要時會建議穿戴護腰以限制活動,促進骨折癒合。若出現滑脫或神經壓迫,則可能需手術治療,以恢復脊椎穩定度。陳男在醫師建議下,暫停劇烈運動並進行復健治療,搭配護腰輔助,3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他也養成了正確姿勢與規律核心運動的習慣,生活品質逐漸回復正常。 椎弓斷裂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早發現並正確保養,大多能獲得良好控制。維持良好姿勢、避免過度使用腰椎、規律運動,才是守護脊椎健康的關鍵。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3D定位內視鏡鼻竇手術 改善痼疾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一名50歲女性因雙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多年前曾接受過傳統內視鏡鼻竇手術;近年來由於鼻息肉復發,鼻塞越來越嚴重,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鼻竇手術,並於術後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常規治療包括抗生素、鼻腔沖洗、類固醇鼻噴劑、口服類固醇及手術。然而,有些病人接受常規治療效果有限,需要多次手術,或是手術後仍無法有效改善嗅覺喪失或鼻涕倒流等問題,也有些病人身體狀況不適合接受手術。 朱峻緯表示,3D立體定位導航手術是利用GPS相似的運作概念輔助醫師執行手術,藉由將病人術前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的影像輸入導航系統,透過電腦掌握手術器械與開刀處的相對位置,有效指引病灶在解剖構造的區域,可隨時檢查開刀位置與情況,在內視鏡鼻竇手術中提供即時且精準定位。 另外,生物製劑是近年來新興治療方式,適合用於曾接受過常規治療、症狀明顯影響生活品質、且具有第2型發炎特徵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之成年病人。 朱峻緯表示,第2型發炎反應過去被認為是造成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的重要成因;近期也發現與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相關。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生物製劑都是針對發炎反應的重要激素進行抑制,可有效改善嗅覺喪失、鼻涕倒流、鼻塞等症狀,也有機會減少需要再次手術和使用口服類固醇的機率。 他也提醒,各種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不同,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有差異,比較常見副作用包含頭痛、鼻咽炎及注射部位反應等,一般來說都不算嚴重。

Read More

開學收心 身心調節雙管齊下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暑假進入尾聲,醫師建議,想幫助孩子收心,可以從生理調節層面及心理準備層面著手;而對於小一新生入學,則可著重認知發展考量和社交適應支持,讓孩子輕鬆面對開學,及早適應新環境。 苗栗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心智科醫師林岱岳表示,暑假期間孩子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作息紊亂,因此可先從生理調節層面著手,包含逐步調整作息:開學前1~2週開始,每天提早15~30分鐘就寢和起床,讓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恢復規律飲食:固定三餐時間,減少零食攝取;適度運動:增加白天活動量,幫助夜間更好入睡。 作息調整後則可協助孩子進行心理層面的準備儀式,像是建立期待感:與孩子討論新學期的趣事;漸進式引導:可安排一些需要專注的靜態活動,如拼圖、閱讀,重新培養專注力;情緒支持:理解孩子可能的焦慮,給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鼓勵。 面對從幼稚園畢業,即將踏入小學生活的小一新鮮人來說,在適應上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協助。林岱岳表示,6~7歲是兒童從具體操作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在認知發展上需著重學習模式轉換:從遊戲導向轉為學習導向,但仍需保持趣味性;注意力培養:小學需要較長時間的專注,可透過分段練習逐步延長;規則意識建立:幫助孩子理解並遵守校園規範。 另外,家長也要適時提供孩子社交適應的支持,包含人際關係準備:教導主動打招呼、分享、合作;獨立性培養:練習自己整理書包、綁鞋帶等;情緒管理:教導孩子表達情感的適當方式,處理挫折的策略。 在陪伴小一新鮮人的過程,林岱岳提供4項原則:1.提前熟悉環境:帶孩子到學校走走,減少陌生感;2.建立新作息:提前1個月開始調整為上學時間表;3.家校配合:與老師保持良好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狀況;4.耐心陪伴:適應期通常需要2~4週,給孩子充足的調適時間。 林岱岳提醒,如果孩子出現持續食慾不振、睡眠困難、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超過2週,建議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排除適應障礙的可能性。

Read More

高溫影響多巴胺分泌 炎炎夏日也會憂鬱焦慮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女子在大學時期因學業壓力導致心理健康出現狀況,雖透過藥物治療獲得控制,但偶爾仍需調整藥物,甚至住院治療。在社區關懷訪視員陪伴下,她逐漸願意分享內心感受,並接觸「會所」活動,與同儕一同討論午餐菜單、分工合作或參加各類課程,共同討論解決困擾。 炎炎夏日令人莫名覺得煩躁、提不起勁,甚至一整天悶悶不樂。許多人以為情緒困擾易在秋冬發生,其實炎夏同樣可能讓心理亮紅燈。有報告指出,氣溫上升1度可能增加2成4憂鬱及提升2成1焦慮風險,且高溫也會影響腦中血清素及多巴胺的分泌。當出現睡不好、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不穩等狀況,都可能是心理健康警訊。 台南市衛生局推動精神障礙者的社區支持服務,設立包括東區馥郁會所、新營區拾伊會所、新化區知南會所、安平區安平會所等4個據點,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安全、尊重、美麗且具支持性的空間。

Read More

失智症照護 醫病共享決策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失智症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吞嚥困難、食慾降低、拒絕進食等問題。醫師提醒,採醫病共享決策,除可確保患者的權益,並減少家屬在做出困難決定時的壓力。 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齡心智科主任朱智邦說,醫療決策不應僅考量生理需求,更應尊重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意願。由醫療團隊、患者與家屬共同來討論,根據醫學證據、患者的價值觀與需求,決定最佳照護計畫模式即為醫病共享決策。 失智症患者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出現吞嚥困難、食慾降低、拒絕進食等問題,不僅影響患者健康,也讓家屬陷入兩難。傳統上,部分醫療團隊可能會建議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 研究顯示,對於晚期失智症患者而言,鼻胃管餵食並未顯示能顯著延長壽命或改善生活品質,反而可能增加不適感及併發症風險。當失智症患者出現進食問題時,醫療團隊應提供完整資訊,包括各種治療選擇的利弊分析,如鼻胃管餵食、手工餵食、舒適性照護等,並尊重患者的預立醫療指示或家屬意見。 在失智症進食問題,家屬與醫療團隊會討論是患者的意願與生活品質,患者是否曾經表達過對於生命末期的治療偏好,是否曾經拒絕侵入性治療。醫療團隊再分析各種治療選項的利弊,包括鼻胃管、胃造口、手工餵食等方式的優缺點,並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給予建議。 另外,家庭成員對於病患照護的期望為何?是否能接受自然進食方式?或希望延長生命,這些都是溝通討論的重點。醫療團隊會從臨床經驗與最新醫學證據,協助家屬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可能結果,並提供支持性決策建議。 朱智邦建議,可及早進行預立醫療決定,讓個人提前規劃自己的醫療照護方式;並讓家屬在需要做決定時,能夠根據患者的意願行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