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

■陳俊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會使骨骼變得脆弱易碎而容易發生骨折的疾病,造成骨折的部位,大多在脊柱,髖部或手腕,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為最常見兩種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導致次發性的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外科手術療程,或是會加速骨質流失的藥物。 骨骼的基本結構是一種纖維網,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鑲嵌在框架內的,是鈣和磷等礦物質的填積物,以及少量的鈉、鎂、鉀。 骨骼包含三種組織:皮質骨、枝狀骨、骨髓。骨質密度是指骨骼組織在骨架中填塞緊密程度,也就是骨骼富含礦物質的程度,其中鈣是骨骼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 骨質密度受到遺傳、性別、種族、飲食、體能活動、荷爾蒙的製造、健康狀況、生活型態等因素影響,通常在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緩緩下降。 在骨骼生成的顛峰時期,盡量多存鈣質和其他礦物質進入骨骼銀行,提高巔峰骨質量,不僅可以抵銷或減輕日後骨質流失所造成的衝擊,也可能降低發生骨折的終身危險率。 臨床上有助骨質疏鬆改善的中醫治療包括,1.補腎填精:補腎藥物可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作用;2.健脾益氣:以健後天、補先天為主,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導致骨質疏鬆;3.滋肝養血: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臟血,司血海,主疏泄,腎精的充實,端賴血液的滋養,因些治療骨質疏鬆需酌加滋肝養血之品;4. 活血化瘀:骨質疏鬆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是腰背疼痛,痛則不通,因此瘀血是標症,腎虛是本,藉活血化瘀之品,有利解決疼痛的標症,另一方面有利氣升流通,進而促進腎精的生成。以上各有不同藥方對治。 預防骨疏鬆症十分重要,有許多積極行動有助預防,例如,保持飲食均衡,膳食中應有足夠的熱量、維他命和礦物質,尤其是鈣質與維他命D;經常運動,有助提高骨質量,避免吸菸和飲酒過量;青春期少女,應避免過度節食,以及其他可能干擾月經週期的行為。 傳統中藥中的龜鹿二仙膠是由龜板膠和鹿角膠組成富含膠原蛋白,是目前已被臨床證實,可有效改善骨質密度的中藥,在骨質疏鬆症治療上,有很大的助益。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代謝力下滑 4症狀是警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營養師林世航指出,代謝力下降並非中年人專利,生活壓力、外食高油鹽糖飲食及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可能讓代謝力提前下滑,而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便祕則為4大警訊,呼籲民眾一定要少吃多動,以免代謝症候群疾病纏身。 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20至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等於每4個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的盛行率達30.4%,女性則是19.7%。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如果放任三高數值飆高,腰圍及體重超標,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增。 林世航表示,肥胖與基礎代謝率直接相關,18至25歲的青壯年時期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之後開始下降,每10年約下降5至10%,若飲食與運動習慣未調整,多餘熱量易堆積成內臟脂肪,增加慢性病風險。 林世航指出,代謝變差的成因分為兩類,一是熱量囤積導致肥胖;二是能量與養分不足,引發疲勞、皮膚乾燥等問題。有些民眾於營養諮詢時表示,明明已經戒掉晚睡習慣,隔天工作卻還是疲累想睡覺,這是因為細胞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素轉換為能量的能力下降,當身體未獲得足夠能量就容易感到疲憊。 如果出現皮膚乾燥、手腳冰冷的情況,則是因為細胞活性降低,身體難以獲得足夠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皮膚失去所需營養素。另外,造成便秘的原因是腸道肌肉收縮力減弱,當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增加,水分過度吸收會導致糞便乾硬難以排出。 林世航指出,要改善代謝變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遵守「少吃多動」原則,或是可以補充益生菌以提升運動表現與耐力,並增強人體對葡萄糖的運用,刺激代謝與提高耐力表現。 林世航強調,並不需要刻意去運動,如不荅電梯改爬樓梯,或提前一站下車步行,看電視時做做健身操,就可提升活動量,啟動代謝引擎,遠離健康危機。

Read More

英專家:溫和電刺激提升算術表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數學不好嗎?最新研究發現,用電輕輕刺激一下大腦或許有點幫助。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暗示,溫和的電刺激可以提升算術表現。這個研究除了讓人重新窺視數學能力背後的大腦機制,也提供一個改善學習的潛在方法。 研究人員主張,這項發現到頭來可以協助縮小認知差距,並有助於建立一個智力更公平的社會。 率領這項研究的英國莎麗大學神經科學家柯恩.卡多希與同事以72位牛津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掃描他們大腦來測量3個關鍵區域的連結性。受試者接著動手解數學題,有些需要計算來得出答案,有些得靠背過的解方得之。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負責執行功能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處理記憶的後頂葉皮質區之間連結愈強,計算表現就會愈好。 當研究人員進行「經顱隨機訊號電刺激」,也就是以裝有電極的帽子對大腦進行無痛刺激,成績較差的受試者表現就有所改善,幅度達25~29%。 研究團隊認為,刺激之所以發揮效果,一是因為加強了神經元的興奮性,二是與GABA這個抑制神經元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有了互動,進而有效彌補部分受試者較弱的神經連接。 對大腦進行無痛刺激後,原本表現較差的受試者得分不但追上大腦構造天生就比較好的人,甚至更勝一籌。然而,對表現已經很好的受試者而言,大腦無痛刺激並無加分效果。 柯恩.卡多希提醒民眾切勿在家中嘗試。

Read More

每日平均47人罹乳癌 逾61%未定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7月5日世界比基尼日(World Bikini Day),在這象徵「身體自由」的日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呼籲,女性展現外在美的同時,不要忽略乳房健康;穿上比基尼擁抱自由的同時,也別忘了定期做乳房檢查,守護生命的根本。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公布資料,乳癌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全台新診斷乳癌個案達1萬7366人,等於平均每天有47位女性確診乳癌。乳癌年輕患者人數也持續增加,不乏30多歲女性就在職涯或育兒階段被迫中斷人生規劃,面對身心與經濟的雙重壓力。 乳癌可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且有效治療。根據國健署資料,乳癌第0期或第1期的5年存活率近100%;即使在第2期發現,5年存活率也在9成5以上,「早篩早治」是對抗乳癌的關鍵。 國健署今年起推動乳癌擴大篩檢,年滿40~74歲女性可享有2年1次公費篩檢服務。統計至今年5月底,篩檢人數達6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1萬人次,顯示透過政策推廣與新制上路,已增加女性篩檢誘因。 乳癌病友協會觀察,許多年輕女性對乳癌仍存有「離我很遠」的錯誤印象。根據協會去年調查,有超過61.5%的女性未定期篩檢,高達46.3%女性不篩檢原因是「未達政府公費補助年齡」,自認不須篩檢。 事實上,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年輕女性確診也不再是少見的樣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提醒,乳癌防治應該從年輕做起,未達篩檢補助年齡者更應該注意身體變化,強化保健意識。

Read More

翁泌尿道感染 在宅照護改善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85歲曾姓老翁因發燒、咳嗽急診,診斷為泌尿道感染與支氣管炎,考量過往住院經驗不佳,家屬選擇在宅照護。醫療團隊每天派員到府注射抗生素;第3天病況加劇時,更由呼吸治療師到宅協助拍痰、遠距醫師即時調整用藥,並教導家屬使用監測設備。8天療程後,曾翁病情穩定,由醫師到宅評估結案,無縫轉接至居家醫療團隊持續追蹤。 面對高齡化與急診壅塞問題,羅東博愛醫院加入衛福部「在宅急症照護計畫」,讓病人不必住院也能在家接受急性醫療照護。急診科主任許智翔表示,「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情況可望改善,這項跨團隊合作服務不僅減輕急診壓力,也提升家庭照護便利性。醫院將持續推動此人性化創新服務,讓醫療走進社區。

Read More

〈醫師專欄〉膝蓋腫脹怎麼辦

■林敬為 膝蓋腫脹是骨科門診每天都會遇見的問題,無論是否是因為外傷造成,都會造成膝蓋疼痛,活動度受限,進而影響行走以及日常生活。面對這種狀況,需要從幾個面向找出原因。 首先,確認膝蓋腫脹是否由外傷造成。無論是車禍,跌倒或是運動傷害,都會造成膝蓋腫脹;如果腫脹的程度嚴重,或是腫脹的速度很快,必須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檢查是否有骨折脫臼、韌帶受傷或膝蓋內半月板軟骨破裂情況。 若膝蓋腫脹並非由外傷造成,可先回想過去是否有類似狀況。像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有一些民眾會因為發炎的情況較厲害,造成膝關節積水腫脹的情形;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民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似疾病,也有可能在膝蓋或身體其他關節處,因疾病發作的原因造成關節發炎腫脹。 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好發於男性的痛風,當痛風控制不佳,造成關節內有痛風石沉積時,就可能會常常造成膝蓋有疼痛以及腫脹積水;有些凝血功能不佳的病人,也可能在不經意的輕微碰撞間,造成關節腫脹出血的可能。如果沒有前述情況,也可以確認最近是否有發燒、發冷發抖的情形,若有此情形合併膝關節疼痛、紅腫發熱,須盡速就醫,並排除如化膿性關節炎等關節感染的狀況,避免關節因為細菌感染造成軟骨及骨頭進一步傷害。 如果膝關節過度使用的話,也可能造成膝蓋有疼痛腫脹的狀況。例如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健行登山好幾個小時;或是平常只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突然心血來潮跑去參加馬拉松,做出超過平常膝蓋負擔的活動,也會造成膝關節發炎,進一步引起腫脹積水的可能。 當膝蓋發生腫脹疼痛情況,可先冰敷治療降低進一步惡化機率,並即時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及早確認造成腫脹的原因,避免膝關節進一步傷害。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抗膽固醇藥仿單 統一精確警語

本報綜合報導 抗膽固醇藥物「斯達汀」(statin)年用量近10億粒,食藥署公告修訂中文仿單內容,統一「禁忌」中對肝臟疾病相關敘述,並將「警語及注意事項」的「肝功能」修正為「肝生化值」,讓用詞更精確。 食藥署2日公告,凡持有statin類藥品許可證的藥商應於明年5月2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依《藥事法》規定廢止其許可證。 食藥署藥品組研究員祁若鳳說明,statin類藥物在臨床上是第一線降血脂藥,台灣核准的藥品共atorvastatin等7項成分,包含單方及複方,其適應症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混和型血脂異常等。 據統計,民國113年statin類藥品健保處方用量近10億粒。這次修訂首先是統一「禁忌」段落中,肝臟疾病相關敘述為「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償性肝硬化」;另外在「警語及注意事項」,將「肝功能」修正為「肝生化值」,讓用詞更精準。 目前核准statin類藥品許可證共約187張,皆為處方藥。食藥署提醒,請醫療人員於處方該類藥品前,謹慎評估病人用藥臨床效益及風險;如果病人對於使用statin類藥品治療有疑問或疑慮,請諮詢醫療人員。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使用斯達汀類藥物時,有部分患者肝生化值會上升,主要監測重點是肝臟指數ALT(GPT)數值,當上升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即符合臨床上定義藥物對肝臟造成顯著影響標準。 若用藥後肝指數上升,鍾伯欣強調,首要任務是釐清原因,國內50歲以上族群仍有一定比例的B、C肝帶原者外,很多時候肝指數異常元凶並非藥物,例如睡不好、熬夜、飲酒等,或與三高及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的嚴重脂肪肝;除建議患者尋求肝膽腸胃科專家意見,他通常會安排病人在用藥後3個月抽血追蹤、評估。

Read More

狼醫查詢平台難產 民團:就醫安全不能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狼醫事件頻傳,其中甚至不乏不孕症權威等名醫涉案。民間團體5日指出,衛福部5月承諾1個月內提出「狼醫查詢平台」規劃,期限早已屆滿,民眾就醫安全不能拖延。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5月允諾,1個月內完成規劃,確保未來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透明,公開醫療人員是否有執行業務不當移送懲戒等相關紀錄。然而,醫改會在臉書質疑,民眾的就醫安全難道可以一再拖延?建立可近便查詢醫師不當紀錄的平台,是最基本的病人知情權與安全保障。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衛福部長邱泰源1月曾公開承諾3個月內完成研議已跳票,後續經民間倡議與國會質詢多方壓力,衛福部於5月21日再次承諾1個月內提出規劃;但期限早已屆滿,依然看不到任何具體成果。 林雅惠批評,肩負培育專業醫師、維護醫療品質責任的專科醫學會,至今選擇沉默與缺席,而衛福部竟又再次跳票。面對醫學會的失職與主管機關的消極作為,「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終結這樣的包庇文化?」 醫改會呼籲,作為專科團體的代表,應主動擔起專業自律的責任,公開承諾杜絕性暴力、捍衛醫療倫理。唯有嚴守職業道德,方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願意守護病人權益的好醫師,不被害群之馬連累。 對此,林靜儀說明,剛開完醫懲會,正評估現成法源能處理到怎樣的程度,包括只針對醫師或納入其他醫事人員等,若需要補強,才會進一步討論修法相關事宜。

Read More

童染猩紅熱 毒性休克重症送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暑假到來,孩子參加活動多,好發於國中小學童的猩紅熱病例明顯增加。1名年約8、9歲學童起初僅有發燒、肌肉痠痛,不到2天就出現血壓驟降、全身出疹、休克送醫,演變成毒性休克症候群,送加護病房搶救,目前仍住院中。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說明,猩紅熱的致病菌是A型鏈球菌,好發年齡在5~15歲間,主要經由飛沫與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全身出疹以及草莓舌,傳染力不低。 邱政洵表示,猩紅熱過去多半在春、夏交替之際現蹤;但今年即使已進入夏天,且天氣炎熱情況下,病例卻未減,流行情形與過去不同。最近在診間1天可以看到2、3個猩紅熱病人。 他指出,A型鏈球菌依菌體表面的M蛋白,分為多種型別,台灣過去流行的多為M12型,通常引發較輕微感染;而M1型重症風險較高,其中「M1 UK」菌株因毒性強,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甚至俗稱「食人菌感染」的壞死性筋膜炎,曾在英國造成多起嚴重感染案例。 M1 UK菌株在台灣雖尚未大流行,國內仍曾監測到蹤跡,必須提高警覺。邱政洵說,A型鏈球菌目前沒有疫苗可打,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控制;若演變為重症,則需立刻住院,以靜脈抗生素、升壓劑與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性治療,爭取時間搶救。 暑假期間人潮流動大,社區同時流行COVID-19、腺病毒等疫情。邱政洵呼籲,家長若安排學童參加營隊、室內活動時,應落實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等,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公衛師法上路5年 健保署催生首位公職公衛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國內2020年通過《公共衛生師法》立法迄今已5年,卻沒有一名公衛師任公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石崇良4日表示,健保署開出2個專技人員轉任名額,特別指明希望有公衛師來報名,公開徵求到7月11日為止。 台灣於2020年通過《公衛師法》,並在2021年招考第一屆公衛師,但新法上路5年,通過考試的公衛師,卻沒有人進入公務體系,引發批評。 石崇良說明,根據規定,若有心公務人員通過高考,卻在受訓過程中發現志向不合、或因不適應而離開,可經報請主管機關同意,改以醫事人員或公衛師等專技人員,經評選任用經國家考試、具專業證照者。 健保署開公務機關之先,開缺徵求公衛師,石崇良說,因考量健保工作中,除傳統保險業務,也要跨足大家醫計畫、居家計畫等健康計畫規劃,還要銜接健保與長照,非常需要公共衛生師在流行病學、統計等方面專業,因此這次有2職缺特別指明公衛師,以搭配「三高防治888計畫」、「癌症國家防治計畫」等健康計畫。 健保署指出,這是健保署首次任用公衛師,相關徵求將到7月11日截止,希望有志的公衛師們可以踴躍報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