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減退憂失智 竟缺B12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7歲科技業主管A先生長年吃素,近期出現記憶力減退、身體無力、情緒起伏大,甚至伴隨心悸與口苦,擔心是否罹患失智症。前往診所進行腦年齡檢測評估,結果顯示腦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 身為台灣營養精神學會會員的身心科醫師尤冠棠分析,A先生長期服用胃藥控制胃食道逆流,並為了健康服用降血糖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影響營養吸收。 進一步驗血後,確診A先生的維生素B12濃度偏低,而這可能正是導致他記憶力變差的關鍵因素。經過3個月的B12補充與調整後,A先生的記憶力與專注力顯著回升,身體狀況與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 尤冠棠解釋,部分生理異常可能導致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但並非所有記憶問題都是不可逆的失智症。例如: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焦慮症影響認知功能;慢性營養不良或腸胃吸收問題,其中,長期服用制酸劑、胃藥、二甲雙胍等藥物,可能降低維生素B12的吸收,增加缺乏風險。 尤冠棠提醒,如果有記憶力減退、健忘;情緒起伏大、憂鬱、焦慮;疲勞、虛弱、無力;心悸、心跳加快;手腳麻木、刺痛感(神經損傷);口苦、口腔潰瘍、舌頭腫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呼吸急促等症狀,應考慮檢查B12濃度。 記憶力減退不一定是失智症,可能是B12缺乏導致的「可逆性失智」。尤冠棠強調,尤其素食者、老年人、長期飲酒或腸胃手術者,更應注意B12補充,避免對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Read More

停經後出血 子宮內膜癌警訊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根據國健署癌症資料指出,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婦科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苗栗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婦科主任林敬旺表示,今年2月已連續診斷出4位子宮內膜癌的病人,顯示其對婦女健康的威脅實在不容忽視。 林敬旺說明,4位病人的年齡介於52-59歲,皆因停經後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而就醫,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子宮內膜增厚的情況,在接受子宮鏡進行子宮內膜切片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因此,安排腹腔鏡微創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術後皆恢復良好並順利出院。 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包括:停經後陰道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過多、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其中,停經後陰道出血是最常見且最重要的警訊。主要的高危險因子則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無生育史或晚生育、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而未合併使用黃體素、家族有子宮內膜癌或乳癌、大腸癌病史的婦女。 治療方式分別為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其中以手術進行子宮全切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及骨盆腔淋巴結切除等為主。林敬旺醫療副院長表示,現今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可大幅減少病人的疼痛感、縮短住院時間,並加速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相較於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出血少,且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對病人而言是相當大的福音。 對於預防及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林敬旺建議女性應保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高脂肪及高熱量食物,並定期接受婦科檢查。特別是停經後婦女,若有任何不正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網傳溫茶偏方治咳 中醫:不具療效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日網路盛傳咳嗽咳很凶,可以到手搖飲店買溫的「無糖綠+半糖紅」,喝3天就不會咳了?這一止咳偏方奇效引發上萬網友關注。中醫師表示,這偏方並非治療咳嗽的理想組合,因其性味衝突,難以針對特定證型發揮療效。 分析網傳茶飲止咳偏方,彰化馬光中醫師劉宗昇指出,在中醫古籍中,茶(多指未經發酵的綠茶類)被視為一種性寒、味苦的飲品,具有清熱除火、下氣消食、利水滲濕及醒神安魂之效。古籍應用例證如《千金方》中提到,以茶湯解暑熱或可搭配藥物治療熱毒瘡瘍,反映了綠茶清熱解毒的實用性。 紅茶因發酵而性轉溫,在古籍中無直接記載,但可根據茶的加工變化與中醫理論推衍其功效。根據中醫的性味歸經觀點,紅茶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胃、心經,對人體的調理作用主要體現在溫補和促進循環方面,包含溫胃散寒、助消化、活血化瘀、提神益思及養生調補之作用。 劉宗昇表示,在中醫的看法上,綠茶混紅茶在一定程度上有調和性味,形成「寒溫並用」的效果,或許有潛在作用,但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組合缺乏針對性,且糖分可能滋生痰濕,反而會造成痰咳,寒溫對沖也可能降低整體療效。 對於溫的無糖綠茶與半糖紅茶,劉宗昇表示,並非治療咳嗽的理想組合,因其性味衝突,難以針對特定證型發揮療效。

Read More

國人鈣不足 4NG習慣易骨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7歲以上國人的鈣質皆未達足夠攝取量,健檢機構也示警,客戶近半數骨質減少,鈣質攝取不足加上骨質流失後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營養師提醒,應儘早養足骨本以預防骨質疏鬆。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高可欣表示,鈣質確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骨質的儲存與流失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年輕時未建立「足夠骨本」,中年甚至更早就可能面臨骨密下降的問題。 尤其不少民眾更可能有些不良生活習慣,像是:每天至少1杯濃咖啡;喜歡高油、高鹽重口味食物;很少運動;肥胖或過度減肥;喜愛待在室內或過度防曬等,就可能會導致骨密度不足,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使骨骼難以承受外力,甚至因跌倒而骨折、劇痛或壓迫性骨折,影響生活品質。 足夠的鈣能幫助保持骨密度,維持骨骼健康。高可欣表示,平時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鮮奶、乳製品、小魚乾、海帶、豆干、黑芝麻等。也能夠透過小技巧在日常中增加鈣質的攝取,如喝豆漿或牛奶時加入黑芝麻粉、外食小菜挑選涼拌海帶及小魚乾。 高可欣表示,必要時也可透過保健品補充,市售產品選擇多且型態多樣,錠狀為最常見且攜帶方便的形式,液態及粉劑較易入口,適合有吞嚥困難或年長者,可依照自身需求挑選,挑選建議:複方優於單方,同時含有鎂、硒、維生素D等協助骨骼建構的營養素;劑量足夠200-300毫克,分次補充吸收效果較佳,視需求量每日2~3次;天然來源且吸收率較高的海藻鈣尤佳。 高可欣表示,除了鈣,還有許多協助骨質建構重要營養素,包括維生素D、K、鎂、磷等,這些營養素都能從食物中獲取,並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深綠色蔬菜、每週1-2次深海中小型魚類,並減少高鹽及加工食品,避免高鈉增加鈣流失,過多磷影響鈣吸收。

Read More

早療個案攀升 民團籲增加量能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國教行動聯盟24日舉行記者會,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實際療育量能增加卻有限,導致許多個案可能無法獲得即時療育,國教盟呼籲政府應儘速增加早期療育量能,並全面檢討制度缺失,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落實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 國教盟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從2017年23,535人增至2024年39,145人,但每年療育量能卻有限,例如2024年通報需求39,145,療育量能僅增加1,483人,意味著早療量能供不應求。 國教盟提到,早療的聯合評估要排隊,進入療育服務還要再等,家長發現兒疑似遲緩後,要在第1年就要進入療育服務幾乎不太可能,部分安置機構需早療的兒童比率高,但資源卻不足;每延遲1年治療,孩子的遲緩程度就可能增加20%,錯過0至3歲黃金治療期,未來特教生比率就可能拉高,量能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國教盟表示,很多家庭發現孩子狀況的時間較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政府若投入1元早療經費,未來就可減少3元特教經費,呼籲政府重新定位早療方向,不要視為福利政策,而是當作基本的醫療權和教育權,並導入早療喘息服務,如開放長照車接送早療兒童,減輕照顧者身心壓力,以提升家庭功能穩定性。 國教盟也提出3大訴求,呼籲政府擴大早療資源,增聘治療師並增設早療據點,縮短評估與療育等待時間;導入喘息接送服務,將長照車納入早療體系,讓早療兒童能有穩定的車輛與人力接送;同時改革早療補助制度,讓經費能符合實際需求,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以利資訊透明。

Read More

健保虧損 專家籲參考星制度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針對目前面對健保虧損,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提出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台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 陳自諒受邀至清華大學EMBA在專職班,在「董座的經營哲學」課程和學子作「我從醫師到院長的變形記」專題演講,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 談到健保虧損,陳自諒說,可參考新加坡醫療分級制度,設置醫療儲蓄帳戶,政府強制規定,每人薪資的一部分須存入個人醫療儲蓄帳戶。其次是大病保險,遇到大筆醫療開銷時,由政府提供的保險協助支付;另外,還有社會安全網,針對經濟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提供補助,以及自費與政府補助並行,公立醫院設有不同等級病房,病房等級越高,自費比例越高。 陳自諒說,台灣要落實新加坡模式仍有3大挑戰,首先,社會接受度問題,台灣民眾已習慣「低負擔、高覆蓋」的健保模式,若要改為部分自費,勢必會引發強烈反彈。其次,薪資結構不同,新加坡薪資較高,強制儲蓄較易推行;但台灣薪資較低,若強制扣款存入個人醫療帳戶,可能影響民生開支。第3,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新加坡幅員較小,醫療資源集中管理相對容易。台灣健保應採漸進式改革方向,導入部分自費機制,參考新加坡的分級病房制度。 陳自諒指出,台灣可先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以降低全民健保的長期財務壓力。其次,強化分級醫療,限制小病先由基層診所處理。第3,適度調漲健保費率,提高高收入族群的負擔比例,使財務運作更穩定。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

■陳俊銘 落枕的形成通常是經歷一段時間的疲勞,可能是勞累壓力大,睡眠不足、固定姿勢時間太久,造成頸部肌肉僵硬,若是睡覺的姿勢不良,常導致肌肉過度收縮而產生痠痛的症狀,出現明顯的肌肉痛點,於是落枕產生了。嚴重點甚至產生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椎神經,除了造成頸部劇烈疼痛、上肢痠麻,也會出現疼痛。 頸椎的兩塊椎骨間,前面是椎間盤,後面是小面關節,椎間盤有如脊椎的避震器,而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都是關節軟骨,可以讓頸椎做出前彎、後仰、旋轉動作,如果從人體的左側看,頸椎應呈現C型曲線,這個曲線會讓頸椎的受力面積最大,單位面積的壓力最小、最均勻。 臨床上,20-50歲上班族及長期低頭姿勢的人,如眼科、牙科、外科醫師、木雕師等,都是落枕的高危險群。有些小學生,若有頸椎側彎、姿勢不良,也可能出現落枕症狀。             反覆性的落枕是個警訊,表示頸椎自然的C型曲線出問題。常因長期的錯誤姿勢造成,例如念書或使用電腦姿勢不良,常躺在床上、沙發上看書、看電視、玩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長時間低頭沒適當休息,讓頸椎受力不均勻,椎間盤承受過多壓力,導致椎間盤突出,也代表椎間盤可能開始有退化現象,一旦退化,就越來越容易落枕,萬一壓迫到神經,還會併發上肢痠麻痛的症狀。 落枕在中醫的治療,小針刀療效很好,沿著頸肩背找出痛點,通常形成落枕須經一段時間,頸部肌筋膜勞損發炎產生沾黏,壓的時候會有很清楚條索狀痛點,透過小針刀鬆解肌筋膜沾黏,當下,落枕立刻改善。 後續,配合中藥如身痛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芍藥甘草湯加減葛根、羌治、丹參、木瓜等,改善氣血循環、放鬆肌肉,有助落枕改善及預防反覆發生。 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平時保養勿固定姿勢太久,避免熬夜、壓力太大、過度勞累,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規律運動人口達8成 眼鏡族困擾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的近視人口比例高居世界之冠,平均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對於近視族群來說,常見的10項運動困擾,多數人卻隨著時間久了而日漸習慣,容易忽視不適問題,不知不覺中影響運動的表現。 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表示,全台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高達82%,熱愛運動的近視族群,都能感同身受戴眼鏡運動的不便,配戴眼鏡者易因撞擊造成眼鏡變形或損壞、流汗造成眼鏡滑落、鏡片髒汙影響清晰度、流汗及溫差造成鏡片起霧、鏡框邊緣讓視野受限等困擾。 即使配戴隱形眼鏡,也會有容易因空汙或風沙而產生異物感、長時間配戴導至眼睛乾澀不適、不慎揉眼或碰撞會導致角膜受傷、游泳或水上活動易有感染風險、耗費更多運動前後的配戴與清潔時間等等,但多數人卻隨著時間久了而日漸習慣容易忽視不適問題,不知不覺中影響運動的表現。 吳孟憲表示,現代近視雷射手術不僅精準度提升,恢復期也大幅縮短,對於熱愛運動的近視族群來說是一大優勢。比起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可能帶來的困擾,近視雷射提供了穩定的視力狀態。 吳孟憲強調,透過專業的術前評估與術後照護,能幫助更多運動愛好者擺脫近視不便束縛,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

Read More

護師年薪平均72萬 醫團:非固定 含年終績效獎金等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近期護理人員薪資問題引發社會關注,醫師公會、護理師公會等5大醫事團體23日指出,推動新護病比關鍵是積極留才和攬才,除醫院應強化護理人員薪資待遇,也盼政府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到6%以上,並保障健保點值在0.95以上。 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護病比是醫院護理人員和照顧住院病人比例,台灣護理人力長期面臨短缺窘境,為改善護理人員就業環境,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自去年起上路。據衛福部資料,今年1月三班護病比整體達標率醫學中心59%、區域醫院49%、地區醫院86%,所以補足護理人力是解決急診壅塞問題根本。 洪子仁表示,目前護理人員薪資數據主要來自勞動部職類別薪資調查,及衛福部醫院護理服務量調查,兩個調查顯示護理人員平均年薪平均為72.2萬元到72.5萬,護理人員在醫療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薪資應合理反映其專業價值與貢獻。 洪子仁指出,這項平均薪資含經常性薪資,如本薪、專業加給等,及非經常性薪資,如年終獎金、績效獎金等,並不代表每名護理人員的固定月薪。護理人員的薪資包含多項組成部分,僅關注單一數據可能導致誤解,看護理人員收入時應綜合考量。 洪子仁強調,要提升護理人員就業吸引力,除了醫院應強化薪資待遇之外,盼政府也要多給獎勵措施,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到6%以上,保障健保點值0.95以上,強化醫療機構經營韌性,如此積極留才和攬才,推動新護病比才能水到渠成。 發布聯合聲明的5個醫事團體為台灣醫院協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等。

Read More

基層藥師反彈 中醫藥司:中藥販售新令 不涉調劑權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日前公告,符合資格者得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但基層藥師團體認為「藥」應統一由藥師管理。中醫藥司22日說,主要是為避免中藥行凋零過快,且採購販售不涉及調劑權。 法令不完備、加上沒有國家考試給照雙重夾擊,傳統中藥產業式微。中醫藥司108年公告《藥事法》103條解釋令,有條件讓一定時間內實際從事中藥販賣業務者,繼續經營中藥房。今年3月18日再公告,新增核釋《藥事法》第103第2項後段「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規定,即起生效。 新規一出,引發基層藥師團體討論,認為恐損及藥師在中藥調劑領域的專業,更危及廣大使用中西藥物民眾的用藥安全。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表示,西藥、中藥都是藥,應由藥師統一管理,呼籲衛福部撤回解釋令,否則不排除動員上街陳抗。 對於基層藥師的反彈聲浪,中醫藥司長蘇奕彰解釋,台灣中藥高達9成自國外進口,其餘是國內生產的品項;若國內中藥商凋零速度過快,恐影響民眾在醫療與食材等方面中藥使用。為維持國人良好的中藥使用條件,讓有品質的中藥商有補救機會。 蘇奕彰強調,中藥相關科系對中藥學分的要求,比中醫師、藥師學習中藥的規定更為嚴格;新的解釋令並不涉及藥師在意的調劑權問題,不會因為中藥商能加入採購銷售就有調劑權。且中藥行本就有販售限制,對藥局銷售業務不會有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