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醫用棉花棒 超量恐罰200萬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有民眾網購棉花棒遭裁罰10萬元。檢方對外說明,10萬元罰金並非依《醫療器材管理法》處罰,係因涉及未到案遭拘提等,全案仍在偵辦中。食藥署23日提醒,棉花棒若標示滅菌、消毒、傷口清潔等即屬於醫材,網購還是要符合法規,違者最高處200萬元。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長錢嘉宏表示,醫療器材本身的目的是基於醫療效能用途;如果棉花棒外包裝特別強調滅菌、消毒、傷口清潔等,即為醫療器材。若用於清潔皮膚等與治療目的無關,屬於一般商品。 依「通訊交易通路販售醫療器材之品項及應遵行事項公告」規定,只有部分醫療器材可於網路販售,且販售者必須是販賣業醫療器材商或藥局,產品必須於國內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販售者必須於網頁刊載醫療器材品名、許可證字號等資訊予消費者。 食藥署以醫用棉花棒為例,依據「特定醫療器材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相關規定,專供個人自用的醫用棉棒且數量合計不超過200支,得以便捷通關方式輸入,無須向食藥署申請專案核准,以每半年一次為限。 假如進口專供個人自用的醫用棉棒數量超過200支,應依規定檢齊資料及繳納規費提出專案申請,且申請數量以6個月用量為限。如有未經核准而製造、輸入醫療器材,依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處6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錢嘉宏提醒,雖然輸入醫療器材可以申請個人自用,出國採購前最好還是留意是否為醫療器材,包括限量、是否能個人自帶等規定,以免誤踩地雷。 至於該台南民眾網購棉花棒超量被裁罰10萬元的原因,錢嘉宏解釋,根據檢方對外說明,10萬元罰金並非依《醫材法》處罰,而是涉及未到案遭拘提等,目前案件仍在檢調偵辦中。 食藥署強調,已針對網路販售醫療器材加強網路巡查,倘發現販售醫療器材涉違規情事,均依法查明處辦。如有意圖販賣、供應而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依《醫材法》規定,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

Read More

8成國人攝取不足 蔬果占一半護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人有超過8成蔬果攝取不足,潛藏肥胖與三高等健康風險,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攜手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將國際EAT-Lancet組織建議的「植物為主飲食」理念化為具體行動,推出簡單卻又充滿力量的「蔬果占一半」飲食法,期盼透過飲食創新,守護健康,同時實踐綠色環保。 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指出,倡導低碳蔬食的理念,不僅能改善營養均衡,更能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率。萬芳醫院已率先將「蔬果占一半」理念融入日常,從病房治療餐、員工餐廳一路拓展至社區,用餐桌上的改變實踐ESG永續發展目標。 「蔬果占一半」飲食法與國健署提出的「我的餐盤」概念一致,強調每餐蔬果應占據餐盤一半。蛋白質則建議以豆類、魚類、蛋類為優先,肉類為最後選擇,以增加植物性蛋白的攝取,減少飽和脂肪攝取。 萬芳營養團隊進一步將理念落實在醫療照護,病房普通餐加入藜麥、紫米、燕麥、玉米等高纖食材,治療餐則特別增加一道青菜,確保蔬果比例達到餐盤一半。同時,優先選用當季蔬果以及國產食材(共140項),降低食物運輸碳足跡,讓每一口都兼顧健康與環境。 萬芳醫院表示,健康和永續是不可分割的,推動蔬果占一半的活動,不僅是飲食習慣的調整,更是面對氣候變遷與公共健康挑戰的積極行動,從醫院病房到員工餐廳,再延伸至社區,擴散到每一個人,每份餐食都乘載著守護健康與環境的承諾。

Read More

少吃寒涼瓜果 處暑養生 調和脾胃祛濕清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處暑」節氣意指「暑氣至此而止」,落在每年8月23日前後,中醫師認為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關鍵節氣,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調和脾胃、祛濕清熱,為秋季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簡浚崴表示,此時炎夏的酷熱逐漸退去,白天仍有餘熱,日夜溫差漸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極易使人體出現調節不及的反應。 針對處暑常見的不適狀況,簡浚崴表示,中醫會以健脾祛濕、清熱生津、固護陽氣3大方針進行調養。養生應以「調和脾胃、祛濕清熱」為核心。透過適當藥膳、穴位調養與生活調整,不僅能減少季節交替的身體不適,也為迎接秋高氣爽、乾燥寒涼的環境打下健康基礎。 簡浚崴表示,建議可飲用山楂茯苓薏仁茶,材料:山楂10克、茯苓10克、薏仁15克、陳皮3克。作法:薏仁先浸泡1小時。將所有材料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20分鐘。濾渣後代茶飲用,可反覆回沖1-2次。功效可健脾化濕、消食解膩、調暢氣機,適合處暑時飲用以助消化、減輕倦怠。 其次在穴道保養方面,可取足三里穴、豐隆穴、迎香穴,每日按壓或艾灸5-10分鐘。還可以艾葉生薑浴藥浴調理,作法是將艾葉20克、生薑片30克,煎湯倒入溫水中泡腳15分鐘,可溫陽散寒、改善倦怠與關節不適。 此外,再加上運動與生活作息,適合晨起或傍晚進行輕緩運動,如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流通。晚間避免過度熬夜,以滋陰潛陽,調和作息。飲食上宜清淡、少辛辣油膩,少吃寒涼瓜果(如西瓜、梨),以防脾胃損傷。

Read More

防突破感染 5歲以下可追打肺鏈疫苗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9月份開學季到來,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群聚活動容易使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升高,5歲以下幼兒與高齡長者仍是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可追加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強化保護。 邱政洵表示,臨床上18歲以下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約84%為突破性感染,其中以血清型3、19A、19F位居前3名,而大部分突破性感染發生於2至7歲之幼童,這是因2至7歲幼童距離最後1劑公費疫苗已有1至5年,抗體濃度隨時間下降導致防護缺口。 邱政洵指出,由於血清型3之莢膜特別厚,如同有金鐘罩保護,可躲避免疫系統攻擊,需要更高濃度抗體才能有效預防,因此全球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10年來,血清型3不僅突破性感染比例高,重症與致死風險也更高。 而目前台灣區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規劃為,2個月、4個月、12至15個月各接種1劑PCV13疫苗。但由於1歲前兩劑間隔過長,醫界建議6個月時可自費追加1劑PCV13或PCV15,降低感染風險。此外本土研究及國內流行病學報告均顯示,2至5歲是國內幼童感染高峰期,若2歲前未完成4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考慮自費補強,重建健康防線。 除了13價、15價疫苗外,現在已出現了20價疫苗,邱政洵表示,選擇疫苗時不應只考量價數,臨床研究也顯示,不同疫苗針對各血清型別可誘發的抗體反應仍有所差異,建議家長們在選擇時,可將疫苗針對血清型3等高危險型別的保護力也納入考慮標準。防疫並非個人責任,當群體中有足夠比例的人接種疫苗,就能形成「群體免疫」、降低感染破口。家長應正確認識疫苗,不要因擔心副作用而不接種。

Read More

脂肪肝纖維化 飯前深蹲+喝水 男甩肉18公斤

本報綜合報導 公務員趙姓男子因健檢發現脂肪肝及纖維化,下定決心減重,他遵守醫囑「少吃多動」,飯前先做30下深蹲,再喝500毫升水,這些改變讓他半年成功甩肉18公斤,重獲彩色人生。 「我就是個每天都要上班的胖子」,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3週年,42萬人健康受惠,趙男就在其中,他21日出席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成果記者會分享半年瘦18公斤經驗。 趙男說,減重關鍵就是堅持少吃多動,醫師傳授的「少吃」秘訣,不僅是減少糖與油攝取,還建議飯前先做30下深蹲,再喝500毫升白開水,補充水分,還能增加飽足感,飲食順序則改為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澱粉類。 在運動方面,趙男表示,雖然過去會跑步,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難以持之以恆,與醫師討論後,他改為每天通勤騎腳踏車,這樣的運動習慣逐漸養成,體重也開始下降;不過,減重一段時間後開始卡關,醫師建議他加入重訓,結果半年內成功減重18公斤。 「改變食物比改變一個人的宗教更容易」,台灣家庭醫學會監事李祥和表示,超高齡社會到來,代謝只會越來越慢,每3至4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代謝症候群;未來不僅診所,醫院也會提供代謝症候群防治服務,呼籲民眾應重視成人健檢,從日常小習慣做起,才能擁有更健康生活。

Read More

健保單價最高藥品 AADC給付一針上億 首年估13人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1日通過「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將一次性注射要價新台幣上億元的罕病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藥物納入給付,採價量協議、分期支付,預計11月前就能開放病童使用,可望反轉病童只能活到5歲的命運。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提到,台大醫院團隊研發「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缺乏症)療法,已技轉美國藥廠,並取得歐盟藥證,去年通過食藥署核准,這款藥價上億的治療已申請納入健保。 健保署21日宣布,該項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通過共擬會給付審查。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會議結論就是將與藥廠價量協議、採取分期支付,考量基因治療價格過於昂貴,希望在病人使用後病情確實好轉、穩定,健保署再逐步支付費用。他也說,「這將是目前健保給付單價最高的藥品」。 龐一鳴指出,後續將再與廠商簽其他給付協議,預計今年11月左右就能開始給付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至114年7月罕病通報人數,AADC缺乏症患者共72人,其中死亡27人、存活45人,保守估計給付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 根據罕見疾病基金會及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資料,AADC缺乏症為DDC基因先天性缺陷,造成嚴重發展遲緩、眼動危象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台灣新生兒發生率約3萬分之1,研究指出,全球約100多名案例,以亞洲的台灣與日本病例最多,台灣個案數約占總體3成。 藥物開發團隊的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教授胡務亮曾說明,這項治療是利用病毒載體將AADC基因注射到病人腦部,讓身體製造所需AADC酵素,屬於一次性注射治療。病童多數在1至2歲發病,不治療通常在2到5歲間過世,多數患者治療後能正常存活,最長已超過10年。

Read More

病主法修正 預立醫療決定 關係人未來不得妨礙

本報綜合報導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20日初審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定病人曾為預立醫療決定,但現已失去意思表示能力、意識昏迷等,關係人不得妨礙醫療機構或醫師依據病人預立醫療決定所為的醫療行為,落實尊嚴善終等立法意旨。 另外,針對是否新增醫療機構以外的其他受主管機關核准的機構或法人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提供機構,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量能,及是否新增預立醫療決定得由意願人自行以網路上傳等條文,因立委及官員無法取得具體共識保留。全案交由黨團協商。 衛環委員會歷經2天、共3輪的密集討論,初審通過《病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為落實追求自主、尊嚴善終的立法意旨,初審通過條文規定,病人曾為預立醫療決定,但現已失去意思表示能力、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者,關係人不得妨礙醫療機構或醫師依據病人預立醫療決定所為的醫療行為。 此外,這次修法也明定醫療機構及醫師執行預立醫療決定的相關規範,及依《病主法》做醫療處置時,不負刑事、行政與民事責任等相關文字規定。 關於意願人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的相關規定,委員會審查時通過修正動議,基於期盼意願人在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時可以更具彈性,刪除現行不得成為醫療委任代理人的3款消極資格。 至於「意願人」的定義,初審通過條文規定,指的是以書面方式為預立醫療決定之人或符合為預立醫療決定資格之人。

Read More

右腹股溝突出小腫塊 43歲女贅生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天氣悶熱,腹股溝出現腫塊,穿長褲天天磨,恐致發炎壞死風險。一名43歲女性,在右腹股溝處發現突出一顆吊鐘狀小腫塊,原先不以為意,後來因局部腫痛而就醫。經檢查發現為贅生皮經摩擦導致皮膚破損,進而傷口發炎,經治療後痊癒。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贅生皮(Skin Tags)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增生。由真皮層的纖維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內含微細血管。通常是小小的懸掛皮膚組織,外觀雖不美觀,但多半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一般來說不會引起疼痛或搔癢,也沒有傳染性。 黃季怡指出,贅生皮常見於身體上皺褶處,如眼皮、頸部、腋下、腹股溝等,有時因發生部位容易摩擦、擠壓,導致皮膚破損,或者扭轉造成局部缺血,而出現紅腫、感染,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壞死情況。 贅生皮發生原因目前大多認為與年齡、體重有關,黃季怡說,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贅生皮出現的機會增多;體重增加會使皮膚摺痕和摩擦部位增加,提高這些部位出現贅生皮的機會;懷孕的婦女則因荷爾蒙影響而使得贅生皮發生的可能性上升。 在治療方面,黃季怡說明,常見的方式有局部藥物治療、冷凍療法、雷射治療、電燒灼治療、手術切除等,一般門診治療即可處理。有贅生皮者,對於贅生皮位置可多加注意,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或配戴飾品,降低摩擦的機會;保持乾燥清潔,降低發炎感染的可能;當贅生皮引起不適或是有明顯變化時應盡早就醫檢查。 黃季怡提醒,有些人會自行掐除或局部使用藥物想去除贅生皮,反而造成傷口發炎感染。倘贅生皮有出現紅腫疼痛時,建議積極治療,以免引起併發症或留下疤痕。 對於皮膚上的凸起物、腫塊有時長得相似,卻是不同疾病,因此發現身上有凸起物、腫塊時,最好還是就醫檢查,確認病因。

Read More

南部血荒北血南送 O型僅剩6.8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捐血中心20日指出,中南部因接連遭風災及豪雨重創,使血液庫存告急,已進行「北血南送」數千袋血液支援,捐血中心呼籲民眾踴躍捐血,尤其目前O型血存量僅剩6.8天,庫存量偏低,已亮起紅燈。 食藥署指出,今年7月2日已公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有條件放寬捐血者年齡,並調整體重、體溫規定,也增訂蟲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等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的情形。 台北捐血中心主任林敏指出,全台每天用血需求約6600袋,以2024年為例,國內捐血率達到7.8%,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5%;提高捐血者年齡實施1個多月來,的確接獲不少民眾詢問,也有民眾直接到捐血站捐血,捐血者確實呈現增加,但仍需要長期觀察。 林敏表示,近期中南部因颱風、水災等問題,血液庫存量下降很多,這陣子從台北、新竹中心調撥數千袋血液支援。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最新統計,目前全台血庫存量為8.1天,其中O型血僅剩6.8天最告急,其餘血型存量尚屬正常。 捐血中心指出,血液基金會除了供應全血、分離術血小板外,也持續推動國血製劑生產,現行藥事法列出的必要藥品清單中,包括免疫球蛋白(IVIG)、白蛋白、第8及第9凝血因子,其中白蛋白用量高,尚無法自給自足,另外3項使用量有限,國血製劑供應無虞。 食藥署指出,為確保國血國用的品質,食藥署除辦理捐血機構訪查及血液製劑GMP檢查,同時就捐血機構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協助捐血機構精進各項作業流程與品質管理優化,並蒐集捐血機構設置標準的國際趨勢及落實GMP檢查接軌國際,致力於打造更完善的捐血環境。

Read More

類鼻疽增1死 疑吸入感染致命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8月13至18日新增1例類鼻疽及5例本土鉤端螺旋體病,均為颱風丹娜絲後發病。另有一名70多歲男性染類鼻疽死亡,為風災前發病,也未有汙水汙泥接觸史,推測為吸入感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國內累計41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4例死亡,其中19例於颱風丹娜絲後發病,且分布縣市以高雄市30例為多;另今年累計28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低於近5年同期,其中14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 新增1例類鼻疽個案,為居住於中部地區8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無汙水汙泥接觸史,8月上旬因昏睡及意識不清至醫院就醫並收治於加護病房,血液培養結果為類鼻疽桿菌而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 另新增5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確定病例,居住於南部地區2例及中部地區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因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 經疫情調查發現,其中4名個案於禽畜屠宰或批發相關場所工作,2名個案工作環境中發現鼠跡;1名個案曾於7月中下旬因旅遊行程曾接觸汙水汙泥。 5名個案經以抗生素治療,均已出院,同住及職場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衛生教育,並教導定期進行滅鼠工作。 此外,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新增1例類鼻疽死亡個案是居住南部的70多歲老翁,為日前已公布之個案,有腎臟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無汙水汙泥接觸史,早在丹娜絲颱風之前就發病,因為發燒、咳嗽等症狀曾二度就醫,卻不見改善,病情惡化住院時已經雙側肺炎,最終7月上旬因肺炎併發呼吸衰竭及菌血症死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