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站在門口與一隻野貓對望

十一月的週末去了一趟後山,參加台東大學兒文所的「人與非人之間」兒少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按維基百科的說法,所謂研討會是提供研究者發表、討論研究成果的會議。儘管絕大多數的研討會並不會提供交通費和發表費,但以研討會的名義進行學術交流,順便到不同的地方走走,這對身處繁忙事務當中的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會中除了認識了擔任主持人的黃雅淳老師,也和仰慕已久的劉亮延老師見面、請其在2010年出版的詩集《有鬼》簽名。詩集的作品敘事性跳躍、想像力豐富、身體感十足,整本讀來趣味橫生,是當代詩壇難得一見的風格。當中的〈這樣〉寫道: 以至於一直沒有迎接 一樣巨大車子的 車子巨大的影子 和巨大垃圾的失望 九點鐘滑行 經過菜渣 蛋殼 一些空罐頭 站在門口與一隻野貓對望 胃痛 手顫抖 夜光令人無所適從 整首詩看起來是在寫「等垃圾車」,但卻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學術歷程。剛上研究所時,師長語重心長地告誡我:未來如果考慮往學界發展,就盡量不要在網路上筆戰,必須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這個緣故,在面對文壇任何事件時,我幾乎都是下意識地思考可以如何透過學術的方式表達,包括去年投稿的〈「2023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事件備忘錄〉。可惜的是,文章在今年刊出時產生了一些來回的交鋒,其他人表達的反對意見讓當時的自己肚子痛了一整天,什麼也吃不下。 要如何在學術與創作之間求取平衡?從自己進入研究所到現在,這似乎是一個永遠也無法解決的大哉問。以金典獎為例:提出大膽而犀利地批評理當是研究者的職責,但若身為一個創作者,提出任何反對意見都可能是在自毀前程,畢竟這和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一切都是場域的鬥爭。在向一些創作者、研究者和出版社主編諮詢過後,我決定以「問卷表單」的方式廣為蒐集意見,然後再對現行的機制提出可以如何改善。這樣的作法,一方面得以客觀檢視眾人的意向而不會過於武斷,另一方面也能在提出意見時有所根據。在這個基礎上,我發起了「台灣文學獎金典獎意見調查」(https://forms.gle/ukUTXCtA5TC2kvYA6),當中十二個問題對評審規範、文類區分等方面設計,希望可以讓近年關注度逐漸降低甚至產生信任危機的「金典獎」之問題被彰顯。作為以書籍為單位的國家級文學獎,如果有天「金典獎」的規模可以媲美「金馬獎」、「金曲獎」、「金鐘獎」這類大眾每年關注的獎項,也許就是文學成為台灣人生活一部分的時候。 從研究論文的撰寫、研討會的發表再到成冊詩集的創作,我想無論是站在學者或詩人的角度,都是希望台灣的文學生態能夠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回頭看〈這樣〉這首詩,也許那些學術路上的紛紛擾擾就像「夜光」一樣「令人無所適從」,但換個角度思考,「站在門口與一隻野貓對望」也許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另一種觀看方式。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之外 花嫁妝

展一世華容 文/林佳樺 圖/張秀燕 新娘化妝師的費用不便宜,幾位親友只好託我幫忙,為踏上紅毯之前的她們梳頭盤髮、在臉上打好底色,拍抹紅暈,畫眉刷睫,慎重地抹上唇彩——那裡即將印下對未來的承諾。 妝扮好的主角耀眼極了,然而每個奪目的成品這瞬間是完美的,下一秒也許便脫妝掉粉,大喜日,我是繞著新娘轉,陪她走完一日行程。為了凸顯曲線,多數禮服採無袖、低領設計,材質有薄紗、緞面,這些質料不太吸汗,加上束腰托胸的剪裁,即使婚宴訂在冬天,敬酒、答謝、聊天等儀式幾番輪替,臉上很難不冒熱氣。我要機伶地觀察「臉色」,在新娘下場換另一套禮服時快速幫忙補妝,讓新娘的美成為新人與眾人記憶中的永恆。 美非常抽象,往往新娘「想要的」,和我妝點後「成為的」,是有些距離。一位新娘曾拿著雜誌上的造型,希望長髮不要盤起,要捲成波浪大捲,額際別上花冠,但六月燠熱天,肩後長髮與額際花環容易使肌膚與臉妝泛出油花。有位新娘要求前額吹成膨鬆瀏海,假睫毛款式指定極夜黑的濃密扇型,復刻漫畫中的少女,然而褥暑天的婚宴,精心吹整過的瀏海到了送客時分,多半已成為糾結黏膩的昆蟲觸鬚。 婚宴依傳統,新娘須換三套禮服。有位新娘是親戚,要求第一套婚紗具有皇家宮廷感,第二套禮服走高貴路線,最後送客服是可愛風。我打開衣櫃,吊掛的禮服儘是低胸露背開叉,裙擺是魚尾、亮片。我苦惱如何高貴?怎麼可愛?但新娘是主,加上兩家平時互動密切,我的審美觀被壓在聲音最底端。 另一位新娘是好友,崇尚素顏,排斥妝感,因此我的堅持與妥協展開了拉鋸。新娘臉上沒有眼影眼線假睫毛來提升眉眼的深邃,不見口紅修飾唇部周遭的亮度與線條,一旦穿上緞面或綴有亮珠的薄紗禮服、戴上珍珠或金鍊,五官極有可能扁平成淡色的背景,成為禮服的配角。最後我默默地幫她打了一層最輕薄透氣的粉底。幸好五官底子好的人,濃妝或淡?都不太會出錯。 該妝不妝是問題,妝了卻妝不像,更是麻煩。曾聽這一行的前輩談起許多新娘會要求「把妝化得像某位明星」,新娘們願望中的「像」與化妝師費心的「化」,有時反倒是「不像化」。前輩聊到曾經歷的衝突,新娘換上晚娘面孔諷刺:「好的化妝師讓人上天堂,差的讓人想撞牆。」前輩則反擊對方需要的是整型醫師。 我不知天高地厚接受親友拜託、扛起新娘化妝師任務後,體認到我與婚宴女主角的腦中對於「妝容」是映著不同的影象。好看與否很難被量化,沒有固定標準,端賴個人的美學素養。若新娘眼睛圓,我會在上眼尾拉長眼線,讓眼神清純中帶點魅惑;臉瘦而顴骨高,則用淺色眼影強調眼下具有甜美感的臥蠶,頰側刷上粉色腮紅,營造臉頰的膨潤感。有些氣質獨特的新娘,韻味是顯現在彩妝之外。 新娘化妝師的工作充滿挑戰,每次的客戶不同,需求不一。深知新娘的美妝是一生難得的回憶,若有缺憾,難再修補,因此婚禮前幾週,我必須與對方密切溝通,也得抽空向我的美睫美髮師上幾堂彩妝課,拜託姐姐出借臉蛋讓我勤加練習,只為了在婚禮當天展現我的亮麗創作。 最辛苦的一次是早上五點多,我拉著百物齊備的滾輪化妝箱到府上妝,準備九點的迎娶。一道道化妝手續完成後,我陪同新娘去新郎家,見證了一如化妝過程的繁複,一道一道按照禮儀的迎親儀式。下午抵達結婚會場,我再度幫新娘補妝、變化髮型。新娘忙到左臉直貼手機,頭轉東撇西,我則不斷彎身,在時間與臉上的縫隙中幫她完妝。換第二套禮服時,休息室只有新娘、她姐姐,和我,新娘此時卸下白天高聳僵直的肩膀,抱怨一天的委屈,我沉默,用最美的妝容試圖緩解她的疲憊與情緒。 一整天,新娘和我跑著全馬馬拉松,抵達終點,新娘贏得親友一致的掌聲,掌聲的回音,也響在我心底。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意象敘述的多重面向

文/簡政珍 圖/柯適中 面對意象敘述的多重面向,讀者必須體會到詩中人如此的敘述語調,意謂意義的隱約幽微,有時甚至是正言若反,似左似右。但如此的「矛盾」,並非宣示詩沒有意義。 不能感受詩中人的敘述語調,事實上也暗示讀者無法感受到意象敘述裡纖細複雜的人生。 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很難聽到詩行中語調的弦外之音,但他卻能理直氣壯地說:這一首詩沒有意義。

Read More

〈中華副刊〉需要

心海局部 詩/陳昌遠 圖/盧博瑛 1 用剩的一點自由 也揮發掉了 不加蓋的時間是溶劑 世界密封 開蓋時聽見骨骼震響 氣泡,在廣告標題裡浮動 欲望需要預算 需要一些必要手段 加工的願望:皮革,電鍍,投射的眼神 在鑲嵌裡擁有實體 喜歡一輩子花錢 來賣掉新鮮的自由 就為了固定住美好的框 然後不斷述說 要幾千萬個關鍵字匹配我 等著我說: 我愛 我很需要 我討厭所以不想要。 2 告訴我需要什麼 讓我滿足你,為你運算最佳方案 這閃爍的區域 就是我們的製程 當你穿越,順我們的流水線一路向前 就擁有合格的新裝 我們還附贈屬於文化的那種經典 我們讓經典都有限定色調 請提供你的偏好與習慣 我不是窺探只是想為你的心靈量身 讓我知道你的尺度因為 別人也想擁有相同規格的訂製 請更專注地,看視窗裡的我 我也會延伸更容易滑動點擊的按鈕 讓你從低處浮起,讓你可以撐過今天 而明天有更多的線材 等著變電,我就拿你去配。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古老是一種迷幻藥

古老是一種迷幻藥   詩/攝影 葉莎 來到大澳漁村,我感覺 盡頭一座山丘的心變了 它既想成為旅人 離開一成不變的日子 又想成為一灣水道 鑽進每一座棚屋的肉體 我們心生貪愛 全因那些干欄式建築的勾引 它們的腳是會說話的筆 能說久遠以來的生活 也能寫深深淺淺的淚滴 來到這裡,突然感覺 既不想活著也不想死去 只想成為山丘,遺忘山丘 或者成為星星,遺忘星星 像水道始終相信循規 卻又痛恨蹈舉的迂腐 在大澳漁村 古老是一種迷幻藥 總叫人服過就上癮

Read More

〈中華副刊〉珍惜‧擁有 生日快樂

文/圖 林少雯 身邊很多朋友,都相當看重自己的生日,每逢生日前幾天,就開始計畫,邀集家人、朋友、同事、同學,大家一起來相聚慶祝。因此親人及友朋間為慶祝生日而經常往來,歡喜快樂相處,吹蠟燭、吃蛋糕,不亦快哉!人生幾何,能因生日而快樂相聚,是美好的事! 我不是一個重視過生日的人,也常常忘了自己的生日。我是個在家上班族,不需要出門的日子,經常會忘記今夕何夕,更不常去注意農曆的日子,每次計畫農曆的哪一天要做甚麼,往往過去了還不自知。但生日到了,自己忘了,家人會提醒,兒子買來蛋糕,點上紅燭,全家一起圍坐慶祝,唱生日快樂歌,還收到紅包,甚是歡喜。 不重視過生日,倒不是因為每逢生日令人想起年華老去,不勝唏噓,而是跟我的個性有關,我不是個重視儀式的人,很多人對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樂,各種要求甚高,如餐桌上如何擺盤,必須用那些優質高雅的餐具;穿出門的衣物和配飾要搭配相宜;出遊時的行程住宿……等,我向來不多做要求,都是隨遇而安,有了就有,沒有也很好,內心歡喜就能過得很安適。享樂多一點,少一點,又如何!隨緣自在,感恩所有,何須為細節計較!計較是在跟自己過不去! 對生日,我也抱持這樣的態度。而且每想及自己的生日,其實是親愛媽媽的母難日,應該要慶祝媽媽平安生產才對,沒有媽媽當年的順產,哪來今日的我。想從前醫藥不發達的年代,人們都說女人生孩子,是一隻腳踩在棺材裡,一隻腳踩在棺材外;若遇難產、血崩……各種意外,就兩腳都踩進棺材裡了。自己也是當媽媽的人,生頭胎時不是那麼順利,孩子還是醫生用產鉗夾出來的,想及此,對自己的生日,或兒子生日的這一天,感受自然不同! 不過,生日,這「生」字,是多麼好的字!出生了,嶄新的、精彩的人生從此開始,是值得慶賀的。祝天下人生日快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品讀東坡詞

她沿沙灘的邊緣走 文/倪濤 圖/簡世哲 蘇東坡的《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首小令,區區四十四個字,卻是一個文人高潔靈魂的最精深獨白。據說,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秋,當時蘇軾剛從烏臺詩案中解脫出來,寓居黃州定惠。在那裡,他生活窮愁潦倒,精神極度寂寞。這首詞,就是他那時寂寞苦悶的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不妨與詩人一起再現當時場景和他的意識流動脈絡。稀疏的梧桐枝葉間,懸掛一彎殘月。滴漏聲停止了,辛勞一天的人們漸漸沉入夢鄉,天地之間,一切都靜謐沉寂下來。誰知道一個幽居他鄉的人卻夜不能寐,獨自一人在室內來回走動,徘徊不定?他那孤獨的身影,在燭光的映射下,影影綽綽,猶如一只淒慘悲愴的孤鴻。那只徘徊不定的孤鴻,突然受到不知來自何處的聲響的驚嚇,孑然而起,匆匆回頭看看,並沒有同類前來作伴,它滿懷的幽怨,又有誰能夠理解?在如此淒冷的環境裡,它不願意隨意選擇高枝而棲宿,只能孤獨高傲地落宿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 在空靈悠遠的境界裡,詩人和孤鴻已融為一體。孤鴻既是詩人寄寓情感的意象,似乎又是他傾訴的對象。借孤鴻傾訴自己的孤獨寂寥的處境,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彷徨,傾訴自己無人理解的苦衷,傾訴不肯隨人俯仰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詩人的表白含蓄蘊藉,而又豐贍深厚。 從這首詞裡可以看出,一樁烏臺詩案,已經深深改變著他的內心世界。這之前,他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入世精神十分強勁。渴望有朝一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並曾探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時時想為大宋江山縱橫馳騁建功立業。這是他身上「兼濟天下」的文人風骨的強烈外現。 到此時,他的激情和執著,他的緊張和憤怒,他的苛酷和尖銳,全已消失。代之而來的,是空靈淡遠,飄然獨立。在夜色深沉之中,他只願做一只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但是,這裡,沒有軟骨頭的哭天搶地,沒有憤青似的怒吼狂嘶,只有一個文人幽傷淡遠清高孤傲的獨白。這是他身上「獨善其身」的文人風骨的深沉內蘊。 我最欣賞的,恰在於此。過去,不管是人生坎坷,還是心情鬱悶之時,只要誦讀一遍這首詞,鬱悶孤獨的心境就逐漸被一股清高孤傲之氣所替代,蕪雜煩亂的心緒就會被空靈淡遠所消解。如今再讀蘇軾這首詞,更咀嚼出了暴風驟雨之後的柔韌蒼勁,三昧真火烘燒之後的爐火純青。世事滄桑,浮雲白馬,在世事滄桑的淘漉之中愈加飄逸超群,卓然獨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書訊/唯思念倖免

作者:洪書勤 類別:華文現代詩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定價/特價:350元 (十個月內各通路勿低於九折)   本書為詩人洪書勤二○一一年出版首本個人詩集後,磨劍十餘年之續作。收錄二○一二年起詩作共六十首,分為四輯,依序為「離岸的,都將如願抵達」、「時間即牢獄」、「世界一新即舊」及「唯思念倖免」,並由詩人汪啟疆專文推薦。 汪啟疆認為:「沒有比詩更誠實的坦述和自剖了。這本詩集,處處隱有一股股疼痛或釋放所捂緊了的吶喊。他的每首詩,獨坐而反覆琢磨,都凝視著信諾、期盼、與非結論,也都有出口……讀他的詩,絕不能忘掉他的軍人心志,這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區隔所特具的位置高度。」在當代崇尚憂傷輕省薄淺、情感易替難著的閱讀環境中,軍旅詩人及其作品之存在,更顯殊異。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灰色練習

詩/圖 劉梅玉 衣櫃裡的鐵掛鉤 掛在長方型的空洞裡 庚斯博羅灰的外套 跟著他一起離開 赤白灰的收納盒中 有些零散的物件 還放在原來的位置 單一色系的袖扣 幾捆毛線 被遺忘的鉤計 擱置在灰色的心情裡 他留下濃重的灰 慢慢成為她的亮色系 用來打開 其他更鬱暗的色塊 拒絕被混色的日子 她陪著自己的主色調 避開外來的一切 以免晃動 她所相信的灰色系

Read More

〈中華副刊〉桌罩

文╲攝影 宋玉澄 在路邊畫有停車格的位置停車,是城市裡再正常不過的情景。不正常的是停妥的貨車一邊,竟掛滿了一個個綠色桌罩。 綠桌罩如撐開的傘,雖全是塑膠與少量金屬所組成,擺放招搖又新潮,仍引人注意。但更讓我心喜的是——這近似頻臨絕跡的東西,竟以老物新生的面目再現江湖。說老物,是昔時所見的都是竹編、竹製;再進步些的是隨著時代進步改以鋁製品,或是塑膠製的尼龍紗罩,有的還在底層加上一層蕾絲邊。 這些演變也像時代快速變遷的面貌,唯一未變的是快速消失。遙想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菜餚上桌之後、人們入座之前的空檔,是防止家貓、蒼蠅或灰塵沾染的重要衛生器具;有人說是蓋菜網、餐罩、菜罩、菜飯罩;閩南人說是桌,音讀toh-khm;這些網罩,都有細小網孔,通風,可以讓食物不易腐壞,應該是在冰箱出世前,保存食物的最佳辦法。 我有一隻早期以竹篾手工編製而成的桌,笨重巨大,顯然是當年人口眾多家庭在使用,放在如今的小家庭中,就如穿著清朝官服來家中作客似地不合時宜;但加上燈泡,懸吊屋樑,點亮,就把陋室照出了古典顏色,另外還可以化身歷史教室,順便講古。 臨走前,我挑了一支桌罩,不為懷舊,是實用。回家,放在餐桌的水果之上,避免果蠅侵擾。老東西,都有先人智慧的留漬,更有未老寶刀的實力;與屋頂下真正古老的桌罩燈,上下對應,真有古今對談,不知今夕是何夕?見此良人的喜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