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話畫

文‧圖/劉惠芳 這天上街買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絹布製張擇端捲軸版不止五公尺長。較之仇英我更愛張擇端的,愛畫畫的我甚至好好研究一下古畫的大街小巷,最大的自得自樂就是,我看「清明上河圖」是秋天時期並非春天的清明時節。 幾次細看絹本捲軸「清明上河圖」,敬畏地、沉浸地、感動地研讀想像自己行走在北宋當年的汴京(開封)……。 遙想當年熱鬧的汴京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畫面有五百多個人物熙攘,畫藝或畫技堪稱北宋百科全圖,難怪年輕皇帝宋徽宗還動筆為之寫瘦金體「清明上河圖」。再查徽宗登基年方二十,曾昭告要求官員們對他的執政提出意見,看得出他真想做好皇帝,可是誰敢說他不曾在簾帷下看過絕代佳人李師師?甚至也許就曾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家「孫羊正店」紅梔子燈區逗留過? 想想北宋理學正興恪守有道,應該沒有男女敢在街上親熱,我解讀畫面那對輕佻的勾肩搭背衣物穿著單薄,不就為招攬生意?還有小孩光著身子玩耍,河岸小販的桌子上擺著切開的西瓜、草帽、竹笠等防暑物品,更發現畫中出現與秋季相關馱木炭的驢子,筆者再查確知北宋人總在農曆十月買木炭,就為冬季取暖。畫中也有人仍拿扇子像正遭遇燠熱秋老虎?這幅市井生活畫讓我聯想北宋社會的契機與生機,當然也有危機,想想當年張擇端其實比徽宗年長,畫家肯定對朝廷社稷用心,徽宗則癡情藝術,肯定忽略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裡已有敵軍黑影的暗示,若能用心畫面一定早聽到那漸行漸近的侵入者馬蹄聲。畫面還有店鋪招牌上寫著「新酒到」,說明天氣開始轉涼……種種這些那些都表明畫中描繪的是秋景而非春景? 再細看古畫更有新發現新領悟……粗算畫面有兩百多棵枯老柳樹且是癭結粗幹型的,據悉它們可能就是隋煬帝時期種的百年「隋堤煙柳」。為此我特請教一老友,才知結癭老柳都逾半百或數百,更確定畫裡不論城邊柳、河邊柳、陌邊柳絕對都是百年老柳,若是清明時節應長細新柳條但它們更像秋柳,更大膽假設蘇東坡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可能曾在畫裡某棵老柳下吟誦而得?話畫「清明上河圖」到此歇筆,想想為何英國湯恩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因為當時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城市,有九個是中國宋朝的。」再看美國的《生活》雜誌甚至曾評1000年以來影響人類最大的百件事中,宋朝汴京的繁榮飯館及小吃竟在其中,我特別留意畫裡的外賣小哥彷彿解釋了宋代人的小資生活;算命攤前人群熱絡,望火樓只有休閑桌椅無人消防守望,驛站口坐臥九個或臥或躺散漫士兵?三輪貨車載雜物卻用寫有墨字書法的一塊大布掩蓋其上? 在窗下,望著無雲的天,重新思考張擇端不是春天而是秋天時候的「清明上河圖」,愛畫畫的我認為所有主題也許並非實景但絕對實情,是富饒記憶的自由表現,聲名顯赫近千年,再說「清明上河圖」豈不也可解讀「國家清明人文可貴」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誰說仿古創作只能用絹作不可用棉布?這天為「清明上河圖」的感動而有了行動,用了棉布畫幅北方的胡同人家,我在外方內圓的自用石硯臺上研墨後學習張擇端。 完稿我這幅多點透視……也算再饗這份深愛多年的文化大餐!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

夢境 詩‧畫/李雲楓 剛開始的時候,水是淡藍色的 一些細小的氣泡懸浮在顏色最深的地方 你能看到透明的魚穿梭其中 但隨著時間,水開始改變顏色 先是淺綠,然後 一切變得鮮紅,但你仍然能夠看到魚 它們的肺還保留著一點淺藍 但它們游動的速度在逐漸變慢 水已經變得堅硬,像玻璃 這一切都是在剛開始的時候 你還能夠看到那些魚的表情,聽到它們說話的聲音 它們說:海明天會來到這裡 雨會在七點五分開始,但我們只能存活到七點三分 它們的表情快樂,彷彿死亡只是一個偶然路過的朋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旗袍女子

文/魏海亮 畫/楊淑惠 旗袍,東方女性美的象徵,婉約古典,韻味悠長。旗袍女子恰似晨曦初露時分那抹最為溫柔的光影,於歲月的織錦上徐徐鋪展,編織出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東方美學綺夢。這夢境,既是對美的極致追求與頌贊,也是對東方文化深沉底蘊的深情回溯與深刻解讀。 旗袍,這一傳統服飾的璀璨明珠,以其細膩的綢緞、精湛的剪裁和獨有的東方韻味,成為東方女性溫婉氣質的絕佳承載。每一件旗袍,都宛如一部濃縮的歷史篇章,記載著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文化的傳承流轉。那挺拔的立領,彷若雪山之巔的傲立青松,彰顯著東方女性的堅韌與自信;而那精緻的盤扣,則恰似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點綴著旗袍的每一寸「肌膚」,訴說著東方女性的內斂柔情與匠人智慧。 旗袍的開衩設計,更似山間清泉,潺潺流淌,透露出東方女性的神秘與魅惑。它巧妙地展現了東方女性的個性魅力,既留存了含蓄之美,又勇於展現自我。在行走時,旗袍的開衩隨著步伐輕輕擺動,猶如一首無言的詩篇,傾訴著東方女性的故事與情感,令人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身著旗袍的女子,她們或置身於古樸園林的清幽小徑,與自然景致相得益彰,構成一幅幅流動的畫卷。春日裡,她們漫步於桃花盛開的園中,旗袍的明豔與桃花的嬌美相互映照,如同春日裡的一首溫馨小詩,敘說著生命的蓬勃生機與美好憧憬。夏日中,她們穿梭於荷葉田田的池塘邊,旗袍的輕盈與荷葉的搖曳相互呼應,宛如夏日微風中的一曲清涼之歌,讓人心曠神怡,忘卻塵世喧囂。秋風起時,她們行走在落葉紛飛的林間小道,旗袍的溫婉與秋葉的靜美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秋日圖景,讓人沉醉於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冬雪皚皚時,她們駐足於銀裝素裹的亭臺樓閣,旗袍的豔麗與白雪的純潔形成鮮明對比,彷若一首冬日裡的溫暖詩篇,讓人於寒冷中感受到溫暖與希望的力量。 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旗袍女子不僅展現了東方女性的溫婉、含蓄與柔美,更以自身的行動詮釋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與尊崇。她們深知,旗袍不單是服飾,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東方女性智慧的結晶。在國際舞臺上,她們身著旗袍,以優雅的儀態展現東方女性的獨特魅力,讓更多人領略到東方文化的獨特韻味與深遠意義。她們通過旗袍這一媒介,向世界講述東方女性的故事,傳遞東方文化的精髓,讓東方美學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 同時,旗袍女子還是技藝的傳承者。她們用心製作每一件旗袍,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融合,創作出既具有古典韻味又不失時尚感的作品。這些旗袍如同一件件鮮活的藝術品,不僅展現了東方女性的美麗與魅力,更傳承了東方文化的精髓與智慧。每一件旗袍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深情,讓人在欣賞之餘,也能感受到那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 此外,旗袍女子還是思想的引領者。在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東方女性的堅韌與自信、內斂與柔情、神秘與魅惑的完美融合。她們用自身的行動詮釋著東方女性的力量與智慧,激勵著更多的人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與幸福。她們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東方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更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更多的美好與和諧。 讓我們向這些美麗的旗袍女子致以最誠摯的敬意與讚美!願她們繼續與旗袍相伴,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絢爛光彩;願她們繼續傳承東方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讓東方美學的綺麗夢境在時光的長河中永遠流傳;願她們憑藉自己的力量與智慧,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與希望!

Read More

〈中華副刊〉之外/鳳梨滋味

金風玉露 文/林佳樺 畫/戴麗英 爸爸愛吃纖維粗、酸味明顯的土鳳梨,去皮切剖時,距離一米之外都聞得到氣味,果肉酸得讓人皺鼻蹙眉。我常懷疑喜歡酸人的他,是否因為這種水果吃太多爸爸自有一套飲食方針,且強硬地規定全家必須遵行,呈金字塔比例:底層米麵食要吃最多;中層是蔬果,適量;頂端是脂肪含量高且價格貴的奶蛋肉,少量為宜。當時我上小學,不重視口腔清潔,有隻蛀蟲直往右臼齒鑽。修補期間,即使醫生安慰甜食吃完立刻漱口即可,爸爸仍是規定我絕對不能吃水果,頂層的奶製品有乳糖,也是拒絕往來戶。也許出於補償,我不為牙疼所苦後,胃容量變大,吃飯時間必準時入坐,但是營養似乎沒有反應在身高與智力上。每當我專心扒著飯菜,爸爸便涼涼地說:上學也這麼準時、讀書也如此勤快就好了。當餐桌上的肉類美食不夠姐弟三人均分,爸爸狀似無意地瞄向我:食物都不知吸收到哪裡去了。 我小五時被選為合唱團,爸爸懷疑老師選才標準。有次出團比賽我因重病請假,極為懊惱,爸爸認為這樣班上才有機會得名。那是全班連續好幾個月早自習、午休、放學不間斷地練習發聲與合音。能想像盼了大半年的遊樂園旅遊,在熱門的雲霄飛車設施前排了老長的隊伍,終於輪到自己了,卻突然暈眩、雙唇滿是鼻血,只好忍痛讓位;或者等了大半年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即將入座等候美食端上前,緊急腹痛嘔吐,全無食慾。 某年寒暑假我長住鄉下外婆家,開學搬回自家時,爸爸問了句:把家裡當旅館哦?後來他胃病住院,將小孩託付外婆照顧,如此一來我上下學交通極不方便,表明想待在自家,爸爸責備我極不懂事。我曾反應不喜歡刺耳的話,這種極酸的土鳳梨果肉會刮人、傷到舌面,得到的回應是:個性不要那麼鑽牛角尖。 我青春期後,這類的言語少了許多,爸爸因胃疾反覆住院,肉體上的折騰讓他自顧不暇。但我的自信長期受到酸語侵蝕,始終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爸爸自三十歲起由於飲食不正常,胃被鑿穿了多個孔洞,由於胃壁過薄及手術不大成功,這種痼疾在之後的數十年間反覆發作、住院修補,酸、甜、油、辣須忌口,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逆流到食道。 家裡買菜與料理的分工向來是父主外(買)、母「煮」內。我高三大考結束後,媽媽指派我擔任採買小跟班,表為助手,實則「監督」,防止爸爸亂買傷胃食品。陪著挑選水果時,爸爸彷彿回到髮禁時代,頂上頭毛的長度及染燙嚴格控管後、更加絞盡腦汁地想求新求變。 爸爸向來個性嚴謹、講話又酸,然而深受胃疾所苦後,採買過程會下垂眉眼做無辜狀,右指點點鳳梨、接著比一,一顆就好,我有種身為姐姐的錯覺,有一、兩次差點被他的乞憐神情蠱惑。 採買經常不如他意,回家後,爸爸會失望地抱怨:以前特地選購的鋒利水果刀都派不上用場。爸爸有潔癖,以前胃疾沒那麼頻繁發作時,是買整顆鳳梨回家親自削皮。不過他的刀工極差,切下來的果皮常黏附大塊果肉。為了能果斷俐落地削鳳梨,他曾到市場口「百年刀剪行」挑選合手的刀具及研磨器,每削完鳳梨尖刺的厚殼,必細心磨刀。他入刀的那一刻,是否會聯想到自己個性也是帶著刺與硬殼?他沒想過會被胃痛糾結大半生,醫生叮嚀,胃不好的人除了飲食不定,個性上的急躁、苛刻、嚴謹與緊張也是關鍵。他的胃歷經近二十次的電燒和修補,肉身被病痛折磨,中老年後費心地想改正性格的急躁與嚴苛,我微微感受到他收斂了些稜角。或許他的內在本來就存在著柔軟,只是當我的性別、成績或成就不如預期,便用刺殼與我對碰。不知道爸爸的性格是否肇因於年幼時,也曾被大人如此對待? 爸爸被嚴格控管飲食的這幾十年,性格似乎稍微鬆綁,自訂的飲食金字塔被簡化成:吃得開心就好,偶爾偷吃鳳梨,被發現時就吐舌搔頭不認真地認錯。也許是和我磨合多年,漸漸地改良了。 爸爸年近七十時,家裡多了孫輩們的童言童語。外表嚴肅的他天生嘴角下垂,彷彿生著悶氣,但只要外孫在,會陪同旅遊購物,用疊字或兒歌哄孫。有了手機通訊軟體,不定時地傳紅心貼圖給我。 他現在很像金鑽品種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默片中的路人甲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我們生來擅長贊美,溢美之詞十個星球都用不完 ──而地球讓我們詞窮」 我和齊奧朗一起在玄虛中漂流 而在距離2500公里的緬甸 哭聲驚動了我 斗大的新聞標題寫:每一步都想哭 順著報導,我看見更多斷垣殘瓦 以及如暴雨的哭聲 往更廢更墟的地方走去 暴雨卻靜止,如一場默片 豔陽無聲,酷熱也無聲 灰塵無聲,死亡和悲傷也無聲 居住在緬甸的友人,你們都好嗎 我遙遠的問候也喑啞 我也是默片中的路人甲 隔著時空,此刻正安靜的 在整理好友寄來的春景 一池子枝椏和飄零的落英 撿起一些零星的悲愁 默默寫了一首詩 因為詞窮,內心暗暗的 恨著地球

Read More

〈中華副刊〉靜

文‧攝影╲林少雯  靜,是一種聲音?一種神態?是聽得見的?或看得見的嗎?若是聽得見,是從哪裡聽?若是看得見,又從哪裡看? 無聲,即是靜;黑暗,也是一種靜;當自然界萬籟俱寂時,那種靜,是可以完全感受和被聽見的。靜,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心去聽。當一個人可以聽見靜,那麼這個人的心,必定比現象界的靜,來得更靜,這樣的一顆心才能聽得見,才能感受到靜。 靜,並不是甚麼都沒有,靜,有一種震懾人的力量。這種震懾,不是震驚恐懼,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神祕,以及更多的敬畏!可以讓人感受到深刻的沉靜,以及深層的清晰明瞭! 靜,來自四面八方,匯聚出一種深沉又龐大的力量,你曾經被這種言語無法形容的力量包圍過嗎?你經歷過真正的靜嗎?這種靜,不是關掉電視,不是關熄燈火,不是夏季無所不在的聒噪蟬鳴忽然靜止。那種一下子靜下來、空下來的感覺,讓人驚慌、失落或是震懾?怎樣的靜,才足以說明心中的感受呢?! 有一年,在亞馬遜森林,住在簡陋的、木板和竹子架設的高架房間裡,走路時不論腳步多輕,整座房子都會搖晃;但是,當我躺上堅硬粗糙的木板床,不再製造出走在竹木地板上的嘎吱聲,並吹熄手提的煤油燈,躺好不再動時,我的聽覺忽然尖銳了起來,我聽到了靜。 那種靜,「嘩」一聲傳遍房間,充塞在空氣中。那種靜,好大好大,充滿了整個森林,一棵樹一棵樹的傳揚開去;那種靜,好神奇,就在你眼前,是聽得見也看得見的。此時,靜給人的感覺,是如此重,又如此輕;是如此緊實,又如此鬆散;我伸出兩臂向空中一掬,卻甚麼也沒有;我睜大眼睛看,我看見靜,是如此的黑,如此的暗;黑暗裡有自然的微光,很溫柔很溫柔的包圍著我,很溫暖很溫暖的穿過我的髮絲和每一個毛孔。靜,如此安靜無聲地與我交心和交流著,我很安心地躺在靜謐的黑暗中,將身心完全融入。 在黑暗中,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木片竹片搭建的牆,像被甚麼入侵般的被推倒,其實牆還在,但失去了隔離的作用,整座亞馬遜森林中的夜行動物在夜神的指揮下,集體鳴叫了起來;蟲鳴蛙鼓,從貼地的地被植物、茂密叢生的灌木和高大壯碩的喬木上不約而同齊聲高奏,如雷貫耳,實在叫人震憾! 但經過了靜的洗禮,蟲鳴蛙鼓的演唱和敲擊,被心中的寧靜比了下去,聽不見了。我闔上眼,讓天籟伴我,進入香甜的夢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宛如變奏曲的華麗續篇 :村上春樹《城與不確定的牆》讀後

■劉建志 吳祚昌畫 2024年出版界的大事之一,莫過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睽違七年後,推出了長篇小說《城與不確定的牆》。夢讀、圖書館、城、牆這些熟悉的「村上」元素再度面世,帶著讀者重新回到《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一書中的迷人冬城。 憶起當年讀《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震撼,兩條故事線完美綰合。村上春樹善於勾勒一個有別於現實世界的「異境」,故事中的「我」,總是因著不可抗力,被拖進異質的時空。例如本書中的「城」、《發條鳥年代記》的「井」、《1Q84》中兩個月亮的世界。在這個異質的時空中,主角歷險、邂逅、思索、奇遇,進而從中辯證了真實與虛幻的命題、遊走生與死的邊界。 我在寒冷的冬夜讀著這本書,欲罷不能,彷彿與故事中的「我」(夢讀)一般,沉浸在陳舊圖書館中讀著古老的夢。書中寒冷山城裡的壁爐,彷彿象徵著書中閃現著的溫暖情意。而書中略帶哀愁的愛情,與無所遁逃的孤獨感,皆是村上春樹小說中常見的主題。也許,有人會批判村上春樹只是自我重複,但一如他在書中後記引用波赫士所言:「一個作家一生中能真摯地說出的故事,基本上數量有限。我們只是在那有限的創作主題中,用盡各種方法以各種形式不斷改寫而已。」 那座由高牆圍著的城,必定在村上春樹的創作生涯中,不停召喚著他,一如書中的「我」,得要一再回去這座城中,找尋生命中重要的人。村上春樹這本長篇小說,是由他1980年發表的文稿〈城,與不確定的牆〉所改寫。他在書中後記提到,因當初的作品並不成熟,作品並未出版。不過這個故事卻一直召喚著他,他也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將城與牆的主題,與另一個新的奇幻故事融合,成為一本佳作。不過,意猶未盡的他,終於在40年後,重新將故事改寫,讓這座城又有了更深刻的意涵。 米蘭昆德拉曾說,貝多芬晚年不斷創作變奏曲,有別於巨製交響曲的「英雄旅程」——不斷向外冒險,變奏曲則是對著一個核心執著提問,作曲家不斷向內心挖掘,嘗試相同的主題旋律,最後可以發展成什麼模樣?村上春樹對牆、城、異境的執著,的確呈現在他深具「物語」風格的系列小說中。他就著洞穴中的篝火,如說書人般娓娓道出古老的話語,《城與不確定的牆》故事便在半地穴的小房間、在圖書館搖曳的火光中被說出了,是一首隔著40年才奏出的變奏曲,如當年夢讀在圖書館中以破舊手風琴奏出的旋律。 由一則短篇,延伸為中、長篇故事的模式,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也出現過,這本暢銷小說中的一個片段,是村上春樹〈螢火蟲〉這個短篇故事發展而成。儘管《挪威的森林》是奠定村上春樹為暢銷小說家的傑作,我卻鍾情於〈螢火蟲〉抒情的結尾。那是「我」在收到直子長長的信之後,對一切感到困惑、憤怒,無力,「我」在宿舍頂樓釋放螢火蟲:「黑暗中,我幾度嘗試伸出手指,卻什麼也接觸不到。一絲微弱的光芒,永遠停在指尖的稍前端。」而這種無盡地追索與執著,與無法言說的悲哀,像極了村上春樹對這些故事母題的深刻追求與華麗變奏,一如書中的主旋律,總是抒情地變奏著:「某種重要的,言語無法表達的什麼。」

Read More

〈中華副刊〉散韻之新

文/賈文華 畫/徐兆慧 《散韻》的一花一石、一鳥一蟲、一詞一句……從故居牆壁上的鐘擺,到遠方大海上的舢板;從鄰里之間的茶碗,到我的中年地平線。逾越時空的千山萬水,跨越情懷的萬水千山。 《散韻》亦如腳印,介於動與靜之間,關乎跋涉與駐足的魂魄。我的一舉一動,或因感傷留在臉頰的淚珠,具備其內範疇及靈魂的驛動。 這樣的描述並非片面,擁有源頭刻骨銘心的回顧。具體到少兒時代,比如:父母典範似的拾煤動作,點燃血脈生生不息的火。 事物具備來路,理由皆有背景。 《散韻》,不能停留在約定俗成的層面,持續固有的覆蓋面。我必須以嶄新視角把文字提升到熟知而陌生,清晰而朦朧的範疇。 正如美國詩人默溫所言:「彷彿一個回聲,但並不重複任何聲音。」 這份心思有了潦草的初衷,只是時機尚不成熟。對於《散韻》的構思與探究,一時間讓我左右兼顧。 臨近歲尾,當我重溫舊歲草稿,像重溫駐守於地宮的詩歌之城。煤炭、親情,相關物事彼此參照,我沉浸於緘默而廣袤的烏金世界。大理石般的粗線條,峭壁般的堅毅棱角……彷彿碩大的萬花筒,璀璨的光影,折射悠然長夢與詩性傳真。 於是「烏紗帽」的比擬,「勞動布」的暗喻,「罐籠景」的由表及裡,「柵欄門」的不期而遇,「胴室燈」的浮想聯翩,以及「小昆蟲」、「膠靴型」、「流水聲」等意象群依次湧出腦海。我的《散韻》,似乎進入全新領域。 我從星空的深黛,聯想到母親的布衣;我將夜空的黝黑,形容為馬蹄鐵;我把紅日、窗花、搖籃曲的意象,借代或遞進。 「你愈黑,天愈藍」,「你愈黑,雪愈白」,「你愈黑,雷愈喊」具象比對;至於「經緯線的覆蓋面,及猛瑪象、長毛犀的跑道軸」,「星星草與紅瑪瑙的藍條幅,及木圖那亞河的反光度」,或者「袖珍型褐色琴鍵,給予腦海那組形容詞的彈奏」等散句應運而生,通過特定在場,打造時空座標。 格調決定層次,氣韻詮釋魂魄,留白意味在場。個性創新與大局的掌控,知性雅致與韻味的深長,隱性啟蒙與寓意的微妙,成就敘述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你若有扇窗口多好,讓我一眼就能瞧見,你的火苗」是我對於混沌事物的無限憧憬。 而「那麼,且將我擊碎,只要我的尖銳,沒扎到你們」則詮釋了幼小心靈對於「傷害」這個動詞的逆向解讀。 「多年沒問你下落,多年沒上晚禱課,多年沒畫舊山河」有思念,有祈願,更有對於舊事物的眷戀與時光流逝的喟歎,以及特定時空的驚悸與分擔。 看來,《散韻》新旅正在延伸,一脈主線已經貫通:以亙古的所在感透視其存在感,以初心的柔軟度開啟其光明源。 共築詩意生態圈,迎迓萬象更新的新年。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最適合的形式

文/林宇軒 圖/聯合文學提供 對於任何事物來說,「形式」都至關重要。一個道理如果透過責罵或教訓來傳遞,必然會使人感到厭惡;但是如果包裝成發人深省的故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得知背後的寓意。舉例來說,日治時期的蔣渭水以「診斷書」的形式寫下〈臨床講義〉,反而在當時帶來了強烈的效果,使其成為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經典文本。這樣的嘗試,正揭示了「形式」所潛藏的力量。 詩論也是如此。身為一位時常撰寫現代詩論文的研究生,用以對照詩作的往往不是正經八百的篇章,反而是在非典型的論述形式比如訪談或散記中,才真正找到詩人創作的關鍵概念。羅智成的《詩緒》正是在思考過後,選擇「最適合的形式」而完成的詩學筆記,如同書籍封底的文字:     你割捨不斷的牽掛   你深切表達的渴望   最終會帶你找到   詩最適合的形式……   整本書使用了至少三種體式:有時分行如詩,有時分段論述,有時一句一行,有時更直接獨立引用過往的詩作。不以傳統的詩論篇章來完成,羅智成以閱讀門檻較低的「詩話」形式,清楚地向讀者展現他的文學觀;編排的結構彷彿有系統的文學靜思語,當中的詩學觀念又彷彿《聖經》一般。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些似曾相識的片段彷彿讓我回到師大的現代詩創作課堂:全身黑色的教皇在講台前不斷複述著「詩是一個害羞的文體」,如果沒有遇到適合的人或場合,就容易顯得尷尬。 不過,正如同後記所寫,這本書不只是教書幾十年來的授課內容整理。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詩人的知識體系,此刻在讀者的手裡一覽無遺。除了基本的定義,有許多的文學觀念也令人深思,比如指出詩的「節奏」在於呈現「語法」之美,甚至直言「節奏讓詩變得合理又合法」;又比如,所有的詩本質上都是情詩。此外,當中也觸及了羅智成近年著力甚深的敘事長詩與詩劇。 整本書最讓我注意的,是對於「詩質」的論斷。我曾經在論文〈「詩質」在臺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當中,指出台灣在二十世紀至今有無數的詩人都標榜「詩質」的重要性,但大家所談論的「詩質」實際上定義並不相同,不能作為作品價值的判斷標準。羅智成在書中直接表示:「『詩質』就是詩的語言或表現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於一般語言的那些氛圍、暗示或質地。」如果詩質是一種被建構的典律,那為什麼後來「反被認為是詩應該具備的東西」呢?當中帶有隱隱的批判性,也延續到了後面的對文學發展流變的觀察。我以為,這樣的觀點值得所有愛詩的創作者與讀者反覆玩味。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當代詩話 「不甚在意」的詩中人

文/簡政珍 畫/李昕 在某些詩作裡,有時讀者面對的是一個「不甚在意」的詩中人,意象的觀照、文字的進行似乎有意又無意,有點慵懶,但又不是不正經。 白晝跟隨陰影,並非全然有意,悉索的腳步也不是刻意喚起聽覺。但如此的不經心,卻是人類原始的父母看到果實膨脹後所興起的慾念。 更妙的是,我們看到類似的詩行:「墮落以後/我們可以討論天真與文學」。天真的敘述來自於天真的喪失。文學來自於情感以及慾念所造成的所謂「墮落」。 詩呈現一種無奈與無厘頭之真,而這種真,不是出自於嚴肅的詩說,也非皺著眉頭的聖哲,而是一個語調似乎漫不經心的詩中人。 發現一節蠟燭固然心喜,但不必然是情火的復燃或是生活光明的保證。懷念讓思緒有所棲息,但不必然是與被懷念對象再續前緣。表象似乎不是很「有」情,但卻不是「無」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