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順聰 畫/簡名袖
花果戰士
當下台文界的族群組成,大致可分為:母語家庭,台文青,教授與老師等專業人士,民間倡議者,相關創作者,以及台文產業工作者等等。
無論是基數與類別越來越多,但永遠嫌不夠。
最近跟著政府委託的單位,到各地各組織訪視,我慢慢發現,有三個組群有機會加入台文圈:
一、故事先生
無論是全台各地方政府的圖書館,或民間的團體,都會有許多講故事的老師,有些當作職業,更多是想要把好故事講給孩子大人聽的志工先生,我暫且稱為故事先生(Kòo-sū sian-sinn)。
台語此處稱「先生」,並非專指男性,而是對專業工作者的尊稱。
我問過高雄市與新北市的總圖,說故事的志工大概有三百位,若這樣來推算六都到全台灣,光公立圖書館的說故事志工就有超過三千位,若加上其他單位與民間自動自發的,全台的故事先生少也有五千位。
過去,大多是說華語,現在語言平等推行,越來越多人轉為說其他「國語」:客語、原住民各祖語、馬祖語,以及台語——而台語的轉換門檻應該是最低的,數量也是最多的。
這是台文圈可以大大拓展的族群。
二、台文運動長者
但更大的族群,應該是長輩,無論是實際的資產與語言的寶藏,蘊藏最多的都是退休的老大人(lāu-tuā-lâng)。
這個族群的不僅資產多,時間也最多,更重要的是,團體的聚合力與行動力最強,你看全台各觀光區一台又一台的阿公阿媽。
其實長輩都意識到語言傳承的危機,但缺乏動機與動力來做,更缺乏的是「潮流」——長者的團體也是有流行的囉,若能將母語的傳承變成其流行的一部分,讓長者與組織覺得教晚輩講母語,是種應當然、流行與習慣,甚至成為組織間比較的要點之一,那其power絕對是所有的族群中最大最廣的。
老實說,長輩的流行與推行,表面看來有點粗糙,但很有用,非常非常有用,就像遊覽車一台一台來,把他們喜歡的攤位掃貨掃乾淨那樣。
是以我發明了新詞,樂於推廣母語傳承的男性長者,叫做「台文運動阿伯」。
女性呢:台文運動姊姊。
三、台文推行專員
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展語平政策,起初是學校的母語老師,近來是許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公務員,也在執行母語推廣的政策與活動。
對於台語而言,剛開始公務人員還不太熟悉,但到了這個階段,慢慢上手了。我各地接觸,發現有許多科長級的,不僅是當作公務,而是非常有熱誠,相當積極,已經超越了工作,是一種感情與理想的實踐。
這意義重大,台灣的社會與國家,從來沒有發生過,無論是日本統治時代到國民政府,所謂的「方言」,都是在政府組織之外,甚至要趕盡殺絕的。
如今,有一批公務人員,正要把過去的「方言」變成「國語」,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批優秀且有想法的公務人員,正在創造歷史,會是台灣下一個奇蹟:復振瀕危的本土語言,進入國家的核心,變成一種能力、光榮,更希望能成為日常。
以上三個族群,是台文圈應該要去推展的目標,使其有榮譽感,上舞台,領獎狀,別徽章,會非常非常有效。
往更基層更廣大的民間去扎根,向國家的核心去集中,讓阿公阿媽將口中熟悉的語言,變成樂活的光榮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