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故園,故夢

■李走走 有人迷戀故園的餘溫;廢墟上, 壯著膽子同先祖說話 荷葉是滿堂最誠懇的孝子賢孫 擋在影壁牆外的池塘,可笑的事 憧憬枯榮在破敗前的輪迴 如果初春時沒有按常理出牌 流連,我純粹的愛人埋葬進深藍 靈魂贈與她三次呼喚的機會 於是我,一次背身、一次迷惘; 一次,做個裝聾作啞的癡情人 可是她的腹腔灌滿嫩芽 和漆黑的,花種泛著冷豔的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嫁接」之樂

■張和平 兒時的記憶裡,總有一段關於嫁接的神奇片段,如同夢幻般縈繞心間。那時,鄰居愛民大哥彷彿擁有某種魔力,經他一嫁接,平凡的野桃便能結出碩大的壽桃,野梨也會搖身一變成了清甜可口的雪梨。每當他手持利刃,小心翼翼地削切、貼合,最終讓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體融為一體,我總是站在一旁,瞪大眼睛,十分好奇與羡慕。 那時的我,對嫁接充滿了無限嚮往,也偷偷嘗試過幾次,看似與愛民大哥操作相同,但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那些被我寄予厚望的枝條,最終只能黯然枯萎,留給我的只有無盡的遺憾。 隨著年歲的增長,生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學業與事業上。備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公務、家務,這些忙碌而充實的日子讓我無暇顧及兒時的那份期待。嫁接的技藝,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我遺忘在了記憶的角落。 退休後,我客居鄉村,享受那份寧靜與自在。在這裡,我栽下了兩棵柑橘樹,本意是增添幾分田園情趣,卻不料這些柑橘品種不佳,果實酸澀難咽。面對這些「不爭氣」的果樹,我心中湧起了一絲無奈與不捨——毀了它們,實在可惜;留著它們,又難以品嘗到甘甜的果實。 就在這時,兒時關於嫁接的記憶忽然浮現在了腦海中。我何不嘗試一下,讓這些柑橘樹煥發新生呢?儘管心中充滿了期待,但初次嘗試的結果依然不盡人意,那些被我精心嫁接的枝條,似乎並不願意依附在新的母體上,最終變成枯枝。 正當我準備放棄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得以親眼目睹果園中果農們的嫁接過程。他們手法嫺熟,每一步都透露出專業與自信。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得知了嫁接成功的關鍵——皮枝必須貼緊,同時還需要纏膜裹緊,以達到不被晃動、防曬保濕的效果。 去年,按照果農的指導,我再次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對兩棵柑桔進行了嫁接。這一次,整個手法,特別是選枝、貼合我甚感滿意,彷彿能感受到嫁接的每一個枝條(接穗)都在與母本傳遞著生命血脈。果然,不久我便看到了那些被我締造出的「新生命」在春風中誕生,看到輕輕探出頭、抽出嫩黃的新芽時,我內心的喜悅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快樂得像個少年。 春天如約而至。在這百花盛開的時節,我嫁接成功的柑橘樹上已長出花蕾,彷彿是報春,更像是在向我這個給予它生命的人報喜,春華秋實,這些花蕾是豐收的希望。我期待金秋來臨時,這兩株由我嫁接的果樹能夠結出又大又甜的柑橘,讓我品嘗那親手創造的甘甜,享受「嫁接」之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紅豆杉年輪裡的時光琥珀

■薛興靈 晨曦尚未叩響窗櫺時,閩江的霧氣正漫過白岩山的石英鏡面。阿伲(ǎ-na)——外孫小嶼安的咿呀聲劃破凝霜的窗櫺,女兒將他裹在棉質繈褓裡遞來,奶香混著茉莉牙膏的釉色在空氣裡浮沉。他攥住我(耶公 ngie-gōng)食指的剎那,銀河的星屑突然湧入掌紋——那些微光裡浮動著後佳千年紅豆杉下捉迷藏的童年,浮動著耶媽(ngie-mā)在山霧中晾曬艾草的剪影,也沉澱著禮樂文化在歲月中凝固的厚重。灶間瓦釜裡,茶口粉幹正在晨霧中甦醒,鹽粒在竹篩上結晶成義窯青瓷的冰裂紋,像遠古的星屑在地質運動中沉默地生長。 嬰兒推車碾過櫻花碎金,車輪在青石板上拓印指紋般的轍痕。阿伲藕節般的手臂將口水印成銀河,那些濕潤的痕跡正在我肩頭結晶,像陳祥道筆下的禮圖在松脂中凝固。每當阿伲啼哭時,我「爾——爾——」的哄睡聲總會帶著沉澱千年的溫潤,像葉臘石在記憶的褶皺裡沉澱釉色——這聲音與妻子看劇時檀板的震顫交織,像糟菜壇中乳酸菌的呼吸,在聲吶圖上蝕刻出山澗的漣漪,與鍵盤敲擊聲形成地質私語。 將阿伲放置在塑鋼育嬰臺上時,他的啼哭揚起臺面的薄塵。那具棱角分明的白色育嬰臺,像極了米船的模樣——船幫上凝結的鹽霜,與義窯青瓷釉面的冰裂紋遙相呼應。阿伲的脊背在晨光中舒展,如同春溪漲潮的波紋漫過梯田的層疊。當小手抓住腳丫的瞬間,葉臘石紋路在嬰兒肥的褶皺裡甦醒——那是血脈裡跳動的不羈因數,正與三十年前女兒扯散碎花棉襖紐扣的震顫形成時空共振。紙尿褲的褶皺裡藏著潮汐的密碼,這讓我想起女兒的棉布尿片——那些靛藍碎花的粗布,總在山霧裡吸飽露水,褶皺裡凝結的鹽霜如同義窯青瓷釉面的結晶。妻子曾在尿片邊緣用艾草灰畫防漏線,那些蜿蜒的紋路,此刻正在智能監測儀的藍光裡甦醒。 當阿伲在嬰兒推車金屬框架裡完成聲波的三級跳——從雲絮般的低吟到雷暴般的啼哭,聲波在青石板上激起細密的漣漪。那些紋路與後佳千年紅豆杉的年輪產生時空共振——嬰兒啼哭的頻率震顫,正將文明的基因片段繡進時光的錦緞。抱起他時,拍打肩膀的小手突然變成檀板,在鎖骨上敲出劇集尾音的震顫。乳酸菌發酵般的笑容在嬰兒臉上膨脹,像暗物質在銀河褶皺中凝聚,在時光的棱鏡裡折射出蜜餞般的琥珀結晶。 阿伲的瞳孔泛起潮汐,睫毛上凝結的睡意是未完全凝固的時光琥珀——像包裹著甲高嶺狀元古驛道的月光,在許將出使契丹的馬蹄聲裡沉默地生長。這位福州首位狀元郎的墨蹟,此刻正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裡與義窯瓷片形成對角。阿伲百日宴時,我們在啟源酒店慶祝,那股風穿過九百年光陰,帶來蘆葦蕩的氣息,與嬰兒奶瓶裡的米糊香氣奇妙交融。青紅酒的醇厚染紅了我的臉龐,溫泉的熱氣在琥珀內部蒸騰,將雲絮釀成永恆的甜。我哼起走調的《搖籃曲》,熟悉的旋律在月光裡流淌,抖落的星屑在乳膠奶嘴上凝成松脂光澤,墜入他甜美的夢鄉。那些星屑裡漂浮著義窯青白瓷碎片與乳酸菌菌落的螢光標記,倒映著白岩山石英鏡面裡流轉的千年月光。 繈褓觸床的剎那,阿伲如被春風驚醒的蒲公英。直到妻子教我用手臂圍成港灣,他才像遊回巢穴的小魚兒,咕嘟著奶嘴沉入深藍夢境。奶嘴泛著義窯青瓷開片的冰紋,像未閉合的貝殼——冰裂紋在月光下滲出冷香,與料理機的嗡鳴在繈褓外相遇。貝殼裡藏著渡口消失的船歌,也藏著橄欖蜜餞在蜂巢裡破碎的甜,更藏著青紅酒在陶罐裡揮發的醇香。料理機的嗡鳴從廚房傳來,與客廳電視裡的劇檀板震顫形成身歷聲場,與鍵盤敲擊聲形成奇妙的和聲。 晨光爬上窗臺時,阿伲用指尖丈量我眼角的年輪,像在閱讀一本寫滿歲月的書。接過這團溫暖的小火種,他帶著夜露的小臉立刻往我頸窩裡鑽,三十年的時光忽然漫上來——漫過女兒獲獎作文的玻璃相框,漫過粉筆灰在硬碟裡結成的晶簇,漫過陳祥道《禮書》的墨香在時光裡凝成硯臺的霜花,漫過黃楮林溫泉在斷層帶中沁出碳酸氫鈉的霧靄。在這些雲靄裡,我又看見妻子踮腳晾曬艾草的背影,她的灰布衫被劇唱腔暈成毛玻璃上的霧,而當年用粉筆寫下的《禮書》批註,正像葉臘石在記憶的褶皺裡沉澱釉色。 昨夜視頻通話的像素裡,阿伲無牙的笑容在數據流中閃爍成星屑。我摸著冰涼的螢幕,聽見春風撞響漆木奶瓶,叮叮噹噹,像三十年前哄睡時的搖櫓聲——那些聲波如梅溪水紋擴散,與吳孟超柳葉刀的嗡鳴碰撞出雜音,也與糟菜壇中乳酸菌的呼吸聲形成共鳴。白岩山的石英鏡面倒映著這一切,將數字洪流凝固成新的琥珀紋路,而妻子的唱腔正從紋路裡滲出,像茶口粉乾的堿水在竹篩上暈開的漣漪。 茶口粉乾的鹽粒在冷鏈物流中休眠,抵達時恰逢《禮書》篆文主題的燈光秀——那些豎彎鉤的筆劃,原是江邊晾曬艾草時抖落的曲線。女兒教阿伲辨認投影在梯田上的「禮」字,茶油線上面裡沉浮,把古籍裡的注腳釀成現代的敘事詩行,閩江的霧氣漫過投影儀,將「禮」字的豎彎鉤浸潤成梅溪的曲線。我的粉筆灰與妻子灰布衫上的褶皺,在阿伲奶嘴的藍光中悄然重疊,化作紅豆杉年輪裡會呼吸的光斑。暮色漫過手機螢幕的藍光時,陳祥道的禮圖突然在虛擬書頁間翻動——鹽粒在冷鏈中結晶成《禮書》的偏旁,棱角裡藏著晨霧的重量。茉莉花香與嬰兒的呢喃在聲波頻譜上織就葉臘石的紋路,白岩山的月光正沿著石英鏡面滑落,與千年前的美人湯泉氣形成聲波共振。 我突然看清:永恆不是琥珀,而是時光沉澱的溫度。當阿伲的指紋在智能料理機上拓印《禮書》篆文的剎那,祖父當年攥緊毛筆的掌紋在神經末梢甦醒。茶口粉幹的鹽霜紋路、甜筍尖的生長輪、黃楮林溫泉的碳酸鹽結晶——這些元素正被編碼成文明的時空漣漪。而真正的傳承,藏在指紋解鎖的密碼裡,藏在茶口粉幹的鹼水pH值正在校準智能灌溉系統,藏在閩劇檀板與鍵盤敲擊的同頻共振處。 此刻,後佳千年紅豆杉的新枝正在月光下舒展。每片針葉都在捕捉智能音箱的聲波與松濤的和聲,將阿伲的咿呀聲轉化為年輪的密碼。這棵見證過閩越采藥人的古樹,正用維管束書寫文明的譜系:三十年前的粉筆灰沿著導管滲入樹皮,在年輪裡結晶成鹽霜的紋路;料理機的嗡鳴與閩劇檀板的和絃,在木質纖維中編織成新的年輪;嫩芽在月光裡舒展新葉,每片針葉都在捕捉北斗星的呼吸。 暮色中的紅豆杉伸展著侏羅紀時期的枝椏,將文明的密碼刻進DNA 的螺旋。當茉莉花茶的香氣在年輪間折射,我聽見乳酸菌在維管束裡甦醒的呼吸,看見茶口粉幹的鹽粒在年輪紋路上結晶成透明的時間。這不是簡單的基因複製,而是文明在月光裡舒展的蕨類姿態——老幹的智慧通過篩管輸送給新枝,而新枝的生長紋正在重寫《禮書》的批註,其鹽霜紋路與時空漣漪形成跨維度的地質私語。 黎明咬破琉璃色的天際線,紅豆杉果實墜落的簌簌聲,驚醒了料理機休眠的呼吸燈。果肉在晨露中滲出胭脂色的蜜露,與乳酸菌膜上的冰裂紋形成光譜共振。花青素在乳酸菌膜上綻放冰裂紋的剎那,古樹的年輪在數據屏上浮現出我們掌紋的脈絡——那些紋路裡蜿蜒著弱鹼性泉氣的震顫、甜筍尖破土的裂帛聲、以及他指尖尚未定型的溫熱。我終於確信:傳承不在凝固的琥珀,而在嬰兒啼哭時震落的文明碎屑中——那些懸浮在晨光中的微粒,正折射著許將在貢院批改的朱筆、陳祥道研磨的墨香、以及妻子晾曬艾草時飄落的霜花。當宋瓷釉色沿著維管束攀援,全劇尾音在篩管中震盪,數據洪流便在新生的年輪裡,編織成另一株紅豆杉的基因腳本——每圈紋路都是文明的密碼,在木質部刻寫文明的遺傳白皮書。此刻,山澗的水花正輕拂著義窯遺址的石紋,將八百年前的冰裂紋呼吸,淬煉成新的地質年輪——三十年前我抱著女兒看龍舟賽時,她攥緊船槳的小手同樣佈滿細密的紋路,像極了此刻抓著奶嘴的指節。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 《行香子》.喜歡

曾經喜歡一個人;而今喜歡一個人! 舊日心憧, 影若驚鴻, 倚重樓、望斷芳蹤。 眼波春湧, 眉柳朧朦。 欲語還遲, 思還怯, 夢還空。 而今意散, 耽於詩酒, 小軒窗、漫理緗叢。 蘭煙輕繞, 墨蹟深濃。 愛一人書, 一人盞, 一人慵。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電影

■李雲楓 那些人已經死了,在八十年前 膠片保留了虛幻的影像 聲音被鐫刻在畫面的邊緣 它們反復的講述同一件事情,槍聲與戰火 夢魘與屠殺 而疾病,是其中最慈悲的方式 但如果你聽的夠久,就會在那些熟悉的片段中 聽到一些陌生的東西 一聲模糊的嘆息,一陣遙遠的腳步聲 有時會出現細長的尖叫,恐懼 纏繞於每一幀畫面 但在你再次聆聽時,這個聲音就會消失 彷彿從未存在 不過你會聽到另外的東西 與畫面無關的,怪異的低語 它們會夾雜在一些毫無意義的噪音中 它們會一直向你訴說

Read More

〈中華副刊〉瓊漿玉液佐菸草

■波晏 初次來到這間小咖啡館,還來不及打量環境細節,就被數十種飲料品項給迷惑——從標榜「青春源泉」的紫羅蘭花茶、「記憶之神」薄荷迷迭香到「通靈寶典」的菩提睡蓮,一系列花草茶盤根錯節外,那些用阿拉丁神燈似的細口水沖壺,炫技不斷水手沖而成的精品咖啡,更是不遑多讓!花香襲人的「藝妓咖啡」到混凝柑橘果香及淡淡菸草氣味的「耶加雪夫」……更是這小咖啡館的重頭戲。 但真正讓我猶豫不決的是,那些滿溢酒香的調酒咖啡。過往,我在他處試過些許酒香咖啡的滋味。記憶中,通體透明的伏特加、夾帶草香氣味的甘露咖啡利口酒與濃縮咖啡,三者在不銹鋼雪克杯中,接受冰塊撞擊後,充分融合成為既是咖啡也是酒的邊緣飲料,在注入酒杯後,白沫浮面裝飾以三顆象徵健康、快樂、財富的咖啡豆,讓炙炎熱情與冰雪冷冽的雙重矛盾,掩蓋在世俗慾望的泡沫下——酒精的迷醉與咖啡因的甦醒感高度融合的咖啡馬丁尼,當該算是調酒咖啡的極品傑作吧! 又或者,用滑膩鮮奶油的雪白旋轉舞姿,意圖掩蓋幽暗濃烈曼特寧的黑白制衡,在威士忌悄悄注入些許辛辣銳利後,輕燃的火焰,將味覺與視覺凝結雕塑的愛爾蘭咖啡也是別具風味。 然而此刻我只是渴望脫離尋常的黑咖啡氣味,因而我相信一杯橙酒拿鐵就足以幫我離逸現實。是的,君度橙酒的甜橙氣味,並非是一昧甜蜜的溫柔甘醇,而是含藏酒精強烈勁道,恰好適度昇華拿鐵泡沫過度綿密的黏膩。凝露混搭嗆烈的幸福感,或者等同歌劇《愛之甘醇》中,在看見戀人淚水時,男主角沉浸在自己與女主角彼此相愛的臆想中,因而歌詠〈偷灑一滴淚〉的抒情美感。 很快我就發現這咖啡館的老闆菸癮不小。在這個抽菸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時代,即便是坐擁這間咖啡館的主人,都無法在自己的建築物裡抽菸。以至於每隔幾分鐘他都得到店門外紓解菸癮。 我不愛這小咖啡館撥放的搖滾流行樂,戴上耳機,便選擇隨機撥放我儲存在手機的法國香頌。迎來的是相應此刻的情境——法國創作鬼才賽吉‧甘斯柏在煙霧繚繞中演唱情歌La Javanaise(爪哇舞曲)。在那個尚未提倡禁菸的年代,香菸之必要,在眾多藝文氣味的場所生根蔓延。 咖啡與菸兩者經常連結,或者與西方作家熱愛在咖啡館寫作有關,沙特、西蒙波瓦在巴黎雙叟、花神咖啡館中,邊抽菸邊寫作的情景無非就是經典。至於菸與煙在中文則是經常混淆的同音異義字。實際而言,一菸在手意味著慣性、陪伴,甚至是一種抽離現實的快速良方。也許煙給人一種迷茫感,以至於作家把菸中之煙當作靈感的來源。畢竟,冥想與燃香,往往得以輕易進入出神入化的靈感世界。手中夾根菸,煙霧迷漫中,神也似地開啟了思想靈界的門扉。 我其實嘗過兩次菸。但絕非為了進入寫作世界的孤獨而品菸。第一次是在出版社工作時,與發行部的同事坐在樓梯間的階梯上互吐工作苦水,她友善的遞給我一支英國淡菸,那支菸我吸沒幾口,很大一部分是放任它成為灰燼,儘管抽菸過程並無奇特可言,然則,我卻喜歡這種新經驗的擴張。 第二次則是在德國。有一回,為了練習德語,便邀請一名德國女子到我住處吃點簡單中菜。當天,她帶了她男友一起來。這男伴對中菜興趣不高,倒是對我準備的德國甜白酒相當感興趣,整個精神都集中在飲酒上。至於這女子則是充分的肉食主義,吃完桌上的肉品後,小酌一杯白酒後就問我,她能不能抽菸。為了表示我的開放,我說可以,我也抽菸。儘管她半信半疑,但很快地就興奮拿出她的隨身物:一些泛黃的菸紙與深褐菸草,當場捲了兩根菸,一根給我,一根給她自己。這菸味道厚實辣嗆,完全不同於我的第一根淡菸。理所當然,這支菸的命運同樣是晾在手指頭的時間,比起進到我的肺部時間多。然而,真正更令我驚訝的是,有回和朋友聊天,他提到,德國人老喜歡自己捲菸,並非是為了節約,而是因為菸裡頭可以捲進一點大麻之類的迷幻劑。這麼說來,我也許就在不經意中,迷迷糊糊的嘗試了毒品,但我全然無感啊! 而我更興奮的是,近日偶然得知,文壇女神林文月,在陪伴臺靜農教授後,也學會抽菸。而見過她抽菸的人,說那姿態俊雅! 而我歷經一番煙霧神遊後,我這才發現瓊漿玉液儘管醉人,終究還是要佐以菸草的香氣,才能混凝出跨界的獨特情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藝術之都佛羅倫斯

■洪金鳳 曾經環遊過世界好多國家的好友孝儀,聽聞我要到義大利旅行,就跟我分享她最喜歡的義大利城市—佛羅倫斯的美麗。 真正抵達佛羅倫斯,在此停留兩天,在古城裡來回穿梭,四處遊覽後,才瞭解這個孝儀口中的美城,建築與歷史資產有多豐富。 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藝術與建築的搖籃之一,擁有收藏品豐富的博物館(諸如烏菲茲美術館、學院美術館、巴傑羅美術館、碧提宮內的帕拉提那美術館等)與眾多的歷史建築。 西方歷史上有許多名人誕生及活動於此地,比較著名的有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詩人但丁、科學家伽利略、政治理論家馬基雅維利、雕塑家多納太羅等,處處可見渠等藝術家的雕像,栩栩如生,佛羅倫斯歷史中心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那日,我們在佛羅倫斯古城,欣賞各式建築之美,每一棟有歷史的建築,每一條小巷街道,每一個轉彎處,不管正視還是回眸,都顯現出有不同的美感,所有雕像藝術氛圍濃,望著這些有歷史意義的雕像,就好像走了一回遠古時代一樣,被文藝陶冶後,人生價值瞬時提升。 即使與我們的語言不通,但微笑與比手畫腳,就是熱情的義大利人和我們最好的溝通方式,在古城裡購物,我們都購得心滿意足,回味無窮,連談話過程,都變得藝術與文化感滿滿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啟程前夕

■王信益 到了一個地方旅行你就 想在此長居下來 遷徙的肉身像候鳥那樣 被拍翅,那樣無可地 取代名狀   望遠鏡的祕訣—— 或許在於隔得 夠遠。像那個午後 美術館前的鳳頭蒼鷹 那樣低壓 壓在樹梢上,彷彿鬆綁了 骨骼內的虛空,彷彿 瑟縮的魂火也在裡頭 低低地蒸散   不喜遷徙的人哪 如此傾斜地延展著—— 樹的星空 倘若餘生,都生活在一條 巷弄裡,真能像釘一枚 朱紅色的圖釘那樣 點在眉心   柴油味——臭酸焦糖 瀰漫在車廂,鐵軌的風景 也曾搖晃過,搖搖 晃晃著——再次回到,過往未曾 好好端凝的 小磚巷。我也曾在那裡蝸居 鮮少離過,些許的 方寸之地   今日午後,暴雨詭譎地 打在身上 刺痛著,瞬時又—— 幾近無雨,如此如此 反覆來循環   像那一日,公車站牌下 久久地站立,你也在 同場大雨裡 滂沱,雨這樣—— 傾倒在我硬殼的 行李箱   然而所有 淋過的雨就—— 再也無可回返的 事物,都得封上薄薄的 膜。像是: 導電的物品像 新添的香氣,非淡非濃的 精品咖啡豆   就那樣剔除我僅有的—— 雨絲的毛邊,誰已在務虛之境 已然幽幽地 迷失於醒轉   應該要剔除我 悅納的哀悼主義 與我理智過度的 浪漫流派   我也將要啟程了—— 在片刻的時光裡 祝福我或許不是你 也能在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 空無裡,能使虛實 生生地不息 且任絲綢般的行雲 不如或許 流水的生活   (或許清貧暫且)或許 充實的日光會在 紅磚牆的縫隙裡 嶄新冷凝,微壓出—— 葡萄柚瓣之甜苦 之清涼 這樣一來吧,或許解解火灰的 酸——枯木的澀   然而啊,這儼然是夏天 是夏天正逐步 邁向——尾聲的時刻 有人將要遠行 將在反覆的遷徙中 嘗試如何——返回自身   有人會在陋居的 紅磚巷裡隱著——再如 開懷抑抑的刺客 毫無野心地 野。像虎爪貓 那樣久久—— 久久地端詳一顆 清透有情的雨 無情的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蝴蝶的舞裙

■碧雅翠絲 丹丹,認識妳,在讀中文的花樣年紀,一切都是那樣美好純粹充滿著希望。 19歲的蓓蕾,本就該向陽迎風而開,大一迎新舞會上,生命中的第一支舞,在羞澀的手忙腳亂之中成為雋永回憶。 19歲的女孩們、都該情鍾著舞會上不慎匆匆遺失的那隻玻璃鞋吧……期待它能完美契合地套上自己的腳,即使多年後再重新回想起,我依舊覺得如此簡單幸福的夢,也應該屬於妳,丹丹。 妳好高挑卻清瘦、眼神疲憊、蒼白的雙頰上總有一大片對稱性紅斑,還會延伸至鼻梁,而即使夏天,妳一樣穿得密不通風。 星期六下午的體育課,我們快樂自在的在操場上跑跳,妳只能默默坐在林蔭處發呆,因為妳也曬不得溫暖的太陽。 我們同班,眼神卻從未有過交集,妳像一個謎,同學們都在背後對妳竊竊私語,人言可畏,讓我感到有些難過……而妳,依然像個偌大校園裡的神秘獨行俠,來去自如。 讀中文系,就像走入一片迷人的繁花茂林,永遠未知將會有什麼驚奇置身其後,老師、教授們春風化雨,我們快樂的無盡擷取,我知道,妳也在其中,認真用獨特的方式小心融入。 有一天,校刊上出現了一篇讓人驚艷不已的長篇小說,寫關於一個女孩自小的舞蹈夢,隱喻著一隻蝴蝶想要奮力脫蛹而出辛苦對抗疾病的故事。大家紛紛猜測著筆名蝴蝶的舞裙,作者就是妳,我默默無語,懾服於妳燦爛的文采,也是第一次知道了盤踞在妳身上那個美麗又殘酷的病名——蝴蝶病(SLE)。 為什麼自體免疫系統會敵我不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呢?我太年輕了,丹丹,有太多的無法理解和無能為力。 唯一一次看見妳笑了,在曼娟老師的現代文學課後,老師找妳談話,我竟意外地看見妳淺淺的微笑,眼神明亮舒坦一掃陰霾……妳很漂亮,真的,丹丹,只是殘酷的疾病剝奪了太多屬於這個年齡該有的一切。 沒有網路的年代,我開始上圖書館拚命的找,關於紅斑性狼瘡的相關資料,然而,我又能幫上妳什麼呢?我只能求遍心中的神祉,寬待妳,讓妳輕盈些,不要太過沉重,對妳,我從無悲憫,只有無盡的心疼。 第一學期結束後的那個下午,同學都走光了,妳靜靜蹲在文學大樓前餵著校園裡的流浪貓,被疾病破壞啃噬的關節此刻一定疼痛不堪吧?妳依然堅持餵完牠們。 在妳看似荒蕪的外表下,藏著一副善良熾熱的靈魂,讓我久久無法自己,遠遠地我站了好一下,直到妳餵完貓緩緩起身離開。妳應該知道我一直站在那吧?奇特的是,我們的靈魂依舊未曾有過碰撞,我不敢往前一步,妳也沒有回頭,假使現在,我想我將毫不遲疑朝妳走去…… 丹丹,年輕時,我一直覺得來日方長,來不及說的話、還沒計畫去做的事,總可以有無限個明天等待去完成,後來我才徹底明白那是多麼的謬誤可笑? 日子浸淫在浩瀚如煙的中國文學之中、一天天隱遁消失,如果,我是一隻柔弱的蝴蝶,禁不住雨打風吹,那,妳無疑一定是最強韌的,即使在狂風驟雨裡依舊能夠展翅無畏前方而去。 然而,大二下開學後,妳並未出現在教室,一天、兩天……大家又開始議論紛紛,望著妳空蕩蕩的座位,我真的不想再聽那些流言蜚語了,雖然心中已經有了不想證實的預感。 那天傍晚的雲好低,色彩斑斕,彷彿伸手就能觸及,整晚的課我都神思恍惚,一再心想著,如果此刻的妳、已經化作一片輕雲,冉冉天際,未嘗不是件幸福的事呢? 丹丹,後來我們都順利畢了業,各奔前程,時光不斷往前挪動,妳卻永遠留在大二了,該是最燦爛繽紛、夢想交織的舞台上,想起妳,心還是痛著、像缺失了一大塊,儘管妳傾其全力飛舞已經破損的雙翅,仍在花般的年華無聲墜落了,記得妳的,又能有幾人? 紅塵莽莽,起伏跌宕,芸芸眾生,不一樣的人生舞台上閃息萬變,燈光亮了又悄然熄滅,至今,我還是常常羨慕著妳,可以身無羈絆、自在輕盈的飛舞了。 聽過一個故事,有一隻蝴蝶在空中快樂地揮舞著翅膀,那麼輕、那麼美,蝴蝶卻永遠都不知道,她的翅膀威力有多大?就好似我們的短暫交會,妳帶給我的意義重大一樣,每當我挫折傷心著,單純,是這個塵世所承擔不起的複雜,就彷彿看見妳,一隻靈魂最澄淨的蝴蝶,輕輕展開最美麗的雙翅,在光明寧靜的風裡快樂跳著舞,微笑告訴我,勇敢向前,不要害怕恐懼…… 丹丹,謝謝妳!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陀螺

■鄧榮坤 遠方的海域應該是漲潮了,鹹澀的海浪湧入了大肚溪,這一帶的潮汐生物也多了起來,也由於附近的魚塭堤岸提供了水鳥躲避強風的場所,於是,每年冷風過境,從遠方來的候鳥也陸續來此過冬,沉寂多日的龍井鄉也開始熱鬧了起來!海埔新生地範圍寬廣,北起台中火力發電廠邊界,南至伸港鄉田尾排水溝口,生物資源豐富而且多樣化,是國內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水鳥、螃蟹種類數量眾多。 每年春秋兩季,漲潮後,保護區外的沙洲,會聚集許多水鳥,如果運氣好一點的話,你可以看見上千隻的水鳥。 由於泥濘灘地是濱鷸的覓食場所,所以,我們很幸運地發現步行匆忙,當地人稱為水尖仔的濱鷸以嘴插入泥中啄食。濱鷸的嘴巴略長且向下彎,繁殖季節的時候,腹部會轉為黑色,常常成千成百的大量出現覓食,覓食的時候頭低低的,且不時來回奔跑,動作顯得非常匆忙!在這裡也可以看見從額頭至眉之間是斑白色,頸部有一個白圈圈繞過後頸,宛如白色圍巾,於繁殖的季節,上身的顏色會逐漸加深的東方環頸鳥。 陪著我們走過大肚溪的孫雲,退休後,長期在溼地觀察水鳥,眉宇間流露出童稚的樸實,指著在遠方潮間帶、溼地砂質處逗留的東方環頸鳥說,環頸鳥是不怕陌生的,如你放輕腳步,經常可以接近到十公尺以內……。 孫雲說著說著,突然停下話語,驚叫起來。 ──水陀螺,水陀螺,你看,水陀螺。 遠方,出現了讓孫雲驚叫的「水陀螺」紅領瓣足鷸。紅領瓣足鷸的趾間的蹼,所以,覓食時,顯得十分輕鬆,也十分滑稽,如果你留意紅領瓣足鷸的覓食,你會發現他為了激起水面下的小生物,會不斷旋轉著身體,不停繞著圈圈,就像旋轉的陀螺一樣。看到了紅領瓣足鷸可愛的模樣,你會為當地人為它取的「水陀螺」的名字而會心一笑! 大肚溪口灘地除了濱鷸、環頸鳥、紅領瓣足鷸外,退潮時,裸露的泥灘地,還可以看到焦躁的彈塗魚,也可以看到白鷺鷥露出銳利眼神狩獵的神情。 孫雲說,幾年前,這一帶的草澤和農田是水鳥的最愛,每年十二月到隔年四月為水鳥季,鳥類種類最多,族群最大,是賞鳥最好的時機,現在,要賞鳥得靠一點運氣了!望著遠方,孫雲似乎不太願意談及往事,面對大肚溪水的變色,回首,容易讓人覺得難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