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紅樓一夢,遇見蘇繡

■熊軻 史學家顧頡剛在《蘇州史志筆記》中說:蘇州城之古為中國第一。蘇州自古以來就是鍾靈毓秀之寶地。農耕文化、吳文化、佛道教文化的薰陶洗禮,歷朝歷代盛世文明的璀璨精華的蘊藉,既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又心照不宣促進著蠶桑種養的興起和紡織工藝的進步,為蘇繡的誕生、發展提供了獨特且珍貴的契機。 談及蘇繡,便勾起了我曾經在蘇繡博物館的精彩記憶,在腦海中浮現的是蘇繡深厚文化的積澱。「古代刺繡品室」、「明清刺繡品室」、「近代刺繡品室」,人物、花鳥、風景、靜物等等映入眼簾,在實用性與裝飾性並重下,展現著獨特而高雅的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記錄著長江三角洲平原和太湖平原孕育的文化生活和民間習俗。置身其中,足可以慰藉我的平凡生活,其中,最令我傾心的便是明清時刺繡。 「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蘇繡之技,構成了蘇州繡壇的人文畫卷。《松鼠葡萄》、《山雞白兔》、《仕女種花》、《菊石圖》等精美的繡品,向人們展現著2000餘年歲月沉澱的風格韻味,亦在娓娓道來明清時期「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絲織手工業發展盛況。 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賈母於元宵節在大花廳設宴,其在席間佈置一副由慧娘所繡的十六扇「瓔珞」桌屏,而這位精於女紅,善於詩畫的慧娘便是姑蘇人氏。文中對於慧娘所繡享有「賈府之榮」之名的「瓔珞」桌屏上的「折枝花卉」、「花之舊句」等部分刺繡技藝的極高描寫品評,可真切窺見蘇繡藝術享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美譽的深厚基礎。 曹雪芹的筆下將展現刺繡之美的背景放在蘇州,大抵是「繡線巷」、「滾繡坊」、「繡花弄」等業坊巷印證著在作者眼中清代時候蘇繡已然享譽天下。慧娘仿唐、宋、元、明各名家書畫的精湛繡技,印證的便是蘇繡從圖案、構思、繡工、針法等方面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的風格。65家商戶見證的繁華,是古人將蘇繡應用於服飾、靠墊、鞋面、香包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時尚潮流,足可以詮釋一個「繡市」雅號的輝煌;而「故其格式配色皆從雅,本來非一味濃豔匠工可比」一語則是道出了一個江南姑娘賢淑內秀,承載著蘇繡「精細雅潔」的繡品,透過慧娘這一虛擬形象身上的刺繡故事,折射的是錢慧、楊卯君、丁佩等史書中留下的實實在在的幀幀身影。 蘇州「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煙雨生活,蘇州人細緻溫和、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徵。令人感慨蘇繡印象發源於江南水鄉的婉轉,飽含豐富悠久的文化底蘊。在蘇州的長街古巷間凝眸徜徉,溫暖的私語被歷史滋養彌漫於心。蘇繡無論單面繡還是雙面繡,還是臺屏、牆屏、地屏、大型組合屏風,都在一代一代蘇繡繡女、藝術家、傳承人手中創新發展,穿越滄桑時光經久不衰,曆久彌新,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佔據一席之位。如今談及蘇繡,偶然想起沈壽四十年的刺繡藝術生涯,再次翻閱《雪宧繡譜》,不僅潸然淚下,與友人傾訴以一顆匠心為始,堅守傳承華夏民族特有文化的使命是何等崇高。 風沿著粉牆黛瓦吹綠一池水韻,苔蘚爬上石階,構成天然的符號圖案,記錄人文的故事,似是今古歸來或離去的許多人的心願。暢想蘇繡之韻中江南的往昔和未來,就伴著一處園林、一味評彈、一段昆曲,沉吟道:「只此蘇繡顯出風雅,撩撥心弦,一眼醉了千年的柔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避風(上)

■溫小平 1、 汽車在醫院大門口停妥,何珠貝忐忑又不安,解開安全帶,看了丈夫一眼,想再努力一次,「你陪我去看報告結果好不好?」丈夫皺皺眉,冷冷說,「補習班很忙,妳又不是不知道?快點下車,後面來車了。」 何珠貝氣呼呼地推開車門,腳絆了一下,差點摔下去。慌忙扶助車門站穩後,拉了拉口罩,甩門就往院裡衝,也沒心情跟丈夫說再見。 搭手扶梯抵達地下樓婦產科門診,還沒到她的看診號,她在候診椅坐了一會兒,就又起身踱步,怎麼也無法平復焦躁的情緒。她不斷安慰自己,不正常出血應該是子宮頸發炎或是經期紊亂。可是,她問過朋友,也上網查過,既然做了切片,很可能是癌症。 這幾天,她的睡眠就像斷了線的項鍊,七零八落睡不安穩,夜裡翻來覆去,丈夫非但沒安慰,還怪責她:「妳在煎餅啊!一直翻,讓人怎麼睡。別神經兮兮,自己嚇自己。」切片的又不是他,他當然不緊張,可是她若逞口舌之快,會讓丈夫更惱怒,只好把身體縮進薄被裡,儘量平復自己的呼吸。 終於輪到她的號,進了診療室,醫生望著螢幕上她的檢查報告,她正要開口問詢,醫生就證實她是子宮頸癌,更糟的是,已經是一期末、接近二期初,除了要動手術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也無法保留。她控制不住地叫出聲,抖著唇問醫生:「這樣……我是不是不能生了?我……會不會死掉?」 「愈早治療,治癒率愈高。妳如果決定在我們醫院動手術,請家人一起來,我會再做詳細說明。」醫生平淡的腔調,說的卻是她的生死大事。 她不能生了!她可能會死掉!這兩個意念在何珠貝腦子裡輪流上竄,彷彿玩打地鼠遊戲,打壓一隻地鼠,又冒出一隻地鼠。她慌亂不已,走出診療室時,腿軟得幾乎站不住,門外候診的病患好心扶她坐下,她依然渾身抖顫。 六神無主之際,只好打電話給丈夫,在皮包裡翻了半天才找出手機,情急之下按錯幾次鍵,好不容易打通,卻無人接聽,她試了又試,結果都一樣。她推測是丈夫開會調了靜音,只好在line裡留言,又等了好一會兒,丈夫依然沒回覆。她改打丈夫辦公室座機,秘書卻說丈夫外出了。 何珠貝縮坐在候診大廳最角落的椅子上,掩面低聲啜泣,彷彿回到父親突發猛爆性肝炎過世的那個夜晚,她獨自坐在太平間外,像個被遺棄的孩子,那種恐慌無助再度如浪濤般席捲。此刻,她只能躲在人來人往的醫院,讓自己處在人聲的雜沓中,才不致感覺那麼孤單。 擔心手機沒電,丈夫連絡不到她,她沒再撥打手機,只是靠著牆壁默默流淚。有人看她哭個不停,關心地遞給她面紙;也有人好心問她需不需要幫助?而她最需要的丈夫,卻聽任她在醫院從下午待到天黑,直到發現她沒回家,才開車過來醫院接她。 她賭氣地坐在車子後座,頭靠著玻璃,閉緊乾澀的眼睛。丈夫回頭問她檢查報告如何,早被噩耗反覆煎熬得幾乎焦黑,她甚麼話都不想說,心裡只有一個反覆播放的聲音,她——要——死——了!   2、 丈夫始終沒有解釋,看切片報告那天他去了哪兒?何珠貝只顧著悲傷,無暇也無心去問,形同溺水般的她終日在恐懼與惶惑中掙扎,假裝癌症只是一場惡夢,醒來就沒事了。直到她陰道排出血塊,她明白不能再拖延,把真相告訴丈夫,丈夫似乎沒多大驚訝,只是勸她:「那妳就去動手術吧!醫生既然說治癒率很高,妳就不要胡亂操心。」 「可是,我還想生兒子……,沒了子宮,怎麼生……?」她嗚咽著。 丈夫輕輕嘆口氣,站起身雙手插著褲子口袋說:「這個時候,命比較重要。何況……,」丈夫斟酌著字眼說,「妳都快四十了,也很難生了。」 她猛然抬起頭,眼圈紅紅地問:「真的沒關係嗎?」她不相信,即使丈夫不在乎,婆婆肯定會吵鬧不休。 當年母親生下她,祖母見她是個女生,失望之餘,不但嫌棄她媽媽,還成天罵她是個「討債鬼」。她從襁褓期吸吮母乳,如同一併吞下母親的悲傷,如今看來,她當初連不幸也同時複製了。 幸好爸爸很愛她,為她取名珠貝,還跟她說:「妳就像貝殼裡的小珍珠,爸爸會呵護妳一輩子。」為什麼爸爸說到卻做不到,早早遺棄了她?每當她想念爸爸而流淚時,祖母就兇惡地罵道:「妳就是個掃把星,整天就哭哭哭,剋死妳爸爸還不夠啊?真衰。」她那時好擔心失卻爸爸的屏障後,祖母會把媽媽和她趕出去。 沒想到卻是媽媽先拋棄了她。媽媽恨祖母,不想以寡婦身分就此過一生,不但領走爸爸的壽險理賠金、勞保死亡給付,還把陪嫁的首飾也全帶走。即使何珠貝哭求媽媽帶她一起走,媽媽卻狠心甩下她,就像要甩掉所有的不幸。 祖母更是三不五時逼她去找媽媽要錢,還警告她說:「妳要不到錢就不准回家。」她明知沒有用,還是去求媽媽。那夜下著大雨,她跪在媽媽的租屋前,又冷又餓,幾乎暈厥過去。末了,媽媽扔了一萬元給她,冷冰冰地說:「妳以後不要再來找我了,我要結婚了。」 那場雨徹底沖去她們母女間稀薄的情分,雨停後,她對媽媽僅餘的依戀也畫上句號。她找了一份補習班的櫃台工作,半工半讀供應自己。補習班的老闆知道她的困難,對她多方照顧,送她筆電、手機,還藉著各種理由發獎金給她,同事忌妒又羨慕地說:「珠貝,老闆在追妳喔!」她還回說:「我這種倒楣鬼,誰遇上誰倒楣,怎麼可能追我?」 她真沒想到老闆會跟她求婚。老闆大她十八歲,又離過婚,並不是理想的結婚對象,可是,嫁給他的話,至少生活不虞匱乏,還能完成大學的學業,況且老闆對她很照顧,彌補了她失去爸爸的缺憾。沒考慮多久,何珠貝就為了逃離祖母無休無止的咒罵,懷著報恩的心,嫁給了老闆。 原以為即將開啟她的新生活,不幸卻如影隨形。大學畢業典禮來不及參加,她就因陣痛住進醫院,生的是一個女兒,婆婆氣得不幫她坐月子,丈夫則安慰她說,「妳還年輕,還是有機會生兒子的。」可是,懷孕卻一直不順,先後流產兩次,三十歲那年好不容易懷了兒子,卻在過馬路時摔了一跤,兒子沒保住。為此婆婆更是沒給她好臉色,嫌棄她從娘胎就帶著衰運。很少擺臉色的丈夫也怪她,「我早就叫妳待在家裡,不要去上班了,妳就是不聽。」 她無從辯駁,畢竟是自己的疏忽。況且,她很難跟丈夫解釋,雖然丈夫的補習班很賺錢,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分店,她卻很珍惜自己的那份薪水,那至少是她自食其力的收入,她不希望自己變成像婆婆和媽媽那樣,只能倚靠男人過日子。 而今,她轉眼三十八歲,婆婆三番兩次警告她,再生不出兒子,就叫她丈夫跟她離婚。之後,「離婚」這兩字就像她跟丈夫間的一道魅影,攪擾得她心神不安。 當初,她從祖母身邊逃到丈夫身邊,不再懼怕風雨。而現在,她罹患癌症,丈夫還會是她的避風港灣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房——我心靈的避風港

■王師 在人生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角落,它們不大,卻承載著沉甸甸的情感與夢想。對我而言,那間位於複式樓上、僅有二十餘平米的書房,便是這樣一片獨特的天地。它不僅僅是一間屋子,更是心靈的避風港,是我與自我對話的靜謐空間。 兒時,對「書房」二字的理解尚顯懵懂,但那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嚮往,卻如種子般深植心田。每當翻開泛黃的書頁,那淡淡的墨香與字裡行間的智慧,便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讓我在不經意間,種下了一個關於書房的夢。歲月流轉,工作之餘,那份夢想未曾褪色,反而在時間的滋養下愈發清晰。直至搬入這寬敞明亮的複式房,我終於有了機會,將心中的書房夢變為現實。 書房,對我而言,是心靈的避風港。每當忙碌之餘,或是心情需要片刻寧靜之時,我便會步入這方小天地。窗外,是四季更迭的風景,冬日的暖陽與春日的和風,透過玻璃,溫柔地灑在身上,帶來一絲絲慰藉。我會泡上一杯綠茶,坐在窗前的椅子上,靜靜地凝視著窗外的樹影婆娑、花開花落,任由思緒飄遠,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與滿足。而當心情遭遇陰霾,書房便成了我的避風港。在這裡,我可以與書籍為伴,或整理書架,或輕拂書塵,讓心靈在文字的海洋中遨遊,尋找那份久違的平靜與釋然。雖然書房面積有限,但我卻傾注了大量心血,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充滿個性與溫度的空間。兩側的金屬書架,如忠誠的守護者,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它們的長度幾乎觸及房間的盡頭,上下六層,每一層都整齊地排列著各類圖書,宛如一座座知識的寶庫。牆壁上,掛著胡克勤老師親筆書寫的《陋室銘》,那遒勁有力的筆觸,彷彿能穿透歲月,引領我領略古人的高潔情操與淡泊之志。每當我感到疲憊或浮躁,總會凝視這幅字,讓心靈在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尋得片刻的寧靜與自省。 書房的靈魂,無疑是那些堆積如山的書籍。我是一個愛書之人,藏書與購書幾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從古典文學的韻味悠長,到現代文學的犀利深刻;從名人傳記的波瀾壯闊,到地方誌的鄉土文化氣息,每一本書都承載著我對知識的渴望與對世界的探索。我時常站在書架前,指尖輕輕滑過書脊,彷彿在與一位位智者對話,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昇華。 書房的中間,還有一張寬大的書桌,那是我讀書、寫作的陣地,也是我靈感的源泉。每當夜深人靜,或是晨光初照,我便會坐在書桌前,打開電腦,讓思緒隨著指尖在鍵盤上跳躍。多年來,我在這方小小的天地裡,創作出了二十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它們或發表於報刊雜誌,或藏於網路一隅,但無論形式如何,都是我對生活、對人性、對世界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書房,對我而言,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與歸宿。在這裡,我可以遠離塵囂,與自我對話,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可以靜靜地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書房是我的精神家園,讓我能夠在這裡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的書房,雖然不大,但她卻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是我精神的驛站,也是我心靈的港灣。在這裡,有我最珍貴的記憶與情感;在這裡,有我最純粹的夢想與追求。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舞動漢字世界的精靈——讀劉克升《偏旁有話說》

■張勇 在廣袤無垠的漢字海洋中,每一個偏旁部首恰似靈動的精靈,它們盡情舞動,共同編織出絢麗多彩、變幻萬千的漢字世界。而《偏旁有話說》系列書籍,恰如一把神奇的鑰匙,引領我們走進漢字的深處,探尋偏旁背後的傳奇故事,領略漢字之美,感悟中華文化的無盡魅力。 《偏旁有話說》採用擬人的寫法,如講故事般娓娓道來,這很適合初學者的接受心理。在英語世界的人們眼中,漢字以其方正的形態,宛如一個個溫馨的小家,這是漢字引人入勝之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劉克升精心挑選了227個常用偏旁,採用自敘的手法,將這些偏旁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緩緩道來,猶如一部「偏旁自傳史」。 例如人字旁,先識其面貌;接著,追根溯源,探尋人字旁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等不同字體中的寫法與演變;隨後,講述關於偏旁的「我的故事」;最後,闡釋「我來造字」,人字旁與一豎相遇,變成「個」字;與人字旁邂逅王字,又化為「全」字……如此一來,學會一連串的字,豈不是事半功倍?其次,《偏旁有話說》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漢字的理解,更是一部超越傳統字典範疇的讀物。漢字的複義表達,是歷史長卷的最深情告白,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漢字是漢民族表情達意的基本工具。作者飽含著對漢字的熱情告白,以趣味性和故事性為引領,帶我們踏上一場奇妙的漢字探索之旅。書中通過生動的實例和有趣的故事,揭示了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 《偏旁有話說》系列通過擬人化的故事講解,將原本枯燥乏味的偏旁部首變得妙趣橫生。比如,「從」字形象地刻畫了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的場景,引申出「跟從」、「服從」、「隨從」等含義。更為有趣的是,「從」字下面加一橫就變成了叢林的「叢」字,與「心」相遇則變成了慫恿的「慫」字,碰到「耳」就變成了高聳入雲的「聳」字。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漢字的規律性,更展現了漢字的獨特魅力與無限可能。 偏旁部首雖只是漢字書寫中的一小部分,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譬如,「心」字旁則代表著內心的情感與思想,它所組成的「思」、「念」、「情」等字,都傳遞出深情厚意的情感資訊。通過《偏旁有話說》系列,我們能更加深入地領略偏旁部首的魅力,進而感悟漢字之美。以「水」字旁為例,它不僅是漢字中的常客,更代表著流水、江河湖海等水域元素。在書寫帶有「水」字旁的漢字時,我們彷彿能聽到潺潺流水之聲,望見波光粼粼之水面。而由「水」字旁組成的「河」、「海」、「湖」等字,更是以「水」字旁為靈魂,勾勒出一幅幅水波蕩漾的美麗畫卷。 在表情達意之外,這本書還收錄了歷史上一些著名書法大家的作品,讓我們在欣賞和學習大師們書寫技巧的同時,也無形中提升自己的書寫水準,增進了審美感受。 除了超越字典等工具書的單純知識輸出之外,《偏旁有話說》文字簡潔明瞭,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成語、典故、詩詞佳句以及自然常識常常不期而至,極具啟迪智慧的作用,從整體上看,儼然已構成了自洽的系統。《偏旁有話說》系列共分為六冊,分別以〈人體卷〉、〈動作卷〉、〈器物卷〉、〈自然卷〉、〈動物卷〉、〈萬象卷〉為主題,從偏旁部首的發展淵源、讀音、筆順,到造字、組詞、成句,系統地介紹了偏旁部首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漢字的基礎知識,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對於初學者而言,《偏旁有話說》系列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門之作,它以趣味十足的方式引領孩子們走進漢字的世界,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漢字基礎知識;而對於已有一定漢字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則是一本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知識視野的上乘之作。 探究每個漢字,必有其偏旁部首,偏旁部首的背後皆有故事。可以說漢字是承載著我們民族文明的手杖,未來將書寫民族復興的新詩篇。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通過這些由偏旁部首組成的漢字,猶如鋪展開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草書、行書、楷書……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漢字是迄今為止在這個星球上從未中斷過的文字語言,漢文明文化更是這是世界上從未中斷過的文明文化,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偏旁有話說》別開生面,以其獨特的表達賦予漢字豐富的內涵,賡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從文字層面領略到一種別樣的審美藝術境界。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向藝術大師取經

■子若 那天我和外子在台南麻豆的總爺藝文中心度過了快樂的時光,真正地體驗到了「藝術之約」的滋味。所謂的「藝術之約」,就是美國作家朱莉亞卡麥隆提倡的創作法,此舉可以讓創作人適時地補充創作能量,讓創意像活水那樣源源不絕。 我們以寫作為業,非常需要這樣的充電,因此每個月都會來一次。這次的「藝術之約」就定在今年九月初,我們在總爺藝文中心總共看了四個展覽,其中陳正雄老師的作品讓我特別有感。 陳正雄老師的〈逆行人間〉雕刻展,取材自紅豆杉、牛樟、銅,用堅硬的材料來呈現柔和的線條,堪稱是「以柔克剛」的高手,他的作品看起來很有親和力,一看就讓人很想靠近。 在展出的作品中,「老伴親情系列」可能是年逾八旬藝術家的近年之作,因為它所呈現的是老人之間沉穩內斂的情感。還有,我看了他的個人訪談影片時,也察覺到他是個說話語氣斯文,心地柔軟的人。他談到,本來他視雕刻是人生裡最重要的事,但是後來妻子長期默默地支持他創作,讓他體認到家人還是應該擺在生命中的第一順位。這些作品,可能就是他對妻子示愛的表現吧? 此外,他的「討海人系列」也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也是住在海邊,看過幾個道地的討海人,他這些作品連結了我的生活經驗,因而產生了共鳴。我特地拍了幾張討海人收網的作品留念,心想著這個主題的作品他就展出四、五個,肯定是生活中最感動他的部分。 果然,在放映室裡看藝術家簡介的訪談影片時,就見到藝術家本人談及這個創作主題。他說,他父親是討海人,每天外出工作,能否平安回來是未知數,他母親天天為此擔心受怕,看著父親為了養家活口跟大海搏命,讓他感觸良深,因此這類創作他認為最有感情。 我注意到他的討海人扮相都像「優人神鼓」裡的舞者那般:光頭,赤裸著上身,穿著開襠褲,差別是討海人手裡拿著的是魚網,優人神鼓舞者拿的是打鼓棒。會不會,在藝術家眼裡,討海人收網的這個舉動,也跟擊鼓表演的舞者一樣莊嚴而撼動人心呢? 至於藝術家展出的神佛羅漢系列,從雕像身上細膩的雕工,栩栩如生的模樣,也非常觸動我心。這些作品應該是藝術家最擅長的類別,因為他十四歲就跟著雕刻神像的師傅學木雕。雖然在當學徒的那三年四個月裡,並沒有學到功夫,但是他在那個環境裏得到了藝術薰陶,遇見了幾個貴人相助,並靠著自己對雕刻的執著與熱情,還是闖出了一片天。 看完這個展覽,我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藝術家的生命力就是得靠藝術來展現的,雕刻家用的是雕刻刀,陳正雄老師不停地雕刻,終究創造出了自己的藝術天地,我想當作家,用的是筆桿,是否也能學習他這種勤勉的精神,不斷地寫下去,因而建構出自己的藝術世界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家有「開心果」

■范廷偉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是說,老人擁有多年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人生智慧,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老人稱得上是家裡的「智慧之寶」。如此推開,這話也可倒過來說:「家有一小,勝有一寶。」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孩子,他們的萌態可掬,稚言童語,給每個家庭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許許多多的笑料、甜料,他們可稱得上是家裡的「開心一寶」。他們是萬萬千千個社會細胞中的小點心、開心果,我覺得,這絲毫都不為過。因為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是有著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的。 我家小孫女出生在2022年10月份,那時新冠疫情封控較嚴,我去孫女家次數較少。記得有一次在她家吃飯,恰好是她半週歲的那天晚上。奶奶由於照看孫女,好長時間沒回我們家了,所以也沒有時間給我包最喜歡的水餃。那晚剛坐下,還沒下手動筷,就聞到了白菜豬肉餡水餃香氣撲鼻。我開心地逗孫女幾句,然後便大快朵頤。吃著吃著,總感覺周圍的氣氛有點異常。我不以為然:在孫女家裡和在自己家裡吃飯一樣,名正言順,理所當然。怎料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自在。抬頭一看,原來孫女正在目不轉睛地一直盯著我,用她奶奶的話說就是「不錯眼珠」。一頓飯從開始到結束,吃得我直接如芒在背,哭笑不得。她奶奶都看笑了:「你不來看孫女,她都快不認識你了。她還不尋思麼,這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一個糟老頭子,怎麼到我家來吃飯呀?」 小孫女天資聰穎,悟性頗高。早先說話雖然還不太利索,她只能讓人「意會」而不與人「言傳」。如果想喝奶了,就點畫著媽媽為她買的「看圖學說話」中的圖案,扯著奶奶的衣服加以提醒;如果想吃什麼品種的水果了,就從畫本裡找出相對應的圖案來,為奶奶比比劃劃、指指點點。如此朝夕相處,耳鬢廝磨,孫女清晰的手語也好,模糊的口語也罷,她奶奶可謂做到了「靈犀有知」和「心領神會」,都能非常精准地把握孫女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有時,如果我這當爺爺的對孫女的言語領會得不透、不深,甚至被她咿咿呀呀地支使得茫然無措,無所適從的話,她奶奶就會主動趕過來為我們爺倆當翻譯。孫女高興的時候,為了逗爺爺開心,她還會學爺爺鼻炎發作時的打噴嚏,學爺爺托腮睡覺時的打呼嚕。她在無意間為我們的家庭營造著濃厚的歡樂氣氛。 小孫女是一個愛「勞動」的孩子。自從會走了以後,活潑好動的她,天天在客廳中東遊西逛,走來蹭去,無論奶奶幹什麼家務,她都想參與其中,願意與奶奶一起分享「勞動」的快樂。比如,奶奶去衛生間用臉盆給她洗洗涮涮,她也要跟隨其後,讓奶奶給她用小盆子接好水,或洗毛巾,或洗衣服,洗得乾淨與否倒在其次,關鍵是能撈著攉攏水,玩它個不亦樂乎。再比如,奶奶趁著她的爸媽上班後,抽空摸空地打掃衛生拖地板,看到奶奶用拖把費勁地在那裡拖地,孫女實在於心不忍,為了分擔一部分勞動,強烈要求奶奶為自己製作一個小小的拖把。就這樣,奶奶在前面用勁拖地,孫女在後面學著拖地,人一老一少,拖把一大一小。她有樣學樣,模仿能力特強,笨拙的拖地姿勢幼稚可笑,也算得上惟妙惟肖,真的令人忍俊不禁,為她點讚。 小孫女一週歲零兩個月的時候,她隨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參加了老爺爺的壽宴。看到大家一起隨著音樂唱起了生日歌,喜歡人前瘋的她,更是興奮得不得了,雖然還不會唱生日歌,可她會隨著音樂的節奏和長輩們一起打拍子、鼓掌。回家後,家裡的小愛音箱、手機音樂,或其他音樂播放器,她翻來覆去、百聽不厭的就是這首生日歌。僅是聽聽也就罷了,她卻聽著音樂,雙手隨著節奏打著拍子,歌曲唱完後,必連連鼓掌。特別高興時,聽到「兒歌多多」中的那些經典兒歌,她會情不自禁地扭動身體,學著電視畫面中的兒童舞蹈,跳起舞來。每當有人為她鼓掌、叫好時,她還非常謙虛地對人家說:「不氣,不氣。」經過奶奶的翻譯,大家才明白她說的是:「不客氣,不客氣。」不知她是感謝人家熱情鼓勵呢,還是主動向大家求讚。 小孫女喜歡人前瘋,緣於她有很強的表現欲。今年三月中旬,我和她奶奶帶她去櫻花山景區觀看櫻花節開幕式。開幕式上,歌曲、舞蹈、詩朗誦等多個節目輪番上陣、她在嬰兒車上看得簡直如醉如癡,羡慕不已。等到演出結束,奶奶抽空帶她上臺讓我給她們照相留念,可她執意要擺脫奶奶束縛,在舞臺上東跑西顛,擺出各種姿勢。表演得如果尚不盡興,哄都哄不下來。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照看孫女,恐怕稍不留神,讓她磕著碰著拾個醃臢。玩到身體疲乏,肚子咕咕直叫,中午回到家,都十二點半了。櫻花節開幕式一行,可把我們老兩口子累得不輕快。人們都說孩子是小皇帝,我看孩子就是一個個的小太陽,小太陽的光亮照到哪裡,哪裡就有溫暖和力量。否則,為什麼有孩子奶奶、姥姥為照看孩子而搶破頭的呢?為什麼人們都說照看孩子是一件累並快樂的趣事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論是高齡老人,還是咿呀幼童,尤其是女孩子。小孫女肉胎凡身,自然概莫能外。除兒童專用的包包、手機、平板、墨鏡之外,遇到喜歡的新衣服,她自然也喜新厭舊。媽媽給她買件新衣服,想等她走親戚或過節穿,一經被她試穿上了「眼光線」,其他的衣服一概不穿,嘴裡連聲喊著「不要不要」,愁得奶奶也是不要不要的,為了穿上心儀的衣服,她雙手使勁往外推著舊衣服,豁上放下自尊,撒潑打滾也在所不惜。得她所願,如她所償,就會得意洋洋地「飄」起來,看見爺爺喊爺爺,看見姑姑喊姑姑,意在提醒他人:「你們沒看到嗎?我穿上新衣服,好看嗎?」還有一次,媽媽從網上給她買了一雙鞋子,她相中了,因尺碼稍小,媽媽打譜給她換一雙,結果她連哭帶叫想穿,也不知奶奶和媽媽怎樣給她做通思想工作的。 今年五月,她奶奶為了方便照顧我的生活起居,計畫將孫女帶到我們家照看。奶奶便問孫女:「我們去爺爺家吧?」孫女則是非常高興地答道:「好」或者「走」。一個言簡意賅的「好」或者「走」,包含著血濃於水的脈脈親情,濃縮著隔代親的柔情蜜意。猶記得,她奶奶給我資訊:「我和孩子回我們家了。」傍晚下班回家後,看到家裡鎖著門,冷鍋冷灶的,我便出來尋找孫女她們。剛下樓梯,就聽到一聲聲稚嫩的聲音從遠處隱隱傳來:「爺爺,爺爺。」聽著像孫女熟悉的聲音,我四處張望,又不見她們的蹤影。正在張望尋找間,「我們在這裡呢。」她奶奶從遠處一輛轎車後面露出半截身子來,懷中的孫女繼續衝我高喊著「爺爺,爺爺」。清脆如鈴的童聲,像一枚枚小小的「糖彈」,一下擊中了我的耳膜,接著就是入耳即化,浸入心田,隨之甜醉了我的全副身心。 「入駐」我家之後,每天的中午、傍晚時分,小孫女都會站在窗臺下的沙發靠背上,翹首期待爺爺下班回家,每當看到爺爺的身影由遠及近,她都「爺爺,爺爺」的喊個不停,直到爺爺坐在飯桌前,將她攬在懷抱裡。詩人們以詩書懷:「甘將懷抱當梯上,願把腰身作馬蹲。此景不歡何事樂,我隨孫女返童真。」這一個多月甚至以後的時間裡,我會和這位詩人一樣盡情地享受著這人間至純至美的隔代之親的天倫之樂。「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可不是嗎,燈火就是一粒粒溫情的種子,一直在我們心田上播種著光明、溫暖、親情和希望。故而,孫女的哭、鬧、嬉、笑等等,無疑我都真切的最愛,無條件的喜歡。古人所說的:「無狂放氣,無迂腐氣,無名士怪誕氣,方稱達者;有誦讀聲、有紡織聲,有小兒啼哭聲,才是人家。」這些話,是多麼的貼切而實在呀! 老作家馮驥才把自己的小家稱之為「靈魂的巢」。他在一篇散文〈靈魂的巢〉寫道:「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並且「柔和的燈光從窗紗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也喜歡這樣的燈光,喜歡這樣的家,喜歡這樣的窗口,喜歡這樣的氛圍。試想一下,窗外冷月染霜,燈下暖茶添香,夜晚的燈火在我們身邊,光照周身,溫潤內心,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開心寶貝、古靈精怪們的相繼加入,這樣的萬家燈火既有光明之屬性,又有溫暖之意蘊,可以說給我們的山河萬家帶來了溫情脈脈,蘊藉滿懷。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日,靜讀時光

■倪濤 秋風悠悠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宛如為這寧靜的秋日彈奏起一曲美妙絕倫的樂章。此時,若能尋一個安靜的角落,安然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翻開一本心儀的書籍,任由心靈在文字的浩瀚海洋中盡情暢遊,那是何等的愜意與悠然。對於愛書之人來說,秋天更是讀書的絕佳時節。在這個季節裡,沒有了夏日的喧囂與浮躁,人們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書中的智慧與情感。 秋天的夜晚,躺在床上,打開一盞柔和的臺燈,手捧一本好書,靜靜閱讀,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此時,世界彷彿都安靜了下來,只有書中的文字在耳邊輕輕訴說。我們可以沉浸在書中的故事裡,與主人公一同經歷喜怒哀樂,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可以思索書中的哲理,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昇華。在這個寧靜的夜晚,書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陪伴著我們度過每一個美好的時光。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天亦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在這個時候,賞菊讀書,更是別有一番雅致情趣。菊花,作為秋天的使者,它不畏嚴寒,傲然綻放,象徵著高潔與堅韌。在菊花的陪伴下讀書,彷彿也能感受到那份淡雅與寧靜。我們可以品味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欣賞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也可以感受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豁達,領略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回想小時候的秋天,每至週末,我便會與小夥伴們一同奔向郊外嬉戲玩耍。我們在田野裡盡情奔跑追逐,採摘野果,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絕倫。而每當玩累之時,我們便會尋一處安靜的地方坐下,紛紛拿出各自帶來的書籍,一同分享書中的精彩故事。那時,我們讀的書大多是童話故事和連環畫,雖簡單質樸,卻充滿了童真與樂趣。我們會為白雪公主的美麗善良而深深感動,為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而大聲喝彩,為阿凡提的聰明幽默而開懷大笑。那些美好的讀書時光,至今仍如璀璨的星辰般,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之中。 隨著時光的悄然流逝,我讀過的書也逐漸增多。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小說,從詩歌散文到哲學歷史,每一本書都如一位良師益友,默默陪伴著我成長。在秋日的午後,常常會泡上一杯香濃醇厚的咖啡,靜靜地坐在窗前,手捧一本好書,細細品讀。此時,陽光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在身上,暖暖的,讓人感到無比的舒適與放鬆。在書的世界裡,我可以穿越時空的壁壘,與古人傾心交談;可以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感受世界的絢麗多彩;可以思索人生的意義,尋覓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家

■馨尹 倒數第二天,從櫥櫃拖出待整的衣物滑出了一條七彩的虹,在仿木的地板上,亮麗登場。朋友們問我,「準備出發了?」沒有文字,我發了張楚河兩界分明的照片回答。訊息那頭,哈哈哈哈的一字一字排開,像跳躍在琴鍵上的音符,聲音清晰可見般,戲謔地評論這張照片:房裡的一頭,書桌上、化妝台上的物品,各自安好擺落在房間一角,等著裝箱打包的書籍、教學用品和無法取捨的耳環、指甲油、化妝品毫無章法的躺平。音樂流淌,輕快又慵懶的旋律,突生的一鼓作氣,不出半小時,一件件沒有條理摺法的衣服、被單,毛巾,滿溢行李箱。推攤開另一個行李箱,衣架子、衛生用品、清潔用品、包包,不出一會兒餵了它半飽。心一陣騷動,像每次離臺的前一天才朝箱裏折疊、想全帶走細枝末節的日常生活,不知所以然,面對再次離家生出的不捨,濃重且強烈。 把最後一袋裝滿用品的提袋抱上車,我抹去身上一滴滴滑落的汗珠,關上車門,回頭喀嚓一聲鎖上家門,快速鑽進早已涼意圍繞的車裡,深喘口氣。眼前,閉眼都能描繪的小巷小街,一片藍夾在兩行緊依無邊際的樓房,頭頂爆裂似地噴出朵朵白,蔓延在路的盡頭。我調整車椅角度、打開手機導航、播放舒暢又歡快的西語歌,準備妥當,踩著油門往蔚藍盡頭駛去。與記憶中的藍和白,沒有地域性的差異,是往前道路的視線裡迷人的風景,一路躍過一棟棟扎在兩側的灰調方正建築、朝著道路伸出張牙舞爪的中文招牌是過去數年既陌生且熟悉的記憶。「一直往前開去,就會看見噗噗噗吐出白煙的火山吧!?」一路不斷相遇、攔阻我高速飆行的六十秒紅綠燈,喚醒我的癡人說夢。如在瑣碎的夢境裡醒來,與對街公寓仍打亮,溜進房內的燈火對峙時,我的悵然若失。 車轉入大道,兩側滿溢的綠意,曲折迂迴在群山圍繞中。找不著訊號,眼前鋪展而開的大片綠地旁有悠哉在藍天下吐出一圈圈白霧,分不清是白雲還是濃霧。回神時,我已上了高速公路,一台台高速從車旁狂飆而去的車子,呼喚了躁動的風,我的車感受了,我的意識也是。我不斷的往前,側身窺探,密密麻麻的聳天高樓如姪子的樂高玩具,一小塊一小塊的拼接緊實,壓得整塊地看不到一塊綠,築地而起的高樓,繁密開出的建築花,是經濟富饒的象徵,是城市的樣貌。翻過了一座山,就又是另一處隨地拔高的大樓,像滿山遍野的細長檳榔城市。 視線裡蔓延而開的草木山綠,在看過盪氣迴腸的中南美特大髮夾彎、廣褒無涯的碧綠漸層山景後,島內的山、河顯得小巧精緻。我一路的往北行,城市暈在一層灰裡,陽光在前方領著,對於生育我長大的這片土地,我重新書寫與他的關係。往前的路,草綠山青,道路是沒有盡頭的海市蜃樓,一路被抹開的青藍偶爾點綴幾許白,耀眼的藍像是要將人吞沒的海水,讓人只想跳入。只是,我內心渴望的是在地心裡悸動跳躍的一座座火山,左右隨行,在下一個轉彎處,在一叢叢綠意裡被吞沒。只是,這裏什麼都沒有,我鬆開油門,輕輕地踩,告訴自己,好好記下視線所及的迷人驚豔。 久違的臉書更新,朋友們的邀約如一條被結繩記事的繩索,很快的打滿了敘舊的記號,待我一一履行。「你需要幫忙嗎?」、「請你吃飯」。絡繹不絕的訊息是一波波真情暖流,往我襲來。像是個受人歡迎的偶像,我接受著大家的好,相比在異鄉為客的四年多,知心好友是五根手指頭能數盡的單薄,此刻,我是友情豐碩的農夫。並不是拉丁人難以為友,或我拙於人際,純粹是經歷一個人一年中南美獨旅、與美國生活後,習於簡約且樸素的生活,明白自己不喜繁雜又瑣碎的人情世故,於是,義無反顧的回到多年前靈魂棲息的土地,我萬分享受離群索居的單調,內心卻足夠富足的生活。偶爾興致來了,就應個拉丁之約,不需有過多心的負擔,開心赴約!打扮時宜的和大家一同吃個飯,飽餐後再去找個嫵媚夜情的地方,擁著舞曲喝一杯。曲終人散,下次何時再約?不需牽掛,就順著心在當下活著吧!   「Gira a la derecha。」西語導航聲淹沒正聽著的輕快西文歌,也順勢拍散漸漸遺落存在心底的生活。一年多前,一路折騰轉機三次,從尼加拉瓜出發,途經薩爾瓦多,後因班機銜接不上,落腳在洛杉磯一夜。隔日踏入往韓國的班機,心感晃忽,以為仍在旅行的那年:在哥倫比亞的Cartagena追跑過海關,趕著往下一站厄瓜多的飛機;摀著拐著的腳坐在秘魯北方小鎮的候機室,等著往熟悉的Cusco,希望找個落腳處醫治腳傷;一個人扛著大包小包,站在智利南方機場,盼望快點回到Santiago的爺爺家;歷經兩百多日的旅行後,入冬的烏拉圭寒氣逼人,心中唯一盼望是回到日日如夏的中美,尼加拉瓜的家。 是日常裡的流浪後盼望一處安心的地方棲息,嗅聞空氣中習以為常的氣味;一成不變、錯亂但有條理的各處物品擺設,手機裡響起的知情號碼;路口第一個轉角下午三點十分會出現,那個在你到訪時會問候你,與你閒聊家常、親如朋友家人的攤販;趕著每週一、三下午五點前到離家開車十幾分的半山頭拿回熱騰騰出爐,早先預定的扎實雜糧麵包與甜膩白巧克力透著檸檬酸澀味極濃的磅蛋糕或吃完後滿口香蕉氣味的香蕉核桃磅蛋糕。 每一分鐘、每天時刻、每一天、每一週、每個月裡的生活是反覆與熟識,偶有幾次迷人的高潮,去趟兩個多小時外的太平洋海邊,看著潮起潮落湧向腳邊的浪花,對著友人說:「海的那頭,就是我的家。」那時的我,覺得有爸媽的臺灣,是家。疫情蔓延,身體也失控了,回臺成了唯一在臺親友移除擔憂的解藥,沒有說不的能力安撫眾人,擁著殘缺的、不知所措的靈魂,我倉促結束半生流浪。抵達韓國時,淡金黃色升起的冬陽在仁川候機室逆光照在外頭一架架飛機上,不曾見過的景象,陌生的搜尋不到一絲相識,腦裡流轉的仍是隔著一道窗外,包裹嚴實的航道指引人呼出的,尼國噗噗噴發的火山景。我好奇外頭陽光欺瞞的低溫,機艙門正巧廣播:「往台北的旅客請辦理登機。」我收回視線,背起落在腳邊的簡便行李往機艙門走去。 近五個小時的轉機等待,停機坪上的飛機比候機處的人多,我讓前方一個帶著小女孩的母親和一對夫妻與孩子先行進機艙。我的心情是輕鬆自在,想著:「長途跋涉,從中美回到亞洲,我在空中消失了一天,終於,再過幾個小時的飛行,我就能踏入臺灣了!」才踏出,步伐一刻間沉重,背在後頭的行李也是。機艙內熟稔的中文問候後,立體環繞的望春風溫柔樂音撲山倒海迎來,萬頭思緒超載,跟隨眼淚掉了下來。「家要到了。」鬆脫在身上已久、搖搖欲墜找不到習慣與需求的家鄉感,忽地湧上身,我的眼淚止不住的一滴一滴滑落,為近在咫尺的家,也為如今已遠,靈魂早以棲息生根的家。 跟著前車,緩緩滑下交流道,兩旁規律排整齊高的高樓,偶有幾處出類拔萃的顯目在壓平的地平線上矗立,日光在前方,鵝黃的光影滲在海水藍的天際。我告訴自己,『歡迎回「家」』。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卜算子〉.歸來

■子寧 斜月映遠山 家在雲深處 萬里歸來急如火 無視遙天阻   驀地驚佳人 不敢多言語 寧化春泥碾作塵 默默心相許

Read More

〈中華副刊〉時光長河中的永恆陪伴

■周玉成 時光,宛如一幅靜默的畫卷,在我們的生命中悄然展開。它無聲地流淌,不曾為任何人停留,唯有親情,如那亙古不變的星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它是一條溫暖的河流,在我們的血脈中奔騰,滋養著我們的靈魂。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古詩,深刻地詮釋了父母與子女之間那份深厚的情感。在我們年幼時,父母用無微不至的關愛,為我們遮風擋雨;當他們步入暮年,我們也應以同樣的深情,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守護他們的晚年時光。 今年十月,正值秋高氣爽之際,當我退休後回到老家的那個清晨,我邁入了人生的嶄新階段——成為父母晚年(我的父母已中壽之年)的「保姆」。那一刻,我深深領悟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句話所蘊含的深沉而濃烈的情感。我的父親,命運對他不公,左腿嚴重受傷,還被診斷出患有老年癡呆症。他就像秋天裡被風捲走的落葉,在時間的荒野中迷失了方向。而我的母親,儘管心靈手巧如往昔,卻也無法抵禦歲月帶來的體力衰退,同樣需要無微不至的照料。他們居住的農村小屋,儘管充滿了田野的清新氣息,但生活的疲憊卻顯而易見,這讓我的心中充滿了內疚。 在那些日子裡,我彷彿化身為夜的守望者,時常在深夜的靜謐中,陪伴著父親不安的夢境和母親輕微的呻吟。起初的一個月,我的睡眠被分割成無數的碎片,從未有過完整的三小時安眠。白天,我如影隨形地跟在父親身後,生怕他因一時的不穩而再次跌倒;夜晚,我則守在他們床前,細聽他們的呼吸聲,試圖在這漆黑的夜裡尋得一絲心靈的慰藉。 經過連日來的細心觀察與不懈治療,父親的病情終於有所穩定,他不再像之前那般頻繁地失控與焦慮。而我也逐漸從一位手忙腳亂的守護者,成長為一位從容不迫的護理者。每個清晨五點,我便準時從睡夢中醒來,開始新一天的忙碌與付出。在廚房裡,我熟練地操持著鍋鏟與食材,為他們烹製出營養豐富的早餐:滋補的排骨湯、香氣四溢的肉包子,以及母親鍾愛的茶葉蛋。在火焰的跳躍與食材的交融中,家的味道被重新喚醒,瀰漫在每一個角落。 午餐與晚餐同樣不容忽視。我竭盡所能地用食物的色彩與滋味去填補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中午時分,新鮮的魚丸、碧綠的時蔬以及精心熬製的湯品便會準時上桌;而到了夜晚,一碗簡單清淡的泡飯或麵條搭配上一盤清爽的青菜,便是我們全家共用的晚餐時光。 照顧父親的過程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面對他突如其來的脾氣與掙扎,我學會了以更加耐心與理解的態度去應對。每一次的挑戰與困境都成為了我與父親心靈深處交流的契機。當夜幕降臨,看著父親在電視機的陪伴下緩緩進入夢鄉時,我的心中總會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與寧靜。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詩行恰如其分地描繪出我在照顧父母之路上的心境與堅持。儘管這條路充滿了無數的艱辛與挑戰,但我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後悔與退縮。因為我深知這是我身為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也是我對父母深沉愛意最真摯的表達與回饋。 在這日復一日的守護與陪伴中,我逐漸領悟到贍養父母,不僅是生活上的悉心照料,更是心靈上的深度陪伴。他們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眼神,都深深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我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親情與溫暖。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守護他們的道路上,無怨無悔地付出我所有的愛與關懷。 曾經父母用他們溫暖的雙手,為我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空。如今我也用同樣的方式,為他們撐起餘生的寧靜與溫暖。歲月雖無聲,但親情卻永存心間,且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愈發深厚與濃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