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門前茉莉又芬芳

■饒哲生 「翠袖冰肌搖淡月。萬蕊豔晴雪」,「環佩青衣,盈盈素靨,臨風清幽。出塵標格,和月最溫柔」,「雖無豔態驚群目,幸有濃香壓九秋。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搔頭」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賦文寫詩贊茉莉花。這些神來之筆,寥寥數語寫神了茉莉的美。 茉莉花是美,我家院前就有幾株茉莉傲然風中,灼灼其華,令人悅目。我家的茉莉是妻子去年夏天隨意丟種的花種,平時,我工作忙,沒特意搭理,不曾想,在妻子的長年累月辛勤澆灌下,它們早已長枝躥苗,綠意盈盈。就是在今年的連續高溫暑期,它們也茁壯成長,豔壓群芳。 茉莉花開一般從六月初,一直到九月底。這些茉莉含苞待放的,像一顆顆潔白的豆子,小小巧巧地依在茉莉瘦弱的枝尖上,好似在等一場秋雨的滋潤。那些早已怒放的花,一朵朵站在時光的枝頭,如同一枚枚好奇而又有力的目光,正在靜靜地凝視我,窺探著我。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記載有:「其花皆夜開,芬芳可愛。」茉莉一般只在夜晚綻放,白天不開花。這大白天的,能看到如此美的花,我倍感幸運。看著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我心生愛意,禁不住俯身撫摸它們頎長的花枝、卵形的綠葉,進而吻它們層層疊疊的的花瓣,鼓勵它們勇敢堅守,好好生長。它們心領神會衝破葉芽縫隙,將橢圓形的花瓣盡情舒展。那花瓣白白的,似娟、如紗,更象少女的裙袂,潔白清爽,醉人養眼。它們的花蕊黃黃亮亮,好像密密匝匝的星斗,光彩照人。風起時,茉莉高興地輕甩水袖,跳著歡快的舞,將一陣陣清香滲入人們的肺腑、沁入一草一木的骨髓,令草木神清氣爽,讓人心曠神怡。暴雨大作、驕陽似火時,茉莉依然穩穩站立,將盤根錯節的根須深深紮進泥土,抒寫對這世界無盡的依戀,演繹非凡的堅強不屈。 茉莉不僅有美麗的外觀,茉莉花曬乾還可製茶。最近我就品了幾次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外形如同茉莉花無異,一點都沒變形。我隨意抓上幾瓣投入水杯,澆上開水,它們瞬間舒展開來,嫋嫋娜娜,美輪美奐。在杯中閉合幾分鐘後,我輕輕抿上一口茉莉花茶,它沒有茉莉花的清香,反而入口微苦,幾分鐘後,茉莉花茶回甘了,只覺唇齒留香,整個人身心舒暢,開脫。翻藥書,我瞭解了茉莉花茶的功效,知道茉莉花茶能清除氧自由基,可軟化血管,和中,止痛。並具有清肝明目,和胃利肝的功效。由此,我更愛品茉莉茶了。慢慢地品多了,我逐漸離不開茉莉花茶了。現在每天閒暇之餘,我都要泡上一兩杯茉莉花茶養生。 我欣賞茉莉的美與魅,更欽佩它不畏乾旱、無懼風雨的堅強不屈精神。畫不盡天上星逐月,聽不完傳奇匯古今。人間美景不計其數,眾芳草中,我獨愛院前茉莉。我感謝茉莉花投身我的家中,來到我的世界,伴我晨昏窗前讀,依我勞作之餘慰身心。我們要向茉莉學習,學習它不爭寵,不邀功,只將美悄悄綻放的奉獻精神。養茉莉,讓人心生愛戀;看茉莉,我心歡暢。風聲起、雨滴答,我早已將茉莉花和茉莉花香根植我的生命,甚至我的靈魂深處。

Read More

〈中華副刊〉殺氣

■嚴忠政 把最鋒利的東西放在心臟 像每日拿起眼鏡 無聲擦拭 而秋後知道的事就不用再提 繼續燃燒纖細,看他燦爛 看他走火,入魔(相信 祕笈有它的歧義) 等有那麼一天草木醒來 風跟我朗讀 掀開他最害怕的石階   就在他的行徑 山以離開的方式撼動樹林 這是一種揮別 在敦厚中積累的力量 像石頭與石頭並肩的承擔 怒目便是金剛,俠氣是核心肌群 飛沙走石只是腦前 腦後必然才是我的眼睛

Read More

〈中華副刊〉杜月笙綽號「萊陽梨」的由來(下)

■孫瑞 杜月笙打聽到黃金榮是非常怕老婆,要想得到黃金榮的信任,必須從林桂生那邊「開刀」。林桂生八面玲瓏、長袖善舞,三教九流的朋友亦極多。未婚前,在上海開了一間「煙花樓」的妓院,一看就是個上海灘的女「聞人」。 林桂生人長得漂亮,賣身、抽大菸出身,經常咳嗽,痰多、色黃、痰中帶血、咽乾口渴、聲重音啞。 杜月笙來到她家後,首先打感情牌,以「梨」為由頭做文章,他先用幾十只萊陽梨削皮後,經過好多工序,熬成梨膏,每天早晚用熱水給林桂生沖服。一個多月時間,林桂生的咳嗽奇跡般治好了,再也沒復發。 杜月笙首「秀」,一下子得到了林桂生的信任。林桂生經常在黃金榮眼前誇杜月笙,說小杜心靈手巧、細微周到。 有一次,黃金榮為了考驗一下杜月笙,特意給他一大巴錢讓他隨便花,使勁花。 一般人拿到錢後,會先找酒店撮一頓,買塊洋懷錶,再換一身行頭,包裝一下。但是杜月笙沒有,他先還了過去借人家錢的人,然後又請一些幫過他的人,到高檔酒店海吃海喝。杜月笙雖然沒讀書,為人大大咧咧,仗義執言,說話算數。 晚上睡覺的時候,黃金榮給老婆吹「枕邊風」說,如此守信的人,上海灘難得,將來必成大器。 後來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合夥開了一個「三鑫」公司。天天門庭若市,生意越來越大,滾雪球發展起來。杜月笙也同樣受到了社會上人們的關注與尊重,迅速成為上海大亨。 杜月笙成名後,上海灘也沒忘記他的綽號、萊陽梨大街小巷經常有人這樣喊。有些討飯的隔三差五來到杜公館吆喝,杜月笙安排傭人,送一些好吃的出來。 杜月笙常常他帶朋友去某地喝花酒賭錢,汽車剛一停下(杜的車牌號77777,上海灘上最風光的一個號),一群癟三蜂擁而至,嘴裡邊喊「萊陽梨,多給點」,邊伸出手來。杜月笙於是趕緊讓手下人給錢,還要多給。 抗日戰爭爆發,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上海社會各界深感中國缺少能夠參與作戰的飛機,就發起航空救國運動。杜月笙聽了這個消息後,掏錢買了一架法國教練機,命名為「月文」號,送給上海飛行社。「月文」號教練機為中國培養了不少優秀飛行員,積累了寶貴的飛行經驗。1933年,杜月笙又買了一架德國容克式飛機,命名為「月輝」號,送給駕駛單機飛越歐亞兩洲的第一人、飛行英雄孫桐崗。後來,這架飛機改名為「鵬程萬里」號。 杜月笙是全力支持抗戰事業,為此建造了大量的醫院。尤其是在1942年,杜月笙籌建了重慶醫院,當時有300多張床位,各個科室設備齊全,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後勤保障醫院,除此之外,抗戰時期,杜月笙不但積極捐款捐物嗎,還帶領上海浦東同鄉會積極為東北義軍及難民募集捐款,僅1932年7月至1933年5月間,同鄉會就開展數十次募集捐款活動,獲得捐款17萬多元。 抗戰期間,杜月笙積極組織勞軍活動。曾為八路軍採辦消毒面具、通訊器材。 杜月笙為了慰問前線部隊,還多次安排手下,冒著槍林彈雨,到膠東採購萊陽梨犒勞抗日三軍,籠絡軍心民心,鼓舞士氣。 杜月笙綽號萊陽梨名聲在外,不光上海灘叫,就連四川人都喊「萊陽梨」。 一次他在四川軍閥範紹曾家裡玩,範紹曾貧嘴薄舌,愛揭杜月笙老底,一進門就稱:「歡迎馳名中外『萊陽梨』光臨寒舍……」 杜月笙聽了,不但不生氣,還笑吟吟地當著滿屋貴客,漫不經心地拿起一個梨,左手拿梨右手拿刀,轉眼間已將一片梨皮成螺旋形削下。 旁邊一個客人看得驚訝,讚歎說:「杜老闆,你這手削皮的本領真了不起。」知道杜月笙身世的人都有些緊張,怕杜月笙不高興,心裡怪這人說話冒失。杜月笙只是淡淡笑笑說:「老兄,虧你還是外面跑的人物,我是賣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嗎?」一道從十六鋪摸打滾爬出來的老友顧嘉棠,常常不做聲地笑著拿一個梨遞到面前,他也心照不宣地笑笑,飛快地削起來。 在上海圖書館,館裡遇見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上海人,老人用純真的上海話和我說:「阿拉,昔日上海灘,有這樣一句老話:『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杜月笙重義輕利,言必信,行必果。靠賣萊陽梨起家,左右逢源,靠誠信成功鋪就了一條做人與處事的金光大道,成為顯赫一時、「當代亞洲引人矚目的猛漢,中國最有趣的人物」。 待人以誠,人必信之;與人無誠,人必摧之。 杜月笙的傳奇故事,值得人們探究、學習。

Read More

〈中華副刊〉邂逅麗綺

■羊兒 台電大樓捷運站有一條長長的扶手電梯,電梯旁邊的牆壁上用瓷磚鑲了許多兒童畫,那些稚嫩的筆觸,呈現著超凡的想像力,令人耳目一新。我站在扶手電梯上,一幅一幅地欣賞,電梯很快到了頭,我卻還沒有看夠。 沉浸在腦洞大開的繪畫中,買了捷運票,卻忘了看一下我要去的信義安和站乘哪個方向的車。月台上,我在尋找指示標,卻被一位美麗的姑娘吸引住了,她穿一件鮮亮的黃色運動衫,配一款黑色超短裙,露出兩條穿著登山鞋襪的美腿,這身打扮充滿青春的朝氣,尤其她那雙大眼睛,貼著長長的假睫毛,忽扇忽扇,活潑靈動會說話。我看她,她也看我,四目相對無以迴避,我只好問路。在台北問路實在是我最愉快的經驗之一,只要我開口,都能得到百分之百的熱情答覆。姑娘用手一指:「信義安和站往這邊,象山方向。你跟著我好了,我就是去象山!」她真誠熱情地說話,完全沒有對陌生人的防範與猜忌。 她的目光忽然落到我的項鏈上,她說:「你這串項鏈太美了!是什麼?」我說:「是石頭。」她說:「我知道是一種玉石。我是說那個造型,是一串葡萄吧?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款式,非常獨特!」她走近來仔細端詳,又退後兩步看了兩看,然後歪著腦袋思忖說:「嗯,如果鏈子再長一點是不是更好看?喏,墜子墜到這個部位,兩邊各鑲兩顆綠松石,與你中間這一顆相配,這樣就更美了!我朋友就是做珠寶的,她有一款珍珠項鏈,做成長長的,中間鑲一些小東西,很現代,美爆了!我等下找出相片來給你看!」她無拘無束地自說自話,我于她,好像完全不是路上偶遇的陌生人,而是她熟知多年的小姐妹,這份透著溫情的信任令我心動!我想起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那裡的人警惕性都很高,對於陌生人的接近,不是趕緊迴避就是假裝無視,像這樣親如家人的態度,叫人難以置信。 捷運來了,我們一同上車,車上很空,我們在座位上坐下,攀談甚歡。她開始給我翻手機裡的照片:「看這張,我朋友自己設計的珍珠項鏈,我也學她樣,做了另一款……這張是在大稻埕一年一度的走街,你找得到我嗎?……諾,在這裡,我穿著1920年代的日本和服,像不像川島芳子?……」 我們像老朋友一樣暢談著,直到她驚叫起來:「哎呀,我都忘了你是到信義安和站下車,這都快到終點站象山啦!」 她一臉驚惶,我卻笑起來:「那有什麼?坐個回頭車就是了!象山離捷運出口遠嗎?不然去看一眼。」 她說:「要走一點路,你穿這個鞋又不能爬山,要不然你就去看一眼象山公園?就在捷運站出口。」 我中午跟朋友約了吃飯,當然不能去爬山,不過去看一眼象山公園還是可以的,於是欣然和她一起出了捷運站。 「象山公園」四個字寫在一塊大象形狀的石頭上,公園綠草如茵,樹木繁盛,偌大一片場地,卻沒有多少人。她要穿過這片樹林去山邊,我心裡忽然產生一些奇怪的情緒,竟對這樣一個陌路相逢的人有些戀戀不捨起來,我掩飾自己什麼也沒說,她卻說:「我們有緣呢!很可惜就要說再見了,什麼時候再見,誰又知道呢?你要是能在台北多呆幾天,我可以帶你去別處玩!」我說:「就今天在台北。要不然今天晚上你有空的話我們再碰面?我請你吃飯!」 她興奮起來,說:「再碰面,好呀!我爬完山去看看老父親,之後就沒事了。」 「你有微信嗎?我們加微信,四點左右聯繫!」 台灣人多用Line,她卻有微信!跟她掃一掃加了微信,這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麗綺。 麗綺,美麗的奇遇!我要說,這真是一個美麗的奇遇,兩個初相遇的陌生人心裡,完全沒有彼此的防範,說著說著就開出真誠信任的花朵來,而台北,這個善良的城市,這片促成花開的土壤,它本身也是美麗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杜月笙綽號「萊陽梨」的由來(上)

■孫瑞 外號「萊陽梨」的杜月笙,是中華民國時期上海灘叱吒風雲、顯赫一時的青幫頭目,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上海灘三大亨」。 杜月笙於1888年生人,現在是浦東,舊上海屬於上海縣高橋鎮。幼年時期的杜月笙,出身卑微,父母早亡,14歲到十六鋪碼頭靠賣萊陽梨為生。 杜月笙很有經營頭腦,巧言善變,頭腦靈活,說來難以置信,硬是能把一筐壞梨,賣出好梨兩三倍的價錢,靠精明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當年在十裡洋場上海灘,只要一提萊陽梨雅號,杜月笙傳奇故事無人不曉。杜月笙靠自己的「絕招」,不僅僅只換來了一個「萊陽梨」的綽號,也正是這一個絕招,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4月29日上午,我專程來到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寧海西路(舊稱華格臬路)杜公館採訪。 我來到目的地以後,打開手機導航,左三圈右三圈就是不見蹤影,後來一位保安告訴我,杜公館早在2000年,房子就被徵用了,已拆除,這不,正在修地鐵。這位保安告訴我,他是地道上海人。前些年,一位叫黃修志的華裔商人杜公館為珍寶,花3倍市場價買下它。磚瓦窗木、樓梯地板等所有構造一一拆卸後進行編號,給完整保留了下來,目前按照1:1還原了杜公館,把老物件按照原樣擺了進去,杜公館已在嘉定區西雲樓「落戶」。 我只好來到位於淮海路的上海圖書館,查閱了《杜月笙傳奇》、《杜月笙傳》等書籍,真正瞭解到杜月笙昔日在上海灘摸爬滾打,那段艱苦的奮鬥史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杜月笙其童年時期經歷異常悲慘,早年父母雙亡,自己只能被寄養在舅舅家。杜月笙與其他的孩子不同,由於疏於管教,他經常會與街上的小流氓混在一起,甚至還沾染了賭博的惡習。直至他在賭場中差點自家的祖宅輸掉,14歲那年,他舅舅才痛下決心將其送至上海十六鋪水果行,成為了一名沿街叫賣水果的小學徒。 杜月笙他挺機靈,也能幹活兒,老闆挺賞識的,但是杜月笙很有抱負,不甘心這麼過日子,想自個兒幹呢。老闆對他還不錯,說,你想怎麼自個兒幹,我可沒多少錢給你啊。杜月笙說,老闆不用,我不向你要錢,你要真幫我,店裡不是賣萊陽梨嗎?有的賣不出去的爛梨,我就要了,行不行?老闆說,那太好了,這樣正好減輕負擔,正愁些每天送垃圾桶倒,爛的我都給你。 可是,老闆萬萬沒想到,杜月笙就能把爛的賣出去,為什麼他能賣出去呢? 他有他獨特的方法,比方說爛梨到手裡了,他怎麼賣?他先把這爛的地方削下去,切成塊,用冰糖水浸泡一下,插上牙籤,比方說一只好梨賣一毛錢,他分割以後的梨一塊能賣二分錢,一只梨切上十來塊,能買二角錢,拿現在來說薄利多銷走量,其實,一點也不薄利。 如今,馬路旁邊賣鳳梨的小商小販,其實都是受杜月笙啟發,都得稱他為「祖師爺」。 每天,杜月笙帶著切好的萊陽梨塊,往返於上海灘的賭場、菸館和茶樓等地兜售。一邊吆喝著:「萊陽梨塊,皇上貢品,生津止渴,潤肺化痰……」 一來二去,杜月笙不但熟悉上海灘的各處大街小巷,而且還結識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杜月笙賣萊陽梨多年,幾乎做到了極致。他的手中總是拎著一把小水果刀,只要客人點中了水果,他便飛舞手中的小刀三下五除二的將果皮削掉,並且保證果皮不會從中而斷,果真是又快又乾淨,甚至還有不少人專門為欣賞他的刀法而買下水果。杜月笙非常善於動腦筋,一些賣不掉的爛梨,他拿回家削好皮,一鍋燉熬成梨膏,等冬天時候再拿到煙館裡賣。抽菸的人咳嗽、痰多的多,萊陽梨膏是止咳化痰的好東西。 杜月笙從一位老師傅那裡獲悉,萊陽梨是梨中珍品,馳名中外,其色皮呈綠黃色,粗糙而有黑斑,果形頭粗尾細,表面上並不美觀,但去皮後擎著粗硬的果梗,其肉質細嫩,甘甜如飴,清脆可口,有獨特的風味。慈禧太后青睞於萊陽梨,每年讓李蓮英在地下窖子給她儲存。 《萊陽縣誌》載:「縣河、漳水河兩岸,沙土廣漠,含腐植物。」這種沙土是一種獨特的棕色細沙土,含雲母多,土塊鬆散,通透性好,利於梨樹生長,而且對光的反射性強,能使樹葉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這種得生獨厚的自然環境,是造成萊陽梨獨特風味的主要原因。 清末民初之時,萊陽穴坊東蒲南有一金口港,屬於膠東半島的大港口,中國南北方的貨物大都在此交匯,萊陽梨正是從此港進入上海,廣州,香港及東南亞市場,並因其品質優良且銷量極大而聞名於各地。 據傳說,1904年中秋節前夕,16歲的杜月笙第一次從十六鋪碼頭坐船到膠東金口,然後再坐馬車來到照旺莊梨園,訂購一批萊陽梨。有個拉杜月笙的馬車夫,一聽大上海客商來調梨,趕忙把自己梨園裡的讓客商幫著賣掉。杜月笙來到他家梨園,也是一片沙窩地,他嘗了嘗梨說,嗯,這梨味道相當不錯,是恁五龍河的水好。 萊陽梨雖甜脆好吃,卻有一大缺點,便是外皮太脆,容易在運輸的過程中出現磕碰的疤痕。如此一來,留有疤痕的萊陽梨不僅賣相難看,而且味道也不佳,十六鋪水果行就在十六鋪碼頭旁,人來人往,每天銷量很大。在進貨時都會對萊陽梨的採購量進行限制,杜月笙在金口港口一帶看到一些稻草,強調萊陽梨運輸途中用稻草蒲包裹好,防止破皮、腐爛。 回到上海,杜月笙每天晚上都穿梭於賭場,賭鬼們賭錢時,他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賭臺,而手中的小刀卻飛快的切削著稍有破損的萊陽梨。每每一場賭局下來,杜月笙的梨便也徹底削好,他將雪白的梨子向天上一拋,再用小刀穩穩插住遞到賭鬼們的面前。賭鬼們剛才還心情緊張,見雪白的梨子就在眼前,一般不會拒絕,故此都會裝模作樣的買一些萊陽梨分給身邊的朋友。同樣的道理,當菸鬼們美美地吸完一袋菸後,必然感覺口乾舌燥,杜月笙高空拋梨接梨的手法一氣呵成,也會讓菸鬼們掏出錢來買上幾個嘗嘗。久而久之,杜月笙「萊陽梨」的綽號便在上海灘傳開了。 後來,杜月笙覺得賣萊陽梨永遠不會鹹魚翻身,他覺得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和高人、能人接觸,與高人為伍,與智者同行。《杜月笙傳奇》一書,杜月笙有句經典名言:追隨蜜蜂進花朵,跟著蒼蠅跑廁所。 後經人舉薦,杜月笙終於巴結上首富黃金榮,甘願到黃府低三下四當一個打雜的。 其實,杜月笙早就對黃金榮覬覦已久,深知他是上海灘的叱吒人物,也是位居上海灘三大亨之首。他曾任法租界總華探長,在青幫中,他更是自創了一個天字輩,幫眾多達兩萬餘人,弟子門生桃李滿天下,遍佈軍界、政界、商界、金融界等等。蔣介石在發跡之前,也曾拜黃金榮為師。 黃金榮二房老婆叫林桂生,蘇州青州村人,人稱「阿桂姐」,與黃金榮同為上海青幫的開山鼻祖。

Read More

〈中華副刊〉時光派對

■黃昭蓉 本來是要寫故事的 寫些意義寫些滄桑 只是花都開好了 菜也上桌 太陽淺笑 迷迭香,鳥鳴,稻浪 月亮在湖底正婀娜 夏雨初歇 門環上的鎸刻 等風來 不必再修改劇本 看一幀綽約 看一處紅顏 看一山茂盛 長滿可觀的愛情 看一生擺盪隨緣

Read More

〈中華副刊〉白露清寒秋茶香

■高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四季流轉,暑熱漸退,白露如一位溫婉清麗的女子,攜一身霜花,款款向我們走來。於是,夜晚變得清涼如水,天地間有了一股肅穆之氣。熹微的晨光中,樹葉兒、草尖兒、花瓣兒上露珠點點,楚楚動人。 的確,光是看「白露」這兩個字,就會生出絲絲縷縷的涼意。玉露含秋,清寒詩意的白露時節,正是秋意最濃的時候。「鄰父築場收早稼,溪姑負籠賣秋茶。」讀陸遊的這聯詩,彷彿嗅到了新收的稻穀、玉米、大豆以及秋茶那芬芳馥鬱的香氣。 大凡愛茶之人,對茶事都很敏感,老茶客尤其如此。「要喝茶,秋白露。」白露節氣前後採摘製作的茶叫白露茶,又叫秋茶。秋茶葉大,質厚,色深,味濃。 白露了,又到品嘗秋茶的時節了。有人不喜歡喝秋茶,嫌秋茶苦澀,不如春茶鮮香、清雅、綿柔。的確,經過一個漫長的夏天,茶樹在酷暑溽熱中苦苦煎熬,終於盼來了涼爽的秋天,迎來又一個適宜的生長季。不過,雖然樹還是那棵樹,但她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跟春茶相比,她經歷了更多歲月的磨難,飽嘗了更多生命的悲喜,沉澱了更多生存的智慧。因而,比之春茶,秋茶自然多了一分厚重,多了一些苦澀。當然,秋茶的香氣也更濃郁,餘味也更綿長。 其實,春茶和秋茶各有千秋,無所謂孰優孰劣。春茶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營養成分,秋茶含茶多酚相對較高,具有降脂降壓、祛濕和抗氧化的功效。春茶口感嫩滑、鮮香適口;秋茶香氣平和,略苦略澀。故愛與不愛,與茶無關,關乎人的偏好和閱歷。 年輕的時候愛喝春茶,春茶肥厚葉嫩,味道鮮美。人到中年以後,心境悄然發生變化,不知不覺中愛上了秋茶。秋茶葉老質硬,味道醇厚。春茶是豆蔻少女,清純,美麗,活潑,可愛;秋茶是知命男子,閱遍人間煙火,歷經歲月滄桑,沉穩內斂,腹有乾坤。 白露過後,秋日輕寒。午後閒適,燒一壺滾水,沏一杯秋茶,什麼事都不做,只是安靜地看茶葉在沸水中浮浮沉沉,看茶湯一點點變綠變黃,然後在茶香氤氳中輕輕抿一小口,讓茶在舌尖上停留片刻後再慢慢咽下,細細品味那苦中微澀後的回甘,身心在茶的浸潤下變得平靜、安寧而熨帖。 品茶與飲酒不同。品茶能夠清心,飲酒使人迷醉。品茶讓人心靜,靜能生慧;飲酒使人癲狂,狂易生事。「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一個人靜靜地品茶,方可從茶中獲得感悟,思想會變得深刻,性格會變得沉靜。 啜飲秋茶的過程,就是體悟人生的過程。人生如秋茶,有坎坷,也有順遂;有磨難,也有抗爭;有沉淪,也有昂揚;有苦澀,也有甘甜。人,只有苦辣酸甜都嘗遍了,才會知悉人生況味,洞察人生真諦。 把「茶」字拆解開來,就是人在草木間,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老祖宗如是造字,意在警示我們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喝茶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一杯好茶,就是自然賜予我們的珍品,我們又當如何回饋自然呢?又是一年西風至,白露清寒秋茶香。讓我們沏一杯秋茶,在幽幽茶香中認識自然,也認識自己。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日私語

■王張應 立秋了,卻不見秋日氣象,秋老虎威風強於盛夏。 出門買菜得趁早,趕在日頭火力發作前。走出社區大門,路過一家捲閘門緊閉的銀行,忽聞一陣耳熟能詳鋼琴聲。 那聲音忽高忽低,忽重忽輕,忽快忽慢,忽長忽短,惹我駐步。本來趕早去買菜,卻呆呆地站在空曠的廣場上,聽一曲來路不明的鋼琴聲。 那琴聲,將我帶到大海邊。碧藍的天空下,蔚藍的大海翻湧著波浪。遠方海天一色,眼面浪濤重重,次第抵達岸邊,在礁石上濺起叢叢雪白的浪花。 那琴聲,將我引向遠山。秋山似海,湧動著連綿不絕的金碧輝煌。緩步走在林蔭道上,紅葉如蝶飛舞。伸出雙手偶爾接住一片落葉,彷彿收到來自秋天的信箋。那些凸起於紅黃色葉面的大小葉脈,宛若天書,我難以讀懂的象形文字。 那琴聲,將我領到一條小溪邊。溪水澄澈,潺潺流淌,從山上下來,奔赴遠方。它頭頂藍天白雲,左右兩側高山密林,腳下大大小小黃褐色卵石。溪流輕盈歡快,一路上與卵石嬉戲,笑魘如花。 這是那位鋼琴王子的名曲。理查德·克萊德曼,一位法國鋼琴家。他長我十歲,算是同齡人。我對他的鋼琴曲比起近現代其他鋼琴大師經典曲目,似乎更易接受。這曲《秋日私語》,聽起來特別親切。並無特別原因,十多年前一位朋友推薦我聽,我一聽就喜歡上了,沒事就聽聽。最早在電腦上聽,後來坐車上聽,再後來手機上隨時隨地聽。 在社區門外聽到這曲子,還是第一次,不禁有些欣喜。起先,我不知道這琴聲從何而來。聽似悠遠的琴聲,其實並不遙遠,她就源於銀行隔壁。 我路過多次,只注意到一家招牌醒目的銀行,還真沒注意到銀行隔壁有一間琴房。在這早秋之晨,一曲《秋日私語》正是從那間琴房裡傳來。抬頭看門頂上招牌,這琴房是商業機構,服務於社區居民,教孩子們學音樂。 這麼早,孩子們還沒起床吧,不會有誰家孩子起大早來練琴。我猜想,定是老師在彈琴。算是備課吧,學生未到學,老師彈彈鋼琴,找找感覺,為一天課程做準備。 聽那琴聲,彈琴者定是一位專業琴師,一位受過專業訓練、考得高等級證書的琴師。 站在銀行門前,看不見琴房裡的情況。不急於看清琴房裡到底是什麼情況,那架鋼琴放在哪,誰在彈琴。我想猜猜琴房裡面的情況,猜猜那個彈鋼琴的是個什麼人。 那家銀行,樓下營業,樓上辦公。超市、商店差不多也這樣,樓下賣場,樓上倉庫。這家教孩子學音樂的私塾,應該反過來,樓下辦公室,樓上課堂。樓上安靜,便於學生安心學習。琴師呢,該是一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她有一頭烏黑的秀發,身穿白色綢衫。她坐在琴凳上彈琴,坐姿優雅,全神貫注。隨曲調起伏,她的纖指在黑白鍵上跳躍,兩只手臂輕盈地來回遊動。她一會兒低頭,一會兒仰面,雪白的綢衫和烏黑的長髮隨身姿變動而飄動。極有可能,那是一個戀愛中女孩。大清早,她彈奏一曲《秋日私語》,是她愉快心情流露,借鋼琴曲表達她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她對甜蜜愛情的嚮往。那些從琴鍵上飛出的音符,就是那位黑髮白衣年輕女琴師的心聲,是她對世界的私語。 猜到這裡,我不再往下猜了,且留一幅想像中美好畫面吧。走囉,去菜市場買菜。欣賞高雅藝術,並未令我忘記生活庸常。上前幾步到琴房門口,琴聲更近。站在琴房門前,朝裡望一眼便驚訝不已。原來,琴房裡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樣子。那架鋼琴不在樓上,就在樓下門廳。彈鋼琴的人,不是烏黑長髮穿白色綢衫的年輕女孩,他是一個穿灰色制服戴灰色長沿帽的中年男人。看他一身裝束,就明白他所從事職業,社區保安都是這種衣帽。看上去,他五十多歲,也算我的同齡人吧。本來我沒打算走進琴房,他彈琴的自如狀態召我踏入琴房,輕輕走到他背後。恰巧他彈完一曲《秋日私語》,蓋上鋼琴,起身離開。我說,你彈的真好。他說,我喜歡彈鋼琴。 走囉,他說,去上班啦。我有點好奇地問他,你在哪兒上班?他抬起左手一指說,隔壁。 原來,他是銀行保全。來早了,在銀行開門前,他先到隔壁琴房彈會兒琴。 其實,他彈《秋日私語》比年輕女孩更合適。他已步入人生的秋天,識得秋天的況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越南家常菜

■鍾育麟 七月,理應酷暑的越南,竟意想不到的低溫。朋友住在保祿,那是海拔較高的省份。適逢雨季,降雨和霧氣輕易帶走身上的熱量。好在朋友熱情,徹談一夜,入骨的寒風似乎也變得不冷。 隔天,朋友備好早餐,是越南家常菜,但我看不懂。 桌上一疊白色圓形薄片,一盤橙色醃肉,一盤紅白醃蘿蔔,一盤迷你油條,最後是一大袋綠色生菜。 「知道怎麼吃嗎?」朋友的問題,讓我陷入思考。 餐桌上既沒筷子,也沒叉子。每人一個的碗,裝著腥味很重的醬料。直覺上是用那個薄片包裹其他食材來吃。但那圓形薄片的質地很怪,光滑半透明,摸起來有點像超商發票的亮面。薄如蟬翼倒還不至於,不過一陣風應該可以輕易吹起。 總之,不太像能吃的東西。 朋友見我琢磨那薄片這麼久,笑了。 「這個是越南米紙,台灣好像少見。」 米做的紙?說少見客氣了,我沒聽過。 「那個也是米紙,捲起來炸過的。」朋友指著那盤小油條。 米紙包米紙?聽起來勘比大腸包小腸。 說完朋友動手幫我包,所有食材包在米紙裡,看起來就是台灣常見的春捲,只是接到手後,感覺沒有台灣春捲那樣柔韌,稍稍用力便會捏破。 沾了點醬料,咬下第一口。 醃肉的鹹,蘿蔔的酸,醬料除了辣,竟然還有甜味。讓人更驚奇的是,生菜清脆的口感,再加上炸米紙的酥,調和了酸鹹。裡面有紫蘇,一股類似薄荷的香氣回流到鼻腔,好複雜,但很好吃。辛酸鮮甜香,五種味道明明都很重,但入口又覺得清爽。若要用想辦法形容,我只能說這搭配得像莫札特的弦樂四重奏這般美妙。 「好特別,很好吃耶。」 我正想吃第二口時,朋友又問了。 「考考你,這道菜的由來是什麼?」 看著一桌花花綠綠,這問題讓我放下手中春捲,再度陷入沉思。 這次朋友沒讓我苦惱太久,他直接給出提示。 「醃肉,醃蘿蔔,米紙,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易於存放,醃製食物不用講,米紙很乾燥,這三種食物只要存儲得宜,可以放很久。 朋友點點頭,他說這是因戰爭誕生的美食。 以前打仗時,前線禁止炊事,哪裡生火就等於叫敵軍打哪裡。因此越南人會在大後方,把米煮成漿,倒在竹篩上,曬乾後一片片疊起來,折好放入包裡,行軍不占空間。剛沾的醬料叫做魚露,若戰場上沒有,可以把醃漬物弄鹹一點代替。 聽完我指著那袋生菜。 「那這怎麼回事?」生菜易敗壞,戰場上沒這麼容易取得吧?這理論有破綻,我暗自竊喜。 朋友繼續解釋,以前打仗會有先遣軍,探查地形和敵方虛實,他們身上會帶著空心菜,紫蘇等植物種子。因越南特殊的熱帶潮濕生態氣候,隨便撒下的種子都會生長,而且很快。幾週後正式部隊到達,地上的生菜剛好可以拔起來吃。 我被說服了,這聽起來一點也沒問題。 因殺戮而生的美食嗎?然後又從戰場流入尋常百姓家。原來在口中演奏的不是弦樂四重奏,而是軍隊進行曲。 咬下第二口越南春捲,細細咀嚼,感覺比第一口,更複雜了些。

Read More

〈中華副刊〉飛地留言/再也好不起來

■謝予騰 再也好不起來了吧?今天的晚霞,又比昨日更靠近黃昏 像她拿著青春的手,蘆葦般晃動了風 那是引自天空,一條被宣稱早已用過又不大熟悉的典故。 無論句勢如何拉長,自己的首都仍然比東京或阿姆斯特丹遙遠 痛苦的人已經將話都灰燼了 但這裡隔著溪水和高山,失去舞蹈的民族始終學不會 該如何為蒼老的神話獻上祝福。 原來是再無法傳唱的古調。隨便你們怎麼定義 誰偷走了誰的文化,這座城市、這座島 都距離自己孤傲的首都,太過遙遠。 今天的青春,比起昨日又更加燦爛了。縮短了表情 駐紮在飛地的愛人曾用春天縫製了碎花裙 那時的戀語像風箏像霧也像煙,但怎麼說呢?這一切 只怕,早已是再也好不起來了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