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南韓超高投票率,給台灣選民上了一課

陳世昌 南韓選民從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錯誤,藉由超高投票率表達憤怒。圖為大批南韓選民走上街頭慶祝李在明當選總統。(路透) 全球矚目的南韓總統選舉,投票率百分之七十九點四創下一九九七年以來韓國總統大選新高。兩個時空背景有某種共同的特殊意義,一九九七年韓國受亞洲金融危機波及,經濟瀕臨崩潰,當時的執政黨應對失據,引爆民怨激出百分之八十高投票率。這次則是尹錫悅魯莽宣布戒嚴,拖垮執政黨的選民信任,短短三年就政黨交替,新任總統李在明更免於朝小野大的束縛,完全執政大展鴻圖。 從六月三日一早,南韓各地投票所就湧進人潮,顯示南韓民眾受夠了現狀,有媒體現場採訪年長選民,迫不急待希望藉由選票,導正國家亂象,年輕選民更直言支持年輕國會議員候選人,希望世代交替讓國家有新氣象。 兩種選民反應,正是台灣當前多數民眾的心聲,中生代以上選民,對於賴清德執政一年多來的表現,不滿情緒只差沒地方噴發,外交荒腔走板,內政沉溺意識形態,經濟停滯甚至倒退,兩岸惡化兵凶戰危,族群撕裂烏煙瘴氣,過去長輩無法勸醒年輕一輩,但仍擔心孩子的未來,都不希望台灣前景葬送在頻頻製造錯誤政策的民進黨政府手裡。 年輕選民從民調數據也看出端倪,所謂青鳥族群越來越小,動輒出征的底氣也變弱,更多內外發生的現實狀況,也讓年輕人對綠營的信賴度大減,新生代原本忠誠度就薄弱,毫無誘因的執政手段,完全吸引不了他們,相信綠營也嗅出危機,只是賴清德理念定於一尊,其實民進黨從政者都心裡有數,更憂心明年的地方選舉,與三年後的立委選舉,而賴清德執意持續操作的大罷免,儘管有三十一比零的虛幻數字,但是關鍵仍在選民是否支持。 以看來勢在必行的大罷免投票,也是台灣選民學習南韓的一次良機,不滿情緒還是有民主機制可以反映,選票終究是民意最有力的武器,過去多次的經驗告訴我們,台灣選民擅長操作槓桿,屢屢締造驚奇,只要選民不當縮頭烏龜,就有充分渠道教訓劣質政黨與政客,南韓這次的總統選舉,贏的是李在明和在野黨,真正大勝的是南韓選民,各年齡族群靠選票翻轉現狀,南韓選民能做到,台灣選民當然可以。 這次的南韓總統選舉,給台灣選民上了寶貴一課,也足以給台灣執政當局當頭棒喝,不是民意不反撲,豈能沉迷褊狹意識形態,自私恣意妄為,莫等選票埋葬政治前途,屆時將後悔莫及,看尹錫悅夫婦現身投票的落寞真情,以及李在明強調不會赦免尹錫悅,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李在明面對民意的期待,與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沒有喘息的空間,李在明就職演說誓言要當「全民總統」,引領南韓走正確的路,「全民總統」對台灣選民更一點不陌生,賴清德和民進黨政治人物午夜夢迴,還記得從政與競選的初衷嗎?南韓上演一齣精彩的民主大戲,難道只在意李在明是否親中?想想自己,聽聽民意,同樣的戲碼難道不會在台灣上演? 人在做天在看,南韓選民從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錯誤,藉由選票表達憤怒,新一批執政者也會記取前任教訓,賴清德有必要當作他山之石,莫忘人民才是頭家,只有四成選票的當家者,更必須謙卑順從民意。提醒台灣選民效法南韓選民,超高投票率是民意勇於表達的展現,也是人民力量的勝利,更提醒民進黨執政當局,必須從民意反彈的錯誤幡然醒悟,回到經濟民生為重的正軌。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

<開講>大雨軍禮迎國賓,談談善後處理

張競 馬紹爾共和國總統來訪,我國以隆重軍禮迎賓,不料天公不作美,在大雨傾盆下實施迎賓軍禮,各方焦點都匯聚是否應有天候不佳備案?若有備案,為何未果斷採取備案?其實面對天候不穩定時,舉辦室外大型聚會活動,都是在考驗主辦單位決心與意志,但天有不測風雲,難免就有搞砸弄出難堪事,但與其去責難與追究,毋寧思考一下如何善後?並且透過善後處理扭轉態勢化解不快,甚至獲得政治利基。 馬紹爾共和國總統來訪,我國以隆重軍禮迎賓。(取自總統府網站) 其實在這場大雨軍禮迎國賓當日,很快就接到媒體記者來電詢問有關天候不佳迎賓備案;當時我就回覆必然是有備案,但重點不是在備案,而是在於是否有決心啟用備案,同時又是透過何種機制、程序以及何種階層,才能夠決定採取備案,這個絕對是官僚體制最重要關鍵所在。 只要回想諾曼地登陸戰役,倫德斯特將軍無法在盟軍發起登陸行動初期,只因為希特勒在午睡,因此未經請示獲准,無權動用第21裝甲師投入反擊作戰,眼睜睜看到錯失戰機。就可以明白為何會在明知天候極不穩定狀況,卻無法適時建議採取備案,其實是透露出協調與決策體制絕對存在值得檢討空間。 不過當時我卻也提到,其實事情都已經發生,假若要將此種難堪狀況順利化解,政府高層公關幕僚團隊,絕對不該將重點放在如何應對媒體查詢是否有備案,而是要妥善運用情勢發展所產生機會,化危機為轉機。當時我對媒體記者提到幾個應變善後想法,但是顯然記者並不感興趣,而且媒體編輯高層也會將我所提觀點攔下來,最後也不會見諸公眾。 因此現在事情落幕,經過相當時間後,就讓我將當時所提觀點在此說明,算是放放馬後炮,但也希望提供媒體朋友參考,看看政府相關單位是否曾採取此等善後措施,作為評斷當前政府團隊應變處置能力參考依據。 首先就是針對國賓,讓國賓要冒著大雨接受我國軍禮迎賓禮,確實是相當尷尬,但當發生此種狀況後,外交部禮賓與行程安排承辦單位,首先應該迅速果斷調整行程,讓國賓有機會換裝休息,避免因此受到風寒影響。其次就是要通知接待國賓住宿處所,妥善準備淋雨後驅寒飲品,並且提供適當安排國賓換裝休息。 再者就是看外交禮賓單位與層峰貼身公關幕僚是否願意更進一步安排層峰向國賓就此致意;曾經有歐洲國家亦曾在接待貴賓時發生類似狀況,在特定行程中因為天候不佳,讓貴賓混身狼狽不堪。 但是等到行程結束後,將貴賓送返休息處所時,接待單位已經安排高檔服裝裁縫在該處待命,禮賓官員旋即向貴賓表示政府高層因為接待考慮不夠周全,讓貴賓冒雨完成行程,考量貴賓衣物可能受損,因此特別安排該國高級服裝裁縫,前來量身服務,藉此表達歉意。 由於該國服裝製作確實是執全球精品服飾品牌牛耳,貴賓欣然接受,最後賓主雙方不但未因行程安排不當而產生不快,更因此傳為佳話,亦成為該國精品行銷花絮題材。希望這個故事能夠提供外交部禮賓單位與層峰貼身公關幕僚參考。 再來就要談到三軍儀隊、樂隊與禮砲部隊,在冒雨執勤實施迎賓軍禮後,如何運用此種狀況,經營三軍統帥形象與建構領導統御威望。基本上,所有禮砲部隊、樂隊與儀隊本身幹部與其督導上級,在遇到天雨執行軍禮勤務後,都有標準善後處置標準程序;不論是裝備保養、禮服洗滌整理以及準備驅寒飲品,都會安排相當妥善。 三軍部隊冒著不良天候操演訓練與執勤,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但在此種特殊狀況下,總統趁機慰勉執行軍禮迎賓任務部隊,不論是順勢頒發加菜金或是請任務部隊指揮官轉達關懷慰勉指示,透過軍中報刊報導或是擴由媒體報導,不就更能彰顯三軍統帥關懷執勤官兵德威嗎? 假若再以感性言語表示:「軍禮迎賓階段,我與各位官兵都冒著風雨,我能夠體會各位辛勞。但各位官兵在風雨中,依然能夠展現軍容壯盛為國爭光,值得肯定與嘉許。」此種媒體宣傳效應絕對不可低估;只要對待三軍袍澤,拿出政治人物爭取選票時同樣用心,自然就會讓官兵弟兄有感。 筆者在軍職服務期間,數度遇到上級長官在天候條件下,堅持執行既定任務與訓練課目,當然有時就會產生風損、浪損或是訓練效果不夠理想。但是有些長官就會趁機說明為何要「時間不變、地點不變、課目不變」,並且協助下屬單位處置善後,並且盡心宣慰官兵獎勵袍澤。 但也有些長官事後對官兵辛勞不聞不問,更未利用任務檢討會表達過關懷與協助指導善後事宜;這種冷漠無情長官往往只會得意洋洋地重申「時間不變、地點不變、課目不變」;但在部屬眼中只是冥頑不靈更不通人情,所以就後嘲弄這種長官其實是「時間不變、地點不變、課目不變—腦袋裝大便」;不知道此次大雨軍禮迎國賓之後,各項善後處理措施可曾完備? #時間_地點_課目不變_腦袋裝大便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社論〉既要環保、又要燃煤,民進黨鬼打牆?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及彰化縣醫療界聯盟日前舉行記者會,呼籲藍綠白3個黨團都支持2028年可達成無煤中火。(中央社) 在藍白聯手之下,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台中發電廠應逐年提出並落實減煤計畫,並在二0二八年完成無煤中火的國家減碳目標」主決議,豈料民進黨卻站在反對立場,台電更跳出來說「電力系統可能面對癱瘓」。如果環保價值是神,民進黨一直以「二0二五非核家園」在裝神;如果反對減少燃煤是鬼,民進黨現在又儼然扮鬼。神也民進黨,鬼也民進黨,完全就是鬼打牆! 話說從頭。反核、廢核一直是民進黨的三塊神主牌之一,二0一六年蔡英文更打著「二0二五非核家園」旗幟當選總統,而且就任後不顧反對意見一意孤行,過程中包括引爆破壞大潭藻礁、綠能貪腐等弊端,但終於證明「二0二五非核家園」根本就是華而不實的跳票政策。 質言之,如果「二0二五非核家園」沒有跳票,今年五月台灣核電機組全部除役之後,理應用電無虞;但實情卻是去年綠能發電占台電發購電量比重,還不到目標值的六成,更導致台灣內部、外商、甚至美國政府擔憂台灣供電走鋼索。 五月十七日台灣核電機組全部除役之後,電力到底夠不夠?這從五月十七日之後高雄興達電廠燃煤機組在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連續開機運轉,即可一葉知秋:且不論興達電廠老舊燃煤電廠是不是「偷開」,試問,倘若電力供應無虞,何勞列為「緊急備用」的高雄最老舊燃煤機組要救援上陣?更何況,高雄市政府一再強調減煤,又為何要坐視已經除役的燃煤機組重啟? 再回到二0二八無煤中火議題。「中部以氣換煤」,「早一天增氣,早一天減煤」是台電的政策,內容包括「台電積極進行各項工作,力拚第一部機一一四年,第二部機一一五年上線發電,也承諾只要第一部燃氣機組一一四年順利上線,願於一一五年啟動拆除二部燃煤機組及一根煙囪」。甚至,二0二二年民進黨立委蔡其昌競選台中市長,還抨擊中火燃煤導致空汙排名倒退。 如今,是否「中部以氣換煤」無法兌現,台電才會反彈「二0二八無煤中火」;民進黨也反對「二0二八無煤中火」,蔡其昌又該如何向台中市、甚至受中火燃煤汙染影響的中部各縣市民眾交代?再往源頭看,「二0二五非核家園」政策,今年燃煤發電比重應降到百分之三十,但去年仍達百分之三十一點一,民進黨政府又以煤救電,今年燃煤能否續降達標?恐怕疑慮頗深!是否正因如此,才會在立院通過「二0二八無煤中火」之後,以電力會癱瘓「情勒」台灣人民? 更須留意的是,去年綠能發電比重百分之十一點九,遠低於兩成的目標;去年核能發電比重為百分之四點七,今年歸零。台電是否無法補足這兩個缺口,才反彈「二0二八無煤中火」? 推動綠能的初衷,就是要保持空氣清淨、減緩溫室效應,但如今的台灣,因為民進黨躁進的綠能政策,導致在光電、風電等綠能供電不足的窘境之下,只能仰賴汙染空氣的燃煤、加速溫室效應的燃氣發電補破網,完全悖離了推動綠能的初衷,但民進黨卻鬼打牆,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又抑或,民進黨深知燃煤、燃氣對台灣、對全球確實造成傷害,但眼見過去幾年綠能大餅越吃越上癮,如今已然無法戒斷,就讓台灣民眾一邊吸著髒空氣、一邊看民進黨繼續爽吃綠能大餅。至於民眾用肺發電的後果,那就「死道友,不死貧道」,民進黨也就一推五四三了!

Read More

《桃論》桃園市長提名:民進黨需要陸軍戰將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近來頻繁走訪桃園,不僅低調拜會地方派系,也密集參拜上百間廟宇。(圖/截自何志偉臉書)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得印 距離2026縣市長選舉僅剩五百多天,民進黨最快年底就將定案提名人選,地方佈局正式進入起跑階段。此時此刻,桃園政壇亦因六席藍委罷免案而風聲鶴唳,讓原本穩定的地方板塊略顯波動。回顧整體局勢,2022年意外落入國民黨手中的桃園市,如今由張善政執政將滿兩年,施政滿意度屢居六都前段,藍營內部高度整合,連任態勢穩健。雖然執政優勢俱在,但大罷免的結果不免投下一絲變數;然而面對2022年的大敗,民進黨沒有等待對手犯錯的本錢,唯有推出一位夠資格的挑戰者,才有機會扭轉大局。 2024總統與立委大選之後,台灣政局正逐漸邁入新一輪重組。賴清德穩住執政基本盤後,黨務與地方選舉部署正同步啟動,而國民黨在新北、台中與桃園穩住戰線,則進一步強化了藍營北中部的政治縱深。在此盤勢下,桃園不僅是六都之一,更是南北地緣接合的關鍵戰區,其選舉結果勢將牽動2028年總統布局,甚至可能影響藍綠在北台灣的整體氣勢走向。民進黨若無法在此打出一場漂亮的反攻戰,恐將在北台灣全面失勢。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近來頻繁走訪桃園,不僅低調拜會地方派系,也密集參拜上百間廟宇。(圖/截自何志偉臉書) 目前六都中,國民黨掌握四席,民進黨僅守高雄與台南。桃園雖非唯一失守之地,卻是綠營在北台灣重返主流的戰略樞紐。它地處政經走廊、人口成長迅速、青年選民集中,是民進黨絕不能輕忽的戰場。2024立委選舉綠營六席全失,形同「選戰空窗」,更突顯桃園成為2026翻轉布局的關鍵一役。面對穩健低調的張善政,若民進黨再迷信空戰名嘴,只會讓選民重溫2022年的挫敗劇本。 張善政自2022年上任以來,一貫展現技術官僚風格,避談政治爭議、專注市政推動。無論在建設節奏、財政紀律或交通規劃上,都主打「穩健有序」四字,迴避派系紛爭與激進對抗,塑造出一種理性治理者的形象。對許多中間與年輕選民而言,這樣的市長雖不令人熱血,卻有某種「不添亂」的安定感。但這種施政哲學的另一面,正是保守與缺乏願景。從青年政策停滯、城市品牌模糊、文化資源投入不足,到對多元族群整合的被動,這些都是潛在的選戰破口,只要候選人夠了解地方、能提出對比式主張,仍有切入空間。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近來頻繁走訪桃園,不僅低調拜會地方派系,也密集參拜上百間廟宇。(圖/截自何志偉臉書) 桃園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腳勤手穩」、能深入社區、穿透基層網絡的陸戰型人選。這樣的特質,民進黨內並非全無。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近來頻繁走訪桃園,不僅低調拜會地方派系,也密集參拜上百間廟宇,十三個行政區幾乎踏遍。與其說他在探風向,不如說早已起跑,只是不張揚罷了。從台北市議員到立委的歷練,加上與年輕族群的連結能力,使他有機會跨越桃園複雜的族群與年齡鴻溝。 更關鍵的是,何志偉出身「賴系」核心,兼具府方資源與賴清德信任。一旦黨中央啟動徵召,「誰是賴的人」將是關鍵指標。在桃園這類地緣鬆動、政黨忠誠度不高的選區,唯有中央與地方同調,才有機會打贏一場比勤跑、比溝通、比政績的實戰選戰。 當然,張善政並非無懈可擊。儘管整體施政滿意度高,在青年政策、文化建設與城市定位等面向,仍存不少質疑。例如「城市願景模糊」、「建設步調保守」等批評,都是民進黨可切入之處。但若派出一位只靠聲量、對桃園陌生、缺乏基層耕耘的候選人,這些破口終將無從突破。 桃園的選民結構與台北、新北迥異,是全台外來人口最多、青年選民比例最高、族群交錯最複雜的城市之一。空有形象不接地氣,是落敗的保證;只有派系卻不懂大選節奏,也難掀起浪潮。能在這裡勝出的候選人,必須同時具備中央奧援與地方穿透力,而何志偉恰好符合這兩項條件。 距離提名僅剩半年,民進黨若仍期待「大咖下凡」或寄望「奇兵空降」,恐將錯過最佳部署時機。張善政早將連任視為囊中物,若綠營再自亂陣腳,極可能陷入「六都只守二」的難堪局面。當地方局勢已微妙變化,當基層活動已悄然啟動,民進黨更不能再猶豫。現在正是重整桃園選戰策略的關鍵時刻,也是時候,點名那位早已鴨子划水、默默起跑的陸戰型人選。

Read More

〈社論〉兩岸若軍事衝突,民主同盟一定挺台?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香格里拉對話」警告,中國大陸如果企圖以武力奪取台灣,將面臨「毀滅性的後果」。(路透) 在新加坡舉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剛落幕,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警告,中國大陸如果企圖以武力奪取台灣,將面臨「毀滅性的後果」。特別的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受邀擔任主題演講貴賓,是首位出席年度亞洲安全論壇的歐洲國家元首。他將矛頭指向俄羅斯及中共當局,表示「若美歐無法結束俄烏戰爭,將削弱美國在遏制中國(大陸)就台灣問題發生可能衝突的信譽」。 馬克宏提到,如果讓俄羅斯控制烏克蘭部分領土,恐對亞洲構成風險,「台灣將會發生什麼事?」「如果菲律賓發生什麼事,你們會怎麼做?」不僅如此,歐盟代表卡拉斯也指責中共當局協助俄國打擊烏克蘭,澳洲、菲律賓及日本等國防長也紛紛對中國大陸在東海和南海破壞穩定的行為,以及中國大陸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的方式來改變現狀的企圖持續表達嚴重的關切。 中國大陸國防部長董軍或解放軍總參謀長並未與會,只由國防大學代表團出席,引發各國揣測,也讓議程幾乎集中在「中國威脅論」。但由於美歐澳菲日與東協各國對於美陸競爭對抗的立場不同,也讓中共當局得以見縫插針,藉由自身經濟優勢拉攏周邊鄰國以減輕美國圍堵的壓力。 赫格塞斯反覆提醒各國,必須對中國大陸的擴張野心提高警覺,也重申希望聯手民主國家共同遏阻中國大陸的既定立場,這是美國近年來在這項安全對話最直白的發言。對此,中國大陸當然強力反擊,批評美國是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的霸權國家,還表示「美方不要妄想把台灣問題當成遏制中國的籌碼,勿玩火」。很顯然,中共當局今年或許出於內部因素而沒有由國防部長親自與會,不過也密切關注會場動態、隨時反擊。 鑑於解放軍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美國積極打造印太地區的民主同盟,以對抗極權集團。然而,現實永遠比夢想更殘酷,許多戰略設計遠不及國家利益的糾葛來得重要。 根據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日前發布的報告,「台灣若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不僅會重塑印太區域的安全環境,也將衝擊全球經濟秩序」,而各國應對台海衝突也取決於台美的能力與態度,特別是華府決策者。 該報告指出,若台灣未展現強烈抵抗意志,美國未能及時且大規模介入,其他國家出手援助的機率「非常低」,尤其是鄰近的日本及菲律賓,極可能成為中共當局的報復目標。至於歐洲等其他地區,雖然持續關注台海動態,但受制於軍力投射及經貿利益,實際出手協助的機會極低,遑論東南亞國家更沒有與中國大陸為敵的條件。 這項報告清楚點出,「過度期待盟國在台海事件中投入軍事資源並不實際」,也等於戳破民進黨大力鼓吹的「民主同盟論」。近年來,無論是蔡英文或賴清德政府都一再以話術迷惑國人,認為只要一面倒向民主陣營,就無懼共軍來犯,兩岸關係良窳不是降低風險的必要條件,因此民進黨恣意炒作兩岸敵意也是其政治算計的一環。 台灣固然應凝聚對抗共軍的決心,方能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在關鍵時刻發揮嚇阻作用;然而,民進黨不思考如何改善兩岸關係、促進互信基礎,兩岸兵凶戰危卻可能讓各國擔憂被無端捲入衝突。備戰是基本,但避戰也該是我方應有態度;賴政府將國際支持轉化為維護台海和平的後盾,爭取兩岸對話以消弭衝突因子。

Read More

〈社論〉大亞洲大變局,民進黨別再裝鴕鳥!

南韓總統呼聲最高的李在明,除了是公認的「親中派」,更直言「外星人入侵(台灣)再思考(是否援助台灣)」。(路透,資料照) 東南亞領袖高峰會、東協-波斯灣合作理事會-中國(大陸)峰會、香格里拉對話,緊密在東南亞舉行,與會各造凝聚諸多共識,達成不少協議,儼然在美國總統川普大棒下,築起一道強大的防火牆,引起全球矚目與共鳴。賴清德政府卻似鴕鳥般地將東南亞捲起千堆雪的大戲當「塑膠」,視若無睹,幾乎沒有任何對應策略。 東南亞經濟版圖重整,台灣不能坐等邊緣化,更不能為邊緣化危機找藉口,否則過往的外交與經貿突破是怎麼回事?況且,民進黨還號稱積極推動新南向。如今眼睜睜看著東協、中東與大陸串聯成新金三角經濟圈,台灣卻應對無方。 除了東南亞變局,東北亞也因為川普變數,正在產生台灣恐將漸趨疏離的新導向。南韓總統呼聲最高的李在明,除了是公認的「親中派」,更直言「外星人入侵(台灣)再思考(是否援助台灣)」。未來南韓進一步與北京緊密合作機率大增,對於南韓變局,也未見賴政府有何因應。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是對川普的「不跪」派,出發點顯然就和台灣不同調;石破茂日前更表示,將在適當時機舉行陸日韓三國領袖會談,推展「未來志向合作」,這對始終沉浸在日本挺台大夢的賴政府,無意當頭棒喝。然而,賴政府還是毫無反應,持續搞大罷免、中正路改名的無謂內耗,破冰外交變成無感外交,令人憂心。 石破茂也強調,有必要擴大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與東協、歐盟對話。但在國際普遍承認「一中」架構下,台灣加入CPTPP碰壁多年,未來如果跨太平洋經濟版圖升級擴大,台灣處境恐更形艱困。賴政府對此不能只用喊口號壯膽,即便菲律賓總統日前都強調「一中政策」,台灣硬碰硬想加入國際組織,絕非正辦;然而,山不轉路轉,仍有許多靈活變通模式,讓台灣經貿立足全球。可惜賴清德政府似乎還在沉睡,窮於內耗而不出外打拚。 東南亞變局已讓新南向政策更添困難,東北亞變局迫在眼前,台灣怎能繼續裝睡?只因為這些質變都有北京主導或參與的影子,或說賴政府根本束手無策,更該整和朝野共識,聽聽不同意見的專家學者諍言,而非將黃仁勳、童子賢等的看法當耳邊風,再不加緊腳步應對大亞洲變局,台灣遲早恐將窮得只剩沒有中正路的窮途末路。 賴清德就職週年提出所謂兩岸公司「併購論」,恐怕只是迫於美國壓力的閃爍用詞,隨後不但沒有進一步論述,更加緊管制基層公務員赴大陸、大搞「去中化」。而此同時,從東南亞到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都在天翻地覆地質變,賴清德政府此時更應放下內鬥心態,面對現實加速整合與接納不同意見,而非埋起頭來當難鳥。 突破大亞洲變局的最佳策略,其實是尋求務實參與,而非只想取得「正名」的虛幻,否則任何國際組織都是鐵板一塊。甚至更佳的管道,是藉由兩岸經貿拐彎入河,因此最不該輕言損傷的就是兩岸關係,賴政府若想不透,神仙也難救。 大亞洲變局如火如荼,時間空間都不利台灣,賴清德政府沒有遲疑片刻的空間,必須從停滯不前的新南向,以及日韓全力挺台的美夢清醒。台灣經濟已經在大亞洲變局下,處境更加艱困,此刻難道大罷免、中正路改名,比起經濟瀕臨邊緣化更重要?美國自身紛亂無暇顧及台灣利益,身處大亞洲一環,台灣該自求多福。

Read More

〈社論〉玩法弄權,果然是民進黨看家絕活!

監察院長陳菊請假將近半年,由副院長李鴻鈞(左)說明李俊俋涉嫌違法公務車私用處理情形。(中央社) 監察院祕書長李俊俋遭爆料公務車私用,起先只是「自請處分」,之後擋不住壓力宣布請辭;但公務車私用並不只是政治責任問題,法院就有判刑確定案例,民進黨政府絕不能抱著和稀泥的心態輕輕放下。事實上,不僅此案,最近接連幾則新聞,都暴露民進黨隱然將法律當作政治鬥爭工具,而且權鬥絕不心虛、絕不手軟! 李俊俋濫用公務車事件之所以引發社會矚目,主因之一在於監察院主要職責就是職司風憲、整飭官箴、糾彈不法;但李俊俋身居監察院高位,不僅沒有以身作則,還破壞官箴、疑涉不法。按照法院或檢方過去的處理前例,公務車私用曾被依貪汙、背信等罪做出判刑確定或緩起訴等處分,司法單位絕不能碰到李俊俋就轉彎。甚至,李俊俋案爆發之後,陸續又有蘇麗瓊、林郁容、王榮璋三位監委也被爆公務車私用,儘管監察院移送紀律委員會處理,司法單位仍應依法究責。 李俊俋案只不過是監察院玩法弄權的冰山一角。監察院長陳菊從去年十二月底就遭爆住院治療,至今將近半年沒有上班,尸位素餐、爽領老百姓血汗錢,就算沒有違法也屬濫權。監委葉大華被媒體問到李俊俋案,竟指「涉己事務怎麼查?」殊不知一0三年監察院就彈劾過自家秘書長陳豐義,而且白紙黑字的《監察院監察委員自律規範》,更應該是監委就任之後的內規ABC,何來「涉己事務怎麼查?」葉大華此說不僅意圖官官相護,更恐曝露自己並未認真行使職權。 附帶一提,小老百姓在網路上一句「陳菊走了?」求釋疑,竟在四個小時內就被火速通知到案、函送裁處,雖獲法官裁定不罰,但檢警處理此案不正是「諭知」市井小民該閉嘴就閉嘴嗎? 再以最近地方政府反彈甚深的中正路更名爭議來看,內政部指稱「中正路改名是法定義務」;但回顧內政部援引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立法過程,根本就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內多數暴力通過、且有違法違憲之虞的政治鬥爭法律。更進一步而言,即使姑且不論促轉條例的正當性,但高雄市長陳其邁回應中正路更名問題時,強調高雄道路改名有自治條例規範,必須經由民眾連署之後投票辦理。按照陳其邁的說法,高雄市自有法律遵循,劉世芳顯然只顧中央的法,不顧地方的法,一派中央凌駕地方、指使地方的倨傲模樣。 類似這種中央強壓地方的爭議,開放萊豬、行政院擅自取消地方一般性補助款等事件都可看到,仗勢竟成了民進黨的弄權鬥爭SOP! 再看看因為涉嫌挪用勞動部就業安定基金而下台的許銘春,日前她表示「最不應該就是參加初選」,是因為參加高雄市長初選,才會被攻擊到這種程度。令人訝異的是,許銘春恐怕至今都不認為使用公帑幫自己拍沙龍照這種涉嫌違法行徑有何不妥,她怨嘆的卻是參加初選「得罪」黨內某方「暗黑勢力」而遭到政治追殺。倘若果真如許銘春所說是因為參加初選才被攻擊到這個程度,豈不正印證了檢調已成為民進黨的政治鬥爭工具,即使刀口砍向自家人也在所不惜? 或許,讓許銘春更不平的是,涉嫌接受性招待、被依貪汙罪起訴,還被檢方建議從重量刑的賴清德子弟兵陳宗彥,一審竟獲判無罪;與大陸女子爆出緋聞的賴清德子弟兵前交通部長李孟諺,去職九十二天之後又出任行政院顧問。莫非,在法與權之下,招子該放亮的不只是在野黨?

Read More

〈社論〉川普戰略虛虛實實,台海和平仍走鋼索

川普向西點軍校畢業生強調「優先考慮保衛所有國家、而非我們國家的日子結束了」,重申美國優先的立場。(路透) 美國與中國大陸全方位競爭持續延燒,而台海和平穩定更是兩強對抗的重中之重,也成了近年來各國關注印太區域安全的熱點。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日前在新加坡主辦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發表主題演說,表示「若共產中國試圖以武力征服台灣的任何舉動,都將對印太地區及全球造成毀滅性後果」,強調「川普總統也說過,共產中國在他任內不會入侵台灣」。 針對中國大陸威脅,赫格塞斯說「美國不想與共產中國爆發衝突,但我們不會被趕出這個關鍵地區,我們也不會讓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受到屈從和恐嚇」。他的這番話似乎揭開這屆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藍圖,就是聯合區域盟國共同對抗中共政權,達到以「實力尋求和平」的目標。 不過,川普多次迴避是否介入台海衝突的提問,日前甚至還向西點軍校畢業生強調「優先考慮保衛所有國家、而非我們國家的日子結束了」,重申美國優先的立場。副總統范斯稍早也向美國海軍官校畢業生提到,「美軍不再捲入無休止衝突,只在國家利益需要時才出動」。美國兩位國家領導人的表態似乎代表了新一輪的戰略收縮,也有改變美國數十年來外交及軍事政策的意涵。換言之,川普的印太戰略架構將回歸現實主義,避免美軍陷入海外長年戰爭的泥沼當中。 從川普處理俄烏戰爭的方式來看,確實與拜登總統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但也讓各國更擔憂他是否會與專制國家妥協。川普雖然口頭宣稱要促成俄烏坐上談判桌、達成停火協議,但他並沒有善用美國的力量逼迫俄羅斯總統蒲亭坐上談判桌,如此消極的作法觸發各國的「疑美論」,擔心他變相鼓勵俄羅斯以戰爭擴張領土。直面共軍威脅的台灣,當然必須謹慎反思此一案例。 根據路透最新報導,川普政府將擴大對台軍售,金額可能會超過他第一任期,減輕各界對川普是否延續美國對台承諾的擔憂。報導也引述美方匿名官員的說法,美國會要求台灣在野黨切莫反對民進黨政府將國防支出增加到GDP的百分之三的努力。事實上,在野黨從未無端刪減國防預算,而是希望民進黨在強化國防戰備的同時,亦能降低台海風險。路透這篇報導是否為民進黨的宣傳戰?耐人尋味! 平心而論,兩岸關係尚未惡化到必須以武力解決的程度,但兩岸當局遲遲找不到恢復制度性對話的互信,導致台海現狀還在走鋼索,隨時可能風雲變色。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即多次警告,共軍極可能由訓轉戰,美國必須隨時做好準備。 台海軍事失衡現象日漸加劇,軍購案、國防產業自主及社會韌性是鞏固國家安全的三大支柱!不過,雖然賴政府看似相當關切國家安全,卻放任台灣最脆弱的能源配比於不顧,一旦兩岸不幸爆發軍事衝突,台灣電力結構能否支撐整個國軍防衛實力及社會動員,不無問題。外媒報導,賴政府終止核電等於主動放棄共軍最不敢攻擊的能源供給,恐將對國安造成無法彌補的衝擊。 民進黨政府在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之際,也該思考如何降低台海衝突風險,而不是把國防政策當成惡鬥在野黨的政治工具。川普政府在台海採行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路線並非操之在我,但賴清德應把穩定兩岸關係當成提升整體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避免台灣淪為兩強競爭的叫價籌碼,才能安然度過強風巨浪。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還人民國定假 有利重塑國族認同

國民黨推動修訂「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雖說遲了些,但至少為台灣人的中華民族認同留住一線生機。(中央社) ■魏麓宸 還給人民國定假日雖然慢了,但總算做了!不久前,立法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法,將勞動節改為全民放假,並增放小年夜、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光復節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行憲紀念日等。對於全體國人而言,國定假日的增訂休假,能夠有效改善我國勞工工時過長的問題,進而提升國人生活品質;對國民黨而言,則可挽回近來在國族論述中敗退的窘境。 這次新增國定假日中,對國民黨有利的莫過於新增教師節,並恢復光復節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與行憲紀念日。教師節除了是感謝所有辛苦作育英才,並栽培下一代學子的老師外,更重要的在於紀念孔子誕辰。孔子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對我國教育的貢獻,也在於孔子與儒家思想乃中華文化的主幹,更是近代中華民族建構的黏著劑。 恢復孔子誕辰紀念日,在思想上,從漢武帝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即成了中華文化的道德指南;而在國族建構中,《公羊傳》奠定中國「大一統」觀念,並以「禮」為核心的同心圓架構出「華夷之辨」的世界觀。華夏圈內有「禮」,因此為人(君子),反之圈外「無禮」而為夷(蠻人)。在此同心圓具擴張性,循「禮」者則入華夏,因此縱使多次外族統治,中國整個中華文化仍可綿延不絕。 民進黨自外於中華文化圈,所以教師節不放假,不重視禮義廉恥,也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身分,這種自我排外性,其實排拒的是自己的祖先,讓下一代成為「失根的蘭花」。下一代的台灣人,可能都要像美國黑人漂洋過海到非洲尋根。 至於,台灣光復節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及行憲紀念日,兩者性質較為相近。台灣光復節是紀念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成功從日本手中拿回台灣,讓台灣人民脫離殖民統治;而古寧頭大捷則是紀念一九四九年國軍成功阻止共軍進攻金門,保護台灣免遭中共赤化的大勝利,讓今日台灣人民可以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裡。 而行憲紀念日是紀念一九四六年在南京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使我國從訓政走向憲政。台灣光復節和行憲紀念日兩者的意義,主要是將中華民國的敘事,從民進黨手中奪回一九四九年開始斷代的「中華民國台灣」論述,重新把中華民國連結回到一九一一年在大陸辛亥革命的歷史。 當然,台灣光復節在這次修法中,結合古寧頭大捷而改制為「台灣光復節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的安排,可以看出國民黨想藉由這個紀念日的改制,重新向台灣人民喚起國民黨反共保台的共同記憶,進而重塑中華民國為中華民族的大統,同時抗衡綠營抗中保台的虛假論述。 這種有別於傳統節日(如我國的端午節與西方的聖誕節)的「國家紀念日」,對於現代國家的建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是集體記憶與情感的具象化。 美國學者安德森(Benedict R. O’ Gorman Anderson)在他的大作《想像的共同體》中,將當代國族視為由相同記憶與文化的一群人,一起建構的抽象共同體,共同體成員有著相同的情感。就因國族的本質是由想像而來,因此需仰賴實體物作為載體,如安德森所提的「人口普查、地圖、博物館」等,都是構築想像共同體組成的要素。 而「國家紀念日」則屬博物館性質,藉由紀念日的紀念活動(如放假、官方舉辦紀念活動),一則讓國人知道這一天是個有「神聖意義」的日子;二則藉由官方活動與教育將「官方敘事」的集體記憶,植入人民心底,使人民能夠潛移默化地融入這個國族大家庭。 就像民進黨將「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列入國定假日,就是要藉著重塑二二八這一歷史事件,把台灣民主化、人權發展加以鑲嵌,作為「中華民國台灣」的重要「國族敘事」。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隨著上世紀九0年代末,因週休二日上路,包含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的多數「國定紀念日」,被改為僅紀念而不放假,唯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被增訂得以放假的紀念日。在這種「中華消,台灣長」的情況下,民進黨主張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蘊含敘事的影響力逐日壯大,而國民黨的國族敘事則日漸衰敗,使得台灣年輕一代越來越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民進黨更進一步把台灣的漢人列為「其餘人口」,就是要消滅台灣人的中華認同,徹底改造成為南島語群。 如今,國民黨推動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的修訂,雖說遲了些,但至少在面對民進黨台獨國族敘事的步步進逼下,為台灣人的中華民族認同留住一線生機,不至於被完全排除成中華民族的「化外之民」,這是台灣人民之幸。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助理研究員。本文為國戰會論壇授權刊登)

Read More

<開講>幾個顛覆路透社報導軍售的客觀事實

張競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trump-aims-exceed-first-terms-weapons-sales-taiwan-officials-say-2025-05-30/  5月30日路透社引述美國政府匿名官員【又是匿名官員!美國政府不是保密紀律有問題,就是在軍售台灣議題上畏首畏尾,不知道到底在畏懼什麼、顧慮什麼?這是那門子的超級強權?】對外聲稱,預計川普政府對台軍售數額將超越第一任期;並且表示希望台灣內部在野黨不要杯葛對美軍購與當前賴政府預備增加國防預算開支提案。 當天媒體來電訪問我,當時我就笑著回答,依據下述幾個客觀事實,保證貴媒體編輯打死都不會報導轉述這幾個觀點;果不其然,電訪結束後,真是泥牛入海毫無下文。但是這幾個客觀事實,還是值得分享給各位朋友知道,希望對大家認識這個問題有點幫助。 首先報導指出,相對於拜登政府任期內,對台軍售總值84億美元,川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內就核准對台軍售183億美元;我建議大家還是要注意,宣布核准軍售額度與項目,其實是與真正簽約額度與項目存在若干出入,儘管川普任內曾經核准過如此額度,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某些軍售項目事後也曾經變卦,舉例來說像是自走砲就被取消過,吾人必須牢記,宣布對台軍售項目與額度,有時就算是煮熟鴨子也會飛掉。所以吾人必須重新檢視前述金額,才能更真確地理解對台軍售真貌。 其次就要提醒,台北與華盛頓對於軍事採購品項與額度經常存在歧見;許多台北方面希望採購獲得項目,華盛頓不願放行,而某些台北根本就沒有打算要籌購品項,華盛頓又會透過遊說或是擺明施壓,希望台北調整建軍構想,硬是籌建某些作戰部隊與陣地,以便吸納華盛頓硬是要塞給台北之軍事品項。但軍售台灣畢竟是賣方市場,台北近年來沒有搞好兩岸關係,只能單方面押注在華盛頓這邊,所以在軍售清單上被華盛頓予取予求,這也是無奈事實。 再者就是要提到,看對台軍售議題,不是光看品項或是額度,更必須注意到核准時機,並且從中理解華盛頓所重視之政治節奏與脈動。假若是在總統接任初期就積極對台軍售,就必須承擔來自北京方面壓力,但若是刻意壓著對台軍售案不對外宣布與送達國會備查,在下任前卻如同清倉般宣布多項對台軍售,其實就可以解讀出北京方面對美施壓能有多大影響力。 因此假若要推估川普政府是否將擴大對台軍售,最好去看看川普上次執政時期,宣布對台軍售時間節點在何處?不能光從品項與金額就下定論。此外對於軍售案實際執行狀況,亦可看出美國軍事工業產能是否能夠順利產製對台軍售品項,到目前為止,尚未依合約撥交之軍售品項與數量,這些都是判斷川普政府未來對台軍售之客觀事實。 此外也要點破美國對外軍售執行進程,不僅是要看政府高層政治意志,其實更要看事務性層級作業狀況;川普總統從2025年1月20日就職,到目前為止共計核准39筆對外重大軍售;詳細清單都透過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網站對外公開; https://www.dsca.mil/press-media/major-arms-sales 美國對外軍售詳細清單都透過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網站對外公開。(取自DSCA) 而且川普政府第一筆軍售就是在上任後第11天,也就是1月31日對外公布。請注意川普政府在上任初期,確實曾經暫停過對外軍事援助作業,以便進行政策檢討,但是對外軍售作業仍然保持既有步調運作。但川普政府上任至今,尚未核准任何品項對台軍售案,最後對台軍售案是在拜登政府離任前,在2024年12月20日所宣布兩項軍售案,這些客觀事實也是判斷川普政府是否將擴大對台軍售前,先要理解之基本資訊。 最後還是要說,華盛頓對外軍售最主要目的是維護與支持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絕對不是滿足求售國軍事採購需求,美國對外軍售在本質上就是政治算計,更是約制銷售對象國對外行為與軍事戰略之政策工具。但是在台灣社會卻將美國對台軍售視為安全承諾,甚至自我欺騙到力挺台灣或是協防台灣指標;但正因如此卻讓華盛頓或得政治操弄空間。 總而言之,這種新聞報導內容並未透露任何可信事實,亦無法預知任何未來可能發展趨勢,只是純粹將內心渴望投射到臆測推論而已。媒體記者來訪時問我,會不會讓誰感到欣慰或是反過來引起反感,我笑著回覆思維情緒為這種捕風捉影報導上下起伏配合演出,這實在是有點瞎胡鬧吧? #很多事情聽聽就好實在別認真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