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與其倚恃海峽中線,不如爭取兩岸和平!

今年9月18日飛越海峽中線的中共轟6戰機。(中央社) 八月上旬起,美國衛生部長、國務次卿相繼訪台,這段期間中共解放軍頻繁在台海演訓,甚至數度越過「海峽中線」,引發國軍提升戰備、台灣群情激憤、朝野怒斥譴責。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海峽中線」並非由兩岸協商產生,兩岸軍隊也都曾無視於海峽中線之存在。兩岸之間與其倚恃海峽中線之存在避免戰端,倒不如由兩岸當局、乃至於兩岸人民積極爭取和平。  八月十日,美國衛生部長艾薩晉見蔡英文總統,當天九時許中共戰機短暫踰越海峽中線;九月十七日,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訪台,十八日國防部即公布當天上午十八架中共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活動情形,之後中共軍機又連續數日越過海峽中線。持平而論,中共固然不滿蔡政府聯美抗中,但中共軍機如此頻繁滋擾台海上空,對台灣而言實乃蠻橫挑釁。  事實上,二0一六年蔡政府上台之後,兩岸關係從相互放話、協商中斷開始螺旋狀惡化,再加上美國添加變數,台海儼然已成武力展示場,海峽中線的「隔離」意義屢遭打破。例如,去年三月三十一日,兩架中共戰機飛越海峽中線;今年八月十八日,美軍驅逐艦「馬斯廷號」沿大陸海岸線的海峽中線以西通過台灣海峽。亦即,海峽中線雖然是一道警戒線,但亦有其脆弱性。  從歷史來看,海峽中線源自於一九五0年代。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軍隊跨越三十八度線向南韓進攻,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一九五四年雙方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當時,蔣介石尚未放棄反攻大陸,而毛澤東則意圖解放台灣,美國則希望畫一道「楚河漢界」,避免國共兩軍爆發衝突。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七日,美國駐台協防司令部頒布之「交戰規定」,將「戴維斯線」定為防範解放軍武力犯台的台海假想警戒線;另一方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署之後,美軍在台有「樂成計畫」,「戴維斯線」亦為國軍和美軍畫定活動範圍,避免國軍和美軍逼近中國大陸。「戴維斯線」即為海峽中線之「前身」,二00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我國防部長李傑才公布海峽中線的地理座標,而且有海軍、空軍兩個版本。  儘管海峽中線是一道警戒線,但也並非毫無「彈性」操作空間。去年六月,高齡九十的我空軍黑貓中隊隊員張立義過世,蔡英文總統親頒褒揚令,張立義即曾飛越海峽中線深入大陸上空執行偵照任務。日前因共諜案遭訴獲判無罪的退伍空軍上校葛季賢,亦曾於一九九0年七月駕駛F一0四G戰機,護衛偵照機前往浙江路橋機場上空執行任務,甚至一度瀕臨爆發空戰。  至於中共方面,近日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兩岸「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不僅如此,中共方面始終不承認海峽中線的存在,二00八年一月,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徐博東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即曾表示「大陸方面從來不承認所謂的海峽中線」、「台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儘管如此,二00四年五月二十日陳水扁前總統展開連任,香港《文匯報》即於五月二十四日引述《解放軍報》報導,中共有關人士指出,「台灣戰機若飛越中線,進入大陸沿海領空,即武力予以擊落或逼其降落沿海基地」。亦即,兩岸之間的確對海峽中線存在「默契」。  從這些過往事例來看,海峽中線固然有其警戒意義,中共越界也的確令台灣人民憤怒,但海峽中線絕非台灣安全的唯一倚恃,兩岸緊張之際更相對脆弱。兩岸相處,仍應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為上策,力阻「伐兵、攻城」之劫難。

Read More

<社論>貿易角力,政治力量能強壓市場力量?

商人從政的川普,會重政治還是重市場?抑或,他根本是市場為本、政治為用?(路透)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裁定,美國於二0一八年以三0一條款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違反全球貿易規則。儘管一般預料,美國川普政府不會理會WTO的裁定,仍會繼續對大陸強攻猛打;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大陸已悄然重返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從美陸貿易戰的過程來看,值得省思、也值得觀察的是:在貿易行為當中,政治力量是否真的能壓過市場力量?  貿易之所以產生,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可以透過互通有無,讓從事貿易行為的雙方得以互利合作、各獲所需;從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利益」到李嘉圖以「比較利益」修正「絕對利益」,再到各式各樣的國際貿易理論,大多不脫「合則兩利」的思維。  但是,自古以來貿易也絕對不會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政治力往往如影隨形,「帝國主義」就是強國以優勢政治、軍事力量,強制敲開弱國市場、掠奪弱國資源的典型。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籌謀新的國際秩序,原本商定成立「國際貿易組織」(ITO),但美國國會以ITO恐有損主權完整,反對美國參加,亦顯示國際貿易行為與政治力「難捨難分」。  儘管ITO因美國未能參與而胎死腹中,但ITO的二十三個創始會員國仍積極洽談關稅減讓等貿易問題,最後簽署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而GATT即為WTO之前身;美國不但是全球經濟龍頭,更是全球政治霸權,依然在WTO中扮演關鍵主導力量。  詎料,川普上任之後無視於WTO規範,陸續發動對中國大陸、墨西哥、歐盟等經濟體之貿易戰。以川普發動貿易戰的理由觀察,美國對大陸貿易戰有「國安」考量之政治因素,對歐盟的貿易戰則均屬商業考量。另一方面,儘管美國具有主導力量,但WTO仍須照章辦事,去年底美國遂基於WTO對大陸「罪疑惟輕」等因素,讓WTO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停擺。質言之,川普政府已企圖跳脫行之有年的國際遊戲規則,改以美國本身強大之政經力量,謀求達到其政經目的。  再從市場力量的角度來看,雖然美國陸續對大陸的五千五百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美陸貿易戰過程中,大陸也的確一度從美國最大貿易夥伴退到第三大;但是,今年四月大陸再度超越墨西哥與加拿大,重返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華爾街日報》甚至以「全球貿易前景暗淡之際,對華貿易成為美國外貿亮點」為題報導此一新聞,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也表示,大陸「可能會在二0二0年乃至二0二一年成為全球GDP增長的最大引擎」,「我們當然希望美國公司能從中受益」。政治力量大?抑或市場力量大?至今難見分曉。  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兩岸之間。蔡政府上台後,對大陸採取仇視立場,蔡總統更曾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稱為「糖衣毒藥」;但是,二0一六年至今,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有增無減,今年上半年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金額,仍占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三;今年八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更占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四十六點三九,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面,蔡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台灣對新南向十八國的貿易比重,已從二0一七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三,降至今年上半年的百分之十七點六,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  以下問題也值得進一步思考:商人從政的川普,會重政治還是重市場?抑或,他根本是市場為本、政治為用?

Read More

<社論>蔡政府應以和平為念,中共不應武嚇台灣

中共對台軍事挑釁是中共與美國爭奪東亞區域霸權地位的縮影。圖為共軍空警500預警機與殲11戰機編隊飛行。(中央社)  連日來台海上空出現緊張軍事對峙狀態,被形容為一九九六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以來,共軍對台灣的最嚴重軍事挑釁,絕不為過。共軍戰機不僅接連幾日飛近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日前甚至還越過台海中線,距離新竹海岸線僅有三十七浬、約六十八點五公里,我海空軍及防空飛彈部隊一度提升戰備因應,兩岸戰爭彷彿一觸即發。  中共國防部在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抵台隔日,就宣布解放軍東部戰區即日起將在台海組織實戰化演練,強調「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這是繼大陸外交部強烈反對美國國務次卿訪台之後,中共又以軍事行動表達其堅決反對兩岸分裂的強硬立場。  很明顯,中共此舉除了彰顯追求兩岸統一的決心,更是把矛頭指向美國。換言之,與其說這是北京在警告蔡英文政府不得跨越其反台獨紅線,不如說是中共與美國爭奪東亞區域霸權地位的縮影,也是兩強競爭的延續。  我們必須嚴正指出,中共極具威脅性的軍事挑釁實屬不智、也無必要,不僅讓兩岸主張和平的聲音難以為繼,更讓各自基本教義派因激情而做出誤判,反而將兩岸關係推向更對立的負面發展。誠如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所言,這幾個月來不必要的政治操作、美國大選的政治需求等,都使得台海雙方越來越難累積善意,官方及民間日益仇視彼此,「這樣的氛圍絕對不利於台海和平穩定發展」。  雖然蔡總統小心翼翼地應對台海變局,依舊以口頭的「維持兩岸現狀」承諾來處理兩岸事務,也表達了「尊嚴對話」的善意,卻從不避諱地利用拉抬台美關係來挑釁中共的「兩岸一中」紅線。因為以民進黨立場而言,真的依照兩岸關係之憲法定位與中共接觸的話,固然可以大幅降低台海緊張情勢,卻嚴重打擊其執政基礎。其次,遊走戰爭邊緣、卻沒有真正宣布法理台獨,既能挑起中共敏感神經而營造台灣內部一致抗敵的團結氣勢,亦能打擊兩岸立場相對溫和的在野黨,藉此鞏固政權,可說是一舉數得。  從美國國務次卿訪台前後的宣傳效應,國人應該清楚認識到蔡政府的外交窘境。當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在台美視訊會議宣布,將由柯拉克代表川普政府訪台,舉行「台美經濟暨商業對話」時,只能以「欣喜若狂」來形容當時蔡政府的心境。然而,當美方宣布此行以參加李登輝前總統追思禮拜為目的時,蔡政府一陣錯愕,卻只能以「收穫豐碩」理由,倉皇結束這場外交戲碼。  國人支持政府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深化與各國實質互動的有效外交作為,卻不同意民進黨華而不實、好大喜功的魯莽策略,更反對為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而必須以犧牲兩岸和平為代價的錯誤政策。畢竟馬英九政府能兼顧兩岸穩定及外交空間,蔡政府沒理由做不到,況且蔡英文沿襲前朝多項兩岸及外交政策路線,爾今卻面臨台海最大危機,執政黨難辭其咎!  平心而論,正是因為中華民國憲法之兩岸定位與台海現實的巨大差距,再加上中共毫無妥協的「一中原則」,造就了當前台海對峙的基本態勢,也讓綠營得以見縫插針。這是台灣朝野及中共都必須嚴正以對的嚴肅課題,也是化解台海衝突的起點。  台灣固然沒有宣布獨立的條件,中國大陸也不該動輒以武力威嚇,因為彼此挑釁都無法打造理性對話的空間。在尚未取得十足互信情況下,雙方仍應堅持和平化解爭端才是唯一途徑,兩岸關係才有「逢凶化吉」的光明未來。

Read More

<社論>柯拉克沒帶來預期效益,反升高台海風險

美國國務院十六日發布新聞稿,僅宣布柯拉克(前左)將參加李登輝的告別追思活動。(中央社) 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日前來台,但既不談雙邊貿易協定(BTA),預定的「台美經濟暨商業對話」也在最後一刻取消。這非但顯示台美關係並不像政府形容那麼順暢,也證明以美豬換BTA的想法,其實離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蔡總統在八月下旬表示,台灣從明年一月起將取消美國三十個月齡以上牛肉和豬肉進口禁令,頓時引起軒然大波。為了塑造政策急轉彎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政府不斷炒作,聲稱此舉可以打開國際經貿大門,並且有助於簽訂台美BTA,美方也積極配合呼應。  經濟部長王美花與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八月三十一日就進行視頻對談,美方提出雙邊新的高階對話平台「台美經濟暨商業對話」,集中討論半導體、衛生、能源等技術領域的合作,宣稱將由主管經濟發展、能源與環境的國務次卿柯拉克率團訪台進行對話。蔡英文隨即表示,期待透過這個經貿高階對話與其他管道和平台,讓台灣成為關鍵力量。  連日來,民進黨政府官員除了吹捧柯拉克是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後,來台級別最高的國務院官員,並凸顯他來台的重要性。王美花強調會深入交流關於美國印太戰略供應鏈議題,也會涉及台美在半導體、5G的合作;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此行將鞏固台美間的互利經濟聯繫,像是BTA的啟動就是很好的起點。民進黨立委更紛紛指出,台灣國際地位「將會有超越想像的境界」,可視為「台美進行BTA談判很重要的前奏」,「顯然華府已為台美更多高層的互動交流,開大門、亮綠燈」。  然而,美國國務院十六日發布新聞稿,卻僅宣布柯拉克將參加李登輝的告別追思活動;儘管總統府次日還表示「相關議題、討論形式與時程,均在磋商中」,但柯拉克三天兩夜的密集行程,外界高度期待的經濟與商業對話,並未列入其中,相關會談一律改為閉門會議;政府又立即表示,台美經貿對話機制沒有消失,王美花與柯拉克見面,會就召開時間、議題交換意見,所以這次可以定位為「前期對話」。  柯拉克為什麼會臨時變卦?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美方憚於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制動作,擔心台海局勢失控,所以刻意轉為低調,避免過度刺激北京;另一個可能則是美國國務院與貿易代表署(USTR)意見不一致,USTR不願台美BTA談判主導權被國務院拿走。  就前者來講,柯拉克抵台不到二十四小時,解放軍的多架軍機就在十八日上午七時,從台灣西南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四個方向逼近台灣,國軍連續發布二十二次「廣播驅離」,廣播內容甚至傳出「接近領空」,而非常用的「空域」或「防空識別區」,這不啻意味共軍軍機已經離台灣本島越來越近,對台灣的威脅當然越來越大。  至於國務院與USTR的分歧,固然不能解讀為美國政府立場已有改變,但至少顯示台美BTA的進展,絕對不會像蔡政府宣傳那麼順利。事實上,依據WTO多邊協議,自由貿易協定(FTA)以雙方貨品至少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零關稅做為前提,僅有少數敏感項目可以排除,BTA則完全視雙方的貿易談判實力而定,以美國過去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中的強勢作風來看,台灣能不讓美國予取予求,就已經可以偷笑,更遑論在BTA談判獲利。  顯見,柯拉克之行不只沒有帶來預期效益,反而使台海風險升高,民進黨政府難道不該給國人一個交代?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美國對台軍售暴增,恐憂多於喜!

從建軍投資開始就要掌握各個不同戰力籌建時,能夠各展其能各盡其職。圖為漢光演習。(中央社) ■張競  媒體報導美國最近可能會通過多項對台軍售,並且聲稱此等軍售目的在於幫助台灣,在防禦理念上朝向要塞化發展。面對此項訊息,若是理解美國對台軍售基本政策以及實際運作狀況,就會對軍售品項與金額突然暴增,認識到其實若是基於下列的各項因素,整個事態發展應當是憂多於喜。  首先當然就是要面對軍事投資預算勢必將突然擴張,同時依據新增軍售案履約進程,整個軍事投資預定支出付款期程將會受到嚴重衝擊,原先規劃之財務調配方案,顯然就必須進行重大調整。  假若投資金額過大,超過國防部年度投資預算額度時,勢必就要透過編列特別預算加以支應,從而壓縮政府舉債空間或是排擠其他政務預算,對於中央政府整體財務規劃來說,顯然議會同時受到衝擊。  其次必須提醒,就建軍規劃投資案來說,軍備品項籌獲作業僅是其中一環,設置相關人員編裝、建構基礎設施與整體後勤體系,再加上建立教育訓練流路班次,都要同時進行。  假若美國同意對我出售品項,本來並不在我國求售清單上,顯然就必須考量在整體作戰構想中,如何確認相關部隊兵力任務定位與作戰職能,此等作業都將耗用大量人力,這就是為何輿論紛紛置疑國軍有無能力吸收此等軍售品項,順利接收裝備並安排相關兵力成軍服勤原因所在。  就建軍過程來說,必須遵循既定「打、裝、編、訓」之理則循序進行。假若依據作戰構想所建構之作戰預想場景中,無法順利納入新購軍售品項,讓其順利發揮戰力,達成任務目標支持作戰使命,其實就可能造成投資浪費。  此外就要思考任何軍備品項都有最適合其發揮作戰能力之理想環境,此等客觀作戰條件將決定此項軍事投資案之效益高低,俗語說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就足以點醒吾人,不論軍備品項是如何精良,假若缺乏合宜戰場環境與之配套,就會變成上錯舞台演出之演員,絕對會讓觀眾猛喝倒采。  同樣若是不能符合既定作戰構想,無法確認其在整體作戰使命下,所必須承擔之任務定位與作戰職能,那不但是會變成上錯舞台,在根本上就是唱錯戲碼演員。在遂行整體作戰過程中,不但無法產生正面助益,反而還有可能導致負面效應。  軍事作戰講求協調配合力量集中統一行動,為能從一定之方針,取一致之行動,各項任務分工、作戰職能與指揮權限都必須明確,而這就必須從建軍投資開始,就要掌握各個不同戰力籌建時,能夠各展其能各盡其職。  面對美國驟然放寬對我軍售,儘管在政治上算是正面訊息,但在實務上卻是隱憂重重,特別是經過媒體報導此等軍售品項所代表之作戰理念,顯然就是華盛頓有意透過軍售品項,來主導我國既有之建軍政策與作戰思維。但是此種作法更是充滿各種危機與負面作用。  假若將防衛台澎金馬作戰構想比擬成交響樂團所要演奏之樂章,就可理解到樂團中配置各項樂器,就必須依據樂譜來安排。假若外人希望透過強硬供售特定樂器,並且企圖透過此等名琴來改變原先預定演奏之樂章,最後演出結果將會如何難聽刺耳,其實早就能夠預見。  美國對外軍售旨在支持其本身之國家安全利益,而我國對美軍購亦有本身建軍政策必須遵循,雙方觀點有所差異本來就不意外。儘管軍售放寬會讓社會感受美國關注台海情勢,但國家命運發展未來還是要靠吾人獨自承擔,堅持建軍原則才是根本應對之道。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Read More

<社論>高調挺港後,蔡政府承諾只剩一場空?

陸委會成立「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卻設下「合法入境台灣」的條件。(中央社) 去年的香港反送中抗爭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特別是中共強勢打壓平和示威遊行群眾的蠻橫作為,引發各國不滿與抗議,陸續表達終止與香港之間的引渡協議等,以保護可能遭北京秋後算帳的香港市民。中共強硬姿態不僅為陸港關係帶來不確定因素,也對兩岸關係帶來巨大負面衝擊。  北京當局違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基本法精神,讓民進黨有如撿到槍,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聳動口號掀起台灣民眾的仇共激情,也順帶抹紅主張兩岸和解的國民黨,激化台海情勢陷入正面對撞危機的惡性循環。民進黨信誓旦旦地力挺香港,連蔡總統都親自喊話「撐香港」,備受港人稱許。然而,事過境遷,蔡英文在藉由「芒果乾」高票連任後,整個政府後續處理涉港事務的消極作法,使得越來越多港人心寒、甚至絕望。  長年關注香港民主運動、亦曾協助香港異議人士的媒體工作者鐘聖雄日前就痛批蔡政府,不僅對現在許多遭中共及港府追捕的反送中抗爭人士不聞不問,甚至對五位經東沙島偷渡到台灣的反送中抗爭者的處境冷漠以對,「除極少數陸委會及海巡署人員」,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去向。他說,這些人的香港家屬心急如焚,想了解他們生命安危卻無頭緒,因此他有責任公開現況,甚至還語重心長地向有需要的港人喊話,「如果可能的話,不要再來台灣了」。  雖然陸委會表示,不針對個案評論,也表示「政府對港人已設人道援助機制,符合條件者都會給予必要的人道援助」,因為「外界流傳的訊息都有其特定目的,對整個機制或個人可能造成傷害」。雖然陸委會並未點名,卻讓鐘聖雄極為憤慨,嗆聲陸委會「請不要挑釁想幫忙的人」,還說「只是希望大家兌現當初的承諾」、「政治不難,找回良心而已」。很明顯,他這番話就是挑明民進黨「用完就丟」的投機心態。  雖說蔡政府或許顧慮到這五人在香港家屬的安危,因此不願張揚,但至少透過可信賴的第三者向他們傳遞消息。當時在陸委會之下高調地成立「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卻設下「合法入境台灣」的條件,不也是等於把被中共逼到走投無路的人推向無底深淵?因為倘若他們能合法出境,又何須以偷渡方式逃避港府追捕?  在野黨當時早已呼籲民進黨,不要說出做不到承諾的大話,反而傷害台港情誼,若民進黨真的想協助港澳居民,為何不儘速修改港澳條例第十八條,以提供政府法源依據,使相關單位「在緊急狀態下,能夠提供港澳居民因為政治理由受到安全危害時的一些緊急必要援助」?  面對步步進逼的中共政權,台灣人民當然願和渴望民主的港人站在一起。只是民進黨說出的許多援助港人政策,到頭來根本只是空頭支票,所有挺港承諾成了幻影;對於港人偷渡來台,陸委會甚至只說「我政府絕不鼓勵這樣的方式」。  習近平一手破壞「一國兩制」承諾、製造陸港對立的後果,讓香港市民對中共政權極度失望與不滿。對此,同樣面臨中共壓力的台灣,對香港現況與處境深感同情,因此希望政府發揮「人飢己飢」的人道精神,能多提供有需要的港人各項必要援助,也等於支持香港人民捍衛「香港自治」的決心。  民進黨政府不該繼續被「仇共」民粹激情綁架,應務實面對台海情勢,提出具體可行的兩岸及港澳政策,以不卑不亢、前後一致的態度處理,不要再以選舉操作方式處理國政,以免重傷台灣的國際信譽。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 〉廢棄物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 ─健全靜脈資源循環解決問題

「我要生存」、「營建廢棄物何去何從?」,台南市老車自救會率百餘輛掛著抗議白布條的卡車,到台南市政府抗議。(本報資料照片) 台南事業廢棄物清運業者大動作到市府抗議,為廢棄物何去何從陳情,引發不小風波,這些問題不是台南獨有,掩埋場不足,處理費用日日高漲,已經是台灣各地普遍面臨的嚴峻問題;台南市府正研議相關措施,以去化事業廢棄物,但是徹底解決辦法應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強制分類,循環利用,建立完整的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活化掩埋場是救急提供空間短期解決的有效辦法,各地的掩埋場互相為用,各地方政府和民意機關捐棄己見,彼此支援,有效調度,可以最快紓緩問題,並且避免繼續設置民眾避之惟恐不及的掩埋場。  掩埋場的使用有時盡,強制分類減少廢棄物的數量,尤其是源頭的管理更重要,我們可以提高末端的處置費用牽制源頭廢棄物的產生,但如果在源頭有效管理,適度分類並且減量,可以讓末端處理更具效率,亦可延長掩埋場的使用年限。  日本「東京都建設發生土再利用中心」是個很好範例,日本在數十年前就設置「東京都建設發生土再利用中心」,是營建廢棄物土方銀行,都市產生的營建廢棄物整理後回收再利用,例如拆除舊房子、都市更新挖地基,建築結構體破壞以後會產生的營建廢棄物,加工分類或改質再利用;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可以寄放,需要時再拿回去使用,如果太多就由政府調度,別人需要可以來買,可以讓排出者和需要者有效率的處置和利用。  混凝土拆除後,再透過機械破碎和分選,變成骨材;日式的塌塌米可以回收製成堆肥,紙與塑膠類製成燃料轉成熱能回收;都市下水污泥可以調配灰碴混練作為植生覆土材,爐石爐渣這些東西也都可以作為工程填方材料使用;東京灣填海造陸的台場是以眾多的營建剩餘土石方及焚化灰渣等所謂的靜脈資源,回填造出來的人工島。 (資料照片) 廢棄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幾乎所有廢棄物都可以循環再利用,我們更應該專注的是循環利用,所以廢棄物應該正名為「循環資源」,以所有靜脈資源循環利用做為永續發展的準則。  環保署從二00二年推動第一個環保科技園區十年計畫,共設置了高雄、台南、桃園、花蓮四個園區,這是綠色產業的計畫,兼具減廢和生態資源循環的功能,除了吸引國內外廠商進駐園區,並且結合國內各研究機構,協助產業提昇環保技術層次,促進循環資源轉換循環利用,也帶動新興環保產業,讓台灣地區循環型產業發展更完整。  經過十八年了,環保科技園區成效顯著,也培育傑出廠商,目前循環再利用技術需求日益高漲,有必要繼續推動環保科技園區2.0計畫,並且在過去經驗下,改變作法,過去都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擬定政策,主動出資,未來應讓民間參與投資,政府力量有限,民間則創意無窮,政府扮演整合推動角度,由各財團和技術團隊加強合作,讓這個產業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套用目前最流行的話語,就是組成「資源循環國家隊」全力往前衝。  台灣的資源循環起步很早,環保署資源循環政策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也有明確和正確方向;目前都市垃圾和事業廢棄物的資源回收率已分別超過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八十,高居世界前幾名,這是值得驕傲的成果,但是環境問題千頭萬緒,必須著力之處還甚多,未來還有長遠的路要走;「廢棄物是被錯置的資源」以此話和大家共勉。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張祖恩口述,記者楊淑芬記錄)

Read More

<社論>台幣急漲猶如一刀兩刃,應嚴防後遺症!

最近一年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幾乎就是一條「不歸路」。(中央社) 由於外資匯入等因素,近期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呈現急漲走勢,儘管中央銀行大動作「勸導」單次賣出美元金額,但台幣儼然已成為「亞洲最強貨幣」。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採取「大撒幣」政策,國際金融市場難免增添難以預期之變數,中央銀行也飽受壓力;但台幣大幅升值猶如一刀兩刃,包括央行在內的相關政府部門都應嚴防後遺症的逆襲。  為刺激疫情肆虐之下的經濟景氣,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擴張財政政策成為許多國家的「標準」手段。美國是全球經濟龍頭,其政策更是影響深遠。而美國為支應「大撒幣」資金需求,最近三個多月的時間之內,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祭出無上限量化寬鬆(QE),總資產已從四點二兆美元迅速突破七兆美元,其影響之一則是美元熱錢全球流竄。近期台幣兌美元匯率屢次挑戰央行總裁「楊金龍防線」,甚至市場傳出央行已放開「楊金龍防線」,主因亦與熱錢有關。  回顧最近一年來外匯市場動態,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幾乎就是一條「不歸路」:最近一個月升值約百分之零點五三,最近三個月升值約百分之零點九七,最近一年的升幅更高達約百分之五點七二。儘管近期亞洲主要貨幣也面臨升值壓力,但台幣仍為其中相對較為強勢者。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不斷升值,央行不可能撒手不管;畢竟匯率波動幅度過大,對台灣金融市場及整體經濟皆會造成影響。一般而言,出口型產業並不樂見台幣匯率升值;二0一0年九月起台幣匯率漲不停,二0一一年五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即指出,如果台幣升值是反映熱錢流入,央行及時採行有效管控「實屬必要的防禦措施」;「新台幣在極短時間內的快速升值,已經對台灣的出口產業,帶來營運上的重大影響」。  以台灣產業現況來看,面對近期台幣匯率驚人漲勢,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就表示,新台幣匯率升值是業界「永遠的痛」。如果台灣出口競爭對手之貨幣對美元匯率亦與台幣大致同步升貶,台灣出口業者或許壓力稍小;但最近一年以來台幣對韓元匯率也升值約百分之四點七八,與南韓處於國際市場競爭地位的台灣業者,處境即更加艱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台灣各產業的出口成績單呈現明顯兩極化,從今年一至七月外銷訂單金額觀察,化學品較去年同期年減百分之二十點二、塑橡膠製品年減百分之十三點六、基本金屬年減百分之十二點七、機械年減百分之五,這些「慘業」也正忍受台幣匯率升值的煎熬。  另一方面,央行進場調節台幣匯率,固然係基於「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之職責,但美國卻可能並不作如是想。美國每半年公布一次「操縱匯率國」名單,列入的指標之一為「一年內有超過六個月的時間透過外匯干預買入外匯資產」,一旦列入即恐面臨美國祭出貿易施壓或懲罰性措施,而台灣經常擔心遭列「觀察名單」。面對台幣漲聲猛響,央行調節固屬盡責,亦有其必要,但仍須提防美國可能並不會因為自己是始作俑者而「寬以待人」。  從理論上來看,進口廠商、甚至一般消費者樂見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如此一來即可增強新台幣的購買力,出國旅遊也可較為省錢;但是,以美國此次QE程度之大,美國聯準會也表明近期不會升息來看,目前必須提防的仍是新台幣的升值壓力及其後遺症。同時,台幣匯率升值的影響並非僅央行必須考量,相關部會也應一起動起來,以減緩整體衝擊。

Read More

<社論>小三角未來走向,關乎兩岸關係前景!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宣布國民黨不以政黨形式參加海峽論壇,凸顯國共兩黨的互信更趨薄弱。(取自國民黨網站) 大陸官媒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節目主持人李紅一番「求和說」,不但貶抑了國民黨「為兩岸和平對話開一扇窗」的初衷,也導致國民黨宣布不以政黨形式參加海峽論壇。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國共兩黨互信漸趨薄弱,再加上民共兩黨勢如水火、國民兩黨尖銳對立,國民共三黨之間的「小三角」關係處於令人憂心之狀態。倘若此一趨勢無法扭轉,兩岸關係前景恐更加險峻!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提出「台灣的命運是被一個大三角關係與一個小三角關係所制約」,其中的「大三角」指的是台灣、美國、中國大陸三者之關係,「小三角」指的是國民黨、民進黨、共產黨三者之間的關係。回顧二000年至今兩岸關係發展所歷經的起起伏伏,「小三角」中的三方的確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戰略三角的形成,有其前提條件,大致包括:三個可自主的行為者,而且三者之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三角當中任何一組雙邊關係的改變,都會牽動其他兩組雙邊關係。再者,三角關係中,至少有兩方的戰略利益相衝突,甚至三方都相衝突。從現實層面考量,三方都以各自的最高利益為出發點,並且透過三者之間的折衝達到自己所欲之目的。  以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為例,二00八年至二0一六年,國共兩黨以「九二共識」為互信基礎,開創出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這是國民黨得以在中央執政八年的重要因素,中共也藉此達到抑制台獨的目的。另一方面,這八年之間民進黨也靠著「逢馬必反」、「逢中必反」凝聚選票,終於在二0一六年總統大選擊敗國民黨,重新取得中央執政權。  值得注意的是,二0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前,民進黨的盤算是:一旦民進黨重返中央執政,中共勢必要和民進黨政府交流、互動;直到去年十二月,爭取連任的蔡英文還強調,台灣「內部可以團結一致,相信北京當局終究要和台灣打交道」;但是,兩岸官方及海基會、海協會的互動管道,不但在蔡英文的第一個任期內完全中斷,至今也沒有看到恢復的跡象。原因無他,民共兩黨之間毫無政治互信基礎。  另一方面,儘管過去國共兩黨之間曾以「九二共識」為互信基礎,但二者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國民黨堅守中華民國,中共卻漠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原本國共兩黨之間因為各自之利益,國民黨還保有「一中各表」的空間,但是去年一月二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讓國民黨的「一中各表」難以為繼;儘管國民黨聲明「『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並非『九二共識』的內涵」,但民進黨仍將「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扭曲為「一國兩制」。  國共兩黨的「九二共識」互信至此已現罅隙,此次國民黨取消派團出席海峽論壇,再度凸顯國共兩黨的互信更趨薄弱,原因在於,大陸中央電視台是由中共中宣部所管轄,其定位就是中共「黨、政府的重要喉舌」。質言之,捍衛中華民國、主張兩岸和平對話的國民黨,不但沒有得到中共方面的平等、尊重對待,反而因中共方面的論述與評論而遭到扭曲、貶抑,類此皆不利於兩黨的互信與互動。  理論上,戰略三角存在若干種類型,最佳的一種是三邊友好的「三邊家族型」,最差的一種是三邊敵對的「單位否定型」,小三角即擺盪在這二者之間;或者,三角關係也會瓦解。無論如何,兩岸共同利益千絲萬縷,國民共三黨都應發揮智慧,讓三黨本身及兩岸人民都能共享其利。

Read More

<社論>為了兩岸永續和平,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

大陸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節目主持人指王金平(圖)「這人是來大陸求和」一席話掀起軒然大波,打翻國民黨的善意與努力。(中央社) 自從蔡英文四年多前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後,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中斷至今遲未恢復。在民進黨刻意拉抬台灣社會的「仇共」激情等因素之下,當前台海情勢更形惡化,由於兩岸主政者皆無退讓空間,中共解放軍機艦擾台已成常態。  對此,國內外早有呼籲彼此應尋求妥協讓步的迫切聲音,只可惜雙方充耳不聞,不是為了展現更強硬對外立場以鞏固其領導地位,就是鼓動網軍打壓在野黨以爭取選票,導致當前兩岸關係逐漸步入兵凶戰危的險境。  在野的國民黨願為兩岸和平承擔責任,原本計畫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出席海峽論壇,為兩岸搭起對話橋梁。豈料,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中央電視台的「海峽兩岸」評論節目竟橫生枝節,主持人的「這人是來大陸求和」一席話掀起軒然大波,不僅打翻國民黨的善意與努力,更讓民進黨得以從中取利,實屬不智。即便該影片遭中共下架,國台辦立即表明不是官方立場,主持人也改口「求和就是尋求和平」,希望能及時滅火。  雖然央視是中共中宣部所轄單位,不過依照中共體制,若無上級單位同意,該節目不可能播出,因此國台辦的澄清聲量相對薄弱。為了嚴正表達立場,也讓中共理解到一絲絲意外都可能傷害兩岸互信,國民黨決定不以政黨形式參加的決定是正確的。誠如江啟臣主席所言,「在兩岸交流上,應該要有對等和尊嚴的地位」,眼前的社會氛圍確實不是國民黨登陸的適當時機。  中共有個盲點,也是兩岸關係難以突破的最重要關鍵,那就是北京當局一直不敢、或無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狀。事實上,這是早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就已向對岸提出的務實作法,絕不是蔡英文的建議,可惜中共至今仍對中華民國視若無睹,導致兩岸關係時而陷入惡性循環,甚至被國際社會視為可能引發區域戰爭的熱點之一。  若說台獨是危害台海和平的因素之一,中共不願接受中華民國也是兩岸關係遲遲未能打開對峙狀態的主因。馬政府都曾嘗試著以「互不否認」的方式推進兩岸和解,中共卻未能善意回應,錯失雙方進一步化解彼此敵意的機會。  中共想藉兩岸統一消滅中華民國,卻又希望國民黨或台灣保護好中華民國,其言行豈不自相矛盾!中共一意孤行,不僅兩岸和解仿若緣木求魚,更讓台獨有興風作浪的可趁之機。實際上,台灣意識絕不等同台獨主張,多數民眾雖不接受「一國兩制」,卻也不願兩岸兵戎相見,希望以對話方式找到能解決台海政治紛爭的最終方案。  中共強力打壓中華民國或台灣,等於把台灣社會原先主張兩岸和解的聲音都推向對立面,更不用說也因此失去爭取更多民意支持兩岸合作的理性討論空間,這對增進台海和平與互信而言,絕對是一大傷害;畢竟,維護台海和平發展,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中共必須瞭解,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抱有深厚情感,此國家認同的連結是不分藍綠黨派,也是全民最大公約數。若中共主張的兩岸統一是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目標,不就等同要台灣人民不戰而降、自我放棄國格?因此,台灣絕對沒有一個政黨敢附和此論點。  要知道,對話總比動手好,兵戎相見不僅禍延兩岸人民,甚至還衝擊區域和平,豈容台海任一方孤注一擲?中共應從這幾年的台海僵局獲得啟發,若不想被台獨主張所羈絆,就該重新回到接受中華民國的原點,讓兩岸以對等互信原則化解歧見,謀求台海和平的最大共同利益,這才是兩岸人民之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