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民間持續堆疊善意,降低衝突風險

遭大陸海警船扣押的「大進滿88號」繳交罰金後獲釋,15日深夜人船平安返回。(中央社) 儘管兩岸當局針鋒相對導致兩岸僵局難見轉機,但在野黨和民間交流仍可發揮穩定兩岸關係的作用。遭大陸扣押的澎湖籍漁船「大進滿八十八號」,在前立委林炳坤、澎湖縣議會議長陳毓仁及國民黨澎湖縣黨部主委陳雙全等人奔走下獲釋,日前人船平安返回。同一天,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學生訪問團訪台申請案接獲陸委會批准,預計月底成行,算是兩岸陰霾下的一點甘霖。 平心而論,大進滿八十八號涉嫌違反大陸傳統休漁季禁令,因此只能遵守對岸法律繳交罰款換得返台。但是當漁船遭扣押時,賴政府及民進黨既漠視真相、又不願理性看待該事件,一心只想藉著民粹手法炒作大陸打壓台灣的「仇中」激情,至於台海和平能否維繫,根本不是民進黨關心的問題,因為缺乏互信基礎的兩岸當局相互猜忌,不僅導致兩岸關係更加惡化,也有利於民進黨持續玩弄「抗中保台」策略以撈取選票。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台海兩岸當局不可能相互承認,因此關於兩岸海域交界的執法線向來以各自公布為準,多年來也靠著默契與諒解維持和平現狀。雙方漁船雖有越界情事,但鮮少引發重大爭議。唯今年二月爆發大陸船筏越界遭我方海巡署快艇衝撞翻覆的意外後,使得彼此累積許久的怨氣一觸即發。因此,陸方強硬執法,驅趕、甚至扣押台灣漁船也接連出招。 兩岸缺乏互信的結果,卻是基層民眾深受其害!當國民黨執政時,雙方擱置敏感的政治議題,民間活動熱絡,就算有漁船違規越界,多以警告驅離處理,各自節制避免意外。中共近年刻意擴大在金馬地區水域執法範圍,固然是因為兩岸敵意升高,不過蔡政府和賴政府無意改善兩岸關係,難道不也是只為了自己政治利益盤算嗎? 眾所周知,即便台海雙方因政治歧見而中斷溝通,不過只要民間往來越熱鬧,衝突風險亦能受到制約與管控。但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大幅限縮未涉及敏感政治議題的民間活動,甚至還限制兩岸旅遊等正常民間交流,造成「台灣越民主、民進黨卻越懼怕共產黨」的畸形現象。 民進黨以中國大陸未開放陸客來台為由,不願解除國人組團赴陸觀光或陸客團來台禁令,卻寧願高額補助其他國家遊客,放任觀光產業日漸衰退,所謂觀光人數破千萬或觀光宣傳已淪為笑柄,結果整個觀光產值不僅比不上周邊國家的快速復甦,連帶影響為數眾多家庭的生計。許多國人都想知道:竟連非關國安的民間往來都阻擋,民進黨究竟在害怕什麼? 所幸,陸委會批准馬英九基金會的申請案,仍為許久未見晴空的兩岸關係帶來一絲陽光!此團成員來自大陸許多大學,團員包括有獲得奧運六面金牌的桌球好手馬龍及女子射擊奧運金牌楊倩等青年學生,期盼能藉著這次難得的兩岸青年交流機會,讓兩岸正常交流趨向順暢。 賴清德日前出席青年論壇,被問到「兩岸如何和平不戰爭」時,將「和平協議」、「九二共識」及「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扭曲為截然不同的三種路線,明顯就是要誤導青年學子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識,由此也可看出賴清德根本無心恢復兩岸正式協商機制。如今,大進滿八十八號返台、大陸青年訪問團獲准來台,冰冷的兩岸關係乍現一絲暖流,期待兩岸能夠從民間出發持續堆疊善意,並且更進一步降低衝突風險。

Read More

〈社論〉民共兩黨路線不改,兩岸冰封難解!

拜登與習近平在APEC祕魯高峰會期間舉行會談,據大陸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此一場合點名批判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本性」。(路透) 藉著APEC祕魯高峰會的機會,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較不尋常的是,根據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的報導,習近平在此一場合點名批判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本性」。就過去中共當局點名批判的案例來看,中共當局對賴清德總統已作最後的定性,而習近平在其任內也絕難改變對台政策立場。照此情勢發展下去,除非民共兩黨基於某種原因大幅改變路線,否則很難指望冰封的兩岸關係獲得解凍! 對於習近平點名批判賴清德和民進黨,賴政府由「黨政人士」出面「澄清」,強調就拜習會晤現場可見,「習近平並未向拜登提及『賴清德』三個字」,而是「陸媒報導逕行加入」。但新華社直屬於大陸國務院,而且是大陸國務院正部級單位,再加上該報導也公布於大陸國台辦官方網站,等於獲得「官方認證」,因此該報導理應並非新華社「隨興創作」。所謂「黨政人士」的說法,反而暴露了賴政府的鴕鳥心態。 事實上,大陸當局並非首度點名批判賴清德。二0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賴清德以行政院長身分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公開自承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也是務實的台獨主義者」;二0一八年四月十六日,當時的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直接點名賴清德「就是個台獨」,可見大陸當局對賴清德的「台獨本性」心存定見已久。此次由習近平點名批判,其強度更遠甚於國台辦主任大矣! 大陸當局對我方總統點名批判,賴清德並非首例。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中共當局以中台辦、國台辦名義點名批判李登輝;二00二年八月二日,陳水扁總統說出兩岸是「一邊一國」,中共當局再由中台辦、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點名批判陳水扁。大陸當局點名批判李登輝、陳水扁的台獨立場,都反映大陸當局對陳、李兩人的「聽其言,觀其行」已經結束,兩岸僵局難解,尤其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更是「回不去了」! 持平而論,中共的對台政策不但漠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不被台灣大多數民意接受,對台武嚇手段更激起台灣人民反感,但此為大陸當局長期以來的政策立場。另一方面,民進黨也始終未放棄台獨黨綱,至今的兩岸政策論述皆被中共解讀為台獨,賴清德更是毫不避諱地自承台獨。倘若民共兩黨都不改變兩岸政策路線,產生交集的可能性趨近於零;如果任一方出現過激言行,兩岸關係螺旋狀惡化的死結恐怕還會越擰越緊。 再研判此次拜習會中習近平談話的用意,由於拜登政府即將畫上句號,習近平藉此再度要求拜登重申美國政府的「一中政策」;其次,習近平設定的談話對象也包括川普,日後可進一步要求川普能夠延續美國政府「一中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畢竟,明年一月二十日之後,川普又再度成為習近平的交手對象,此次習近平的談話,可讓川普與習近平接觸、對話之前預先了解中共當局對於賴清德總統的觀感。 必須注意的是,以川普的交易性格,賴政府絕對不能忽視他的「柔軟身段」。川普在他第一個任期初始,曾表態不知為何要接受「一個中國」政策,但之後為了獲取與習近平會晤的機會,卻在大陸當局要求下強調將遵守美國的「一中政策」。川普曾經如此髮夾彎,賴政府能不慎乎?

Read More

<開講>德俄通話顯現歐洲自主應對俄烏衝突

張競 11月15日德國總理蕭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電話會談,蕭茲在通話前已經將其預備與普京會談,討論莫斯科與基輔進行和平談判,事先通報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同時亦通報北約組織相關細節,分享整個通話內容。 11月15日德國總理蕭茲(右一)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電話會談,顯現歐洲自主應對俄烏衝突。(路透) 儘管蕭茲企圖透過重申德國將持續支持烏克蘭安撫澤倫斯基,但顯然烏克蘭總統對此並不買帳,在德國與俄羅斯兩國高層通話後,痛斥此舉不啻為開啟「潘朵拉盒子」,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國際社會原本聯手孤立俄羅斯顯然出現缺口,未來自然會產生連鎖效應,西方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基礎勢必亦隨之動搖。 其實國際社會都理解導致俄烏衝突遠因在於西方世界未能遵守承諾,坐視北約組織不斷東擴,導火線則是2013年年底烏克蘭內部政治動亂產生廣場革命,讓親俄政治領袖在西方所鼓動群眾運動下失勢而被迫下台,俄羅斯當時考量無法確定未來發展前景,因此在2014年2月20日斷然出兵入侵克里米亞,但當時西方世界並未積極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因此衝突並未因此完全爆發失控升級。 但因後續歐洲各方介入調停俄烏雙方衝突,儘管曾經兩度促成簽定《明斯克協議》以及《新明斯克協議》,但最後由於烏克蘭東部分離運動愈演愈烈,實際衝突交鋒讓停戰協議完全失效,最後讓莫斯科決定擴大衝突,在2022年2月24日對烏克蘭實施全面入侵,並且後續毫不掩飾地透過其國內政治議決程序,正式將烏克蘭東部頓內斯克與盧漢斯克兩州,再加上克里米亞半島地區納入俄羅斯版圖。 事態發展至此,儘管俄烏戰場軍事戰線目前並無重大突破,雙方攻防互有斬獲,但從川普總統勝選後,烏克蘭高層旋即理解西方支持大勢已去,就連澤倫斯基總統本人都被迫坦言指出,川普總統就任後,俄烏戰爭將提早結束。莫斯科更是看出烏克蘭繼續對抗俄羅斯氣勢明顯崩盤,因此才會在與蕭茲通話時,雖然表示俄羅斯從未拒絕談判,但也直接挑明未來談判必須考量俄方國家安全利益與「衝突根源」,更須以「新領土現狀」作為基礎談判。 為何德國總理蕭茲如此積極與俄羅斯協商,希望能夠儘速達成和平協議?各方學者專家咸信此因當明年一月川普政府正式就任後,華盛頓支持基輔繼續對抗莫斯科力道勢必銳減,未來談判地位會轉趨不利。但政治觀察家卻忽略掉德國內部政治情勢,才真正是為何蕭茲要如此急於推動俄烏對話談判真正因素。 近日德國政壇本身就動盪不安,過去幾年來由德國三個政黨勉強所組成之聯合執政聯盟,在政策統合上其實相當脆弱,多頭馬車各行其是嚴重拖垮德國國際聲望,亦讓其對外政策無法維持穩定。由於蕭茲基於政策歧見,斷然將自由民主黨(FDP)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解職,導致該黨退出執政聯盟,蕭茲所率執政聯盟在下議院立即就喪失多數地位,情況嚴重到讓德國聯邦政府2025年總預算案都無法通過。 眼見12月16日就要進行國會信任案投票,依據各主要政黨目前協議,緊接著就會在明(2025)年2月舉行大選;換言之,蕭茲政府其實亦如拜登政府同樣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所以期待在斡旋俄烏對話上有所突破,希望藉由外交成績單救亡圖存,其實才是蕭茲所打如意算盤。而且擺明無法繼續相信華盛頓承諾時,德俄通話顯現歐洲自主應對俄烏衝突,絕不令人意外。 許多媒體報導都認為烏克蘭必須在領土主權上有所讓步,才能有望讓雙方達成協議;說實在話,這是將「和平協議」與「停戰協議」相互混淆所致。吾人必須理解到全球諸多衝突,在雙方達成停戰協議後,經常延宕多年根本就無法達成和平協議,讓爭議領土完成政治程序合法達成讓渡協議。諸如韓戰、福克蘭戰爭、塞浦路斯衝突,甚至連二次大戰蘇聯雖與日本停戰,但從未簽署和平協議,所以北方四島領土爭議更是懸而未決就是最明顯案例。 所以俄烏若要停戰,其實西方各國是應當敦促雙方簽署停戰協議,但實在沒有必要對烏克蘭施壓,迫使基輔放棄任何領土,而且不論從任何角度或是國際法理來說,俄羅斯確實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而就現代國際法來說,透過侵略與征服獲得領土,確實是無法獲得合法承認。所以只要烏克蘭不鬆口,基本上目前被俄羅斯所攻佔領土,不論是否經過俄羅斯國會任何政治程序,基本上在國際社會是無法獲得承認與接受。 不過國際社會向來現實無比,出賣盟友對其施壓迫其讓步,遠比讓敵手屈服撒手來得簡單。歐洲各國曾經背棄盟友,迫使其簽署慕尼黑協議,演出過極度不光彩歷史。而歷史會不會重演,歐洲與美國會不會始亂終棄,迫使基輔接受莫斯科所開出條件,就讓吾人睜開眼睛,看看無情歷史是否又要重演? (作者為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https://www.storm.mg/article/5275342?mode=whole)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二0二四.「革故鼎新 繼往開來—辛亥革命與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下)

藍薇薇 在第二場學術論壇《辛亥革命研究面面觀》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力的發言題目為《辛亥革命時期西北地方的參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人文社科總編馮勤的發言題目為《民國時期上海紀念辛亥革命活動略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彭劍的發言題目為《深化辛亥人物研究之可能路徑—從孫中山的「行者」綽號說開去》、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區志堅的發言題目為《保存先烈資料:以尢列、許崇智的後裔為例》、日本神奈川大學中國人留學生史研究會幹事郭夢垚的發言題目為《日本辛亥革命研究史的一個側面—以滔天會的活動為例》。本場論壇主持人為: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 在第三場學術論壇《口述與記憶,紀念與傳承》中,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會長李繼鋒發言題目為《史跡.追思.建構:辛亥志士後裔個人口述與集體記憶》、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武黎嵩發言題目為《國家記憶與家族記憶:辛亥志士後裔對於辛亥革命的理解與傳承》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卉的發言題目為《親歷者後裔口述訪談:辛亥革命的後記憶建構》、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主任段君峰的發言題目為《關於參與辛亥首義志士口述史工作的幾點體會》。辛亥革命紀念館「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專案負責人黃敏靈的發言題目為《口述歷史與策展工作結合的展望》,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立文的發言題目為《辛亥革命口述歷史在台灣》。本場論壇主持人為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 海內外辛亥志士後裔為本次大會錄製視頻送致祝福,由主會場在研討會中進行分集插播。 《辛亥志士祝辭集錦第一輯》發言者為:蔡濟民之孫蔡禮鴻—秋瑾曾外孫賴啟振—魯祖軫孫女魯桂軒—劉公孫女劉重喜—向岩之孫向虎雛—張難先孫女張銘歌—李書城曾外孫陳龍—夏道南曾孫夏威—馬祖全曾孫女馬靜—楊載雄之孫楊海濤—向籲謨曾外孫女楊玲—楊斌波曾孫楊志遠—方明遠之孫方玉成—朱峙三之子胡香生—萬鴻喈孫女、萬耀煌侄孫女萬學行—譚道源之孫譚世煌—劉家佺之孫劉經熙。 《辛亥志士祝辭集錦第二輯》發言者為:黃展雲外孫林通—李樹藩外孫、李恢侄孫段齊順—鄭開文外孫女黨廣源—韓恢之孫韓懷慎—鄧玉麟孫鄧中哲、鄧中憲、曾孫鄧正恆—葛光庭之孫葛平章—陳陶遺孫陳遠甯—呂志伊外孫葉祖蔭—陳幹外孫女佟立容—宋大章之孫宋煜—樊耀南曾孫樊斌—吳浩之孫吳金生。 《辛亥志士祝辭集錦第三輯》發言者為:覃振曾外孫林立-孫中山孫女孫穗芳-何成浚之女何慶華-向海潛之子向榕錚—譚嗣同玄侄孫女譚裔—蔡鍔之孫蔡協—宮崎滔天曾孫宮崎黃石—孫揆均外孫阮祖望—黃鐘瑛之孫黃漢鏘—趙聲侄孫趙英凱、趙聲宗親趙金柏—李曰垓曾孫李方明—李烈鈞曾孫李啟方—藍天蔚外孫藍煜、曾外孫女藍薇薇。 在台北主會場參與線下發言的辛亥後裔代表為吳祿貞侄孫女吳厚悌、張靜江曾侄孫張文嘉。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台北市市長蔣萬安、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朱明月發來賀信或送贈鮮花祝福大會圓滿成功。 參與此次大會並通過線上、線下模式作分享的專家、學者及辛亥黃埔後裔及觀眾逾百人。 (作者為「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項目發起人)

Read More

〈社論〉美日政壇大洗牌,台灣仍能高枕無憂?

日本首相石破茂想在川普就任前進行會晤,主要動機之一應在於美國現行印太政策是發軔於川普(右)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左)共推的印太戰略構想。(路透,資料照)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強勢回歸,共和黨同時掌握國會參眾兩院,為他鋪上毫無阻礙的完全執政坦途。台灣近鄰的日本也剛完成首相選舉,自民黨總裁石破茂驚險地在第二輪投票勝出,保住自民黨的聯合執政地位。美日是中華民國最倚賴且關係最深厚的兩個國家,兩國現階段的政壇大洗牌為台灣與華府、東京的互動帶來日益難測的政治變數,我方務須謹慎以對。 川普愛恨分明的性格在籌組行政團隊的過程中表露無遺,甚至還以強悍的方式拒絕某些人求官,他第一個任期的國務卿龐培歐及駐聯合國大使海利都被他公開拒於門外就是顯著的例子。這種唯我獨尊的作風不僅讓美國國內訝異不已,其影響也可能擴散到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往來模式,日本就是目前正處於高度焦慮不安的國家之一。 若說川普是近年來最強勢的美國總統,石破茂則被認定為相對弱勢的日本首相。素以「自民黨的在野黨」自居的石破茂,雖藉著黨內選舉贏得總裁大位而繼任岸田文雄為首相,不過他上任後輕率地解散國會的決定,就要承受自民黨與公明黨的聯合內閣在大選後淪為少數政府的苦果。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日關係就是強勢的川普碰上弱勢的石破茂。川普多次要求盟國應負擔更多國防經費支出,而不是想搭美國軍事合作的順風車,甚至揚言將美軍撤出不接受他提議的國家。直接面臨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威脅,日本只能儘量大幅增加國防經費以滿足川普的要求。石破茂不但內部支持度低迷,能否坐穩永田町仍在未定之天;而且雖說他希望能像前首相安倍晉三一樣,儘快與川普碰面並建立互信,但近日在祕魯參加APEC高峰會的石破茂原本想與川普會晤,但遭川普拒絕,更為美日關係增添變數。 事實上,石破茂想在川普就任前就舉行雙邊會晤的主要動機之一,應在於美國現行的印太政策其實最早就是發軔於川普與安倍共推的印太戰略構想;因此,石破茂希望能儘快重新調整與川普新任期的互動模式並且進入常軌,以鞏固美日安保條約制衡中國大陸、俄羅斯和北韓的壓力。 或許能讓日本較為放心的是,川普將任命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態度的瓦爾茲及盧比歐出任國安顧問及國務卿,統籌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各界預期兩人將秉持川普旨意,制訂並執行美國利益至上為原則的外交政策,屆時應會維持美日同盟應對外部威脅。儘管如此,石破茂仍維持對中國大陸的等距交往,在APEC峰會期間也會晤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並強調雙方共同努力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和構建建設性、穩定的關係。 拜登政府力推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或印太經濟架構(IPEF)的存續,恐怕更是困擾日本的棘手麻煩。眾所周知,川普不喜歡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多邊合作機制,倘若認定該機制極可能損及美國利益,甚至會採取退出的手段。但如果少了美國,不僅阻礙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的政經軍力量整合進程,還會削弱美國的領導地位,更恐讓中國大陸藉此機會擴大其勢力版圖。 美日政局大洗牌,對於如此巨變民進黨政府不能再自以為高枕無憂,以為循著既有對美日外交路線就可安然度過陣痛期。台美關係堅若磐石或台日關係最好時期都面臨美國至上的挑戰,川普可能翻轉現有美台互動及美日關係並對台灣產生影響,賴政府都應預作準備,謹慎應對為上。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二0二四.「革故鼎新 繼往開來—辛亥革命與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上)

藍薇薇 編按如下:本文雖非「府城廣角鏡」專欄的評論體例,但日前11月12日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台灣舉辦紀念活動鮮矣,故刊登本文以彰顯台海兩岸及華人社會對孫中山先生之尊崇與感念。 為傳承辛亥革命精神及深化口述史學與辛亥革命研究,亦為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八周年,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由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民主文教基金會(台灣)與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主辦的,及台灣各省市同鄉會總會、辛亥革命博物院(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研究群、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揚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日本神奈川大學中國人留日學生史研究會、日本滔天會、日本僑報社、中華辛亥文化基金會、中華南社學壇、閩籍辛亥志士後裔聯誼會(籌)、中華辛亥粥會、台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水晶晶南潯.「象牛」後裔上海聯誼會協辦的二0二四‧「辛亥革命與口述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台北市政府青年局國際會議廳順利舉行,本次活動感謝澳門基金會贊助部份經費。會議由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理事長周永璋、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理事長林園丁主持。 本次大會以台北市政府青年局國際會議廳為主會場,另設三個分會場: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內)、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在主會場,台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童惠珍,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陳鎮湘上將,參加黃花崗起義、響應武昌起義的台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為大會致辭。 本次研討會的南京分會場設於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參會者為在南京地區線上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及參與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會完成第一批「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學生代表。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發來賀信祝福大會,江蘇省歷史學會會長、揚州大學教授周新國為大會發表祝詞。南京分會場主持人為辛亥英烈藍天蔚曾外孫女、「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項目發起人藍薇薇。 本次研討會的上海分會場設於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目前所在地—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參會人員為中華辛亥文化基金會的辛亥後裔及在上海地區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致詞嘉賓為孫中山曾外孫王志雄先生。主持人為辛亥先賢鄧玉麟之孫、中華辛亥文化基金會會長鄧正恒。 武漢分會場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參會者為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專案組及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專家。致詞嘉賓為: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長魏德勳、熊秉坤之孫熊永鑄。武漢分會場主持人為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主任段君峰。 在正式研討環節,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呂芳上作了專題演講《留歐革命黨人的活動:兼論辛亥革命的價值及時代新義》。 在第一場學術論壇《辛亥革命新解與兩岸學者對話》中,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的發言題目為《如何建構辛亥革命新敘事》,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傅琪貽的發言題目為《晚清中國與辛亥革命》,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啟華的發言題目為《英國政府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本場論壇主持人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立文。 (作者為「辛亥志士後裔口述史」項目發起人)

Read More

〈社論〉龍年效應不再,少子化只能坐視無解?

雲林縣政府推出「兩年六億催生增產-雲林萬寶龍」計畫,今年10月8日提前達到一年五千個新生兒的目標。(取自雲林縣政府網站)   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年一至十月,新生兒較去年同期減少兩千九百一十七人(百分之二點五九),總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九千零五十四人(百分之零點零四)。台灣自二0二0年起人口自然增加都是「生不如死」,原本期待今年「龍年效應」可以扭轉劣勢,但如今看來已無法如願以償。政府如果還是端不出有效政策,年輕世代的生育意願恐怕會越來越低落。 從長期統計數據來看,每一次龍年都會帶來一波生育潮。就以上一個龍年,也就是二0一二年來看,出生人數二十三萬四千五百九十九人,較上一年增加三萬六千二百五十一人;二0一三年(小龍年)雖然降回到十九萬四千九百三十九人,但隨後的二0一四、一五年又穩步上升,可見出生人數減少並非不可逆的趨勢。可惜的是,二0一六年起新生兒人數就變成「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今年竟然連龍年都黯然失色。 從各縣市觀察,也可看出新生兒人數減少並非全面性、且「回不去」的走向。以居住成本貴參參的「天龍國」台北市而言,去年新生兒人數較前年增加約一千五百名,今年前九月又較去年同期增加九百一十名。桃園市已連續三年獨占六都新生兒人數、粗出生率最高的寶座,六都當中也只有桃園市的人口自然增加正成長。今年十月全台灣粗出生率最高的縣市是雲林縣,達到千分之十三點四,今年第五千個新生兒在十月八日報到,一年五千個新生兒的目標提前達標。 這三個縣市除了祭出生育補助重賞之外,也搭配其他相關配套措施,尤其是在友善育兒方面讓年輕夫妻敢生、願生。桃園還成立了全台灣各縣市的第一個婦幼發展局,依照女性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各種資源與協助。桃園和雲林的「萬寶龍」計畫都提供凍卵補助;而且,雲林縣除了提高今年龍年生育津貼之外,還直接瞄準出生人數較為低迷的「小龍年」,提供與今年相同的生育津貼加碼,寄望拉升明年的出生人數。從數據來看,這三個縣市的政策確實發揮了效果。 桃園市政府為了催生,還結合企業的力量,提供托育、孕婦產檢交通、購買孕期和產後所需用品的便利與優惠等服務。事實上,企業也可為提高生育率盡一份心力,日本三井住友保險公司為鼓勵員工生育、請育嬰假,當有員工請育嬰假時,發給同一個工作團隊的每一名員工十萬日圓津貼,讓員工生小孩生得安心、請育嬰假請得放心,也消弭同事之間因為有人請育嬰假而增加工作負擔的抱怨,堪稱皆大歡喜。 持平而論,中央政府也的確推出了催生政策,但有些政策卻是成效不彰。例如,勞動部今年五月九日起推出「彈性育嬰假試辦計畫」;但是到十月二十一日,參與的八十九家企業僅二十一家有勞工提出申請。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建議提高誘因,以免勞工看得到、吃不到。 再如,全球嬰兒、新生兒死亡率雙雙呈現下降走勢,但台灣反而是從二0一九年起連續三年上升,二0二二年新生兒死亡率甚至創下近十五年最高紀錄,而且孕產婦死亡率也屢攀新高。以台灣的醫療水準和資源來說,這些都是相當難堪的表現,而且絕非沒有解決之道。 今年的龍年效應泡湯了,更有醫界人士預估未來幾年新生兒人數還會持續下滑,賴政府千萬不能坐視少子化成為無解的難題。

Read More

〈社論〉台灣應慎防川普帶來的國際經濟變數

川普(中)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強勢回歸白宮,等同宣告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又將左右全球經濟走勢。(路透,資料照) 川普確定重掌白宮之後,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雖然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當中台灣是受惠者,但川普的第二個任期「台灣要繫緊安全帶」。事實上,不僅王健全發出警訊,從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近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急速攀升,以及川普可能任用的財經官員來看,台灣的確應該慎防川普帶來的國際經濟變數。 川普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強勢回歸白宮,等同宣告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又將左右全球經濟走勢。他在第一個任期就任之後立刻簽發命令,退出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表示「這對美國勞工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不但顯示他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反感,更顯示他的政策取向是向美國的農民、勞工階層靠攏。 他又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稱為「美國史上最爛貿易協定」,然後與加拿大、墨西哥重新議定新的協定,其動機也是為了平衡美國與加、墨兩國的貿易,並且為美國創造更多高薪工作機會。甚至,他在第一個任期為了對中國大陸祭出關稅戰,更讓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高仲裁機制停擺。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的觀察,川普最不能容忍賺美國的錢做貿易、靠美國保護賺美國錢、移民搶工作讓美國賺不到錢,川普確實也朝這些方向做出了具體行動。 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加上接續的拜登政府八年期間,全球供應鏈已歷經重整,美國藉此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為勞工創造就業機會,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設廠就是一個顯著案例。但川普仍未就此滿足,他在此次競選期間抨擊「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如果按照川普「美國優先」的思維,未來四年台灣恐將面臨一番新的挑戰。 尤其是在美陸貿易戰和AI浪潮之下,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金額持續走高,占總出口金額的比重更從二0一六年的百分之十二,躥高到去年的百分之十七點六,今年一到十月更達百分之二十三點八;在此同時,二0一六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出超為六十三點一億美元,去年已達三百五十三點五億美元,今年一到十月更達五百二十九點二億美元。套句孫明德的用語,台灣對美國撐竿跳般攀升的貿易順差恐讓川普「最不能容忍」。 也因為台灣對美國貿易出超一飛沖天,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擔憂川普二‧0來臨將會使台灣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成為常態;而且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受到關稅政策外溢影響,恐壓抑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對於楊金龍的憂慮,賴政府的財經相關官員都不應輕忽。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可能任命同樣抱持保守主義的萊特海澤擔任「貿易沙皇」主管商務部和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此君在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重新談判貿易協定時,也主張「讓高工資的工作機會回流美國,並促進經濟成長」;而且二0二0年萊特海澤擔任川普政府的貿易談判代表時,曾經為了保住與中國大陸第一階段貿易談判協議,而不願和台灣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目前台美之間還有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避免雙重課稅兩項通往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重要談判仍待進行,賴政府亦應留意是否出現變數。 總體而言,川普回鍋無可避免地將對全球經濟走向增添不確定性,對台灣而言則是既有機會也有挑戰,有備才能無患。

Read More

〈社論〉川普重用鷹派,台灣仍應認清國際現實

軍人出身的眾議員瓦爾茲(右)將出任白宮國安顧問,統籌新政府的國安政策。瓦爾茲堅定支持川普(左)。(取自Rep. Mike Waltz社群平台X) 川普明年初重返白宮,共和黨掌控國會參眾多數,締造近年來難得的完全執政。依他強人性格,忠誠及強悍是用人的唯二標準,貫徹其「美國優先」。因此,美國的整體國安及外交政策將依循川普意志而將有大幅度修正,這也是為何各國無不密切關注他政府人事安排的主因,就是希望從中預判各項政策走向,儘早準備因應對策。 在競選期間,川普不斷強調經濟、非法移民及烏克蘭問題是他上任後的最優先政策選項,而其明快、甚至粗暴的作法,極可能影響美國內部及對外關係。從近日陸續發布或媒體披露的確定名單及可能人選即可發現,川普決心大刀闊斧地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儘快結束俄烏戰爭,並集中全力對抗外部挑戰,包括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及北韓等專制政權對現行國際秩序的威脅。 據報導,軍人出身的眾議員瓦爾茲將出任白宮國安顧問,統籌新政府的國安政策。瓦爾茲堅定支持川普,特別是在遣返非法移民、批判拜登政府無條件援助烏克蘭的作法,還強硬應對中共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此外,川普也有意任命友台的參議員盧比歐為國務卿,對台灣而言算是好消息,因為倘若傳聞屬實,他將會是美國歷來極少數鮮明挺台的國務卿,勢將在川普的台海政策形成過程中,為我國爭取更多利益。 若瓦爾茲、盧比歐執掌川普政府國安及外交政策,代表川普可能對中共拿出更硬的一手,畢竟盧比歐因香港、新疆問題兩度遭到北京當局制裁,而瓦爾茲欲貫徹川普「制中」信念的強硬態度也難見容於中共,屆時美陸對撞的可能性將大幅升高。美陸雙邊關係雖不至於惡化到衝突,不過兩強權由貿易戰擴大到地緣政治競爭可能更加激烈,雙方的隔閡也可能越來越深。 事實上,美國硬槓中共的態勢逐漸明朗化,已成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台美陸三邊關係也隨之調整。華府因其「一中政策」而不會在外交上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或台灣,但近年來大幅提升與台灣的互動往來,多項台美經貿協議仍在協商,台灣確實感受到美方態度的轉變。 不過,國際現實終究是殘酷的,賴政府不能過於樂觀期待「聯美制陸」對台灣有太多好處,更不須高估友台官員在美國處理台海問題的決策影響力,否則就會重蹈吹捧龐培歐及海利,卻落得兩頭落空的尷尬窘況。別忘了,川普在第一任期曾把台灣形容為「筆尖」,還說美國距離台灣九千五百英里,而台灣與大陸僅相隔六十八英里,美國要協防共軍犯台「非常、非常困難」! 根據美國政府的傳統安排,國安顧問及國務卿是總統處理對外關係的左臂右膀,秉持總統理念統籌國安、外交政策。川普若任命這兩位對陸鷹派出任這兩個要職,恐將把拜登政府好不容易與中共當局建立的美陸溝通機制打回原點。川普團隊或許信心滿滿,不擔心會對美國造成太大影響,但包括中華民國在內,各國都應高度警惕,畢竟兩強權對撞的後果恐怕就是其他人遭殃! 此外,川普已經正式提名共和黨眾議員史蒂芬尼克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她雖然對陸立場強硬,但缺乏外交經驗,如何在聯合國發揮川普主義還有待觀察。顯然,這些國安及外交人事布局都充滿了升高對抗的政治談判意涵。在川普團隊缺少「知陸派」的引路下,美陸關係正面臨重大轉折,台灣不能等閒視之,更該審慎以對!

Read More

〈社論〉總預算歲出暴增,在野黨應嚴格監督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終於在立法院付委審查,但還存在出歲出膨脹以及財政短絀等等問題,在野黨仍應嚴格監督。(中央社) 歷經幾番朝野衝撞,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終於在立法院付委審查。從下年度總預算案的內容來看,除了朝野聚焦的原住民禁伐補償等三大議題之外,還存在出歲出膨脹以及財政短絀等等問題,在野黨仍應嚴格監督。 下年度中央政府編列歲出金額為三兆一千三百二十四億元,較一一三年度的預算數兩兆八千五百一十八億元增加百分之九點八;但是,依據總資源供需估測模型推估,一一四年度台灣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三,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九;質言之,今年、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都遠低於下年度中央政府歲出金額增幅,反映歲出確實大幅擴張、膨脹。 進一步來看,一0四年度到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增幅為百分之六十二,但一0三年到一一二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卻為百分之四十四點八,歲出規模的擴張程度遠高於經濟成長率;甚至,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首度編列的一0七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為一兆九千多億元,下年度卻達三兆一千多億元,從不到兩兆元暴衝到突破三兆元,真不知民進黨政府是哪來的底氣支撐如此這般地「衝!衝!衝!」 相對的,民進黨政府卻漠視財政短絀的問題。審計部公布的一一二年度政府總決算報告中指出,從一0三年度到一一二年度的十個年度當中,僅有三個年度出現財政賸餘,其餘年度都是短絀,甚至在一一三年度還預計短絀四千九百零五億元。審計部並且推估,一一三年度到一一八年度還將繼續出現短絀,要到一一九年度才會轉為賸餘。賴政府應該沒有嚴肅面對審計部提出的警訊,才會編列出大幅擴張的歲出。 弔詭的是,近年來卻又連年稅收超徵,而且無論經濟成長率是高是低,都會出現稅收大幅超徵,一一0年至一一二年稅收超徵金額依次達到四千零三十四億元、四千五百億元、三千八百六十億元,預估今年還要超徵兩千六百多億元。在稅收超徵之下,民進黨政府還大撒幣地於一一二年普發現金六千元。但是,民眾在喜孜孜地爽領六千元的時候,卻沒看到財政短絀的真實面,稅收超徵儼然成為製造財政游刃有餘假象的工具。 從財政短絀與稅收超徵並存的怪象來看,不但反映中央政府浮編歲出,也反映了稅收預估失準的大問題。財政學者陳聽安、陳國樑早就警告,「稅收的短估,影響中央政府預算之編列、對於國家整體資源之配置,所造成的是無法逆轉的傷害」。甚至以近日立法院攻防甚烈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而言,陳聽安、陳國樑也認為國稅短估,也「會造成主要是來自國稅分成的『中央統籌分配款』之短估」,導致地方獲得的中央政府財政挹注縮水,進而影響地方政府施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眼見中央政府負債節節攀高、財政收支連年短絀,但民進黨政府卻仍放任歲出猛增。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在蔡政府任內突破六兆元,在她卸任前的今年五月十日更達到六兆四千一百二十八億元高峰;最近雖然降回到五兆九千多億元,但立法院預算中心預估,以下年度債務償還預算數一千四百一十五億元計算,在不增加債務前提下,要四十一年多才能還清。所謂「債留曾孫」,此言果然不虛。 曾任財長的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日前從寮國搭乘廉價航空返國,賴政府可曾得到什麼啟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