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甜廢墟〉傾城藍

■劉曉頤 靈魂鄉愁是藍色的。 這是我上本詩集《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的命名來源。我在一個秋冬清晨,突如其來的靈感之下,迅速寫下〈靈魂藍〉這首詩。詩與靈魂有關,與愛情有關,甚至和一種清澈的性有關,結尾我寫,「我月盈了∕我月蝕了∕我靈魂正銷蝕一種邊陲的曠藍」。 你把天色一飲而盡。 在第一段,我就手被牽引般地寫下,「我仰望的炊煙∕慢慢發藍∕像一絲楚楚 可憐的神經線」,自以為具完全地獨創性,然而,就是有那麼巧合的事:前段時間裡,我讀了埃德蒙‧雅貝斯厚厚的一大本文集《界限之書》,居然讀到如此絕似的句子: 「變暗之前,我靈魂中的虛空已成蔚藍。」 我像被倒打一耙──讀過這本書,注意過這個句子的人,許會以為我是模仿。 然也無可奈何。我是在創作《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的期間,才喜歡上藍色的。從小,直到前幾年,我一直無可救藥地喜歡夢幻粉嫩公主色系,尤其粉紅色;要說藍,我喜歡的也是「粉藍」,甚至不是「淡藍」、「天藍」或「水藍」。 現在我喜歡的是偏深的藍,亮藍或素藍都好,甚至我為藍色取了個代名,「傾城藍」──能在靈魂深處美到傾城的顏色,唯有藍或紫,傾城藍或傾城紫。 既冷且熱。屬於夏也屬於涼秋。特拉克爾的絕望藍。西藏藍。寶貝深淵藍。 骨頭深邃處流徙的藍。異地相思渲染開的藍。 民初才女暗下去的藍。陰晴不定的剪瞳藍。一入秋就恨不得攜手死去的藍。 真實世界裡,擁有一雙海藍翦水雙瞳的是西方人,然而我總覺得,「剪瞳藍」三字一定要襯東方人的臉,尤其是身穿陰丹士林藍布衣的民初女子,灑兩滴明星花露水,立在夕陽下若有所思。 願為粉身碎骨,和一塊石磨雙雙殉節於盛夏光塚的藍。關於愛情。 是的,藍色也屬於愛情,《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副標即出於我所深喜愛的美籍華裔詩人李立揚詩集,《我愛過你的那座城》,僅在華人國家翻譯過的簡體版詩集,背景是水藍色的。   藍色之於愛情,還令人想到美國桂冠詩人安‧卡森(Anne Carson)的淺談,國內詩人陳育虹譯,〈淺談受寵之樂〉這篇僅有短短兩句: 「每天每天我一醒來就想你。有人把鳥聲像珠寶一顆顆懸掛在半空。」 鳥聲與珠寶,直覺令我聯想到是藍翅翼的鳥和藍寶石。藍色與愛情,還有近期北京出版的翻譯文集《藍》,美國作家瑪吉‧尼爾森(Maggie Nelson)著,以類似《戀人絮語》的方式,整本以書簡形式,藉藍色寫愛情,譯者翁海貞的名字都巧合地含著海藍色。作者沒有道出兩者實質的關聯。許因愛情往往沒有理由。 當然,藍色與憂鬱的典故,不能也不必切割。李維‧史陀(Claude Levi- Strauss)曾說,拉丁名讓植物具有人格,例如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若以拉丁名稱其為雅莉絲托洛琪亞,就令人想起死時令人哀悼的繾綣之情。而黑種草,實則是種樣似藍雛菊的,很美的小花,拉丁文“ Nigella damascena”奈杰拉,又名霧中之愛。呼喚起來令人莫名憂傷。 藍色,詩與夢,最知名也可能算是最早的典故,應該溯是諾瓦利斯的夢中藍花,「如果醒來,夢中那朵藍花仍在手上,會如何呢?」美到至死不休,無怪柏拉圖把顏色與詩都逐出理想國,認為是危險的。然我更服膺帕斯捷爾納克的話: 「藝術家永遠是為美服務的,而美是掌握形式的一種幸福,形式則是生存的契機,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為了存在,必須具有形式。因此藝術,其中包括悲劇藝術,都是一篇表示生存幸福的故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窗

 文/攝影 蔡碧航 夏天的飛鳥來到我窗前唱歌,又飛走了。   泰戈爾的詩句。夏天、飛鳥、窗,多麼美好的圖畫! 我也有這樣一扇窗,每天早晨小鳥兒來到窗前唱著歌喚醒我。 更有一扇窗,住在我心底,無聊、煩憂,情緒低盪到谷底時,我便會想起那一扇窗,它在遠方。   有一年,我去了紐西蘭南方的福克斯小鎮,為的是看冰川。經營冰川直升機的公司旁邊是一間木造小屋,遠遠的我被一扇窗吸引了,走近時發現是經營早午餐的咖啡屋,空氣裡飄散著誘人的麵包香咖啡香,一群旅人在內吃著大盤豐盛的午餐,麵包、薯條、烤排、太陽蛋、蘿蔓葉蕃茄片……食物看來十分豐美,我決定冰川行程結束後一定要進去喝杯咖啡。 等我從冰川下來時,小店已快打烊關門,匆匆買了一杯咖啡帶走。向晚時分,窗上玻璃映射著晚霞雲彩,有一種瑰奇艷絕的美。 小窗原本無奇。   藍色的窗框用了三種深淺,深的灰藍、淺的薰衣草藍和天空藍,鋪陳了一種簡約卻不輕省的慎重,對於美感的堅持一點不敷衍。   旅行途中,見慣形形色色的窗,吸人眼球的大都精雕細琢各有巧思,或以形取勝,或妝點得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相形之下就更顯得這一扇窗的素樸無華。 九月,是紐西蘭南島的春天,萬物孳生百花爭妍,色澤嬌艷多麗。一束蔓生的花莖順牆攀上了窗框,白色的花朵朵燦開,把藍窗妝點得詩意盎然,不媚不俗十分出塵。 詩云「窗裡人看窗外花」,而我這窗外人,卻怔怔的望著這窗,望著窗裡的人。想起遠在西雅圖的E說過,她在餐廳見一女侍的兩臂內側各鑴了方塊字,一曰「輕放你手」一曰「在我窗前」,她問這異國女孩懂得中文字的意思嗎?她說懂的,也會唸,是很美的詩句。 在這窗前,我也想輕放我手。窗裡茱麗葉,窗外羅密歐,以夢和想像鋪演的故事最是美麗。   很奇怪的是福克斯小鎮和冰川都沒留下多少印象,那一扇窗卻一直在記憶裡典藏,偶而上網去找,知道咖啡屋如常經營就覺得很安心。前些時再去尋,卻發現咖啡屋已停業多時,未知是受疫情影響,或是這幾年冰川消融太快禁止攀爬流失了遊客?屋外的木桌椅都斑駁了,幸好美麗的窗還在,希望它還有恢復營業的一天。   我把那扇窗的照片放上電腦螢幕當桌布,常常痴望著它,遐想自己就坐在靠窗的小桌喝咖啡。沈思,或等人。 有時對著螢幕上的窗,我讀泰戈爾,夏天時飛走的小鳥兒又回來了,在花朵間快樂的歡唱著。 讀蘇東坡,想他的黃州惠州儋州,風風雨雨流離人生。 讀李商隱,巴山夜雨淅淅瀝瀝,窗前燭花忽明又忽暗。 讀袁枚。雪下了一夜,月光盈盈浸透了窗紗。   我把燈熄了。 窗內一室幽微、寧靜、淡遠。

Read More

〈中華副刊〉山頭火俳句(8首)

■林水福譯 1.心情不掩飾,如炊飯膨起時   說明:昭和八年六月十五日之作。從六月三日至十一日為止山頭火在北九州地方行乞。回到草庵數日後炊的飯應是化緣得來的米。 當天日記寫道:「幾乎徹夜整理身邊事物,心情舒爽。」   2.摘下斗笠,雨濕漉漉真愜意   說明:昭和八年六月二十日行乞途中之作。 「其中庵」之一日記:「飯是,要來吃。菸是,撿來吸。不是活著,而是被活著。 自然被活著的人,在社會上非活著不可。蟲是生存,人是生活的原因。」 山頭火結「其中庵」之後,心情好,外出行乞。否則,或午睡或休息讀書。然而,山頭火並無積蓄,不能老是看心情好壞,決定行乞與否。昭和八年六月二十日,這一天早上五點左右就出門行乞。這首俳句是在秋吉台附近的山口縣伊佐行乞途中作的。從句中用「」心情是暢快的。途中遇雨,乾脆脫下斗笠,讓雨盡情揮灑。 手持錫杖,身穿法衣,一手托缽,斗笠掛胸前,雨中行。這是多麼風流情景啊!   3.今日亦竟日獨坐,唯有螢火伴我修行樂   說明:禪僧結庵為修行,「庵中獨坐」追求孤獨的生活。禪的要諦「本來無一物,隨順本心」、「身心清淨即身心安泰」。「庵中獨坐」,無比孤獨,耐得住孤獨是最好的禪修行。   4.遺落風中物,且向風裡尋匿處   說明:山頭火怕風!感覺置身於風中,好像一切都被風看透了,寂寥感倍增。但另一方面,置身風中也有一種安全感。山頭火在日記裡寫道:「看風,有種飄飄之思。古時詩人嘆:風呀!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也想歌詠風,歌詠風這東西!」   5.夜半忽夢醒,始覺淚濕枕   說明:照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之作。 這首俳句「前言」:「從十二月二十七日起稍感冒,臥床,病中吟」。 山頭火曾在日記中寫道:「夢見酒醒,那是快要窒息、悲傷的夢。啊,生者死亡,有形體者瓦解,相逢必分別──那,那,那真是悲傷呀!」這一夜或許也做同樣的夢而淚濕枕。   6.月娘灑清輝,土地公著涼   說明:昭和八年十一月之作。 隨筆寫道:「月亮逐漸清澄。隨著芋頭肥、毛豆甜,月亮也明亮。夜晚容易醒來的我,半夜起來賞月。明月的清寒光輝,沁入我身也滲入我心,回憶也像無盡的天空無限展開。」 這首童謠式的俳句,於山頭火極為少見。   7.蜘蛛結網不動如山,我肯定我自己   說明:山頭火於未曾路殘雪中行乞,患急性肺炎住進信州飯田醫院二周,無法行動。出院後回到草庵,身體狀況仍不佳。這之間發生惱人事件,即好友國森樹明外遇,對象是旅館的服務生。日記裡寫道:「近未明,T子桑來庵,不是來找我,是找樹明。這對庵是不妥的。」翌日寫著:「T子桑回去了。樹明君也回去了,剩下我一人,清淨呀!其中庵一人已足夠(半個人傷腦筋,二人三人也麻煩)」剩下一人若無其事看蜘蛛結網不動如山,深感有趣。或許因此自我觀照,對自己獨守草庵,耐住閒寂,給予肯定吧!   8.枯木棲寒鴉,新年結束了   說明:昭和十年一月十一日之作。 烏鴉嘎嘎的叫聲,覺得好聽的人應該很少吧!中華文化裡,聽到烏鴉叫聲,被視為凶兆,是不吉祥之鳥。 然而,在日本烏鴉卻另有一個形象。以烏鴉信仰為人所知的熊野三山的各大神社,護身符上有鴉字的繪文字,現在依然使用。 俳句中詠正月的烏鴉是吉祥的,初鴉、明鴉、夜明鴉當季語,是視鴉為神的使者。 昭和十年年頭題為「吊兒啷噹手記 備忘錄」:「在自己之中看自然,不如在自然之中看自己(關於作俳句的態度)」意即,在烏鴉身上看自己。 山頭火又寫道:「做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不做──這是我的個性也是信條。為了實現它,我進入這樣的生活(非進入不可)」 神遣寒鴉棲枯木,新年結束了,好運是否也跟著結束了呢?不免有所懷疑與不安。

Read More

羅一鈞: 變異株百變 判斷未來主流株太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BQ.1.1株在美占比攀升,XBB則在亞洲活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18日表示,目前要判斷11、12月的主流株,都有點言之過早,仍待持續觀察。 新冠病毒因不斷突變的免疫逃脫,引發一波波疫情,目前在Omicron也出現各種新興變異株,針對外界關注我國新增檢出4例BF.7,及檢出2例BQ.1.1和1例XBB等新興變異株,羅一鈞表示,目前美國資料發現,BQ.1.1已成為強勢病毒株,據其國內的專家研判,BQ.1.1可能相較其他新興變異株更有優勢,傳染力更強,也許會取代BA.5成為主流株。 不過,羅一鈞指出,以美國來看,BA.5仍占多數,但在亞洲來說,XBB在新加坡占比已超過5成,在香港境外移入占逾1成,超過其他變異株,XBB可能是取代BA.5的強勢變異株。 羅一鈞指出,過去有時也會傳出一些有優勢的變異株,像在印度出現的BA.2.75,但最後也只在印度造成流行,並沒有在其他國家變成主流。因此,目前各種新興變異株都的流行態勢都是方興未艾的局面,仍要觀察各種變株消長狀況,看看哪一株會在哪一個區域造成流行。 羅一鈞指出,所幸現在針對BA.1到BA.5研發的單株抗體,對於BA.4.6、BA.2.75保有治療或預防效果,但對於BQ.1.1、XBB預防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抗病毒藥物或瑞德西韋都沒有報告會對新興變異株有抗藥性。

Read More

父愛相髓 治癒女童嗜血症

半吻合移植雖經歷併發症 中山附醫心照料1年餘 未再發現病毒 王姓女童因EB病毒引起的嗜血症,經父親提供造血幹細胞半吻合骨髓移植,經追蹤沒有發現任何病毒,活潑可愛。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王姓女童2歲多時不明原因發燒2週,就醫確診為EB病毒引起的嗜血症候群,緊急做骨髓移植是治癒的最佳方法,為爭取時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和家屬討論後,決定用女童爸爸的造血幹細胞幫她做半吻合移植,雖經歷併發症,在醫療團隊用心照顧下,完成移植,追蹤1年多沒有發現任何病毒,妹妹活潑可愛模樣,讓家屬和團隊十分開心。 中山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指出,嗜血症候群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性病因有病毒(如EB病毒)、風濕免疫疾病、或惡性腫瘤所引起,因為EB病毒在台灣相當常見,因此EB病毒引起的嗜血症候群,在台灣比西方國家常見很多,常以不明原因的發燒表現,非常不易被早期診斷。 巫康熙表示,以前類似病患,若沒緊急安排造血幹細胞移植,疾病將惡化造成病童死亡,此外,國外文獻雖曾有過2例成人因EB病毒引起的嗜血症候群,經緊急半吻合移植而治癒,但國內目前卻沒有這種成功個案。 王姓女童2歲多時不明原因持續高燒不退,確診為EB病毒引起的嗜血症候群,骨髓移植是治癒的最佳方法,但個案女童骨髓配對不合,慈濟骨髓配對也需要一些時間,如病情持續惡化,將造成死亡,為爭取時間,巫康熙與醫療團隊秉持移植的經驗及信心,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用個案爸爸的造血幹細胞幫她做半吻合移植,移植過程雖經歷一些併發症,但在家屬和醫療團隊用心照顧下,併發症都被一一克服,目前個案已完成移植,持續追蹤1年多,沒有發現任何病毒。 中山附醫由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率領的醫療團隊,做半吻合造血幹細胞移植,至今超過20例,成功植入率100%。巫康熙說,半吻合移植將克服骨髓移植問題,造福更多病患,例如王小妹妹緊急接受爸爸的造血幹細胞後,父女同「髓」,戰勝病毒和高死亡率的疾病。

Read More

花慈淨斯本草飲 提升免疫力

「淨斯本草飲」及「淨斯本草滾珠露」提升免疫力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有「加乘作用」。 (花慈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帶領副院長何宗融、黃志揚,與中醫部、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團隊昨日發表研究成果,針對新冠肺炎染疫高風險族群之一的糖尿病患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入探討中草藥複方淨斯本草飲和淨斯本草滾珠露的加成作用,抑制新冠病毒感染高風險糖尿病小鼠,研究成果並發表於《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藥理學先驅期刊)。 副院長黃志揚表示,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淨斯本草飲」及「淨斯本草滾珠露」提升免疫力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其中餵食實驗小鼠「淨斯本草飲」可增加全身性體液型免疫IgG抗體表現,而在鼻腔給予「淨斯本草滾珠露」可增加上呼吸道的黏膜型免疫IgA抗體表現。此外,2種中草藥複方合併使用,展現出提升對抗病毒的成果,顯著降低多種新冠突變病毒感染作用,包括Alpha、Epsilon及具高傳染力的Delta和Gamma突變病毒等。   花蓮慈濟醫院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淨斯本草飲」及「淨斯本草滾珠露」提升免疫力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研究團隊利用糖尿病實驗鼠,配合使用二種中草藥複方對抗新冠病毒的「傳染」,實驗將第1隻糖尿病實驗鼠感染病毒後,利用同籠飼養模擬傳染環境,發現合併使用「淨斯本草飲」及「淨斯本草滾珠露」可大幅減少病毒傳染給糖尿病小鼠的情形。

Read More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 顯著縮小

甲狀腺結節中醫治療前後超音波圖片。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8歲王先生因為妻子罹患甲狀腺癌,自己安排相關檢查,發現右側甲狀腺有一個1公分結節。妻子在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鄭群耀醫師門診以中藥調理治療甲狀腺癌效果不錯,王先生決定以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經過兩個月治療,右側甲狀腺結節縮小40%,效果顯著,仍持續追蹤治療。 鄭群耀醫師表示,甲狀腺結節發病機理尚不明確,鄭群耀醫師認為,可能與飲食中的碘攝取量、家族遺傳、機體自身免疫因素、物理化學方面的刺激、細胞因數的失衡、內分泌失調等諸多因素相關。 調節免疫、活血祛瘀、消癭散結藥材示意圖。(記者徐義雄攝) 中醫觀點認為,甲狀腺結節起因多為憂思鬱怒、肝鬱火伏或情志內傷、肝失條達導致肝氣鬱結而引發,換句話說,就是壓力太大造成。患者體內陰陽乖戾,痰濕內生,氣滯痰凝,淤積久聚而成形,遷延日久引起血脈瘀阻,由氣痰瘀三者合而交結形成甲狀腺結節,屬於「癭病」,也就是一種頸前腫大,結而成塊的一種病症。 鄭群耀醫師為病人脈診。(記者徐義雄攝) 中藥治療甲狀腺結節主要為理氣化痰、消癭散結以及活血祛瘀,常用藥物為浙貝母、夏枯草、莪朮、當歸、三棱、牡蠣等活血祛瘀藥、清熱藥、化痰止咳藥和理氣藥。

Read More

本土+4.4萬 10縣市破千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8日公布,本土疫情新增4萬4846例,較上週二成長8.4%,研判與國慶連假有關,確診個案的中重症新增102例,包含69例中症與33例重症,死亡則新增33例,均無特殊個案。境外移入則新增38例。 莊人祥表示,新增4萬4846例本土個案及38例境外移入、33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個縣市破千例,其中以新北市7920例居冠。整體疫情因為受到國慶連假3天影響,上週最高確診數發生在週三、週四,而不是往常的週二、週三,若以上週二的4.1萬例加計上週三的5.2萬例,平均為4.6萬例,以此為基礎來看,新增確診數字就降低4.3%,並未出現5萬以上的個案數。 至於確診中重症患者新增102例,分別為中症患者新增69例,重症患者新增33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都在60歲以上,無特殊死亡個案,且亦無新增的兒童及青少年重症個案。 至於住宿式長照機構疫情狀況,羅一鈞表示,採檢陽性率部分,工作人員維持1.1%,機構住民陽性率則是從1.1%升至1.2%,反映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但沒有大幅增加,現行篩檢措施將持續執行;機構投藥率約91%。 不過,羅一鈞也說,過往每週二都會反映週末開藥回補情形,但最新開立數量仍低於前2週破萬人份的最高開立量,與現階段本土疫情緩降趨勢一致。目前國內口服抗病毒藥物都還有28天以上庫存量,將陸續增購到貨,補足到年底使用量。 疫苗接種方面,莊人祥說明,目前次世代疫苗開放一週,共接種83萬3千3百人次,打氣有增加,目前疫苗庫存部分約還有217萬左右,非常足夠。

Read More

溝蓋路面有落差 騎士摔成植物人 獲國賠904萬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賴姓男子八年前騎機車行經台北市愛國西路,因水溝蓋凸出與路面有四公分落差,致其打滑摔車倒地,造成他四肢癱瘓成為植物人,因此提出國家賠償訴訟。一審認定台北市工務局新工處疏於管理水溝蓋,判決應賠償六百二十二萬餘元,台灣高等法院十八日改判賠九百零四萬多元。 賴男及家屬主張,工務局新工處對於水溝蓋在管理及維護上有明顯疏失,致賴男摔癱,應負起國賠責任,請求醫療費、看護費、勞力減損、精神慰撫金等共一千五百多萬元。 新工處答辯指出,肇事的水溝蓋緊鄰愛國西路快慢車道的分隔島,是為加強排水功能,設置無缺失。因賴男騎出路面邊線及跨越槽化線才發生事故,與水溝蓋設置、管理無因果關係。 一審台北地院指出,水溝蓋與路面落差達四公分,車輛行經該處有危險之虞,且依鑑定結果,認定養護單位維護不周是事故主因,新工處確有疏失應負國賠責任。 一審認為,賴男也應自負四成過失責任,新工處則負六成責任,判決應賠償賴男及其家屬共六百二十二萬多元。 高院審理後認同一審見解,但大幅判准看護費用、賴家家屬的精神慰撫金,十八日改判共應賠償九百零四萬多元。全案仍可上訴。

Read More

最高法院廢棄原裁定 台義爭女訴訟 發回北院重審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詹姓空姐與義大利籍富商興訟爭取八歲女兒監護權,最高法院裁定詹女須將女兒交付給義男,詹女認為裁定違憲,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判決發回最高法院重新裁定。最高法院重新審酌後,十八日廢棄原裁定,發回由台北地院更為裁定。 最高法院裁定指出,北院一審認定母親曾經拐帶女兒,且要在自然情境中才能真實呈現互動,三年前裁定女兒交給義籍父親帶回義大利。北院二審去年十月再度裁定時,父女仍無相處機會,北院也未審酌親子生活互動的方式。 最高法院表示,北院未調查女童是否已習慣台灣生活?若強制女童再移居義大利,是否造成心理、生活衝擊?是否符合子女最佳利益?種種情形下,認定原裁定並不恰當,因此發回更裁。 義國男子於民國九十六年間因公來台,認識詹女並交往,兩人一0三年未婚生下一女。一0六年底,義男以探望祖母為由,帶女兒回義大利與家族團聚二十天。 義男不僅提前九天帶女童出國,且歸期一延再延,成為雙方興訟引爆點。 台北地院受理兩人改定親權的訴訟,並做出暫時處分,裁定在改定親權結果出爐前,詹女應將女兒交付給義男回到義大利。 詹女不服,提起抗告,台灣高等法院駁回,再抗告也被最高法院駁回確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