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腸癌篩檢擴大 早期發現降35%死亡率

醫界發現,台灣年輕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50歲以下個案數正在逐年增加,公費大腸癌篩檢今年起擴大對象,45至74歲民眾與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16日指出,114年起公費大腸癌篩檢對象擴大,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及45至74歲民眾,可有每2年1次之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表示,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就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111年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排名第2,發生人數共1萬7643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1人,也就是每29分47秒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而112年10大癌症死亡之中大腸癌排第3,當年有6791人因此失去生命,即台灣地區每77分24秒就有1人死於大腸癌。 國健署指出,根據98年至111年癌症資料顯示,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45至49歲有增加情形,而實證顯示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且大腸癌第0至1期的個案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 國健署指出,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腸癌篩檢服務對象,由原50至74歲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有家族病史者,亦即包括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巨成表示,從101年至111年期間,50歲以下大腸癌個案逐年增加,公費大腸癌篩檢適用年齡下修,呼籲民眾多加利用。 國健署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確定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若篩檢陽性未及時接受大腸鏡以確診,則死亡風險增加6成以上。

Read More

春節強碰流感 加開特別門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16日表示,流感疫情持續上升已進入流行期。近期類流感就診人次創近10年新高,預估流感疫情高峰落在農曆春節前後,疾管署宣布,初一至初三加開傳染病特別門診1230診,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剩餘40萬餘劑,請民眾盡快接種。 疾管署表示,近4週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而累積重症個案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約6成,重症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外,國內外新冠疫情仍持續威脅,新冠併發重症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10月份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8%以上。 疾管署統計,1月5日至11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3萬9000餘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佔急診就診病例達12.7%,疫情呈上升趨勢。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預測,流感疫情高峰將落在農曆春節前後,屆時單週就診人數恐上看15萬人次。

Read More

中西醫併治心血管疾病 整體死亡率降76%

中醫全聯會指出,中西醫搭配治療心臟相關疾病,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並以中藥、穴道、實現全方位健康管理。(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16日指出,中西醫搭配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讓整體死亡率降低76%。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中醫除依藥理開藥治療外,也會教授患者進行神闕穴等穴道按摩,並搭配八段錦等調氣血之有氧運動,快速恢復健康。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洪裕強表示,冠心症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在冬天最好發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狀表現為胸痛、胸悶、易喘、呼吸困難,中醫治療冠心病常見可分為心脈瘀阻、痰濁閉阻、寒凝氣滯、心氣虛、心陰虛、肝腎陰虛等6種類型,可使用人參、附子、桂枝、黃耆等治療,再搭配少量保護血管、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奇美醫院中醫部長許堯欽指出,中醫是治療心律不整的最佳捕手,因心率不整的病因是多因子性的,基本上是人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的結果,治療時需兼顧心臟與其他臟腑,急性期的控制在於正確掌握心臟陰陽氣血虧虛的程度,進行調和,迅速穩定心率,對於以西藥控制療效不滿意,或已裝置心律調節器或心室內去顫器仍然感覺不舒服者,建議盡快請中醫調理體質。 高雄長庚中醫部主任劉俊廷表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送到全身,導致身體各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常見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瓣膜疾病等。中藥治療高血壓患者常用的複方為天麻鉤藤飲,單方為丹參,中藥的搭配使用可降低高血壓患者心臟衰竭風險。此外,心臟衰竭患者常用的複方為炙甘草湯,合併其他中藥治療,可降低整體死亡風險。 黃澤宏指出,預防心臟衰竭的關鍵在於控制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尤其當心臟功能的損壞出現高血壓性心臟病,導致心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和心律不整等,中醫稱之為胸痹、心悸、怔忡等,除服藥也應配合穴位按摩,包括心俞穴、膈俞穴、腎俞穴、膻中穴、關元穴、神闕穴等,並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運動療法,實現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達到最佳的臨床結果。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舊泰安車站

■王克崇 秋風吹落了楓葉撒在寂靜的鐵道上,雖說是退役的火車站,但這份寂寥感恰如其分。 坐在比車站本體還高約莫兩層樓的月台邊,雙腳懸掛在月台邊晃啊晃,越過了月台黃線也不會有站長鳴哨警示。 斑駁的鐵軌沿著月台兩邊無限延伸著,那曾經乘載多少旅人遊子往來於南北之間的列車卻不再會停靠,宛如變了心的情人,離開了就不再回頭。 隨風飄落的楓葉散佈在鵝卵石覆蓋的枕木間,低頭拾取一片楓葉置於掌心,細細地欣賞著葉片的脈絡並由衷的讚嘆著大自然帶來的美。 像孩子遊樂般一步併一步的走在鐵軌之上,不用擔心會被即將到來的火車追趕著。儘管車站已退役,但鐵道兩旁的花草樹木並沒有因此侵門踏戶的佔地稱王,表示有人維護著這退役的車站。 腳步在橫跨大安溪上已禁止通行的花樑鋼橋前暫了停,鋼橋的另一端是怎樣的世界我不得而知,但環顧一路走來的天地,靜謐而舒心。

Read More

一吃就吐 熟女罹食道弛緩不能症

屏東醫院肝膽胰腸胃內科主任陳震勳為患者進行新型內視鏡無創治療。(記者毛莉翻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一名48歲陳姓小姐,一吃就吐,近2年體重暴瘦50公斤,也常會合併胸口悶痛灼熱,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雖吃藥但無緩解,日前至屏東醫院求診,確認是「食道弛緩不能症」,接受新型內視鏡無創治療,病患恢復狀況良好,體重也漸漸回升,開心總算可以好好吃東西了! 屏東醫院肝膽胰腸胃內科主任陳震勳表示,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下食道括約肌運動神經元發生病變,無法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以致使括約肌無法舒張放鬆並導致食道肌肉收縮異常,目前比較有被證實的原因為病毒感染或一些自體免疫問題導致,但大多數還是不明原因造成,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8至10人。 陳震勳說,因為食道收縮異常跟括約肌無法放鬆,食物跟液體常常會滯留於食道,以致患者常常會有胸悶及嘔吐的不舒服,經年累月,就會導致患者體重下降、電解質失衡、甚至會因嘔吐或食物逆流造成吸入性肺炎之風險。 陳震勳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傳統外科手術效果很好也不易復發,但有體表傷口、術後疼痛感較強且恢復期也較久。目前新型的治療方式採用「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是以胃鏡方式介入對食道肌肉做切開術,體表無傷口,術後恢復快,患者在術後隔天就可開始進食,住院天數也可縮短許多。 屏醫院長王森稔說,屏醫有堅強的醫師團隊,且具備該類新型內視鏡治療技術,患者已不需舟車勞頓跨縣市就診。

Read More

魚鱗刺手 翁壞死性筋膜炎險截肢

  醫師賴宇荷指出,文獻統計壞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高達4成,不能輕忽。(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5歲的葉先生平常愛釣魚,有一次釣魚時左手食指不小心被鱗片刺到,傷口大小不到1粒米大,且無明顯出血,起初不以為意,當晚傷口卻開始紅腫熱痛,整個人身體發熱、畏寒,自行吃退燒藥及塗抹藥膏。隔天早上,傷口出現黑色的瘀血水泡並且延伸到前臂,手掌刺痛難耐,就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經筋膜切開手術搭配抗生素治療,才化解截肢危機。 台南新樓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賴宇荷指出,壞死性筋膜炎俗稱為噬肉菌疾病,為發展快速的嚴重傷口細菌感染,患者皮下軟組織及筋膜嚴重感染,導致快速壞死及擴散到鄰近組織,是由不同種類的細菌引致,包括創傷弧菌、克雷伯桿菌屬、梭菌屬、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和嗜水氣單胞菌,案例即是創傷弧菌,也就是海洋弧菌感染所致,其傳染途徑,包括皮膚傷口、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海產如生蠔或螃蟹,及傷口接觸到海水等。 她說,壞死性筋膜炎病徵皮膚可能紅腫發熱、出現潰瘍、膿液或血水水疱、劇烈疼痛、發燒、發冷、疲倦、腹瀉或嘔吐。治療方式為單純抗生素治療,及可能搭配筋膜切開手術,若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進一步全身感染,多重器官衰竭的敗血症,以及面臨截肢問題,嚴重甚至致死。文獻統計壞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可高達4成。 賴宇荷說,台南位於沿海地區擁有各式各樣的海邊活動以及豐富的海鮮美食,所以居民們須要有更高的警覺性,處理或直接接觸生的海鮮之人,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腎臟病和肝硬化之人都是高危險群,有相關的症狀例如發燒及傷口疼痛,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須即時就醫。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生如歌

■綠蒂 有短調 也有長曲 有頓號 也有休止符 可以是 慷慨激昂的戰歌 可以是 讚美上帝的歌頌 有悠揚的慕情 也有孤寂的哀傷 是 春花璀燦的綻放 也是 微風細語的低吟 在逝水年華的演奏中 中低音的薩克斯風 回塑著青少年代的輕輕憂鬱 無關 喟嘆朝青絲暮白雪 無關 時間位移的快速或遲緩 疼惜就是擁有 珍藏就成經典 唯希望謝幕後 人生之歌繞樑 明亮之心依然光敞 人走 茶溫依舊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片冰心一壺茶

冬之戀曲 文/尹宗國 圖/簡昌達 作家三毛在書中說:阿拉伯人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幾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將三種心境躍然紙上。茶遇水是緣,但在世俗人眼裡,茶遇了水,泡出一壺清芬而已,本無其他奧妙,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裡,卻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為茶的發源地,東方人喝茶,更是有複雜講究的,古人謂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飲,則為暴殄天物不如不飲。大體而言,且不說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單以喝法而論,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們歎為觀止。若有閑情推究一下,可以發現,喝茶,飲茶,品茶等說法,並非是各種方言下的不同稱謂,而是方式和境界層次的區別吧,一等為品,二等為飲,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這裡了。 說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紅樓夢》裡妙玉的「三杯論」。它出自這部文學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曹雪芹筆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數來區分喝茶的雅俗,「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妙玉的高論雖然未必公允,卻令好些人喝起茶來不敢輕易貪杯,免得與寶玉為伍,一起落在「超級蠢物」的「挨罵席」上。不過,話說回來,這場品茶小會的過程種種,則繪聲繪色地盡情演繹了古代茶道。 首先說喝茶之境,櫳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極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論道的好去處。而禪堂外的耳房,大約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潔,應該是不染俗塵的人間絕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內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寶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間,佳茗待佳人,理所當然地形成一種更加高雅的格調。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境地裡喝茶,豈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聖?只是,紅塵喧囂,浮華迷眼,大多數人是難遇這樣一方人間淨土的,一般只能隨緣,隨遇而安地享受嫋嫋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飲茶也罷,境地的選擇總是一種要務。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緒,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禪堂裡頭是供著菩薩的,沖了自然是罪過,耳房是雅間,更不能讓俗人出入。因此,以劉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賈母等眾人是東家香客,以禮待於禪堂即可,甚至連寶玉那樣的靈異之輩,在妙玉眼裡,也是常常歸於俗流的,而只能托寶黛二人之福來此消受一回。可見,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盡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雖然不到焚琴煮鶴的程度,恐怕總難免產生糟蹋可惜的感覺。所以說,同樣佳茗當前,與哪類人物一起把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類人物是一道風景,風景既殊,情懷必異。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給賈母獻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她請寶黛吃體己茶,黛玉以為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卻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你怎麼嘗不出來?」在她看來,連水也嘗不出來的人,當然就是大俗人,哪裡還談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潔,且沾有梅花的香氣,這樣的水用來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雖然這不過是一種文化的渲染,並不足信,但現實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種水泡茶,味道確實迥然不同的吧。 最後是飲茶用具了,在妙玉看來,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賈母帶一大幫人到櫳翠庵品茶,她親自捧出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其餘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寶釵黛玉在耳房內吃體己茶,茶杯卻是王愷珍玩一類的古董,與寶黛一般不同凡俗。寶玉要求「隨鄉入鄉」,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至於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綠玉鬥,而劉姥姥吃了一口成窯五彩小蓋鐘裡的茶之後,這小蓋鐘妙玉便不要了,可見她對茶具是多麼講究。而細想一下,這是一種飲茶的層次吧,即甚麼人用甚麼杯子,雅俗分際境界高下自然明瞭。 其實,妙玉本質上是一個有很濃厚文學氣質的才女。這種文學氣質甚至超越黛玉,達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謂的怪僻是因高潔所致吧,所以她自稱檻外人,與出家並無絕對關係。妙玉品茶雖然有些到了矯情的地步,但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別樣的人生!而從現實角度,則既是一場文化層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將茶的文化承載盡情展現出來。 不過,完整意義上的茶道,遠比妙玉品茶更為豐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過程種種不同何止萬端,結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傳統的茶道,其實是至少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一壺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禮、釋家的禪、道家的玄一齊湧至,加上什麼人情世態、古往今來,全部彙集其中了。而事實上妙玉的「三杯論」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不足為憑,也不必拘泥的。真正愛茶,管他東西南北風,一杯、兩杯乃至數幾杯,那是何等的暢快!即便是閑來品飲閩南功夫茶、鐵觀音「七泡有餘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須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Read More

77歲糖友剪腳趾甲 傷口潰爛住院

就醫2個月後,患部傷口已控制穩定,養肉效果良好。 (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收治一位77歲男性患者,有長期糖尿病史,因修剪腳趾甲時不慎造成足部小傷口,1個月後惡化為壞死潰爛傷口,不得不住院治療。醫療團隊搶救後,保住足部。 整形外科醫師蔡政龍診視建議住院接受治療,入院時檢查顯示左大腳趾部位出現黑色慢性潰瘍並伴隨組織壞死,轉介血管外科醫師張耀中,進行抗生素治療及下肢血管繞道手術及傷口清創,針對患者的血糖進行嚴格控制,避免感染擴散至其他部位,解除截肢風險。 血管外科主任張耀中表示,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液循環不良且神經受損,易忽視小傷口潛在的感染風險,可能導致傷口長期不癒,甚至壞死,很可能進一步擴散,面臨截肢風險。 台灣每年有近5萬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潰瘍需接受醫療處理,依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糖尿病足導致截肢之醫療費用約為42.1萬元,糖尿病足對於病人本身及其家庭,與國家社會皆造成相當巨大的負擔。 張耀中說,糖尿病患者應每日檢查足部,若發現任何潰爛或顏色改變,立即就醫,患者需加強自我照護,減少足部感染及壞死的風險,根據最新糖尿病足照護建議來保護足部健康: 1.定期檢查足部:糖尿病患者至少應每年進行一次足部專業檢查,確保早期發現可能的潰瘍、厚繭或其他異常。 2.每日自我檢查與清潔:患者應養成每日清洗雙腳的習慣,檢查是否有紅腫、破皮、趾甲異常等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療團隊。 3.避免赤腳:無論在家中還是戶外,患者都應避免赤腳行走,建議穿著厚底、合適的鞋具,避免足部受壓或碰傷,降低潰瘍發生的機率。 4.穿戴適合的鞋具:特別是有足部變形或發生潰瘍的患者,應選用專業治療鞋或客製化鞋墊,進行適當減壓,防止足部再次受傷。 5.控制血糖與戒菸:良好的血糖控制和戒菸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措施,有效降低動脈硬化及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

Read More

天冷+感冒 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疑因心肌梗塞猝逝,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16日指出,心肌梗塞一定有其背景,包括家族史、三高等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而近期天冷也是心血管重大風險,若加上感冒等全身性發炎,更增心臟負擔,對上了年紀、有慢性病史者,大大提高心血管事件機率。 本身是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的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指出,高膽固醇、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導致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天氣冷也是是心血管的重大風險,因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增加,若本身血液循環不好,如同最後一根稻草的負面影響,冬天原本就是易發作高峰。 邱冠明表示,如果再加上感染流感或感冒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對一個上了年紀、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而言,都會疊加心臟的負擔,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 邱冠明呼籲民眾,應了解本身的家族史、定期健檢、控制風險因子,並依據醫囑定期服藥、回診,同時千萬別以為放了支架就沒事,「就像醫美手術,哪有拉一次皮就一輩子青春」,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要誤以為放一次支架,就能長期暢通血管,唯有早期發現危險徵兆才能早期救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