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出櫃姊須生? 「子宮是家族的」惹議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13日指出,一位41歲女性因胞弟「出櫃」,為了家族傳承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此案中的一家人感情很親密,姊弟感情也很好,姊姊是在生育自主下,做了心中很想做的事。 陳菁徽日前在網路分享一位41歲女性成功植入試管胚胎之案例,這位女性已結婚16年,和先生享受兩人世界,在她39歲那年弟弟「出櫃」,使傳統大家族生育壓力落在這名女性身上,這名女性在連續流產3次後,終於透過人工生殖順利懷孕。 這個事件果然在網路上被熱議,婦女團體藉此抨擊台灣性平意識不夠成熟,還有各種「子宮是家族的子宮」等批評。 陳菁徽表示,台灣最需要的是推廣多元包容觀念,她與這位懷孕的姐姐聊了好久,這位姊姊說不受任何外界的批評所影響,懷孕就是自已的決定,是做真實的自己。 陳菁徽指出,這是全家人感情非常親密的故事,不僅包容兒子性向,家人看到個案多次流產,也沒有硬逼這位姊姊懷孕,完全尊重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令人非常感動,相信孩子是在兒童最佳利益之下誕生,因為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迎接寶寶。 陳菁徽表示,台灣已邁向多元社會,有男同志家庭,也有女同志家庭,未來或許會有單身女生家庭,希望將多元包容的觀念推廣出去。近期人工生殖法修法未見進度,期待衛生福利部盡快完成上個會期有共識的脫鉤代理孕母版,讓台灣想生的人就生,不想生的人就不要生。

Read More

清大跨物種研究 善良,是可以教出來的!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左3)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右3),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合作。(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清華大學跨物種研究發現,小鼠與人類幼兒兩者在抑制攻擊行為後,皆可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證實幼兒學會自控後,將可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清華大學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組成研究團隊,開展幼兒與小鼠的跨物種研究,成果斐然,最新一篇「抑制攻擊行為,可以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的論文,登上國際期刊《行為與大腦功能》。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進行幼兒互動腦波實驗,嘗試透過音樂律動提升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記者曾芳蘭攝)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進行幼兒互動腦波實驗,嘗試透過音樂律動提升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記者曾芳蘭攝) 郭崇涵指出,動物的社會行為豐富多樣,包括爭奪主導地位的攻擊行為,也有如相互理毛這種促進和諧的「利社會」互動,研究利用「侵入者實驗」探討小鼠攻擊行為,小鼠被單獨關在籠子裡1週後,為了保護領地,會對侵入的陌生小鼠展開攻擊;但在破壞小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牠不僅不攻擊,還開始很療癒地為對方理毛,主動表現出友善的利他行為。 郭崇涵說,從演化的觀點來說,攻擊往往更符合保護自己的需求,但善良、利他的本能始終存在,並未消失,只是被隱藏了起來。「這好像說明了鼠性本善!」 專研幼兒教育的周育如則針對1百多位4至6歲的幼兒,進行了與小鼠相對應的研究,在長達1年的追蹤中,觀察幼兒自我調控能力的變化,發現當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不僅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他們分享、關心、幫助、甚至與人合作的行為也相應提高,與小鼠實驗的發現相互呼應。 周育如說,「良好的自我調控是可以教出來的,而且這比知識的教導更重要!」我們不應僅最低限度地約束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欺負人,還要教他們關心人,擁有更高的情商(EQ),能夠自我控制、與人相處的幼兒,也更有機會成長為心理健康的大人。 至於如何提升幼兒的自我調控能力,周育如目前正在清華附幼進行另一項大腦實驗,讓幼兒透過聆聽音樂、並跟著節奏打拍子、跳舞等方式,教導幼兒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參與這項實驗的幼兒專注力提升,亂發脾氣、不肯排隊的狀況變少了,遊戲時也能互助合作達到更好的成果,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Read More

短波近紅外高光譜影像 助她安心控糖

糖尿病友曾姓舞蹈老師,分享以短波近紅外高光譜影像快照的全新方式照護雙足,易懂又準確,讓她安心控制血糖。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5歲的曾姓舞蹈老師愛吃甜食、含糖飲料,9年前確診糖尿病,5年前控制不佳,至台中榮總治療,體重從64公斤減至51.5公斤,糖化血色素10.1%也降到標準值7%以下。為預防糖尿病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也參與中榮「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研究計畫使用追蹤足部神經2年,未發現異常,讓她安心不少。 中榮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表示,通過短波近紅外光高光譜影像快照足底,顯示紅色區域為神經病變高風險區,協助糖友有效照護雙足。(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指出,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國內糖尿病患者超過220萬,預計5年內將增至近300萬,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盛行率約30至50%,其中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占75%,可能在早期就發生,此與後續糖尿病足潰瘍,甚至截肢息息相關。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及醫學研究部攜手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記者陳金龍攝) 沈宜靜表示,目前臨床常用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檢方法主要依賴醫師的視診、觸診和一些簡單工具,如音叉和震動檢查,主要偵測大纖維神經的損傷,容易忽略微小的變化,等到明顯病灶出現,往往已有不可逆損害;皮膚切片檢查檢測神經末梢密度是對於小纖維神經損傷最準確的檢查,因具侵入性,不適合常規篩檢,還有其他無創檢測小纖維神經,無論是現行的神經學檢查,或是溫度感覺閥值檢查,都非常耗時,不易於門診實施。 中榮醫師沈宜靜(中)、醫學研究部博士陳享民(右)及團隊共同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左側白色設備)。(記者陳金龍攝) 中榮團隊歷經6年多研究,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非侵入、免接觸、快照方式篩檢糖尿病足部病變,利用短波近紅外光的波段特性,通過高光譜影像分析,評估足部表皮以及皮下組織變化,例如膠原蛋白、水分含量等,生成相應的視覺化影像和量化數據,檢測過程僅需幾秒鐘,有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病程的進展追蹤。

Read More

〈中華副刊〉胸口倒敘的回憶

■李黎茗 這首詩不如同以往 每一個赤誠的插敘,它都 吃過堿水粑,喝過什錦湯 聽過彩茶戲,最後都在 西瓜寺的經軸上披著梵音從 山谷間滾滾而來 八音樓廣場前 有它專屬的一個問候語 你練氣功嗎 妳跳廣場舞嗎 齊飛色彩的力與美 洗滌著媚娘卿賜的名字 如果你來武寧。一定要 從畫卷的浮橋走一趟 這裏有長久濃縮下來的文化 是詩人橫臥一筆補述的情懷 清清的水 親親脊樑 輕輕拱起老城新貌的荷花香氣 是扁擔頭上沁甜鼾聲 是白衣天使純淨的桃紅 懷抱著黑夜長出光的巨乳 孕育出山水武寧的朗健 燕的步伐 跨山 跨海 披荊加斬棘又多年 回來正縫您七十五華誕 煥然一新的汽車站 老人民醫院 沙田橋楊柳 絲絲朔月著,我胸口倒敘的回憶

Read More

〈中華副刊〉鄰花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春初,居家小日子,離開冰冷的客廳,到巷口曬曬春陽。 老房子經過幾次震動,縫隙有多;當初設計時只想到氣流通風問題,如果是南國之夏,南風從後面廚房的紗門直通客廳前門,坐在客廳可以不開冷氣。一入冬,北風從前門直灌廚房,那種冷像刻意疏遠你的好朋友,你一廂情願的以為他是知己呢,那種冷是不知不覺浸沁的,變成無以名狀的哀傷。 像以前待過的京都長屋,前屋入門有屏風遮擋路人好奇的眼光,且幾經改建,入口處顯得「波折」連拐幾個彎才到起居間,風通不過短短的小走廊,無法通達後屋,還好走廊一側為了採光闢了一座小庭院,植有老松、設有僧都()、幾方枯石的青苔,或可稱之為中庭。東昇或偏西的日光會施捨一些光線,改善長屋的陰暗,風自然也會溜進幾絲,那風有具有京都人虛偽的優雅,顯得有幾分扭捏,在宛如盆缽的悶熱城市卻也不至於吹得人頭疼。可是在冬季,在雪花降臨之前,同樣的冷是不知不覺浸沁的,變成無以名狀的哀傷。 花呀草兒大多是趨陽的,哪兒有陽光哪處的花草就顯得色艷,那可不,腳旁幾波三色堇綻放得興興頭頭的、軟枝玫瑰嬌弱的像是承受不了陽光的熱情而低垂、無花果少有施肥自然楞著青頭,像小沙彌頭上的清光、到是一欉白菊得到季候亂序之福站得張牙舞爪的。跟鄰人分些顏色這個那個的要了幾朵,喜孜孜地舉回家,尋了一隻窄口寬度的玻璃瓶投入式的胡亂插下,倒也是一番風華。 可憐,不經幾日,不耐日光難進的家屋冰冷,討來的顏色逐漸失去光彩,雖然還挺立著,看著就像光環褪盡的老明星,眉毛依然畫出濃黑且飛入髮鬢、辣椒色的口紅掩不住枯乾龜裂的唇,胭脂水粉只一個勁的死白——像那枝白菊。 調色盤上殘留的顏料也被凍住,一付不想上工的態勢,加了調和油,心不甘情不願的稍稍化開冰冷的心,拿起畫筆隨意地畫起來。說是春天,天光依然薄軟,一下子光線已然移開畫布,滑向鼻尖的眼鏡看著瞅著,那些顏色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一盤顏料果然尚還凍著,同樣的冷是不知不覺浸沁的,變成無以名狀的哀傷。

Read More

全人工心臟存活100天 澳洲男創紀錄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一名患有心臟衰竭的40多歲男子,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仰賴全人工心臟存活100天,創下此技術迄今最長存活紀錄。專家指出,這個技術將改變全球心臟衰竭治療方式。 這名澳洲患者去年11月22日在雪梨聖文森醫院接受植入全人工心臟,手術歷時6小時;2月帶著全人工心臟出院,存活超過100天後,3月接受心臟移植,重獲新生。負責這場手術的澳洲研究人員和醫生12日宣布,此次人工心臟移植是「不折不扣的臨床成功」。 聖文森醫院心臟病學家海華德表示,BiVACOR的全人工心臟會在全球改變心臟衰竭治療方式。他說:「未來10年內,我們將看見人工心臟成為無法等待捐贈心臟,或等不到捐贈心臟患者的另一種選擇。」 醫療設備製造商BiVACOR的全人工心臟(TAH)由昆士蘭出生的醫師提姆斯發明,是世界上第一個植入式旋轉血泵,能完全取代人類心臟,利用磁懸浮技術模擬健康心臟的自然血流。 據澳洲政府數據,全球每年有超過23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其中僅6000人能接受到心臟捐贈。澳洲政府提供5000萬美元資金研發和商業化BiVACOR裝置,作為人工心臟前沿計畫一環。 這個植入物的設計理念是要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直到能夠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BiVACOR的長期目標是讓接受植入的患者可以靠著這個裝置生存,而不需要接受人類心臟移植。 這名40多歲的男性患者患有嚴重心臟衰竭,他自願成為澳洲第1位、全球第6位接受全人工心臟的人。前5次全人工心臟植入去年在美國進行,所有患者在出院前都接受了心臟移植,植入與移植之間最長間隔為27天。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最愛魚味美

■段佩明 魚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傳說倉頡造「鮮」字時,為了充分地表達鮮的含義,一口氣寫了三個魚字,即「鱻」字。鱻字經過演變,才形成如今的鮮字,但是它仍然由「魚」字和「羊」字構成,詮釋著魚是鮮味的代表之一。 古代,吃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尚未發明捕魚工具之前,人們只能臨淵羡魚。看見活生生的魚,在水裡遊來遊去而逮不住,古人必定乾著急。為了吃魚,為了逮住魚,只得採取竭澤而漁的辦法,但是這種方式逮魚工作量巨大。把一個池塘或者河溝裡的水戽完,該要付出很大的力氣。當然,有些人為了一飽口福,再苦再累也樂意。因為魚難以捕捉,也不懂得科學養魚,所以古代的魚尤其珍貴,普通人吃魚,幾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北方地區水面少魚少,吃魚更不容易。春秋時期,用魚饋贈親友,視為上等禮物,成語「羊續懸魚」,就是最佳詮釋。 吾鄉水域眾多,家家都有網魚的工具,倘若嘴饞想吃新鮮魚,鄉人只要拿上網兜,在河湖溝汊中兜上一圈,一碗鮮美的魚蝦便有了。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無論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深山老林的農村,都能買上新鮮的魚。魚成了家常菜,吃魚再也稱不上稀罕事。 許是出生在水鄉的緣故,我從小就愛吃魚,有一次被魚刺卡住,就不敢再吃魚。母親為了鼓勵我吃魚,說什麼吃魚人會變聰明。我深不以為然,認為是母親哄我吃魚的把戲。殊不知,根據美國科學家的長期研究,多吃魚確實有助於提高人的智商。研究者發現,魚含有益智的特別物質,蛋白質含量是豬肉的兩倍,而且是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另外還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元素和礦物質,對增強人的體質、抗疾病、防衰老有著很好的作用。然,任何事物皆有物極必反的哲學辨正關係。吃魚過量,也有弊端。中醫則認為,魚在水中至陰,則寒極生熱。意味著魚吃多了,也會上火。 魚的烹飪方式有多種,除了蒸、煎、燒、煮這些傳統方式外,近些年流行日本生魚片和韓國的烤魚。其實生魚片和烤魚,在營養價值和衛生方面,均不及傳統方式烹飪的魚。烤魚在燒烤過程中,導致營養變質,據說還產生致癌物質,而且是重口味烹製,能掩飾魚肉的不新鮮。吃了不新鮮的魚,對健康不利。生魚片有寄生蟲,容易滋生細菌,即使經過低溫冷凍處理,或者在吃之前蘸上調料,能夠起到一些消毒殺菌的作用,但不能將有害物質趕盡殺絕。最穩妥的食法方法,還是煮熟再吃。 不同的魚類,採用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不同的味道,譬如新鮮的鱸魚、鰣魚適合清蒸,肉質細嫩,鮮而不腥;鱔魚、黑魚、泥鰍之類肉質緊實的魚,適合削片水煮,肉質滑嫩,辣而不燥,麻而不苦;鯽魚肉質細嫩,適合煲湯,煲出來的湯呈奶白色,營養價值高;至於白鰱、鯉魚、帶魚紅燒為佳,特別是那些不新鮮的魚,紅燒能除異味。無論採用哪一種烹飪方式,都少不了生薑、蔥、黃酒、醋等佐料,它們能起到去腥增味的作用。 東方人大多愛吃魚,古代有「無魚不成宴」的說法。宴席上的魚,頗有講究。 吾鄉宴請賓客,為了表示對客人尊重,要把魚頭朝向客人,以突出客人尊貴的地位。新上桌的菜肴,放在客人前面,讓客人優先品嘗。魚作為在席上特殊的菜肴,自然也要以客人為先,於是有了「一箸定乾坤,二箸開阡陌」的待客之道。箸即筷子。魚上桌後,主人要把魚鰓旁邊的那塊肉,優先夾給客人吃,被稱謂「一箸定乾坤」,寓意客人前程遠大,萬事順利。緊接著夾給自己一塊,這叫著「二箸開阡陌」,表示財源廣進,時運亨通。雖是古風古俗,至今盛行不衰。 在吾鄉,水裡討生活的人眾多,出行也少不了舟船之便。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鄉人頗講究忌諱。吃年夜飯,不能說「把魚翻過來」,而應該說「把魚順過面」。翻魚,意謂翻船。那頓飯,不能把魚吃光,也不可以吃魚頭,都是圍繞「有吃有剩,年年有餘」的寓意。 家在水鄉,魚多,鄉人做年夜飯,通常要做兩盤魚,一盤是紅燒鯉魚,寓意「鯉躍龍門」,另一盤是清蒸白魚,寓意「白手起家」。寄託著鄉人對新年裡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祈願。 這些年,因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出差,穿梭於大江南北,所到之處,免不了吃魚,黃河糖醋鯉、皖南的臭鱖魚、廣東清蒸鮑魚、上海紅燒小黃魚,都曾一飽口福。雖然味道各領風騷,但是我還是忘不了吾鄉的青椒炒毛魚,這道魚並沒有特殊的烹飪方式,只有辣椒增味,是普通家常菜。它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美味,更是悠悠思鄉之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凌霄花在秋風中盛開

■白衛民 凌霄花盛開,彷彿是牆頭的靈魂舞者。每年這個時候,當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大地上,牆頭上的凌霄花就會迅速生長,攀附著牆壁,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嫩綠而纖柔的藤蔓上,橙紅色花朵鮮豔奪目,綴滿了枝頭,好像一個個小喇叭,在微風中搖曳,好似行人訴說著悄悄話,成為炎熱的暑季一道美麗的風景。 風攜帶著花香四處遊蕩,一下子吸引了無數人駐足欣賞。滿牆的花兒,吸引著無數蝴蝶、蜜蜂在花上飛來舞去,時而飛舞、時而停留不時親吻著花蕊,遲遲不肯離去。每年這個季節人們都會到這裡欣賞這滿牆花卉,聞一聞浸人心脾的花香。有一次,我路過這裡,被這滿牆綻放的花香吸引,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在仔細觀賞著滿牆盛開的凌霄花,忽然,傳來一位女子誦讀詩文的聲音,「凌霄多半繞棕櫚,深染梔黃色不如。滿對微風吹細葉,一條龍甲入清虛。」我知道這是唐代詩人歐陽炯的詩句,詩人描繪了凌霄具龍之姿,花、葉在微風下的動勢,這首詩我也喜歡。聞聲轉頭一看,一位年輕女子一襲紅裙,撐著一把遮陽傘邊賞花、邊自我陶醉吟唱詩文。面對著滿牆的藤蔓和花,也引發我的詩興,隨口就吟出宋朝詩人楊繪的一首詩:「直繞枝幹凌霄去,猶有根源與地平。不道花依他樹發,強攀紅日鬥修明。」就這樣,我們因賞花而相遇,因詩詞而共鳴。這天,不知為何遊人很少,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只有我們兩個一起欣賞著滿牆盛開的凌霄花,一面探討著歌頌凌霄花的詩詞,讚歎凌霄花的精神和境界。陽光灑在我們身上,溫暖而寧靜,她的笑容就像凌霄花一樣如此燦爛。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後過去了,到了相互道別的時候,我們相約明年再來欣賞這滿牆的花,由於來往匆忙,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哪裡人氏?只知道她的昵稱叫「凌霄花」。 今年的盛夏,我一連幾天隻身一人早早來到這裡欣賞。她卻沒有如約而來,也許我們擦肩而過,也許就是一面之緣。陽光灑在我身上,映照出我孤獨的身影。在望著這牆上盛開的凌霄花,我獨自一人,慢慢走近牆頭,凝視著這些美麗而嬌弱的凌霄花,宛如凝視著過往的美好時光。我思念著和她相會的那一次,思念著她那如花的微笑。這滿牆凌霄花綻放的時刻只是瞬間,它們向世界展示著自己最美麗的一面,然後在風中瀟灑地飄落。如同我們的相遇和分別,總是在轉身瞬間發生,卻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因此我喜歡上了凌霄花,今年特地趕來欣賞,寄託那一次美麗的邂逅。 凌霄花盛開,雖然只是一個季節的簡短瞬間,卻讓我回憶起和她的美好時光。即使我一人欣賞凌霄花依然綻放,令我心神寧靜。我明白,遇見她是只是人生一段美好的緣份,回憶就像凌霄花一樣,在我心中永不凋零。牆頭上的凌霄花,它們靜靜地盛開,為我獨自賞花提供了溫暖和慰藉。這份獨特而珍貴的體驗,讓我更加珍惜那些曾經擁有的時光。 凌霄花盛開,人生中既是一種美麗的邂逅,也是我前行的一種鼓勵和希望。每年凌霄花爬滿牆頭,在陽光下盛開,我願獨自一人欣賞,與凌霄花為伴,心中總有一股期待重逢的萌動。因為我明白,每一朵凌霄花的綻放,都是一段美好回憶的延續,成為深深的記憶和眷戀,是一份與思念的真摯表達。 凌霄花盛開,牆上不僅僅留下美麗的身影,在我的心裡也留下著美好的回憶。這份特有的體驗,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即使再遠的距離,再久的分別,茫茫人海,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友誼會以特殊的方式存在。凌霄花綻放的瞬間,讓我也感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當我再次凝視這牆頭的凌霄花,彷彿看到她的微笑,留下了難以割捨的絲絲回憶。 凌霄花盛開,讓我明白,無論是別離還是相逢,我們都是命運的陪伴者。而每一次凌霄花的綻放,都是一種希望和勇氣的象徵。雖然,這次無緣相見,只要彼此珍惜此緣,最美好的回憶就會留存,凌霄花的美麗也就永遠存在於我的心底。 一切靜好,凌霄花!

Read More

腎友皮蛇上身 機率高1.4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近15%,等同每7位成年人就有1位罹腎臟病,醫師提醒,腎友免疫力較低,當心「皮蛇」(帶狀疱疹) 上身!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說明,慢性腎臟病患者免疫力較低,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且多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本就易受感染,若皮蛇上身,不僅可能引發長期的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依據疾管署調查,90%成人體內存在帶狀疱疹水痘病毒 ,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引發問題;除了會依生長部位不同,造成患者如遭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可能導致中風、失聰或失明危機,痊癒後還可能產生延續數月的疱疹後神經痛,使患者身心俱疲、生活大受影響。 腎臟病患本身免疫功能較弱,帶狀疱疹病毒更容易趁虛而入,研究指出,腎友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比無腎臟病者高出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罹患風險更增加至1.65倍,經過腎臟移植的患者,風險更高達9.13倍。腎臟病患者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若再受到額外免疫刺激,如感染帶狀疱疹,可能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不僅可能影響腎功能,還可能影響食慾、睡眠,對整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Read More

6旬婦乳房脹痛 竟是肺癌轉移

  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轉移的第4期癌症不見得就是末期。(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65歲婦人去年初發現左肺肺癌並轉移至多處骨頭,進行放射線治療,後來出現右乳房腫脹疼痛,經切片化驗竟是左肺癌轉移右乳房的罕見情況。衛福部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在世界醫學文獻上,1965年至今僅有179個肺癌轉移乳房的案例。 這起個案在去年初因胸痛1個多月,體重減輕了10公斤,就診發現左肺肺癌並擴散到胸椎、腰椎等多處骨頭,也引發骨頭疼痛,進行標靶藥物及放射線治療。 彰醫放射腫瘤科主任吳俊玠說,他們針對該病患左肺及胸椎、腰椎等處的骨頭進行放射線治療,以減輕疼痛及降低骨折的機率,半年後出現右乳房腫脹疼痛,因此轉介到乳房外科。 李忠懷表示,病患右乳房腫脹,一開始根本不會想到是肺癌轉移,畢竟非常罕見。其右乳房外觀純粹腫脹,也不是乳癌侵犯皮下的橘皮樣,不太像乳癌,超音波也顯示只是組織水腫,沒有明顯的腫瘤,但進一步做右乳房及右腋下切片,結果竟是肺癌轉移,推測其癌細胞途徑應該是左肺到右腋下淋巴結,再到右乳。 吳俊玠指出,乳房血液循環不豐沛,比較少被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也就是說,如果乳房發現癌細胞通常是原發癌,而乳癌轉移至肺部還算常見,而這起個案是肺癌轉移乳房就很罕見。 李忠懷說,病患一開始確診是左肺肺癌,並轉移至骨頭,健保申請了上百萬元的標靶藥物治療,其作用是要殺死癌細胞,但病患並不積極,沒有按時服用,給了癌細胞更多轉移機會,這可能是肺癌擴大轉移到乳房的原因。 李忠懷指出,肺癌是非常容易轉移的癌症,透過血液、淋巴擴散至其他部位,常見轉移到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淋巴結等。 李忠懷表示,很多癌症患者一聽到癌細胞轉移,開始自暴自棄,不積極或放棄治療,其實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轉移的第4期癌症不見得就是末期,還有標靶藥物等各方面的治療,好好治療都還有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