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海航運與國家公園署於半屏山舉辦植樹活動 為生態復育助力

萬海航運陳柏廷董事長、國家公園署王成機署長及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張登文處長帶領參與者一起於半屏山植樹 (萬海航運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為恢復自然生態、促進生物多樣性,萬海航運與國家公園署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半屏山舉辦植樹活動,攜手高雄在地客戶、供應商夥伴與員工,共同為生態復育注入綠意與行動力。 萬海與國家自然公園合作,預計用6年時間,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種植8,200棵樹,每塊地種植含養護3年,2025年將在半屏山地區種植1,450棵樹。半屏山曾為水泥採礦區,停採後為加速綠化曾引入包括銀合歡、洋紫荊等速生外來樹種。雖具生長優勢,卻也造成林相單一化,降低生態穩定性,增加病蟲害與火災風險。植樹行動著眼於改善外來樹種造成的生態壓力,選用稜果榕、雀榕、水團花、大葉楠、血桐等原生樹種,依照高位珊瑚礁地形及乾濕季分明的環境條件進行栽植,以恢復當地森林生態功能。 本次植樹活動由萬海航運陳柏廷董事長、國家公園署王成機署長及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張登文處長共同領導,參與者一同種下多棵原生苗木,透過逐年復育造林,預計建立可供借鏡的銀合歡林相改良操作模式,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帶來長遠的正面生態效益。陳柏廷董事長表示萬海航運和國家公園署合作,希望盡一臂之力,協助植樹造林的規模加快、把樹一棵一棵種回來。 環境保護始終是萬海航運的核心經營理念之一,這場活動也是萬海第七次的植樹活動。自2022年啟動【萬海造樹海】植樹造林養護計畫以來,萬海已與國家公園署、林業署及台大實驗林展開合作,目前認養養護超過60萬棵樹,其中約35萬棵已完成植栽,估計每年可吸收約4,200噸二氧化碳,落實萬海對環境永續的長期承諾。 【萬海造樹海】以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增進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亦致力於提升社會大眾對樹木與環境關係的認識。萬海相信,每一次的植樹行動,不只是綠化土地,更是邀請更多人加入永續行動的起點,強化人與自然的連結。 展望未來,萬海航運將持續以節能減碳為方針,深化對環境保護的實質作為,並致力於員工與海員的福祉。萬海將秉持「與自然共好、與社會共榮」的永續理念,守護當代與未來世代的美好環境。

Read More

財部因應美國關稅衝擊 提供企業金融支持措施強化廠商出口競爭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行政院已核定「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財政部配合發布「財政部因應國際經貿情勢強化出口廠商金融支持措施執行要點」(下稱本要點),提供企業金融支持措施,強化廠商出口競爭力,降低廠商資金成本,確保臺灣廠商在全球市場之競爭優勢。 本項支持措施以中國輸出入銀行(下稱輸銀)為執行機構,包含「貿易融資利息減碼」及「輸出保險費用減免」等2項措施,其中「貿易融資利息減碼」由輸銀與承貸金融機構辦理,「輸出保險費用減免」由輸銀辦理。 「貿易融資利息減碼」部分,係為協助廠商因應美國關稅衝擊,減輕出口相關廠商經營資金成本,適用對象為具備出口美國外銷實績廠商或其關連產業廠商,且票、債信及營運情形正常,惟受美國關稅影響導致其對美國出口實績較基期衰退達10%,或關連產業廠商營業額較基期衰退達10%,對一般企業貸放年利率減碼 1 %,每家利息減收上限100萬元;中小企業利率減碼1.5%,每家廠商利息減收上限120萬元。 「輸出保險費用減免」部分,係為強化廠商出口競爭力,協助開發新市場、新客戶,確保臺灣廠商在全球市場競爭優勢,適用對象除上述廠商外,亦含受美國關稅影響之廠商,對投保相關保險費及徵信費最低1折優惠。 為因應短期世界經貿局勢的變化與衝擊,財政部在金融支持面向上一定會督導公股銀行協助企業雨天撐傘,共同度過難關。本要點生效日期財部另行公告,相關申辦資訊公布於財部及輸銀網站,或電洽諮詢專線0800-819-688 由為專人為您服務。

Read More

英三月份通膨率降至2.6%連續兩個月回落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英國上(三)月份通膨率降至2.6%,連續兩個月回落,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三月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降至2.6%,低於之前市場普遍預期。 據瞭解,此係英國通膨率連續第二個月回落,英國通膨率在今年一月份曾上升到3%,二月份降至2.8%。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通膨放緩的原因是燃料價格下跌,而食品價格持平,服務業通膨率從5%降至4.7%,英國央行在密切關注這一關鍵指標,以便從中觀察國內通膨壓力。 市場分析稱,英國三月通膨數據未如預期,進一步鞏固市場對英國央行即將啟動降息的判斷,推動政府債券收益率顯著走低。金融市場預計,英國央行在下次貨幣政策聲明中,將基準利率下調四分之一個百分點的可能性約為86%。

Read More

廈門港第一季跨境電商對台貨運量增加七成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廈門港消息,該港今年第一季跨境電商對台貨運量比去(2024)年同期增加七成。 據統計,今年一月至三月廈門港務對台跨境電商出口運載量為8466TEU,比去年同期增長71%創高成長,其中離境碼頭海天碼頭運載量同比增長67%,海潤碼頭運載量同比增長86%。 廈門港方稱,此一亮眼成績得益於島內東渡跨境場站與島外海滄東查跨境電商場站的協同發力,以及多項創新舉措的落地實施。其中東渡跨境場站作為廈門港務跨境電商業務的核心樞紐,今年首季度通過優化作業流程、提升服務效能等措施,大幅提升場站營運效率,海滄東查場站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對台跨境電商業務。 廈門港務物流保稅公司說,兩個場站協同打造高效物流網路,充分利用跨境電商綜試區及綜保區雙重政策優勢,滿足電商企業島內外的通關需求,讓臺灣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網購商品時,享受與大陸網購一樣的配送時效。 目前廈門港務跨境電商場站二期搬遷工作已如期開展,預計下(五)月底完成,此次搬遷除了場站面積的擴大及業務流程優化以外,還將對場站系統升級改造以及增加RFID貨物管理(智慧化貨物進出管理系統),以此提升場站作業效率、優化監管能力、支持多業態業務開展。

Read More

立法院交委會視察高雄港旅運中心 積極推動智慧港灣與郵輪觀光發展

港務公司報告高雄港前瞻永續發展。(交通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23日考察高雄港建設情形,由交委會許召集委員智傑、李昆澤委員出席,交通部由林國顯次長率臺灣港務公司王錦榮總經理及航政司等主管人員參加,聽取港務公司報告高雄港客貨運發展概況及未來營運展望。 港務公司說明,高雄港以「貨櫃樞紐」及「客運觀光」為發展重點,為提升國際競爭力,近年推動舊港區機能調整,將石化儲槽遷移至洲際石化儲運中心,另為拓展高雄港埠觀光,近年已完成高港水花園、大港橋、大港倉及遊艇碼頭開發,並與高雄市政府合作推動各項活動,行銷高雄水岸觀光及愛河灣遊憩亮點,以今(114)年1月辦理的吉伊卡娃冬日遊樂園為例,展出期間吸引600萬人次,創造100億元觀光產值。在貨運業務及發展智慧綠能港口方面,第七貨櫃中心113年11月全面營運,可供4艘2.4萬TEU超大型貨櫃船同時靠泊,長期最大作業能量可達650TEU/年,並建置太陽能發電儲創能設施,預計115年完成,年減碳量可達5,060公噸。 因應貨櫃船舶大型化趨勢,持續推動貨櫃碼頭區位調整,第五貨櫃中心由萬海航運擴充經營79-81號碼頭,韓新遠洋(HMM)續租76-78號碼頭,擴大航商營運基地。應用並配合能源轉型政策,協助中油公司於洲際二期南側興建天然氣接收站,預計118年供氣營運,未來將持續打造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港務公司將持續透過擴大產業合作、智慧創新服務及建立溝通平台,擴增港區航商業者營運實力,鞏固高雄港貨櫃樞紐地位。 針對許智傑委員關切高雄港智慧港口發展,港務公司表示,將應用AI科技升級港口服務韌性,優先於高雄港推動船舶操航智慧示警及船舶影像監控,114年底前推廣至各國際商港,守護港口安全。李昆澤委員關切高雄港郵輪發展,請港務公司持續透過獎勵措施、觀光署透過國際行銷宣傳,提升高雄港郵輪人次,另因應船舶低碳燃料國際發展趨勢,請港務公司參考國際經驗,規劃港區發展空間及增設岸電設施。 為了解高雄港郵輪業務發展,交通委員會同時至高雄港旅運中心現勘,港務公司表示,高雄港是南台灣重要國際郵輪母港,今(114)年高雄港國際郵輪預報為69艘次,旅客人次預估近10.6萬人次,包含歌詩達郵輪、挪威郵輪等,預期可超越113年表現。港務公司將持續與觀光署合作,透過國際行銷及多項優惠措施方案,吸引郵輪業者靠泊高雄港,而高雄旅運中心為郵輪母港重要地標,兼具旅運、商務及親水遊憩多功能之智慧化大樓,可同時服務2艘郵輪靠泊,為提供旅客舒適便捷的通關環境,已將登船廊道延伸125公尺至18號碼頭,業於今年1月21日正式啟用,並積極推動旅運大樓招商,商業空間目前由澎坊公司及承億酒店進駐提供免稅品購物及餐飲服務,辦公大樓除港務公司進駐外,10樓已由遠傳電信公司進駐,4樓至7樓將配合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及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招商引進科技及金融相關產業進駐,帶動高雄產業競爭力。 交通部林國顯次長表示,高雄港為臺灣第一大國際商港,貨櫃裝卸量為全球前20名,因應船舶大型化及海運綠能減碳的國際趨勢,已督責港務公司持續推動各項港埠建設及積極辦理各項招商業務,並已要求港務公司應掌握國際海運發展趨勢,積極推動各項港埠智慧化工作,提升港口服務韌性,並落實港區各項減碳工作,以2030碳中和50%,2050年碳中和為目標,打造智慧、綠色、永續的港口。

Read More

PORSEC 2025盛大舉辦 各國專家齊聚海大盼透過遙測科技實踐永續

海洋大學舉辦第16屆泛海洋遙測研討會於4月23日舉辦開幕式。(海大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為促進全球海洋與大氣觀測科技的交流與合作,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於4月22日至26日盛大舉辦第16屆泛海洋遙測研討會(16th Pan Ocean Remote Sensing Conference, PORSEC 2025),並於4月23日上午辦理開幕式。本屆主題為「透過海洋觀測實現氣候變遷下的永續發展」,現場聚集超過160位來自義大利、德國、美國、韓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學者、學生及產業專家,共同探討遙測與地理空間科技的最新應用與研究,展現臺灣在遙測領域的重要角色及海大長年深耕海洋科學教育與研究的成果。 PORSEC 為兩年一度的重要國際研討會,致力於建構跨領域的合作平台,促進學術交流與產業連結。本屆由海大環漁系主辦,特別邀請多位國際重量級講者分享新研究成果與應用實務:北海道大學江淵直人教授演講有關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空載微波輻射計AMSR系列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北海道大學齊藤誠一教授分享利用衛星資料選擇最適水產養殖場址的新方法;韓國 TelePIX 公司Young-Je Park 博士分享講述衛星資料監測沿海海洋問題;美國西北研究協會Gad Levy博士分享PORSEC的經驗;國家太空中心(TASA)郭添全副主任介紹臺灣在光學與微波遙測領域的發展;臺灣太空科學聯盟(TSU)主席葉永烜教授則聚焦在太空遙測監測對於沿海與海洋生態系統的需求探討。 許泰文校長於開幕致詞時感謝PORSEC官方科學委員會的邀請與信任,並強調海大自1953年創校以來,長期致力於海洋科學與工程教育與研究,並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近年來,透過跨領域教學與創新研究,培育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並積極推動離岸風電、智慧船舶、人工智慧應用及海洋保育等關鍵領域。此外,海大也持續打造綠色校園,於2025年 QS 世界大學永續發展排名中獲得全國第12名,展現永續行動的具體成效。 PORSEC官方科學委員會主席Dr. Gad Levy感謝海大的合作籌辦,並期望促進全球太空科學合作,推動海洋遙測創新與發展。本次研討會將成為跨領域對話與知識交流的重要樞紐,也是一個展示科技成果、促進國際合作的絕佳機會。海大李明安副校長做為本次PORSEC官方科學委員會的代理主席表示對此次合作深感榮幸,並感謝辛勞的工作同仁。 PORSEC 2025 研討會共安排 11 場次、14 個主題分享,涵蓋當代海洋遙測科技的研究與實務發展,包含AI及藍碳的相關應用。學術論文的發表除了口頭報告還有壁報展示。並透過第十屆 PORSEC 能力培訓課程的專業訓練,提供年輕科學家和學生學習透過遙測技術來觀測海洋和大氣系統的實作機會。本次研討會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盛會,也是一個促進國際合作、強化永續行動力的契機,不僅是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也都派員與會,展現臺灣公私部門攜手推進科技與政策接軌的決心。

Read More

USTR擬議加徵港口費美本地港務AAPA亦表達異議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對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擬議加徵港口費,不但國際航運強烈反對,就連美國本地港務系統也表達異議。 美國港務局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rt Authorities,AAPA)指出,USTR突然加徵港口費用將為汽車貿易帶來前所未有的負擔。 美國港務局協會首席執行官卡裡·大衛斯(Cary Davis)聲明中指出,該項政策會推高運輸成本,減少經由美國貿易門戶的貨運量,並使得商品(特別是汽車)對美國普通消費者變得價格更為高昂。目前美國僅有一艘本土建造的PCTC,即2005年建造的4300CEU“Jean Anne”號。 此外,美國港務局協會還對USTR將於下(五)月19日對船岸起重機、貨櫃底盤和底盤部件徵收100%關稅進行聽證表示關切,據稱,政府需考慮到美國並無船岸起重機製造商這一現實情況。對船岸起重機加徵高額關稅,在國內外均無價格合理替代品可供選擇的情況下,這相當於對港口發展加徵高額稅負,嚴重威脅到美國擴大貨物運輸的能力。 據瞭解,美國港務局協會成立於1912年,是一個代表西半球超過130個港口管理機構的貿易協會,包括美國、加拿大、加勒比海地區和拉丁美洲的港口,其主要職責是代表美國公共海港進行行業管理和服務,旨在保障港口高效營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核心職能包括以下六點: 一是代表與協調-AAPA作為美國公共海港的官方代表機構,負責與聯邦政府、州政府、行業協會、軍隊及海關等多部門協調合作,推動港口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二是糾紛調解與政策宣導-當港口營運中出現勞資糾紛(如國際碼頭與倉庫工會的合同爭議)時,APPA會督促政府指派聯邦調解員介入處理,以維護港口運營秩序。 三是行業規範與標準制定-參與制定港口營運的規範和標準,涵蓋航道疏浚、港口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確保港口運營符合國家及國際要求。 四是促進貿易與投資-通過組織行業展會、投資洽談會等活動,推動中美在貿易、運輸、投資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美國港口的國際競爭力。 五是資訊共用與資源整合-為會員企業提供資訊共用平臺,協助其獲取政策動態、市場趨勢等資源,促進會員間的協同發展。 六是維護成員權益-代表港口企業向政府反映訴求,爭取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時監督政府行為對港口運營的影響。

Read More

國光生技鼠亂 未涉及上市產品

  國光生技遭爆鼠亂,衛福部長邱泰源23日受訪表示,食藥署第一時間已前往稽查。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國光生技傳鼠亂嚴重汙染實驗室,恐影響疫苗品質,衛福部長邱泰源23日指出,食藥署第一時間已前往稽查,若違反GMP規定,可裁處新台幣3萬元到200萬元;食藥署說,經初步掌握,雖無涉疫苗品質與安全,仍發現有數項缺失,將移請地方政府衛生局處辦,並責令廠方應於1週內提交改正報告 有媒體報導指出,接獲內部吹哨者爆料,指去年7月底,1名負責研發流感疫苗的女員工,因為遇到颱風假,竟違規將120隻白老鼠放在實驗室3天,導致老鼠的屎尿、毛屑汙染實驗室,甚至發出惡臭,極可能造成疫苗變質,但主管得知後並未向上通報,也未要求消毒或懲處,連帶讓國人施打疫苗的風險大幅提高。 對此,邱泰源23日赴立院於備詢會前表示,食藥署已派員前往稽查,將從嚴了解真正情況為何,若真有違反藥品優良製造規範(GMP)部分,依藥事法規定,會裁處嚴重違反GMP藥廠新台幣3萬元到200萬元。 食藥署指出,當天上午已派員赴國光生技公司進行查核,初步掌握輿情所指實驗室為研發部門(RD)使用,未涉與上市產品有關的生產及品管作業。所有國光的流感疫苗都經11項檢驗合格後才放行供民眾接種。 然而,雖廠內製造疫苗產品(含生產、檢驗、儲存)皆未於該涉案區域執行,無涉疫苗品質與安全,仍發現有數項缺失涉違反藥事法第57條,將移請地方政府衛生局處辦。 食藥署表示,相關缺失包含實驗動物之接收管理程序不完善等,現場已責令廠方應於1週內提交改正報告,後續將再赴廠確認改善落實性。

Read More

〈中華文薈〉關於姚時晴「詩,餘」系列

■姚時晴 約莫在2004年,我開始嘗試「不分行」的詩作書寫。在這之前,我也曾在《曬乾愛情的味道》(2000年)裡寫過不分行的創作形式,但僅是少數。大量書寫不分行詩作則啟於2004年。當時我正處於生命情境的低潮時期,經常在疲憊不堪的工作勞累空擋隨手潦草寫下一些靈光乍現的生活感悟與懷想,由於時間被緊密壓縮,所以這些記錄便自然而然多以如行草般不分行形式呈現。但直到2006年我才有時間回頭整理這些隨手記下的創作筆記,並且真正大量以「不分行,只分段」的形式創作詩歌。後來,這些「不分行,只分段」的創作首批被收錄在2007年的《閱讀時差》一書裡。 瘂弦曾說:散文詩絕非散文與詩的雞尾酒,而是藉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羅青則認為不如以「分段詩」的名義,來區隔西方波特萊爾以降散文詩概念的混淆。而也就是在整理《閱讀時差》的過程,我不禁思索起「不分行,只分段詩歌」的另一種更簡約,更具音韻律動呈現的可能性。這個想法的發想是來自我對不分行詩作通常直接被粗糙界定為散文詩的叛逆和質疑,因著這個質疑的念頭,我想嘗試找到一種詩歌呈現方式,那就是詩作表面上雖以不分行形式呈現,但一旦去除標點符號,拉開句式後再度分行,他們依舊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分行詩作,且沒有被任何散文贅詞稀釋掉詩質內的凝鍊精純,靈動轉折跳躍和樂韻節奏的鏗鏘明亮(這些關乎節奏的細節也包括頓號、逗號、句號在語速上產生的節奏快慢和拍速); 進而能跳脫某種所謂「常見」散文詩式的情節營造和敘述性格,以及散文詩似是散文與詩彼此嫁接分娩的兩棲物種之刻板扁平印象。這時,我想起了古典文學裡的「詞」——這個在古典文學的歸類中,形式上最接近現代詩長短不一樣貌的文類。 我個人對詞的興趣一向高於詩,尤其偏愛宋詞。在上述的實驗心和對詞的熱愛裡,我開始大量閱讀關於宋詞的文本和論述。爾後因「詞」此一文類而啟發想像,參考詞牌樣貌書寫創意延伸的詩詞形式。在2016年詩集《我們》一書中,我首次大量整理這些試驗作品,先整理了44首發表。當時我暱稱這些詩為「倚聲詩」,後來因覺得「倚聲詩」三字有些拗口並希望這些詩作能更具開放性與延展性,便正式命名為「詩,餘」系列。「詩,餘」系列也可算是對「詞」的模擬書寫,變革創作,以及逆襲反叛的可能性。當然,更是對古典詩詞的致敬。 《詩,餘》是我的第五本詩集,《詩,餘》總共收錄100首詩,是我對宋詞致敬的一本詩集。開篇首句〈風景(路過)〉便是模擬〈十六字令〉的字數韻律而寫,整本詩集內的詩最短16字,最長不超過240字,並分成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四種句式。 詞牌的種類繁多(《詞律》共收660調,1180餘體。《詞譜》則列826調,2306體),但常用的詞牌中最短的〈十六字令〉共16字,最長的〈鶯啼序〉240字。從小令到慢詞,從單調、雙調、三疊到四疊。其語言格律的要求,包括字數、字句、平仄、押韻、對仗等語言和語音上的「精密細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古典詩詞中對每一個用字遣詞的細膩與謹慎。對我而言,這便是對語言最誠摯的尊重和「借用」。 當然,語言經過無數時代的淘洗、化約、變革和擴展,古典格律中的語言規範許多時候其實並無法完全套用在當代的中文詩語言創作中。但其中許多關於對語言和語音精密計算的概念則永遠通行不變。在閱讀這些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每每讓我不禁讚嘆其精準且細緻的語言表現。 如同我在詩集《我們》的後記中所言:「這是一趟有趣的語言朝聖之旅,也是追尋語言美學的不歸路。所有語言行旅中所見、所聞、所思,都將會是讓我繼續探索語言內裡的動力。因為探索而深感的不足,因為對語言無法歇止的愛情,也因為遠方鼓聲隱隱的招喚,所以得繼續邁開腳步,繼續往下一座城市前進」。希望,「詩,餘」這一系列對詩詞的實驗結果能接近自己對詩的核心想望,而對詩的純真信仰也將繼續驅動著自己不斷往前,經歷與試探。 姚時晴「詩,餘」系列作品: 風景(路過)   你。路過別人的風景。我留下,自己的眼睛。 海老屋(聽海)   夏日的牛角灣,滿佈根鬚,沿肉質的沙灘,緩慢攀緣單葉互生的碎波浪。 我們側耳傾聽,夜的單曲。耳蝸終日瘦小棲居著,海的鈷藍藤蔓。   神之(瑕疵)   拆開夜的零件,將月的螺絲抽出。不規則的時間,組裝成菱形的,日子的積木。 我的詩,這微小,曾經失傳的技藝。是神窯燒我的靈魂過程,殘留的瑕疵。   金牛兒的(夏劑)   夏的劑量越來越重,蟬卻夢見自己將活過冬天。 如何嘶鳴而不沙啞著自己的夢,拉長一輩子的歌聲,獨自唱響寂靜的山林?   詩意(黑蕾絲)   我想像字裡行間疏落的音節,在語言皙白的頸後鏤空。黑色蕾絲般,裸露出文字的背。 每首詩是如此性感,如同語言一向不適宜多穿。   白瓷燒(齒痕)   咬你,用白瓷窯燒的乳牙。讓你微微疼痛,卻不留下任何傷口。 從此,你的肌膚,有了兩道雪白刮滑的齒痕,冰涼且帶著冬季蝕牙的甜。   豹皮(為你讀詩)   你正讀著我為你寫的詩?咀嚼一個聲音,像咀嚼一種騰躍的姿勢。或聆聽,風掠過灌木叢的雷鳴,閃電千萬株花開的樹。傳入耳膜,是鼓錘敲擊這詩的獸皮,豹紋身過的,繃緊整座森林。   冬日濕地(遺神)   薄光步行其間,連神都輕聲細語的六月。時間被記憶的犬齒咬碎,散落灘地,時針與秒針的餅乾屑。 我多麼想安靜,在此度過每個慵懶的下午。像隻蟻,緩緩搬動時光的碎屑。如同海,日夜不斷推移每顆沙粒。   雨夜(臨檢愛)   雨在窗外疾走。夜奔馳而去。你的聲音存在已久,只等待一個手勢將它敲響。快步踩過我的枕頭,每條溪流都有酒駕的魚游過,在最深邃的夢境被愛臨檢。 其實我常想起你,雖然我不再對你說黝黑的話。但總在雨滴敲擊夜的屋簷傾刻,在夢裡,提早為你下完整座海洋。   驚蟄(頓悟)   隱身古卷之中,臨習歷史的皴法。 整個唐朝的巷弄,願為一襲水墨色的袈裟出家。 三月,有人尚在書齋找尋佛的蹤跡。蜉蝣卻早在雷聲,聽出春,緘默的玄機。   憶(安徒生的魚)   寄給你的風景慢了幾個色階。在你草木蕭索的視網膜,我為你,遞來去歲的珊瑚礁,夏日的音樂祭,修剪成一隻貓的自己。蹲踞屋瓦,舔舐帶腥味的回憶。 你在時間的冰櫃凍結鯨豚,雪白一座島嶼的海岸線。那些凍結的濤浪,形成奇險的青春。斷崖般,讓日子驚嘆卻難以攀登。 曾有船隻在巷口出現,左右我的路,讓雙腳不知不覺長出了尾鰭。   白貓(豢養愛情)   發現,所有豢養愛情的語言都無濟於事。再美的訴說,也無法消除空無的事實。當我想起你,它在屋簷徘徊靈巧躍過我的詩。用口舔淨殘餘的魚骨或魚骨中殘餘的海,的澎湃。不假思索的愛便輕易溜滑下來。落入碗盤或漁網,掙扎著刺與情感。 我嘗試垂釣浪潮,讓澎湃湧入空寂的心房,在心房注入盈滿的月亮。滿潮的,不是西海岸,而是我的左胸膛。 但再美的訴說,也無法掩飾空無的事實。一隻貓,叼走一些憂愁,自我的胸口,離去。   鬼未(愛情花)   你以一朵花的姿態,再次經歷另一種死(或存在)。游移。在人的遺憾和神的蒼涼。 (含苞,盛開,枯萎……凋落。凋落,其實是開啟另一種復活) 與其成就神祇的孤獨,你寧願幻化一株鬼魅的植物。招喚群蜂飛舞,勒令粉蝶迷途。讓戀人依循香味覓尋輪迴的千萬次結界。 風日夜,臨摹佝僂的老樹,月光浸染絲絨藍潟湖。愛深澀如詩,反覆複製一個半形字。   梅說(另一盞燈)   在另一盞燈裡行走,我體內的螢火蟲,棲匿著十三季的月晷。 花苞微量綻放,這是上弦月在墨林安靜,燃放水煙霧。 麝香,楓糖,藍莓,冰片,蒙面的殺手。霧正沁寒撥快我,像指針撥快一台廢棄銹綠的古鐘。 山的耳語,蜜蜂的酒話,時間的小塵灰,花萼內部隱隱爆裂的火焰。夜梟鎮夜即席翻譯,那些關於,未曾挽留的夏日與來不及儲藏釀製的璀璨。   避雨(蝶蛹)   蝴蝶暫時停留瞳孔,虹膜分娩出蟲卵。比鍵盤更容易震盪的,琴槌、馬林巴、共鳴管。比迷迭香更接近盛放的,萼片、蜜腺和孢子囊,正裹覆蛹繭,羽化嶄新的花園。 柔嫩而斑斕的翅膀,拋光風的粗礫面,並將繽紛飛舞的秋日,闃寂無聲,默默嵌入妳的眼。 突然……被某個字音瞬間扎裂的寧靜,有針尖的雨滴,開始,滴漏亞麻層層縫紉的闊葉林,滲透滿佈烏雲的紙張。 妳該學會斂翅,在一場詞語即將滂沱的大雨,棲身輕音節的枝幹,躲避愛情。 姚時晴簡介 姚時晴,現為台灣《創世紀詩雜誌》執行主編和《中華日報》專欄作家。著有《曬乾愛情的味道》、《複寫城牆》、《閱讀時差》、《我們》、主編《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

Read More

9旬嬤置換膝關節 能深蹲遶境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長年務農的91歲阿嬤,雙膝關節嚴重退化,去年底開始痛到幾乎不能走,每週都到診所打止痛針,卻都沒有效果,每天痛到唉唉叫,由於她罹患3高還心律不整,擔心手術有風險,家人起初不願意讓她置換人工膝關節,後來醫師會同其他科別先治療心臟問題,評估後確認穩定再進行手術,在白沙屯媽祖遶境前,阿嬤回診檢查,恢復狀況良好,不僅能自在走路,還能輕鬆深蹲,更能參加媽祖遶境。 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表示,陳姓阿嬤雙膝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屬於軟骨已經完全磨損,疼痛難耐的第4期,右腳膝蓋變形23度、左腳變形16度,雙膝變形到平時走路內八字、且疼痛難以忍受,每週打止痛針至少兩次還是受不了,才決定到門診進一步檢查治療。 王芳英指出,檢查後阿嬤需置換人工關節,但她心肺功能不好、心律不整,因此建議到心臟科、胸腔內科先治療,治療一段時間後,二度評估是否適合手術,確認穩定無虞,最後麻醉科評估沒問題後置換人工關節。 王芳英說,手術一次2個多小時,考慮到患者體力,因此先置換右腳,等患者恢復體力、能下床走路,隔兩天再置換左腳。阿嬤雙腳已能打直,在他的指導下,術後兩天後已能爬樓梯復健。 阿嬤說,開刀後走路不再卡卡,現在已能到鄰居家串門子,如果要跟家人一起參加媽祖遶境,也能放心自己走,完全不用擔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