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推慢病與幼兒專責計畫

「2025 HBSC年會暨健康照護產業的韌性發展與策略轉型國際研討會」昨日登場,共有來自日本等國醫學中心與醫學大學教授,與國內產官學界教授進行交流。(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24日出席衛福部台中醫院國際研討會時,針對政府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挑戰,提出透過慢性病888計畫與癌症篩檢與治療,以及幼兒專責制度的建立兩大利器,希望讓長者都能健康在地老化,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發育、疫苗接種獲得協助與照顧,讓台灣醫療更具韌性。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左3)昨日出席研討會,提出透過慢性病888計畫與癌症篩檢與治療,以及幼兒專責制度的建立兩大利器。(記者陳金龍攝) 林靜儀也提到新冠疫情之後,全球都發生護理師離職或學成後未進入職場的困境,所以改善並提供護理人員良好的職場環境,讓醫院管理更友善且彈性,是政府此刻責無旁貸的任務。 台中醫院院長黃元德也以經營醫院的經驗,分享台中醫院除了配合國家政策,幫辛苦的護理人員調薪3%之外,也積極透過資訊化改善,讓護理人員除了臨床工作之外的文書工作,並且設立托嬰中心照顧員工與鄰近社區鄰居的幼兒,就是要讓護理人員可以安心上班、準時下班、減少過多文書工作,在繁忙工作之外也能照顧家庭,讓護理人員可以擁有幸福職場的感受,願意繼續在醫院為台灣醫療共同努力。 台中醫院慶祝建院130年昨日與社團法人台灣健康產業平衡計分卡管理協會年會,共同舉辦「健康照護產業的韌性發展與策略轉型國際研討會」,為130年系列研討會揭開序幕,期待透過國際研討會精彩專題演講、國際醫界菁英的經驗傳承、及醫療院所的踴躍參與,精進醫院醫療品質與教學研究,讓台灣醫界朝向優質的全人醫療邁進。 台中醫院建院130週年系列研討會、HBSC年會暨健康照護產業的韌性發展與策略轉型國際研討會,昨日邀請來自日本、非洲迦納等國醫學中心與醫學大學教授,與國內產官學界教授進行交流,包括衛生福利部次長林靜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林名男副執行長、以及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邱惠慈都共同與會。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日輓歌

微熱山巒 文/柏森 畫/簡昌達 坐在河畔,夏季來得很模糊,身體仍然發冷不過已經感覺到溫度在填滿色澤。我依舊,坐在河畔把杜普蕾的艾爾加輕輕觸過,只有樂音沒有語言的姿態,似乎察覺遠比具象一股感受來得引人入勝。 這是發愁的大提琴協奏曲。 跳躍的關聯詞,爆發力,近於纏綿。 我會想起他的大提琴聲,漸以一種擁抱的姿態,守著那把琴。奇妙的是,在睡夢裡,那樣迸發有力的聲線震盪在腦海,時間走得並不真的很快,有那麼個偶爾我能想像,其實拉琴用盡全力也表達出三分之二的情感,剩下那部分是一個人的真空。 然而演奏的過程中,每每閱讀那些模糊的黑白影像,卻又感覺杜普蕾幾乎是為音樂而生。 翩翩起舞,充滿希望。在影像內殆弱的線條和顆粒讓模糊變得無法自拔,和樂音融化在一起。 我難以分辨,是誰正在演奏著誰,如果這其中都具有意識,我是否也是正在被演奏著的。 他到底為什麼這麼悲傷,我實在無法形容這是用生命在詮釋的樂譜,顯然這已完全難以掌握,但他如何能、又怎麼能?河水變幻安靜,反常的波光,掠動著,毫無人行經過的午後,刻意留下大提琴聲,嗡嗡作響,迴盪在橋墩、我與這悠長且自容的河流。 弦摩擦弦摩擦不斷意識,想像降下的雨水和張裂的影子與光線交錯之刻,沉音奮力遊走的抵抗,那些種種隱喻,或是,淚倏忽熱烈。杜普蕾拉琴時會想像嗎。偶爾,那獨一無二的音律緩緩來到,撥奏時,輓歌靜靜守候河畔,自傷的夏日稀奇地舒暢懦弱的身軀。

Read More

〈中華學園〉難忘好滋味

台南市學甲國小四年乙班  ◎陳弘勉 台南的美食繁多有如天上星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美食之都」, 舉凡:牛肉湯、虱目魚、棺材板、擔仔麵……,樣樣鮮美可口,讓人情不自禁聞香下馬、嘖嘖讚嘆哩! 虱目魚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好滋味,更是家鄉--學甲區頗富盛名的特產。處理後的魚肚完全無刺,可以乾煎也可以煮湯,肉質細嫩,新鮮多汁,湯頭甘甜,以蒜頭酥和薑絲來提味,保留原始的鮮甜香氣,看到的人會食指大動,吃過的都回味無窮,一嘗就停不下來,怎麼吃都不會膩,來一碗營養百分百的魚湯或魚粥,保證讓你整天活力滿滿呢! 「棺材板」也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在一次米其林的散步走讀活動中,導覽老師介紹了這個名稱,讓我備感震撼而念念不忘。它先以雞肉、花枝及多種蔬菜調味,再以牛奶勾芡後,放入炸過而掏空的厚吐司酥盒內,蓋上吐司蓋,模樣有如迷你棺材,因此有這特殊稱號。外皮金黃酥脆,餡料豐富濃郁,獨特造型教人驚豔,絕佳風味令人垂涎,趁熱咬一口吐司蓋,外酥裡嫩不油膩,搭配餡湯料,嗯,真是雙重好滋味,幸福感油然而生啊! 這些都是台南的特色風味,也是屬於我的記憶,讓人感受到家的親切與溫暖,我會繼續書寫家鄉美食回憶錄。誠摯歡迎您來府城走走、嘗嘗唷!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冬天裡的「黃昏戀」

■周夢蝶 天冷了,起霧了,街上的路燈也亮了,一幅老眼昏花,睡意朦朧的樣子。我蜷伏在家裡,腳手涼了,光線暗了,不得不放下手上再也看不清楚字跡的書本,按下開關,電燈亮了,室內瞬間燈火通明,溫暖如春。 還用說嗎?黃昏來了。 我不喜歡冬天,但我喜歡冬天的黃昏。因為冬天的黃昏相對而言很短暫,黃昏到了,意味著我們很快便能擁抱夜晚,那是與白天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世界。而不像夏天,夏天的黃昏雖然看上去更加光彩和浪漫,然而,太陽遲遲不肯下山,星星遲遲不來上班,整個過程,實在緩慢。哪如冬天這般,來得毅然決然,不願拖泥帶水,天,說黑就黑了;火,說燃就燃了,直抵溫暖,從不纏綿。 都說晴天適合見面,雨天適合思念,那麼冬天呢?我想,冬天裡的「黃昏戀」,更適合圍爐煮茶,又或者把酒言歡。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蒿山雪。」唐代「苦吟詩人」孟郊寫過名叫〈洛橋晚望〉的詩,意思是說天津橋下,河面結冰,洛陽城裡,行人稀少,也許是寒潮來襲,大家夥不出門了。此時我們的孟大詩人站立橋上,環顧四周,心裡想著白雪之上,頭頂一輪明月皎潔,那個歡喜,美滋滋的,給壺熱酒也不換。 「詩囚」孟郊與賈島齊名,並稱「郊寒島瘦」,不知他在「洛橋晚望」時,是不是想起了他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後來的宋代詞人蘇軾讀到這詩時,曾經稱讚道:「詩從肺腑出,動輒愁肺腑。」 天地嚴寒,山川寂寥,應是到了遊子歸家的時刻了,然而卻有人走在天地間,飄在風雪中,全然忘了「黃昏戀」。宋代詩人釋曇瑩作為一個行腳僧,他或許沒有看到孟郊的「樓閣閑」和「蒿山雪」,但他目睹了「冰初結」和「人行絕」,所以他在〈頌古二首·其一〉中寫道:「溪山盡處夕陽斜,溪上冬風雪滿沙。便是江南舊行路,和煙隔水見梅華。」 好一幅「黃昏晴雪風梅圖」,我想這樣的絕美景色,恐怕只有江南才有吧,而且只能出現在清寒而瑰麗的江南冬天。然而,如果我們不似釋曇瑩那樣有著苦行的限辛,心地的高潔,我們又怎能見到寒風凜冽下的夕陽晚霞與白雪流水呢? 一直在雲遊,永遠在路上,這人世間的萬裡歸途,又有多少人能一路走來且百折不撓,歷盡磨難卻義無反顧? 實在做不到,那就喝酒吧,這點小事誰不會?如果邀約朋友歡聚,而且每人只能一個,那我首選唐代詩人白居易先生,如何?至於他叫不叫上他的朋友劉十九,那我管不著。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寫得多麼親切自然,真是低調奢華有內涵。哪像李白那傢伙,動輒便如杜甫同學在〈飲中八仙歌〉中所說的那樣:「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是的啊,在這寒冷的冬日,若能與三五好友,甚至只是二三知己歡聚一堂,開個小灶、點個小火、喝個小酒,沒醉談天說地,全當放屁;醉了各自回家,各找各媽,該是何等的溫暖與愜意啊! 煙火盛處,人間安暖。再不濟,獨自一人,端坐窗前,捧一杯熱茶,讀一本好書,在這茶香與墨香的交織中忘卻塵世的喧囂與生活的煩惱,豈不快哉?豈不美妙? 「留著你隔夜的吻,感覺不到你有多真,想你天色已黃昏,臉上還有淚痕……」假如這些,不是歌手王菲那樣〈容易受傷的女人〉,而都是發生在冬日黃昏裡的事情,那就再好不過了。那樣家人閑坐,燈火可親,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富有詩意的黃昏和充滿希望的黎明…… 在這之後,告訴自己:「遇見、獲得、失去、成長、釋懷、完結。我與舊事歸於盡,來年依舊迎花開。」

Read More

達文西單孔手術 精準除攝護腺癌

中榮23日引進達文西單孔SP系統,並於裝機及測試後隨即於晚間完成該系統在台上市後全台首例手術。(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美國前總統拜登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引起全球高度關注,攝護腺癌也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台中榮總23日引進達文西單孔SP系統,並於裝機及測試後隨即於晚間10時完成該系統在台上市後全台首例手術,為攝護腺癌患者切除攝護腺,開創台灣微創泌尿手術新紀元,提供病患更低侵入性、更快速康復的治療選項,也彰顯台灣醫療對高階手術技術的掌握,與國際技術同步。 台中榮總導入的達文西單孔SP系統是最新一代的機器人手術平台,與過去多孔系統不同,僅需1個約2.5至3公分的切口,即可同時操作多支可彎曲的手術器械與3D高解析度內視鏡,全部透過單1套管進入體內。實現高精度、高靈活度與低侵入性的手術環境,大幅減少手術創傷、加快恢復、降低術後疼痛,術後傷口幾乎隱形。 台中榮總泌尿醫學部泌尿腫瘤科主任楊晨洸表示,達文西單孔SP系統具備的360度轉動鏡頭,提高手術視野靈活性;手術器械從8公厘縮小到6公厘且有更多活動關節,讓醫師在狹小骨盆腔內操作更加順暢。對需要精細切除、保留神經與功能的攝護腺癌手術,提供極大助力。相較傳統腹腔鏡或達文西多孔手術,達文西SP手術具備3大優勢。 不過使用達文西單孔SP系統仍須因「病」制宜,楊晨洸解釋,目前主要先應用於第1期的攝護腺癌及腎臟癌。攝護腺癌尚須考慮攝護腺大小,腎臟癌則需評估腫瘤位置和大小,醫療團隊將全盤評估病況,建議病患最有利的達文西手術方式。 台中榮總23、24日以達文西單孔SP系統,為64歲陳先生和71歲謝先生完成攝護腺切除手術,兩人分別罹患低惡性度和中等惡性程度的第1期攝護腺癌,由他院轉介至中榮。楊晨洸說,考量陳先生務農,選擇以單孔SP系統進行全腹膜外攝護腺根除術,避免穿透腹膜以完整移除腫瘤,減少腹腔損傷,加速恢復,住院時間比多孔系統縮短約5成;謝先生則接受攝護腺根除與淋巴清除手術,單孔SP系統靈活的器械與更佳的手術角度,有助術後恢復。 目前全球已有多家醫學中心引進達文西單孔SP系統,用於泌尿科、婦科、耳鼻喉科、一般外科、乳房外科、胸腔外科及大腸直腸科等領域,今年通過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期許可後上市,台中榮總於5月23日完成裝機與測試作業。 台中榮總達文西手術中心執行長周佳滿表示,台中榮總率先導入達文西單孔SP系統,展現在智慧醫療與高階微創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未來將持續推動創新醫療技術,精進外科醫療品質,造福更多病患。

Read More

港醫職傷診治一條龍 突破2千例

小港醫院推動「職業傷病診治重建一條龍照護計畫」,讓職業災害勞工個案獲完善照護,不再有後顧之憂。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小港醫院自2022年推動「職業傷病診治重建一條龍照護計畫」,強調急性醫療處置與長期功能復原的無縫銜接,日昨突破2000例里程碑,象徵港醫在洪志興院長帶領下,持續深耕「職業傷病診治與職災職能復健雙認可專責醫院」角色,實踐「不漏接、要即時」的職災照護承諾。 小港醫院協助處理的第2,000位職業災害勞工個案,係高雄市40歲羅姓男子,為船舶裝卸公司之起重機操作員,長期於港區碼頭執行高強度的貨櫃吊運工作;日前清晨大夜班結束後,從起重機樓梯下行時不慎踩空跌落,導致左腳踝扭傷,經X光確診為左側腓骨幹閉鎖性骨折合併踝部韌帶扭傷,隨即接受手術治療並住院觀察。 院方指出,透過「職業傷病診治重建一條龍照護計畫」的執行,患者住院期間即由港醫職業醫學照護團隊介入,協助處理診斷、醫療、職能復健與勞保申請等全方位需求,讓勞工專心養傷、無後顧之憂。 小港醫院自2022年推動「職業傷病診治重建一條龍照護計畫」成功建立從急診、住院、手術到職能復健與復工銜接的整合性服務流程,強調跨科團隊合作與人本關懷,建立「從現場到職場」的完整照護模式;不僅協助勞工傷後重返職場,也陪伴企業與產業降低職災風險與人力流失。 洪志興院長表示,每一位職災勞工背後都有一個家庭等待他康復回家,我們的責任,就是讓這份照護來得即時,也來得溫暖。」院長更強調,職災照護不能只是治療,更應是制度性的守護。

Read More

打球昏倒 球友救護員聯手救回

翁壽良醫師為患者進行植入式去顫器手術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43歲男子日前打籃球時,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當場無呼吸心跳,經消防員施行CPR,使用AED電擊及施打強心劑急救,救回一命。嘉市陽明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翁壽良說,此情形可能是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屬於心律不整,建議民眾若有心悸症狀,應就醫檢查治療。 該男子22日傍晚六點多,在嘉市大同國小籃球場打籃球時,突然昏倒,出現瀕死式呼吸,救護人員到場後,評估患者OHCA,由於現場2名球友表達具初級救護技術員T1證照,救護員請兩人實施CPR,救護員則給予電擊等相關處置,當要給予強心劑藥物時,患者恢復自發性循環,立即將患者就近送往嘉義基督教醫院急救。患者24日已意識清醒,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 消防局說,許多研究報告指如果病患倒下(無呼吸心跳﹚卻沒即時CPR,存活率每分鐘下降7%到10%;如果即時CPR,每分鐘存活率下降率減半。 翁壽良說,一般4、50歲男性平時未有其他疾病,卻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可能是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屬於心律不整,沒有經過醫院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早期發現。 翁壽良說,患者若有心律不整,發作時通常病情嚴重,易危及生命,即時施行CPR及AED電擊急救,能提高存活率。送到醫院治療後,若血管沒問題,可透過植入式去顫器手術治療。 翁壽良提醒,心律不整雖不易檢查發現,不過發作前常有心悸症狀,民眾若發覺有心悸情形,應盡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Read More

預防中風 從飲食作習做起

  王新民理事長呼籲大家應掌握及重視腦中風的正確觀念。 (台灣中風健康照護協會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已診治過近萬名腦中風患者的台灣中風健康照護協會理事長王新民醫師表示,比起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腦中風對家庭的影響更巨大,他呼籲大家除了要重視如何預防中風,在腦中風後更要找到正確並根據患者個別狀況的治療方式,不要輕易放棄,只要掌握腦中風的正確觀念,預防中風就能和施打流感疫苗一樣簡單。 由於自己父親也曾經中風,王新民醫師對中風患者家屬的苦最能感同身受,並透過台灣中風健康照護協會推廣腦中風的相關知識。醫師王新民說,每天門診面對的是造成老年殘障失能最大主因的腦中風患者,患者年齡「從12歲到90歲」都有,患者的願望很簡單,就是生活能自理,不用再麻煩別人,能有尊嚴的活著,突如其來的中風讓這些患者的人生變了調。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國人每5人中就有1人死於心臟血管與腦血管相關疾病,且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加中。 台灣每年新增的中風患者近3萬人,若再加上2次、3次中風,患者數超過6萬人,這也代表著10餘萬家庭正在受到中風的摧殘。王新民建議,預防中風就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改善做起,保持少油、少糖、少鹽的健康飲食方式,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定期健康檢查、避免菸酒、減少壓力、勿過度勞累等,都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發生,尤其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或有家族病史高危險群,更應提前預防避免中風的發生,王新民醫師指出,台灣醫療相當先進,可透過保養血管的方式,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幫助血管抗氧化,阻止壞膽固醇囤積在血管壁,就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王新民也鼓勵中風患者及家屬,治療無黃金期的限制,最重要的是找到有經驗的醫師,根據患者狀況量身定制治療及復健方式。慈濟大學「實證腦中風預防與治療成效評值計畫」的研究報告,證明有效的複合式中風治療可突破治療黃金期限制。王新民也提醒,不少患者覺得症狀有所改善後不再持續治療或復健,甚至恢復不健康生活模式,結果導致再次中風,特別向患者和家屬喊話:「只要不放棄,奇蹟會發生」。

Read More

<醫師專欄>運動愛好者的小腿慢性運動疼痛

■林敬為 「醫師,我雙側小腿內側痛已經1年了,平常走路都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只要運動超過一定時間,疼痛感就會開始出現,讓我無法好好的打球。請問這是什麼問題?」一名陽光的大學生走進診間,一坐下來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然後一邊指出疼痛的位置大約在小腿下1/3處的內側面。 小腿周邊的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當然都有引起疼痛的可能。但一般而言,最常引起小腿慢性運動疼痛的原因主要有3種,包括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疲勞性骨折以及慢性腔室症候群。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成因不明,目前常見的解釋是因為運動造成脛骨周邊的骨膜發炎,導致脛骨下1/3處的內側面疼痛,通常運動過後的數小時至幾天內會緩解。此疾病常見於慢跑愛好者以及接受訓練的軍人身上。透過休息、冰敷以及訓練方式、強度以及頻率的調整,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脛骨承受了過多的負擔而造成細微骨折的情況發生;發生的原因多與運動及訓練強度的突然增加有關,因此常發生在軍人、跑者以及大學運動員身上。其疼痛位置與運動項目有關,跑步引起的疲勞性骨折多發生在脛骨中下段的內後側,此類骨折透過休息及低強度訓練,保護6-8週內即可恢復。而體操、籃球、排球等需要經常跳躍的運動,其疲勞性骨折則多發生在脛骨的前側處。此處的疲勞性骨折,保守治療的效果經常不佳,常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骨折處穩定癒合。 慢性腔室症候群則是因為運動時肌肉用力收縮,肌肉周邊血管被擠壓造成下肢的血流不足引起疼痛,其好發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的肌肉處,通常停止運動後的數分鐘內,疼痛就能獲得改善。多數的慢性腔室症候群患者,透過藥物、拉筋訓練、以及鞋子及步態的調整,都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少數患者則需要手術將肌肉的筋膜切開放鬆,降低肌肉內的壓力來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 對於熱愛運動的民眾來說,小腿慢性運動疼痛並不是一個很少見的情況。幸好大多數的症狀只要確認診斷,多能透過休息及運動方式調整來獲得良好的改善。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彩繪人生〉西港念真情 蔡采真推閱讀

西港區圖書館長蔡采真推廣閱讀也寫書,記錄西港在地故事。 (記者盧萍珊攝) 西港區圖書館長蔡采真積極推廣閱讀,也投入寫書行列,參與社區營造計畫同時,以自己所見、所聞陸續發表6本書,從社區發現的老故事、耆老收藏的老照片,都成為書中最動人的內容,樸實中見真情。 55歲的蔡采真公職生涯有32年都在西港區公所服務,從基層的民政課員開始做起,曾任人文、行政課長,秘書等職務,直到112年5月接任圖書館長。因為是西港在地人,對土地有感情,蔡采真自101年起投入社區營造計畫,只是社造成果要用甚麼方式呈現?思來想去以文字儲存更加有意義。 第一本《美味故事》以18名耆老為主,蔡采真與同事花費1年時間收集資料,寫出耆老們記憶中的美味,原來不是大魚大肉,而是逃難時飯糰中放了一個梅子,令人永生難忘。 隨後又有《遇見》、《老西港商號》、《胡麻ㄟ心情故事》、《100個微笑的臉》、《大家鬥陣來唱牛犁歌》發表。蔡采真說,先前幾本都與在地產業、人有關,113年寫的牛犁歌陣主要紀錄東竹林保安宮的牛犁歌,為能完整呈現藝陣,自己還會跟著出陣,學習牛犁歌等。 大專念的是化工系,與日後從事公務、寫書毫無相干,蔡采真表示,從沒想過寫書,還好學的是理科,有助邏輯思考、建構大綱,有時靈感一來振筆疾書,2到3天就可完成規畫的章節。 蔡采真因投入社造計畫開始以文字記錄西港的人文、產業,陸續發行多本書籍。 (記者盧萍珊攝) 從出書到現在已過了13年,蔡采真感嘆當年的耆老逐漸凋零,還好用文字記錄了西港及產業發展。在訪談長輩過程中,起初並不順利,老人家不願受訪,推說沒念書沒啥可分享,但深話匣子打開後還會主動補充說明,還好有耆老的幫忙,留下西港輝煌過去的紀錄。 蔡采真接任圖書館長後,與在地商家合作推出「來西港呷好覓、讀好冊」,吸引民眾踴躍參加,借書集點可享商家優惠,不僅打響商家知名度、提升借閱率、讀者也能看好書、享好康,成功行銷西港,帶動閱讀人潮。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