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嬤脊椎退化 套針矯正手術改善

阿嬤背痛腳痲,經醫師李孔嘉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獲得改善。(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60歲阿嬤有糖尿病,由於脊椎退化而背痛腳痲及身體側彎,產生長期腰痠背痛,經醫師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術後脊椎矯正,解除神經壓迫,改善背痛腳痲症狀。 阿嬤是金門人,身體側彎高達37度,神經壓迫嚴重,嘉義陽明醫院骨科醫師李孔嘉建議施行需要打10隻鋼釘的脊椎手術,但擔心她糖尿病控制不好,可能會有手術感染危險性,因此阿嬤對治療持猶豫態度。 日前,阿嬤跨海求診,骨科醫師李孔嘉,經施以「套針脊椎矯正手術」治療,不必用手術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阿嬤術後身體變得挺直,改善背痛腳麻,她非常高興選擇這樣安全簡單的手術方法。 李孔嘉說,很多脊椎患者,因受傷或退化有駝背、腰椎滑脫或退化性側彎等情形,除了會腰痠背痛,躺下睡覺時感到疼痛,甚至翻身都很困難,下床走路會軟腳、跌倒,若有神經壓迫,還會引起坐骨神經痛,下肢感到痠抽痛麻、無力。 醫師說,傳統手術因需打鋼釘,手術時間長,流很多血,還要穿鐵衣,住院多天,手術還有癱瘓風險,造成部分患者害怕手術而拖延治療,因而產生馬尾症候群,嚴重者甚至大小便失禁。 李孔嘉表示,「套針脊椎矯正手術」首先徒手做脊椎復位,先把退化或受傷而變形的脊椎矯正到一個接近正常的解剖狀態,然後利用獨特套針在X光透視機底下,把套針伸到病變的地方,用加壓灌漿的方式把椎體及椎間盤再次撐開復位,進一步利用椎體間骨水泥固定術,強化復位後的脊椎,如此脊椎就會得到穩定,不再變形。 若是骨質疏鬆病人,灌入骨水泥後不易再產生壓迫性骨折,整個脊椎強化穩定後可減輕下背疼痛,復位後,神經得到間接減壓,因而大部分的人不用再做椎板切除術,或是做椎間盤切除術。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成大台南粉紅點 支持多元性別

第十一屆「台南粉紅點」透過輕鬆有趣的活動內容,將性別平等理念深植校園。(成大提供) 成大性別友善社團「TO.拉酷社」、成大學生會性平小組日前共同舉辦第11屆台南粉紅點活動,請來BUTTER RIOT、Mua Gang、成大爵士樂社、嚴鈞、芮鯊、喜劇演員瑞恩及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胡郁盈老師等人帶來精彩的演出與短講,透過輕鬆有趣的友善市集、舞台表演與性別議題短講,讓大眾不再恐同,將性別平等理念深植校園。 粉紅點活動開始於西元2007年,加拿大一群高中生為聲援一名因穿粉紅衣服而被霸凌的學生,集體買了50件粉紅T恤穿到學校表達支持,而後世界各地紛紛跟進舉辦粉紅T恤紀念日或舉辦粉紅點行動。成大性別友善社團「TO.拉酷社」從2015年開始發起粉紅點活動,今年邁入第11屆。 第11屆「台南粉紅點」的活動主題為「Iridescent」,象徵泡泡上色彩斑斕的虹彩,寓意性別的多樣與流動性,如同虹彩一般可以是靜止的、流動的、透明的或鮮豔的,每一種狀態都應被尊重與欣賞。「Iridescent」不僅代表個體可以自由選擇在舒適的泡泡中停留,也象徵著勇敢突破、創造自我空間的可能性,如同泡泡總是成群出現,提醒社會每一位性別多元的個體都不孤單。 「TO.拉酷社」社長顏梓航表示,希望透過這次粉紅點的活動,讓大家認識不同的性別領域,如同這次「Iridescent」的主題,性別沒有絕對的樣態,尤其在個人社群平台使用廣泛的世代,更要多加肯定自己、尊重他人的性別與樣貌。 顏梓航說,成大在性別友善上做了很多的努力,身處在成大校園裡很有安全感,不僅有性別友善的設施,更有許多資源與社群可以運用,這次的活動邀請To.拉酷社、性平會與勵馨基金會等41攤友善商家與組織來擺攤,希望能讓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學生走出第一步,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用行動支持多元性別,打造更友善、更能被理解的未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生查子〉.小滿

■子寧 節序至小滿, 蜻影棲新藕; 荷塘月如鉤, 人醉三更酒。 桑葉欲裁雲, 麥浪初翻秀; 南浦半簾煙, 蛙醒千畦皺。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三創競賽 師生團隊飆創意

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共計有五十八隊參加,激發師生團隊創業火花。(南台提供) 南台科大舉辦2025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共計58隊、260名師生參加,經過初賽委員多方討論評比,20個隊伍入圍決賽,由創產系「Aerokits兒童空氣動力教具」、行銷與流通系「尖叫旅行社」兩個團隊,分別獲得繽紛創意及築夢創業組冠軍。 南台校長黃能富表示,學校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意-創業」三環相扣的學習風氣,並透過持續舉辦三創系列活動,引導學生的創意發想與產業應用接軌,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 南台盃校園三創競賽今年邁入第18屆,歷年競賽皆有亮眼作品產出,而今年競賽分為繽紛創意及築夢創業兩個類組。前者鼓勵各式創新應用與新穎設計,後者則聚焦於運用創新產品與服務進行自主創業的實踐。 晉級決賽的系統技術、設計服務及創業實踐等領域隊伍,歷經激烈角逐,由創新產品設計系老師陳亞麟、葉儷棻指導的「Aerokits兒童空氣動力教具」團隊,以其獨特的創意榮獲繽紛創意組第一名。 另由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老師施坤壽、黃靖媛指導,奪得築夢創業組冠軍的「尖叫旅行社」團隊,則以其貼近長者需求的「阿公阿嬤的尖叫屋」,展現創作者的熱忱與巧思,贏得評審團一致肯定。 近年來,南台積極爭取教育部「創業扎根計畫」及「大專校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計畫」等資源,擘劃階段性的創業培育藍圖,並導入育成輔導機制,協助團隊鏈結U-start、FITI等創業資源,全方位培育新創人才。同時將創意與創新付諸實踐,把構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實現研發成果的商品化,為學子未來創業之路奠定基礎。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疾管署:疫苗仍重要預防措施 非僅採購莫德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日前投書媒體指出,世衛組織沒有將新冠疫苗納入計畫免疫範圍之內,疾管署1日回應表示,王任賢的說法並不正確,世衛組織在5月15日公布聲明指出「疫苗接種仍是對於新冠防疫的重要公共衛生預防措施」。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感染科醫師王任賢投書媒體,並指出「世衛對於新冠是否該列入計畫免疫的範圍一直沒有推薦」、「台灣現在的新冠計畫免疫疫苗只有一家莫德納,這已經嚴重違反了政府疫苗採購的分散原則」、「台灣因mRNA疫苗導入較晚,相關不良反應經驗有限」以及「接種新冠疫苗,還民眾自主權」等。 病管署逐項回應表示,世衛一直推薦各國持續提供新冠疫苗,在今年5月15日公布最新疫苗選株結果的聲明稿,開宗明義指出「疫苗接種仍是對於新冠防疫的重要公共衛生預防措施,世衛推薦各國要依據世衛專家工作組的建議內容,持續提供新冠疫苗接種」。 在台灣現在的新冠計畫免疫疫苗只有莫德納一家方面,疾管署表示,國內自112年5月疫情解封後,2年來都依專家會議建議,每年均有採購莫德納mRNA新冠疫苗、Novavax次蛋白新冠疫苗。以去年底至今年初秋冬Novavax JN.1疫苗,共採購20萬劑於113年12月19日到貨,自114年1月1日起至4月初屆效期間,均公費提供所有12歲以上所有接種,並非只有一種疫苗可供民眾使用。 在mRNA疫苗導入較晚,相關不良反應經驗有限方面,疾管署澄清,國內長年以來一直針對各類公自費幼兒和成人疫苗早已建置完備的不良事件通報監測機制,目前國內的新冠疫苗皆經衛福部藥品審查程序核准,並有國內外實證支持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衛福部安全監測機制設有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接受各界通報,並由食藥署及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共同進行安全訊號監測。根據近期不良事件通報資料評估,並無須立即採取限制措施的安全疑慮;截至114年第一季資料,莫德納JN.1疫苗每十萬劑接種通報約3.2件,Novavax JN.1疫苗為3.0件,均與接種流感疫苗的不良事件通報率相當。 在接種新冠疫苗還民眾自主權方面,疾管署表示,國內新冠疫苗和各項公費疫苗接種推動,都是尊重民眾自主權,從未強制接種疫苗或處罰不接種疫苗的民眾,但政府也有責任提供民眾以實證為基礎,且經過ACIP專家會議討論決議作出的建議並澄清駁斥錯誤說法,讓民眾能基於正確資訊做出決定,絕無強推疫苗只是求完成政治目的的說法。

Read More

百萬人缺藥? 疾管署:僅2成需抗病毒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指出,因藥物不足,未來將有100萬感染新冠疫情的民眾無藥可醫,疾管署1日澄清,抗病毒藥物並非人人需用,是用於治療高風險族群,約占所有染疫者的2成,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風險。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日前在臉書指出,衛福部自己預估,未來會有181萬人染疫。寬鬆估算有81萬份藥劑,但仍有100萬人沒有藥可使用。 衛福部疾管署1日發布澄清稿表示,依據疫情資料推估,5月底至8月初門急診COVID-19總就診人次可能達171萬人次,並非181萬人次,且並非所有檢驗COIVD-19陽性就醫民眾都需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感染以輕症或無症狀為主,依醫囑開立一般症狀治療藥物使用即可;抗病毒藥物是依醫學實證和治療指引用於治療具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患者,用以降低其染疫後的重症和死亡風險。 疾管署表示,抗病毒藥物儲備規劃均依據國際文獻與專家建議制定,重症高風險個案約占所有檢驗COIVD-19陽性民眾的2成,如65歲以上、孕產婦及慢性病患等,經醫師評估可給予公費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這波疫情推估171萬人次就醫,抗病毒藥物公費儲備總量已遠超過推估需求數。 疾管理統計,現有COIV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45.8萬人份、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9900人份、舒冠效(Xocova錠)5000人份,以及針劑型瑞德西韋(Remdesivir)20.4萬劑。疾管署強調,後續也有開口合約可交貨,將依疫情與實際需求彈性調整採購量,儲備藥品足應需求。

Read More

50+骨鬆 男24%女38% 中醫師籲保護骨質

中醫師公會指出,中醫補腎益肝藥品對減緩骨質疏鬆有效,已列健保給付,籲以中藥調理保護骨質。(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據統計長輩們因骨質疏鬆導致髖關節受損之1年內死亡率達24%,中醫採用健腎益肝中葯調理,可增加成骨細胞的活性,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中醫師籲50歲以上的男性及停經前的女性,應以中醫藥調理保護骨質。 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長輩髖部骨折後在1年內之死亡率達20%至24%,且80%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50歲以上骨質疏鬆盛行率為男性為24%,女性為38%,約70%的骨質疏鬆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的治療。 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鄭為仁表示,中醫認為骨質疏鬆多與腎虛、肝脾失調、氣血不足等病機相關,治療上以補腎填精、養肝健脾、益氣養血為基本原則,常配合活血通絡藥以提升療效。 鄭為仁指出,中藥或相關萃取成分如淫羊藿、杜仲、補骨脂、骨碎補等,已被證實能調控骨代謝相關基因表現,促進成骨細胞之分化,降低破骨細胞活性與形成。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葉祐安指出,常用處方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龜鹿二仙膠等。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傷科主治醫師祐安指出,每天經絡按摩腎經的腎俞穴、湧泉穴來補腎行經,或是採用食療如杜仲黑豆排骨湯、核桃黑芝麻糊、山藥枸杞粥等,皆有助於延緩骨質疏鬆症。 昌盛堂中醫診所院長劉佳祐表示,可喝以大骨熬成之湯,並食用牛奶、優格、起司及芥藍、菠菜等深綠色蔬菜,而小魚乾、豆腐、黑豆、黑芝麻對補充鈣質也非常有效,並每日規律運動,日曬10至15分鐘,戒菸、限酒、控制咖啡因與碳酸飲料。

Read More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 〉《銀髮族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得有品質》上輯

作者:蕭明熙(長庚大學退休教授) 幸福人生首要擁有健康,追求一生當中病得少而輕、好得快、高齡生活有品質。換言之,就是追求優雅地老去,減少不健康餘命。2025年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族群面對的疾病不外乎癌症、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目前國人不健康餘命約有7-8年之久。大幅度影響高齡族群生活品質的是中風與髖關節骨折,後者更容易發生在高齡女性身上。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的女性壽命均較男性長6-8歲,因此有些退化性疾病在年長女性身上將會進展得更前端,銀髮族女性在追求長壽之餘,更應該追求健康長壽,避免不健康餘命期太長。 近年來,精準醫療成為疾病早期預防、進展過程持續追蹤、個人化治療、預後評估的主流策略。精準醫療運用於高齡族群的退化性疾病方面,已經取得很好成效,特別是對某些癌症的基因檢測配合標靶治療。成年人預防退化性疾病追求精準健康,可以從預防三高做起。 預防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同預防代謝症候群,就是預防隨之而來的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心血管疾病等等,老化常使上述疾病進展變得更嚴重,2024年國內有534萬名三高患者。退化性疾病有一段可預防期,而且是可逆的,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可預防期,最能達到保健的目的。政府提出三高防治888政策,重點是在邁向老化的陰影下,有效地防治三高,政策的目標如下: 1.達到80%三高、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病人加入共照網: 換言之,於可預防期及早找出三高病人。 2.80%共照網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 於可預防期採取多方向介入,並且及早照顧三高病人。 3.80%共照網病人達到三高控制:目標是把三高病人及早照顧好,減少隨之而來的退化性疾病。 因此,從政府政策面積極防治三高、推動共照網,可以說是高齡社會健康老化的關鍵第一步。下輯將繼續探討三高與慢性病之間更深層的關聯,以及中高齡人口如何延長健康餘命。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生活休閒〉體驗食農 趣遊台南山區

你知道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嗎?台南是魚米之鄉,擁有豐富的農產,年初山區發生地震,但農作主要產區並未受到影響,觀旅局建議民眾安排一場「山區食農小旅行」,在「時濃、食農」時刻,走訪食材之旅,讓旅行更貼近生活日常。時序入夏,安排半戶外、半室內的山區食農小旅行,不怕酷熱、下雨,成為觀光休憩的最佳選擇。 蕎麥可以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麵食餐點、點心,甚至啤酒、冰淇淋,運用廣泛多元。 文、圖/記者林雪娟 玉井/探索黃金蕎麥 造訪菇菇的家 黃金蕎麥探索館 蕎麥涼麵在夏日是許多人最愛的食物,蕎麥適合生長在冷涼地區,台灣一般多在十、十一月播種,隔年一月即可收穫,分為甜蕎、苦蕎種類。為何會叫「黃金蕎麥」,主要是高溫烘焙後,外觀色澤猶如黃金。位於玉井的黃金蕎麥探索館是全台唯一以黃金蕎麥為主題的觀光工廠與概念餐廳,館內提供相關的知識和製作機器介紹,在工廠外的花圃,種植蕎麥本人讓民眾認識,其實它不是麥類,而是蓼科,館方契作都規範無農藥的友善環境,並和許多學校、團體合作,提供食農教育。 黃金蕎麥探索館花圃種植蕎麥,讓民眾可以分辨認識。 蕎麥營養豐富,除粉可以做蕎麥麵,還可以泡茶、營養補充品,而在館內的伴手禮店,更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零食點心、醬料、香鬆甚至甜點、啤酒和冰淇淋等相關產品,甚至還有結合玉井特產芒果的黃金蕎麥芒果鳳梨酥,內部另有用餐區,提供蕎麥相關餐點,讓你吃進營養沒負擔,是家庭安排食農教育旅行的好去處。 圃圃豐農場 各式菇類烹調後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 你知道全台南學校營養午餐供應的有機杏鮑菇,幾乎都來自「圃圃豐」嗎?和一般認為的農場截然不同,外觀其實比較像是工廠,農場主人原從事科技業,認為民以食為天,農業為根本,因父親購買坡地,偶然接觸菇類栽培,決定「棄科從農」,改種植有機杏鮑菇。他運用專業導入菇場管理,從太空包製作、接菌、走菌、培養等一貫化的自動化栽培過程,並使用環控設備,精準控制杏鮑菇生長,進入低溫廠房,只差沒穿無塵衣。圃圃豐是台南最大的有機杏鮑菇場,推展循環農業,幾乎零廢棄物,廢棄太空菇包及下腳料,經處理後變成有機飼料添加物與有機肥料,是科技農業的最佳示範點。 杏鮑菇住在冷氣房,經過一段時日生長,即可採收。 農場目前也接受學校、團體參觀見學和購買,尤其政府推廣食農和環境教育,圃圃豐也規劃菇菇食農體驗區,帶領遊客、學子認識「培養之道」,有的在成長過程因遭汙染發霉,只得丟棄,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材;進入「菇菇產房」,還可以現採進行農事體驗,並開發「菇菇培育盒」,讓民眾帶回家培育,成功率大增。農場目標是成立觀光工廠,共同推廣健康食材、愛護大地,並點亮台南淺山地區的綠色希望。 東山/品味農業文創 享受採蜜樂趣 十果文創園區 十果文創園區內有各式各樣東山特有的農產藝術裝置,色彩鮮豔,是熱門打卡景點。 原為東山農會米倉和碾米廠,為活化具時代意義古老建築及地方產業,營造在地特色,改造閒置空間,開設咖啡文化館,改為十果文創園區,推出「一日、三餐、四季,與土地共生」的生活提案。「咖啡梅納館」採用東山特有咖啡種,除品嘗咖啡香,還可體驗烘豆,透過觀豆箱,看自己挑選的豆子,逐漸變色,散發迷人香氣,原來讓咖啡豆美味秘訣,即是「梅納反應」,會產生深邃的焦糖香和堅果味。 東山農會的木造碾米設備與碾米流程非常少見,見證台灣農業在「碾米」活動的重要產業空間及歷史發展。 旁邊的「禾稻旅行館」即是碾米廠,內有高三層樓的大型碾米機,為稻殼卸下外衣、去除雜質、層層打磨,碾磨間,展現稻米純粹本質。木造的東山碾米廠建於一九三四年,牆面有編竹夾泥牆,外有雨淋板,主要是當時日本人改良蓬萊稻種,推廣栽植,加上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完工,稻米產量大增,農會興起,經營穀倉兼營碾米;廠內保存傳統木造碾米機具,大部分為木材構成,保存相當完整。木造碾米設備與碾米流程非常少見,見證台灣農業在「碾米」活動的重要產業空間及歷史發展。其旁有農產萬物館,可以選購來自各地農會的農特產品,強調每種農產,都是土地的語言,高山的咖啡、龍眼乾等,承載陽光和柴火,以風味書寫、以香氣傳遞四季的訊息。 東和蜂文化觀光工廠 東和蜂文化觀光工廠可以預約導覽採蜜,讓遊客了解一滴蜂蜜得之不易! 「東和峰」是南台灣第一家將蜂文化結合休憩觀光的觀光工廠,提供遊客視覺、觸覺、味覺等五感體驗,為讓遊客深入了解,設有文化館,讓民眾認識從採收到製作成品,想要品嘗一口甜美的蜂蜜,可是得經過六道程序,另外還有蜜蜂家族的特性、如何分辨真假蜜等,當然最棒的是,跟著導覽人員親身實地的去採蜜,不怕的人,可以戴著網帽,「蜂」狂拍照。經過解說,遊客認識如何以移蜂筆,將工蜂移動至蜂巢,竟然還可變身成為儲備蜂王,還可分別採收蜂膠、蜂王乳,最後還可至商場,採購最純正自然的蜂蜜系列產品。 蜂巢上方的蜂膠移除後,可以看見一隻隻小幼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