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情活躍 中秋烤肉注意手部衛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秋連假及雙十連假將至,國內流感疫情也日趨活躍,台北榮總藥學部藥師許嘉露、朱珮欣指出,流感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效果會在6個月後減弱,建議每年定期接種一次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許嘉露指出,流感疫情日趨活躍,民眾在連續假期民烤肉或外出旅遊時,應要多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目前已有許多抗病毒藥品可用來治療流感,可縮短病程並降低併發症風險,但應於症狀出現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故應儘速就醫以免耽誤治療。 朱珮欣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方法。由於流感病毒變異迅速,接種後的保護效果會在4到6個月後減弱,保護力一般不超過一年,因此對於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幼童、懷孕婦女、慢性病患者等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種一次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北榮藥學部指出,目前抗流感藥品主要分為3類,包括M2蛋白抑制劑,但此種藥器僅對A型流感有效,但因抗藥性高,現已不建議常規使用。神經胺酸酶抑制劑可治療A型與B型流感,抑制病毒釋出,是目前最常使用之藥品。帽依賴性核酸內切酶抑制劑,則為新型抗流感藥品,只需單次口服,能快速抑制病毒複製。 許嘉露表示,而良好的衛生習慣仍是防疫重點,入秋後天氣轉涼,請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建議民眾外出皆配戴口罩、勤加洗手,降低感染風險,落實防疫、及早就醫,才能一起安心過節。

Read More

生活處方箋 86歲阿琴師煮燒酒雞

醫師王興翰分享門診中透過園藝、宗教信仰及運動健身作為生活處方箋的個案故事。(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6歲「阿琴姊」年輕時是總鋪師,一支鍋鏟就可以燒出好幾十人的澎拜料理,她最拿手的燒酒雞更是讓吃過的人都難忘懷。但2年前出現失智症狀,家人雖幫她安排失智據點上課,仍憂心病情。今年初個管師特別舉行一場「燒酒雞之宴」,讓阿琴姊燒酒雞重現江湖,美食好滋味完全不因失智少一味,也讓大家對「生活處方箋」的效果嘖嘖稱奇。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王星翰指出,患者家人說家人兩年前發現她不是出門找不到錢包,就是回家找不到鑰匙開門等症狀,帶她就醫確診是初期失智,子女幫她報名失智據點上課,希望藉由與人互動延帶緩失智。 今年初春,失智據點個管師更是針對醫師開立的「生活處方箋─廚藝」,舉辦一場30人「燒酒雞餐會」,由她擔任主廚。 聚餐當天阿琴姊沒讓大家失望,在兒子媳婦協助下,前天採買食材準備,一早下廚做出一大鍋燒酒雞,搬到據點跟同學老師分享,美味滿分讓大家頻頻稱讚,阿琴姊還招呼大家「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家!吃不夠下次再煮給大家吃!」 王星翰表示,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盛行率達8%,台中醫院也為此設立「失智整合門診」,每年新收案150至200人。 在9月21日國際失智日,王星翰希望透過「阿琴姊燒酒雞」的故事,讓更多失智者家庭了解,目前醫界在失智症臨床治療上除了補充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治療,更希望透過園藝、音樂、運動、繪畫、下廚等患者的興趣,開立非藥物的「生活處方箋」,就像透過一道拿手菜喚起「阿琴姊」最深沉的燒酒雞烹調記憶,延緩失智,也讓患者家庭生活少了一些遺忘的憂鬱,增添還記得得更多樂趣。   醫師王星翰至今人對阿琴姐燒酒雞美味印象深刻。(記者陳金龍攝) 王星翰提醒,家人如出現「空間」、「記憶」、「判斷」、「執行」4項障礙,如記憶力減退、無法勝任原本可自理的生活能力,甚至出現幻聽妄想等症狀,應帶至失智門診就醫,避免因失智影響生活品質與發生走失、遭詐騙等危險。

Read More

土城近千人健走2.5公里 日走1萬步 幫助代謝循環/減輕視覺疲勞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昨辦理千人健走「健康齊步走.亮眼護視界」引領社區大小朋友走出戶外護眼護視力。(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21日於土城斬龍山公園舉辦「健康齊步走.亮眼護視界」健走桐樂會,吸引護理同仁及近千社區大小朋友熱情參與,全程約2.5公里的健走路線,現場氣氛熱烈,展現社區居民對健康生活的高度關注。 土城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土城醫院積極推動全民健康生活的核心價值,其中健走是最簡單且有效的全民運動之一,日走1萬步、健康有保固,健走不僅能促進全身循環與新陳代謝還能幫助放鬆身心,並透過遠眺自然景色延緩兒童近視惡化、減輕成人視覺疲勞。 賴旗俊強調,視力保護不應僅依賴醫療介入,更應從日常生活開始,鼓勵民眾走出戶外,減少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並透過健康生活方式促進親子互動;呼籲視力保健應從小養成,走出戶外、保護視界的重要性。 參加者陳小姐分享健走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珍貴的親子共處時光,看到孩子開心玩耍,自己也感到無比幸福。亦有志工表示,深刻認同醫院的理念,並對民眾的熱情回應感到非常欣慰。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大師資生創課程 學童化身小小導遊

南大師資生自創「漢米爾頓之綠色隧道」課程,帶領孩子化身小小導遊。(南大提供) 台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今年暑假參與教育部「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由22名師資生組成的教學團隊,日前到安南區和順國小展開為期兩週的營隊課程。南大師資生特別設計「漢米爾頓之綠色隧道」課程,以「數學邏輯」、「在地連結」與「多元文化」為主軸,並運用創意教案與多元媒材,讓學童在遊戲、導覽與故事中體驗知識的趣味與應用。 南大師資培育中心表示,師資生設計的「漢米爾頓之綠色隧道」課程,讓孩子們化身「小小導遊」,帶領虛構角色「漢米爾頓先生」遊歷在地中洲寮保安宮、台灣歷史博物館、安平古堡等九大在地景點。學生需運用AI工具蒐集資料並進行朗讀導覽,同時結合「漢米爾頓定律」設計旅遊路線,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邏輯規劃與資訊整合能力,展現專注與創意。 另一門由南大師資生自行設計的教育桌遊「虱目魚保衛戰」,則將「和順鹽砲鯨」主題與數學及永續理念結合。孩子們透過操作卡牌,進行捕魚、餵食、清理垃圾等行動來計算分數,在遊戲過程中不僅熟悉加減法邏輯,也逐步建立海洋保護與永續利用的觀念。 和順國小表示,暑假期間學校一向是社區的育樂中心,這次有南大師資生帶來多元課程與陪伴,不僅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讓暑假生活更具意義。南大師培中心也表示,師資生透過走入社區服務,累積了寶貴的教學經驗,更將史懷哲精神化為具體行動,把關懷與知識帶進在地校園。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元曲《天淨沙》‧聽雨

■子寧 元曲天淨沙例以 平聲收韻,茲試 以仄聲收,取其 短促迫耳。 臨窗獨坐聽雨, 如泣如怨如訴; 電裂雷鳴雲怒。 濁世如許, 滄波濯纓何處?

Read More

運動抗癌! 國際頂尖期刊證實

  醫師安欣瑜說,運動不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題,而是治療的一部分。(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許多癌症患者及家屬常有一個疑問:「運動真的能幫助抗癌嗎?」過去醫界多仰賴動物實驗或觀察性研究,雖結果樂觀,但證據等級有限。如今,這個問題終於有了最強而有力的科學解答。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指出,2025年6月國際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了一項名為「CHALLENGE trial」的重磅研究。這項研究首次以最高等級的「Level 1證據」(隨機對照試驗)證實:規律運動能顯著延長結腸癌患者的無病生存期與整體存活率。 該研究針對已完成手術及化療的第2期高風險與第3期結腸癌患者,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僅接受健康教育,另一組則進行為期3年、每週多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並配有專業人員督導與行為支持。經過近8年的追蹤,結果令人振奮: 5年無病生存率:運動組為80.3%,對照組為73.9%,相差6.4%。 8年整體存活率:運動組更達到90.3%,對照組為83.2%,高出7.1%。 安欣瑜解釋,這樣的存活效益「相當於許多標準抗癌藥物的效果」,意義非凡。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運動帶來的好處並非透過減重達成,因為兩組的體重和腰圍並無明顯差異。其抗癌機制可能與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提升胰島素敏感度等有關。 安欣瑜強調,這項研究改變了運動在癌症治療中的定位,「過去我們鼓勵運動,常被視為養生建議;但現在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訴病人,運動不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題,而是治療的一部分。」她也提醒患者,除了藥物與手術,自身的努力(如維持運動習慣)確實能改變預後、提高生存機會。 這項研究不僅為結腸癌患者帶來福音,也可能為其他癌症的輔助治療開啟新頁,強調「運動處方」在整體癌症照護中的關鍵角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薄荷

■李躍平 穀雨將至,我居住的社區浸泡在凝滯的春末空氣裡。新補栽的牡丹正值盛放——這倒讓我想起「牡丹花信」的典故。此時恰是移栽薄荷的良辰,東牆根那叢鋸齒葉的薄荷已竄出新芽,嫩葉托著昨夜凝結的露,被午後陽光鍛成碎鑽。 薄荷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植物,它的生存哲學寫在葉脈裡:春季移栽,夏季瘋長,秋末蟄伏。去年冬天,公告欄貼著《綠化帶整治通知》,物業用除草劑剿滅野草,而開春後最先冒頭的仍是這些薄荷。它們的根系在水泥裂縫中野蠻下鑽,硬生生闢出一方天地。 社區裡的這片薄荷是五號樓張阿姨五年前隨手插的枝條。她從鄉下帶回曬乾的薄荷葉治孫子積食,沒成想牆角隨手一插的幾根,活得比花盆裡的更精神。鄰居老張曾抱怨他家的薄荷「像綠土匪」,從花盆逃到菜畦,又翻牆侵佔半邊小路。如今它們已沿圍牆蔓延二十多米,成了社區獨特的風景線。 每到六七月時,薄荷的莖稈竄得老高,頂端垂下淡紫色花穗,像一串羞怯的鈴鐺。但人們只貪戀葉片的清涼:新葉嫩得透光,老葉沉澱出墨綠的穩重,陽光穿透時,葉脈裡似有翡翠汁液流淌。指尖一撚,凜冽的藥草香混著甜絲絲的餘韻,瞬間擊潰夏日的燥熱。 深秋時薄荷枯黃萎謝,根卻在土裡蟄伏。某日我發現有人用水泥填平了它們的領地,光禿禿的地面只剩幾道裂縫張著嘴。次年梅雨季,裂縫裡竟鑽出幾株瘦弱的綠苗。植物不會說話,卻比人類更懂生存的哲學:可以被人掐尖、踐踏、連根拔起,但只要有一線生機,便要以最鮮亮的姿態重生。 傍晚的光斜切過居民樓,在薄荷叢上投下斑駁光影。外賣員蹲在牆角,往保溫箱裡塞剛掐的嫩葉:「加在冰粉裡,年輕人就愛這一口。」他的電動車旁,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 幼稚園放學了,孩子們蹲在薄荷叢邊找「四葉草」。一個小姑娘把葉子貼在額頭上咯咯笑:「好涼快!」她母親的手機鏡頭追著孩子的笑臉,風掠過時,薄荷香混著汽車尾氣打了個旋兒。 賣菜的三輪車吱呀駛來,車把上掛著幾紮現掐的薄荷。「拌豆腐、燒魚湯,香得很!」大娘掃碼買走一把,說要煮茶給失眠的老伴安神。 菜場裡的薄荷捆得齊整,買主多是老人,帶回家拌黃瓜、貼太陽穴醒神。現代人更愛它的加工品:薄荷糖、牙膏、精油……被提煉封裝後的清涼,早已遠離泥土。 孩子們不管嫩葉老葉,一把把揪下泡礦泉水瓶。被扯斷的莖稈滲出透明汁液,凝成陽光下的琥珀。次日再來看,斷口處又冒出嫩芽。遛狗的退休園藝師張大爺舉著剪刀嘟囔:「長得這麼旺,也是緣分。」最終只把伸到人行道的枝條往回攏了攏。他的泰迪犬打了個噴嚏,薄荷葉上的露珠震落,砸進水泥縫裡。年輕人舉著螢光綠的飲料在薄荷叢前自拍,閃光燈亮起的剎那,鋸齒狀葉片泛出霓虹般的詭豔光澤。 物業群裡正爭論是否清除這片「野生植物」。我關掉手機,看最後一縷夕陽從薄荷尖上褪去。明日有雨,但我知道,無論決議如何,這些綠色的生命終會找到出路——就像這座城市裡所有被尾氣浸染的詩意、被水泥封印的野蠻,總在某個角落,以最原始的倔強,破土而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月光下有一個噤聲的影子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唯一深刻記憶的 只是一個晃晃的水塘 一只荷葉空乏其身 水中的花影暗奪其志 最終,時間在幽咽的水流中 引領我進入玄奇和黑夜 無須談月光 那清透已將世界全部掃淨 讓我談談你,一個噤聲的影子 談生前和死後,從前和現在 生活的流速是均勻而美 或是破裂且不均呢 我和所有信仰鬼神的人一樣 心智在存有與虛無之間穿梭 以脆弱的眼睛觀看眾生的脆弱 以靈敏的聽覺聆聽云云的靜默 包含你,站在我的眼前 暴露著另一個世界的孤獨 誰來為我注入更深遠的情感 邀我再次走向熟悉的荷塘 不眠的人以清醒為夢 夢中所有的章節皆是荒原 一個噤聲的影子 站成月光

Read More

中藥針灸緩解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陳俊銘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疲勞症狀的病症,具體定義是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強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之定義,慢性疲勞症候群診斷須符合下列2項:一,超過6個月以上,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而且疲勞並非因過度勞動所致,疲勞無法經過休息改善,導致明顯下降的活動水平。二,下列4項或以上之情況:1.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 2.勞動後,極度疲憊。3.睡眠仍無法改善疲勞。4.肌肉痠痛。5.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6.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7.重複發生的喉嚨痛。8.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傳統醫學歸納到「虛勞」,主要病因為氣血虧耗,肝腎不足夾濕熱。治療以補氣養血,滋養肝腎,清利濕熱為主,方以補中益氣湯合四物湯調補氣血,獨活寄生湯合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甘露消毒飲合銀翹散清利濕熱,單味藥如紅景天、絞股藍、刺五加、黃耆、西洋參、靈芝等都有很好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作用。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疲勞,減輕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另外,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自體免疫系統三大系統,對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緩解改善有很好的助益。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新光三越西門店專櫃徵早班清潔員

10:00-11:00 薪9200 洽張小姐 0911-332718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