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爺爺的詩集

■樓婷語 我從會說話起,就會背詩了。這得歸功於我爺爺,我的爺爺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讀書人,曾當過幾年高中老師。那時教育資源太過缺乏,爺爺既教過語文也教過英語,我可能是他教過的年紀最小的學生。出於對我年紀的負責,爺爺總會把簡單的四行五言詩集合印成小冊子,在冊頁上畫上可愛的小插圖。詩集的厚度隨著年月增加,漸漸成為了一本專屬我的詩集,被我放在回憶的抽屜裡,灰塵撣起的聲音薄如蟬翼,迴響在思念卻裡似洪鐘。 我的啟蒙詩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李白〈靜夜思〉。那時候小小的我坐在床前,月華悄悄地漏了滿地,倒映著爺爺教我讀詩的剪影。我不明大意,爺爺也不會解釋太多,我只是一字一字地跟著他念,詩歌對當時的我來說更像是音韻的模仿和練習,唇齒碰撞出的節奏美成了我愛上語言的引線,也為往後我在文學創作中的音律感埋下了伏筆。月色漸漸浸滿整個房間,我的小床恍若一葉小舟,漂浮一片湛藍色中,載著我和爺爺慢慢搖晃……那時候的自己又怎會想到多年後,會站在他鄉的夜空下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嚼碎,混著眼淚吞進了肚子裡。 時代的變化如翻騰的巨浪,浪尖把人扯成三頭六臂,在裹挾中人不得不變成各種模樣。爺爺當了老師之後又當上了木匠,最後跟隨工業化的步伐他又成為了一名機械操作人員,在幹到了白頭後才榮歸故鄉。記得我五歲左右第一次見到他,他剛退休回家,雖然一路上風塵僕僕,但還戴著那個年代最時髦的紳士帽,頗有上海灘的風範,他見到我時,禮貌地摘下了帽子,這個動作在我記憶停留了很多年。揮手起落間卸下肩上的榮光,拾起了一份責任,那些榮光被他藏進他詩集的最後一頁——「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我的奶奶是個典型的小老太太,熱愛廣場舞和打麻將,照顧我的主力軍便成了爺爺。爺爺不止教我讀詩,還教我學拼音和數學,除此之外還要為我紮頭髮和接我上下學。校門口每天都停著的糍粑車,一到放學的時候,爺爺都會樂呵呵地拿著糍耙等我:「這兒,今天糍粑可香了!」 爺爺送我上下學的光景一直到了中學,腦部腫瘤突然的到來壓迫了他的行動神經,他原本挺拔的身軀漸漸佝僂,耳鳴耳背像蜘蛛絲縛住了他的精明,上海灘的風範縮成了寒冬中的枝影。他總是邁著顫顫巍巍的腳步在庭院裡來回,雙眼如精瘦樹皮上的黑洞,直直地注視著大門,目光盼觸著我每日下學歸來的身影。我時常會惋惜如此優秀的一個人敗於歲月的刀刃之下,蒼老梧桐椅從未如此完美地貼合過彎曲的骨架。 隨著病情的加重,他時常忘卻很多事情,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讀書人變得呆傻,甚至說不完整一段話。他最深的記憶停留在最遙遠的時候,偶爾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家裡面有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二。那個年代大家都痛恨地主,即使他們家是很善良的地主家庭,也家道中落,大哥出去打工,自己和三弟勉強念完了高中。他年紀最小的弟弟年輕時不懂事,總給家裡惹禍,但卻最得父母疼惜。父母走後把家裡最大的四合院留給了他的四弟。很多人說他傻,為什麼不去爭一下家產,後來也不用這麼拚命,為生活四處奔忙。他只是笑著說:「都是一家人,弟弟小又總惹事,留給他,是最後的保障。」幾十年過去,我只記得六七歲的時候見過一次爺爺的兄弟們,而那之後的唯一一次聯繫是爺爺去世的時候打來的電話。 在某個下雨的暑夜,他突然吟起詩集中蔣婕的〈聽雨〉:「而今聽雨廬下,鬢已星星也。」粗混的嗓音中摻入了顫抖的音調,喑啞的聲線漸如潮汐遠去,過往的人和事都化作星星,爬滿了鬢角,飛簷的雨珠滴落在他的臉上。 「一道殘陽鋪水中,滿江瑟瑟滿江紅」我最後一次念起這句詩,是楓葉飄落在嘉陵江的秋天。血紅的夕陽在江中溺亡,我站在江邊的山上,把紙錢一把把扔進銅樽的火坑裡。我的爺爺住進了小小的盒子中,那枚盒子和我的那本詩集一樣大小,他敦實的身子被縮小進這點空間,就像他大量的愛被塞進了那本為我而做的詩集。肉身只是承載靈魂的容器,除開它,人本就是這碎散的灰堆,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去,他所留下的,被世間記住,只能從他愛的人身上找到些許痕跡。 他的愛讓我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成為了文學的創造者,我把他的風骨鑄進了我的詩篇和文字,把他身影藏進我前行的每一幀影子裡。我來到北部讀書的三年裡,我去往了戈壁,風沙從我眼前飛過時,我念起那句「大漠沙如雪」;我漫步在冰天雪地裡,潔白一望無際,憶起那句「萬裡冰封,千裡雪飄」;我爬上高山,俯瞰群峰,了然那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他好像走了,又好像沒走。他以愛編製的引鎖埋了長長的路,這條路穿過我,蔓延到看不見的遠方。而我踩的每一步,都能聽見引鎖顫動的迴響,恍如跳動的心臟。 我至今依舊熱愛古詩詞,偶爾會翻開抽屜裡找出那本,封面上畫著卡通人物的詩集。撫平頁腳的卷邊,輕輕地摩挲著每一首詩,日光從我的指尖偷溜到掌心,我猛地抓住它,就好像抓住了從詩集裡浸出來的,年少和爺爺一起讀書的時光。

Read More

〈 幸福安婦幼專欄 〉我需要打帶狀疱疹疫苗嗎?

老人、年輕人及孕婦或產婦皆有可能得帶狀疱疹,壓力大、免疫低下是危險因子。 (幸福安診所提供) 發作時會令人痛不欲生的「帶狀疱疹」,並不是老人或有三高慢性病的人才會得,年輕人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免疫功能不好,甚至孕婦或產婦免疫低下時,也有可能會得。帶狀疱疹發作時,身體單側會出現皮疹,紅、腫、燒、癢、痛並逐漸形成水泡,持續數週,若病灶長到眼部,嚴重的可能導致失明。如果病毒侵犯到神經纖維,會引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這種嚴重疼痛,可能會持續數月至數年。 水痘與帶狀疱疹,都是同一種病毒(VZV, varicella-zoster virus)所造成。但水痘的表現是因為新病毒感染,帶狀疱疹的表現是因為舊病毒復發。如果小時候得過水痘,病毒會潛伏在我們的神經節中,當時機到了,身體免疫力變差時,這個病毒便會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 即使從沒得過水痘,只要曾經有打過水痘疫苗的人,一樣有可能將來發作帶狀疱疹。因為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與自然感染水痘一樣,接種後病毒有可能潛伏在體內伺機而動。 帶狀疱疹水泡裡的液體仍帶有VZV,所以沒得過水痘,或沒打過水痘疫苗的人,有可能會被帶狀疱疹發作的家人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而得到水痘。病灶需要適度遮蓋,不要碰、不要抓、勤洗手、戴口罩,以利降低傳染率。 根據報告,一生中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大約是1/3。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狀況之外,近年來甚至發現,帶狀疱疹與新冠肺炎有關,Covid-19確診痊癒後,或施打新冠疫苗後,罹患帶狀皰疹的機率也會提高。以前曾經得過帶狀疱疹的人,再次得到的機會也比沒得過的人高2-3倍。 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帶狀疱疹疫苗「欣剋疹」(GSK Shingrix ○R),是屬於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18歲以上就可施打,保護力最高可達91-97%,保護力維持可至10年。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病史或帶狀疱疹病史,都可接種,共需接種兩劑才算完成,兩劑間需間隔2-6個月,哺乳中與懷孕中不能接種,接種後注意需避孕4週。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婦產科醫師莊曉婷)

Read More

男小腸潰瘍 確診克隆氏症

膠囊內視鏡就是一具微型攝影機,大小如魚肝油膠囊,患者吞入後可記錄消化道整體情況。(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一名35歲男性近1年持續腹痛、腹瀉,生活飽受影響,就醫檢查發現小腸自空腸至迴腸間有多處潰瘍,確診為克隆氏症,醫師提醒民眾,如反覆發生腸胃道症狀超過1至2個月,就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馬偕醫院胃腸科主任章振旺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視疾病侵犯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可從口腔延伸至肛門任何一處,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少數病人會有血便問題,疾病初期容易以為只是單純腸胃炎或腸躁症而被忽略。 章振旺指出,這名35歲患者經轉診到馬偕醫院後,經由經膠囊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小腸自空腸至迴腸處,有多處跳躍式病灶與縱向潰瘍,並綜合影像檢查、病理檢查等資訊排除其他可能性,結合患者臨床症狀表現診斷為克隆氏症,經過類固醇與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後,目前患者情況已趨於穩定。 小腸疾病較難以利用傳統腸鏡檢查,膠囊內視鏡就可補足此一盲點,對克隆氏症早期發現與評估病灶嚴重程度有極大幫助。 馬偕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林煒晟表示,膠囊內視鏡大小如常見的魚肝油,裝有微型攝影機,吞服後經自然腸胃腸蠕動通過患者的胃腸道,全程拍攝消化道影像並回傳影像,檢查毋須住院,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作息,視患者狀況檢查約8至15小時完成,膠囊在24至48小時即隨糞便排出體外,全程無痛。   膠囊內視鏡拍攝到的小腸潰瘍病灶。 (馬偕醫院提供) 林煒晟表示,膠囊內視鏡不僅能協助克隆氏症診斷,也可用於尋找小腸不明出血來源、小腸腫瘤等病變,具侵入性低、視野廣、病人舒適度較高等優點,但對於腸道已狹窄、有阻塞風險或懷孕婦女、裝有心律調節器者則不建議使用,提醒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再進行。 章振旺提醒,若反覆發生腸胃道症狀且時間持續超過1至2個月都未好轉,應有警覺盡快至醫院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最適合的形式

文/林宇軒 圖/聯合文學提供 對於任何事物來說,「形式」都至關重要。一個道理如果透過責罵或教訓來傳遞,必然會使人感到厭惡;但是如果包裝成發人深省的故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得知背後的寓意。舉例來說,日治時期的蔣渭水以「診斷書」的形式寫下〈臨床講義〉,反而在當時帶來了強烈的效果,使其成為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經典文本。這樣的嘗試,正揭示了「形式」所潛藏的力量。 詩論也是如此。身為一位時常撰寫現代詩論文的研究生,用以對照詩作的往往不是正經八百的篇章,反而是在非典型的論述形式比如訪談或散記中,才真正找到詩人創作的關鍵概念。羅智成的《詩緒》正是在思考過後,選擇「最適合的形式」而完成的詩學筆記,如同書籍封底的文字:     你割捨不斷的牽掛   你深切表達的渴望   最終會帶你找到   詩最適合的形式……   整本書使用了至少三種體式:有時分行如詩,有時分段論述,有時一句一行,有時更直接獨立引用過往的詩作。不以傳統的詩論篇章來完成,羅智成以閱讀門檻較低的「詩話」形式,清楚地向讀者展現他的文學觀;編排的結構彷彿有系統的文學靜思語,當中的詩學觀念又彷彿《聖經》一般。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些似曾相識的片段彷彿讓我回到師大的現代詩創作課堂:全身黑色的教皇在講台前不斷複述著「詩是一個害羞的文體」,如果沒有遇到適合的人或場合,就容易顯得尷尬。 不過,正如同後記所寫,這本書不只是教書幾十年來的授課內容整理。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詩人的知識體系,此刻在讀者的手裡一覽無遺。除了基本的定義,有許多的文學觀念也令人深思,比如指出詩的「節奏」在於呈現「語法」之美,甚至直言「節奏讓詩變得合理又合法」;又比如,所有的詩本質上都是情詩。此外,當中也觸及了羅智成近年著力甚深的敘事長詩與詩劇。 整本書最讓我注意的,是對於「詩質」的論斷。我曾經在論文〈「詩質」在臺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當中,指出台灣在二十世紀至今有無數的詩人都標榜「詩質」的重要性,但大家所談論的「詩質」實際上定義並不相同,不能作為作品價值的判斷標準。羅智成在書中直接表示:「『詩質』就是詩的語言或表現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於一般語言的那些氛圍、暗示或質地。」如果詩質是一種被建構的典律,那為什麼後來「反被認為是詩應該具備的東西」呢?當中帶有隱隱的批判性,也延續到了後面的對文學發展流變的觀察。我以為,這樣的觀點值得所有愛詩的創作者與讀者反覆玩味。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

Read More

嬤拔草跌坐 壓迫性骨折脊椎體崩塌

彰化醫院骨科醫師洪宗賢表示,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必須治療加保養。(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83歲陳姓阿嬤拔草時不慎跌坐,她覺得只是小跌坐,竟引發腰椎第1節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整個脊椎椎體完全崩塌,不僅嚴重疼痛還明顯駝背,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解決痛源,矯正駝背。 阿嬤陳述,她在後院種香菜,發現有雜草,於是蹲下拔草,因草滑不小心跌坐在地,心想沒什麼大不了,沒料到後續幾天後腰很痛,痛到晚上無法睡覺,她貼藥布也沒什麼效果,直到忍不住了,經過1週才由兒子陪同就醫。 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洪宗賢表示,X光及核磁共振影像可看出阿嬤的腰椎第1節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長方體的椎體擠壓成三角體,短時間造成脊椎椎體完全崩塌,駝背達50度,一般而言,角度達到40度即為駝背,可見椎體壓迫程度很大。 洪宗賢指出,經施以微創人工骨泥椎體形成術,採用骨水泥灌注以及椎體支架,合併健保申請的脊椎骨釘及支架,以微創手術的方式固定,病人術後疼痛明顯緩解,駝背順利矯正回35度,住院5天順利出院。 洪宗賢表示,病患一個小跌坐引發嚴重壓迫性骨折,脊椎體塌陷,如果是年輕人,可能屁股拍一拍起身沒事,但病患如此嚴重是因為骨質疏鬆,一個不小心就引發骨折,在老年人中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如果不積極治療,後果相當嚴重。 據國健署資料,骨鬆易骨折,台灣因脊椎骨折1年死亡率1成,5年死亡率達到4成,主因是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引發死亡,而免疫力變差,更易因肺炎或泌尿道感染死亡。 洪宗賢強調,病患因跌坐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在臨床上還有很多個案是由更簡單的日常動作引起,例如彎腰、打噴嚏,這在骨鬆嚴重者身上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老人家一旦腰痛,即使不了解原因,還是要徹底檢查,以免拖越久越嚴重。

Read More

痔瘡血便下腹痛 揪高位直腸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日,她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長達兩週,並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 收治個案的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營東表示,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即屬於第4期。 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所幸病人發現得早,在此情況下,5年存活率仍可達7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 約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皆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李營東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該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

Read More

乾癬非皮膚病 而是全身性發炎疾病

醫師林騰立表示,乾癬並非單純的皮膚病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位38歲林姓男子,身體長期呈現大面積紅色斑塊、並附著銀白色脫屑,出門時經常引人注目,路人因擔心傳染性而對他投以異樣的眼光,甚至不敢靠近。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這位病人的病情已有顯著改善。 大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林騰立表示,日前來了一位年輕乾癬病人。這位病人身上多處出現大面積增厚的紅色斑塊,特別是在頭、頸部、下背、手臂、大腿及小腿,斑塊表面覆蓋著厚重的銀白色脫屑,並伴隨劇烈的搔癢與疼痛感。每當出門經常到他人的異樣眼光,這種情況增加了他的社交及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林騰立說,乾癬並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源自於免疫細胞的失調,病人自身皮膚產生異常增厚脫屑的斑塊。該病的發病原因相當複雜,與基因遺傳、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等多種因素相關,常見於年輕族群,男性平均年齡35歲、女性為30歲及55至60歲的族群,嚴重病人還可能出現膿皰或全身紅斑。 醫師說,除了皮膚症狀外,約1/3的乾癬病人可能伴隨乾癬性關節炎,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和晨間僵硬,影響日常活動。此外,乾癬病人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腎病、癌症,以及整體死亡率的風險均較一般人高,顯示乾癬並非單純的皮膚病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 目前乾癬病人常用的治療,包括局部外用藥物、照光治療、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口服系統性藥物及生物製劑等。他強調,由於乾癬並非免疫力低下所致,而是免疫系統錯亂所致,故建議病人應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戒菸並避免過於刺激性或進補性的食物,以降低發炎反應。

Read More

FIRST機器人賽 南市36隊獲37獎

  由台南一中、北門高中、新營高中及港明高中國中部學生組成的跨校聯隊,取得晉級FIRST機器人大賽世界賽的資格。(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學生組隊參加「FIRST機器人大賽台灣選拔賽」,共三十六隊勇奪三十七個獎項,其中,石門國小獲得FLL Explore項目全國冠軍,另由台南一中、北門高中、新營高中及港明高中學生組成的跨校聯隊,更在FTC項目取得晉級世界賽的資格。台南市教育局十日上午在石門國小石門館表揚獲獎學生,肯定其優異表現。 FIRST機器人大賽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FIRST主辦,每年依據全球議題訂定主題,今年聚焦「海洋」議題,鼓勵學生從生活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參賽學生從主題研究、程式撰寫、結構設計到簡報呈現,展現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發想與團隊合作精神。 今年石門國小在FIRST機器人大賽台灣選拔賽中獲得FLL Explore項目冠軍,校長劉珍琳說,團隊花了將近半年準備,從找資料、寫設計到反覆練習簡報,每一位隊員都付出很多心力。當聽到得到冠軍的那一刻,小朋友都十分興奮。 此外,由台南一中、北門高中、新營高中及港明高中國中部學生組成的跨校聯隊,更取得晉級世界賽的資格,將代表台灣前往美國休士頓參賽。團隊成員表示,參加FTC比賽就像經營一家公司,除了技術,更考驗團隊的整合力,團隊分成機械、程式、文書三組,每週定期討論進度,雖然過程辛苦,但這讓自己更懂得合作與領導的重要,也發現科技可以很生活、也很有趣。

Read More

華醫後花園仁德滯洪池花旗木盛開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後花園的花旗木報到了。(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仁德報導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師生得天獨厚,有一美麗的後花園,如今正是花旗木盛開時節,華醫大教職員們歡喜就近到一溪之隔的仁德滯洪池旁,走訪花旗木步道,欣賞那漂亮又粉浪漫的花。 原本每年三月下旬盛開的仁德滯洪池旁花旗木,今年受到氣候影響,花期遲到了,近日才見大量綻開,因而吸引不少民眾前往賞花拍照,而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與仁德滯洪池相連,該池可說是華醫大的「後花園」,不但在校園就可遠眺綠意盎然的滯洪池景觀,堤岸旁的紅花風鈴木和花旗木綻放時,更是師生賞花的「報馬仔」,大家會奔相走告花況,也利用課餘就近賞花拍照。 中華醫大表示,以往仁德滯洪池堤岸都是紅花風鈴木先綻開,今年紅花風鈴木植株零散、數量較少,比較難現花海盛景,反而是在北堤岸長約三、四百公尺的花旗木步道,已大量綻放,枝頭上粉嫩胭紅串串的花束,吸引不少師生賞花,拍美照兼打卡分享。 今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擊劍比賽場地選在中華醫大體育館,十八日至十九日為賽前練習和正式比賽日,中華醫大表示,選手們正好可就近賞花紓壓,不過,到仁德滯洪池賞花,若從民安路仁德橋或仁德交流道旁的萬代橋沿防汛道路進入,路面不寬,有必要注意行車安全。

Read More

崑大公廣畢製營隊引領探索酸甜人生

崑大公廣系畢製團隊在學甲區東陽國小進行「小小味蕾探險家」主題營隊,學童運用畫作分享個人成長中遇到的「酸甜經歷」。(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公共關係暨廣告系畢製「DRINK康醋」自組青年志工團隊,於學甲區東陽國小進行「小小味蕾探險家:尋找時光的酸甜味道」主題營隊,透過結合醋飲體驗與情緒教育課程設計,帶領學童從酸甜味覺感受出發學習認識與表達內在情緒,開啟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此次營隊設計多元,從味覺盲測體驗、醋飲DIY調配、食材酸變實驗到椪糖創作與故事工作坊,不僅讓孩童在親手操作中探索酸甜比例,更引導他們將味覺經驗連結至情緒記憶,在趣味互動中認識情緒、表達感受,建立良好的自我覺察以及情感連結能力。 團隊以「酸一點,甜更深」為核心概念,象徵人生中的酸甜轉折,也呼應醋飲由酸轉甘的特性。透過創新視覺設計與整合行銷企劃,重新定義醋飲不只是飲品,更是一種健康生活與情緒療癒的選擇。此外,團隊亦透過質化研究發現,許多消費者會在情緒低落時選擇醋飲來平衡心情,因此這次營隊特別強調醋飲與情緒之間的關聯,讓孩童們在體驗中培養自我照顧的意識。 指導老師徐玉瓊副教授說,此次畢業製作不僅展現學生品牌創意與行銷策劃的專業能力,更將關懷延伸至校園,讓孩童透過味覺探索與情緒轉化,學習用更溫柔的方式認識自己。她也肯定團隊將畢製結合社會參與的努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