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萱草臨窗寄母恩

■王丹丹 木棉花絮落盡時,萱草正結出花苞。母親節前夜,我伏在出租屋的窗臺寫信,玻璃上凝結的霧氣被指尖劃開,恍惚勾勒出老宅木格窗的輪廓——此刻母親該在燈下分揀草藥了,曬乾的萱草葉與合歡花在青瓷罐裡窸窣作響,像極了她年輕時納鞋底抽線的聲音。 十八年前的立夏,我第一次懂得母親節的含義。那時小學新來了位老師,教我們用皺紋紙折康乃馨。我偷拆了母親縫被面的紅絲線,把歪扭的花莖纏了又纏。那天她頂著暴雨從田埂趕回來,濕透的藍布衫還沾著萱草花粉,卻將紙花插在豁口的醬油瓶裡養了整整三年。 去年返鄉時,在樟木箱底翻出那朵褪色的康乃馨。花瓣裡夾著發黃的字條:「丹兒的手真巧」,字跡被歲月洇成萱草汁的淡黃。母親正弓著腰在院角移栽花苗,白髮間落了幾星春泥,讓我想起二十年前離鄉的清晨,她鬢角的霜花也是這樣在晨光裡閃爍。 雨季來得猝不及防。梅子黃時,母親寄來的包裹總裹著舊報紙,層層剝開是曬乾的槐花與艾草。最裡層用油紙包著新醃的黃花菜,信上說:「你胃寒,做湯記得放兩片薑」。鐵盒裡還躺著去年我寄的明信片,仿古建築的剪影旁,她用工楷補全了被雨水模糊的郵戳日期。 巷口麵包房連夜趕製母親節蛋糕,甜膩的奶油香漫過我的窗臺。穿旗袍的老闆娘在櫥窗擺滿康乃馨,說這是外邊傳來的新鮮花種。我卻念起老家院裡的萱草,那些金鐘似的花朵既能燉安神湯,嫩莖炒臘肉又是清明時令菜。母親總說「草木知時節」,卻不肯承認自己才是真正讀懂了光陰的人。 黃昏給老家撥電話,鈴響三聲便傳來熟悉的喘氣聲——母親定是趿著布鞋從菜園跑回的。背景音裡傳來窸窣響動,她笑著說在分裝曬好的蒲公英:「你上次說口腔潰瘍,這個配金銀花最好」。月光漫過窗臺上的萱草盆栽,那是我用去年收的花籽育的新苗,此刻在異鄉的夜風裡輕輕搖晃,與千里之外的故園共沐同一輪清輝。 快遞員送來加急的包裹,打開是母親手織的亞麻坐墊。淺青色經緯裡編入曬乾的薰衣草,針腳藏著不易察覺的歪斜——她的老花鏡該是又跌碎了。附著的便箋上畫著笑臉:「電視裡說你們整天坐電腦前,這個護腰」。晨光裡,我看見萱草葉上凝結的夜露正緩緩蒸騰,恍若那些未說出口的牽掛,終將在某個晨昏化作潤物的雲雨。 暮春的蟬開始試嗓時,我收到老家寄來的快遞。粗陶花盆裡亭亭立著三株萱草苗,根系裹著故鄉的濕泥。母親在電話裡絮絮叮囑:「澆水分三次,見幹見濕」。如今我的窗臺已有小小花圃,木棉與萱草在季風裡枝葉相觸。當第一簇金黃的花苞,在立夏清晨綻放時,我終於懂得:所謂遊子不過是母親種在遠方的另一株植物,帶著她體溫的泥土,永遠是我們扎根的土壤。

Read More

〈中華副刊〉西門遺蹤(上)

■希米 到了這種年紀,我沒有想要挑戰甚麼,只想把有些事情弄明白。那些到了某種年紀才能弄懂的問題。我那時是這麼想的。好比我一直到離開了菱形處所之後才搞清楚所在位置與其周邊方位的關係。但那是多年以後的事了。所以我也迷惑了,是空間問題,還是時間因素,或者說,我心裡壓根就沒想去弄明白。再回頭看,已經十多年了。 不規則的社區公園,被三條小小巷弄圈出,其中一條還彎曲。周圍三面住家,一面臨學校。一塊小小的畸零地,做甚麼都不足,權充為綠地,卻連個廁所都蓋不出。里長每每要求學校給方便,但他不滿意校園的開放時間,要的是二十四小時。為何不在小公園蓋個廁所呢?里長說里民反對,怕流浪漢佔據引來危險。僵住好幾年,他有機會就提,但始終沒解。有一天,我看見一個老翁在牆邊拉開褲檔灑落。走過他,我停了一下,輕輕地說,這樣不好吧!他大聲回了一句,老了你就知道。 環繞校園的磚造圍牆,將近六十年歷史。比人高的牆垣,洗石子灰白牆面沾染團團烏泥,像沒下筆的國畫白紙上被蘸滿墨汁的黑貓踩過滾過,髒汙處處暈開,上下擴增匯結交疊。牆角不時有菸蒂酒瓶遺留。接縫處裂痕恣意擴大。有次颱風來襲,圍牆裂開歪斜傾倚,來往人車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更有學生因攀爬墜落,膝蓋擦出累累傷痕。 專科教室梯間廊道牆壁,汙漬像荒草蔓延,更像河水衝破堤防,滿滿都是鞋印。沒人目睹,是誰塗汙了牆面,但都猜是不擅表達的情緒,將不如意轉成破口,以踩黑旋律圖像當創意。也不管是否落雨,更多捨操場就樓梯的情緒,在尖叫聲中,將掌紋拓在牆面,繼鞋印之後,腳印手印球印紛紛探詢,一個個像蜘蛛爬滿整面城牆。在蜿蜒的線條邊,黑白相間的五線譜上,以及令人遐想的高音譜號裡,滲透出毛毛的灰暗色調。 當年相信,潔白牆面在音符海浪簇擁下會散發迷人丰采,這年堅稱,湛藍牆面在音符海浪推波下會讓漂泊失落的棉絮,幻化成一幅幅動人風景。於是將音樂意象徹底改頭換面,讓原本是白後來變黑而今轉藍的牆面,強化了旋律在廊間蕩氣迴腸的熱度。於是讓高牆退席,以鏤空格柵及步道叢樹花徑環繞,延展了校園公園與社區的一體性,強化了鮮豔在陽光下潑灑俏麗的意氣。如今回想,慶幸沒有因為髒汙就卻步,並雀躍仍有描繪美麗的力度。 十幾年過去,並非像鯤化鵬扶搖而直上,幾番輾轉,我遷居南城。 起初並不明白,北門的北門路及南門的南門路都是南北向,東門的東門路是東西向,為何西門的西門路不是東西向而是南北向?乃至後來看到西門外同樣坐落西邊的兌悅門信義街是東西向,這個疑惑依然沒有解開。 南都是座早有漢人定居的移民城市,必然有著古老的城樓門牆護身。一般住家在前庭後院築牆,可說是一種心境紋身。移民性格的延續,被戰亂災變襲擊過的街廓,在同是飄洋過海的共盪中,拉開距離成疆界,是想像中的富貴,更是現實裡的安心。於是就在落定之時,築牆環繞,連防共守,眾志成城,像三郊社與八吉境。但江山易主,他鄉成故鄉,幾代更迭,主客大轉變,於是盡去牆垣,力藏城門。後來雖造中國城觀光城,但此城非彼城,皆如乍現曇花,難以緬懷思牆幽情。 許慎《說文》說,城,所以盛民也。像器皿盛物,把人民保護在城內,免受外侮侵擾,使能安居樂業,才能叫做城。而提供進出的城門,管制往來也是為了護衛城內居民安全。當年那些強索資財的衛兵,像大東門、大南門及小西門門洞內牆都鑲嵌碑文:「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可謂另類的強佔城牆。城門巍峨,重簷高樓,兵丁戍守其下,不辨入侵者,卻對慣常進出居民壓榨勒索,是挖掘城之所以為城的根基。更何況,大南門外,多墓墳與陵地,出入者多半略帶心傷的祭祖者或靠天吃飯的農耕者,柔弱心境又受欺凌,何以慰情。至於大西門外,已是汪洋大海,進出者每每與洶湧巨浪拚搏,不時面臨生死交關,顫慄激憤尚未平復,豈容他人再搔又惹。或許因此無須再立碑示禁。 穿越水萍塭大公園後,我沿著樹林街走。年初藍晒圖旁的老牆舊宅已成鮮彩咖啡店。午後陽光如蜂刺螫人。無須路標指引,南門公園已在前方,城樓映入眼簾。城樓後方是學校操場,學校對面是孔廟。因與城門連通的兩個小門都上了鎖,想看城後風光,得繞到正門入口,也不難想像操場模樣。我在牆邊踱步,看著城旁株株綠竹及城樓,以及甕城內部草地與樓旁兩尊大砲,外表盡皆神似,但就少了那麼一點滄桑。即便與外城不對一線的內城壁面應有一塊鑲嵌的禁示碑,也不容易在一旁的碑林裡尋著。當年清朝於十八世紀創建的那座,已於二十世紀時毀於暴風雨又依原樣重建,縱使逃過日治時代街道改正滅門慘案,然經多次修容美肌,早已沒有當年古意。正如綠蒂在〈城與風〉裡說,「駐留只會讓記憶滄桑」,而「背叛是自由位移的開始」。不知是否因此,即使是假日,在校園旁,在花市邊,在孔廟後,在文化園區裡,還藏有一間市定古蹟的南門電影書院,依然不易看到遊客簇擁,多的是下棋遊戲與喝茶談天的在地閒居與兒嬉。 假日的校園有幾個學生打籃球。我想像學校與孔廟為鄰,旁有大南門城樓,東移處不遠有牆垣遺跡,繞過兩彎後步道旁有小南門遺址立柱,這些被「全臺首學」等古蹟環抱的孩子長大後,氣質是否會不一樣?或者說,在亙古的午後飄泊雲朵下,同時置身於略帶殘損的遺跡與整修後完壁如新的復刻光影中,心境是否早已一派無事般品味著生活點滴與周遭變化,哪管此刻是如晦風雨或如水晴空?而大南門正位於孔廟後方,在「禮門」「義路」的引領下,不也可解讀為另一道孔門嗎!南面而王,「王何必曰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幾經明鄭清領日治及國府的翻騰,這門不僅不能拆,還得完好如初,似乎是歷史的必然。而廣義的孔廟文化園區,包括相鄰的忠義(小)、建興(國),以及牆垣環繞的南女(高)、南大(大)與附小(小)等由小學至大學的各類進程校學集中圈圍成型的文教園區,也不是人為的偶然。更有趣的是,鄰近古蹟的這些校園,多不由一個完整的街廓圍成。當我轉彎又轉彎後便信步走到附小後方的古蹟法華寺時,一株又大又高又廣的榕樹神木矗立於寺前,又是另類的無我無爭光景。正如大學校園即將漫開的阿勃勒節般歡愉,黃澄澄花朵如瀑布般映上紅磚紅牆,彷彿垂掛於濃綠樹葉間的橙黃輝映著不遠處孔廟紅色古牆的潤澤,染上了一層層古意香氣。又如殘垣遺跡旁的大菩提樹,黃葉落了一地,綠葉依舊一樹搖曳。即便後來走入巷弄,都有著一種悠遠的靜謐,因為盆花滿布色彩繽紛的城區一隅,不難看見住民坐於廊道街角吹風閒趣。這一如往昔的恬適,孔廟旁小學溪水裡的花草蟲魚或能知曉,這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更迭,生活於古蹟的人們或許也已悟到,一己心境恆常持久修習的無可更異。恰如在這區胡闖,沒哪條巷弄走不過去。 只要大西門不在西門路,謎題似乎就能解開。 西門路始於中華南路,起點多生命紀念區,過永成路至水交社時,有新大樓出現,住家也開始密集。過健康路後進入鬧區,商店林立。過永華路後是銀樓街,招牌櫛次鱗比交疊,卻沒一家店名跟城門有關。除了百貨公司旁門額掛著小西門,西門路與府前路口立有小西門遺址石柱,西門路及夏林路各有一家賣碗粿分別叫老古石及小西腳,西門路一家賣青草茶叫小西腳,幾乎再也找不著有關大西門的蛛絲馬跡。 我沿著河畔接續往北走,停在協進國小東北角兩株大榕樹間步道。鏤空圍牆旁大船意象內五條港區域圖標示大西門遺址在西門路與民權路附近,另一圖示在接官亭旁西羅殿。東望巷弄有兩株大榕樹密條蔭葉在半空中會聚,坐立兩樹間的重簷海安宮外貌神似城樓。幾乎所有海神廟都面海,有別於其他廟宇坐向,路旁藥王廟面東。民權路康樂街附近西羅殿也面西。圖說官員從風神廟前接官亭上岸後,便從旁邊的大西門進入府城。因面台江內海,大西門又名鎮海門。林爽文事件後,官府將木柵城改為三合土城時,考量安全及成本等諸多因素,像河道截彎取直般,一並將城門內遷到民權路與西門路口。所以大西門本來就不在西門路,而且,它就應該在東西向道路上。像許多廟宇,城門面西。 城門就像橋。不是橋,遲早消失。這或許是中國城觀光城以及大西門消失得像不存在的原因。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 《燭影搖紅》.颱風夜

■子寧 雨嘯風饕, 夜沉犬泣聲悽斷。 鄰家鐵瓦逐雲飛, 裂帛驚霄漢。 忍見雷轟電霰, 更那堪、危樓顫顫。 倚欄獨對, 霧鎖千窗, 燭搖孤盞。 寶島縈懷, 幾回劫厄腸空轉。 蒼生無語問平安, 天地終煩怨。 何待風收雨散, 願明朝、霞鋪粲粲。 海翻殘照, 樹理新妝, 山河重建 。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山與海之歌 雪羊金磊攝影展

市圖推出「山與海之歌」攝影作品展,以鏡頭凝視自然的節奏與呼吸。(記者林雪娟攝) 市立圖書館即日起推出「山與海之歌」攝影作品展,邀請兩位風格鮮明的攝影創作者雪羊與金磊,以鏡頭凝視自然的節奏與呼吸,在山與海之間交織出一場景觀變換的精采對話。 市圖表示,在攝影師鏡頭鎖定下的「山」與「海」,捕捉自然景象撼動人心時刻。雪羊以登山者視角凝視山林,作品展現出高山雲霧流轉、光影交錯的壯麗瞬間,帶領觀眾走入一個靜謐又壯觀的垂直世界;金磊則潛入海中,以水下鏡頭捕捉海洋的藍色深度與鯨豚的靈動姿態,畫面細膩,充滿生命的張力與韻律。兩位攝影創作者分別立足於山與海,作品並置之際,開啟視覺與情感間的共鳴與聯繫,讓觀眾得以在山海交界處,重新思索人與自然關係。 雪羊是目前台灣追蹤人數最多的山岳領域KOL(Key Opinion Leader),擁有超過10年登山資歷的他,自玉山開啟登山人生,至今已走過90座百岳、登上尼泊爾與中亞的6千米高峰,並遠赴阿爾卑斯山脈,挑戰登頂瑞士馬特洪峰;金磊則是台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也是生態攝影師與環境教育工作者,投入海洋影像紀錄超過20年,長期關注海洋哺乳類動物與沿岸生態系的保存與再現。影像具紀實力量,並傳遞對水下世界的深刻情感。 市圖歡迎民眾走入圖書館,在影像與自然交會的藝廊空間裡,感受攝影藝術中蘊藏的自然力量,也開啟探索閱讀的另一種形式。展期至9月底。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聖功管弦樂團合唱團 獻藝

聖功女中管弦樂團雖然才成軍一年,已有不錯表現。(記者施春瑛攝) 聖功女中日前在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辦校園音樂會,由兩大音樂校隊管弦樂團、合唱團擔綱演出,並邀請聖功天使媽媽合唱團壓軸演唱帶來懷舊組曲,讓台下聽眾陶醉在優美的樂音中。 聖功女中表示,學校原本有打擊樂團,但受到疫情影響而暫歇,直到去年才再度成團,並擴編為管弦樂團,由陳鵬任老師及洪婉綺老師擔任指導。雖僅成軍1年,管弦樂團團員都很認真,除了利用在校社團時間學習,更在週末假日努力練習。 為了展現努力成果,學校特別辦了這場音樂發表會,演奏曲目包括〈Into the Joy of Spring〉、〈威風凜凜〉、〈拉黛斯基進行曲〉、〈D大調嬉遊曲〉等,在鼓聲、鋼琴聲與管弦樂器的演奏中,展現悠揚的樂音之美。 接著登場是聖功合唱團,聖功合唱團由音樂才子蘇屹老師指導,在蘇老師嚴格的帶領指導及團員投入心力的練習下,聖功合唱團的演出總是令人讚嘆。最後壓軸的是聖功天使媽媽合唱團,她們別出心裁帶來一組懷舊歌曲組曲,這組曲子是由〈愛江山更愛美人〉、〈流水年華〉、〈愛情〉及〈一見你就笑〉的串聯,曲風活潑,讓場內不少家長都跟著唱和。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冠軍之路-台灣尚勇特展

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冠軍之路:台灣尚勇」特展,帶領觀眾一起回顧近年來屬於台灣的榮耀時刻。   文圖/記者林雪娟   2024年11月,台灣於世界棒球12強賽勇奪冠軍,寫下台灣棒球歷史新頁;2025年2月的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中,台灣也成功取得2026年正賽參賽資格,展現堅強實力與團隊精神。向這段令人振奮的歷程致敬,位在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旁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冠軍之路:台灣尚勇」特展,帶領觀眾一起回顧這場屬於台灣的榮耀時刻。 獅王神轎,是「統一7-ELEVEN獅」得到「冠軍」象徵,吉祥物萊恩會在球場內巡禮,接受球迷們慶祝勝利的歡呼。  我們的主場 棒球與台南 台南,從日本時代在台南公園舉辦「台灣最初的少棒比賽」,這裡的吶喊聲已超過一個世紀,也是台灣棒球發展的重鎮,更培育出許多優秀傑出的選手。 「統一7-ELEVEN獅」隊為中華職棒的開朝元老球隊之一,自職棒元年(1990年)起,不曾易主,也從未缺席,36年來深耕台南在地棒球經營。而台南棒球場也見證一代又一代的球員傳承及球迷不滅的熱情和希望。 由〈統一尚勇〉應援曲改編的〈台灣尚勇〉,聲聲入耳,人人傳唱成為經典,在2024、2025年的國際賽事期間,將台灣棒球獨特的應援文化吼進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 「統一7-ELEVEN獅」隊史10冠總冠軍獎盃,1990年至2024年,35年來這支球隊已拿下中華職棒10次總冠軍(與中信兄弟及其前身兄弟象隊並列最多)。  關鍵一刻 2024年那場勝利 2024年的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從前期的不被看好與苦戰,再到球員、教練、後勤、應援團隊與球迷的永不放棄,讓所有人看見台灣的拚勁與團結。 然而,「得到冠軍並不是終點,而是台灣棒球持續下去的動力」。2025年2月,台灣參加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WBCQ),歷經換血、調整、再適應,過程並不輕鬆。然2024的賽事教會我們,只要不放棄,不到最後一個出局數,機會永遠都在。期盼台灣能在2026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再次創下佳績! 台灣隊長陳傑憲賽事MVP獎牌、冠軍獎牌、冠軍慶功香檳及球迷特製骰到六骰子原件。 曾豪駒總教練曾說過,「跟世界強權球隊比賽,哪怕接近他們一步,我們都想更進步。」,這次代表隊陣容以合理且專業方式,透過選訓來作戰,讓每個選手都能在原本自己最熟悉的角色定位上場,在關鍵時刻發揮自己最擅長的球路或適時一擊,這是台灣棒球進步的結果,也反映出台灣代表隊的新文化。 另一方面,此次國際賽事也讓大家看見台灣選手們在逆境中不服輸的求勝決心,使支持棒球的聲浪,重回巔峰,掀起一波新的棒球熱潮,進而帶動台灣職棒的票房與球員薪資待遇,形成一股正向的影響力。 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獎盃原件。 「你不能只有在贏的時候才愛他們!」台史博說,期待這股動力能繼續推動台灣棒球的發展,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繼續展現台灣棒球的實力與永不放棄精神,希望更多人願意繼續共同支持台灣棒球。  展品豐富 球迷大飽眼福 展品豐富精彩,保證讓球迷和民眾大飽眼福,包括在12強中的冠軍獎盃,台灣隊長陳傑憲所獲得的MVP獎牌和賽事期間TEAM TAIWAN的幸運物骰子與無敵星星及部分球員的實戰球衣與球具裝備等;另有2025年世界經典賽資格賽的相關展品。 12強國手們的裝備,整裝完畢準備迎戰系列賽事。 會中更規劃台南在地職棒球隊「統一7-ELEVEN獅」相關文物,包含首度完整展出統一獅隊史共計10座年度總冠軍的冠軍獎盃及融合地方信仰與棒球精神的「獅王轎」,由吉祥物「萊恩」乘坐其中,手握其他隊伍吉祥物,象徵稱霸球場、締造傳奇。還等什麼,快來乘時光隧道,回顧台灣的棒球冠軍之路。

Read More

午後茶席 啜飲浮生半日閒

陶藝家黃怡文不只手作茶席,還日日煮好茶。(記者張淑娟攝) 許多人都想著偷得浮生半日閒,而愛茶人則是日日借得午後陽光六分之一兩茶,擺個喜愛的茶席,給自己半日閒,享受與茶的對話,滌走紅塵俗事。 用著大紅袍般的茶席,總感覺像是中了狀元一般,心情頓時愉悅起來,在善化區的鼎甲窯,日日午後不免來上一杯大紅袍、老白茶或者普洱,當然烏龍茶和老茶更不可以缺席。主人黃怡文和康月足邊喝茶邊聊,且是海闊天空無所不談的閒話著,而這正是他們日日絕佳的養氣時間。 曾創造出廿多個茶席的陶藝家黃怡文,對茶席的搭配可說是老將了,玩泥土玩了數十年,不論是乳窯、天目、或雨後天青色的陶,甚至紫氣東來以及郎紅等,在釉色上的變化,可說是高深莫測,而他日日以郎紅來泡茶,不論是壺或公道杯,那亮眼的紅確實迷人,也讓喝茶成了一件美好的生活。 喝茶必不可少茶點。(記者張淑娟攝) 六克的烏龍茶葉要以一百cc有溫度的水來泡,水一入壺,清香襲來,茶席上的親朋好友讚嘆一聲好茶。黃怡文表示,每日午後來一杯清歡茶飲,喝了下午的精神就來了,在茶席上還能交流日常,讓喝茶成了家人間的幸福。 茶席隨著煮茶人的心意,擺上自己的最愛茶器,搭配薰香和花香。(記者張淑娟攝) 最特別的是所有茶席需要用到的茶器具都是黃怡文手作,不論是火爐、蓋置、壺呈、杯置、茶匙、茶則、茶海等,件件都是有溫度的陶藝,同時不同茶也要用不同的水溫和時間來泡,整個茶席的擺設,可說是喝茶前戲,而喝茶更是讓自己安身、安心的良方,日常的煩憂,全被遺忘在茶席外了,而茶席上的一株小白花,清淨了眼,茶香則如同大地低語著,讓人回甘,而在飲茶的三刻鐘,彷彿世界靜止了,只有一縷清香讓心安於當下,真的是借得午後六分之一兩茶,換得身心自在清淨。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台東成功 看海訪歷史人文

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因喜愛當地,毅然辭去官職蓋屋,將成功鎮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文、圖/記者林雪娟   老屋咖啡廳精彩前世今生 來到台東成功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美麗海景和豐盛的魚貨,此次則從歷史文化角度,一窺成功鎮的人文風華。在日治時代原屬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日洋式兩層樓住宅,因緣際會,後來成為「高安醫院」,幾經輾轉,目前成為老屋咖啡廳和藝文空間,成為推展地方文史和觀光的重要據點。 一九三二年,菅宮勝太郎完成新港漁港(現成功漁港)建設工作,在任職的十多年期間,因對新港埋下深厚情感,這裡成為他的第二個家鄉。收到調官命令的他,毅然決然辭去官職,在漁港西北側,蓋起他生平最後一個住所,而從二樓的主臥室,則可眺望他引以為傲的新港漁港。 台灣光復後,年輕的醫生高端立是虔誠的基督徒,為解決東部醫療問題,從高雄岡山至新港,買下日人留下的老宅,在一樓成立醫院。當時,瘧疾、結核、花柳及霍亂等是常見的傳染病,他所帶來的現代藥物救治許多民眾,不分晝夜、南北奔走,服務地方近五十年,為地方醫療貢獻良多。 台灣光復後,基督徒的高端立醫師來到後山,買下日人老宅,成立高安醫院。 在咖啡廳旁是教會。高端立至新港行醫,父親高篤行前來探視,發現當地雖有許多基督徒,卻無聚會場所,於是運用老屋一樓診療室提供信徒聚會禮拜,聘請牧師林川明前來,成立新港教會,是台灣光復後,新港地區最早的教會。高醫師辭世後,教會接手,成為辦公室和靈修會館,如今老屋整修為藝文歷史空間,診所成為「眺望」咖啡廳,有趣的是,咖啡和茶飲都結合中醫專業推出漢方飲品,如枸杞美式、漢方拿鐵(當歸枸杞)、漢方茶等,讓咖啡加上中藥材迸出驚奇火花,也呼應老屋曾為診所意涵,部分營收成為老屋建築修繕基金。 「眺望」老屋咖啡廳和藝文空間,成為推展地方文史和觀光的重要據點。 高端立的家族是台灣第一代基督徒、台南人高長的後代,家族最知名者為高俊明牧師;而菅宮的故事,在日本紀錄片也被記錄,後代曾來台尋根。老屋串起台日新一代連結,因新港這塊土地和充滿故事老屋,雙方緊緊相連;一棟老屋各自寫下不同故事,透過一杯杯咖啡一直流傳。 目前日式宿舍成為藝文空間,除展覽也展出老屋故事。 三仙台 花東海岸線最美 三仙台位於成功鎮東北方,原是火山噴發的小島,其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而成離岸島。除天然奇景,另有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傳聞八仙過海時,李鐵拐、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休憩,烙印仙跡,因此取名為「三仙台」,也被稱為是花東海岸線海底景觀最美的地方,每年跨年迎曙光,是各方最期待的活動。 三仙台的自然美景,被譽為花東海岸線海底景觀最美之地。 探訪成功鎮,時序對的話,還可安排賞鯨行,至東港漁港大啖海味和認識古法鏢旗魚故事,認識吳若石神父腳底按摩神奇,並購買知名伴手禮柴魚片。 東台灣沿海盛產鰹魚,這些黑潮引來的迴游魚類是最好的原料魚,且鯖魚、鮪魚等,也可加工製成柴魚,一般鰹魚風味最佳,而風味獨特的上等柴魚,都是用木柴細細燻過,無論是魚或木柴,都得細細考究,尤其是魚,新鮮是關鍵,商家說,把握「硬質期」這段賞味精華時間才能製出好成品,油脂少的原料魚,刨出來不會呈現粉狀,成為漂亮的柴魚花。

Read More

〈社論〉賴清德應學習李在明的靈活務實外交

李在明安撫好川普,順利說服川普維持對南韓的15%關稅,瞬間讓他的支持度回升到六成。(路透) 六月剛剛就任南韓總統的李在明發揮靈活的外交手腕,八月底之前接連訪問日本及美國,並指派南韓國會議長禹元植出席中國大陸九三閱兵典禮,展現他面對東北亞地緣政治競爭的務實態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上任後的第一個出訪國家不是美國、而是日本,不僅打破南韓外交的「美國優先」慣例,也創造韓日兩國建交一甲子的難得友好氛圍。李在明如何處理攸關其國家安全的多方博弈?值得賴清德總統仔細探究。 李在明領導的共同民主黨過往抱持「反日」立場,堅持日本應對二戰暴行道歉,雙方關係常常為了「歷史認識問題」陷入僵局,再加上他向來被視為是「親中派」,因此當他今年六月接替被彈劾下台的尹錫悅成為南韓總統時,各方都研判東北亞局勢將逆向翻轉。但出乎各國選前猜測,李在明打出「重視國家利益的實用外交」原則,並未在殖民統治與慰安婦問題與日本針鋒相對,此舉讓日本石破茂政府順勢在東京接待他。 李在明的務實靈活更展現在與川普會面的白宮之行。他當面邀請川普親自出席南韓主辦的APEC峰會,還說這是促成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機會。猶記得行前他曾說南韓傳統外交政策就是「安全靠美國,經濟選中國大陸」,結果李在明在華府智庫演講中馬上改口表示,「南韓過去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的『安美經中』策略,恐無以為繼」,強調「韓方致力於妥善處理兩國之間不可避免的問題,並維護好雙邊關係」。他安撫好川普,也順利說服川普維持對南韓的百分之十五關稅,瞬間讓他的支持度回升到六成。 同時間,李在明也派特使前國會議長朴炳錫訪問北京,轉交親筆信傳達願與陸方改善互信的和緩立場,並就深化雙邊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等議題進行交流。朴炳錫表示,新政府高度重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期望兩國近年來受阻的往來能儘快回到正軌,還代表李在明邀請習近平十月出席在韓國慶州舉辦的APEC峰會。 預期習近平應會出席慶州APEC峰會,倘若川普也願意親自參與,屆時「川習會」不僅將是國際矚目的大事,李在明的聲勢必然水漲船高,東北亞及朝鮮半島情勢也可能朝向對南韓有利的方向發展。恐怕任誰都無法預期,他上任短短三個月就達成前任無法辦到的外交目標。 他在短時間就完成這些艱鉅任務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務實與靈活,一切實用主義至上。李在明不受自己意識形態制約,看準川普現實主義及美國優先當頭的習性,也知道國際政治只有利益、沒有道義,因此他不空談民主同盟或普世價值,只針對能促成雙方利益的議題進行談判。 其次,他也主動向北韓遞出橄欖枝,有意恢復南北韓之間的部分協定以緩解緊張,就算金正恩沒領情也不放棄。其三,他延續南韓的親美政策,但是對南韓與中國大陸的緊繃狀態稍做調整,同時也放下與東京的多年仇恨,讓南韓得以在對美、對陸、對日三組外交關係中找到平衡點。 平心而論,相較於周旋於各方之間的南韓,台灣的處境更加艱困,所以更沒有理由死守僵化的意識形態,讓自己陷入泥沼而難以脫身。李在明願意改善與平壤的關係,台海兩岸更不該故步自封,彼此釋出善意是解凍的第一步。特別是,李在明的實用主義有效拓展南韓外交空間,短期間就獲得豐碩成果,賴清德也應從中得到啟發。

Read More

惡罷走錯方向 英記者舉家離台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曾任台灣公營英語媒體TaiwanPlus編輯部高階主管的英籍新聞工作者艾永青,近日以「(我的)台灣大罷免」為題發文表示,全台大罷免到罷免人士研究納粹動員,台灣原有的熱情而理性的公共討論空間逐漸被「極端言論與政治動員」取代,艾永青甚至直言,不認為台灣走在正確的方向。 透露全家已在七月底返回英國,且頭一次買單程機票不打算回台的艾永青,在台灣生活超過十年,回顧自己過去四年在TaiwanPlus任職,一篇正確形容美國總統川普為「被定罪的重罪犯」的報導遭不當撤下,成為轉折點,「當時我就開始計畫離開,因為我熟悉並喜愛的那個公共空間,正在消失。」後來因他的家人也成為攻擊目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迫使他下定決心離開台灣。 艾永青表示,今年七、八月全台掀起的「大罷免」更讓他下定決心。賴清德總統既未嘗試與在野黨組成聯合內閣,反而在民進黨國會未過半的情況下,就有核心盟友喊出要全面罷免在野立委。 艾永青質疑,這些行動雖表面上與民進黨切割,以「公民團體」名義操作,卻仍被許多親綠評論者全盤接受。他反問,這些所謂的「公民團體」當中,有多少其實是民進黨支持者?甚至是黨員?他直言,若在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或共和黨附隨組織發起類似行動,聲稱與政黨無關,恐怕難以服眾。 艾永青質疑針對中國大陸配偶的行動,賴政府雖未制定新法,卻透過重新詮釋既有條款來行動,與歷屆做法不同,缺乏正當程序且樹立先例,令人憂慮。他還提及,部分推動罷免人士甚至公開研究納粹,試圖尋找「一個群體來當猶太人」。 艾永青不滿的是,他與家人最終成為極端分子的攻擊對象,僅因他在編輯工作中力求平衡,允許少數與官方敘事不同的聲音出現。他坦言,身為非公民,本就避免觸碰台灣複雜的身分政治,但在新聞專業、同事安全與家庭壓力之間,已無法再支撐下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