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太陽與月亮

■紫水晶 她和他就像是太陽與月亮,一個上白天班,一個上晚班,時間常常錯開,經常碰不上面。 那天,好不容易兩人終於見面了,開口的第一句話,卻是異口同聲地說著:「好久不見。」她的眼眶有些紅,他的聲音裡也藏著那複雜的情緒。 她感到有些悲哀,兩人明明是夫妻,同住一屋,卻像天各一方,只能默默期待那不期而遇,就看今天是太陽等到月亮,還是月亮找到太陽,她心裡明白,再這樣聚少離多,感情早晚會出問題。 朋友見到她這般煩惱,要她不如辭了工作,好好維繫感情,這樣他倆就不是太陽與月亮,而是太陽配白雲,月亮伴星星了。 她不由得打了一個冷顫,立即拒絕了朋友的提議:「不了,我們家不能變成單薪家庭,就怕到頭來,那白雲不是朵朵白雲,而是層層烏雲,那星星也只是眼冒金星罷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這夢,老催你記掛佛洛伊德

■翁少非 是臨老或境遷?不知怎的,近幾個月常做夢,眾味雜陳的夢紛至沓來擾眠,尤其是C君,自從半年前被安置到養老院後,他的身影就時常出現,老來翻找你相簿裡的合照,要把你倆年少輕狂的歲月逐一攤開,搬上夢台重演似的。 昨晚,又再次夢到你們組隊參加機智問答節目,主持人問「二十世紀精神分析之父是…」,C反射動作般的搶先按鈴,但喉頭被卡住,任他百般使力,「佛洛伊德」這幾字總脫不出口。時限到,打叉的燈號亮響,天花板猛然瀉下瀑布,瞬間他就被洪流沖走,你伸手沒勾到,大叫聲中驚醒了。 佛洛伊德說夢會滿足人的願望,有一些是簡單的生理欲求,更多的是深藏在潛意識裡的願望。好久了,一年多沒見到C了,你打電話問候他的夫人:「嫂子,大哥好些嗎?」 話筒那頭傳來:「唉,不可逆,連我都不認得了。身體還算硬朗,動作越來越遲緩。一星期固定去拿他的被單回來換洗,帶他喜歡吃的食物加菜…。」照顧逐漸失憶的C十多年了,她平靜的說著,但你聽得出「連我都不記得」聲調裡的悲涼與不捨。向來她把C當「家庭核心」,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就像佛洛伊德的妻子瑪莎一樣,在生活上極盡照顧,替他整理衣物,甚至為他把牙膏擠在牙刷上,保持家居生活的安寧與秩序,讓他得以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事,彷彿她平生的目的就是要為「親愛的家長」服務。 有關他們的感情也讓你動容,佛洛伊德二十六歲與瑪莎訂婚後,因工作兩地相隔,三年期間寫了九百多封情意綿綿的信給她;C婚後在小學教書,後又申請保送師大,求學期間幾乎也是天天寫信。病徵出現的前幾年,有一天你去造訪,聊著聊著C君夫人捧出一箱每個秀麗的字跡都藏深情密碼的信,接著說:「不過,好氣又好笑的,拿回來給我的第一次薪水袋是癟的,空空如也。」 那年代初任教職,八、九月的薪水併在十月發,三個月的現金袋可是厚厚的一疊,怎會花光光?原來,那天下班後,C就到夜市選購衣服,回家後攤滿在床上,要給她一個驚喜。你聽了大笑:「這是我今年聽到的最美的愛情故事!」 若說C連愛妻都遺忘了,怎能巴望他還認得你?去年夏天他們喬遷新家,你去賀喜,他茫然地看你,眸子裡的亮彩連閃一下也沒。你失落的陪在旁邊,默默的看他吃蛋糕,他一刀刀的切塊,工工整整的,吃完餐具也擺得整整齊齊的,顯露一副滿足的表情,就像佛洛伊德閒暇之餘喜歡坐在躺椅,欣賞擺放在桌上的那些希臘小雕像,他們總能在很小的事物裡,找到某些美麗且讓自己快樂的地方。「整潔、美觀,到目前為止,他還沒忘記美感。」她說,你點點頭,美術音樂和文學都是C的喜好與擅長。 夢到C,老牽連到佛洛依德,也許是不曾忘記那個滿天繁星的夜晚,C為學校製作浮雕趕工,你值夜,拿杯冷飲去探班,兩人坐在花台抽菸聊天,他搖著杯中的冰塊說:「佛洛伊德冰山理論,心靈的絕大部分是存在於知覺意識的表層下,正如水面下更為龐大的冰山。別『少看了』佛洛伊德,他可是歌德文學獎的得主、耐心與毅力是超凡入聖的:五年分析了一千多個病人的夢,分析是需要花腦力和精力的…。」 來自不同校系,同一年進到這所特教學校,同事三年多後的這一談,啟發了你把佛洛伊德肖像立體化的興趣,也加深了對C這位高大英俊、具旗人血統、豪爽直率、學識淵博的了解與欽羨。爾後,他就像哥兒般的照顧你,拉拔你。 夢到C,鐵定是你難以撫平他曾忘記佛洛伊德名字的創傷吧!「老弟,我愣在那兒,百來雙學員的眼睛齊射過來…」C在明星高中退休後,到補習班教授心理學,由於上課生動風趣,不看講義就能滔滔不絕,成為名師奔波於南部幾座大城。失憶症乎?從否定到接受,這段路掙扎了好幾年,辭補習班、在街頭迷向、熟人變陌生人,三年前有一天,他抓著你的手,說:「老弟,我腦子裡的海馬迴褪色了,但我不會忘記你,因為我要把你和佛洛依德藏在心靈深處。」頓時,你的眼眶潮濕起來。 佛洛伊德是C最欽佩、最喜歡、最常跟別人提到的大師,怎可能遺忘他?在重要時刻說不出口,只是一時的,別因此挫傷自己呀!至今,你仍然不肯相信這件事。 「最近常夢到大哥,可以去探望他嗎?」你問。「疫情期間,院方不方便開放,改天看看,可你別失望哦,他可能認不出…」C的夫人安慰你。無妨,因為你好渴望見到他,好想從他的眼裡看進去,到他的靈魂深處尋找佛洛伊德。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最壞的示範

■章家祥 從沒想過以這樣的方式 再見你   傘把上的指印已經冷了 拿鐵杯緣的唇也已經褪色   我曾在電腦桌前將你拆卸 回收。 因我是個有愛的   沒做過更壞的打算 將你丟棄在日子以外 寫了幾行字,塗改了幾回 沒能將時間靜止   做了最壞的示範 將一起喜歡的忘在了瀏覽器裡 不曾計算呼喊過幾次 演算法將我販賣 散出了金色光暈 還有你,清晰的臉龐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千金小姐

文/簡玲 插圖/國泰 從小,我就有一個當千金小姐的願望,那怕一次,一次都好。   小三時,我和新轉來的女同學比鄰而坐,每天奶奶幫她送便當,經常我可以分得一片豬肝吃,我央求媽媽可以幫我送午飯嗎?媽媽嘆息的說人家是千金小姐,妳是礦工的女兒。 升上國中,市場有家藥局,每天下午四點半左右就會流瀉叮叮噹噹的琴聲,我蹲在河溝的小木橋邊背英文單字邊聆聽,我幾乎可以背出每首曲子,聽出彈錯的音節,有天,櫥窗裡出現一個熟悉身影,我驚呼,原來那個千金小姐是我的同班同學。我提起勇氣問爸爸可以學鋼琴嗎?爸爸愁苦的眼神望向他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說等我長大自己賺錢再說。 為了鋼琴夢,每天寫完功課我參與家庭代工勞動,纏繞聖誕燈飾坐擁於塑膠花城,假日時我去冷凍廠剝蝦挑腸泥,邊打噴嚏邊剪衣服線頭,是成衣廠令人討厭的童工,高中暑假,做過電子廠生產線的女工,那些工作成為我人生中一段插曲。 高中畢業以後我半工半讀,開始實現彈琴的夢想,從古典鋼琴到爵士鋼琴學習了十年。家裡沒有鋼琴可以練習,得去市區音樂教室租借一小時二十元的琴室,每每練完琴,濕冷的夜傘花旋轉雨的旋律,即便漫長雨季也令我狂喜。二十一歲我買了二手鋼琴,接著,晚上在補習班教作文,兼兩個個人家教,爾後,我擁有一台全新鋼琴。 多次,我替代鋼琴老師去西餐廳彈奏,一晚,我彈奏完理查克萊德門鋼琴曲《夢中的婚禮》和《給愛德琳的詩》時,一位小姐向我走來,她稱讚我如珍珠落盤的節奏。 竟然那是我的千金小姐同學,她和一位男士用餐,現在她是個白衣天使,對於她曾給我學習音樂的動力我竟然說不出感謝來,她說國中以後她就不再彈琴,現在她正談戀愛呢!她問我也談戀愛嗎?二十八歲以前,生活是馬不停蹄的讀書工作和學習,賺來的錢除了給媽媽一些家用,全投資在自己身上,從小做的聖誕燈飾養成對色彩和光的敏銳,我學素描學油畫,從小對花癡迷,塑膠花無感,我學習日本池坊插花和歐式花藝,假日時聽音樂彈琴,誰會想和這個無趣的花癡談戀愛? 多年後,我如願生了一個女兒,我沒有忘記千金小姐的大願,一心一意培養她成為優雅的公主。三歲半學習奧福音樂,五歲跳芭蕾,十歲時她說她不想彈琴了,親子對峙半年後,我像隻鬥敗的公雞,十五歲她放棄了舞蹈,我悻悻然地妥協。 這還不打緊,高中時她去學爵士鼓,大學四年她搖滾在熱音社,研究所畢業繼續沉浸爵士鼓世界,這距離千金小姐似乎更遙遠了。我曾跟隨她的腳步,在校園一隅,在公園,在海洋廣場,眺望鼓手的進擊,該死的淚水莫名在我眼眶打轉,是感動她選擇堅持,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我想,應是哀悼千金小姐的夢幻滅吧! 半生之後,花道和茶道依舊是我的日常,那台老鋼琴就這樣陪伴人間煙火的我,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夜深人靜時,我與老鋼琴總是笑談千金小姐這個遙不可及的願望,打破一個貧瘠孩子的生命框架,重新活出自我。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望子成龍玉帶鈎造型的變化—元、明、清三代遞羶(下)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前兩期將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玉帶鈎」利用考古出土及清宮舊藏的器物,將其時代風格一一做梳理,接著筆者將依時間進程整理出變化的序列,提供讀者作為斷代的參考依據。 一、元明清變化序列 望子成龍玉帶鈎於元明清演變可將其拆解為鈎首(眉眼、吻部、嘴)、鈎紐、鈎身及螭龍四部分來分析。 (一)鈎首 觀察鈎首龍形的變化可以發現以下的趨勢: 1、龍的眼睛,從低於平面—深陷的圓孔,到愈來愈凸起,最後成為清晚期蝦子眼外凸的效果。 2、龍的耳朵,從貓形耳一路演變成半闔起的葉形耳,到最後成為棒形耳。 3、龍的眉毛,從濃眉壓眼的形態,慢慢轉變成鈎形眉,到最後成為眼後順向的長眉。 4、龍嘴的表現,從側面鑽孔閉口到張口露舌,嘴的形態表現得愈來愈細緻。 5、清代鈎首分成兩類,一類是繼承明代晚期的特徵甚少變化,一類則是在龍首等做出不同的變化。 (二)鈎紐 鈎紐 從鈎紐的外觀觀察,元代的紐形有圓柱形、方孔形及小半圓球形等,到了明代則主要為圓柱形,而到了清代除繼承明代的圓柱形,也有各式變化的紐形。 (三)螭龍 1、螭龍的表現從緊伏到逐漸地站起,至後來則只剩腳及少數幾個接觸點。 2、螭龍從佔鈎身比例小到大的趨勢。 3、鈎首與鈎身螭龍的距離,有愈來愈近的趨勢,但到了清代除了有繼承明代的趨勢外,也有發現距離較遠若元代的距離。 (四)鈎身 鈎身 元代的鈎身一般較寬呈琵琶形,到了明代則呈細瘦的螳螂形。鈎背上的圓弧面也慢慢愈來愈趨緩,到明晚期已漸成平面狀,清代則成兩個面向,一是繼承明代的片狀螳螂型,另一則是有不同於明晚期而趨向元代的琵琶形,甚至亦有些新的變體創新。 二、結論 (一)帶子上朝龍鈎造型從考古出土來看始於元代 (二)明代承襲元代後開始進入程式化的造型,螭龍的比例也不斷放大,或許是因為要達到更大的裝飾效果,到了晚期螭龍逐漸脫離鈎身,只留數個接觸點。 (三)清代除了承襲自明代的制式鈎型外,也開始發展更活潑的鈎型,變化上除了在龍首外也開始在螭龍上做文章,例如更繁複、螭首不再與龍首相對,或者有兩隻螭龍出現等。 (四)就元明清三朝望子成龍帶鈎的發展,元代器型剛出現屬於摸索期,朝著標準化的過程進行,明代中晚期則有了相對固定化的型態出現,明代末期則標準化已接近僵化的地步,清代則出現尋求突破而做出大膽嘗試的作品。 (五)在清朝共時性的脈絡探討,望子成龍玉帶鈎循著兩條同存路徑前行,一是延續明代的風格演變,碎步前行—例如清晚螭龍的束腰型態及眼部更為凸出。另一種則是在尋求突破舊框架,但是困難處在於龍與螭均有大眾認知的固定型態,要突然巨幅跳躍變動有其困難,故在鈕及螭龍的搭配上也做些更動以增加其變化。 此次筆者對元明清望子成龍玉帶鈎試做斷帶研究,未盡之處仍多,拋磚引玉尚祈同好不吝指正。 玉帶鈎的分類 此次將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帶鈎分成上、中、下三期,並將造型及斷代做了一些探討,但此處還需特別再次說明,元明清玉帶鈎的種類非常豐富當然不只限於「望子成龍」此種造型,並順道將玉帶鈎做些簡單的分類及說明。 記得二十多年前逛玉市及骨董店時,玉帶鈎是常見的一種品項,而且數量上就當時來說也算不少,因此非常適合拿來做系列化的收藏,不僅樣式靈瑯滿目,而且變化性及趣味性兼顧,但或許也是因為有一定的數量,因此做系列化收藏的藏家好像也並不多,但玩家手上卻也多少擁有幾件,圖一即為筆者自藏的一對龍鳳帶鈎,玉質雖不是上好的羊脂白玉,但是色階接近,青玉質為龍首帶鈎而碧玉質則為鳳首帶鈎,且有著龍鳳呈祥之意,亦是一對有趣的小收藏品。 接著透過考古出土資料及兩岸故宮的藏品圖片,大略的介紹各式各樣的玉帶鈎,如前所述因為帶鈎的多變實在不容易三言兩語涵蓋,為方便介紹玉帶鈎龐大家族,筆者按造先前的邏輯,將其依照鈎首、鈎身、鈎鈕及鈎身所負載物的類型來做分類,以簡馭繁介紹如下: 勾首為動物(包含神靈動物)型,例如龍、鳳、螭、馬、鹿、羊等 鈎身則有常見的琵琶型、螳螂型或者其他變體型等。 鈎紐則有圓形、方形、長方中空等造型。 鈎身上所裝飾的類型,或有孑然一身者,或有螭、獅、猴等動物,亦有花籃上帶有植物甚至昆蟲如蟬或螳螂者等。 為方便讀者更亦將圖與內容對照參考,筆者將圖片歸納進表中,細心的讀者可自由參考對照。 表一 鈎首 鈎身 鈎紐 鈎身負載 動物(圖1、2、3、4、6、7、8、10、11) 琵琶型(上集所提的元代玉鈎) 圓柱體(圖1-11) 無(圖1、3、7、10) 植物(圖5) 螳螂型(圖1、2、3、4、6、7、8、9、10) 方形(上集所提的部分玉鈎) 動物型(圖2、3、4、8、11) 昆蟲(圖9) 變體(圖5、11) 變體(中集所提的部分玉鈎) 植物(圖5) 昆蟲(圖9) 圖1 清代 龍鳳合鳴兩件帶鈎 圖2 清代 龍首鈎身有鳥及抽象的獸 圖3 明代 獸首鈎身有蝙蝠及壽桃 圖4 清代 羊首鈎身飾有穀紋 圖5 清代 靈芝紋玉鈎 圖6 清代 馬首鈎身雕小猴手持樹枝 圖7 清代 鳥首鈎身飾有羽翅 圖8 元至明 龍形鈎首抽象禽類鈎身 圖9 清代 螳螂鈎首蟬形鈎身 圖10清代 鵝首形鈎首 圖11 明至清 鈎首做獸形尖喙,鈎身琢羽翅獸足、尖爪長尾 圖片來源 圖1 作者自藏 圖2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出土,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3江西省樟樹市觀上鄉出土,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4 〈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1&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5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909&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6 〈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48&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7〈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2&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8〈元至明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853&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5日)。 圖9〈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98&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10〈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96&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11〈明至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294&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宣布戰勝疫情 北韓解除口罩禁令

中央社∕首爾13日綜合外電報導 北韓5月首度承認境內爆發COVID-19疫情,北韓國營媒體今天報導,國家領導人金正恩本週宣布戰勝病毒,北韓已取消強制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規定。 金正恩10日主持COVID-19會議下令解除5月實施的最高級別抗疫措施,但又稱北韓必須維持「固若金湯的防疫屏障」。 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北韓從「最高階」抗疫系統恢復到「正常」抗疫系統,取消強制戴口罩令以及各區商業與公共設施服務時間限制等規定,但邊界地區例外。 北韓建議有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應繼續佩戴口罩,並敦促民眾對「異常物品」保持警戒,平壤稱這些異物就是引發傳染病的原因。 北韓從未證實有多少人感染COVID-19,顯然是因為缺乏普篩工具,僅通報每日發燒人數。北韓的發燒病例累計有477萬例,北韓自上月底起就沒有新增發燒病例。 北韓沒有實施外界周知的疫苗接種計畫,聲稱是靠著封鎖、本土製造的藥品與金正恩所稱的「具優勢的北韓式社會主義體系」戰勝COVID-19。然而,傳染病專家以缺乏獨立數據為由,對北韓疫情改善的說法存疑。

Read More

〈中華學園〉滿溢離愁的照片

台南女中一年四班 ◎陳宥妘 相片裡,是一群人的燦笑對比一個人的愁緒。 這是國小五年級的初夏。小五隨爸媽至美國一年的我,即將回台。在這大家滿懷喜悅的結業式,我的笑容卻顯得十分勉強,眼裡泛著淚,糾結的眉頭鎖不住那滿溢的愁緒。想起這一年來和老師、同學們的點點滴滴,從害怕和陌生到後來的熟悉及熱絡,我不禁悲從中來,不想面對這場離別。當天學校的午餐十分豐盛,我卻難以下嚥,身旁歡笑的同學們使我憶起他們在身旁鼓勵我、陪伴我的每個日子,心想此日之後便無法再相見,離別的愁緒就如同沉重的包袱,放入越多回憶,越難以負荷。 拍攝這張團體照時,我低著頭躲到了角落,不願任何人發現早已濕透的眼眶。「一、二、三,微笑!」導師的呼喊裡充滿著歡快,我失神的望著燦笑的同學們,「大家看鏡頭!」我的思緒被拉回了現實,勉強地擠出一抹假笑,只有我自己體會,也只有我一人感受這複雜的情緒。既有即將放暑假的快樂,又飽含著我難以負荷的沉重離愁。 鐘聲響起,我最不願面對的時刻到了。導師在門口跟大家道別,我卻從後門匆忙溜走,不願相信一切即將結束。逃避眾人的視線,我踏出了校園,內心十分自責,但我相信,這樣的離別是最安全的,留下的創傷最小,留在心中的波濤亦能最快消逝。 這張和美國同學們的大合照,看似無比歡樂,實則飽含了我離別的愁緒,不願面對那一年的匆匆結束。相信不管過了多久,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定會憶起那些歡樂時光和離別時的複雜情緒,這些深刻回憶將永遠烙印在腦海中,泛起永不止息的漣漪。

Read More

〈彩繪人生〉黃智宏 RO淨水種植黑木耳

現代化環控栽培 加工成飲品提高產值 家住官田的青農黃智宏栽種黑木耳,並加工成飲品,受到消費者青睞。(記者盧萍珊攝) 家住官田區的青農黃智宏,五年前投入農業栽種黑木耳,還加工成養生的黑木耳飲品,吸引不少粉絲青睞。 原是職業軍人的黃智宏,因為個性積極,喜歡學習新事物,退伍後決定到國外打工遊學,返國後因對農業有興趣,正巧親友經營休閒農場,黃智宏就到農場學習,奠定日後從事農業的相關經驗。 黃智宏表示,由於家中有塊農地在六甲區,心想應該好好利用,先在農地裝設太陽能板設備,並看準現代人重視養生,於是選擇栽種黑木耳,自家的農場朝向友善、永續、健康無毒、綠能循環經營。 黃智宏說,自家農場取名為水星農場,除採用太陽綠能,還以RO淨水種植黑木耳,主要是為了消除雜菌,木耳的栽培期是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約需半年時間栽培,目前一整年產量約在三千到五千公斤。 黃智宏表示,採收的黑木耳主要做加工黑木耳飲品,藉此提高產值,自有品牌為「沐爾」,除了取其同音木耳,也希望為消費者喝了木耳後,如同一顆顆音符順暢。 黃智宏強調,農場裡運用太陽能發電,蒐集雨水儲存,循環利用綠能現代化環控栽培黑木耳,飲品可以添加鮮奶、蜂蜜、堅果等,吃得到原汁原味。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重建咀嚼吞嚥機能 小港醫院再獲獎

小港醫院深耕咀嚼吞嚥機能提升工作多年,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即使病人僅有部分由口進食的潛能我們也不放棄」─是小港醫院「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團隊成員共同的盟約與堅持,今年初榮獲2021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肯定;13日再傳捷報,榮獲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肯定,從247件參選件數中脫穎而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3促進健康與福祉目標,深獲肯定。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台灣鼻胃管灌食者比率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高,尤其是在安養機構中的住民。這些人為長照體系中最弱勢的一群,鮮少受到關注及有人為他們倡議,該院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的區域醫院,因此更重視醫院需善盡的社會責任,更關注民眾的生活品質,除了長照機構外,更盼及早預防及提升民眾的咀嚼吞嚥機能。 為此,小港醫院2018年成立「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將篩檢作業標準化,插管前提前篩檢,減少置管率;插管後積極復健,提高移除率。過去4年,小港醫院的鼻胃管移除成效已從過去的27%,成長到平均44.5%。 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執行長馮明珠說明,小港醫院除了一般的篩檢外,也會透過吞嚥內視鏡、透視螢光吞嚥攝影檢查,讓病人嘗試各種質地的食物,找出容易誤嚥的原因;再依據結果做照護訓練等階段及配套處置,並將標準流程平行推廣至外部機構。 馮明珠執行長強調,讓個案可以享受美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中心成員的願望,「吞ㄟ落」和「美味度」對個案都很重要,方便、平價及高品質的產品,才可以真正落實在需要者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團隊不斷研發相關產品,例如中心已研發並量產可以幫助咀嚼吞嚥困難者檢查、訓練與日常食用的「安心凍」,其質地均勻、滑順綿密、單粒設計,攜帶方便,穩定性高,可大幅減低嗆咳機會,相較於其他需仰賴進口的果凍價格相對親民。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本以外的學習

台北市弘道國中八年十班 ◎蘇瑋博 許多人被學校考試所壓迫,將全部的精神投注在課內,卻忽略了書本以外的學習,學習了課內知識,也要拓展視野,豐富自己的經驗,才不會讓自己像個書呆子。 爸爸除了重視我的課業外,也鼓勵我和弟弟多吸收課外的知識。新冠肺炎疫情前,爸爸每年都會帶著全家出國旅遊,希望能讓我們多多了解異國風情,並拓展國際視野,至今我已經去過許多國家:日本、英國、捷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匈牙利、斯洛伐克……,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英國,英國是爸爸媽媽留學的地方,因此特別有感情,在我小學2年級時就帶我們去英國旅遊,我們參觀了許多城堡,還有看到伊莉莎白女王,也去了哈利波特的拍攝地點、羅賓漢的展覽館……,那裡的人文風情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也學到了許多課本以外的常識,我非常希望疫情後再去一次呢! 匈牙利也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你知道有些河邊排著一排排的鞋子代表什麼嗎?是希特勒全面捕殺猶太人時將猶太人趕至河邊,叫他們把貴重物品脫下之後便開槍掃射,猶太人應聲墜入河中,是這樣的一個慘痛故事,如今烏俄戰爭開打,我常常想到匈牙利的故事,希望烏克蘭不會發生類似的事件。 我和弟弟都非常感謝爸爸,讓我兼顧課內與課外的學習,並運用於生活中,讓我的童年充滿色彩,對世界各國的了解,不少於對自己國家的認識,未來,我除了重視課本、學校的課程外,仍然會多吸收課程以外的學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