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15年前捐肝 陳新標重生

林口長庚舉辦「肝臟移植病友座談會」,換肝15年的陳新標與病友合影。(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在副院長李威震帶領下,多年來致力於肝臟移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至今已幫助超過1500名病友重獲新生。團隊開創出多項創新技術,包括「不同血型換肝」、「一肝二用李式公式」,以及「孕期移植後順產」等,為台灣肝臟移植領域開啟重要里程碑。20日舉辦「肝臟移植病友座談會」,持續提升病友的自我照顧及醫療知能,安排與移植術後相關的醫療議題討論,分享重獲新生的喜悅。 今年邁入第26年的「台灣彩色人生肝友協會」,見證台灣肝臟移植醫療的進步與病友團體的發展。協會前身可追溯至1998年,由黃清雲與夫人詹阿暖創立的「林口長庚彩色人生聯誼會」,以病友間互助互勵為出發點。隨著移植病友人數增加,2011年向內政部申請立案,成立「台灣彩色人生肝友協會」,首任理事長陳新標回顧創會初期的艱辛,感謝肝友的團結力量與李威震及肝臟移植團隊的支持,使協會茁壯成長。 李威震副院長頒獎給資深的換肝人。(長庚醫院提供) 陳新標年輕時是冷凍漁獲業翹楚,長期的工作壓力和應酬生活,身體悄然無聲發出抗議,在李威震及林口長庚肝臟移植醫療團隊努力下,接受來自大兒子的肝臟捐贈、成功完成移植手術。重獲新生的他深感生命可貴,接下了台灣彩色人生肝友協會首任理事長,致力幫助更多病友。今年適逢陳新標肝移植15週年,由李威震頒獎感謝他多年來對肝友的無私奉獻。 李威震副院長帶領藥師、營養師舉辦醫療座談為病人解答。(長庚醫院提供) 目前台灣肝臟捐贈主要來自腦死病人的捐贈,以及病人5等親內親屬的活體捐贈。然而,現階段仍有973人等待肝臟捐贈。

Read More

〈中華副刊〉納涼

文/潘玉毅 圖/簡昌達  如果說夏天還有什麼值得人期待的事情,我想納涼應該算是其中的一件。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寫過一首《納涼》詩:「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短短二十八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古人夏日裡消暑納涼的生動畫面來。許是天太熱了,日頭太猛了,詩人執著一根竹杖朝著樹蔭急急而奔,在畫橋南畔覓得一處陰涼之地,支起胡床,高枕而臥,這一睡就是一整日。待一覺醒來,明月東升,船笛參差,池裡的蓮花暗香杳杳,讓夏日的暑意減了幾分。 唐人王維也有一首《納涼》詩,描繪的則是山間隱士的納涼之道:「喬木萬餘株,清流貫其中。前臨大川口,豁達來長風。漣漪涵白沙,素鮪如遊空。偃臥磐石上,翻濤沃微躬,漱流複濯足,前對釣魚翁。貪餌凡幾許,徒思蓮葉東。」那萬株喬木,千條清流,豁達長風,繾綣漣漪,讓人未見清風,涼意自生。我們不自覺地就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場景中:坐在澗石上,把腳伸進溪水裡,不為洗,只為那水中的汩汩涼意。 其實,納涼不只是古人的福利,現代人也有納涼的習慣。夏天的熱與從前相同,甚至比從前更熱,白日裡,知了喊個不停,流響遍野。可惜的是今人納涼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空調房裡呆著,而不是將自己放歸大自然。但時光倒退二十年的話,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二十年前的人們是這樣的—— 白日納涼,可躲樹蔭下。一碗涼茶,一把大蒲扇,就著三五只鳴蟬不成調的曲子,在沒有空調的從前,這已是最高版的配置。若你生長在山野間,還可以戴上斗笠跑至山腰處,找一株壽命已達百十年長的老樹,躺在樹下或在樹杈間望著天空發呆,也可在溪水邊躲一日光陰,抑或在山間尋一處亭子,雷雨不來,盡可以呆到炊煙四起再回去。 對於孩童來說,最好的消暑方式莫過於戲水。在水鄉,河流縱橫,溝渠甚多,孩童們多半打小就會游泳,當汗意透過毛孔蒸發將空氣熏得變了味的時候,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找一條小河、一個池塘,「翻江倒海」一番,好似鳧水的鴨子,只露出半個鼻孔在水面上。此時,再膽怯的孩子,也已顧不上家中是否還有未做完的作業了。 夜間納涼則要有趣許多,庭院是人們最常呆的地方。暮色四合時分,蟲兒出洞,蛙聲四響,人們吃過晚飯,閑來無事,打幾桶井水澆在腳上、地面上,讓暑氣隨著「滋滋」的聲響隨著腳上的絲絲爽籟一點點散去,並將西瓜啤酒吊在井裡,這樣撈上來的時候就能多幾分清涼味道。忙碌了一盞茶之後,大人與小兒各自端著椅子、板凳出來了,因為天還有些熱,風還有些熏,小孩子把背緊緊貼在懶椅上,涼意蹭得一分是一分。大人們也沒有閑著,除了聊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也不忘照顧孩子的情緒。於是,幾個故事,幾顆星子,時光慢悠悠地過去了,暑氣也漸漸地消散了。待吃過井裡的夜宵,回屋睡覺,這一日便結束了。 與山裡人不同,枕水而居的人家則會在夜色闌珊時覓一條小船,問流水借點涼意。現在荷花開得正好,月光下賞荷別有一番味道。清人李漁曾言道:「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槳聲欸乃,暑意盡褪。從「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變的是周邊的環境,不變的是人心裡頭的自在。

Read More

〈中華學園〉薛老師

台南市瀛海中學二年二班 ◎何晨鈞 校園裡,總會看見一位白髮蒼蒼,肚子大大的生物老師。 他上課十分有趣,常開一些玩笑,在學校是一個挺受歡迎的老師。第一節課就帶著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國一生進入了生物實驗室,下課也是常常請大家吃冰、喝飲料;有一次,還帶全班吃火鍋。因此,大家都十分喜歡他。 他上的課程很難,往往超越了一般國中生可以理解的程度,但他卻可以把難的東西教得很簡單,加上他本身幽默的性格,令生物這門枯燥乏味的科目頓時變得活潑有趣,很容易考得好。 但過了一段時間,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他上課時總是炯炯有神的雙眼慢慢黯淡下來,飽滿的活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原本生動有趣的生物課,頓時變得索然無味。他教的東西不再簡單,也不再幽默,更沒有再請吃東西過了。 就在國一的生物課結束前,他甚至不再教任何東西,並說出:「考這麼差,以後我不會再教了。反正以後也不會再教到你們了,自己看著辦!」這樣不負責任的話。 後來,他揹負了許多負面評價退休了,再也沒有人喜歡他。有人檢舉他、有人大罵他、也有人詛咒他。我想,如果他最後可以認真做好本分的話,或許就不必背負這麼多遺憾離去了吧?

Read More

更年期不適 應健檢診治調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即將50歲的陳姓女子近來睡眠品質不良、夜間盜汗,便祕且關節疼痛,本來認為是更年期的常態,覺得只要忍耐過去就好。經透過健康檢查及全套女性荷爾蒙併腎上腺壓力皮質分析,進一步了解女性荷爾蒙的老化程度與壓力及抗壓力荷爾蒙是否平衡,並了解個人雌激素之代謝路徑。在了解自己的症狀並予以治療後,睡眠及更年期不適有所改善。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55歲之間,此時相關荷爾蒙往往出現失調情形,導致更年期症狀的出現,包括潮熱、失眠、情緒起伏不定、陰道乾燥、尿失禁等。同時,更年期的荷爾蒙失調問題亦可能引起或加重慢性疾病,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洪育忠指出,改善荷爾蒙失調的身心狀況,要從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如增加富含鈣、維生素D和鎂的食物,如乳製品(牛奶、乳酪、優酪乳)、豆類(豆腐、豆漿)、堅果(杏仁、核桃)、綠葉蔬菜(菠菜、羽衣甘藍)等,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食用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和代謝平衡。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則包括維持規律的睡眠習慣、適度的運動外,也要學習如深呼吸、冥想、放鬆技巧等應對壓力的方法,有助於緩解情緒波動和焦慮感。 洪育忠表示,透過健康檢查可全面地了解荷爾蒙失調問題,並予以進一步的治療亦有其必要性。提醒女性在更年期期間應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透過全面的健康檢查,勇於面對身體的不適,並進行診治及調養,擁抱更為舒適美好的人生。

Read More

在宅急症照護 減輕病患家屬負擔

北醫體系率先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讓病患在家中也能接受治療。 (北醫大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面對醫療人力短缺、急診擁擠、住院等待時間增長等挑戰,北醫大附屬醫院率先啟動「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7月起正式上路,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共已收治8名病患,不僅病患恢復情況良好,也減輕家屬負擔。 北醫大指出,在宅住院模式讓病人在家中即可接受醫療照護,由醫療團隊到病患住處提供治療,病人無需住院,也能夠延續原有生活。此新型態照護模式不僅減少病患及家屬不必要住院往返時間,還能讓病人盡早獲得醫療照護,兼顧生活品質。健保署預估,將惠及逾5000名患者。 目前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開放收治包括:居家醫療急症患者、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及急診感染輕症且行動不便的民眾。 截至7月18日,雙和醫院收案4人、萬芳醫院收案3人,北醫附醫收案1人,照護團隊包括醫護、家屬、居家醫療及長照團隊。由醫師每日通訊診療,必要時進行床邊檢測(如抽血、腹部超音波等)及IOT生理量測,並由24小時護理師監控。 北醫大校長吳麥斯表示,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的資訊系統今年初已整合,能快速修改符合在宅住院需求的系統。北醫大24小時、全年無休的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豐富,能立即提供服務,獲病患及家屬正面肯定。

Read More

公費醫療個案傳被迫強行續命

本報綜合報導 監委田秋堇20日表示,部分公費醫療安置個案因無法自主表達意志,未能安寧善終,恐面臨被迫強行續命的痛苦處境,亦衍生全民健保給付無效醫療疑慮,她將申請自動調查。 田秋堇表示,監察院接獲民眾陳情,指出各縣市社政單位以公費安置於醫療院所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內的病人,許多依賴呼吸器,部分已意識不清,有些甚至長期無家屬探視。因病人無法自主表達其意志,不但被迫以現代醫療強行續命,未能安寧善終,亦衍生全民健保給付無效醫療疑慮,對此陳情甚表重視,已申請立案調查。 田秋堇指出,台灣自民國89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民眾得預立意願書,主張若於生命末期時可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做維生醫療抉擇。若末期病人未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且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無最近親屬者,應經安寧緩和醫療照會後,依末期病人最大利益出具醫囑代替,以確保已施行維生醫療之末期病人善終的權利。 田秋堇提到,立法院104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得預立醫療決定,事先立下書面意思表示,指明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希望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或其他與醫療照護、善終等相關意願決定。 田秋堇強調,民眾若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的權利,究相關主管機關對於公費安置個案,於安置之初有無依前開規定協助個案預立醫療指示,是否已研擬一套機制以確保這類安置病人保有善終之權利?全民健保資源是否有效配置?這些疑義均需進一步深入了解釐清。  

Read More

〈彩繪人生〉87歲許黃彩好 重返校園

高齡87歲的許黃彩好今年考上台南應用大學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榜首,將重新進入學院進修。(記者楊淑芬攝) 活到老學到老不只是格言,是可以實踐的真理。高齡87歲的許黃彩好女士,今年高中台南應用大學美術系碩士在職專班榜首,震動了朋友圈,許多好友大肆祝賀她,她則低調的說學無止境啊,以後要愈畫愈好。 許黃彩好是南寶樹脂家族的三小姐,從西港起家的南寶樹脂第一代創辦人黃圖生了4男3女,許黃彩好是最小的女兒,也是目前兄弟姊妹中唯一在世,南寶集團都尊稱她「三小姐」。 南寶集團被稱為台南的神祕富豪,低調不張揚;黃圖是中醫師,最早做染整廠,印花染布,以化學原料將白布染成花布,自幼顯露繪畫天份許黃彩好,在染整廠大顯身手,布莊需要什麼花色她都可以畫,花卉蟲鳥,房屋草木,沒有一樣難得倒她,除了繪畫,染布時製版、打版她都一手包辦,訓練出能畫善寫一身功夫,婚前她整整畫了9年,直到出嫁,南寶也轉型從染整工廠到樹脂事業。 許黃彩好筆下的關公佛像畫。 許黃彩好的花卉栩栩如生。(記者楊淑芬攝) 許黃彩好說她從未拜師學藝,繪畫是上天賜與的才能,拿起筆來自然能畫能寫,某些圖案她只要看過就能畫,喜歡的圖拍照回家,可以唯妙唯肖的畫出來。她嫁了台南從事燒窯的許家,婚後生子,忙於家務,暫時放下畫筆,直到孩子都長大成人,她又重拾畫筆,愈畫愈起勁。 近年來,她專注於佛像畫,就是俗稱「佛祖漆仔」,一般民眾供奉於廳堂之上,朝夕焚香禮拜的佛像畫,也抄寫佛經、歷史人物,以及牡丹花卉,都是工筆重彩畫,技巧純熟,線條細膩,在中台兩岸的交流展中,獲得極高評價,也賣出高價;她的小楷《心經》也大受歡迎,被喜好者大量複印流通,好幾個國家的華人圈,都能看到她端正的字帖。這麼沉迷繪畫世界,今年她終於邁開大步投考研究所,高齡重新回到學校,對她是很大的考驗,樂觀的她說會勇於面對挑戰,也想積極研究現代藝術,嘗試各種媒材的畫法。 三小姐仁心善德,自幼耳濡目染,跟隨父親黃圖的善行,做了許多好事,從65年起就捐錢鋪橋造路,82年起送消防車、救護車、沐浴車,每年還對台南地區的低收入戶慰問,發放白米、致贈紅包,默默做了許多年好事。在106年中華民國好人好事運動協會頒發榮譽狀,並且當選台南市好人好事代表;109年獲百業領導人大會頒發「全球傑出華人《善行天下》公益貢獻獎。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20多歲男頭痛嘴麻 驚見年輕型腦出血

  醫師廖本立表示,年輕型腦出血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20多歲男性頭痛、左手麻木,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後來連左側嘴角、舌頭都覺得麻麻,甚至左眼視力逐漸模糊不清,就醫診斷罹患年輕型腦出血。經施行顱骨開孔減壓手術,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2天轉至普通病房,經觀察恢復情形良好出院返家,整個治療病程10天。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廖本立表示,年輕型腦出血的原因,通常與高血壓、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有關。經查,該年輕患者沒有三高病史,頭部也未曾受過撞擊,罹病極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熬夜、晚睡、睡眠不足、飲食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加上壓力大、久坐少活動,導致身體容易發炎,造成血管提早老化,引發中風的高風險。 廖本立呼籲,不要以為腦出血不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若不小心跌倒導致輕微碰撞頭部也不可輕忽,如突然頭痛加劇,且伴隨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才能把握最好的治療機會。

Read More

〈中華學園〉貓頭鷹 

台南市佳里國小三年四班  ◎吳紋萱

Read More

〈彩繪人生〉志服充實自我 郭美玲擺脫低谷

郭美玲表示,充實的生活與助人的快樂,就是憂鬱症的特效藥。(記者王勗攝) 退休生活如何規劃是人生必修課。今年57歲的郭美玲從銀行業退休後,轉而投向志工服務,對於她而言,志工服務除了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亦是伴其走過人生低谷的一劑特效藥,透過接觸人群、服務民眾,成就瀟灑自在的退休生活,今年志工生涯邁向第十年,親切活潑的「美玲姐」服務時數已逼近5千小時。 郭美玲身兼文化局、環保局、社會局及消防局志工,志工服務已成為每天日常,每每現身總是充滿熱情活力,很難想像每天親切服務民眾的美玲姐其實也曾陷入迷惘。郭美玲早年在銀行業服務,壓力繁重且事務繁忙,生活軌跡僅有公司和住家兩點一線,然而隨著東家整併、人員改組,郭美玲選擇提早退休,但退休生活並不輕鬆,頓失目標的郭美玲一度陷入迷茫。 幾經沉澱,郭美玲突然驚覺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卻從未認真認識過腳下土地,郭美玲笑說「不誇張!我以前走出市區都能迷路」,至此郭美玲從走訪全台南開始享受退休生活,因緣際會先至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擔任志工,後也輾轉投入多項社會服務中,同時也接觸登山、馬拉松、球類運動等興趣,充實的生活也幫助其轉念並走出情緒低谷,現也從「迷(路)妹」成為台南通,還能為參訪民眾給出中肯觀光建議。 郭美玲時而在南市防災教育館帶領學童學習防災知識或在消防史料館講述歷史,時而推廣環保教育、帶領民眾徜徉文學海洋,還有接洽兒少婦幼案件的「生命線」,10年志工生涯服務時數已逼近五千小時。除了服務民眾外,也運用所長支持各項繁雜的庶務、文書作業,優異的資訊管理能力備受肯定。因應不同年齡層的族群,郭美玲的導引介紹經過特別設計,讓大小民眾都能迅速掌握防災重點與關鍵歷史資訊,讓觀光民眾特別肯定。 曾經有志工夥伴問過美玲姐為何不考慮重入職場,但郭美玲對於退休生活十分知足,身為台南人只有「吃」是必要的追求,「減法」的生活更為輕鬆、自在,只要接觸人群、幫助他人就能獲得無比滿足,學童的歡聲笑語、民眾的一句感謝、聲聲反饋都是支持其繼續投身志工服務的力量,只要哪裡有需要,自己隨時願意奉獻一己之力。 (記者王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