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攬公會優良從業人員名單出爐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台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公會召開第十三屆第十五次理監事會,由理事長翁堯賢主持,會中審議及票選通過優良從業人員名單。 十七位優良從業人員名單包括:行家國際物流(股)公司陳秋如、元捷國際物流(股)公司張筱慧、鴻泰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杜明眉、東方超捷國際物流(股)公司顏謠琪、鎧仕國際聯運有限公司管治政、鴻創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田文偉、華盛國際聯運有限公司張容瑜、捷盛聯運有限公司李婉如、誠運國際物流(股)公司謝文啟、萬達國際物流(股)公司林淑敏、台灣通運倉儲(股)公司陳玉燕、萬泰物流供應鏈(股)公司胡仕芳、曜捷運通股份有限公司蕭裕哲、世樺國際物流(股)公司楊淑瑄、世邦國際集運(股)公司郭璦寧、港捷國際運通有限公司陳文珠、光洋國際物流(股)公司倪宜瑛 。 該會評選出三位曜捷運通股份有限公司蕭裕哲、萬達國際物流(股)公司林淑敏、鎧仕國際聯運有限公司管治政由公會推薦參加第七十一屆航海節模範航港從業人員選拔。 另外,會中也通過崧盛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駿達船務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國星船務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旭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虹蟻物流供應鏈有限公司、譁鵬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玖利好國際物流(股)公司、艾吉賽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達曜國際有限公司9家新入會案。

Read More

〈中華副刊〉記憶裡的蘋果滋味

■潘俊隆 國小三年級暑假的某天,同學們相約到離家兩公里外的北大武登山野餐。回程時順道於附近台糖蔗園灌溉用蓄水池游泳戲水,在炎炎夏日中,洗去一身的黏膩。 拖著疲累又如千斤重的身子姍姍地回到了家。一進客廳,疲累地癱坐於藤製長椅上,意志力抵不住沉重的眼皮,終於放棄掙扎的閉上眼。瞬間眼前出現了一條條如黑白電視關機瞬間的斜紋,直至全黑,身體也無力的側倒於長椅上。 醒來後,卻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陌生的環境。 我躺在一個白色的單人床上,左側可以看到一排儀器,螢幕上顯示著心跳頻率曲線;右側是一個經常會在醫院看到的點滴器。沿著軟管往下,點滴液經由插在我右手的注射針筒,注入靜脈血管內。靠牆邊有一張簡便的摺疊床,母親正側躺在上面酣睡中。 我確認了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臉上也隨即露出了一抹微笑。 我努力地回想,試圖拼湊出所有可能的線索,佐證我此刻躺在病床的可能連結。但在我的記憶裡面,一如平時睡了一個午覺醒來般的短暫,而前一刻,我正躺在家裡客廳的長椅上,印象裡是傍晚回到家的,為何醒來後已經是早上?這無解的謎團困擾著我。我思忖著:這段時間,我是如何被移到這裡的,中間還發生了什麼事? 摺疊床上的母親,轉過了身來。整個人突然倏地彈坐起來,眼睛瞪大的盯著病床上正在狐疑思考的我,驚訝地無法言語。母親驚呆數秒後回過了神,立即衝向我床邊,激動的按下床頭的緊急呼叫鈴。我望著臉露驚惶表情的母親,在用力按下數次呼叫鈴的同時,淚水簌簌垂落,滴上我的被子。隨後又以她那瘦弱長滿繭的雙手,疼惜地摩娑我的臉頰,頭部也埋入我的胸前,不住地抽泣。 我感到莫名又不知所措的低頭望著母親,說出了第一句話。 「阿娘,我要吃蘋果。」 母親淚眼婆娑,雙手掩著面不斷地點頭。 記憶中,曾經與母親去醫院探病時,母親會花很多錢買了幾顆蘋果帶過去。那大大暗紅色的蘋果,以誘人的姿態整齊排列於禮盒內,總令人忍不住想湊近聞一聞。那股甜香、清爽的氣味沁入心肺,彷彿置身海邊,聞著那股來自大海的清新的氣味。再想像蘋果被切開後,米黃色果肉裡汨汨流出的新鮮汁液,讓人想嘗嘗究竟是何種美妙滋味,值得人們花大錢買來安慰病人。 平時沒有機會吃蘋果的我,從小不斷被告知只有生病住院的人,才有機會吃到蘋果。總是期望有天能夠生病住院,嘗到夢寐以求的蘋果滋味——只因當時蘋果都依賴進口,價格很貴,而我們家也窮,吃不起。 不久,一群醫生及護士已經陸續來到,圍繞在我的床沿。母親快步走到了服務台打電話給父親及在外的哥哥姐姐們,並告知大哥買一籃蘋果帶過來。母親相信昏迷了七天的我突然甦醒,恐怕是一種迴光返照或是醫師曾提起的——「這病,即使醫好了,也可能是智能障礙;若是醫不好,死亡的機率很高。」 那天傍晚,三姊在客廳外喊我吃飯,未見我有任何的回應,感覺不對勁,進入客廳後,見我側躺於客廳長椅上,兩眼翻白瞪大、身體不住的抽搐,臉部表情猙獰、嘴角外張、牙齒緊咬。三姊一臉驚恐的趕緊跑到廚房,通知正在廚房忙碌的母親。 母親奔往客廳後見到我的模樣,近乎哀嚎的放聲呼喊。一時還處在驚惶而不知所措的母親,在數秒後回神,瞬間激發出為人父母在面對兒女性命交關時臨危不亂的勇氣,鎮定地一手托住我的後腦,一手拇指用力掐住我的人中,希望可以讓我立刻清醒過來。而儘管母親如何用力,我仍舊兩眼翻白、牙齒緊咬、不停的抽搐。父親緊急叫來村裡有車的人家,抱起我緊急送往村外的醫院。 經過幾家醫院的初步診斷,懷疑我染上了當時在國內極為罕見的且致死率高的腦膜炎,隨後又紛紛以醫療資源及設備不足為由拒收並要求轉院,醫師一方面語重心長的建議父母親將我轉往大醫院尋求其他救治的機會,一方面則是悲觀的提醒家人,最好隨時抱著最壞的打算。 歷經幾家醫院拒收的輾轉折騰,父親早已打定回家準備後事的主意,可是母親卻仍舊不放棄的繼續央求各家醫院的收治。終於,當時的屏東省立醫院願意有條件的醫治我,只不過,家人必須同意讓他們以實驗的性質來治療——萬一我死了,他們不必負責任。 經過七天的昏迷中治療,我的身上已經處處是針孔,尤其腰椎上已被插滿了針孔,有些針孔在傷口尚未癒合時,又再度被重複的插入。而那長長的注射針頭以及大筒的注射液,是任誰看了都會害怕的,我慶幸自己沒醒著見識那一次次的抽骨髓,以及大針筒注射的恐怖經歷,但光從姊姊口中的描述,加上她說話時臉上刻意誇張的表情,就已經讓我寒毛直豎,幾欲昏厥。 在那段治療過程中,我是個偏鄉醫院的活體實驗對象,所有可能治癒的藥物,都會進入了我的體內,與我的血液匯流、產生作用。 爸爸及哥哥姐姐們都來了。我彷彿動物園的珍奇動物般被一群人好奇的圍觀。年輕的護士小姐走到我的床邊,開始問了幾個簡單到令人覺得好笑的問題後,醫生護士們聚在一起討論了數分鐘,於是對著在場所有人宣布了我已經完全康復的消息——我的腦部正常,恢復到與發病前一樣,而這同時也是這家醫院的一次重大成就。霎時,一群醫師、護士以及我的家人們全部鼓掌歡呼,母親因為終於得以釋放這段時間所累績的壓力而不住地激動顫抖,伴著漣漣淚眼。大哥更是興奮的衝出醫院買了一串鞭炮,在醫院外大肆放了起來。 康復後的我,望著病榻兩側除了儀器外,還多了一束鮮花以及一籃日本進口蘋果,正散發著香氣引誘著我,心情愉悅了起來。我邊愉快的吃著大姐削過皮的蘋果,邊享受著專屬於病人才有的蘋果慰勞,還意猶未盡的望著被削掉那薄薄軟軟的皮,覺得既浪費又可惜,於是又自行拿走一顆未削皮的蘋果,貪婪地、無所顧忌地一口口吃的乾乾淨淨,除了果籽外,連皮都不放過。 聽大哥說,這些蘋果一顆50元(在40幾年前,算是相當昂貴的),是日本進口。在那時幼小的心靈中,總是天真地期待能有生病住院的機會,可以常吃到這只有在生病住院才可以嘗到的蘋果滋味,還有那永遠忘不了的漂亮護士姐姐。 長大的我,幾乎鮮少進入醫院,至今更是從未住過院。而對於蘋果的記憶,還留存著當時的美妙滋味,至今再也沒有任何蘋果能超越。只不過,我這一生那失去了的七天,不知當時的魂魄究竟流落何方? 或許曾經拜訪過天堂,又從天堂回到了人間;又或許我已經是另一個被投胎的我。

Read More

〈中華副刊〉那一杯,我們各自留存

■謝國爗 天氣漸涼,夜風逼得我把外套拉緊,思緒卻顧自地鬆開,回到初入職場的那些日子。北上第一份工作的初次聚餐,也是我第一次踏進居酒屋。那晚的居酒屋,燈光昏黃,牆上酒瓶的影子搖搖晃晃,炙燒的香氣在空氣裡流淌。記得我端起酒杯時,眼前模糊著是新環境的陌生與挑戰,腦中卻清晰地浮現出了家人,尤其是喜愛小酌一杯的父親。 經過那次聚餐,幾次家庭聚會,我都想著要帶家人去體驗居酒屋的滋味。父親節也好,母親節也好,甚至是某個不起眼的週末。可是每次提議到了最後都沒有下文,不是嫌地點太遠,就是怕孩子坐不住,或是食物不適合三歲小娃吃。選來選去,總還是那幾家熟悉的「闔家餐廳」。 時間的腳步沒有停歇,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我一度以為,這是可以再提起的時候了,可是話在嘴邊卻多了幾份遲疑,感覺那份念頭或許只是一種莫名的執著。 今年中秋烤肉,弟弟私下覺得每年都烤一樣的東西,了無新意,我心血來潮,邀了向來對味道最為挑剔的弟弟一同動手一場居酒屋饗宴。烤鯖魚、雞肉串與玉子燒──記憶裡的味道和食譜裡的材料,以交疊的順序慢慢成形。品嘗試作時,弟弟略皺眉頭,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擱袂歹食喔。」我笑著解讀這句話,是默許的意味。沒想到中秋節當日,弟弟還特地買了炭火爐和噴槍,想必他也偷偷練了幾次火候。 「怎麼想到要做這些?」父親好奇地問,我們沒有回答,只是順手將烤好的第一串雞肉串遞到父親手裡,隨後倒上了一杯清酒,輕輕碰了他的杯子。 這天晚上,家人的笑鬧聲穿插在餐桌上,炭火的餘燼閃爍著,烤得微焦的魚皮滋滋作響。「居酒屋啊,我年輕時也去過。其實,我早就想,等你們長大能喝酒,有機會一起去一回。」父親忽然輕聲說,「我還沒跟你們說過,少年時,我曾經到過西門町去給人家牽師仔的故事……」

Read More

醫學中心塞爆 區域/地區醫院萎縮 急診滯留 立委籲強化分級轉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23日指出,要解決急診人滿為患問題,應實施「小病症自己顧、大病健保來」的健保支付制度,強化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並穩定護理人力以減少流失,才能改善急診面臨之長期結構性問題。 陳昭姿指出,急診壅塞之根本原因在於住院床位不足與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患無法順利轉入病房,形成「急診滯留」現象。衛福部不但未能有效推動分級醫療,反而不斷新增醫學中心;在衛福部的縱容下,已形成民眾看病就要到醫學中心的迷思,間接鼓勵病患集中湧入醫學中心。台北區醫學中心數量從應有的4家暴增至10家,導致台灣醫療結構嚴重失衡,出現頭重腳輕情況,加劇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但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卻因資源不足而逐漸萎縮。 陳昭姿表示,要解決急診壅塞問題,必須進行健保制度總體檢,實施「小病症自己顧、大病健保來」的健保支付制度,強化輕症病患自我照護,避免輕症病患湧入急診;也可以參考南韓模式,對輕症病患收取較高額藥品費用,促使輕症病患留在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治療,強化分級醫療。 其次,修正醫學中心評鑑制度與醫療網規劃,限制醫學中心病床擴充數量,避免民眾集中湧入醫學中心就診。台灣面臨基層診所萎縮、地區醫院消失、醫學中心不斷擴張,衛福部卻還在喊靈活調度與增加人力,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陳昭姿指出,同時也要穩定護理人力,確實發放津貼,改善護理人員的工時與薪資待遇,並應由工時、排班、職涯發展等多方面改善護理師的工作環境,減少護理人力的流失。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鬆解組織沾黏改善腰背痠痛

腰背痠痛困擾很多人,大部分透過傳統的針灸、推拿、拔罐及中藥處理可獲得改善。若在急性期沒有好好治療,或治療不完整、反覆發生,日久變成頑固性疼痛,則不易治療。 反覆性的腰背痠痛通常是組織長時間發炎形成沾黏,有很清楚的條索狀壓痛點。此時,傳統針灸、推拿、拔罐、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小針刀結合傳統中醫針刺作用和西醫外科閉合性手術鬆解作用,對組織沾黏有很好鬆解作用。 常見腰背痠痛疾病包括: 1.上后鋸肌筋膜炎:患者多有肩背暴露,感受風寒病史。臨床表現為肩胛區上部疼痛,以深層感覺顯著。疼痛有時還可向肩、臂后、肘后和前臂尺側放射。 2.前鋸肌筋膜炎:多見於建築業的體力勞動者,投擲舉重的運動或伏案工作者。常因損傷,牽拉傷或快速劇烈扭轉造成的損傷造成。臨床表現為腋下胸脇部位疼痛下適,疼痛可放射到臂內側、前臂內側和手掌尺側。 3.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症:由於椎間盤及韌帶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外傷,長期姿勢不良等原因,破壞了脊柱胸段的力學平衡,導致單個或多個椎體及相應胸椎小關節發生輕度位移改變,使相應脊神經和交感神經受到影響,其所支配的組織或器官產生功能障礙或失常,急性表現為肋間神經痛的症狀,慢性表現為胸痛悶,背部痠痛,久坐久站,彎腰活動使症狀加重。 4.慢性腰扭傷:大多有勞損病史,或居住工作環境陰冷潮濕,腰部酸楚,疼痛、反覆發作,勞累,受涼後加重。腰痛部位較固定,腰部前傾時最感不適。在肌肉和韌帶損傷處有固定壓痛點。 5.腰背肌筋膜炎:多有腰背部損傷或受潮濕風寒,或患痛風與風濕症病史,或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常有腰痛或臀部痛,夾脊肌外側緣、腰髂關節部位,腰方肌在第1、2、3腰椎橫突及第12肋附著處為疼痛觸痛點,疼痛可局限於腰部,但多放射到下腹壁。 另外,像下后鋸肌筋膜炎、第3腰椎橫突綜合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紊亂症、棘上韌帶損傷、腰椎管狹窄症、髂腰韌帶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皆為常見腰背痠痛疾病。 針對上述疾病,小針刀可有效鬆解組織沾黏,再配合針灸治療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腰背痠痛。(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口中酸苦/喉中有痰感 飯後火燒心 中藥針灸調飲食改善

中醫師劉霽瑩說,中藥和針灸齊下治療,搭配調整飲食生活習慣,有效改善「火燒心」。(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9歲陳姓男子常覺口中酸苦,喉中有痰感卻咳不出,飯後易出現噯氣、反胃、腹脹氣及「火燒心」等症狀。經中藥和針灸雙管齊下治療,搭配調整飲食生活習慣,症狀明顯改善。 胃食道逆流常造成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會因工作壓力大,加上進食習慣快、常囫圇吞棗,又缺乏運動等出現症狀。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劉霽瑩指出,咽喉異物感、慢性咳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比較典型的症狀為心口灼熱感,胃容物逆流至咽喉部之感覺、特別是飯後。患者也可能有其它症狀表現,如非心因型胸痛、慢性咽喉炎(表現聲音沙啞或是清喉嚨的動作)、氣喘、慢性咳嗽;其中,慢性咳嗽的原因中,胃食道逆流為常見原因第3名,僅次於鼻涕倒流及氣喘。 劉霽瑩說,造成胃食道逆流原因很多,如賁門鬆弛、胃排空障礙、腹壓過大、藥物影響、飲食習慣不佳、生活壓力等;中醫認為,主要與脾、胃、肝不和相關。食物透過胃的受納和脾的運化,加上肝的氣機調節,能讓飲食透過消化吸收,再將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運用;若脾升清、胃降濁和肝疏泄的功能出現異常,可能出現胃氣上逆(胃食道逆流)症狀。若放著不管,嚴重可能導致食道黏膜病變。 中藥搭配針灸治療,可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加上配合調整飲食習慣,包括定時定量7分飽,避免暴飲暴食;睡前2小時勿進食,避免吃宵夜;進食後3小時內勿平躺,可墊高枕頭15~20公分;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高脂肪、辛辣、巧克力、咖啡、濃茶、菸酒等,以免胃酸過度分泌;適量運動、體重控制,加強消化功能,減輕腹壓;保持心情愉悅,皆有助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反覆發生。

Read More

被機車撞飛 聽到引擎聲怕怕 45歲OL夜夜惡夢

醫師章秉純表示,「rtms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透過電磁刺激腦前額葉部位,活化其思考使其有更多選擇,不要一直反覆出現對性命有危急的情境。(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45歲上班族下班途中遭機車當場撞飛,幸好只有皮肉傷;但瞬間驚嚇卻讓她因此天天做惡夢、不敢出門,連聽到機車引擎聲都害怕。就醫確診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發的憂鬱症,經過抗憂鬱藥與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後,重返職場。 衛福部台中醫院精神科醫師章秉純指出,患者就醫時靜默不語,只願意說她被摩托車撞,其他不想多談。陪同就醫的家人補充,患者車禍後就嚇到不敢出門上班、買菜,看到紅綠燈、甚至聽到摩托車引擎聲都會害怕,甚至每天晚上夢到當時車禍場景。 「這就是典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章秉純說,經過診間問診與協談、開立抗憂鬱藥,並安排2週10次1個療程的「rtms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患者第1週睡眠與焦慮狀況明顯改善,第2週已經敢在家人陪同下出門,第3週症狀緩解並重返職場。 章秉純說明,「rtms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主要透過電磁刺激負責思考的腦前額葉部位,活化其思考、使其有更多選擇,不要一直反覆出現對性命有危急的情境,協助大腦提供其他想法的替代方案,轉移注意力,避免無限延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惡性循環。 章秉純指出,包括地震、重大車禍、重大新聞事件這些跟死亡重傷暴力有關的事件,都會讓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所以大S染流感猝死後有人因為打不到疫苗,聽到有人咳嗽就焦慮恐慌;新光三越百貨氣爆後有人聽到鞭炮聲就會被嚇到。 他提醒,民眾如遭遇重大事故後出現失眠、焦慮、聽到有人咳嗽或鞭炮聲就害怕,症狀持續超過1週未改善,可找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治療。

Read More

急診大塞車 衛福部急調病床

急診醫學會示警,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恐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彰基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急診醫學會指出,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恐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呼籲釐清醫院床位不足的根本原因。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已請各醫院調整增加急診住院病床比例,同時請健保署研議穩定急診醫護人力措施。 根據衛福部急診即時訊息顯示,截至23日上午9時30分,林口長庚醫院等待住院人數127人、台大醫院83人、高雄長庚70人、永康奇美63人、中國附醫與成大醫院皆為58人、土城醫院53人、部立雙和醫院52人、義大醫院50人。 急診醫學會表示,面對前所未有嚴重壅塞,一旦醫護人員再出走,將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呼籲政府正視急診壅塞的現況與原因。台灣急診壅塞本質為急診住院待床壅塞、急診出口阻塞,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 急診醫學會提醒,急診壅塞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造成入口擁擠。近期多數醫院因各種原因關閉病房,壅塞更加嚴重,包含護理人力不足、醫院在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床位分配失衡,未能有效分配調度資源,造成急診壅塞。 急診醫學會呼籲,政府應有「短期應變措施」,包括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醫院應在急診壅塞時強制開放病房,各病房彈性接收病患,紓解壅塞。再者強化加護病房資源調控,增加壅塞時所需急診醫護人力,維護醫療照護品質,避免人員過勞,並強化分級醫療。 邱泰源指出,已召集各縣市衛生局、各大醫學中心和醫師公會開會,持續與各醫院急診部主任保持密切聯繫。要確實解決壅塞問題,一定有短中長程的規劃,目前希望院方調整急診和門診的住床比例,讓急診有多一點住床比例;不過因為門診可能也會有開刀或是癌症要化療的病患,請各醫院靈活調整調度病床。 邱泰源指出,各醫院也應增加急診醫護人力,已請健保署研議穩住急診人力相關措施,除了大醫院外,基層等整體醫療體系也要全部動起來,有流行性感冒和腹瀉等病狀在診所或基層醫院處理就可以,有需要再轉診,也希望民眾就醫分流,讓急診問題得到紓緩。

Read More

翁右側無力 鋼鐵人輔助行走復元

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中風患者,可助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示意圖,非文中患者)(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0歲陳姓老翁左橋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右側肢體無力。中風後1個月藉由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站立、行走,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目前復原狀況良好,陳男已可使用拐杖自行步行。 中榮復健醫學部主任程遠揚指出,傳統復健需要治療師協助,進行被動式的肢體訓練,患者的肌肉無力、行動受限,加上每次復健都需要他人攙扶,臨床常見感到挫折降低治療意願及成效。 被暱稱為「鋼鐵人」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年來在復健醫學極具療效的新型設備,對於脊髓損傷、腦中風,以及各種神經肌肉疾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裝置包覆病患下肢,提供額外的支撐和穩定性,由患者帶動、電腦控制協助模擬自然行走的動作,可更快恢復正常走路能力。 中榮針對38名中風後、應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復健之病患進行相關療效研究,加入生活品質量表和等速肌力評估。分析發現,在同一訓練時間下,步行主要仰賴之膝關節的4種肌力比傳統復健增加0.42~1.48倍,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增加25.78公尺,代表生活品質滿意度的SF-12量表平均增加22.94分。 統計發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是影響走路速度及生活品質進步最重要的因子,讓病患更積極正向復健,成果獲刊於《Bioengineering》國際醫學期刊。 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能精準偵測肌肉收縮強度,提供即時輔助,協助患者在無力時支撐身體,有效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對中風患者來說,不僅是身體機能的重建,更是患者心理重建的過程。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Read More

避吹風淋雨/睡眠要充足 感冒治未病 初春重養肝護胃

中醫師科黃雅倫說,中醫是治療感冒很好的選擇。(新營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台南報導 一名國中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些微發燒,伴隨口乾舌燥和喉嚨不舒服;王姓上班族年後開工陸續出現頭痛、咳嗽和流鼻水。2人看中醫恢復健康。 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黃雅倫說,許多人的觀念認為中醫只能治療特定的慢性疾病;其實,治療感冒中醫也是很好的選擇,尤其對於過敏體質、工作壓力大、過度勞累,以及反覆感冒、免疫力較差的患者,在兼顧體質的辯證施治下,有助緩解不適,避免病情拖延與轉重。 關於感冒,中醫強調「治未病」,也就是先洞見疾病,採取預防性治療,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的可能。在天氣多變化的初春時節,是養肝護胃,提升免疫力的好時機,除了勤洗手、日常保暖、避免直接吹風淋雨外,充足的睡眠更是關鍵。 中醫理論認為,夜間11時~凌晨3時是膽經與肝經循行的期間,把握正確的時間躺臥休息,可讓肝臟充分休息、達到養肝的功效。飲食調養部分,春季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如韭菜、青花菜、菠菜和油菜,少吃酸味減少肝氣過旺;並多食甘味食物以增養脾胃之氣,例如蓮子、蓮藕、南瓜、荸齊和香蕉。 中藥方面,黃耆補中益氣、紅棗養血安神、枸杞清肝明目、山藥健脾養胃,日常泡茶或煲湯皆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減少反覆感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