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雲
午休時拿起手機看訊息,見有新的留言,打開一看,是一位剛認識的文友發來的,他客氣地發了問好的資訊後便切入了要說的正題:我看你平常寫的文章多以懷舊和當下感悟為主,寫愛的生活多,寫痛的少。因為之前也曾與朋友聊過類似的話題,所以看到後我立即給他回了資訊:是啊,平時的工作生活已經夠忙夠累的了,現在我只想寫一些溫暖的治癒自己的文字。
朋友也是通透之人,跟著立即回覆:這樣也好,一般寫痛點的作家大多經歷過苦難的人生,單純些好。我給他的回覆則是:是的,經歷過就很痛苦了,再走進去寫,要心理很強大的。手機那邊的他,回了一個微笑外加一個暖暖的懷抱。而我,則選擇了沉默。
回望一下,從2018年開始,我重新拾起了自少年時就極熱愛的文字,開始嘗試著寫,嘗試著投稿的這些年。從最初的一般投稿,到後來的給報紙投稿,給雜誌投稿,給文學期刊物投稿,從開始的一年發表幾篇,到如今的一個月能發表幾篇。成長自然是有的,進步也是有的,但和許多同時寫文字的朋友相比,卻很緩慢。按照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這樣的狀態就是貪圖於自己的舒適區了,因為寫了六年多的我,卻依然還在寫著自己喜歡的也比較擅長的小散文而毫無突破。不是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繼續寫寫起來順手又愉悅的小散文,還是努力超越自己挑戰文化散文和小說呢?
就像曾有對我照顧有加的文學前輩說的那樣:美雲啊,你要多到外面去走一走,多一些閱歷與見識,不能一直局限於自己曾有的人生經歷去寫作,這樣,一是總有枯竭之時,同時也很難突破自己。也有朋友建議著:你可以多寫一些大散文了,爭取多往文學期刊上。還有朋友說:可以嘗試著寫寫小說了啊。
長輩的話朋友的話說得都很中肯很有道理,其實,那些道理我又怎麼會不知道呢?看了那麼多的書,寫了那麼多年的文字,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夢想,在偶爾的夜深人靜時,在放下書本,停下敲打鍵盤的手時,安靜的坐在書桌前時,何嘗沒有深深地思考過?它們那麼清晰地從我的心裡我的腦海裡跑出來,和我對著話,就像一個多年的老朋友一般,推心置腹。
想想啊,執筆寫文章的最初,誰沒有一個作家夢呢?寫出驚世駭俗之作,在文學史上留名這樣的夢也許不敢做,但成為專職作家的想法多少還是入了心的,再現實一些,想靠寫文章多一些收入,讓平凡的生活多一點文藝,應該是如我般有著文學夢且勤於碼字的文學愛好者們都期待著的吧?
但是,現實卻是啪啪啪的直打著臉。天賦,學識,經歷,時間等等,這些少了一樣,離理想離期待就隔了十萬八千里。煙火尋常,上班,帶娃,買菜做飯,還有瑣碎的人情,事事能擾人心,處處皆是羈絆。於是忙碌的白天過完,夜深人靜時看看書寫點文字,都帶著治癒自己的使命了。
想起前段時間寫過的一篇小隨筆〈穿過時光擁抱你〉,刊發於紙媒後我轉朋友圈,配的文字就是——用文字治癒自己,與當時那個初為媽媽,很努力卻依然有很多不完美很多遺憾的自己和解。
我知道,在當下的時間裡,我依然會選擇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寫寫自己喜歡的千字文,熬熬自己極需要的心靈雞湯。而且,我是如此的慶幸與歡喜,在這繁忙而瑣碎的煙火尋常裡,還能夠保持著這份對文字的熱愛。並且,能一直堅持著,能有所收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