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 奇異果搭配鮮蔬 早餐營養升級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廣蔬果佔一半健康餐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供) 記者莊玟玥/台北報導 現代人特別是外食族群受限於時間與便利性考量,早餐蔬菜水果比例明顯不足。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出「從早餐加一份水果」的營養快充提案,鼓勵每日早餐加入一份高營養密度、高維生素C、高水溶性纖維的水果,例如奇異果,並搭配方便取得的鮮蔬進行雙重補給,啟動整日活力。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表示,「蔬果佔一半,健康有保障」活動是響應以地球健康為旨的全球性營養組織EAT- Lancet所提出的「植物為主飲食」,強調餐盤一半用蔬菜與水果以3:2比例填滿,另一半則以全穀雜糧、植物性蛋白質及堅果種子等植物來源食物搭配少量動物性蛋白質。因為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還有各種抗氧化的植化素,可以維持健康體態、降低大腸直腸腫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示範簡單易行水果早餐搭配法,如「燻雞總匯鮮蔬三明治加奇異果」或「炙燒明太子鮭魚飯糰加奇異果」,這些餐點可在便利商店一站購足,讓忙碌的上班族、學生也能輕鬆補充蔬果營養。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同為關心地球永續及健康的Zespri奇異果共同推出「我與奇異果的早餐約會」社群活動,邀請民眾拍攝並分享自己的奇異果早餐,只要上傳照片至社群平台,就有機會獲得奇異果禮盒與多項精美獎品。

Read More

85%黑巧克力 護女性運動後心血管

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何承訓(左)研究團隊證實,本土85%黑巧克力有助調節女性運動後心血管功能。(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何承訓主持的最新研究發現,在生理期間適量攝取本土85%高純度黑巧克力,能顯著減緩女性在高強度運動後的心血管壓力。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運動醫學期刊。 研究指出,雖然阻力訓練有助於肌力增強與代謝調節,但運動過程也會引發血壓上升、血管彈性降低等短暫性心血管壓力反應,尤其在雌激素較低的濾泡期,女性的血管調節能力會受到更大挑戰。 研究過程中,何承訓招募31位健康的年輕女性,以隨機交叉設計,於不同生理週期階段進行高強度阻力訓練,並於運動前攝取不同種類的巧克力。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在補充85%黑巧克力後,其收縮壓、指趾脈波傳遞速度與周邊動脈彈性指數均有顯著下降,同時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濃度顯著上升,顯示血管擴張功能得以改善,進而緩解運動所造成的心血管壓力,這種效果在濾泡期尤為突出。 研究團隊表示,實驗所使用的85%黑巧克力由屏東「御巧可可巧克力坊」提供,每百克總可可黃烷醇含量高達4370毫克,亦含有659.5毫克兒茶素與376.7毫克表兒茶素。這些成分已被多項國際研究證實有助於促進血管健康,其中本土黑巧克力的可可黃烷醇含量遠高於市售常見的國際品牌,約高出3至5倍。 何承訓表示,台灣本土黑巧克力風味獨特,這項研究不僅驗證了台灣黑巧克力對女性心血管調節的生理效益,更肯定了在地可可農業的潛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日後院

■陳祖媛 艷陽高照的後院,微風徐徐的吹拂,小溪流水涓涓地流淌,樹下的吊椅無聊的晃悠,突然覺得孩子長大離家的夏日後院少了點什麼,像是麻將桌上的三缺一有種淡淡的無奈。 窗外的景緻在對我招手,拿本書步入後院,躺在藍色綿線編織的吊椅上,樹下陰涼處感受不到30度的高溫。滑滑手機,翻開書爬了幾行字,我的眼皮開始沉重起來,橫在肚皮上的那本書成了小涼被,真的對不住這本風評極佳的推理小說,我就不是越看越精神,還是閉上眼,閉上眼,享受鬆弛的感覺,入夢之際卻又捨不得睡去。 樹上的枯葉飄在我的鼻尖上,滑過嘴唇落在心口上,沒擾我的白日夢,彷彿領我走入時光隧道和快樂的時光相遇。後院小溪傳來的孩子戲水嘻笑,玩水槍的追逐,籃球架下的搶球鬧騰,爬上樹枝的征服歡呼……笑聲不墜。彼時和孩子們一起種下的玫瑰牡丹等小花苗,跟著孩子一起長大,如今姹紫嫣紅,得以剪下幾株插在瓶中,也是陪伴。 今夏我的後院好安靜,屬於孩子的小天地算是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是時候將籃球架拆除改成花架,種上更多花花草草,假以時日,郁郁蔥蔥,花木扶疏,又可以熱鬧起來。 躺在吊椅上的我,閉眼幻想著我的祕密花園。且聽風吟,靜待花開,我等著。

Read More

手麻味覺異常 竟是癲癇前兆

  醫師朱庭瑩說,大部分癲癇發作約1-2分鐘可自行緩解,若持續發作逾5分鐘,盡速送醫。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阿宏」因左手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症狀,每次約持續10多秒就自行緩解,就醫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醫師開給抗癲癇藥物,並安排作腦波檢查,但他未檢查也沒回診。3個月後又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朱庭瑩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的異常放電,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像是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言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甚至只是短暫失去意識,也可能是癲癇的表現。而造成癲癇的「疾病」非常多,包括先天性發展異常、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皆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晚期),約有50-70%的癲癇原因不明。 她說,許多癲癇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的空白、行為怪異,甚至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診斷必須透過臨床判斷與檢查工具綜合評估。 朱庭瑩說,多數病人經長期規律用藥後,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擅自停藥或漏藥,不但可能惡化,還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這類病人發作時間長、反覆無法恢復,對腦部是極大傷害,嚴重時需使用靜脈注射抗癲癇藥物或插管保命。平時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應盡速送醫,以免永久性腦損傷。

Read More

悶喘腳腫 A型主動脈剝離險猝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37歲男性,有呼吸困難、雙腳腫脹情形長達3個月。原以為只是腳腫,幾個月來輾轉求診未果,最後在台北榮總全人整合醫學科的即時診斷下,發現竟是A型主動脈剝離併發重度主動脈瓣逆流,差一步就可能心臟衰竭猝死。 北榮表示,上述個案當時就醫時生命徵象雖無明顯異常,但臨床評估仍不尋常,在住院數小時內,其主治醫師、北榮內科部整合醫學科醫師曾致學,以臨床重點式超音波(POCUS)進行床邊檢查。 檢查結果發現,個案罹患A型主動脈剝離,且伴隨嚴重主動脈瓣逆流與心衰竭徵象。主動脈剝離為心血管急重症,情況十分危急,需立刻會同外科醫師評估緊急手術治療。 曾致學立即聯絡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陳泰位團隊,及早為江先生緊急進行手術。手術歷經十數小時,術後需以葉克膜(ECMO)與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穩定循環。住院期間,個案歷經反覆感染、心律不整與呼吸器依賴,所幸在醫療團隊的悉心照護與多次跨科合作下逐步康復,在住院1個多月後,終於順利拔除呼吸器並平安出院。 陳泰位表示,A型主動脈剝離為極度致命的急症,即便能活著到醫院的僅約1∕3,但當中多數也無法撐過3個月。上述個案能夠即時被診斷並成功接受手術,是極為罕見且珍貴的成功案例。也提醒民眾若發現有急性胸痛、胸悶、呼吸喘、下肢水腫之症狀也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況。 北榮總全人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景智表示,臨床重點式超音波(POCUS)是近年整合醫學的重要利器,不僅能即時於床邊提供病灶影像資訊,更在心血管、胸腔、腹部等急重症狀況中發揮即刻診斷的關鍵價值。

Read More

肌少症非老人病 40+就該預防

南投醫院舉辦肌少症講座,物理治療師為志工指導正確運動姿勢。 (圖/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肌少症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力量逐漸減少的現象,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失能,可說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隱形殺手。但醫師提醒,肌少症並不是專屬老年人,40歲後就應該開始預防。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健科主任周建文指出,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將會加快,每年可減少3-8%,不過,肌少症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可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或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儀測量肌肉質量,也可透過手握力測試、行走速度檢查來評估肌肉功能是否異常。也能自我檢測,把雙手的食指及拇指,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如果雙手圍成的圓大於小腿最粗處,代表有肌少症的可能。 營養及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阻力運動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舉啞鈴、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肌肉的運動。另外像深蹲可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膝蓋伸展可訓練股四頭肌;膝蓋彎曲可訓練腿後腱;腳橫抬及踮腳尖分別可訓練臀中肌與腿三頭肌,建議初期以8至10組主要肌群動作,每星期至少兩次,並漸進增加強度。 肌少症影響層面並非只有四肢,可能也會影響控制吞嚥的肌肉群進而導致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呂昂衛表示,吞嚥困難是造成營養不良危險因素,可透過螢光吞嚥攝影檢查或內視鏡檢查評估。長者可進行吞嚥技巧及運動預防或改善吞嚥功能,例如低頭縮下巴、用力吞嚥法、舌頭阻抗運動、咕嚕聲漱口法、喉頭肌肉運動等方式,訓練口腔肌肉力量及增強吞嚥肌肉群活動度。

Read More

預防熱傷害 牢記涼補心3字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16日表示,近期天氣變化多端,當人體處在溫度高、濕度高的大氣環境下,汗水不容易排出體外,如水分又攝取不夠時,會讓體感溫度隨之升高,增加熱傷害的風險。提醒牢記「涼、補、心」3字訣,遠離熱傷害。 氣象署近日發布高溫資訊,部分地區36度以上高溫燈號。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牢記「涼、補、心」3字訣,掌握預防熱傷害的關鍵原則,穿著涼爽,補充水分、並且注意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就能安心生活、放心活動,遠離熱傷害。 國健署表示,保持「涼」爽是降溫避暑關鍵。建議列日下穿著輕便、寬鬆、透氣的衣服,外出攜帶遮陽帽、陽傘。在室內時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減少產生更多熱能,並且增加空氣流通,及適當開啟風扇與空調。 其次「補」充分水分,建議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避免含糖、含酒精飲料,以免加重脫水。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大量流汗時可適度補充電解質(鹽分)液體。 此外,提高警覺「心」,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隨時留意親友狀況,若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熱傷害徵兆,請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盡速就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葉子

文‧攝影/柏如 第二十一層是大樓最高層公共露天陽台,陽台中央位置又留下水泥築起兩層樓高的廢棄水塔,水塔上似乎許久沒人攀梯登高了,因為登高的鐵梯已銹蝕得不成樣,再往上就是那高不可攀,最接近天空的幾片葉子了。 開始時,我無意中一抬眼發現冒出頭的它們,卻無法攀登上去一探究竟,所以只能站在陽台,抬首引頸望著那開在更高第二十三層水泥水塔頂層上的幾片翠綠葉子神往。它們當初一定乘風而來,然後在上面安家落戶,如今更開枝散葉,襯著陽光藍天如畫,讓我看得仰目。 我們會覺得它們很神奇嗎?或是我們總是視而不見?它們僅僅是幾片尋常葉子罷了,值得我們大費周章讚頌,或特意寫上一筆嗎?絕多數的大樓屋頂陽台,是很少會有人探看的,除非養花者或曬衣人,除此,多數的時序裡,這地方視風雨、鳥雀、陽光四季、沙塵和微型動物,以及不知名種子等等過客經過的地方,它,其實是一個小小的自然教室,或者說是一個天地的縮影。沙塵,以我們不經意的方式悄悄駐留下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堆疊在陽台或其他位置的角落裡,有幸也聚集了少許的雨水,將它們牢牢結合在一起,然後像奇蹟一樣,一顆卑微的種子如同被上帝選中青睞了一樣,它輕輕落在這有點濕潤的小塊泥土上,接著就可能不再流浪了,留下來,並且決定根生土長了。即便選擇的是,更無人聞問的高高水塔上,更接近高不可攀的天空,甚至誰也沒發現它的存在,不過,既然安頓下了,這顯然也是無可置喙或抱怨的安家之地了。 於是,在所有人都忽略它的存在之際,它落地生根而開始發芽,在我難以企及,和目光會忽略的地方,開始了它們微弱卻堅韌生命的演出,在這一向安靜的大樓屋頂露天陽臺上的高高水塔一角探出頭來。它們背靠著一大片蔚藍的天空,探著頭,在風中顫顫的探察這世界。 這世界,因而多了幾片葉子,綠色的葉子,靜悄悄在我們的世界一角,增添了一點燦爛的綠意。 我記得很年輕時讀過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中的名言: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這是葉子的本質,印度詩人泰戈爾看見了葉子的平凡與卑微,它只作為專心地垂著綠蔭的貢獻,對多數人,不分貴賤的貢獻。大樓最高層公共露天陽台的水泥水塔上冒出幾片葉子了,很稀微,在那種艱困的環境中,只有些微被風雨帶的泥土,這些完全無法讓它變成專心地垂著綠蔭。 誰又會在乎呢? 直到我發現了它們,仰首發現了它們。這幾片葉子幾乎永生不能專心地垂著綠蔭的貢獻,但卻也能提供一點綠意生命的跡象。 詩人的詩句提供我們思索,那大自然提供給我們什麼啟示了嗎? 也許,有些鑽石與露珠我們需要低下頭彎下腰就能發現,而有些大自然的生命畫作,只能仰起頸部去尋找觀察才欣然欣賞得到。

Read More

〈中華副刊〉幸有文字相伴

■胡美雲 午休時拿起手機看訊息,見有新的留言,打開一看,是一位剛認識的文友發來的,他客氣地發了問好的資訊後便切入了要說的正題:我看你平常寫的文章多以懷舊和當下感悟為主,寫愛的生活多,寫痛的少。因為之前也曾與朋友聊過類似的話題,所以看到後我立即給他回了資訊:是啊,平時的工作生活已經夠忙夠累的了,現在我只想寫一些溫暖的治癒自己的文字。 朋友也是通透之人,跟著立即回覆:這樣也好,一般寫痛點的作家大多經歷過苦難的人生,單純些好。我給他的回覆則是:是的,經歷過就很痛苦了,再走進去寫,要心理很強大的。手機那邊的他,回了一個微笑外加一個暖暖的懷抱。而我,則選擇了沉默。 回望一下,從2018年開始,我重新拾起了自少年時就極熱愛的文字,開始嘗試著寫,嘗試著投稿的這些年。從最初的一般投稿,到後來的給報紙投稿,給雜誌投稿,給文學期刊物投稿,從開始的一年發表幾篇,到如今的一個月能發表幾篇。成長自然是有的,進步也是有的,但和許多同時寫文字的朋友相比,卻很緩慢。按照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這樣的狀態就是貪圖於自己的舒適區了,因為寫了六年多的我,卻依然還在寫著自己喜歡的也比較擅長的小散文而毫無突破。不是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繼續寫寫起來順手又愉悅的小散文,還是努力超越自己挑戰文化散文和小說呢? 就像曾有對我照顧有加的文學前輩說的那樣:美雲啊,你要多到外面去走一走,多一些閱歷與見識,不能一直局限於自己曾有的人生經歷去寫作,這樣,一是總有枯竭之時,同時也很難突破自己。也有朋友建議著:你可以多寫一些大散文了,爭取多往文學期刊上。還有朋友說:可以嘗試著寫寫小說了啊。 長輩的話朋友的話說得都很中肯很有道理,其實,那些道理我又怎麼會不知道呢?看了那麼多的書,寫了那麼多年的文字,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夢想,在偶爾的夜深人靜時,在放下書本,停下敲打鍵盤的手時,安靜的坐在書桌前時,何嘗沒有深深地思考過?它們那麼清晰地從我的心裡我的腦海裡跑出來,和我對著話,就像一個多年的老朋友一般,推心置腹。 想想啊,執筆寫文章的最初,誰沒有一個作家夢呢?寫出驚世駭俗之作,在文學史上留名這樣的夢也許不敢做,但成為專職作家的想法多少還是入了心的,再現實一些,想靠寫文章多一些收入,讓平凡的生活多一點文藝,應該是如我般有著文學夢且勤於碼字的文學愛好者們都期待著的吧? 但是,現實卻是啪啪啪的直打著臉。天賦,學識,經歷,時間等等,這些少了一樣,離理想離期待就隔了十萬八千里。煙火尋常,上班,帶娃,買菜做飯,還有瑣碎的人情,事事能擾人心,處處皆是羈絆。於是忙碌的白天過完,夜深人靜時看看書寫點文字,都帶著治癒自己的使命了。 想起前段時間寫過的一篇小隨筆〈穿過時光擁抱你〉,刊發於紙媒後我轉朋友圈,配的文字就是——用文字治癒自己,與當時那個初為媽媽,很努力卻依然有很多不完美很多遺憾的自己和解。 我知道,在當下的時間裡,我依然會選擇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寫寫自己喜歡的千字文,熬熬自己極需要的心靈雞湯。而且,我是如此的慶幸與歡喜,在這繁忙而瑣碎的煙火尋常裡,還能夠保持著這份對文字的熱愛。並且,能一直堅持著,能有所收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藝文快訊

哈佛大學百年華裔文學與漢學 主講者:張鳳 老師 (曾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並為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董事、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理事長。)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時間:5/26(一) 下午3:00─5:00 主辦:臺大中文所學會、《中華日報》副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