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越國際論壇 交流癌症照護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攜手台北榮民總醫院、彰化秀傳體系及越南胡志明市最大醫學中心大水鑊醫院共同舉辦「台越國際論壇」12日在越南登場,匯聚超過40位來自台灣與越南的醫學權威,針對「癌症照護」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其中,高醫院長王照元率領團隊,分享高醫在癌症治療的前瞻布局與成果,引發廣大回響。 王照元主講「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應用」,分析國際醫界對精準醫療的高度期待。NGS是傳統定序的升級版本,具備高通量、及時且精準的特性,可有效偵測癌細胞內基因變異,協助臨床醫師為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讓治療對「人」而非僅對「疾病」,及時為病人選擇最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案,不僅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更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與資源浪費,為罹患基因突變型癌症患者帶來轉機。 王照元強調,精準醫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主流,高醫深耕臨床實務外,積極融合創新研究與智慧科技。 此次論壇主題為「2025年國際癌症照護研討會:傳統與現代」,高醫作為主力發表醫院之一,不僅由王照元分享癌症治療新趨勢,外科部副主任蔡祥麟亦針對「癌末病人營養支持」發表專題。 論壇涵蓋「非侵入性癌症治療的突破」、「現代癌症手術」、「智慧醫療與新趨勢」3大主軸。高醫副院長、肝膽胰內科醫師戴嘉言剖析「台灣肝癌治療現況」,機械手臂手術中心主任黃敬文探討「大腸直腸癌的精準手術治療」,副院長、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宗憲則聚焦「智慧醫療在整合型照護中的應用」。越南與會醫療專家表示,希望前往高醫參訪與交流。

Read More

〈彩繪人生〉回眸油愛 范春展一畫半世紀

現年78歲的范春展,畫畫超過半世紀,年輕畫畫為生計,如今為志趣而畫。(記者陳佳伶攝) 畫家范春展「彩繪半世紀,回眸油愛」創作展在民治市政中心登場,共展出25幅油畫作品,吸引許多人共享。出生新營,高齡78歲的范春展,追尋藝術半世紀,年輕時為生計而畫,兒女長大事業有成,他轉而為志趣而畫,畫作能獲得共鳴,有人欣賞想收藏,就感到無比喜悅。 范春展退伍後隻身到台中沙鹿跟畫廊老闆學畫,一年畫藝精進已能作畫,因緣接下畫廊戮力經營,婚後舉家移居台北仍以畫畫為業,後來為維穩家庭生計,返回故鄉新營成立「范氏畫苑」,從繪畫、裁框、裝裱一條龍作業,畫苑宛如藝術工廠,范春展用行動實踐藝術家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智慧。 范春展的畫作構圖簡潔、色彩唯美,讓人驚艷。(記者陳佳伶攝) 范春展表示,年輕時期作品題材、構圖與色彩都經精心設計,迎合市場品味,也維持最低藝術底線,3個女兒的生活開支,全仰賴賣畫收入;隨著女兒長大,事業有成,如今已將繪畫從生存工具轉化為生活調劑。 范春展申請街頭藝術證,假日在總爺藝文中心擺設畫架創作,他笑說「賣不賣畫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及與顧客互動的快樂」,畫作有人欣賞想收藏,就是最大的喜悅與回饋。 范春展「回眸油愛」個展,多幅以總爺藝文中心為創作主題,其中,「紅樓歲月」,成功營造空間的縱深,紅樓建築的典雅、自然園林的綠意及古蹟風華的人文歲月,流露畫家的深厚情感。 作品「春天的櫻花」,善用厚塗技法筆觸短促有力,花瓣層次繽紛,山水松樹流暢輕柔,且色彩溫潤通透,畫面細膩唯美,傳達畫家的心靈平和與感悟。 范春展的畫作構圖簡潔、色彩唯美;更讓人驚嘆的是,一次可同步完成四件小品畫作的繪畫,樹立了其「速、簡、美」的獨特風格與技巧,展現畫家以行動為生活而畫的高效畫功。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中華學園〉狗狗的糖果夢

台南市忠義國小四年二班   ◎王芊云

Read More

〈中華學園〉憐惜自我

台南市復興國中二年級 ◎盧譽珊 看著鏡中的人,有著一頭烏黑但是有些毛躁的長髮,略長的齊瀏海,內雙的眼皮下有著明亮的眼眸,不太高挺的鼻子,帶著粉紅的雙肩以及微紅的臉頰,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但在我心中,卻有一樣說不出的情緒悄悄爬上了心頭。 從出生到現在的你,似乎時常在哭泣,還不會說話時,用哭泣來表達訴求,漸漸長大後,則會為感人的故事而哭,但更多時候,則是被誤會、責罵,委屈的情緒壟罩著,使你總是默默地流淚。 還記得小時候的你,因為調皮的個性,時常會被責罵,這時候,你便會放聲大哭,似乎恨不得讓全世界都聽見。而長大後的你,卻總將傷心的情緒深埋在心中。某次在學校,你因被誤會而挨了老師一頓罵,回到家中,因害怕再次被錯怪,也沒有將自己的委屈發洩出來,而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默默哭泣。 回過神來,我才發覺自己在憐惜的那個人就是我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我心疼她不懂得說出自己的情緒,也心疼她事事都獨自承受。希望鏡中的你,以及站在鏡前的我,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自由的過完剩下的生活。

Read More

〈中華學園〉再見了,我的小學時光

台南市長平國小六年甲班 ◎吳雨恬 親職活動那天,看到畢業的學長姐們回來,不禁想起再過不久我們也要畢業了,而這是我國小生涯的最後一次大型活動,使我興起不捨之情。 國小六年的時光,我最不捨的就是要和好朋友分開。當我受傷、難過時,她總是第一個關心我、安慰我,也會時常給我正面的鼓勵,從來不會吝嗇的讚美我,這都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想對她說:「有妳真好!」儘管我們也會因為一些誤會而吵架,但是,我們總會主動向對方道歉,漸漸的,也培養了我倆的絕佳默契與好感情。 感謝同班六年的同學們,我們一起創造許多美好的回憶,有歡笑、有淚水;感謝老師們,在我遇到困難時,提供建議;更感謝惠萍老師,在我們最錯事時,會耐心的說道理給我們聽,也總能站在我們的立場,體諒我們、包容我們。謝謝同學、老師,有你們陪伴的六年時光,我會牢記在心。 經過六年小學生涯的洗禮,我從懵懂無知的小女孩,如今漸漸成熟懂事。當我心情不好時,我明白要讓心冷靜下來,才能好好思考;當遇到挫折時,可以主動尋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在空閒時,可以多看課外書,累積更多的知識財富;我還懂得要與人為善,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是以禮待人,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我的小學時光,再見了,我會將這六年來的點點滴滴收藏在我心裡。

Read More

〈彩繪人生〉97歲賴家礽 寫字當練功

賴家礽老師和他的字。(記者楊淑芬攝) 每週四上午,竹溪里活動中心的二樓教室,偶有低聲交談,更多的是沙沙的筆墨交錯聲,一群愛好書法的退休人士,在筆硯相親的交流中,成為學習的良伴。 端坐教室前面的是97歲的賴家礽老師,也是學生口中的賴老師。 賴老師曾在中華日報主跑文教、社會路線,也曾擔任編輯,是報社的前輩。目前應YWCA關懷據點邀聘擔任書法班指導老師,將屆百齡的他每日清晨早起習字,「寫字就是練功」,他說讓身心靈透過研墨伏筆與自己對話,靜心凝神摒棄雜念,於喧囂中覓得一方安然自在,也為一整天的行程儲備精氣神。 每日研墨伏筆與自己對話,在喧囂中覓得一方安然自在。(記者楊淑芬攝) 他生於1928年,現為壯族自治區的廣西省北流縣,一家20多人四代同堂,祖父雖為清末秀才,但是生活仍感清苦,賴家礽自小聰穎,全靠家祠自學,本以為一生走不出大山,不料隨著時代年輪演進,戰後動盪之際,一張台灣軍校招生海報改寫後半生。就這樣半緣受騙半緣從,身無分文僅帶著初中畢業證書的少年郎,懷抱壯志搭上輪船一路輾轉到了台灣。落地後才發覺原來的從軍壯志竟是南柯一夢,夜半夢回故里,想起臨別一瞥母親彎腰下田的背影,深烙著大時代女性堅韌的隱忍,總會讓他潰堤淚濕沾襟。個頭矮小的他經不住操練的打罵磨難,看不慣軍閥貪贓枉法的醜惡嘴臉,鋌而走險與同鄉結夥逃脫,之後歷經台傭、看護兵、森林防火工…,一路顛沛流離,常感前進無路,後退無門,曾經湧起了結殘生的念頭。 幸得命運眷顧總有貴人相助,在擔任台南機場供應大隊看護兵時被提拔兼任文書士官,得以利用公餘時間夜讀,拂曉晨起到無人的停機坪放聲誦讀英語、古文,後投考成大附工、台南一中補校,半工半讀勉力完成高中學業。並且越挫越勇,在第三次聯考攻進私立世界新聞專科「編輯採訪組」就讀,畢業後服務於中華日報社,之後轉換跑道開啟粉筆生涯,服務多所學校,取得高師大夜間部學位,通過公務員特考及格、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進修。直到1999年屆齡退休,「世事漫如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碌碌一生終於可以慢下腳步,重拾書畫愛好,拜師學藝,各具風華的篆隸行楷,在他手上如行雲流水、有詩之雅韻、畫之靈秀、舞之輕盈、歌之悠揚,不只是探尋文化精髓,更是錘鍊洞察之眼。從字的架構、篇幅佈局,到墨色深淺、筆勢緩急,筆耕不輟鍛鍊秉性,終至筆力千鈞;審美的眼力深藏不露卻在在皆是。 令人欣羨的是,賴老師注重養生,「健保卡幾乎沒有用」,他作息正常,不吃藥,不外食,藉習字畫練功,每天騎機車準時到據點參加課程,自律的生活成就了淡泊沉穩的氣質,教書法也教人生,悠遊在一方筆墨之間,書寫賴老師的人生卷軸。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副刊〉長夜暗湧

■林靈 非常遺憾 我們終究沒能扭轉 有些徵兆無聲降臨 像潮汐初抬,溫柔擦過腳踝 還來不及意識到寒意 風已轉向,雲層摺疊 浪的重量微微傾斜 我們常常談論海的顏色 談論天空變暗的速度 談論未來那一棟倚山面湖的小屋,以及 它應該有的長度與寬度 我們也學習讓舢舨承受風暴 學習補綴壞損的漁網 學習如何穿過鹽霧與海風 令指節刻痕如承載餘浪的舷 風暴比想像中更快抵岸 暗影沈沈,光色碎裂 時間將一切不容分說的席捲 潮水比往常退得更遠 涉入寒潮,逆風執炬並不容易 有時句點不代表任何含義 長夜裡仍縫著光的暗語 緩步推動另一場日出 浪聲內斂,暗湧向前

Read More

3C症候群 科技眼眼酸頭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隨著南科園區發展,許多高科技人才進駐,位於南科周邊的安南醫院發現「科技眼」患者越來越多。患者大多每天長時間近距離盯坐在電腦螢幕前,或是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醫師提醒,有眼睛疲勞相關困擾民眾,應儘快尋求眼科專業團隊的諮詢與協助。 台灣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民眾使用電子設備時間也越來越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眼科醫師洪純玲表示,近來眼科門診患者越來越多,多數出現3C症候群或視覺失調綜合症的眼睛疲勞問題。 醫師洪純玲與驗光師魏嘉萱統計分析,發現患者大多數有長時間用眼、沒有適度補充水分、乾眼眨眼不夠等問題;其中,不乏眼鏡度數不合適近距離長期使用3C造成眼睛調節疲勞,甚至會伴隨短時間的視力模糊、酸及脹感。 洪純玲指出,民眾可先行評估自身眼睛疲勞症狀,如有眼睛感覺乾澀或不自主流淚、視力模糊或難以聚焦、疲勞、疼痛或酸;近距離用眼後睜不開眼睛、眼痛後頭痛、對螢幕光線不適、注意力或視力模糊影響閱讀準確性等,可能是眼睛在發送疲勞的訊號,除注意放鬆眼部外,也應儘快尋求眼科專業團隊的諮詢與協助。 針對眼睛疲勞治療,一般以舒緩眼睛肌肉及乾燥的眼藥水為主。患者可以熱敷緩解眼周圍肌肉的緊張及增加血液循環;如有必要也建議矯正眼鏡度數,將安排眼科驗光師和患者討論作息距離、做合適檢查及鏡片度數調整。如無法矯正或有視物歪斜情形,須進一步做白內障或視網膜等的檢查。

Read More

狼醫查詢平台 最快8月上線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狼醫查詢平台」最快8月上路。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狼醫事件層出不窮,民眾憂心看診宛如開盲盒,「狼醫查詢平台」至今卻沒下文。衛福部12日表示,正等司法院回覆,將與醫事人員查詢系統整合,最快8月提供判決確定性平案件資訊。 前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鄭文芳涉嫌下藥性侵3女棄保潛逃,衛福部挨轟設置「狼醫查詢平台」進度一再跳票。衛福部長邱泰源曾表示,未判決前依法須無罪推定,資訊揭露須有法源依據。 「最快8月一定會上路!」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強調,資料來源為判決書,已發文向司法院爭取自動串接,最慢7月23日前回覆,「就算不行,我們也會手動上傳」。 劉越萍指出,判決書屬公開資訊,不涉及個資問題,會先從這部分著手,並以性平案件為主;至於起訴或由學校、醫院等工作單位認定的性騷事件等,由於尚未經司法判決,仍需與相關部會進一步釐清法源依據。 在平台的設計上,她說,考慮現行已有醫事人員查詢系統,規劃於同一個頁面設計不同欄位,換言之入口網站相同,但會導向不同系統,資料會出現在另一個資料庫中。 就算醫事人員擁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退出權」,也不用擔心查不到。劉越萍解釋,過去曾有醫事人員因資料公開而遭跟騷,所以才會設計退出機制,只要司法判決確定,資料仍會被揭露。 此外,劉越萍說,民眾就醫時可透過醫院的職業登記資訊,確認醫師是否合法執業,避免密醫問題,這部分與是否涉案無關。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拘泥於佛法奧義,不說法而說法 ──讀滿觀法師小說《人間借路行》

文/履彊 畫/葉繁榮 和諧之境 佛教作為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經過千百年的演進,已經內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從過去專注三藏十二部的義理修持,到如今的人間佛教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以人間生活為重心,積極入世,讓學佛人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提升學佛的現世利益,以佛法改善人類社會,追求人間淨土。而星雲大師以降的佛光山體系僧俗四眾就是人間佛教最有力的實踐團體,在八宗共揚的理念下,不同專業背景的僧才輩出,無疑的《人間借路行》作者滿觀法師便是其中傑出的比丘尼之一。 《人間借路行》是滿觀法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閱畢掩卷之際,心中不禁浮現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無相頌〉中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是,出家不離在家因緣,在家可有出家之心。 來自台灣淨土花蓮的滿觀法師,是在一九九一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他自言出家前後,所做的工作都是「教書、編書」,如今擔任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讓他除了修行之外,在文化、出版方面更有第一線的觀察與了解,接觸日多,自身那股文學的熱愛便無法自抑,因而趁著工作之餘,花費四年時間,寫出這部令人展讀不能自已的《人間借路行》,既是以寫作當修行,也是以文字般若弘法度眾,實令人欽佩。 《人間借路行》是一本既好看又耐讀的小說,不同於多數小說家戮力於文字情節、敘事手法、意象結構等技巧的經營,作者滿觀法師在小說的經營上自有一番不同的定見,故事文本沒有刻意營造奇險詭譎的情節或陰險狡詐的反派人物,整本書在清新自然的敘事下,充滿了貼近庶民生活的日常,讀者甚至可以找出書中相應的地方或場景,而書中的人物就在你我熟悉的地方,鋪陳著眾所熟悉的生活,但是有別於多數人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生存煎熬或醉生夢死,書中人物更多的是先天、後天接觸佛法的機緣,從而產生不同層次的覺醒與取捨,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一定的指引,從而產生了自我生命、生活的方向。 就作者對文字的掌控能力,以及對長篇小說布局和敘事能力,其實這本《人間借路行》中的人物、情節交織,以及其中牽涉到時代氛圍,都足以發展成更豐富多元的大部頭小說,但作者精心剪裁捨棄許多能夠發展、深掘的隱藏情節,也沒有將其中的伏筆延伸更多的路線,而是將故事主軸設定在韓子楊、江若雪、陸世鋒、陸曼妮、高華這幾位青年男女在家眾,以及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等幾位出家眾,在上海、台北、石門等少數幾個地方,循著這幾條主線,近乎白描地勾勒了整本書的大千世界,其餘的繁華若夢都留給讀者自行想像補充,這樣的寫法,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水墨留白技法,兩者都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也讓讀者閱後留下無盡的餘味。 作者佛學涵養深厚,要在書中運用高深佛理並非難事,但作者並不以此為己足,反而只在適當的情節添上一筆,既不影響情節發展,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讀者產生茅塞頓開的效果,這種信手拈來便能寓佛法於日常的手法,非有對世間諸般事務相當透徹的了悟不可,而在松山西淨寺、石門光明寺、上海觀音文教館等幾個佛教道場,不論道場場景或法會禪七等,都有令人會心似曾相似的描述,非親臨其境者不能為,這也是作者在寫作本書上的優勢,借助其個人在佛光山體系中服務的親身經歷,為讀者展示佛法在世間法裡的本地風光,讓廣大讀者心嚮往之。 書中的出家眾,不論是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甚至上海的圓空法師,都是佛教中「佛、法、僧」三寶中的一寶,理當在佛教小說中充當主角的角色,但是在小說中卻都只是扮演接引人,藉由這幾位法師,將世俗凡夫引入佛門,讓他們由親近道場,參觀、禮佛,進而親近佛教,想要了解佛法義理或修行法門,進而深入佛法大海。但作者未以法師作為小說的主角,而以廣大芸芸眾生的視角,塑造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在現世社會中的功能,這些書中的法師時時踐履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一個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俗人凡夫,從紅塵走入佛教道場,或問道求法、或參加講座、或參加禪七、或短期出家等等,在不同的活動中,逐漸認識佛教、發自內心親近佛教、接受佛教,這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旨,而作者滿觀法師以文字、以小說一步步來完成師父的心願。 在這本《人間借路行》中,還有一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就是全書的結尾部分,情節從韓子揚與江若雪這對情侶,轉向企圖從中奪愛的富家子藝術家陸世峰,原本快意紅塵的陸世峰,在追求江若雪不成,轉而到石門光明寺打禪七,解七後,離開光明寺前,收到弘日法師贈送的《弘一大師傳》,展讀之下,竟發現自己與弘一大師有些許相似之處,這是一種感悟,也是一種認同與依止。而在書末,作者如此描述: 翻到〈空門〉這一頁,一張白色書籤掉下來,上面是弘一大師的墨跡,寫著: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見我非僧 以此作為全書的結局,令人驚豔,也令人深思。若說稍前的韓、江二人未做結局的結局,已經是神來之筆,那麼,陸世峰的作為全書沒有結局的大結局,正是一種高明的敘事手法。弘一大師這兩句詩,第一句道出了佛教所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本義,第二句並為全書做了一個結論:弘一大師、陸世峰,甚至韓子揚、江若雪前世都可能是佛門僧侶,都是修行人,只因因緣牽引,這一世要從紅塵度入佛門,出家在家,並無影響,都在修行,都要悟、都要覺。一許,非滿觀法師此等佛門中人,不能作此高明結尾。 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便有以俗講、變文等吸引士人學佛信佛的方式,及至明清小說崛起,佛教思想藉小說之傳播,大量進入民間,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推手。今日滿觀法師以小說弘揚佛教,既不拘泥於佛法奧義,又能寓說法於不說法,當是接續佛教文學、佛教小說弘法度眾的傳統,我們期待他有更多優秀小說來教化現世、移風易俗、弘揚佛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