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國際研討會 AI助攻 下肢傷口癒合快2倍

奇美醫院下肢傷口整合照護國際研討會,國內外學者專家齊一堂分享國際最新治療趨勢、臨床實務與研究成果,跨國交流接軌國際。(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4日舉辦2025年傷口照護國際研討會,以「下肢傷口整合照護」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國、新加坡及台灣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分享國際最新治療趨勢、臨床實務與研究成果,盼能藉此提升台灣在下肢傷口照護領域的能量,邁向國際標準。 奇美醫院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表示,下肢傷口感染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壞疽、骨髓炎與敗血症,嚴重者甚至需截肢,影響病人行動能力與生命安全。複雜的下肢傷口已非單一科別所能解決,需整合傷口處理等多面向照護,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奇美醫院長年推動跨科部整合照護,2023年結合傷口、血管、糖尿病與復健護理等跨專業觀點,打造「一條龍」整合服務。2025年更將開設足部照護特別門診,專責處理複雜的病指(趾)甲問題,糖尿病與慢性病人常見的足部問題。 會中,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資深首席足病科醫師Manfred Mak以「新加坡足病學發展與醫療產業轉型」為題演講,美國南加大血管外科部附屬足踝外科教授史家鼎,則透過視訊演講「足踝外科觀點下的足病學發展與臨床應用」,和與會學者專家交流及經驗分享。 林祐丞指出,美國足病學融合醫學和外科,專業資格嚴格且臨床範圍廣泛,發展方向涵蓋外科創新、慢病護理及多元專科細分,並以國際學術交流推動全球足病醫療持續進步;新加坡足病學專業發展穩健,體系制度完善,致力於提升足部健康管理的整體服務品質,強調多專業合作以應對複雜的足部疾病需求。 林祐丞表示,奇美醫傷照中心自2020年10月開始使用AI輔助下肢動脈傷口照護,傷口AI結合彩色影像、熱成像與3D掃描技術,除運用於醫院中,更導入在宅居家照護。透過AI輔助傷口癒合速度提升2倍以上,目前奇美醫傷照中心已協助386名個案,100%傷口壞死組織減少,有效降低截肢與併發症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枕月而眠

■吳溪 小時候,對月亮的崇拜浸入骨髓。不僅同情嫦娥姐姐,也心疼吳剛,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姓吳啊!長大後,才明白,月亮,是情感的寄託,詩意的源泉,夢的宮殿。 今夜,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住進父母在八十年代省吃儉用建造的老屋,睡在靠窗的小木床上,那是我兒時睡過的床。父母已逝,偌大的房間,只有靜謐的夜和窗外潔白的月亮陪伴我。月光也不嬌羞,極其溫柔,從破窗櫺間穿越而入,斜倚在我身旁,讓我枕在她溫柔的臂彎,放縱疲憊的魂靈。 心中冥遊,我枕著唐代的月,窺見杜公被關押在長安的囹圄中,削瘦的雙頰,流淌清淚,喃喃吟誦:「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光摩挲著他對家人的牽掛,也烘托著他對家國的無奈與內疚。 心思閃爍,我枕著南宋的月,瞧見一代文學大家張孝祥泛舟過洞庭湖,對月吟唱:「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是啊,不知今夕是何夕?詞人那高潔忠貞和豪邁的氣概穿越千古,讓我肝腸俱顫。 心海未平,我枕著元代的月,遠眺一塵不染的徐再思先生,在觀音山小溪邊徘徊,他撫摸月下的蒼松,輕輕耳語:「半溪明月,一枕清風。」先生具有高士的情懷達人的胸襟,偏愛獨處山野,與明月清風為伴。那種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也正是我畢生的嚮往。心緒點燃,我對月的純愛昇華到至聖! 心波蕩漾,我枕著明代的月,仰望被朱元璋器重,曾禦賜門聯雲「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詩人陶安,他曾賦詩:「乾坤海嶽總虛明,照得心胸瑩水精。月色只逢今夕好,酒杯聊對異鄉傾。」是啊,明月照千里,月色、酒杯、異鄉,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鄉愁中最能觸動靈魂的琴鍵。 心馳神往,我枕著清代的月,凝望納蘭性德感悟的薄發:「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此詩一定是在月下出爐的,也許只有那夜的月,才能撩動詩人澈悟的衷腸。 心回八極,我枕著百年前的月,看見李叔同先生撫鬚長吟:「纖雲四卷銀河淨,梧葉蕭疏搖月影。剪徑涼風陣陣緊,暮鴉棲止未定,萬裡空明人意靜,呀!是何處,敲徹玉,一聲聲清越度幽嶺。」對的,是孤雁南飛?還是獨立不倚?我為先生的獨立思想誠服。 心靈放飛,我枕著今夜的月,照見歷史長河中一眾先賢乘雲飛來,我希冀獲得他們賦能啟慧,高山大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時此刻,這千古不朽的明月,是時光的眼眸,是歷史的鏡子,她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今夜,就讓我枕月而眠,讓我沉醉,沉睡,做最浪漫的夢,體悟最溫馨的鄉愁與纏綿。

Read More

中秋享美食 七分飽沒負擔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昱勳醫師現場衛教,提醒大家別讓開心過節變成身體負擔。(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秋節將至,高雄秀傳紀念醫院舉辦「中秋飲食指南」講座,由營養師準備超過20道健康料理buffet,供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昱勳醫師現場衛教,讓就醫民眾直呼「醫師和營養師現場教學,真用心!」陳昱勳醫師強調,享受烤肉應景美食時,每餐盡量以七分飽為原則,別讓開心過節變成身體負擔。 「一顆月餅或是一片全麥土司,大約就等於半碗飯的熱量!」陳昱勳醫師指出,高油、高糖的月餅熱量驚人,盡量切小塊分享為主,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攝取量以不超過半顆為主,沒有三高疾病的民眾則每日以一顆月餅為限。 陳昱勳指出,在挑選食物時,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盡量少吃加工肉排或香腸等再製肉類,而蛋、豆、魚、肉類等優質蛋白質,可搭配蔬菜高纖維,增加飽足感並避免血糖起伏過大;另外,一般烤肉醬料的鈉含量高,使用時宜少量;飲料則以無糖為主,用水果來取代甜點,也是健康選擇;而若要飲酒,則務必適量,避免造成血糖波動以及增加心血管風險。 營養師高馥珍說,高雄秀傳醫院這次準備給來院民眾一起享用的健康料理,都採取低油、少鹽、少糖和高纖為原則,包括:檸檬烤雞翅、迷迭香烤豬里肌肉片、綜合烤蔬菜等,搭配和風洋蔥和梅子番茄,水果則以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和應景柚子為主,甜點則準備枸杞白木耳甜湯和茶凍,以及無糖綠茶和麥茶,相關健康餐點同樣讓民眾吃得津津有味。

Read More

月餅熱量高 搭茶飲去油解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精緻小巧的月餅,其實是可怕的熱量陷阱,稍不留意便會熱量超標,還會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甚至影響血糖與膽固醇水平。中醫師傳授選月餅不踩雷原則,建議搭茶飲、揉穴位,讓賞月零負擔! 民權馬光中醫診所劉宇真醫師表示,月餅種類繁多,從傳統的廣式雙黃白蓮蓉到現代的冰皮、水果酥皮月餅,不同餡料與製作方式,熱量也有很大差異。1顆蛋黃酥約有450至500大卡,等同1.5碗飯熱量,因此,要選月餅不踩雷,1、優先要選擇低糖、低脂月餅,如棗泥、芋頭酥、冰皮月餅等,每顆熱量多落在150至250大卡之間,相對於雙黃蓮蓉動輒近800大卡者健康許多。 2、選用高纖餡料,如紅豆、綠豆、棗泥,或是天然水果鳳梨、柚子等內餡,有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與腹脹。 3、切記避免過量鹹蛋黃與堅果,鹹蛋黃因製造過程,熱量和鈉含量較一般雞蛋高,應避免過量食用;而堅果雖富有營養價值,但堅果種子類的油脂含量較高,脾胃虛弱者更要避免。 同時,吃月餅要搭配適量茶飲助消化,劉宇真表示,中醫的理論認為,甜膩食物容易傷脾生濕,一旦身體的濕氣太重,容易消化不良、身體疲憊感、甚至水腫,建議普洱茶、麥芽山楂茶、洛神玫瑰茶3款茶飲可依月餅性質搭配。 普洱茶是全發酵茶,能幫助去油解膩,咖啡因含量低,特別適合搭配比較油膩的月餅,如蛋黃酥、廣式蓮蓉月餅;麥芽山楂茶的麥芽和山楂可以消食健脾,針對飯後胃脹、腸鳴特別有效,適合搭配澱粉比例特別高的傳統廣式月餅,以及甜膩感較重的豆沙、蓮蓉類月餅;洛神玫瑰茶的洛神花能養顏美容、去浮腫;玫瑰能行氣解鬱、活血化瘀,兩者合煮成茶飲口味淡雅,適合搭配水果餡、冰皮月餅等味道較清爽的月餅。 此外,吃月餅後若出現腹脹、甚至便祕,除了靠茶飲助消化,也可配合中脘穴、足三里穴、天樞穴等簡易穴位按摩改善;每次以指腹按壓約3-5分鐘,搭配飯後散步15-30分鐘,效果更佳。 劉宇真提醒,聰明選、健康吃,適當飲食不過量,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家人朋友共享團聚時刻,品味幸福。

Read More

健康過中秋 竹縣衛局教7招

竹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推均衡飲食七原則,健康過中秋。(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烤肉、吃月餅是很多人歡慶中秋節的方式,新竹縣衛生局提供秋節應景的「6大類我的餐盤」結合在地食材的資訊,希望民眾秉持均衡飲食7原則豆魚蛋肉聰明選、不忘蔬菜小幫手、全榖雜糧營養多、每天足夠乳品類、香烤水果賞月光、點心滿足堅果類、飲品相伴享中秋,健康歡度八月半。 衛生局表示,月餅是中秋不可少的美食,烤肉則是家戶的盛事,因熱量偏高、大魚大肉太多,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健康過中秋的幾個小撇步為烤肉食材優先選擇較低脂的食材可避免飽和脂肪,肉品像是雞肉、豬里肌等,海鮮像是鯛魚、蝦子、蛤蜊等。準備食材時也別忘了蔬菜,增加蔬菜攝取的烤肉方法很簡單,可將肉片捲入筊白筍、金針菇等串成肉串,或是爐火較小時,準備適合燒烤的蔬菜,例如高麗菜、菇類、絲瓜等再加入蛤蜊,用鋁箔紙包起來,食材熟後灑上天然辛香料調味即可,又或是煮上一鍋蔬菜湯搭配烤肉,吃足蔬菜就能簡單又健康。 全榖雜糧是搭配烤肉的好夥伴,可挑選富含膳食纖維的地瓜、鉀離子的芋頭、玉米黃素的玉米、抗氧化營養素的山藥等;而乳品是幫助維持骨骼最主要來源,能在食材上鋪上乳酪絲、乳酪片後加熱融化享用。中秋節也可以烤水果,讓水果寒涼性轉為溫性。比較適合烤的水果為橘子、柿子、梨子等。 新竹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月光餅外,還有特別的五仁月餅,因餡中有杏仁、核桃仁、花生仁、麻仁和瓜子仁而得名,意味著「祈禱五穀豐登,五彩繽紛的收穫和生活」,一天食用不超過一個月餅。 衛生局指出,烤肉及月餅屬於高鈉、高油、高糖,飲品搭配上盡量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挑選花草茶、無糖茶、無糖氣泡水或是開水,大大減輕過節負擔。

Read More

〈中華學園〉千金難買好厝邊

嘉義縣大同國小六年三班 ◎蕭妤蓁 最近新聞報導惡鄰事件,改裝車深夜擾鄰,鄰居上門勸竟嗆「路是你家的?」引起我的共鳴。 他雖然天天都穿西裝打領帶看起來很紳士,但是他可是衣冠禽獸,常常打老婆,和鄰居吵架,有人報警,他根本就不怕,還會跟警察吵架,是個讓人頭痛的壞鄰居。 晚上一回到家,聽到壞鄰居又在大小聲,就知道他又喝酒了,他只要一喝酒,似乎被惡鬼附身,完全變了樣,會大呼小叫,還會打他的老婆,當他的老婆好可憐啊!只要看到她戴著口罩出門,我們就知道她又被老公打了。惡鄰居和左鄰右舍相處不融洽,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連門窗緊閉,都聽得見他又在罵人,時不時就三字經問候,搞得社區不得安寧。 有一天晚上他說話太大聲,鄰居提醒他小聲一點,他咬牙切齒說:「關你什麼事?」然後就握緊拳頭朝著提醒他的人打了下去,連揮了好幾拳,打得對方鼻青臉腫,爭吵聲引來其他鄰居關心,馬上報警,警察來後,他不僅沒收斂,還朝著警察的臉揮拳,逼得警察拿出警棍,押著他說:「跟我回去警局」,他才收手。後來他因為惹事去監獄裡坐牢,但不久後又被放了出來,社區鄰居又要忍受他的壞脾氣了。 壞鄰居常常打老婆,在我們社區是惡名昭彰的人物,他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大家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爆炸,真令人害怕!

Read More

〈中華學園〉綠色長髮公主與小矮人

高雄市岡山國小六年五班 ◎許靜宜 今天是班上採收地瓜葉的日子,我們班的地瓜葉愈長愈旺盛,已經從二樓的陽台往下延伸快要到一樓的陽台了,長長的地瓜葉藤蔓往下伸展,一串串的地瓜葉就好像「綠色長髮公主」的飄逸頭髮往下隨風翩翩起舞。 茂密的地瓜葉菜園,是每天辛勤澆水的成果,在班上不僅可以學習種地瓜葉,地瓜葉菜園也教會了我們要「耐心的觀察」,「勇於嘗試」不同的工作,我們就像是長髮公主旁的小矮人,勤奮的工作著。 當老師說:「可以把地瓜葉採摘下來吃」的時候,我們這群小矮人十分興奮,老師把泡麵先倒入鍋裡炒一炒加入洗好的地瓜葉,煮好後老師讓大家排隊一個接著一個裝,就這樣我們在班上享用的地瓜葉大餐,還能看到地瓜葉像長髮公主一樣垂墜的奇妙景色。 我要繼續做一個稱職的小園丁,照顧這片特殊的景觀,呵護綠色的長髮公主照顧她們長大。

Read More

〈中華學園〉嫦娥下的人間煙火

台南市三村國小六年六班 ◎王粲傑 夜幕降臨,彷彿一塊黑絲絨籠罩大地,使天地一片漆黑。幸好天空中有一輪如玉盤般皎潔的明月,照亮了四方。抬起頭,只見月暈在夜空裡顯得銀白剔透、潔白如玉,帶著幾分神秘。月光傾瀉而下,宛如細沙般灑落,十足夢幻。偶爾,調皮的雲朵掠過月亮,彷彿為她蓋上輕紗,更增添一份浪漫。 凝望著月亮,思緒不禁飄回童年。小時候,爺爺曾告訴我《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因為偷吃丹藥,才被迫孤身一人住在廣寒宮。如今再想起這個傳說,心中感慨萬千:如果我是嫦娥,寧願選擇有限的生命,與家人相伴,也不要孤獨地長生不老。 天上的景色美不勝收,地上的人們更是歡樂。家家戶戶團聚烤肉,還邀請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大家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炭火的熱氣和烤肉的香氣瀰漫四方,似乎連天宮都能聞到這人間的溫馨。 看著團圓的景象,想起了《水調歌頭》。在那個年代,戰火不息,家人們四處流離,無法在中秋團聚,只能各自對著明月寄託思念。而如今的我,能與家人相聚,更該倍加珍惜。 一年一度的中秋,總能引發我無限的懷想。在皎潔的月光下,我的心被浪漫與溫暖填滿,伴隨著笑語與香氣,進入最甜美的夢鄉。

Read More

〈中華學園〉搖擺萌兔

新竹縣上智國小二年A班 ◎羅紫睿

Read More

〈中華學園〉放手的自由

新北市江翠國中八年十三班 ◎林育陞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愛與控制往往只是一線之隔,當父母以愛為名,希望孩子聽話懂事,是否也不知不覺中壓縮了他們成長的空間與選擇權?強調家長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與自主權,讓他們循序漸進地學會自律,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自由不只是選擇的權利,也關乎如何實現自我,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提出兩種自由,有消極的自由是個人不受干涉的權利跟積極的自由則是能掌握並實現人生目標的能力,若將這兩種自由套用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與孩子該如何拿捏?自由該如何在關係中被理解、分享與尊重? 放手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而是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就像帶孩子學騎腳踏車,一開始抓著,最後還是要讓他自己騎,因為教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獨立前行,孩子的身體是他的,他在學習如何管理它,到了青少年階段,這樣的衝突可能更多。 相信很少有爸媽喜歡青少年的穿搭,但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重點不在穿什麼,而在於那是他們在學習管理自己的身體,我們必須忍耐,給予孩子空間去發展自我認同,家長的包容與理解,正是孩子學會自律與成熟的重要養分。 爸媽會變老,孩子會長大,親子角色也會互換,親子關係會從「我照顧你」轉變為「我們彼此照顧」,讓情感與能力在家庭中流動,讓家成為身心的避風港。特別是現代孩子的數位能力遠勝父母,當我們願意請孩子教導,這種互動其實是最好的鼓勵與讚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