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橋中非體育生 全中運奪佳績

  橋中師長用心灌溉非體育班選手,在全中運中奪得8個獎項,永康區長李皇興(中左)肯定團隊表現,前往橋中貼紅榜祝賀。(記者汪惠松攝) 永康區大橋國中114年以非體育班身分,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中寫下驕傲成績,包括田徑、卡巴迪、木球、滑輪溜冰等項,共計抱回3銀、1銅,兩個全國第6名與一個第8名,師生展現不懈努力成果。 大橋國中卡巴迪隊學生奮勇拚搏,在這項發展中的新興運動嶄露頭角,勇奪男、女雙料銀牌,展現絕佳的團隊默契與臨場應變能力。 木球隊的古麒銘表現穩健,奪下國男個人球道賽銀牌,團體也在球道賽及桿數項目中雙雙名列第六。 田徑場上,謝佳峻在400公尺跨欄賽中一路奔馳、奮力跨越,為校添一面銅牌。滑輪溜冰的賴品蘭,在花式個人並排自由型項目中滑出優雅與自信,榮獲全國第8名。永康區長李皇興肯定體育團隊表現,亦前往橋中貼紅榜祝賀。 這些榮耀得來不易。身為一所非體育班學校,沒有更多的體育資源與時間優勢,一群願意早起晚歸,甚至假日都不休息的學生,也有一群願意陪伴、不辭辛勞的教練與老師,充分利用每天上學前、放學後與假日安排訓練,在不影響學業前提下持續進步,也注重培養品德與抗壓力。 這一次的表現,要特別感謝卡巴迪隊老師邱建華、教練鐘一勛與胡瑛珍,木球隊教練沈世仁,以及田徑隊教練許永承。他們不僅是專業教練,更是學生最堅強的依靠。當然,這份成就也來自每一位默默支持的老師、家長會長與家長的信任與支持,讓學生有自由揮灑夢想的空間。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誰也無須為善變愧疚

詩‧攝影/葉莎 琥珀色竹林和耐火磚紅的河流 竹林後面是白煙色童話 灰姑娘向前奔去的那條小徑 佈滿紫藤和暗岩 兒時的故事書在天空幻化 一朵一朵,抬頭就能看見 風,為妳不停翻頁 不停為妳翻頁的風 在某個黃昏,吹開 裙擺散開的青春 妳若呼喚一匹粉紅色馬的名字 天空就會送來銀色的少年 許多年來 善變的雲從不停止善變 妳在善變的城市和鄉村遊走 遇見許多善變的人和街道 善變的山巒和河流 誰也無須為善變愧疚 雲書寫的童話,以及妳 用生命書寫的雲朵 因為善變,讓 結尾曲折,出人意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達文西台北走失的貓11-2

■解昆樺 裡面冷氣開得像冰島(抱歉,我不該想起),瞬間把我從鐵板燒模式切換到冷凍庫模式。人不多,非常安靜,只聽得見自己那雙舊皮鞋踩在地板上的聲音,以及空調低沉、宛如某種存在主義低語般的嗡鳴。牆上掛著一些巨大的、色彩斑斕到有點刺眼的抽象畫,還有幾個扭曲得像是被外星人捏過的雕塑。一位穿著剪裁合身、表情像撲克牌方塊J騎士的黑衣男士(經理?店員?還是行為藝術家?)對我點了點頭,露出一種「我知道你只是進來吹冷氣順便假裝有品味」的標準化微笑。我只好回以一個「是的你猜對了,但我還是要裝一下」的尷尬笑容,然後背著手,用一種自以為很懂的緩慢步伐,在那些我完全看不懂,但肯定很貴的作品前踱來踱去。 就在我假裝對一幅看起來像把顏料潑在地板上,然後踩了幾腳的作品陷入沉思,其實在計算還要待多久,才能優雅又不失禮貌地離開時,眼角瞥見了牆邊一個光線比較暗的角落。那裡放著幾幅裝裱起來的古典素描複製品,這大概是為了平衡一下店裡過於前衛的氣氛,或者只是填補牆面空白。其中一幅,是達文西的「貓、獅子與龍」。 看到熟悉的貓,我像在國外忽然聽到有人講台語一樣,下意識地鬆了口氣,朝那個角落走去。不是被藝術本身吸引,更像是在一堆火星文裡看到了一個勉強認識的漢字。 但,靠近一看,情況有點不對勁。那玩意兒不像是普通的印刷品。紙面上那些炭筆線條——貓咪那蓄勢待發、彷彿下一秒就要彈射出去的背脊線條,旁邊那隻幾乎被畫成小獅子的,緊繃到快要抽筋的肌肉輪廓——它們被達文西畫成不是靜止的。那些肌肉線條裡充滿了一種不安分的、隨時準備搞事的貓貓能量,好像達文西當年不是在畫畫,而是在封印某種高濃縮的、液態的「躁動」。我甚至覺得自己能聽到一種極其細微的、像老舊日光燈管才會發出的「滋滋」聲。 「搞……搞什麼鬼?」我忍不住小聲嘀咕,同時揉了揉眼睛。是藝廊的投射燈角度太刁鑽,裝了什麼最新的裸視3D科技?還是我真的被台北的太陽曬出了幻覺?或者是冷氣太強導致我的視覺神經短暫秀逗了?我甚至冒出荒謬的念頭:達文西當年畫這玩意兒的時候,是不是每天都靠特濃義式濃縮咖啡續命?不然哪來這麼亢奮的線條? 我趕緊把這個不敬的想法從腦中驅逐出去。大概,可能,也許,只是大師畫得太傳神了。對,一定是這樣。而且,把這種充滿原始爆發力的文藝復興時代複製品,跟旁邊那些冷淡、疏離、看起來需要搭配萬字論文才能理解的當代藝術品擺在一起,本身就充滿了一種……超現實的幽默感?像是在一場極簡主義的音樂會裡,忽然有人開始彈奏電吉他Solo。 我聳聳肩,覺得冷氣也吹夠了,腦子裡的荒謬念頭也夠多了,撤退吧!我趕緊離開那個讓人心神不寧的角落,逃離那些彷彿下一秒就要從紙面上跳出來咬人或撒嬌的線條。但那幅貓咪素描裡的動感,那種緊繃到極點、像壓縮到極限的彈簧般的能量,卻像某個夏日午後路上,不小心踩到的、融化了的瀝青柏油,牢牢地黏在了我的記憶鞋底,甩都甩不掉。 然後,兩天後,怪事就真的來敲門了。那天下午,我泡好了我的「複雜餘韻」咖啡(今天嘗起來像受潮的紙箱),準備繼續和冰島地熱管線的壓力奮戰時,無意間往陽台鐵窗花,外瞥了一眼。我們這棟老公寓有個鋪著暗紅色地磚的中庭,平常是鄰居太太們曬棉被(那摺法絕對沒有我的豆腐塊標準)和交換八卦情報的場所。鄰居王太太養的那隻台灣土狗「黑皮」,精力旺盛得像喝了便利商店冰箱裡冒汗的蠻牛——牠平常這個時間點,不是在瘋狂追逐自己的尾巴,就是在對著無辜的路人或飛過的麻雀發動音波攻擊,其分貝數足以讓任何隔音耳機黯然失色。(11-2)

Read More

緩解副作用 化療骨髓抑制 中醫湯藥提升造血功能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化學治療是許多癌症患者必要的治療方式,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說,中醫治療可依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和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可選用方劑、針灸、食療等方式緩解化療的不適,成為協助病人順利走過治療過程重要夥伴。 沈祐任表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病人選擇在西醫治療的同時搭配中醫調理,來改善化療所帶來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方式不是單靠一帖藥,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病情與症狀進行辨證論治,針對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中醫會選用十全大補湯、當歸補血湯這類補氣補血的方劑,可幫助患者調理體質、提升造血功能。 隨著升白血球針使用次數的增加,血球提升效果越來越差,中醫古籍《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補腎類的藥物使用就變得相對重要。 他說,除藥方外,針灸也被應用來幫助癌症患者改善體力與免疫力,如針灸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等穴位,有助於補氣健脾、增強體力;腎關、太谿等穴位,則可益腎健脾。 食療方面,由於血球降低後,病人可能出現疲倦、頭暈、面色蒼白、胃口差等症狀,此時應以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為主,常用食材包括蓮子、紅棗、白米粥、山楂、金桔等,有助於促進食慾與消化,恢復體力。 沈祐任強調,中醫在癌症治療上的角色,早已跳脫傳統只是「補補身體」的刻板印象,而是成為協助病人更順利走過治療過程的重要夥伴;對許多癌友來說,中醫融合現代科學與經驗智慧,不僅緩解副作用,也為他們鋪設一條溫柔的療癒之路。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生初憶

■江在涵 至今已四十多年了。那幅情景,還清清楚楚地浮現在腦裡。 一個尋常的冬日。懶懶的陽光從窗外照進屋來。我躺在小床上,透過敞開的門望遠處。對面房頂的紅瓦上,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雪,房子後面的老桉樹,墨綠的枝葉被風吹得輕輕搖晃。天藍藍的,雲白白的……忽然,幾個鄰家孩子闖進來,對我說了句什麼。 我一骨碌從小床跳下,光腳上一雙紅襪子,鞋也沒穿,就跟著跑出去。一個人在後面大聲喊著我,是爸爸,手中拿著我的小鞋子,蹲在地上,給我穿上了…… 這,就是我人生第一個完整的記憶,應該是73年底,我兩歲多,住在一所中學校園四宿舍時的事。 四宿舍是個大雜院,北邊住了十幾戶人家,南邊也住了十幾戶人家;南北交接之處各一道院門,夜晚上鎖,白天敞開。童年時的我,是多麼想跑出院門去外玩耍啊! 走出東院門,是一片柚子樹林。一到春天,柚子樹上開滿白色小花,香氣撲鼻;無數蜜蜂「嗡嗡嚶嚶」鬧著,在葉裡花間忙碌地採蜜;到夏天,沉甸甸的沙田柚掛滿枝頭。趁大人午睡,我們常偷偷溜出來,用竹竿將柚子打下,然後躲在校辦工廠後,用小刀把皮剝開,三口兩口吃掉。 走過柚子林,就來到河畔。那時的河道是那樣幽長,河水是那樣淨澈,氣息是那樣清新,甜絲絲的叫人忍不住要大口呼吸。河裡長滿了蓮藕和水草,魚啊蝦啊就躲在水草下。我們用竹簸箕往河邊一撈,總能撈起些小魚蝦來。 從柚子林往北走幾步,便是一大片梨樹林。梨樹在春日開花,開的是那麼美,那麼白,那麼盛,就像下過場大雪一樣;到初秋,枝葉間掛滿金黃酥脆的大梨,摘下咬一口,真甜。 從西院門出去,往上跑幾級台階,便來到土台上。土台四周長滿高大的老榕樹、桉樹;南邊是一片荒草,我們在荒草叢中捉螞蚱,抓蝴蝶,忙忙碌碌,好不快活。 土台往北走一兩百步,便到大操場。大操場上的草更高更茂,不僅能抓著螞蚱、蝴蝶,有時還能抓到螳螂、青蛙呢!大操場西側長了一排柳樹。不用爬上樹,踮腳用指尖就能在樹幹上抓住天牛。天牛頭上有兩根長長的辮子,牙可鋒利了。要被咬一口,怪疼的。不過我們都不怕,仍常去抓它們,養在鞋盒裡幾天,再放走。 從大操場走下去,就是圍牆邊。那兒就更荒涼了,長滿野草,連大人都很少過來。去那裡玩,簡直算得上一次探險了。可齊膝高的荒草叢,卻是我們捉迷藏的最好場所。不過要當心,草叢不時會竄出蜥蜴來。有人還在那看見過蛇呢。 校園裡還有些頗為神秘的地方,比如老實驗樓,裡面擺有幾個人體模型,看著有幾分瘮人;平時去的人就少,假期更靜悄悄陰森森的,一人去,還真有些害怕。老實驗樓旁的圍牆邊,有一口不知什麼年代鑿的水井,水汽濛濛,深不可測。河流旁,當時設有校辦工廠,有好幾個車間和一個儲存物件的院子,白天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工人下班後,就變得格外寂靜。我們常趁機溜進去玩。有次在工廠院裡,我們發現那堆滿了廢鐵,還種了些蓖麻樹。 這,就是我童年的樂園——一個普通的中學校園。我每天都在這個大園子裡和同伴們嬉鬧玩耍,無憂無慮,多麼快活!快活到了什麼程度,至今仍說不出,只知道玩得忘了時間,忘了饑餓。直到天黑了,大人扯著嗓子叫我們回家吃飯,我們才戀戀不捨地跑回家去。 我一直覺得,童年時的校園,和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有幾分相似,但比百草園更大更神秘更好玩;可以說,那是我和小夥伴童年時的一個樂園。 可是,在這個大園子裡,又發生過多少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啊。有多少人欣喜地從校園走過,留下幸福快樂的笑聲;又有多少人無奈地離它而去,灑下痛苦的淚水呢?沉默無語的校園啊,你見證了歷史上多少坎坷和滄桑啊! 政治風雲變幻無常,每人都如一隻漂泊在颳大風,下暴雨的汪洋大海中的小船,沉浮不定,命運難測,不知最終會漂到哪。那時我雖然年齡尚幼,但從記事,就對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及大人擔憂而又無奈的神情,還是有直觀的感受,至今仍有印象。可能因為我從小就比較敏感吧!敏感的人,據說記性大都要好些。 我還記得當時校園裡總有個笑眯眯而又喜愛我們這些小孩子的胖叔叔走來走去,他姓汪,一直一人過,直到去世。後來我才知道,他的未婚妻在跳樓自殺了,他深受打擊,一輩子單身。他內心該是多麼孤獨啊。 六歲時,我認識了才華出眾的胡叔叔、楊阿姨夫婦,他們一歲多的女兒囡囡放在四宿舍一位老奶奶家帶。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見楊阿姨的情景:我和幾個玩伴在四宿舍門前玩耍,遠遠看見一位年輕的阿姨,手抱個小孩,從梨樹林走出。她漆黑的長髮披肩,一身白衣皎白如雪。陣風吹過,晶瑩剔透的梨花紛紛落下,像雪花般在空中飛舞。阿姨抱著孩子,從潔白的花瓣雨中向我們走來。她懷裡的小孩「咯咯咯」笑起來…… 我很喜愛這個可愛的小妹妹,常帶她一起玩;胡叔叔、楊阿姨也很喜歡我,彼此之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可突然一天,溫柔美麗的楊阿姨因宮外孕被庸醫誤診,不幸去世;小囡囡被外公外婆連夜接回上海,再也見不著了。這接踵而來的打擊,讓我頭一次明白什麼是生死離別的痛苦。 我那時還有個好朋友,小狗灰灰,和我非常親近。它黑黑的大眼睛,兩只小耳朵軟軟垂下,貼在軀上;鼻子圓圓,發出濕熱氣息;渾身柔和的灰毛,就尾巴尖一點白色,很是通人性。可能因為我每天餵它,它認定我是它的小主人,一見到我,就搖尾巴過來,把爪搭在我身上。用手輕輕撫摸它,它就躺下,伸出舌頭,睜著眼,抬起頭,無聲地看我。我坐下讀書,它一動不動地躺在我身邊。我一起身,它馬上站起,一步不離地跟著……可有一天放學回來,才發現為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戚,父親把灰灰殺了,成為一道待客的食物。七歲的我是多麼傷心啊,幾天拒絕同父親說話。可以說,從此知道了心碎是什麼…… 直到今天,有時我眼前仍會出現童年的一些場景來,許多人那時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站著,走動著,談笑著,哭泣著…… 童年,漸漸遠去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城鄉面貌變化巨大。隨城市快速發展,歷史痕跡文化傳統,記憶中的故鄉家園,很多很多,都在滾動的歷史車輪下漸漸消消逝殆儘。我2019年曾回那個校園一趟,發現童年的河流,土台,荒草地,大桉樹,老榕樹,以及大部分老建築,都已消失不見。望著這座既摩登又陌生的校園,我且喜且悲,不知怎樣才能找回我童年的場景。 童年的場景已找不回了,記憶的童年也一去不復返了。可我是多麼懷念那時校園的景色和人啊。我腦裡有個聲音對我說:把它們寫下來吧,留下這個難忘的時代;這樣,實際的童年雖過去,心中的童年卻能得到永存。故有此文。我只想能與讀者分享一下我對自己的童年和那個已遠去時代的懷念之情啊。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鷓鴣天〉.兩個媽媽

■子寧 小外孫學包水餃,包得歪七扭八;外婆好心留下自己吃;選了自己親手包得漂漂亮亮的水餃放進女兒的飯盒;女兒用餐時遍尋兒子包的水餃不得,而不禁心底暗地埋怨起了媽媽……。   稚手捏來褶皺新, 外婆臉上笑紋真。 勻圓餃子藏便當* 歪扭七八歸己盆。   翻便當,覓兒痕, 燈前停箸漫失神。 兒今亦作人之母, 始信慈恩似海深。   *便當:飯盒,中國南宋時即有此稱呼。

Read More

〈生活休閒〉幽靜神秘 陽明山閻錫山故居

  閻錫山故居「紅磚屋」的外觀。 天色微亮,細雨瀰漫著台北盆地。端坐在晨曦初透的窗前,望著隱約可見的山巒線條,我知道,今日是適合上山的一天。雨天的陽明山,總是帶著幾分寒意,溫度較市區低了好幾度,卻也因此格外提神,空氣似乎被雨水洗滌過後,更加清冽純淨,與山下的煩囂形成鮮明對比。晨間七時許,我便自紅塵俗世首途,目的地是那處鮮少人至、頗帶神秘色彩的閻錫山故居。 文、圖/記者王超群 顯赫山西王 晚年歸隱山林 閻錫山,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山西王」。生於一八八三年,早年赴日留學,接受近代軍事與政治洗禮。辛亥革命後,他在山西逐步鞏固勢力,自一九一一年起統治山西長達三十八年。其治下的山西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代中,雖不至繁榮昌盛,卻也較能自保,成為彼時亂世中相對穩定的一隅。閻氏一生歷經北洋、國民政府,與孫中山、蔣介石皆有密切交往。與蔣介石的關係既非親密盟友,亦非公開敵對,反倒巧妙地維持一種互不侵犯的微妙平衡。直到國共內戰末期,國府退守台灣,閻亦隨政府來台,並短暫擔任行政院長與國防部長,最終在陽明山隱居直至辭世。或許,正是這段複雜交織的政治身世,使他晚年能夠在台灣獲得一方清淨天地。 當日行程的安排頗具挑戰性。閻錫山故居位於陽明山偏遠地帶,交通不便。由於上午十點半才有小十六公車自劍潭捷運站發車,我索性在咖啡香中靜坐晨讀,當作精神上的充電。待得發車時,司機駕駛技術了得,在蜿蜒山路間左彎右拐,速度之快宛如山路特技表演,讓我略感暈眩。下車後環顧四野,四周杳無人煙,眼前僅有彎曲山徑與濕潤山林,實在難以想像台北市內竟有如此僻靜角落。此地離塵囂而不離城市,彷彿另開一個隱世空間,正如閻氏晚年心境的投射。 建築具山西特色 文物陳設簡約 這幢「種能洞」是閻氏居住的主建築。 室內文物簡單。 初次造訪此地,尋覓入口成為意外小插曲。手機網路地圖指引失靈,摸索前行。直至看見鋪設平整的地磚步道,方確信已抵達正門。一九五一年建成的「閻錫山故居」,坐落可俯視淡水河口與台北盆地的防風山坡上,並分為「種能洞」、「紅磚屋」兩個部分,前者為仿其家鄉山西的「窯洞」石造屋,同時融合中、日、西三式建築特色打造而成;後者做為防空洞使用,門窗處還有加厚鋼板,並有偽裝棚、哨兵瞭望等設計。主建築低矮厚重,內門高大約僅有一百六十公分,對我這身高一八五的旅人而言,著實付出「撞頭」代價。 床榻和書桌引人懷想一代「山西王」的晚年生活。 這張有如客人坐椅讓人好奇閻氏隱居生活有沒有訪客。 故居內部陳設簡約,展品不多,僅有數幅閻氏肖像、簡單家具及若干文物。其中幾乎不見其家人身影,讓人不免揣想他晚年是否孤寂。或許,正因其政治身世複雜,家人低調甚至避而不出公開場合,才造就了這份展示上的單薄。管理人員是一名年約四十的博士生,隸屬文化大學行政單位,對於故居管理如數家珍。他言語間吐露青年世代的迷惘與無奈,談論範疇多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至於閻氏生平則點到即止,似乎歷史在新世代心中,已是遙遠的舊章。 如同真人般的肖像和桌前那張被我坐壞的椅子。 閻錫山這位被稱為「山西王」的政治人物,其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不僅是軍閥時代的重要角色,更以靈活權謀在多次軍閥混戰中保存山西完整。北伐期間,他與蔣介石一度合作,後又加入反蔣陣營,最終因局勢演變再度歸附中央。其政治手腕之靈活,實屬當時政壇少見。抗戰時期,他統率山西守軍力抗日軍,雖非戰功彪炳,但其地方治理相對穩定。內戰後期,山西終因共軍大軍壓境而陷落,閻隨國民政府遷台。其政治生命的多變與韌性,反映出民國時代政局的混沌與殘酷。 行至故居後院,山霧瀰漫,細雨輕飄,空氣中混合著泥土與草木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站在庭院邊緣俯瞰,山巒層層疊疊,台北盆地的繁華若隱若現。閻氏當年每日晨昏在此俯視山景,心中所思所感,外人已難揣測。是政治浮沉的起落感慨?還是晚年隱退的平靜心境?這份寧靜與孤獨的交織,也許正是權力消退後的自然歸宿。 據說當年園區範圍甚廣,不止目前區位,推估以戒嚴時期的氛圍,閻氏仍有近衛人員戒備森嚴應不意外,這也是紅磚屋中陳列槍枝引發我的聯想。也許早年這周邊想必一般人難逾越雷池。牆上掛出閻氏一天作息,其中說明晚上他會有類似研讀會之類的聚會,更啟我疑問:這在當年,並不容易吧。 踏查歷史人物 心靈對話之旅   老照片仔細端詳彷彿可以讀出故事。 故居位置偏僻,交通極為不便。返程時,管理人員特意提醒:「要繞山路半小時方能抵達公車站。」體恤在下,摩D(機車代步)一百五十元直送文大前麥當勞。這份體貼,讓我感受到一絲人情暖意。工讀生摩D快速下山,山風夾帶著雨霧撲面而來,這段短暫卻刺激的車程,也成為此行記憶中別具風味的一段插曲。 午後回到平地,回望被雨霧吞噬的山頭,思緒仍繚繞在閻錫山故居的種種細節。這趟小旅行,既是一段踏查歷史人物的行腳,也是一次面對山林靜謐的心靈對話。當代城市的繁華與山中隱居的寧靜在短短數小時內切換,讓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人生況味。或許正如閻錫山最後的選擇:在權力消散後,歸隱山林,任山霧晨曦洗滌過往風雲,靜靜地與山為鄰,與雲為伴。 回想故居中陳列的報刊影本,本想落坐細讀,不料整張椅子登時散架垮台,差點四腳朝天仰天長嘯,真是十分驚險。年久失修、遊客稀落又是免費參觀,故居的保存果真不易。 歷史在山林間留下深邃痕跡,而行旅者的腳步,則在霧雨中輕輕踏出屬於自己的當下印記。陽明山,不僅僅是台北市的後花園,更藏著一段段值得細細咀嚼的歷史故事。雨後的空氣愈發清新,而我,也在這微寒的山間小徑上,攜回一段別樣的記憶與省思。

Read More

夏日選太陽眼鏡 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

  選購太陽眼鏡應注意要選擇紫外線遮蔽率、鏡片顏色與品質。(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夏日陽光刺眼且紫外線(UV)強烈,為避免眼睛造成傷害,民眾於戶外應配戴太陽眼鏡,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指出,選擇太陽眼鏡應注意要選擇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灰黑色鏡片、反射影像不扭曲變形的眼鏡。 許粹剛指出,紫外線傷害會隨時間累積,增加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夏天更要做好「眼睛防曬」,出門配戴合適的太陽眼鏡,便顯得格外重要。而優質太陽眼鏡必須能100%阻隔紫外線,但市面上不少廉價產品雖標榜國家標準認證「UV400」,實際防護效果卻未必達標。 依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範,太陽眼鏡濾鏡分類分為0至4類,不同分類對光線穿透率與紫外線遮蔽率有明確標準,數字越大則其紫外線遮蔽率的功效越強,第2類的紫外線遮蔽率值為57%~82%,第3、4類之紫外線遮蔽率值都達到8成以上。 許粹剛表示一般戶外活動建議選擇紫外線遮蔽率75%以上的鏡片,鏡片顏色以灰黑色最佳,能讓各種顏色的光線平等通過,次佳選擇為茶色、琥珀色,能吸收被空氣中水氣或灰塵散播的藍光,可增強對比,黃色鏡片也可以購買,其適合室內或夜間駕車。 不建議使用的鏡片顏色為藍色,藍色鏡片會吸引有害的藍光通過眼睛,可能提高黃斑部退化風險,不建議使用。而紅色及玫瑰色鏡片,則僅具裝飾功能,無法有效防護眼睛。 許粹剛表示,選購太陽眼鏡也要注意檢查鏡片品質,可將鏡片對著日光燈輕輕移動,若鏡片上反射的影像扭曲變形,便代表品質不良。也可請專業眼鏡行協助測試鏡片抗UV功能,並要求開立合格證明,選對太陽眼鏡,才能不讓紫外線悄悄偷走視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應師生探訪赤嵌商圈工藝

  南應大USR計畫師生團隊走訪台南市赤嵌商圈四百年前商貿繁盛,透過當地歷史街區與工藝聚落探索,描繪刺繡文化再生藍圖。(南應大提供) 台南應大執行教育部USR計畫,辦理「赤嵌商圈工藝聚落發展與復興分享—以刺繡為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活動,師生團隊深入參訪台南市赤嵌商圈四百年前商貿繁盛,透過當地歷史街區與工藝聚落探索,思索刺繡文化於當代設計教育中的延伸與轉化。 南應大USR實踐計畫─「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團隊,由計畫主持人范靜媛教授、協同主持人張名吉、張繼榮、王聖文與鄭智惠老師,帶領校內跨院系多位師生實地走訪赤嵌商圈與交流對話。 USR團隊走訪赤嵌區域東至忠義路、西至西門路、宮后街、北至成功路、南至民生路,而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忠義路、永福路交叉口舊稱「十字大街」,亦坐落於此,是匯聚百工技藝的商業中心,至今仍是府城傳產重鎮。 其中在府城光彩繡莊,第二代接班人林婕瑀介紹淵遠流長、能工巧藝的台灣傳統刺繡,USR師生團隊透過深入刺繡與地方工藝現場,描繪文化再生藍圖。 活動串連赤嵌樓附近之宮後街、府城百年木屐、赤嵌璽樓、永樂町鼓茶樓、府城光彩繡莊等地標節點,探訪涵蓋刺繡、製香、木工等多元工藝在地職人空間,觀察商圈如何活化歷史場域?推動文創商品開發? 過程中,教師們不僅從地方實務者─台南市赤崁朋派商圈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張偉的導覽中,理解社區組織如何推動文化與工藝振興?也進一步對照大學在推動技藝傳承與社會實踐中的角色。 此計畫兼任助理包含時尚系與視傳系數名學生,透過實地感受不僅看見刺繡與木工、製香等技藝間文化關係,也對未來如何在設計中融入地方元素?有了新的啟發與想像。 計畫主持人范靜媛教授表示,設計不該只是紙上構想,應該走入地方、走進人群。團隊藉由刺繡工藝之名走訪赤嵌商圈,是為讓師生親眼見到文化如何在街區中深化與活絡、工藝如何視人而傳、因地而生?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不是胃食道逆流 老打嗝 胃上噯氣 腦胃道自律神經失調

  北榮新竹分院內視鏡室主任蔡志寄說,打嗝不斷若藥物幫助不大,則需要透過非藥物治療或中樞神經調解劑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8歲小陳最近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甚至連安靜看個電影都會「嗝」個不停,至診所就診,判斷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吃了藥,毫無改善。再換家診所,認為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於是除了制酸劑,還加上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但嗝氣依舊。 北榮新竹分院內視鏡室主任蔡志寄表示,上述案例小陳極有可能是胃上噯氣的患者,這類患者藥物幫助不大,需要透過非藥物治療或中樞神經調解劑治療。他說,在台灣,打嗝可能指的是噯氣或是呃逆,在醫學上,這兩者有明顯差別,造成的原因、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 噯氣這種打嗝,是指空氣從食道或胃排出,同時會有低頻的聲音;相對呃逆是橫膈膜快速收縮,聲門關閉產生高頻的聲音。噯氣又分為兩種,分別是胃噯氣和胃上噯氣。 胃噯氣是指氣體從胃裡進入食道,再從口腔排出。可能跟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輕癱有關,所以胃酸抑制藥物、腸胃蠕動藥物會有效。吃飯細嚼慢嚥、不喝含氣飲料也會減少胃噯氣。 胃上噯氣是指把口腔的氣體吸入食道上端,再排出來,跟胃沒有關係。這跟吞空氣又不一樣,吞空氣是把氣吞入胃中。這整個過程是病人主動去做的,可能跟病患壓力、焦慮有關,病患時不時使用,直到被身邊的人查覺異常。 胃上噯氣在病患睡覺、專心做某件事或說話的時候並不會發生。胃上噯氣是腸腦交互作用障礙的其中一種,通俗一點的說法是腦胃道的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視為是精神科的疾病在腸胃道的表現。各式腸胃藥物通常沒用,部分有用的人可能是來自於交雜多種診斷或是安慰劑效應。正確治療方式應為行為認知治療、腹式呼吸練習、中樞神經調解劑。 胃噯氣、胃上噯氣臨床上可能分不出來,但藉由食道阻抗併酸鹼檢測、食道壓力檢測是可以有效做出診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