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難暴瘦20kg 末期食道弛緩不能症

醫師廖啟耀表示,「末期食道弛緩不能症」伴隨食道顯著擴張扭曲和食道下括約肌嚴重失能。(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歲的林先生多年來吞嚥困難,最近幾個月來症狀顯著增加,喝液體食物都困難,伴隨著反胃及嘔吐,體重在短短3個月內減輕約20公斤,接受過數次內科治療,症狀僅暫時緩解且效果不佳,經檢查後確認罹患罕見的「末期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極度擴張扭曲,以胸腔鏡手術施作食道切除及重建,術後恢復良好,3個月內體重逐漸回升,吞嚥功能明顯改善,正常進食。 大里仁愛醫院胸腔外科廖啟耀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一種罕見的食道運動障礙,特徵是食道下端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有時伴隨著食道的蠕動功能減弱或消失,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排空。成因可能是神經系統異常而無法控制食道功能和放鬆括約肌,或是食道括約肌障礙導致食道緊繃,這樣會讓食物無法通過。醫師藉由食道攝影和電腦斷層的影像學檢查,或是食道測壓與食道內視鏡的功能性檢查後,予以確診。若是有自體免疫系統失調(如硬皮症),或胃食道逆流者都是高危險群。 「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早期症狀包括:吞嚥困難及胸悶,接下來可能進展成食物逆流、體重下降嚴重者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演變至「末期食道弛緩不能症」(巨食道症),通常伴隨兩個特徵:1、食道顯著擴張扭曲,彈性消失,無法正常蠕動;2、食道下括約肌(LES)嚴重失能,無法正常放鬆排空食物,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因長期發炎增加罹癌風險。 「末期食道弛緩不能症」因內視鏡治療效果有限(內視鏡氣球擴張、食道擴約肌切開術),手術成為唯一有效的選擇。手術內容是進行食道切除與胃管重建,可重置正常消化通道,改善進食能力。若能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更具有以下優勢:1.傷口小,減少術後疼痛,恢復速度快;2.視野清晰,外科醫師可精確完成食道切除及重建操作;3.併發症少,降低術後感染等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牛與羊

■宋玉澄 五零年代的台灣,尤其是南部,是個農業時代。獸力是主要的動力來源,黃泥土的路徑上,都是牛車,及坐在牛車前的主人,那是習見的景象。 惟有一次不同,並深刻在腦中。黃土的路面,並不平整;有時凹陷的路面,因來回輾壓,日漸陷凹,成為坑洞。記得那是隻黃牛,拖拉著一輛滿溢高聳的甘蔗,陷進了坑洞,在坑洞裡前後輕微搖擺如一種顫慄,牛車上疊滿的甘蔗,驚慌地抖動,無法前進。 趕車的主人連忙下車,低頭彎腰幫忙推著牛車。我看著農人黑癯的臉上,泛出紅光;而曲彎如弓的牛軛,像一道粗大竹鞭在頸上摩擦、撕咬,沒有看到淌下的血液,只看到赤紅的血色,在牛軛間旁忽隱忽現。那是初經二戰後的年歲,僅剩下戰後的貧困與人們艱困如牛的生活;大人們沒有怨言,因為他們經過更恐怖的戰爭,親歷過死亡與殘敗,能夠倖存,已是感謝上蒼。可還是孩童的自已,卻在轉瞬之間,看到牛因重壓硬拉而頸部裂傷,那雖僅是顯露生活重擔的部分,卻讓人深刻難忘。 牛如此,人也如此,是時代的命運。可是,活到今日,才知道那命運並非不可改變;遠方的俄烏戰爭,正在演繹:戰士死傷,民生疲弊,城市毀敗,人民流離;雖說落幕可期,但那些傷亡戰士與平民何辜!家破人亡,戰爭初始高喊的正義口號、愛國與仇恨言論的種種,如今看來就是死亡敗壞的哀歌與序言。戰爭絕不應聽一方之言、片面之詞,才能看到一個粗貌,不是嗎? 在台灣有直飛烏魯木齊班機的時候,我常去新疆。 新疆的食物,以羊為大宗。有一次聽當地導遊說,天山的草原與淨水,就是羊的食物及飲水,沒有汙染,連羊糞都是上好的藥材。是的,在新疆的主餐,就是吃羊,好像吃了羊,就等同吃進了天山所蘊運的精華。 每天晚上都吃同一家餐館,連續五天。維族的餐廳老闆聽我們來自台灣,出於好奇還是熱情;他竟操著不流利的漢語說:找一天有空,我開賓士,帶你去看看羊場。 羊場,一直沒去。倒是注意到餐廳大門旁一輛敞開的貨車上,站了六頭木木愣愣的羊,安靜無聲。起先沒有感覺,像是暗黑中的塑像,直到發現一天少一隻時,才悚然發現這些羊,應該就是餐廳中的食物,牠們像是一群無言招牌,卻像有甚麼東西撞到自已的心。 牠們,靜靜地等待即將消失的生命,也許一天、也許兩天……,不驚不懼、不奔不逃、不吵不叫,甚至沒吃沒喝;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地大將軍,還是站立不動如禪定的修行人。啊!終究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一天天地消失無蹤。牠們在死亡前,是否真聽到阿訇的祈禱祝福,感謝牠們的犧牲,並有個美好的下一生。牠們,真有靈魂嗎?如果有,又將飄去何方?又將轉世何去? 真正的是,我們或許也是一隻羊,逆來順受,甘願成為他人的食物、養分,以延長他人的生命或財富;也或許,我們連一隻羊也不如。在面臨死亡前,我們恐懼、害怕、驚懼、抗議、不甘、怒罵、掙扎……。

Read More

氣溫劇變 中風機率增兩倍

國衛院研究顯示,氣溫超過35度或低於16度時,民眾中風之風險將達2倍。(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近20年、110萬首度中風患者,發現氣溫與中風兩者關連度高,當氣溫高於35度或低於16度時,中風的風險將達2倍;另外,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或16度時,或氣溫驟降14度時,中風風險也都會達到2倍。 近年來台灣各地也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快速的冷熱都會造成人體生理的負擔,國衛院分析近20年之健保資料之110萬名首度中風患者,比對當時天氣狀況,了解溫度與中風間的關係。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中風為全世界人類的第2大死因,台灣地區每年因中風死亡者約有1萬人,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指出,溫度對人體有直接的影,當氣溫高時人們易排汗而脫水,易引起缺血性中風,而氣溫低造成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易造成出血性中風,研究顯示當氣溫超過35度的極端高溫時,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提高為2倍,氣溫低於16度時,出血性中風風險也會成為2倍。 不僅是平均氣溫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劇烈的溫度變化同樣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度則達到另1個風險高鋒。另外,當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度時,出血性中風也會提高2倍發生風險。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指出,這項研究強調了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的事實,建議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Read More

〈中華副刊〉紙頁間的脈絡

■車冉渝 那是我父親留下的痕跡, 曲折,如同血管的痕跡,包裹著 命運的再一次改寫,順應,折服 身子僅僅貼靠機器的牢籠, 緩緩的,粗糙的,撫摸著紙廠的心臟 相處久了,忘了家的痕跡,但記得它的疼痛 看透骨骼的根源,看透心底的唯一 哀久的時鐘,抵達,敲響 時間的報酬,另一個的光羽 命運,染成一個圈,無法自理 苦不堪言的交織著活的記憶 追逐紙張的源流,沒有方向 沒有人記得,我憨厚樸實的父親 石溝裏的瘦弱的月亮, 迷失,帶走,父親的虛無 踩到記憶的鬢角,結局的哀思 逃進父親的裂縫,還在籠罩 皮膚的面壁,一場和機器的化解 那是汗水的味道,滴落 混在飯裏,加了點佐料

Read More

〈中華副刊〉暮秋慕菊

■榮月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田園詩人陶淵明在重陽時,寫下晚秋田園風光,借景抒情。 暮秋時節,草木漸枯風露逐寒,蕭瑟之氣不免讓人心生唏噓。然「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仰天眺望,雁鳴雲霄,朗朗乾坤茫茫蒼穹,又能讓人心隨境轉,海闊天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與其傷感那無常的人世滄桑,不如珍惜那獨一存二的恬靜平和。「濁酒且自陶,聊以永今朝」,五柳先生的怡然自樂睿智之道,令人讚賞。 每每讀完陶淵明的詩,低迷情緒都能獲得激活,詩詞歌賦裡充滿了超塵脫俗與世無爭達觀念想,生活雖然淡泊了些,人卻能活得瀟灑逍遙自在。「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秋天是賞菊的好時節,忘憂解愁,自得其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採菊、眺山、賞夕陽、聞鳥鳴,大自然的靜與美,要用心觀察體會才能靈犀相通,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這大智慧可是養生延壽之鑰。 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秋在陶公眼裡,是「秋月揚明輝」,月光滿盈朗照大地,是「芳菊開林耀」,花香幽遠滿溢山野,身在其中陶然如醉。所以,陶公啊陶公!何須飲酒,景如佳釀早已醉人! 菊,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古代詩人鍾愛菊花,敬慕其獨傲秋霜,仰慕其清新高潔,戀慕其隱逸脫俗,愛慕其暗香盈袖,賞菊花,飲菊酒,風流雅致,別具情趣。故陶公種了大片菊,且特愛秋菊,他曾賦詩告白:「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之我意,重陽一同來。」以花會友,芳香馥郁,情誼深厚。 後代文人深受陶公影響,慕菊、種菊、賞菊、詠菊,以表氣節也表思念。南朝陳國詩人江總:「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每逢佳節,總倍思親。唐朝孟浩然則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友情之深,長長久久。北宋蘇東坡更豪邁稱道:「菊花開時即重陽」。重陽與秋菊,已融為一體,難分亦難捨。

Read More

高三女厭食症 剩36公斤又停經

醫師王明鈺說,當個案月經來了,表示身體已恢復健康。(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高三女生小青,認為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只有36公斤卻仍覺得體重過重,刻意節食減重,體重不斷下降,甚至月經停止,就醫診斷為厭食症。經過住院約2個月多月,調整個案的營養補充、心理諮商,靜脈注射和藥物治療,體重逐漸增加,並且順利考上某大學社工系。 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個案出院後,進入大學住校,跟同學一起吃飯,參加服務性社團,找到自信與成就感,容貌和體重焦慮症逐漸解除,身體狀況逐步改善。小青寫信並送花給身心科主任王明鈺,感謝醫護照顧,更說自己現在「嘗到好多美食。」 王明鈺表示,厭食症是一種與「身體意象障礙」相關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因社會壓力、自我要求過高或成長環境影響,產生對體重與進食的極端控制行為,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王明鈺說,厭食症個案心裡有很多的糾結,需要家人更多溫和而堅定地陪伴。這位個案出院後,有一次弟弟慶生,家人開心吃炸雞、薯條、和冰淇淋,她很喜歡吃卻不敢吃,竟然萌生自殺的念頭。父母親很緊張,經過醫病溝通,立即安排經顱磁刺激,減少焦慮,改善低落情緒,再配合藥物和飲食。 王明鈺指出,個案因為體重過低,身體會自動告訴你,「說我不要長大」,很多器官會先暫時停下來,婦科器官像子宮、卵巢最先停擺,因此,長達1年沒有月經。厭食症當體重降低到一定程度,荷爾蒙、心肺功能都會被影響,月經是最容易被干擾,但也是比較慢才能回復。當個案月經來了,代表身體機能已經恢復正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月光如水

■王金玉 寒夜漫漫,月光如清澈溪流,溫柔地流淌。那柔和的光輝,彷彿能洗淨世間一切塵埃。月光,輕包裹著渴望與夢想,宛如夢境中的溫柔伴侶。 在這月光的沐浴下,情感如溪水般潺潺流動。我徜徉於天庭的掌心,遠遠地期待著那一輪滿月。夜的手,溫柔地撫摸著我,讓自己在這靜默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寧。傾聽悠悠劃來的漿聲,彷彿能重溫心湖中初次泛起漣漪時的震顫。山巒輕搖,晚菊初綻,月色如波,記憶的漣漪悄然遠去。高懸的明月雖能照亮人間幾多的蒼白故事,卻難量杯中酒之醇厚,亦難辨茶之深淺。在無月的日子裡,我們學會了等待與忍耐;月色雖令人躁動,卻也賦予我們飛翔的羽翼、滄桑之感、恒久之心以及那份不變的愛戀。 江畔漫步,月下時光如詩,歷史的篇章在月影下輕輕顫抖。隨手拈起一枚江石,沉甸甸的,彷彿楚辭的餘韻,深邃而綺麗。或許,歷史總以悲劇的姿態,自圓其說;春江潮水,年復一年,漫過遠古礁石,也漫過茵茵綠草。 在遙遠的水域,月光悄然浸潤了太陽的餘暉。子規聲中,遠山纏綿於暮色,宛如江灣深處的一段殘橋。子規啼鳴,穿越幽暗與曲折的山徑,那水,似郢都的哀歌,在腐敗的深淵中嗚咽。它點燃了所有的江河湖泊,化作永恆的悲鳴。 那水、那旋律、那赤誠,交織成一幅幅深情的故土畫卷。這份深情,讓人不願化作他鄉之虹,寧願如汨羅河畔的楓葉,任憑狂風肆虐,漫天翻卷,卻緊緊依戀著樹根,留下對母體永恆不變的忠誠。 《離騷》在水底低吟,《九歌》在水面輕唱,《九章》在水流中激蕩,一切詩篇皆融入水的靈魂。長江是詩,黃河是詩,所有的川水皆在詩意中流淌。它們以詩灌溉神州大地,用愛國的情懷與詩意滋養這片詩的國度,孕育著傳統國文。 華燈初上,汨羅江與長江交相輝映。春江撲騰著碧綠的羽翼,此刻,已明瞭江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在這月光如水的夜晚,找到了內心的歸宿和前行的力量。無論未來有多少風雨,只要擁有這輪明月和內心的那份堅持,便能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困難。

Read More

學習障礙≠低智力 應助建立自信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學習障礙的孩子就是智力有問題嗎?大錯特錯!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簡慧雯表示,這類的孩子其實智力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個別學習領域,反應較同儕緩慢,需要專業的教學方法,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類群障礙外,學習障礙的孩子也漸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出現。 草療醫師張介信表示,學習障礙並不代表智力低下,而是大腦在處理資訊時的方式不同。因此,許多學習障礙者在某些領域可能有挑戰,但在其他方面卻擁有獨特的優勢;建議家長接納讓學習障礙孩童的發展特質,關注他們的強項,而不是只看到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建立自信心,家長和教師合作,觀察何種多元學習方式:透過視覺、聽覺、動作等不同方式學習,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張介信鼓勵家長,當發現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一再出現某種困難時,可以積極的跟老師討論,有需要的話再做進一步的評估。學習障礙者並非無法學習,而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發展方向;透過家長的陪伴、正確的教導,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也能幫助他們在適合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Read More

全身痛如電擊 公主病作怪

醫師陳惠萱表示,藥物與營養輔助療法並行,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50多歲的林女士,半年來飽受全身性疼痛折磨,形容疼痛如電擊般四處竄流,伴隨灼熱感、失眠與情緒低落,影響日常生活。四處求醫,最終診斷為纖維肌痛症,因服藥後容易頭暈惡心且疼痛改善不大。醫師透過調整藥物及結合靜脈營養點滴療法,疼痛減緩約8成,藥量降至最低,生活品質提升。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惠萱表示,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是一種因為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放大疼痛訊號所致的慢性疾病。它的症狀包括持續的廣泛性疼痛、慢性疲勞及睡眠問題等,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排除其他病因如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癌症等,可能診斷為此病。抽血等檢查為正常,患者常經歷漫長的求醫過程,被誤解為「無病呻吟」。 西醫治療以藥物控制為主,包括抗癲癇藥、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等,可能帶來嗜睡、體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林女士的情況正是如此:症狀稍有緩解,一停藥便全面復發,猶如被病痛緊緊纏繞。 考量其狀況,陳惠萱建議輔以「靜脈營養點滴療法」,結合功能醫學概念,調整飲食、生活作息及補充營養素。4、5次靜脈點滴後,林女士的疼痛明顯下降。「疼痛減輕,精神狀態和睡眠品質都有明顯改善,生活終於可以回歸正常。」她如釋重負地分享。 陳惠萱說,以功能醫學的看法,纖維肌痛症可能與腸道菌相失衡、壓力荷爾蒙異常、粒線體功能障礙及營養素缺乏等因素相關。長期疼痛患者應先排除其他病因後,結合藥物與靜脈營養等輔助療法,有助減少藥量、降低副作用。若出現慢性疼痛、疲勞或睡眠問題,及早尋求專業評估,擺脫「公主病」並非夢想,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謝拋藍白合 藍綠各有解讀

國民黨立委謝龍介參加民眾黨宣講會,國民黨議員蔡育輝認為唯有在野黨團結,才有機會「變天」。(蔡育輝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立委謝龍介參加民眾黨在台南舉辦的「人民要當家,全民問政宣講」活動,公開宣示若當選市長只做四年,除了交棒給民眾黨,且希望民眾黨在下屆議員選舉能開出至少五席席次。 謝龍介的說法引起地方熱議,國民黨議員蔡育輝強調,謝的說法只是選舉策略,除了強調參選決心,要求在野黨團結;立委林俊憲子弟兵、議員蔡筱薇也公開叫陣,批謝龍介將「小草」當韭菜割? 蔡育輝表示,謝龍介上次參選時,就宣示過當選市長只做一任四年,對民進黨已經長期執政的台南市而言,市長選舉是一場硬仗,唯有藍白合和與在野陣營合作,才有辦法一搏。 蔡育輝說,謝龍介的說法主是要凸顯在野黨務必要團結對抗民進黨,唯有合作,台南才有機會「變天」。 另,謝希望民眾黨能有五席議員?蔡育輝說,基層選舉本就是公平公正,歡迎友黨挑戰,這只是出席別人的場子的選舉話術,議員選舉還是得靠努力,當然也是選舉策略,希望基層一心拉下民進黨。 他話鋒一轉,強調要在台南當選市長不容易,雖非完全沒機會,但「死馬當活馬醫」,藉此公開宣示來表達決心。 對謝的說法,蔡筱薇則嘲諷,小草聽得如癡如醉,殊不知謝龍介只是把他們當韭菜割,謝的說法完全不可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