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諦聽的事

文‧攝影/梅子 我想,河是一本故事書,來到河邊的人都會安靜下來諦聽它的聲音,聽它講述一個個不同故事。 那可能是一個關於漂流瓶的故事,情愛的冒險情節就藏在小小瓶裡,藏在歲月千里的私密漂流裡。 那可能也是一個關於漂流木的故事,不離不棄的附生植物就藏在突兀的老氣枝幹上,藏在沉沉浮浮的山中傳奇退潮中。 那可能亦是一個關於漂流魚的故事,不明原因的生死就藏在鼓大誇張的翻肚中,藏在漂浮泳姿的最後異地的生命黃昏波浪中。 那可能更是一個關於漂流光的故事,跟蹤滿目滿眼的光影就藏在低訴嗚咽的水天一色漲退上,藏在拍岸起伏的川流脈絡上。 這世間上,有些故事纏綿悱惻,有些跌宕起伏,有些峰迴路轉,有些就平淡無奇,有些簡短動人,就如同這河水的變化流淌,有時飛快,有時平緩,有時回轉,有時擱淺,有時激盪,風吹過,雲飛過,鳥飛過,而雨滴落,花飄過,船駛過,日夜掠過,留下影子也留下該說卻沒出出來,或是我們沒聽懂或聽見的故事,而河流全默默靜靜接收了,在多的故事訴說都埋藏在那一去不回的河水中,然後,其他的故事又會湧入。這故事書,河讀起來時總是讓人安靜下來。 所以,安靜諦聽它故事的老者來了。 那一天清晨,我又去試著去找尋和諦聽河的故事,老者早我一步已安靜地來了,安靜地坐下來,安靜地坐在河的岸邊階梯上,安靜地獨自一個人諦聽他眼前輕輕潺潺絮語著的那故事。老者若有所思地彎腰面對川流而過的河水,聽著聽著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但這時,最不適宜去打擾。 我遠遠地望著老者,許久,才舉起相機,不打擾他的安靜按下快門。而他,老者只是在諦聽河的靜靜黃昏的時光故事嗎?或許不是。我從那前傾的姿態中,揣測他似乎對著河在輕輕傾訴自己的故事。 但站在遠遠的我只隱約諦聽到風在說,只諦聽到浪在說,只諦聽到石階在說,只諦聽到一個老者的側影在說。 我心裡在默默揣度,老者與河的故事該如何寫。 許久之後,那老者和清晨都站起來,走了。 我不自覺走過去,坐下來,坐在老者做過石階的位置上。 眼前,是一條長長的長河漸落曉星沉的故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盛夏大好

詩‧攝影/葉莎 傍晚時刻,我從 一座小屋踱步至無人的地方 水稻一路跟隨 身旁的流雲熟黃 一切善變又從容,滿足 又緩慢的,原來叫做生活 許多風起雲湧的生活 如今回望 不過是一塊荒田 荒田的生,荒田的死 荒田的多生和多滅 不如凝視一朵小花 不如靠近一座牛塚 為細緻的美,勤奮的死亡 真情流露 從容又善變的人離開 緩慢又滿足的人留下 盛夏大好 誰也不必挽留 誰也無須遺憾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拘泥於佛法奧義,不說法而說法 ──讀滿觀法師小說《人間借路行》

文/履彊 畫/葉繁榮 和諧之境 佛教作為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經過千百年的演進,已經內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從過去專注三藏十二部的義理修持,到如今的人間佛教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以人間生活為重心,積極入世,讓學佛人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提升學佛的現世利益,以佛法改善人類社會,追求人間淨土。而星雲大師以降的佛光山體系僧俗四眾就是人間佛教最有力的實踐團體,在八宗共揚的理念下,不同專業背景的僧才輩出,無疑的《人間借路行》作者滿觀法師便是其中傑出的比丘尼之一。 《人間借路行》是滿觀法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閱畢掩卷之際,心中不禁浮現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無相頌〉中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是,出家不離在家因緣,在家可有出家之心。 來自台灣淨土花蓮的滿觀法師,是在一九九一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他自言出家前後,所做的工作都是「教書、編書」,如今擔任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讓他除了修行之外,在文化、出版方面更有第一線的觀察與了解,接觸日多,自身那股文學的熱愛便無法自抑,因而趁著工作之餘,花費四年時間,寫出這部令人展讀不能自已的《人間借路行》,既是以寫作當修行,也是以文字般若弘法度眾,實令人欽佩。 《人間借路行》是一本既好看又耐讀的小說,不同於多數小說家戮力於文字情節、敘事手法、意象結構等技巧的經營,作者滿觀法師在小說的經營上自有一番不同的定見,故事文本沒有刻意營造奇險詭譎的情節或陰險狡詐的反派人物,整本書在清新自然的敘事下,充滿了貼近庶民生活的日常,讀者甚至可以找出書中相應的地方或場景,而書中的人物就在你我熟悉的地方,鋪陳著眾所熟悉的生活,但是有別於多數人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生存煎熬或醉生夢死,書中人物更多的是先天、後天接觸佛法的機緣,從而產生不同層次的覺醒與取捨,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一定的指引,從而產生了自我生命、生活的方向。 就作者對文字的掌控能力,以及對長篇小說布局和敘事能力,其實這本《人間借路行》中的人物、情節交織,以及其中牽涉到時代氛圍,都足以發展成更豐富多元的大部頭小說,但作者精心剪裁捨棄許多能夠發展、深掘的隱藏情節,也沒有將其中的伏筆延伸更多的路線,而是將故事主軸設定在韓子楊、江若雪、陸世鋒、陸曼妮、高華這幾位青年男女在家眾,以及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等幾位出家眾,在上海、台北、石門等少數幾個地方,循著這幾條主線,近乎白描地勾勒了整本書的大千世界,其餘的繁華若夢都留給讀者自行想像補充,這樣的寫法,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水墨留白技法,兩者都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也讓讀者閱後留下無盡的餘味。 作者佛學涵養深厚,要在書中運用高深佛理並非難事,但作者並不以此為己足,反而只在適當的情節添上一筆,既不影響情節發展,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讀者產生茅塞頓開的效果,這種信手拈來便能寓佛法於日常的手法,非有對世間諸般事務相當透徹的了悟不可,而在松山西淨寺、石門光明寺、上海觀音文教館等幾個佛教道場,不論道場場景或法會禪七等,都有令人會心似曾相似的描述,非親臨其境者不能為,這也是作者在寫作本書上的優勢,借助其個人在佛光山體系中服務的親身經歷,為讀者展示佛法在世間法裡的本地風光,讓廣大讀者心嚮往之。 書中的出家眾,不論是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甚至上海的圓空法師,都是佛教中「佛、法、僧」三寶中的一寶,理當在佛教小說中充當主角的角色,但是在小說中卻都只是扮演接引人,藉由這幾位法師,將世俗凡夫引入佛門,讓他們由親近道場,參觀、禮佛,進而親近佛教,想要了解佛法義理或修行法門,進而深入佛法大海。但作者未以法師作為小說的主角,而以廣大芸芸眾生的視角,塑造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在現世社會中的功能,這些書中的法師時時踐履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一個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俗人凡夫,從紅塵走入佛教道場,或問道求法、或參加講座、或參加禪七、或短期出家等等,在不同的活動中,逐漸認識佛教、發自內心親近佛教、接受佛教,這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旨,而作者滿觀法師以文字、以小說一步步來完成師父的心願。 在這本《人間借路行》中,還有一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就是全書的結尾部分,情節從韓子揚與江若雪這對情侶,轉向企圖從中奪愛的富家子藝術家陸世峰,原本快意紅塵的陸世峰,在追求江若雪不成,轉而到石門光明寺打禪七,解七後,離開光明寺前,收到弘日法師贈送的《弘一大師傳》,展讀之下,竟發現自己與弘一大師有些許相似之處,這是一種感悟,也是一種認同與依止。而在書末,作者如此描述: 翻到〈空門〉這一頁,一張白色書籤掉下來,上面是弘一大師的墨跡,寫著: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見我非僧 以此作為全書的結局,令人驚豔,也令人深思。若說稍前的韓、江二人未做結局的結局,已經是神來之筆,那麼,陸世峰的作為全書沒有結局的大結局,正是一種高明的敘事手法。弘一大師這兩句詩,第一句道出了佛教所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本義,第二句並為全書做了一個結論:弘一大師、陸世峰,甚至韓子揚、江若雪前世都可能是佛門僧侶,都是修行人,只因因緣牽引,這一世要從紅塵度入佛門,出家在家,並無影響,都在修行,都要悟、都要覺。一許,非滿觀法師此等佛門中人,不能作此高明結尾。 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便有以俗講、變文等吸引士人學佛信佛的方式,及至明清小說崛起,佛教思想藉小說之傳播,大量進入民間,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推手。今日滿觀法師以小說弘揚佛教,既不拘泥於佛法奧義,又能寓說法於不說法,當是接續佛教文學、佛教小說弘法度眾的傳統,我們期待他有更多優秀小說來教化現世、移風易俗、弘揚佛法。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臺灣食字

 編按     民以食為天。飲食自是必需,然也是一種文化,且朝文明的方向前進。臺灣民豐物阜,對食的鑽研講究,極其誠懇與認真,乃有了獨一無二的「臺灣味道」。味道的煉就,在食材、在烹調、在爐具,而歸於心法。一種味道出來,廚師捧著菜盤,露出滿意的神色,尤有甚者,在完成一道菜餚時,手舞足蹈。可見食雖是人之所欲,卻也是一件深刻的生活藝術。島國日臻繁華,黃昏時萬家炊煙、百鳥回巢的景象,已不復見。然炊煙,是歸家的訊息、是柴火的溫馨、是宴客的心意,古人有「屋上炊煙屋下燈,客來汲井具瓶繩。雖然此是尋常物,一是承平見不能。」的吟詠。今日六都百市,華廈處處,現代化廚房的油煙機消滅了所有的炊煙。然老百姓心頭裏的炊煙,一直縈迴。這即我們常說的「人情味」的一種蘊藉。炊煙渺渺而古早味仍在。作家筆下,文字叢中,常有炊煙瀰漫其間。據知臺灣炊煙,已吹到世界上所有的華人區,同聲同味,這是寶島強韌的軟實力。 七月駐站作家:潘家欣、陳威宏、小令(由左至右)。 飲食文章為現時流行的文學品類。臺灣「食」字成了時髦的大寫。浸淫飲食文化,是知識,也是養生。作家必學有專精,親身品嘗,方才寫出優秀的飲食文章來。好的飲食文章,常始於色香味之美,而終於人情之善與真。西洋文論裏有非常專精的「食物詩學」(Food Poetics),食物在詩人眼裏或有不同的意象,並指向某些族群與傳統節慶來。文章一樣,常越過食慾的紅綠燈,而成為一種文化的書寫。食物納於胃,文字藏於心,其質雖異,其實一也。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書訊

書名:文學 出版社:(馬)三三出版 作者:章楷治 出版日:2025/06/06 「馬華現代文學的詩場域寫長詩的人不多,MZ世代的章楷治出手試寫長詩,自然值得關注。」 ——張錦忠 「2002年出生的他,用起文字來時而像遲暮的修者,但他懷揣野心,必然是年輕、熾熱的野心;且對於詩,他總是不甘於此。」——梁馨元 「這本詩集並不單純,它越到後面的書寫,就越像是一個深不見底的迷宮。」——管偉森 章楷治 200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畢業於大山腳日新獨立中學。現就讀於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曾獲花蹤新秀新詩獎,創世紀開卷詩獎,2024年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著有詩集《凋零與豐收——致芬妮》。創作新詩、劇本與評論,作品散見於報刊。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里茲散記

  文‧圖片提供/林宇軒 「你來英國做什麼?」 「參與學術會議,」我補充:「關於台灣文學。」曼徹斯特機場的海關挑了挑眉,沒說什麼便蓋下黑色的入境章。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土地,歷經了將近二十個小時的航程和轉機。抵達里茲後,火車站的「WELCOME TO LEEDS」迎接著所有旅客;街景到處是古老且宏偉的尖頂建築,整座城鎮彷彿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這和我所去過的其他國家全然相異。 有幸獲得國藝會的補助,這次跨越大半個地球參與由香港文化、藝術與語言工作坊所主辦的「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華語語系研究論壇。為期三天的活動有來自英國、比利時、捷克、加拿大、香港、美國、台灣的三十幾位研究者宣讀論文,一些人還同時擁有創作、教育甚至專業喜劇演員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論壇禁止拍照與錄音,網站上也僅公開論文摘要,並未附上作者姓名與資訊,這或許與當前國際政治情勢有關。未對公眾開放的進行模式,一方面使得整場論壇更加純粹,另一方面也讓提問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絡。 里茲大學距離市中心不算近,需要徒步二十分鐘才能抵達。在參與論壇之餘,我抽空探索了校園內的其他空間:語言文化和社會學院的樓梯間直接展覽著各種古建築的殘骸、路邊一架琴鍵悉數毀損且琴蓋完全消失的鋼琴坦露茂盛的共鳴箱、標示著「Please do not feed the ducks, no matter what they say」的垃圾桶,這些景象都展現出了獨特的英式文化。若以旅遊為目的出行,不用兩天就能逛完的里茲並不是首選。我在里茲的期間,尋訪了市中心的里茲美術館、中央圖書館、城市博物館──博物館正在展出米飛兔七十週年展覽,而圖書館則有一個富有桌椅書櫃的小空間,標示「Make Zine!」字樣,讓讀者自己動手做小誌。往東走約半小時,還會經過圓形分層的穀物交易所、曾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柯爾蓋特市場、里茲碼頭以及皇家兵械庫博物館。交通方面,英國的火車時常誤點,車站廁所除了衛生堪憂也時常關閉;搭乘的乘客幾乎都使用電子票,剪票員在掃描時還會說「Cheers」,著實溫馨有趣。 里茲北緯五十三度八,夏天的日照時間非常長──三、四點就天亮,將近十點才日落,因此往往晚餐結束外面的天空還是亮的,放眼望去盡是大白天喝著現拉啤酒的人。倒是在英國的這六天,從來沒看到愜意吃小蛋糕、喝下午茶的人們,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這裡的店家不受日照時間的影響,書店都六點前關門,非酒吧的餐廳和超市也多只營業到九點左右。儘管在街邊吃炸魚薯條、看馬車魚貫經過的短暫生活令人嚮往,但太晚出門覓食,往往就只能挑挑揀揀,啃著昂貴的壽司或乾冷的三明治裹腹。是這些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台灣人是多麼幸福──隨手可得的平價美食、多元豐富的生活娛樂、四季分明且濕潤宜人的氣候。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著我們願意真心去守護的土地和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讀畫記

詩/辛金順 畫/黃騰萱 走入妳的風景,我交換了耳朵 聽風 吹過了麥田,金黃的沙沙   沙沙,像情話 私密的甜,飽滿的喚醒 唇邊的夕陽   愛你,像 羞垂的麥穗說話,對著 栗色的頭髮 想像有兩三隻石鶇,從樹冠 靜靜的飛落   我的夢允許妳走過,為一場 撩亂的星河 沾上星光,再點一盞 小小的燈 和妳一起跋涉,夢的遠方   或者,交出一雙眼睛給妳 在夜的盡頭 看霧瀰漫,看夜色從妳的髮梢 四處奔走,並且   愛妳,夜色說 以無盡的黑,傾訴了思念 最後的快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愛與活著的亂世體諒與包涵──淺談詹明儒《望鄉:落葉不歸根》

文/彭杰鋆 畫/劉志飛 這次因受到敬仰的詹明儒老師之託,答應義務幫他校稿,有幸能讀到這部小說的原稿。全文三十七萬字,我仔細看了兩遍都深受吸引,覺得這可能是一部台灣空前出現的偉大作品,不禁而有跳出幕後,正襟危坐寫成讀後感的衝動。 我不是作家、學者、評論者,只是個普通的喜愛閱讀者,這篇讀後感完全是一般讀者視角的。我想透過這種常民視角,提供兩個層面的綜合看法,例舉說明這部小說,為什麼會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先說,作者的書寫表現與創作精神: 一是,作者從嘉義平地出發,仰眺阿里山、玉山,著眼於在地,視野具有高度、景深,內容納入宗教、信仰、詩歌、戲曲。然後,逐漸推移至其他城鎮、國家,再拉回起點嘉義的人事、景物,必然是作者經過長年觀察、思考、沉澱、廓清,終於下筆鋪陳,專為確立在地價值所致。 二是,人物平凡樸實,卻反而襯托得更加生動精彩。從河洛人、鄒族人、荷蘭人、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的立體描寫,以及對白語言的靈活運用,在資訊有限、交通受限、物資侷促,以及文化差異、習俗不同、觀念隔閡的那個年代,卻試圖致力於演繹殖民、戰爭、霸凌、侵害下的社會諒解意涵。 三是,情節推演起伏跌宕,陳述重要事件、人物、地點、時間序、主副線支援的契合,親子、親友、袍澤、男女情感的交織,銜接得天衣無縫。而情節裡更有情節,佐以歌仔戲「四郎探母」上半齣戲劇過場,前後延伸闡釋與對比,是過去四十五年來,難得一見的近代史的補充教材;卻也更加顯示,這部小說的書寫元素與養分,作者並不侷限以台灣歷史、嘉義方史為範圍。 四是,身為長期追蹤詹老師作品的讀者,閱讀時聚精會神,沒有因劇情曲折起伏、人物遭遇磨難而掉淚,但確實在完讀後,對於殖民、戰爭、喪失自主權的身不由己,充分足以引發普世共鳴而餘韻迴盪。沒有掉淚,這是我與書中人的歷史代溝嗎?對於這種代溝的我們這代,已享受台灣自由民主的廣大讀者,此書正好提供了整套回顧、珍惜的世代價值。 五是,作品文句優美、語彙豐富、巨量對白、實境訪查、立體鮮活的呈現。尤其時間跨度逼真、文化詮釋詳盡,詹老師持續六稿修正的精神,值得學者的研究信任,也提升了讀者的心靈層次。不禁在書中沉思且低徊很久,這麼多年來,全球國際不安、台海兩岸對立、台灣社會撕扯的亂象──尤其年輕人漠不關心的心態,就是不讀歷史小說的原因吧? 六是,章名非常美雅,且有象徵意含。全文十二章,翠微花霧、寒谷丹楓、亂世飄絮、疾風勁草、板蕩時空、過河卒子、無盡夢魘、悠悠家山、遠河無聲、永恆之母、化做千風、最後一夜,看章名知內涵,循序漸進,美如四言式詩篇。而情節就像大河之水,泱泱流湧,流經十二個河段,最後流入滄桑大海!   再說,我的讀後省思與卑微推薦: 一是,閱讀了第二遍之後,心想人類歷史的磨難、爭戰、疾病、記憶,能否祈求上蒼,連同時空一併帶走,免得引起傷痛、哀嘆? 二是,男女相遇、相處、盟誓、婚約、離散、性愛,在小說中隨事件產生的對比與延展,讓我陷入迷惘而難以釋懷。大環境(大命運)、小環境(小命運)的不可逆轉,我們唯有接受現狀嗎?不接受,又能如何呢? 三是,不能在受到迫害、壓迫之後,要求合理解釋與和解嗎?藉由文學、宗教加以轉移和昇華,會有良善的未來嗎?而人類共同的未來是什麼?台灣良善的未來又在哪裡?唉,我是不是對人類的良知、台灣的和解,太沒信心了? 四是,因從未學過文學理論,純粹分享個人讀後的小思小感,也不敢劇透猜測作者宏旨。但誠摯推薦國人閱讀此作,更呼籲政府公部門、政黨要員加入閱讀行列,一起廓清小我及大我的迷霧,共同把定台灣長治久安的方向! 詹老師是個徹底的鄉土作家,仰俯天地鬼神,將生命擺在中間,連一草一木都在包涵之列。他本土意識濃厚,小說裡卻能包涵殖民者的日本人,侵害者的外省老兵。就連此書推薦序群中,竟然也能包涵人微言輕的區區這篇拙作,這是因為我也擁有一份與他相同的,熱愛生命的心性吧? 請相信我,如果手上還有一些買書的預算,那就買這本了。因為事過境遷,必可從當年故事過程照見,人類那種世代繁衍、族群相攜,彼此「愛與活著」的亂世體諒與包涵。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比流浪的雲朵端莊

詩‧攝影╲葉莎 選一個秋季,靠近一座山 沿途貼著天空的舌苔和心對話 虛擬的情人是藍色的背包 一隻鯨魚依偎在身旁 彷彿我是一座汪洋 平鏡隨時可被一次翻身打破 洶湧亦可隨時安靜下來 選一座山,靠近一個秋季 沿途將過去的狂喜和譫妄一一下放 拉開鯨魚的肚腹 掏出薄薄的日記,塗去肉身 及內心和時間對抗的舊傷 走過的,皆是塵土 塵土凹陷之後,殘留 一塊僅僅晚風記得的陰影 幾株白楊木 不停搖動深秋的面容 我細細端詳過它們的唇角 比一座山柔軟 又比流浪的雲朵端莊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浪漫心聲 鄉土情懷 ——評黃昭蓉詩集《水深水淺》

文‧畫/林明理 一、其人其詩 《水深水淺》是《秋水詩刊》編輯委員、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會員、美國World Academy of Arts and Culture榮譽文學博士黃昭蓉創作的詩集。這部詩集的英法翻譯是青峰教授翻譯完成的。 黃昭蓉的詩浪漫、隱逸,別具一格,主要表現在「意在言外」的意味。在我的想像中,她應是一談起話來,詩人的氣質便流露出來,和善可親,又帶點書卷味。她站在中西文化匯合處,一步一腳印,書寫出比喻新奇的詩句,展現出女詩人堅強而不是柔弱的內心世界。 二、作品賞讀 在《水深水淺》的一些詩中,無論是寫景還是寫其人生境遇,都能巧妙地將文化意蘊融入所詠之詩的意象,也透露出其人生的達觀。比如〈過境〉: 一片候鳥眷戀的彩雲 一次不曾預知的邂逅 一段來不及彩排的演出 一份一年期的公寓租約 一個揮汗三年的工位崗位 一場聲名赫赫的戰役 一地翻飛堆積的落葉 一排排遠去的路樹 一聲聲夏日的蟬鳴 一趟天馬行空的遠遊 一件遺失的行李 一張機場快線地鐵票 一抹維多利亞港灣夜色 一架航班的起飛與降落 星月流雲 一次次穿過回歸線 黃昭蓉是一位摯愛文學的女詩人,她的詩是正面抒情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她以候鳥、港灣為景語,以自己情感的線索將其聯綴,傾訴她在旅途中留下了她的足跡與難以抵達的理想的愛。同樣,她還遊歷了敦煌、太和殿,甚至踏上了布達拉宮、耶路撒冷等地,流連於香榭大道的巴黎一隅,而這些遊蹤都記錄在她的〈法式流浪〉詩作中: 偶遇一場大雪 讓這趟旅程充滿未知 四面八方而來的飄飄灑灑 不是預期 彷彿久久渴盼 剛剛好降臨不早不晚不約而至 那是一個旅人一群飛鳥愛惜的  羽毛 這是今年敦煌的初雪 蒼茫遼闊得如此不諳人間煙火 落在檐角紅牆太和殿中和殿永  和宮 落在青玉欄杆和欄杆旁等待發  芽的枯枝上 莫高窟崖頂月牙泉邊的駱駝絲  路 傳奇遙遠得一生時間只夠走一  回 一片銀白的世界 降落不知名的河流兩岸 熱鬧又寂靜,不禁想起 想起天邊的布達拉宮,雪域的  王 想起紫禁城的步步驚心,温婉  的若曦 想起耶路撒冷那塊通往天堂大  門的石頭 以及石頭後面隱藏的日月星辰  銀河宇宙 巴黎也在下雪吧 整座城市歡唱紛飛的戀歌 憂傷地看著雪花融化的樣子 就像傾心閱讀一部經典巨著 故事情節與留白堆積層層疊疊 香榭大道走來一雙雙攜手的男  女 慵懶著熱烈著晶瑩著慢慢變白  頭 此詩將世界風景之愛和人生之愛化為一體,詩人仰慕的豈止是國際名勝古蹟,在莫高窟崖頂月牙泉邊的駱駝絲路上,她被中國甘肅省敦煌等地的美麗傳奇所吸引。於是,又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地圖〉: 腳印重疊著腳印 這不是人的足跡 是大地伸出手指 劃出的美麗圖案 是太陽熱吻 留下的朵朵唇印 在腳印中穿行 思緒就繫在腳尖 回望,兩行 深一腳淺一腳 深是雪月風花的記憶 淺是金木水土的涵義 詩句簡約自然,頗有哲學意味的話語,特別是結尾一節,含有無限深意,又能展現詩人從容不迫的心境。另一首〈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寫詩人在島國與海洋之間瞬間的感覺,也許是一次旅行的留影,也許是似夢境般美麗的現實造成的恍惚之感,是一首寫感覺延伸到外部世界的難得佳作: 隔水相望 瀲灩的光 閃閃的青綠 經緯綿延到天空 隱隱傳說,先祖泛舟 日出日落尋覓山的影子 最後推介的這首〈時光派對〉,也是黃昭蓉著力描繪自己一生總是不斷向前的,往往伴隨著歡樂、帶點孤獨,卻永遠積極進取的情感: 本來是要寫故事的 寫些意義寫些滄桑 只是花都開好了 菜也上桌 太陽淺笑 迷迭香,鳥鳴,稻浪 月亮在湖底正婀娜 夏雨初歇 門環上的鎸刻 等風來 不必再修改劇本 看一幀綽約 看一處紅顏 看一山茂盛 長滿可觀的愛情 看一生擺盪隨緣 三、結語 記得中國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常以虛靜之心去深看具象層次之後的不能被知覺的事物。他有句感悟天地人生的名言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我認為,《水深水淺》是黃昭蓉主觀情志的具象載體,也是走進其詩世界的橋梁。她的詩也有種東方之美的幽遠、深邃,內裡透露出一種恬淡美好的禪境。正如英國浪漫詩人珀西·比希·雪萊生前曾說:「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這本詩集出版的意義,也是如此,暗喻人愈淺薄,愈喜歡言談浮誇;也正因如此,她才對那些經風沐雨侵蝕過的大自然美景情有獨鍾。 總之,黃昭蓉走過的歲月,所寫下的感人詩篇,就像飄飄的風送來蘆葦搖盪的歡聲……她靜靜地俯視無數的港灣和城市,走過了山河和原野,彷若一隻小小的飛蝶,卻有著柔情的力量,讓讀者也體驗到了她的每一首詩都很陽光,真摯而感人,正閃動著迷人的光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