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駐村作家生活公約

文/林宇軒 畫/簡昌達  春夏之交的早晨風光明媚。我手提行李,從文學基地的大門一路繞過幾棟日式建築,抵達未來三週要進駐的寓所。想起第一次申請駐村時,世界級的疫情讓日程不斷向後延期,真正進駐時也受制於防疫措施,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時隔四年,這次應該能好好運用這個空間了。 哈囉哈囉?我喊了幾聲。一位身穿服務背心的老爺爺隨即打開木製閘門,行動敏捷地遞給我一張白紙,然後逕自走回大門敞開的房裡。 「不好意思……」當我想進一步尋問時,他就直接人間蒸發,房裡到處都找不到,還以為剛剛眼花。但我的手上確實有一張白紙呀?除了白紙,上頭還突然多出了許多黑字,寫什麼「駐村作家生活公約」,明明剛剛真的是什麼都沒有的白紙。放下行李後,我開始仔細審視:   一、文學基地全區禁止使用明火。木地板、榻榻米、紙質拉門均非防水材質,需時常保持乾燥。請特別留意它們的情緒,保護它們就是保護自己。 二、庭院偶爾會有人澆花。若是身穿服務背心的工作人員,可以安心提問;若對方身穿便服,請立即進入房內鎖好門窗,保持安靜直到他們離開。 三、進駐期間須維持環境安寧,活動音量需低於六十七分貝。如果吵雜聲不慎引來陌生臉孔聚集,請務必立即透過電話通知保全,否則後果自負。 ……   光是前三條就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想起第一次在文學基地的駐村,簡直就是不斷受傷的過程:在房內走動時,頭用力地撞到門框無數次;打開庭院木製閘門的鎖頭時,甚至還弄到流血。 從血光之災回過神來,我走向庭院,向一旁正在澆花的便服大叔詢問我應該去哪裡。他的眼神像是看穿我一樣,沒有回應,整個人站著不動。 「不好意思……」我還沒講完,他手上的花灑就匡噹一聲摔在地上。 我像是想起什麼,隨即衝進房裡把門窗關好。   (本專欄作者為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本次內容為虛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大小寓言

紅塵剪輯 詩/陳家朗 畫/崔俊平 那天我吃著她特別為我弄的 早餐——但心情卻很糟——一個西式麵包從中間 切開,夾著一片起司,一些番茄醬,麵包的 切面還有數道烤焦的線痕 而我思考著,我的 心情為什麼那麼糟   於是我發現,自己常常是陷進了 一些事物的恐懼裡,像有時 我走在路上而街道 變成一條曲折的腸子把我吃掉,像前一晚的惡夢 用它的腸子打結成我的腦袋腐化我的 思維,而那時候   她剛好走過來,打斷了我的 思考並問我 要不要把上次去旅行的照片沖洗 出來——讓我想起   旅行時我們拿著   一個即影即有相機,將那些風景 拍下來變成一張相片 其中一張是一條 兩旁開滿了櫻花的柏油路(天上 有一個白日裡如同一片玻璃的 大圓月亮)在沖繩 那些壯麗 覆蓋著我們的景色,便變成了一張如同 夾在麵包中間的起司,那些櫻花 麵包中的番茄醬 柏油路是 那些微微的焦痕。我突然   發現那條路是一條吃不了我的路因為 它被變成了照片 變小了,相比於 那些足以讓我置身其中的比例的大街道 它現在只是我掌中的 小東西——然後 她又叫我一起   做一個小小的勞作:在每張照片的 上方用打洞機打一個洞(我吃著吃著 她為我弄的麵包)再用 一條小繩子,把它們都穿起來(心情 便慢慢好回來了 一點點)不同時間的瞬間被同一條繩子 穿起。嗯,過去的種種時間可以 被串連起來就因為   有了照片上那個洞——她也 和我一起吃著 早餐,坐在我身旁——然後我 看向她,雙眼也有兩個 黑色的小小的洞,雙耳 也是,像旅行時那部相機的鏡頭,我透過   鏡頭的洞看出去 拍下的東西,一切 都會變成可以 放在掌中的小東西了,像是我由此走出了 風景之外,走出了事物之外   將它們變成一片夾在麵包裡的起司 那麼輕 如同那照片裡天上的那片 玻璃般的大圓月球,玻璃的鏡頭 的洞,以俯視變換了視覺 我因著它脫離了吃我的那條柏油路,像   沖洗出照片的我們把曾經吃著我們一般讓人那麼深陷的時間 變成一片片起司的形狀 吃著夾著起司的 麵包,吃著那幾道 烤焦如柏油路的線痕   吃著   吃著,讓心情變好   後記:兼贈詩人蕭宇翔。

Read More

〈中華副刊〉創作的偶發因素

文/簡政珍 畫/簡世哲 創作時,偶發狀況的介入可略分為兩種狀況,一種是作品內意象或文字的並置,另一種是意象或文字和作品外突發性的情景並置。 作品內偶發性的並置也是造成詩行發展次序的重要因素。事實上不論人生或文學作品,突發性狀況的介入不時啟發新的語意。 偶發性因素(chance)正是文學掙脫結構學駕馭最有力的利器。 作品本身有其次序或紋理,但這個紋理除其內在統籌的秩序外,有時還含蓋外在介入的偶發因素,而不是純粹放諸四海,歷盡歲月永不變的法則或結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句讀

詩/離畢華 畫/盧兆琦 枯草淹漫的昨日 於今,在滿覆植被間發現 三色堇四月的思念和紫羅蘭 永恆的夢幻,再次抵達昨日的死亡 野溪邊針腳錯綜繁複的 細弱柳條已然遺棄 閃動微光的雲不停追索歸處,風 也在找尋最後一張臉 閱讀終章時紅色鉛筆畫下句點 走在新書的第一夜,露珠詩了咖啡杯 褐色的痣點在微潤的眼角 眼角面紙摁去一條或兩條淤積的河道 翻過第二頁會不會誤闖夏的祭場 忽忽又秋、忽忽又是冬的昨日? 枯草淹漫的昨日 一本未竟的新書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轉屋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若飄雲萬里終要停歇 我就選候鳥也不忍離去的村莊 再次回到成龍溼地 我像一片荷葉回到鍾愛的水塘 一起回來的還有濕淋淋的過往 這一次我想全部一起曬乾 蛤蜊殼、枯木、竹片和石頭 召喚四處遊走的藝術家 他們在水中種植永不凋謝的花 叫牡蠣遺棄肉身爬上石牆 完成無可替代的死亡之美 那年失去母親之後 來到這裡我遇見了田媽 每一次相聚時緊緊抱住她 就感覺已經轉屋 轉屋在我的母語中,就是 回家,是安心也是一種甜 許多傷心,在生命的水塘 成為倒映成灰的竹林 遠看淡淡 近看也是淡淡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 我們在詩裡,重建一座想像的舊址, 讓語言為祂標示出新的門牌號碼

文/姚時晴 畫/黃騰萱 童年的房間正對著一座廢棄的四合院,隔著蓊鬱的竹林和後院,我從閣樓的小窗遠眺這座神秘且乏人問津的荒涼院落。院落內有株樹莓粉的藤蔓月季四時逕自盛綻,生機勃勃的樣態與斑駁的牆面和破敗的屋瓦形成強烈對比,彷若在一眾傾頹的粗砂礪石堆裡蜿蜒循縫逆勢而生的豐沛水脈。常常,我望著那些被輕風撩動、翻捲的花朵和葉片,不知身在何處的出神而忘卻一切。 我不知道,這個揮之不去盤桓腦海的沁美場景正藉由枝葉與花瓣試圖向我招喚什麼,還是我內心正依賴對這個場景的繁茂轉遞,嘗試挖掘內心深處哪些無從理解的深藏之物?! 記憶是過去的光束朝向現在布幕的投影,同時,是現在的鏡頭轉向過去記憶體的搜尋回播。或許無論現在或過去,時間本就是圈環狀的無限循環:那個三十年前的夏日,正與現下的夏日交相浸染,蒙太奇式同步拼貼,將兩個景象瞬間凝定在同一縱橫軸線的交叉點。這場神秘的招喚與交疊此刻正在鍵盤下的這些句子裡湧動,彼此推移相互容匯成同一陣的意念大浪。 過去是記憶的魅影不散,還是現在的情感藉由記憶還魂?我們在詩裡,重建一座想像的舊址,讓語言為祂標示出新的門牌號碼。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書訊

終於來到懶得自尋煩惱的時候 作者:彭樹君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5/03/31 精選「50+ FiftyPlus」專欄大受好評的散文,並新增超過全書一半的作品。在「放下」成為必須的今日社會,這些散文讓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讀者深感共鳴,終於可以大聲說出:「我懶我驕傲!」 38篇允許你「懶得」的散文,步入人生之秋,一起做個快樂懶人 【輯一 懶得多情】〈對別人太好,真的不太好〉、〈單身男女過年的5種方式〉、〈人生來到平原狀態的6個徵兆〉 【輯二 懶得多事】〈不反應,有時是最好的回應〉、〈一個人在餐廳吃飯,你OK嗎?〉、〈照顧者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 【輯三 懶得多管】〈為自己的人生買單〉、〈善待自己的5個拒絕〉、〈讓身心靈清爽的6個斷捨離〉 【輯四 懶得多慮】〈別拿別人的人生來和自己過不去〉、〈讓自己平安順心的8個好命原則〉、〈人生之秋要學會的5個字〉 貼心重點設計,好看又好讀! 本書為各位想「懶」一下的讀者畫好重點,隨手翻開就能輕鬆掌握人生哲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嘉義雞肉飯是我們夫妻的月老

文/鄭清和 畫/盧博瑛  從大二開始文學創作,整天埋首案前筆耕,也因此有了在大四即出版二本散文集,以及完成一本小說初稿的成績。但在快接近畢業時,突然感覺大學生活好像少了什麼。啊!原來是沒有談個戀愛。 談個戀愛是大學生很美的生活內容之一,我跟室友說了我的遺憾,他知我文學夢醒了,介紹他女友的室友讓我認識。 認識女友是一九七六年的五月九日,未旋踵,六月就畢業回台南在山頂的老家等預官兵役召集。我們約會的次數屈指可數,很怕才剛孵育發芽的情苗會枯萎掉,所以每天下山寄一封信給她,一直持續到入伍。 入伍地點是左營的海軍陸戰隊學校,緊湊的日子無暇寫信,於是約好每個月都要見一次面。女友住斗南,她非常體貼,提議雙方各跑一段路程,就在嘉義見面。 嘉義見面的地點是火車站前的公路局站,會合後,我們會順著中山路走,女友跟我分享她的校園趣聞,我跟她抱怨我的訓練苦事,更相互傾訴分開一個月的縷縷思念。 縷縷思念,思念縷縷,訴不盡,說不完,第一次在嘉義見面,聊著談著就來到離嘉義地標噴水池不遠處。有個門庭若市的店家,遠遠看去,饕客們大快朵頤,滿臉洋溢著滿足、過癮的幸福感,看了不禁食指大動。孤陋寡聞的我問女友:「賣的是什麼飯?真有那麼好吃嗎?」她告訴我是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的嘉義雞肉飯,小時候父親曾帶她來吃過,只要吃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她再補充:「但是比一般『飯桌仔』的肉燥飯貴,我們吃不起!」 吃不起,更想吃一次!我邀女友一起儉腸凹肚一個月,下回來吃。第二次見面時,我們這對窮兮兮的預官與苦哈哈的大學生,如願以償成了座上賓,我終於吃到了人生第一碗嘉義雞肉飯。 嘉義雞肉飯雖是小吃,卻勝過珍饈美饌,我一口一口細細嚼著淋有雞油調味的飯,再夾幾根火雞肉絲放入口中,火雞肉香瞬間爆滿整著口腔,真是人間美味。當我下部隊當排長薪水調高,不再阮囊羞澀後,從此雞肉飯是我倆嘉義會面午餐的不二選擇。還有那碗苦瓜排骨湯,鮮又嫩軟的排骨,苦中帶甘的苦瓜,剛好消除了讓雞肉飯好吃的油膩感,真的是絕配! 絕配?沒錯!一次又一次同吃雞肉飯配苦瓜排骨湯,我和女友也成了絕配,從女友變成情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由談心而談情,再到愛相隨,然後牽手一輩子。 牽手一輩子是我夢寐以求的,一九八零年七月女友畢業考取公職來台南服務,我們才結束每月一次的桃城之約,那年十二月她從情人昇華成我的佳偶。 佳偶天成,能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不就是雞肉飯牽的紅線嗎?嘉義雞肉飯是我們夫妻的月老!

Read More

〈中華副刊〉如何追求謬思女神

文/顏艾琳 畫/張秀燕 每次在演講或教學時被問,「創作是依靠靈感的嗎?您的靈感如何產生呢?」我總是笑笑回覆,「靈感好比被雷打到,或是神靈附身,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專業作家、詩人如果只靠靈感才能下筆,那麼終其一生寫出的傑作可能寥寥無幾。 寫了近四十年,我以主觀的經驗回答,「作品來自感官開放的那一刻感悟。靈感則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就拿我國小畢業1983年暑假,看到中學生刊物徵稿啟事後,以希臘神話的回音女神Echo寫的《回音谷》為例:   谷底沉著一個美麗的哀怨 她曾經用那清越的歌喉 來喚醒沉睡中的大地 如今人們卻在崖頂 大聲喊叫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剖析這首少作,要回到那時的背景。首先我已讀過不少童詩、一些些報紙副刊上的現代詩,粗略明白新詩跟散文的行句不同。頭次知道可以自由投稿,那要投什麼呢?剛剛讀完的希臘神話裡有一個餘韻迴響,就寫Echo為了逃避癡男的追求,跳入山谷變成回音女神的故事吧。這叫有感觸發,自尋靈感。 初稿寫完,要謄寫在稿紙時,自己讀著卻覺得平淡了些,不知哪來的勇氣,把口白句「喂妳醒醒」仿回聲方式,逐行遞減空格,完成末段以圖像詩的處女詩作。這當然不算靈感。形式的修改,乃至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一個空格、斷行怎麼切,這些都是有邏輯可循。視作者的閱讀水平、對新詩格式的掌握度、文字聲韻的表現…種種的內涵在複檢創作後的沉澱狀態,那些老師教過的、跟閱讀書本的自我消融化,會透過五感內化在己身的感性,經化學變化成為編輯身分的理性。 好詩不易得,必須是知性浪漫和理性知識交感互生,才能臻至完美狀態,而非強行扭轉詞性、或隨意組合字句就是創新意象。欲從事創作尤其是寫詩,而不讀前人作品、只信靈感乍現,簡直就像「等待果陀」那般可笑。不如平時多讀書累積理性思維,好好生活深化日常裡的美感,開放眼睛的觀察、耳朵的聆聽、味覺的、心眼的經驗。等到有所觸發,謬思會來招喚你,勾引你獨特的思維,寫下那動人心弦的新句。 會問創作跟靈感的人,不能只想寫出自己的故事。除了有表達的慾望,更必須有新的觀點,不然你體驗到也就是前人體驗到的,作品沒有寫得比前人好,不如當個好讀者,讀李白、蘇東坡、杜甫、李清照、周夢蝶、鄭愁予、洛夫、白萩、羅智成、辛波絲卡……何必去寫一個人人都能說的主題?感動是你的,可是情懷大家都有,要認真面對創作,就得把小我的感動,嘗試以新的呈現還能與普羅情感共振。我認為這才是「創」作,才不愧謬思對你的寵愛。

Read More

〈中華副刊〉格調與真實——讀沃爾科特〈六十年以後〉

文/章楷治 畫/熊妤 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於1930年出生於東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聖露西亞。先後以長篇現代史詩《奧麥羅斯》(Omeros)與詩集《白鷺》(White Egrets)獲得92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0年艾略特詩獎。若只注意到沃爾科特在詩歌領域的貢獻,也將不能完全領悟一位劇作家詩作中的技藝體驗,換句話說沃爾科特的詩歌具備多幕劇的特質,與其說在讀他的詩倒不如說在觀看他的詩劇。〈六十年以後〉出自2010年出版的《白鷺》,作為詩人晚年最後一本詩集,沃爾科特為我們展現了其過往追求艾倫·金斯堡(Irwin Allen Ginsberg)那大詩人所具備的格調——真實。一種重現現實的真實與接受自我的真實,借由劇場敘事與詩人語氣所呈現的記憶重塑。 沃爾科特於首句便利用佈景與演員的妝容將人物、地點與因果清晰呈現。「酒店」其短暫留存特性(外來性);「輪椅」其作為道具對年齡的強調性,也就是身為一位劇作家對於場景與道具的精準把控。詩歌與劇場仍具備本質差別,沃爾科特清楚知道詩歌的語言應該比劇場更放縱,也就是妝容描寫的細緻程度與場景呈現的關聯「佝僂」「皺折」。並以旁白過度,提醒讀者劇情的開展「為青春生活之火的她」而為了呈現劇場中演員動作的細微強調性,詩人巧妙利用押韻的方式賦予動作意義,「美麗」(beauty)與「本分」(duty)。在進入劇幕轉換時的滅燈與緩慢拉起的幕布為作品保留了氣口與期待,以一種近乎哀怨的語氣呈現緩慢。 從維約堡維珍酒店大廳中我的輪椅里, 我看見,她坐在自己的輪椅里,她的美麗 佝僂如一朵皺褶的花,那我曾認定 為青春生活之火的她將盡其本分 成為永遠的金黃,美麗,年輕 即便我老了。 於第二詩節,沃爾科特的野心與雕琢性完全展露,也就是詩人正在展演一部三幕詩劇,而句號則起到劇幕轉換的作用。幕布開展,彷彿一部攝影機近拍視角將演員妝容體現極致,沃爾科特利用第二幕強調了時間與年齡的關聯「三層下巴」,「皺紋」。此幕的節奏陡然加快,過度旁白「年邁」與佈景同時於首句開始並結束,沃爾科特在這一幕考驗演員本身無對白的演技其實也就是詩人正考驗自己現實呈現的能力。以無對白的動作「瘸著腿」(演員站起瘸腿接近)體現重逢的情緒張力;並再次以押韻呈現拍攝視角與演員眼神「永遠」(forever)與「狂熱」(fever)。詩人以同樣負面,哀怨的語氣將幕布拉起,那長長的氣口仍提醒著讀者,劇作尚未結束。 她有三層下巴,年邁,她震撼人心的 笑容被皺紋網住,但我感到狂熱 短暫的返回我們坐在那里,瘸著腿,憎恨 過往的時間與常規寒暄的謊言。 沃爾科特以詩句行數六、四、六重現了三幕劇的節奏,鋪墊與交代、高潮與轉折、結局。第三幕詩人更有耐心地利用空間縮小來交代時間背景與人物,也就是兩次出現「小小的」(年輕)(small),「波浪」(外來性)與「碼頭」(本土性),同時回應了第一幕開頭的佈景原因,首尾環扣。沃爾科特曾說加勒比海域的詩歌因為熱烈陽光的關係顯得活潑,愉悅;不似俄羅斯文學中那種被冰雪覆蓋的哀傷,換句話說,「黃昏」瀕死的太陽此刻並非美麗的,而是詩人所能想到最大的哀傷。於是長達兩行的過度旁白,讀者得以看見一位詩人坐在輪椅上於舞台中間以一種悲劇式的獨白念誦「至少不會散步」(walking)為這劇作畫上句號。 小小的波浪仍拍打著小小的石砌長提碼頭 一位船夫把我留在橙黃色安寧的碼頭 在黃昏,半個世紀之前,也許更加興奮 因而勃起,她像一頭害羞的小鹿,我暗中跟隨 一段不可能的圓滿;認識我們的人 知道我們永遠不會在一起,至少不會散步。 而在徹底關閉的幕布,沃爾科特以一句與前面所有「真實」的詩句截然相反的抽象式的詩句——一句黑暗中的獨白為這場詩劇作總結。得以窺見沃爾科特所追求的格調,一種張開雙臂接收遺憾(失去的真實)的淡然。 「此刻,對講機裡沉默的刀子將貫穿我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