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飛航運推出連接芬蘭/拉脫維亞新支線服務BLX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達飛航運推出波蘭格但斯克港連接芬蘭和拉脫維亞新的支線服務-Baltic Express Service(BLX)。 據稱,該服務提供高效可靠的航運解決方案,每週有專門的班車連接這三個歐洲國家。格但斯克是一個高效的轉運樞紐,可以連接達飛集團往返亞洲的航線,以及通往科特卡和里加的歐洲內部市場的航線。 此外,該服務為往返中國、新加坡、巴生港和釜山等主要地點的貨物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運輸時間。

Read More

張榮發基金會用藝術深耕新北70所小學

張榮發基金會贊助新北市70所小學「藝術深耕教學計畫」經費,26由德行長鍾德美(右)代表接受教育局副局長劉明超(左)致贈感謝狀。(張榮發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甫於去年底三獲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的張榮發基金會,新年剛開春再次投入鉅資,協助新北市70所國小深耕藝文教育,並邀請藝術家駐校,與新北各國小老師合作發展踢踏舞、木藝、小提琴等豐富多元的藝術特色課程。 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表示:「此次所協助的學校,半數地處新北偏鄉,多年來面臨交通不便、師資流動率高的困境,希望豐富藝文學習資源,將藝術帶到每個孩子身邊,並藉由藝術教育所擁有之豐富可能性,接納每一個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開啟美學之窗。同時促進藝術領域的教師相互交流,協助學校建構穩定完善的教學師資。」 新北市政府也特別由教育局副局長劉明超代表頒發感謝狀給張榮發基金會,他表示市府非常重視藝術教育,感謝基金會的長期支持與挹注資源,擴展孩子的美感體驗與美感競爭力。 就讀萬里大鵬國小五年級的李沛璇同學,分享她首次接觸踢踏舞與現代舞的心情:「無論是學習踢踏舞或現代舞,都讓我學會用身體表達情感,尤其是站上舞台時,我感到非常自信與驕傲!」八里米倉國小五年級李姒玹同學透露,剛開始學夾琴很辛苦,但現在已經可以隨著音樂自然搖動,也愛上小提琴的優美音色。 木藝家陳彥霖則帶領三峽民義國小學生,將校園生態及吉祥物融入木藝創作中,該校劉珈宜同學興奮地說:「上木藝課可以跟同學合力運用線鋸裁切木材,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張榮發基金會今年更禮聘世界級指揮家梵志登擔任轄下所屬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他將帶領團員除在藝術殿堂及六都演出古典曲目,更特別的是將深入全台各地如基隆、苗栗、屏東等處展開巡演,讓全台民眾從都會到偏鄉,都能一睹大師風采,接受音樂的洗禮,享受藝術的無盡魅力!

Read More

長效型玻璃體注射療法 搶救視神經

  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由醫師蔡榮坤(前中)主持,發展多項眼科研究計畫。其中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的研究由蔡榮坤與副研究員温耀增博士(後排右2)及林衡道博士(後排左2)共同進行,達到全球突破性成果。(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13日表示,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超過20年的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得第21屆國家新創獎。蔡榮坤是目前全世界最早使用這項治療法的眼科醫師,為視神經受損及有失明風險的患者,帶來重獲視力與光明的機會。 花蓮慈濟醫院表示,視神經是中樞神經之一,為人體極為精密的系統,透過眼睛的角膜、水晶體、玻璃體到視網膜,視網膜再將接收到的信息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但哺乳動物的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如何保護、修復視神經,一直是眼科醫師和科學家嘗試解決的問題。 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表示,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對青光眼、視神經炎、外傷、缺血性視神經疾病等等而失去視力的病人,因為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是許多眼科醫師無能為力的困境。於是決定啟動轉譯醫學,把臨床問題帶到實驗室,才能銜接病人的需求,才能將實驗成果直接運用於改善治療上。 蔡榮坤表示,他在2007年看到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使用藥物G-CSF治療腦中風動物模式的效果。G-CSF的作用是將骨髓裡的幹細胞和白血球釋放出來,利用身體原有的運輸系統而讓幹細胞可以到達腦部受傷的地方做修復。他靈機一動,心想視神經也是中樞神經,而且全世界還沒有人使用這種藥物和方式治療,他應該可以嘗試用動物實驗來應證。 蔡榮坤表示,在實驗中,他發現原來視神經受傷後,神經和視網膜細胞便會自行分泌G-CSF自我保護,只是數量不足以自我修復,若能用外在方式補充,就能發揮效果,而且可以突破「血管視網膜屏障」,將藥效進入眼睛裡。但經由身體注射G-CSF會讓體內白血球增加,也會稀釋藥效,於是他發現可以直接注射於眼球的玻璃體上,有效且安全,後來他進一步申請人體試驗,希望以既有G-CSF藥物倍血添長效型的GP-01運用於臨床上,成為眼科都可以使用的藥物。 蔡榮坤表示,有感於外部注射藥物療效有其極限,病人需要常常重複施打,且這並非針對眼科所使用的藥物,所以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與生技公司合作,進一步啟動了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以及訊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等藥物對視神經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階段,若將來能在人體試驗順利,就能讓視神經損傷的病人獲得更適切的治療,得到重獲光明與視力的機會。  

Read More

陣發性心顫 電場脈衝消融術改善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你是否曾感覺心臟不規則地「砰砰亂跳」,這可能不是心動的感覺,而是心房顫動的警訊;高醫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栢超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主要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及頭暈等。 56歲林先生平日常感覺心臟不規則跳動,每次發作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且頻率與不適感逐漸增加,經診斷為陣發性心房顫動,經轉診至高醫後,心律不整團隊建議他接受電場脈衝消融術,手術進行順利恢復快速,為高醫第1位接受電場脈衝消融術的病人;術後林先生表示,生活中已不再感覺心悸或心跳不規則,精神與生活品質都得到明顯地提升。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據國內研究,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1.2%,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65歲以上約達2.3%,80歲以上更高達10%。然而,心房顫動不是只發生於老年人,年輕人也可能受到影響。最令人擔憂的是,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風險,死亡機率也會提高,對病人及家庭都是沉重的負荷。

Read More

長效針劑 可降15%再骨折風險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右2)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左2)等合作,研究發現,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有效降低15%再骨折率。(國衛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雲林分院共同分析了33萬餘名骨鬆性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再次骨折風險,發現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讓整體之再度骨折的風險下降15%。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就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及是否能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進行研究。 傅紹懷指出,台灣地區65歲以上女性約50%到60%罹患骨質疏鬆,男性長者也有20%到25%,若不治療,恐導致髖關節、脊椎等部位骨折,是超高齡社會下的重要議題。但其為慢性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否則若發生骨折,不僅增加個人身體與生活負擔,更對整體醫療系統造成壓力。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使整體之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使用長效針劑可降低骨折風險。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會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 傅紹懷指出,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在骨折之前患者自己都不會有感覺,治療上則有不少長輩會預期可以改善腰酸背痛、走路更有力,但其實骨密度增加並不會改善,導致不少長輩在治療落差下中斷治療。 傅紹懷表示,研究顯示長效型抗骨鬆藥物,可改善骨鬆患者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的治療困境,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讓即使低服藥順從性的患者也能被動式的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建議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的角度鼓勵推廣使用。

Read More

冬季腸胃病毒來襲!守住孩子健康的防護秘訣

■楊允翔 冬季是腸胃道傳染病的高峰期,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第51週至2025年第2週全國接獲了194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創下近5年來的新高紀錄。最常見的場所是餐飲業和旅宿業,而這些病例大多與諾羅病毒有關,佔陽性檢出案件的95.7%。這些數字顯示,病毒在冬季的傳播變得更加頻繁,尤其在公共場所,病毒更容易傳播開來。 對於幼兒來說,諾羅病毒特別具有危險性,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展,對病毒的抵抗力相對較弱。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感染後會引起急性腸胃炎,主要症狀包括劇烈嘔吐、腹瀉、腹痛和發燒。孩子感染時,可能會感覺非常不舒服,整天無精打采,躺在床上,根本無法正常活動。病毒通過接觸到被汙染食物、水或物品傳播,尤其在學校、幼兒園等人多的地方,病毒會迅速傳播開來。孩子們與朋友共享玩具或在一起玩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病毒傳染。 孩子感染諾羅病毒,最明顯的症狀是突然出現的劇烈嘔吐,常會讓家長有些措手不及。隨後,腹瀉會接踵而來,孩子腹部感到劇痛,也會讓家長心生焦慮,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出現脫水情況。發燒和頭痛也是常見的症狀,讓孩子感到非常疲倦,甚至完全不想吃東西。此時,家長要特別留意並及時處理,避免情況惡化。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辦法之一,教育孩子經常洗手是非常關鍵的,餐前、便後及外出回家後,一定要徹底洗手,不僅能減少病毒入侵的機會,還能有效防止病毒在家裡擴散。家中的玩具、餐具也要定期清潔,尤其是在冬季這個腸胃病高發的季節,最好能使用消毒劑進行清潔。若孩子感染病毒,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可有效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 盡管諾羅病毒傳染很快,但大部分孩子經過1到2天的隔離與休息後,會逐漸恢復。家長要持續為孩子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因腹瀉和嘔吐導致脫水。口服補液鹽水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能幫助孩子補充丟失的水分和礦物質,保持身體正常運作。如果孩子的症狀持續未好轉,或出現脫水徵兆,如尿量減少、口渴無法解決等,要趕快就醫。 此外,諾羅病毒會讓孩子失去食慾,可以準備一些容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麵包等,不僅能減少腸胃負擔,還能幫助孩子更快恢復。油膩和辛辣的食物最好避免,直到症狀完全緩解。 總結來說,冬季腸胃道傳染病的威脅不容忽視,尤其對於幼兒,家長們要保持警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密切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況。通過正確的預防措施、適當的居家照顧,並且在需要時及時就醫,可以有效降低諾羅病毒的傳播風險。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

Read More

全台血庫拉警報 O型最缺 高雄台中告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血液基金會13日指出,受春節連假加上低溫影響,全台血庫拉警報,O型血液庫存量僅剩4.2天,其中又以高雄、台中分別僅剩3.9天和4天最缺;台北最缺B型血,庫存僅能再撐4天。 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根據血液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血庫中,A型剩5.2天、B型5.8天、O型更只剩4.2天,僅有AB型庫存8.5天正常。 在各地區中,又以高雄捐血中心最缺,A型剩4.9天、B型4.2天、O型3.9天;台中捐血中心A、B型也各剩5.7天,O型剩4天;台北捐血中心A型剩5天,B型只剩4天最缺,O型也僅剩4.2天;新竹各型庫存則有A型5.6天、B型7天、O型5.2天。 針對缺血情形,血液基金會分析,應是受到過年後影響,因年節血液期間需求量增加,但是連假期間捐血者減少,加上最近天氣冷,也會造成捐血人減少、病患需求增加,因此造成庫存量補不回來;各地區中,又以高雄、台中較為嚴峻,一旦遇到大量用血事件,就有可能會進入急缺狀況。 另,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12樓13日上午發生氣爆,造成多人死傷。血基會表示,目前尚未接獲醫療院所針對此事件提出特殊用血需求,不過會與醫院持續保持密切聯繫,若有大量需求出現,會啟動調配,動員其他中心緊急支援。

Read More

〈中華副刊〉陽光下的好時光

郊野 文/圖 林明理 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部落的梅香濃郁撲鼻,群山一片綠意。天空中各種野鳥以及顧盼低徊的雲朵,對我來說都是欣慰,它們是那樣的消遙自在、不受拘束。 眼所及,不管是洋溢布農族風情的壁畫、勇士的石雕,還是仰視平蕪盡處的綿綿青山,都浮游於晨光的微笑之下。還有那滿谷林木下面的梅林與櫻樹,暗影浮動……一切恍若仙境,是那麼靜好。 恍惚中,整個世界再次露面,一株株白色無瑕的野百合又慢慢重新綻放,都十分潔淨、好看。雖說街道人跡稀少,仍可見聚會所有位廚師正在教導族人學做餐點,他們的歡樂笑聲,使人感到如同發自天上的銀聲,不由得讓我按下快門,不慌不忙地把這份溫馨拉近身邊。這淳樸的鄉情,正是我渴求不已的,而畫面中所擷取的幸福,如遠處青山的曙光。 我看到梅枝上萬花怒放,燦爛奪目。乍一眺望,見右側山巒下滿目的白梅紛飛,如一曲冬季戀歌;左面隔著矮牆,有座小而整潔的初來國小新武分校。遠處,能仰望層巒疊嶂的群山。更可喜的是,校門看板上貼滿許多祝賀小朋友獲獎的訊息,像是無聲地宣告:「布農族孩童傳唱的天籟美聲及天真無邪永遠在這裡。」 我站在環繞山谷的天空下,對每個自然的元素充滿著生命的喜悅,它來自潔白雲朵的後方。在太陽鍍金的土地上,風兒暗暗地笑談亙古的憶往。它悠悠地告訴了我,新武部落位於臺東縣海端村最西邊,大崙溪、霧鹿溪和武拉庫散溪的匯流處。約在十八、十九世紀開始就有布農族人越過中央山脈到現在的卓溪鄉一帶,並有部分的族人再南下至新武呂溪流域建立部落,直到日據時期的理蕃政策,才形成聚落至今。 跟著風的腳步,我來到鄰近的一座布農族文化館。這裡每年除了舉辦特展外,亦有傳統服飾、藤編物、木雕等展示。館外廣場則提供藝文展演或舉辦祭祀活動等所需的空間。印象中,在一樓的展覽室放映著朱鸝、黃尾鴝、白面鼯鼠及白雪木等有關動植物的一部生態影片;畫面完美清晰,讓我不禁駐足觀賞讚嘆。 告別時,風的腳履兒深一步,淺一步,部落的歌聲,如蜻蜓掠過湖水般溫柔。偶抬頭,群山的目光,斟滿了我的思想。遠遠地,我聽見了古老的叮嚀……那發自周遭的合鳴,引我從容地看待一切,一如曠野輕輕踱步的雲。在我臨近海端鄉最美麗的邊緣,在這山谷中,無論度過幾度寒暑,它依然有一片純淨的天空,隱現蔥蘢之間……讓我一再地想循著風的腳步,去聽一聽布農孩童唱的心聲。

Read More

去年染愛滋增 85%為青壯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13日表示,去年愛滋感染人數新增1002例,較前1年增加,且85%為45歲以下青壯年,15至24歲、25至34歲增幅都約17%;情人節將至,限時推出篩檢試劑優惠,鼓勵伴侶一起篩。 台灣愛滋疫情自2018年起連續6年呈下降趨勢,2023年全年統計本國籍通報新增確診人數,更僅約939人,為2004年以來疫情新低,更是首次跌破千例。但去年確診數再次上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共有1002人,且85%為45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 其中,15到24歲有188人,占19%;25到34歲有439人,占44%;35到44歲有221人,占22%。 去年愛滋新增確診數較前1年上升7%,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15到24歲個案上升16.7%,25至34歲也升17.3%,35至44歲下降9%。整體而言,推測是因自我篩檢政策見效,尤其去年全年篩檢人次突破8.4萬,較往年紀錄的5萬到7萬大幅增加,加上疫情解封後就醫較便利,導致確診數增加。 在2月14日西洋情人節,疾管署推出愛滋自我篩檢試劑期間限定推廣活動,自即日起至28日止,於疾管署「自我篩檢計畫官網」,以網路訂購超商取貨,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使用優惠碼LOVE,享「買雙付一且免運費」,亦即支付1組自我篩檢試劑費用,可同時獲得血液及唾液自我篩檢2組試劑且免運費。

Read More

末期胰臟癌味覺異變 吃什麼都鹹

  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說明患者的治療過程。(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60歲男子末期胰臟癌,味覺異常轉變,吃東西一律覺得很鹹,食不下咽,體重在半年內從55公斤直線下降到38公斤。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這是癌症患者常見的惡病質,透過居家醫療,每週1至2次到宅看診,以中藥和針灸協助患者提升食慾,才有足夠的營養抗癌,味覺也慢慢回復。 該病患5年前胰臟癌手術,近1年擴散到肺部,又因肺炎住進加護病房,體重降了17公斤,瘦成皮包骨。出院後繼續標靶治療,但味覺異常,吃不下東西,身體越是虛弱無力,下肢萎縮,走路不穩,幾乎都躺在床上。他告訴醫師,不知道為什麼,東西入口就是很鹹,想要吃東西也吃不下。 黃鋒榮說,臨床上常發現許多癌友營養狀況非常不良,體重在6個月內下降5%以上,並合併倦怠無力、厭食、嗜睡、蒼白等,醫學上稱為惡病質(Cachexia)。 黃鋒榮指出,該病患除了惡病質,治療伴隨的最大困難是味覺異常轉變,任何食物入口就像在吃鹽一樣,連甜的東西也會覺得是鹹的,這種味覺改變在新冠肺炎流行時特別引起注意,其實,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黃鋒榮表示,病患體力差,幾乎臥床,到醫院看診相當不方便,希望居家醫療,醫療團隊認為要改善惡病質的情況必須先讓他吃得下,因此除了西醫的標靶治療之外,另由中醫輔助治療,以中藥調理胃經及脾經,針灸足三里穴、豐隆穴、血海穴等穴位,修復味覺細胞,同時刺激下肢肌肉,1個月後,他感受到味覺慢慢恢復,也比較吃得下東西,下肢萎縮改善,體重回復到40公斤,預期很快就能自行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