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糾紛!拆除工持刀敲裂公司貨車窗

(蘆洲警分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綜合報導 蘆洲警分局延平所於7日22時許接獲110通報,指稱蘆洲區永康街1弄有糾紛案件,經延平派出所員警到場了解,現場兩人為同事關係,彼此因工作上嫌隙產生誤會,涉嫌人情緒失控遂持武器敲打毀損被害人貨車前檔風玻璃造成破裂毀損,現場無人受傷。 (蘆洲警分局提供) 蘆洲警分局指出,經查涉嫌人羅姓男子(25歲)與被害人鄭姓男子(26歲)為拆除公司同事,因先前細故產生誤會,鄭男前往羅男住處理論。過程中羅男持西瓜刀敲擊鄭男所駕駛之公司貨車,導致車窗龜裂,現場無人員受傷。 蘆洲警分局表示,員警於現場依毀損準現行犯逮捕羅男,另查其為桃園地檢發布之詐欺通緝、桃園地院發布之妨害秩序通緝,全案依毀損罪移送新北地檢偵辦並解送歸案。

Read More

又見喪屍煙彈 男深夜違停遭中和警查獲

https://d1j71ui15yt4f9.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3/09104656/9f66d827-f312-4777-aa99-e215acd2ac0c-Compressed-with-FlexClip.mp4 記者黃秋儒/綜合報導 中和警分局員警日前深夜於轄內華新街一帶盤查一輛違停自小客車,於駕駛胸前目視可及處發現時下新興二級毒品依托咪酯電子菸(即俗稱之「喪屍毒品」),全案依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偵辦。 (中和警分局提供) 中和警分局指出,南勢派出所員警楊壹鈞及楊定謙,3月7日擔服巡邏勤務行經轄內華新街一帶時,見一自小客駕駛曾嫌(50歲)違停於路邊,遂上前盤查,曾嫌先辯稱要去附近的停車場停車,但員警馬上在目視可及處發現曾嫌攜帶二級毒品依託咪酯電子菸,隨即命立其交付。 中和警分局提到,經警方附帶搜索車輛及隨身包後,於隨身包內查獲1級毒品海洛因及針筒,又發現一串可疑鑰匙,經仔細檢查後發現曾嫌將一級毒品海洛因及二級毒品安非他命藏於鑰匙串的吊飾中,當場查扣相關證物。 (中和警分局提供) 中和警分局表示,全案共查獲一級毒品海洛因2包共計2.23公克、注射針頭一個、二級毒品安非他命2包共計1.86公克及依託咪酯菸彈9顆共計43.25公克,警詢後依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移請新北地檢署偵辦。 中和警分局呼籲,毒品藥物害人害己且影響社會治安,一旦染上毒癮恐將自毀大好前程並面臨刑責,民眾切勿以身試法,本分局將持續加強毒品查緝打擊不法以維護轄區治安。

Read More

台中獨老比率六都第2高 社宅入住率僅2.8%

獨居老人入住承租比例為零的南屯建功1號社宅。(陳俞融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獨居長輩也日益增加,台中市議員陳俞融指出,台中市獨居老人人數佔65歲以上老人人口的比例高居六都第二,但台中市許多獨居老人居住現實狀況卻不盡理想,獨居老人在租屋市場經常遭遇困難,但社宅入住率僅2.8%,不少長輩只能蝸居在髒亂或狹小的空間中。陳俞融批評,市府雖有社會住宅卻未能有效發揮照顧功能,導致獨居老人入住率低,要求市府正視並改善獨居長輩的居住困境。 陳俞融說,根據統計,截至113年第3季,台中市65歲以上獨居老人已達5,158人,獨居老人人數占65歲以上人口比率達1.11%,僅次於台北市的1.69%,為六都第二高。陳俞融指出,雖然市府宣稱已結合相關局處資源辦理獨居老人租屋服務,包括委託獨居關懷服務單位定期關懷,並提供租屋資訊等,但實際效果相當有限。依據住宅法第4條規定,社會住宅應留設至少40%住宅單元供經濟或社會弱勢者承租,其中包含65歲以上老人。然而,台中市目前已完工的11處社會住宅,共2,908戶中,僅有147位獨居老人入住,僅占社宅總承租人數的5.44%,更只占全市獨居老人人口的2.8%。 陳俞融舉例,部分社宅的獨居老人入住率更是低得驚人。以太平區育賢段二期社宅為例,65歲以上單獨居住老人承租比例僅2.7%;南屯區建功1號社宅更是完全沒有獨居老人入住,凸顯市府所謂連結各局處資源的作法並未發揮實質效用。陳俞融強調,社會住宅應該成為獨居長輩安身立命的好所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要求市府應立即檢討現行政策,提出具體改善方案,真正落實照顧獨居老人的居住需求,讓社會住宅發揮應有的社會福利功能。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漫談歷代玉器大象造型—溫潤靈光裡的千年跫音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圖一 深夜的書房裡,我輕撫著清代青玉臥象 (圖一),沁涼觸感沿著象鼻滲入指尖,不自覺令我想起中央研究院的那尊體積碩大的商代玉象(圖二)—同樣的蜷曲長鼻,但卻用藝術風格的刀劃開了三千多年的長河。中國玉雕中的大象,恰似一部以刀代筆的無字藝術史,每道弧線都凝縮著匠人的虔誠與時代的氛圍。 圖二 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玉象 新石器時期南北兩大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及東南的良渚文化中,遍尋手中資料似乎並未出土象型動物相關的玉雕。但在長江流域的良渚玉器上雖未見出土的象形玉器,但象牙被作為權杖柄則已有出土證據(圖三)。 圖三 商代出土玉象數量則相對較多,例如中研究史研所內「殷墟西北岡遺址 1567號商王大墓,所出土的一件長28.8公分,寬12.4公分,高5.9公分的玉質大象(參考圖二),斑駁的暗綠色,多處含白色區帶,器表有褐沁。立雕,長鼻與尾殘缺,大耳高聳,口中舌微露出,無牙,腹下四矮足。全器紋飾以陰線刻畫,身上遍刻勾連紋,各足底部可見三腳趾。」[1]此外在中研院中尚存有另一隻玉雕小象(圖四)及河南安陽婦好墓中亦出土一件圓雕小象(圖五),呈站立狀、微張小口、無象牙、型態圓潤可愛,身上刻有紋飾。 圖四 圖五 商代會出土較多的玉象可能是商人有馴象的傳統,因此與象的生活亦較密切,《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亦有相關的記載,例如「乙亥王卜,貞:田喪,往來亡灾。王占曰:吉。獲象七,雉三十。」。考古證據亦顯示,殷墟遺址範圍曾多次發現象牙及象骨製品,又發現其中一個祭祀坑內埋有一頸部繫銅鈴的亞洲幼象,可能為人工馴養,證實了「商人服象」之說。 圖六 東周時期則一改商代圓雕的路線,而是出現了幾何構型的片狀象形珮,例如春秋時期,陝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墓出土的象形玉佩(圖六)。 二、漢唐玉象的形變之路 漢代玉器承先秦傳統,工藝精湛,綫條靈動。材質多選優質美玉,器型涵蓋禮器、葬玉(如金縷玉衣)、佩飾等,兼具禮儀功能與藝術美感,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及厚葬風尚,展現大漢雄渾氣韵。現存大英博物館有一件立體圓雕象(圖七)可作為代表。 圖七 圖八 唐代的社會本就屬於多元文化交融。北京故宮藏有一件胡人馴象題材的圓雕(圖八),馴象師具深目高鼻的胡人特徵,與《新唐書》所載「拂菻國進馴象」的史實形成互證。[2]另一件則為上海西林塔出土腳踏祥雲的六牙象(圖九);佛教東傳為玉象注入新的靈性血液,《洛陽伽藍記》載「白象馱經,自西域來」,六牙白象作為普賢菩薩坐騎的傳說,使唐代玉雕注入新的元素,成為之後洗象儀式及洗象圖的來源;《洗象圖》是中國傳統佛道人物畫題材,構圖以圍繞白象清掃的場景為中心,從現存的《洗象圖》來看,到了明代晚期已成為定式。[3] 圖九 從商到唐的數千年跨度中,玉象從祭祀用擴展到裝飾性、從禮器轉向陳設把玩。這種轉變實質是從神權政治向世俗帝國轉型的物質見證。 三、宋元明清玉象的世俗化 圖十 宋代玉象出現文人化特質,例如浙江平陽縣南宋黃石墓出土一件象紐玉印(圖十),黃石曾出任福州州學教授,這方印面刻有石字,應是其私印;象紐採半蹲作方式整體圓潤。另外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年代訂為南宋至元的白玉大象,大象呈準備站起之狀,有一對長牙,整體圓潤 (圖十一) 。 圖十一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晚期的玉象,大象成立姿,雙耳緊貼、象牙交於鼻上,背上以幾道斜刀做脊椎,四肢上表現出大象皮膚的皺褶(圖十二)。比較唐、宋、元、明各代的玉象,筆者發現明代開始強化象身上的皺褶及粗壯的象腿(讀者可參考所附照片)。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清代玉象呈現高度程式化特徵,此時期大象已呈祥瑞徵兆,從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筆者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單純的洗象圖,只有人物與大象的構圖(圖十三);第二類則是太平有象,構圖為象與寶瓶(圖十四);第三類則是第一二類的疊加與複合,有著人物與寶瓶的結合(圖十五);最後一類則是單純的玉象(圖十六、十七)。值得關注的是此時玉象造型,其粗壯的四肢、大耳上的葉脈紋及象腿關節處模擬皮膚褶皺的陰刻線,以及吉祥寓意的結合,都標誌著象玉雕藝術寫實與世俗化的一面。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在祥瑞體系建構過程中,玉象成為多重文化符碼的載體:既是「聖人出則黃河清而白象至」的政治隱喻,也是「洗象圖」中佛教的視覺演繹,更是民間「萬象更新」的年節祈願。這種文化意涵的層層疊加,使玉象造型最終定型為中華吉祥文化的標誌性符號。 結論 夜漸深,我凝視手中的清代青玉象,其呈現的臥姿及底部四肢以斜刀表現的皺褶,都體現其不同於早期玉雕的風格。當我們凝視這些穿越時空的玉象,不僅是在欣賞古代工匠的巧思,更是在破譯華夏先民構建意義世界的密碼。那些彎曲的象鼻、渾圓的體態、精妙的紋飾,實質是中華文明在與自然對話、與神靈溝通、與自我認同的過程中,留下的最生動的造型備忘錄。 圖片來源 圖一:筆者自藏。 圖二:筆者2020年攝於中研院。 圖三:筆者2019年設於良渚博物院。 圖四:李永迪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台北市:中央院史語所,2009),頁216。玉象長3.7、寬2.3、厚0.3-0.8公分。 圖五: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5》(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29。 圖六: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100。 圖七:曾衛寰先生提供,2012攝於大英博物館。 圖八: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5_隋·唐-明》(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4年),頁25。 圖九: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28。 圖十:古方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8》(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頁216。 圖十一~十七:故宮博物院藏品,使用「故宮典藏資料檢索」系統查詢取得。 [1] 李永迪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台北市:中央院史語所,2009),頁19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著,《王后,母親,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玉器篇》(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頁24。 [3] 來源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yyxrl2.html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40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在宅急症照護 將擴大適應症

  北醫大及其附醫8日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去年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現在家安養可能。因應醫界籲擴大納入居家化療等聲音,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新增模式、擴大適應症,並調整支付。 台灣今年65歲以上人口達20%,高齡者照護需求高;但在少子女化浪潮下,工作人口逐年下降,在宅照護將是解方之一。健保署去年7月1日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現行適用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 台北醫學大學及其附設醫院共同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邀產、官、學等各界代表交流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 健保署長石崇良專題演講指出,截至去年12月31日,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約1200多人次,原本是打算上路1年再看看執行的狀況;但各界殷殷企盼可以擴大納入更多適用對象。經檢討後,認為提升照護品質、強化長照轉銜、支付制度及服務量能方面都可以再精進。 最快今年下半年,在宅急症照護將新增提早出院、急診出院轉銜等2大模式;同時也會擴大適應症,包括居家安寧收案對象(不限感染症)、心衰竭、呼吸衰竭、其他感染症、慢性肺病等,以及醫界建議納入洗腎、化療與靜脈營養注射等患者,都在研議範圍內。 此外,將調整提出更多元支付方案,例如包人付費、論病例計酬、論量計酬等,並優化風險分擔及獎勵回饋,打造以人為本,整合居家、社區、機構、醫療、社福一體式服務。 有關居家化療,奇美醫院副院長陳綉琴表示,目前開放部分毒性、副作用較低的化療藥物,由醫師裝上輸液器及化療藥品後,患者即可回家,輸注完成再返回醫院拔除,但這不包含醫護訪視,由於打化療時無人在旁說明協助,導致居家化療意願低。

Read More

50歲婦肩痛難忍 肌腱鈣化惹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0歲許姓婦人突然感到肩膀劇烈疼痛,不僅嚴重影響日常活動,連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原以為是罹患五十肩,嘗試自行服藥及熱敷,但症狀未見改善。就醫檢查是肩旋轉肌腱大範圍鈣化並伴隨急性發炎,治療後恢復正常。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臆文表示,肩膀肌腱鈣化的確切成因不明確,可能與肩部肌腱過度使用或反覆受傷有關。好發於30~60歲族群,又以女性比例居高;特定職業如補貨人員、講師或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等,因姿勢不良或肩部肌群過度使用,都是高風險族群。 疼痛表現隨著鈣化的不同階段而異,整個過程可分成鈣化前期、鈣化期及鈣化後期;其中,鈣化期又細分為形成期與吸收期,透過高解析超音波可精準辨識不同階段。 臨床上最嚴重的疼痛通常發生於「鈣化吸收期」,此時鈣化物質較為鬆軟,並引發強烈的炎性反應,病人常常形容「痛到無法忍受」。 由於鈣化吸收期的鈣化質地較軟,可透過抽吸技術清除。「超音波導引注射與鈣化抽吸」治療可成功清除鈣化物並注射抗發炎藥物,以減輕疼痛與發炎。影像追蹤顯示,原本雲朵狀的鈣化物,可消失近9成。 陳臆文指出,肌腱鈣化病人因疼痛而不敢活動肩膀,導致活動受限;而五十肩則是因為關節囊沾黏引起,造成肩部無法抬至特定角度,兩者病理機制截然不同。她提醒,肩關節活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若出現肩膀僵硬、輕微疼痛或活動受限等初期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斷,以掌握病情並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避免反覆受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杯救命水

■劉洪貞 上星期四下午一場大雨過後,我到某醫學中心急診室探望好友小敏。急診室裡人滿為患,醫護人員忙於穿梭,娃兒的哭聲、老人的哀嘆聲不絕於耳。 我站在好友病床旁和她閒聊時,無意中看到待診區裡,獨坐著一位滿臉鮮血的女孩,雙眼無神的等待醫護人員處理。看到這畫面,從第一次落紅就害怕紅色的我,立刻去飲水機找來一杯水和吸管。 當我雙手遞上時也提醒她:「快喝!補充水分。」她顫抖地接過茶杯時,點頭流淚。 朋友看我連送三杯水後問我,你一向就怕紅,今天怎麼可以毫無懼怕的去面對這樣一個「紅人」時,我說了一個故事。 六年前一個夏日的雷陣雨中,騎機車的我被一輛中型貨車的照後鏡撞到擋風板,我右臉額頭被擋風板的螺絲刮傷血流如注,有好心路人遞上毛巾或衛生紙,讓我堵住傷口,都與事無補。 當救護車趕到時,醫護人員只用紗布「貼」在傷口,血還是繼續流著。到了急診室醫護人員要我坐著等,要做腦部核磁共振的檢查,檢查完後要等結果,才做傷口處理。我就這麼等,等到身上披的床單變紅色。 過程中我昏昏欲睡,但我不斷的告訴自己要撐住,不能閉上眼睛,否則絕對看不到明天的太陽。我也曾告訴醫護人員兩次,我好想喝水!他表示這裡沒水唷! 或許是他的話被一位陪病的女士聽到了,戴著漁夫帽一身休閒的她,很快的遞上一杯溫水,要我快喝補充水分。當我接過那杯救命水時,流下了感激的眼淚。 很感謝當天那位陌生小姐,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積壓了幾十年的恐懼感,就在那一刻釋懷了。

Read More

亞東完成首例導管室EV-ICD植入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莊文博(左)與心臟外科醫師陳哲伸(右)領軍,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EV-ICD植入手術。(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51歲王姓男子1月間突發心因性猝死,送往亞東醫院急救;經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莊文博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哲伸領軍的跨科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血管外心臟整流去顫器(EV-ICD)」植入手術,成功恢復生命徵象。經醫療團隊積極治療後,病情逐步好轉,意識也從昏迷恢復清醒,已恢復日常活動。 心因性猝死的搶救關鍵,在於及時的心肺復甦術(CPR)與電擊治療。陳哲伸指出,高風險患者經醫療團隊施予植入「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ICD)」作為拯救生命的「守門員」,透過內建電極導線24小時不間斷監測患者心跳狀況;一旦偵測到惡性心律不整,ICD會立即發出電擊,終止異常心律並恢復正常心跳,有效降低因心律不整導致的猝死風險。 陳哲伸表示,傳統的經靜脈去顫器(TV-ICD)透過鎖骨下方的靜脈將導線植入心臟,可能導致導線斷裂、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及血管內感染等併發症。皮下去顫器(S-ICD)則將導線放置於皮下(胸骨上方),避免血管相關併發症;但因導線距離心臟較遠,需克服訊號感測與電擊效能的問題。 莊文博指出,最新的EV-ICD結合TV-ICD和S-ICD的優勢,導線透過特殊器材植入胸骨下方,而非經由靜脈進入心臟內部,不僅能避免TV-ICD可能引發的血管併發症,又能提供與TV-ICD相當的去顫效能。 雖然EV-ICD的植入技術比S-ICD更困難;但因導線離心臟更近,在偵測心跳和調控心律方面表現更穩定。此外,EV-ICD也具備抗心搏過速起搏功能,能有效處理心室頻脈,效果與TV-ICD相當,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進一步拓展了心臟整流去顫器的應用範圍。 陳哲伸表示,以往心臟相關的新術式多數在手術室內進行,但手術室的透視設備較為龐大,影像角度的調整不如導管室靈活。亞東醫院擁有頂尖的導管室設備,在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密切協作與周全評估下,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進行的EV-ICD植入手術。

Read More

〈醫師專欄〉低頭族的隱痛 一位設計師的頸椎康復之旅

■黃建榮 陽光透過窗簾灑入臥室,「小婷」醒來時又感到熟悉的頸部疼痛。作為資深設計師的她,與這種痛楚相伴已3年,每天長時間伏案工作和低頭滑手機,使她的頸椎承受過多壓力,不適感逐漸演變成難以忍受的疼痛。 3年前的一個深夜,趕完客戶設計方案後,小婷連續工作12小時突感頸部刺痛,初以為只是疲勞;但隨後出現頸部僵硬、肩膀緊繃、手指發麻和間歇性頭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當小婷發現頸部疼痛持續超過1週且不見緩解,手臂出現明顯麻木,頭痛伴隨視力模糊,轉動頸部時出現「卡住」感,且鍛鍊和休息後症狀仍然加重。就醫安排X光、核磁共振檢查和神經傳導測試,顯示頸椎已出現退化性變化,C5-C6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 醫生解釋,這是典型的頸椎病,由長期不良姿勢和缺乏運動導致,建議先作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和生活習慣調整。經服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同時接受頸椎牽引、超聲波和電療。除西醫外,她也嘗試中醫針灸和推拿,每週1次的針灸疏通經絡,緩解症狀。 在醫護建議下,小婷調整工作環境,購買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可調節顯示器,確保視線平行;設定鬧鐘,每工作45分鐘就活動5分鐘,做頸部伸展運動;睡眠方面,她換了頸椎保健枕,學習正確睡姿,避免俯臥。物理治療師也為她設計頸部和肩膀鍛鍊計劃,包括基本動作和上背部強化訓練。小婷每天堅持這些運動,頸部肌肉力量增強,疼痛明顯減輕;她也開始規律游泳和快走,因為水的浮力能減輕頸椎壓力,經過半年後,症狀顯著改善。 醫生提醒,頸椎退化是長期過程,需持續預防復發,並注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時將其抬高至眼睛水平;工作中間穿插運動,每小時進行5~10分鐘頸肩放鬆運動;強化頸部肌肉,堅持頸椎保健操,增強肌肉力量和穩定性;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寒,尤其在空調環境下;健康飲食,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維持骨骼健康。 針對頸椎退化疼痛,醫生建議早期干預、綜合治療、堅持鍛鍊、注意姿勢、減輕壓力。現代人生活方式使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通過正確姿勢和加強鍛鍊,多數問題可預防和控制;當頸部不適伴隨這些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居家血液透析 最快5月納健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有高達9成以上洗腎患者選擇血液透析。為提升患者便利性,健保署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健保,最快5月上路。 石崇良8日出席在宅醫療趨勢論壇。他提到,近期在健保的透析總額協商會中通過,擬把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給付,搭配遠距設備,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接受透析相同。 石崇良說,相關支付標準的修正與細節,預計在月底的共擬會中討論;若審議順利,最快5月1日起實施。屆時醫院需提交申請與計劃,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將照護場域從醫院、洗腎中心轉至病人家中。 他表示,今年健保透析總額為473.752億元。居家血液透析並非新增預算,也不涉及新增病人,而是提供原有透析患者多一個居家治療選擇。至於病人購買或租用血液透析設備的相關費用與細節,則待進一步研議。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腎臟內科專家許永和指出,台灣因醫療資源密集,儘管可選擇居家「腹膜透析」,卻僅7~8%患者採用,超過9成依賴到醫院或診所接受血液透析。 傳統血液透析受醫院排程限制,每週最多3次、每次4小時,對生活影響不小。許永和說,若能轉換成居家血液透析模式,不但在時間上更為彈性,也能減少病人舟車勞頓之苦,且可延長或增加透析時間,研究顯示,更有利於腎功能維持。 許永和強調,血液透析技術已發展40、50年,真正的挑戰在於醫療體系觀念轉變。居家透析能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不便,還能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過,居家血液透析仍有設備成本問題,較適合病況穩定且經濟狀況允許的病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