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品味杜詩,懷念杜子美

■倪濤 最近,一直在讀杜甫的詩。一首一首下來,那個拄著枴杖、篷發無端的老頭兒越來越清晰。他身體不好,卻總是愛站在滿沐夕陽的高樓上,看山巒如何取水,看水如何攔腰將一片新綠斬斷,亦或定睛地看,舊國的白雁噙霜而來,然後忖度著,承露的金莖是不是把故鄉的泥土和風,這最樸素的事物攏成一種暖。 我還想起他的醉,想起他抱著將要典當的春衣疾疾行走。一個不留神,一件春衣被草木掛到,他怔怔地扯著衣角,搔幾遍白髮,便在輾轉裡拈起細細的針在燈前縫補,針腳連帶綴起的還有夜色和孤單。「嘩啦」一聲,我聽見,早年出走的一大片詞語掉進另一片光陰裡,一個一個緊挨著坐在案上,等他用墨挑起,用以救贖它們這山一程水一程的江山和朝代。 他的詩中,印象深的是這幾個字:「老」、「病」、「孤」、「舟」,還有「有無」與「生死」。他縱然寫了些花花木木,那些花也不過是倚在孤舟旁的、飄零路上的一種暫時性的歇腳。而草木,或者儼然於丞相祠堂,或者瀟瀟於長江兩岸。單就文字的景致,除了他個人的感情不說,讓人愈發覺得飛鳥高旋,孤舟系野,天空那麼陰翳,要緊是的,西風一起,他就再沒走出秋天。 我總覺得他愁眉緊鎖的時候多,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笑起來像個孩子一般可愛。我也總覺得他走起路來兩肩擔了過多的風雨,步履艱難地涉水翻山,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得見故知時頻頻舉杯的豪爽。有時候會想,假如杜甫有幸被知遇,有幸生活在一個現世安穩的朝代,會是什麼樣子呢?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詩壇上便不會有這麼耀眼的詩作了。 天地何其大,山川何其老,他就這樣一邊居無定所,一邊疾走奔呼。南山的菊開得再茂盛,也未肯將一腔志向託付於山水,是他不夠超脫,還是性情過於執拗。眼見著夕陽西下,眼見著鬢角染霜,眼見著酒壺裡滿滿的塵垢,眼見著密不透風的城樓秋風四起,他依舊在塵間裡哭,在塵間裡笑。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讓他從高臺上走下來。從此,他的孤舟和老病不再是他詩裡的主旨,他的布衾不再似鐵,驕兒不再惡臥,目光所到之處,憂傷都被撫平,塵埃都被花香洗淨,他仰慕的李白從此像他一樣想念著對方。 那麼,是不是他就會有另一種風格的文字誕生,比如,詩裡的書生經過雨水和菊花時,就得了一首新詩,而詩裡,只說了一點點的輕愁。有人說,唐朝對不住他。他在唐朝時,筆墨微不足道,人微而言輕,小的沒人在意他。當時的各種詩集基本都未收錄他的作品,一直到了宋,他才被有才之士從過往裡認出,並引發了新的朝代下的驚呼。 他飲過了三江四海的水,行過了僻冷奇倔的人生。遺憾的是他的故國,沒有人與他共鳴,好在從宋之後,他胸中的萬里江山,才被許多人重複地講述。這一講述不要緊,那縱橫捭闔於胸中的氣象,那擔當和道義,那天地蒼生的格局,使他獨立於春秋典籍。他的高度無人能及,所以,身前身後,他註定都是個孤獨的人。 而我如今,品味著杜詩,卻依然還懷念著杜子美。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人

■潘寧馨 老人拖曳一把折疊椅,像生鏽的手腳。他不在乎踏髒的街道,只求撿一塊人們懶得踩的裂紅磚,他怕跌倒,一跌倒立即碎進水泥掩埋。他的名字被時代註銷,繳過的稅單全數焚化,聲帶累累撕裂傷,他是收音機裡最破爛的雜音。他上公車,博愛座是世間對他僅餘的和氣,他不敢坐久,他的悲劇是過早地刷票,而還沒到站。

Read More

外食族恐吃出7大隱形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60%的上班族每週至少5天以上外食,午餐便當、晚餐燒烤、深夜炸物,早已成為生活習慣。醫師提醒,看似方便的飲食選擇,卻隱藏著健康風險,許多人自認健康,卻沒發現身體早已發出警訊。 外食族吃下的隱形風險,可能在幾年後成為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線。美兆健檢診所顧問醫師陳俊光指出,這些外食高鈉高油,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心血管負擔增加。而精緻澱粉、含糖飲料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血糖波動、胰島素阻抗,提高糖尿病風險。缺乏纖維與蔬果使腸胃蠕動變差,導致腸道菌相失衡、便秘、慢性發炎。且過多加工食品與食品添加物:增加肝臟負擔,影響代謝健康。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分析近300萬筆受檢數據,發現許多「自認健康」的人,其實已經出現慢性發炎、內臟脂肪超標、糖尿病前期等問題。 1.脂肪肝與肝功能異常:外食油膩、應酬喝酒,肝指數飆升卻毫無自覺。 2.高血糖與糖尿病前期:高碳水、含糖飲料,讓年輕人血糖問題提前找上門。 3.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隱形的「血管老化」,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4.腸道菌相失衡與腸胃問題:食品添加物多,腸道慢性發炎,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找上門。 5.骨密度下降與骨質疏鬆:外食少攝取鈣質,加上久坐,骨質流失速度超乎想像。 6.內臟脂肪超標與代謝症候群:體重正常不等於健康,脂肪囤積在內臟更危險。 7.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外食、高壓力、熬夜,這些習慣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提高癌症機率。 陳俊光特別提醒,健康不只是沒生病,而是內外都保持平衡。許多疾病或疾病前期在早期發現時,只要透過適當的介入,就能順利逆轉甚至痊癒。外食族、上班族、久坐族的隱形健康風險,都是許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根源,只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狀態。

Read More

連續血糖監測 對症下藥精準控糖

連續血糖監測儀更全面看出血糖動態趨勢、穩定度和高低血糖發生的時間點。(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從事轎車買賣業務的28歲方先生,國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不願意量測指尖血,很多時候胰島素注射劑量只能概略估算,3年來糖化血色素落在9%-13%(標準值4%-5.6%)。近幾個月血糖波動過於劇烈,常有手抖和飢餓感的低血糖不適症狀,就醫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儀(CGM)監測,7天後透過動態血糖監測檔案(AGP),評估出血糖不良可能因素原來是不規律的胰島素使用、三餐不定時、餐食澱粉含量過多及含糖手搖飲的飲用等。對症下藥,訂出更適合的治療劑型組合、劑量設定及用藥頻率,調整飲食習慣,方先生控制血糖改善。 大里仁愛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陳維佑說,糖尿病治療計量的設定,需仰賴量測血糖數值做為參考,搭配進食的種類及分量計算,有效率的管理血糖。連續血糖監測儀透過科技力量替代每日可能多達4-8次不適的傳統指尖血量測,7天時間中每隔5分鐘自動量測血糖數值,伴有低血糖預警提示,控糖更有力、更安全。 連續血糖監測儀從2000年開始在歐美推行,相較於單點式傳統指尖血量測,全面看出血糖的動態趨勢、穩定度和高低血糖發生的時間點,醫師和病人得以一起探究並了解造成血糖不良反應的原因,調整飲食方式和份量,醫師掌握處方的調整走向,營養師和衛教師得知給予病人飲食指導及衛教的重點。 醫師陳維佑指出,連續血糖監測儀於7天時間中每隔5分鐘自動量測血糖數值,控糖更安全。(記者徐義雄攝) 連續血糖監測儀分為專業型與個人型,個人型再分為即時型和間歇掃描型。依據最新健保關於連續血糖監測儀的給付條件如下,可於1年至多執行兩次,且間隔1個月以上: 一、第1型糖尿病(領有重大傷病證明)、新生兒糖尿病,或因Near-total pancreatectomy所致糖尿病等個案,符合下列任一條件: 1.血糖過度起伏且最近六個月兩次糖化血色數(HbA1c)值都大於(含)8%。2.低血糖無感症。3.常有嚴重低血糖,須他人協助治療,最近三個月有因低血糖曾至急診診治或住院。4.懷孕。 二、懷孕之第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 陳維佑強調,「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連續血糖監測儀透過科技演繹具象化呈現,許多病人在使用後才第一次目睹自身的血糖變化,病人在使用時共同盡心參與治療。

Read More

專款專用 林靜儀:罕病藥費 不受醫院總額限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4月份起全國將比照南區實施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外界擔憂將會造成罕病患者醫療權益受損,衛福部次長林靜儀7日指出,罕病患者之藥費屬於專款專用,不會受總額制度影響。 健保署推動之醫院各別總額制度,即設定每家醫院年度健保點數預設上限,當醫院達到可申領之總額後,即使再治療更多的患者,也不能再申請更多的健保支付,外界質疑在個別總額制度之下,不賺錢的醫療項目,包括罕病患者用藥權益將會被犧牲。 林靜儀透過臉書澄清指出,罕病藥費是專款友用,不列在個別醫院總額裡面,健保制度可以討論和調整,但要基於正確資訊,一起落實分級醫療制度,才能真正保障急重難罕。 林靜儀表示,健保總額分項非常多,罕病用藥是獨立項目,屬於專款專用,用本來計畫從健保費用移出,改採取公務預算支付,但擔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申請不到足夠預算,保持健保專款專用,甚至爭取更多的公務預算挹注。 健保署指出,分娩、ICU重症個案、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1歲以下幼童疾病、癌症治療等,給付都在醫院個別總額外的疾病,醫院沒有理由不接這些患者。林靜儀指出,醫院小總額目的是讓大醫院調整,讓輕症或病情穩定的患者轉至基層診所看診,不要小病就往大醫院跑,才能確保醫護人員能更專心照顧急重難罕症個案。

Read More

少加工低紅肉 養齡飲食延緩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健康飲食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影響發炎反應與細胞老化速度。醫師指出,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少加工、低紅肉攝取的「養齡飲食」是延緩老化的關鍵之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所謂的「養齡飲食」或者可以從「藍區」裡找到答案。「藍區(Blue Zones)」指的是全球幾個擁有最多百歲人瑞的地區,包含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利亞島、美國加州羅馬琳達。 雖地理環境不同,飲食文化各異,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植物為主的原型食物。蔬菜、豆類、地瓜、全穀物是日常飲食的主角,紅肉則是偶爾才出現的配角。他們喝茶,有些地區也適量飲酒,但核心始終是:天然、簡單、少加工。 除了「吃得好」,生活習慣也不可忽略。藍區居民有3個共通特徵:1.維持身體活動:不是刻意健身,而是透過日常活動,如走路、做家務、勞動。2.強調社交連結:與家人共餐、與社區互動,建立情感支持系統。3.擁有生活目標:無論是信仰、志業或興趣,都讓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根據《Nature》的研究,飲食模式的改變在短短3天內便可顯著影響腸道微生態。研究顯示,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能增加腸道內的「益生性短鏈脂肪酸」,進而降低發炎並維持腸道健康。 相反地,高紅肉與加工食品的攝取則會增加「腐敗性短鏈脂肪酸」,影響腸道菌相與新陳代謝。換句話說,健康的飲食不僅影響生理年齡,也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 顏佐樺強調,老化無法避免,但可以決定「怎麼老」。從每一餐開始,選擇對的食物,透過科學化的檢測來掌握個人腸道健康狀況,讓時間走得更慢一點,真正實踐延緩老化的目標。

Read More

中醫針藥雙管齊下 助穩定血糖

針灸治療糖尿病常選用公孫、然谷、太谿、三陰交、足三里、魚際等穴位,有助促進循環、調節代謝。(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現代飲食精緻化,國人肥胖問題日益嚴重,糖尿病人口也隨之增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科醫師江驊修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其中逾9成為第2型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腦部、心臟、腎臟、眼睛與足部等多處產生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江驊修指出,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產生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過高。西醫治療主要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為主;中醫的觀點,糖尿病屬於「消渴」範疇,《素問.奇病論》即記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說明糖尿病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由於糖尿病多因長期飲食失調、情志不暢或勞倦過度,導致體內火熱偏盛,灼傷氣陰,進而出現消渴症狀,臨床上可依其症狀分為「上消」(肺熱,口渴多飲)、「中消」(胃熱,易餓多食)與「下消」(腎虛,多尿)3類。透過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有助於改善體內火熱、恢復氣陰平衡,進而達到穩定血糖與預防併發症目的。 他提醒,避免久坐與長時間不動,因活動量不足會使代謝速率降低、葡萄糖代謝減緩,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飲食方面建議遵循「先菜後肉再飯」的順序,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用餐,並減少糖果、蛋糕、油炸物等高糖高脂食物攝取。宜選擇天然、新鮮、少加工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則可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芭樂與蓮霧等。 此外,運動也是穩定血糖的關鍵,可選擇游泳、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與散步等溫和運動,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提高新陳代謝、降低胰島素阻抗;戒菸與限酒也是防治糖尿病重要一環,能減少體內燥熱與熱量堆積。

Read More

吸毒少年多弱勢 再犯風險達35%

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吸毒的青少年多半來自弱勢家庭,及早介入輔導可降低43%再度使用毒品之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7日公布研究成果指出,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其家庭與社會背景普遍較一般青少年更來得劣勢,且輟學的比例高達1/3,若能及早介入輔導,將可降低43%的毒品再使用風險,呼籲政府應針對高風險家庭提供毒品防治教育。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娟瑜指出,統計國中生用毒的比例,自2014年的0.52%,下降到2018年的0.25%,但1605名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之中,有81%曾使用三、四級毒品,有近1/5使用以安非他命為主的一、二級毒品,且其中有35%在4年內會被再次通報吸毒。 陳娟瑜表示,台灣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有近80%曾使用愷他命,且研究也發現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其家庭與社會背景普遍較一般族群青少年面臨更為劣勢的條件,低收、貧窮狀況的達25.6%,毒品使用家人者則有16%,分別為全國12至14歲者平均的3倍與8倍。 國衛院進一步分析發現,高風險家庭如介入服務將有顯著的保護效果,降低非法藥物使用風險達43%,青少年非法藥物預防策略應強化教育、社政及醫療系統的跨領域合作,針對高風險家庭提供毒品防治教育、在校園毒品預防方案中建立親師合作機制,主動接觸高風險學生家庭、強化中輟學生對非法藥物接觸的風險評估等,從上游直接預防國中生接觸毒品。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兒童及少年保護科長黃瑞雯表示,衛福部針對成年毒品使用者,若經評估家庭有支持服務需求,就會提供成人毒品家庭支持服務方案,而未成年毒品使用者如是涉及一、二級毒品使用,則由少年法院進行司法審理,三、四級毒品使用者則由少輔會專責輔導處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