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保障薪資 有共識才會實施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方才釋出醫事薪資未達標的醫療院所將被踢出健保特約醫療機構,民進黨立委立即出面反對,衛福部長邱泰源14日指出,已了解各界不同聲音,醫事人員最低薪資保障制度,如無共識就不會倉促實施。 民進黨立委指出,衛福部沒有兼顧城鄉差異與診所實務運作,全台約有2萬4000家醫療院所,其中過半數為診所,如以勞保或健呆投保金額作為續約條件,恐會造成大批診所不能達到門檻,政策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動搖基層醫療穩定。 邱泰源表示,健保署推動修改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是為了改善醫療環境,而各方的不同意見衛福部聽到了,而健保特約管理辦法已十多年未曾改革,將與各相關團體進行深入溝通,面對未來挑戰,醫療體系與健保改革勢在必行,遵照維繫民眾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提供醫療人員尊嚴與醫療院所順暢運作等3大原則。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特約管理辦法尚未進入預告程序,未來將分階段與醫院及各界醫療人員溝通。修訂重點包括特約條件、新設或擴充醫院規模等,並會根據地區需求,進行必要或優先的修改。 石崇良指出,主要改革重點包括保障醫療人員薪資,特約條款新增條文,特別針對特約機構人員連動最低工資以保障基本待遇;以及過去大型診所缺乏品質管控機制,這次修法將品質確保納入規範;並嚴禁診所無故拒收病患或任意將健保病人轉為自費,以保障民眾就醫權益。 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史上最高,還有公務預算挹注,單就醫院部門的總額就約為6437億,比去年成長近400億元,西醫基層診所有總額達1750億元,較去年成長約100億元,強調健保改革會與各界持續溝通,取得最大共識後再推動實施。

Read More

醫院個別總額衝擊 邱泰源:台大未規劃漲掛號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達到健保健保點值「1點1元」,健保署今年陸續推動「醫院個別總額」新制,卻傳出台大醫院考慮調漲掛號費,門診減量。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14日強調,台大醫院沒有要漲掛號費的規劃。 立法委員賴惠員、王正旭、郭昱晴、林月琴14日在立法院呼籲,健保特約管理辦法暫緩修訂。衛福部隨後召開臨時記者會,部長邱泰源在會中承諾,在尚未取得共識前,絕不倉促上路,有共識部分優先推動。 對因應醫院個別總額影響,台大醫院研擬第3季起調漲掛號費一說,邱泰源也強調,據了解,台大醫院目前沒有調漲掛號費的規劃。強調相信台大醫院即使明知前路艱難,仍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為國家發展與健保永續,全力配合政策、努力推動改革。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台北區是全國醫療資源最豐沛的地方,不至於會出現醫療不足問題,大型醫院應保留量能給急重難罕症等有需要的患者,尤其是醫學中心,有合理門診量,讓醫師有充足看診時間,落實分級醫療是共同努力的目標。 石崇良說,過去醫院診察費不論患者病情輕重均一價的狀況需隨之改革,未來將分為一般診察費與複雜診察費,複雜診察費金額還在討論階段,預計下半年實施。

Read More

自體免疫病患 肺纖維化高風險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資深女星馬妞去年曾公開分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多個自體免疫疾病,多年前更曾咳嗽到無法入睡,檢查後才發現肺部已纖維化,近日馬妞上節目更新近況再次引發關注。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除了常聽到的不明原因的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併發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 然而,由於大部分的病人對於肺部症狀的警覺性仍偏低,倘若急性惡化導致肺功能急遽下降,恐有致命風險,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 李信興說明,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等)由於體內免疫系統叛變,會對身體內外器官發動無差別攻擊進而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不可逆的嚴重共病。 根據統計,每10名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中,就有1人併發肺部纖維化,一旦免疫系統異常侵害肺部,將讓原本柔軟的肺部組織逐步硬化像菜瓜布一般,由於削弱氧氣交換的能力,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其死亡風險不亞於癌症。 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喘、咳、累」等症狀,皆可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的必要性,才能積極掌握自身肺部健康狀況及爭取黃金治療期。 經臨床試驗證實,及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可有效緩解症狀、降低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李信興提醒,目前相關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唯獨要特別留意的是,藥物申請皆須檢附「過去1年內可證明疾病進展之病歷及相關檢查報告」,倘若從未有過肺功能檢測紀錄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的必要性,了解自己目前的肺部健康現況外,並為日後因疾病變化可能發生的治療,事前先做好準備,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暮秋慕菊

■榮月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田園詩人陶淵明在重陽時,寫下晚秋田園風光,借景抒情。 暮秋時節,草木漸枯風露逐寒,蕭瑟之氣不免讓人心生唏噓。然「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仰天眺望,雁鳴雲霄,朗朗乾坤茫茫蒼穹,又能讓人心隨境轉,海闊天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與其傷感那無常的人世滄桑,不如珍惜那獨一存二的恬靜平和。「濁酒且自陶,聊以永今朝」,五柳先生的怡然自樂睿智之道,令人讚賞。 每每讀完陶淵明的詩,低迷情緒都能獲得激活,詩詞歌賦裡充滿了超塵脫俗與世無爭達觀念想,生活雖然淡泊了些,人卻能活得瀟灑逍遙自在。「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秋天是賞菊的好時節,忘憂解愁,自得其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採菊、眺山、賞夕陽、聞鳥鳴,大自然的靜與美,要用心觀察體會才能靈犀相通,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這大智慧可是養生延壽之鑰。 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秋在陶公眼裡,是「秋月揚明輝」,月光滿盈朗照大地,是「芳菊開林耀」,花香幽遠滿溢山野,身在其中陶然如醉。所以,陶公啊陶公!何須飲酒,景如佳釀早已醉人! 菊,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古代詩人鍾愛菊花,敬慕其獨傲秋霜,仰慕其清新高潔,戀慕其隱逸脫俗,愛慕其暗香盈袖,賞菊花,飲菊酒,風流雅致,別具情趣。故陶公種了大片菊,且特愛秋菊,他曾賦詩告白:「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之我意,重陽一同來。」以花會友,芳香馥郁,情誼深厚。 後代文人深受陶公影響,慕菊、種菊、賞菊、詠菊,以表氣節也表思念。南朝陳國詩人江總:「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每逢佳節,總倍思親。唐朝孟浩然則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友情之深,長長久久。北宋蘇東坡更豪邁稱道:「菊花開時即重陽」。重陽與秋菊,已融為一體,難分亦難捨。

Read More

高三女厭食症 剩36公斤又停經

醫師王明鈺說,當個案月經來了,表示身體已恢復健康。(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高三女生小青,認為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只有36公斤卻仍覺得體重過重,刻意節食減重,體重不斷下降,甚至月經停止,就醫診斷為厭食症。經過住院約2個月多月,調整個案的營養補充、心理諮商,靜脈注射和藥物治療,體重逐漸增加,並且順利考上某大學社工系。 中醫大新竹附醫表示,個案出院後,進入大學住校,跟同學一起吃飯,參加服務性社團,找到自信與成就感,容貌和體重焦慮症逐漸解除,身體狀況逐步改善。小青寫信並送花給身心科主任王明鈺,感謝醫護照顧,更說自己現在「嘗到好多美食。」 王明鈺表示,厭食症是一種與「身體意象障礙」相關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因社會壓力、自我要求過高或成長環境影響,產生對體重與進食的極端控制行為,長期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王明鈺說,厭食症個案心裡有很多的糾結,需要家人更多溫和而堅定地陪伴。這位個案出院後,有一次弟弟慶生,家人開心吃炸雞、薯條、和冰淇淋,她很喜歡吃卻不敢吃,竟然萌生自殺的念頭。父母親很緊張,經過醫病溝通,立即安排經顱磁刺激,減少焦慮,改善低落情緒,再配合藥物和飲食。 王明鈺指出,個案因為體重過低,身體會自動告訴你,「說我不要長大」,很多器官會先暫時停下來,婦科器官像子宮、卵巢最先停擺,因此,長達1年沒有月經。厭食症當體重降低到一定程度,荷爾蒙、心肺功能都會被影響,月經是最容易被干擾,但也是比較慢才能回復。當個案月經來了,代表身體機能已經恢復正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月光如水

■王金玉 寒夜漫漫,月光如清澈溪流,溫柔地流淌。那柔和的光輝,彷彿能洗淨世間一切塵埃。月光,輕包裹著渴望與夢想,宛如夢境中的溫柔伴侶。 在這月光的沐浴下,情感如溪水般潺潺流動。我徜徉於天庭的掌心,遠遠地期待著那一輪滿月。夜的手,溫柔地撫摸著我,讓自己在這靜默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寧。傾聽悠悠劃來的漿聲,彷彿能重溫心湖中初次泛起漣漪時的震顫。山巒輕搖,晚菊初綻,月色如波,記憶的漣漪悄然遠去。高懸的明月雖能照亮人間幾多的蒼白故事,卻難量杯中酒之醇厚,亦難辨茶之深淺。在無月的日子裡,我們學會了等待與忍耐;月色雖令人躁動,卻也賦予我們飛翔的羽翼、滄桑之感、恒久之心以及那份不變的愛戀。 江畔漫步,月下時光如詩,歷史的篇章在月影下輕輕顫抖。隨手拈起一枚江石,沉甸甸的,彷彿楚辭的餘韻,深邃而綺麗。或許,歷史總以悲劇的姿態,自圓其說;春江潮水,年復一年,漫過遠古礁石,也漫過茵茵綠草。 在遙遠的水域,月光悄然浸潤了太陽的餘暉。子規聲中,遠山纏綿於暮色,宛如江灣深處的一段殘橋。子規啼鳴,穿越幽暗與曲折的山徑,那水,似郢都的哀歌,在腐敗的深淵中嗚咽。它點燃了所有的江河湖泊,化作永恆的悲鳴。 那水、那旋律、那赤誠,交織成一幅幅深情的故土畫卷。這份深情,讓人不願化作他鄉之虹,寧願如汨羅河畔的楓葉,任憑狂風肆虐,漫天翻卷,卻緊緊依戀著樹根,留下對母體永恆不變的忠誠。 《離騷》在水底低吟,《九歌》在水面輕唱,《九章》在水流中激蕩,一切詩篇皆融入水的靈魂。長江是詩,黃河是詩,所有的川水皆在詩意中流淌。它們以詩灌溉神州大地,用愛國的情懷與詩意滋養這片詩的國度,孕育著傳統國文。 華燈初上,汨羅江與長江交相輝映。春江撲騰著碧綠的羽翼,此刻,已明瞭江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在這月光如水的夜晚,找到了內心的歸宿和前行的力量。無論未來有多少風雨,只要擁有這輪明月和內心的那份堅持,便能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困難。

Read More

學習障礙≠低智力 應助建立自信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學習障礙的孩子就是智力有問題嗎?大錯特錯!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簡慧雯表示,這類的孩子其實智力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個別學習領域,反應較同儕緩慢,需要專業的教學方法,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類群障礙外,學習障礙的孩子也漸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出現。 草療醫師張介信表示,學習障礙並不代表智力低下,而是大腦在處理資訊時的方式不同。因此,許多學習障礙者在某些領域可能有挑戰,但在其他方面卻擁有獨特的優勢;建議家長接納讓學習障礙孩童的發展特質,關注他們的強項,而不是只看到學習上的困難,幫助建立自信心,家長和教師合作,觀察何種多元學習方式:透過視覺、聽覺、動作等不同方式學習,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張介信鼓勵家長,當發現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一再出現某種困難時,可以積極的跟老師討論,有需要的話再做進一步的評估。學習障礙者並非無法學習,而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發展方向;透過家長的陪伴、正確的教導,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也能幫助他們在適合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Read More

全身痛如電擊 公主病作怪

醫師陳惠萱表示,藥物與營養輔助療法並行,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50多歲的林女士,半年來飽受全身性疼痛折磨,形容疼痛如電擊般四處竄流,伴隨灼熱感、失眠與情緒低落,影響日常生活。四處求醫,最終診斷為纖維肌痛症,因服藥後容易頭暈惡心且疼痛改善不大。醫師透過調整藥物及結合靜脈營養點滴療法,疼痛減緩約8成,藥量降至最低,生活品質提升。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惠萱表示,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是一種因為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放大疼痛訊號所致的慢性疾病。它的症狀包括持續的廣泛性疼痛、慢性疲勞及睡眠問題等,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排除其他病因如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癌症等,可能診斷為此病。抽血等檢查為正常,患者常經歷漫長的求醫過程,被誤解為「無病呻吟」。 西醫治療以藥物控制為主,包括抗癲癇藥、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等,可能帶來嗜睡、體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林女士的情況正是如此:症狀稍有緩解,一停藥便全面復發,猶如被病痛緊緊纏繞。 考量其狀況,陳惠萱建議輔以「靜脈營養點滴療法」,結合功能醫學概念,調整飲食、生活作息及補充營養素。4、5次靜脈點滴後,林女士的疼痛明顯下降。「疼痛減輕,精神狀態和睡眠品質都有明顯改善,生活終於可以回歸正常。」她如釋重負地分享。 陳惠萱說,以功能醫學的看法,纖維肌痛症可能與腸道菌相失衡、壓力荷爾蒙異常、粒線體功能障礙及營養素缺乏等因素相關。長期疼痛患者應先排除其他病因後,結合藥物與靜脈營養等輔助療法,有助減少藥量、降低副作用。若出現慢性疼痛、疲勞或睡眠問題,及早尋求專業評估,擺脫「公主病」並非夢想,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攝護腺正子攝影 可揪癌細胞轉移

台北榮總引進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可更容易找到移轉的癌細胞予以精準治療。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14日指出,男性攝護腺癌發病人數逐年增加,且經常發現時已是第3或第4期。台北榮總引進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PET),可更有效發現轉移的癌細胞,僅去年就成功進行了500次PSMA正子攝影。 62歲江先生,10年前因攝護腺癌於外院接受機器手臂輔助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一度下降,但隨後數值逐漸上升,即使加上荷爾蒙去勢治療仍無法穩定控制病情,轉至北榮總就醫尋求協助。在接受PSMA正子攝影之後,發現骨盆腔內隱藏局部復發的病灶。 黃逸修表示,經泌尿腫瘤團隊評估後,江先生接受放射治療針對復發的病灶進行攻擊,PSA指數顯著下降至接近零(0.008 ng/mL),並在後續1年半的追蹤中未見復發,目前已成功脫離荷爾蒙去勢治療。 北榮泌尿腫瘤暨治療研究中心主任鍾孝仁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來臨,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脅。依據國健署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居第3名,尤其在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族群中發生率持續上升。 鍾孝仁表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並無症狀,當出現排尿不順或血尿時,癌細胞通常已經轉移,約有3成的患者是到了第4期才被發現。呼籲在健保納入PSA為體檢項目之前,50歲以上男性每年都應自費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逸修指出,PSMA正子攝影有機會能夠讓醫師找出潛藏的復發攝護腺癌病灶,進行高精準度的治療,且PSMA正子攝影應用範圍不限於局部復發的攝護腺癌患者,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的病患也有極大助益。 北榮影像診療部醫師李誌謙表示,透過PSMA正子攝影精準鎖定轉移的部位,進一步決定是否進行局部放射治療,或採用177Lu-PSMA標靶核種治療,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導入轉移之病灶,進行更有效的全身性治療。

Read More

腹痛嘔吐拖7年 3個月瘦4.5kg

  謝姓少年母親(中)感謝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右)與護理人員悉心照護。(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4歲謝姓少年從7歲開始就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腹痛、腹瀉、便秘等,母親帶著他四處求醫皆未改善,去年開始出現持續性惡心、嘔吐狀況,使體重明顯下降,再次就醫,確診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還出現出血性胃炎及輕度迴腸炎合併局部結節性增生。經醫師建議,自費使用達文西進行十二指腸空腸繞道吻合手術,少年住院7天即出院返家休養,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 謝姓少年身高169公分,但3個月內體重從52.5公斤下降到48公斤,術後3個月,重新回歸正常校園生活。謝媽媽表示,孩子因常常因為肚子痛而請病假,曾經整整1年時間無法好好上學,也使她也無法工作,造成很大困擾,當時跑遍中西醫,有醫師診斷是血管壓迫造成,甚至有醫師說把孩子養胖就好了,更有醫師建議用鼻胃管灌食治療,但都未有改善。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指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很少見且診斷不易,罹患機率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3,女性多於男性,為人體十二指腸會經過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的夾角處,當原本撐開夾角處的堆積脂肪減少、消失或先天結構異常時,就會造成十二指腸遭兩動脈夾住,而形成腸阻塞,食物無法從胃進入腸道,導致胃與十二指腸嚴重擴張,出現肚痛、腹脹、嘔吐與食慾不佳等症狀,嚴重時會造成膽汁嘔吐、體重驟降、營養不良、電解質異常或腸壁壞死等。 郭敏勇表示,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孩子,常因不定時的腹痛、想吐等症狀被誤認為是不想上學的藉口,不僅造成孩子痛苦,家長也承受極大的精神壓力。謝姓少年與媽媽因想要儘快恢復健康,且術後也能即早回歸校園,因此建議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避免傳統手術在腹部留下大傷口,少年腹部只留下3個小切口,手術將十二指腸阻塞前段打開直接與空腸做吻合,使食物能直接從胃部進入腸道,營養也能正常吸收。 郭敏勇呼籲家長,若孩子飯後出現腹脹、腹痛或伴隨惡心情況,就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視與檢查,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或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成長,也減少全家人精神上受到病痛的折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