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症候群 改善生活型態增加長壽蛋白

  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生活型態的改善有助增加長壽蛋白(Klotho),降低疾病風險。(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退化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年長症候群」可能因多重因素交互影響,導致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失智、肌少症等慢性病,50歲以上民眾約有3成以上會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生活型態的改善有助增加長壽蛋白(Klotho),降低疾病風險。 生活型態醫學目的在於減少罹病的時間、延緩失能,長壽蛋白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能抗氧化、減少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風險,然而長壽蛋白會隨年齡而遞減,透過均衡的營養攝取、適當運動、減少壓力、良好睡眠、多參與社交活動、戒除不良習慣等,有助增加長壽蛋白。 長壽蛋白由腎臟製造,營養補充上涵蓋地中海食物如蔬果、堅果、橄欖油、魚肉和部份白肉、海鮮。 黑巧克力、薑黃等同樣對健康有益;燕麥、地瓜、五穀雜糧亦含有長壽蛋白。避免糖類、醃製品、加工肉品、油炸燒烤、反式脂肪等。 長壽蛋白屬於一種運動激素,透由運動能夠增加,且長壽蛋白還有降低脂肪、改善肌肉強度、增加粒腺體等功能,建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此外,減少壓力是增加長壽蛋白的良方,放鬆是健康生活的關鍵。睡眠分泌的褪黑激素具有可抗氧化和抗發炎,減少癌症、退化性神經疾病、心臟病等的發生率、也能促進長壽蛋白,良好睡眠也有助改善健康。 長壽蛋白也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社交活動有助活化腦神經、減少慢性疾病,避免抽菸、嚼檳榔、過度飲酒和吸食毒品等不良習慣,減少毒性物質傷害。

Read More

多款癌藥納給付 新制上路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7月31日公布8月新制,除多款癌症新藥納健保給付,還有打抗生素從住院改門診處理,估逾2萬人受惠,挹注預算1億元;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全年適用對象,則增列2類。 健保署昨天說明,自8月起新增「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獎勵方案」,以提升病人醫療可近性並減少住院需求,不僅有效縮短住院天數,更有助於提升醫院病床周轉率與整體照護品質。 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對象為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術後感染等病情穩定、行動力良好感染症患者等,若無法以口服抗生素治療,需要施打靜脈抗生素治療者。健保署預估,打抗生素從住院改門診處理,逾2萬人受惠,挹注預算新台幣1億元。 健保署自8月以後,多款新藥給付上路,包含暫予支付含glofitamab成分藥品Columvi 2.5mg及10mg共2項目及其藥品給付規定,受益對象為先前曾接受至少兩線全身治療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成人病人,預估治療人數第1年至第5年約70人至108人。 針對無法接受高強度化學治療初診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修訂含venetoclax成分藥品及azacitidine成分藥品注射劑,預估治療人數第1年至第5年約189人至230人,藥費約1.73億元至2.10億元。 擴增給付予因中致吐性癌症化療藥物引起的急性或延遲性惡心與嘔吐病人,含palonosetron及netupitant成分複方製劑Akynzeo Capsules支付價格及修訂其藥品給付規定,健保署預估治療人次第1年至第5年約1.82萬人次至3.40萬人次,藥費約2923萬元至5456萬元。 路

Read More

打疫苗罹格林巴利症候群 肌力喪失

醫師林玫君表示,罹格林巴利症候群經復健治療改善。(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阿福」(化名)在接種疫苗後,罹患罕見的免疫性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症候群」(GBS),導致四肢末端麻木、肌力喪失。經多家醫院檢查確診為疫苗誘發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造成多發性神經炎。在急性期治療中,他接受了5次血漿置換術,病情逐漸穩定後,經過6個多月的復健,阿福從需完全仰賴輪椅,到現在可獨立站立、行走提物、使用筷子用餐,甚至完成洗澡與穿脫衣物等日常自理動作。 灣榮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玫君表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急性發炎所導致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從下肢開始蔓延至全身,引發癱瘓、感覺異常,甚至影響自律神經功能。雖然疾病本身可望完全康復,但病程初期常讓患者陷入無力與焦慮,所以關鍵在於早期復健治療。 林玫君指出,復健團隊依據「最適挑戰」理念,為阿福量身打造分級訓練課程,確保各階段訓練在能力範圍內又具有適當挑戰性,促使功能逐步恢復。 林玫君表示,在物理治療方面,團隊運用「經皮電刺激」舒緩神經感覺異常,搭配登山機、腳踏車訓練器、膝伸直訓練器等多元運動設備,增強下肢肌力與動作協調,改善臀中肌穩定性、平衡能力與膝關節控制。進階階段使用懸吊系統結合跑步機進行步態訓練,確保安全的同時,也提升訓練效果。 林玫君補充,職能治療方面則針對阿福雙上肢功能、核心控制與生活功能進行強化。使用桌上型手搖機訓練肩肘活動與手部抓握,還能同時提升心肺耐力。透過上肢推舉器、攀爬架與常見生活用品設計課程,讓訓練更貼近日常。例如插針板能強化指節精細動作,幫助他順利完成如拿藥、挑魚刺、拿錢、翻紙等細部活動。

Read More

民團:每包菸4百元 吸菸人口少70萬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菸害防制聯盟31日呼籲,將每包香菸售價由目前的約110元漲為400元,預測吸菸人數會減少70萬人、10年內癌症死亡數減少1萬5千人,達成「健康台灣」癌症死亡減1/3的目標。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在世界控菸大會焦點論壇中指出,過去20、30年台灣吸菸文化顯著改變,公共室內幾乎已經看不到吸菸者,吸菸有害健康已是人盡皆知,台灣吸菸人數也已減半,但估計仍有230萬名吸菸者。 國民健康署估算,台灣每年約有2萬7千人死於菸害,相當於每20分鐘就有1人死亡,雖然吸菸人口減少了一半,但因菸害死亡有10至30年的潛伏期,加上人口老化,使菸害死亡數人數不降反升。 溫啟邦指出,法國菸價漲3倍後,估計吸菸率與肺癌死亡率都出現減半,證明漲菸價會可減少吸菸人員,台灣菸價若能從110元提高至400元,AI預測吸菸人數會減少70萬人,即1/3的吸菸者將會戒菸,男生吸菸率可降至14%,且持續吸菸者也會減量吸菸1/3,10年內癌症死亡數的減少可達1萬5千人。 溫啟邦表示,大幅提高菸價也可避免慢性擠壓吸菸者,也是預防青少年吸菸最有效方法,粗估在大幅全面戒菸前提下,台灣仍有160萬人吸菸,即每6人仍有1人吸菸,每年由香菸漲價的額外收入,就算在吸菸者減少情況下估計每年仍可達1250億元,仍是筆可觀收穫,用以填補台電的虧損綽綽有餘。

Read More

石崇良說話了 失智新藥欣智樂 不建議納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今年核准2款失智症新藥,分別為「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但目前採自費要價100萬到150萬元,各界盼納健保。健保署長石崇良31日說,「欣智樂」經專家會議評估不建議納給付;至於「樂意保」剛申請,預估明年初有結論。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31日邀請衛福部就「因應2026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升級3.0,盤點、檢討及精進台灣失智症預防、照護、用藥等政策」進行專題報告,民進黨立法委員劉建國、李坤城質詢,關注失智新藥能否納入健保。 劉建國以「1人失智、全家喪志」來形容失智症家庭煎熬程度。他說,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國內家庭照顧1名失智者的顯性成本高達千萬元,新藥若能夠延緩患者惡化速度2到3年,百萬元藥費十分划算。 石崇良答詢表示,欣智樂已經專家會議討論,會中認為雖完成臨床3期臨床試驗,但使用的追蹤時間不夠久,長期效益不明,加上藥費高昂,未必符合成本效益,同時,參考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際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均未建議支付使用,因此決議為不建議納入健保給付。 至於樂意保,石崇良說,7月才剛提出申請,還在程序中,會先進行45天醫療科技評估,再送入專家會議,預估明年初才會有結果。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達文西 台北走失的貓11-5

■解昆樺 就在這條我確信自己從沒踏足過,Google Map可能都找不到的巷子裡,我感覺到一種奇怪的牽引力。是什麼東西在輕輕地拉著我的衣角,或者說,在我腦海播放一段無聲的、重複的旋律,引導我往前走。不是聲音,更像是一種……頻率的共振?「好吧好吧,」我對著空氣(或者那個不知名的頻率)投降,「我跟你走就是了。不過最好不是什麼奇怪的直銷說明會。」 我順著那種微妙感覺走去,來到一扇看起來飽經風霜、但擦拭得很乾淨的舊木門前。門上沒有任何招牌,只有一塊小小的、顏色暗沉、幾乎被磨平的黃銅門牌,上面用一種很古老的字體刻著模糊的字跡,仔細看,像是「午夜」。門旁邊的窗戶(如果那能稱為窗戶的話,更像是一條細縫)透出微弱而溫暖的燈光,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奇特的、難以形容的氣味——像是舊書特有的、帶著灰塵味的乾爽氣息,混合著乾燥花草或某種中藥材的澀味,還有一絲極淡的、若有似無的、像是檀香或手沖咖啡的尾韻。 這裡……到底是什麼鬼地方?我的心臟開始像超速的捷運一樣狂跳。理性告訴我,只要是正常的翻譯從業同仁,此刻都應該立刻轉身,拔腿就跑,順便檢查一下手機是否還有訊號。但是,某種比理性更頑固的好奇心,或者說是那種被日常裂縫邊緣的黑暗所吸引的暈眩感,像一隻冰涼的手,推著我的後背。我深吸一口氣,伸出手,輕輕推開了那扇比想像中要沉重的門。 門後是一個完全超乎我想像的空間。比看起來要深邃得多,兩側是頂到天花板的巨大舊書架,塞滿了無數的書籍,各種語言、各種裝訂,看起來亂中有序,或者說,亂得很有風格。(裡面有沒有我的翻譯?)書架間散落著幾張不成套的、看起來就很舒服的舊沙發和單人椅,上面隨意堆著書本或繡花的靠墊。空氣中那股混合著陳舊書香、乾燥植物和微甜香氣的味道更濃了,但並不難聞,反而有種……讓人平靜下來的奇特魔力。最裡面是一個幾乎被書本和各種奇奇怪怪小物件,如老舊的地球儀、羽毛筆、斑駁的星象圖淹沒的吧檯——吧檯後,站著一個人。 是個女人。年紀難以判斷,可能二十幾,也可能一百二十幾。昏暗,而且我有著被冰島文加劇的散光。她穿著樣式簡單、質料看起來很好的素色長衫,長髮隨意用一根看起來像古董的簪子挽著。她的輪廓在吧檯昏黃的燈光下,柔和而模糊,像一幅年代久遠的肖像畫。她抬起頭,目光落在我的身上。那眼神非常平靜,像一潭深不見底的古井,有洞悉一切、了然於心的沉穩。她看到我,臉上沒有絲毫驚訝或被打擾的表情,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嘴角甚至還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笑意,彷彿在說:「唔,比我預計的稍微晚了一點嘛。」 店裡非常安靜,靜得可以聽到自己血液在血管裡奔流的聲音(或者只是我的錯覺?)。只有老舊的木頭地板,在我踩上去時,會發出輕微的、像是在抱怨的噪音。我注意到吧檯旁邊一個高高的、由各種哲學和神秘學書籍堆疊而成的小山上,趴著一隻貓。就是牠!那隻水墨花色的貓!牠正在非常專注、非常優雅地舔著自己的前爪,身體蜷縮的弧度,以及那種「朕的世界裡只有朕和朕的爪子」的旁若無人神情,讓我的心臟又像被貓爪撓了一下——太像了,那種潛藏在慵懶之下的力量感,簡直從達文西素描的伸了出來! 「那個……請問……」我的聲音在這種過於安靜的環境裡,顯得異常響亮和乾澀。「這裡是書店嗎?還是……咖啡館?」雖然我想說書籍的葬場。 她抬起頭,放下手中正在用一塊看起來很乾淨的白色棉布擦拭的玻璃杯(我好想把它折成我家棉被的樣子)。「你可以叫它書店,」她的聲音很輕柔,像風吹過竹林,「或者咖啡館,或者茶館。或者,一個……可以暫時躲開外面,那個越來越吵鬧的現實頻率的台北街道。」她抬手指了指吧檯前一張空著的高腳椅。「要喝點什麼嗎?我剛煮了些決明子和甘草泡的茶,據說可以……穩定一下波動的能量場。」  

Read More

預防醫學很簡單 每餐蔬果占餐盤一半

  台大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左)與千禧之愛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共同推廣蔬果占餐盤一半的永續飲食。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北護分院獲千禧之愛基金會捐助,醫院員工每週1次之午餐蔬果,連續12週,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多吃蔬果有益健康,每餐蔬菜水果應占餐盤一半,實踐營養均衡與環境友善的生活模式。 千禧之愛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指出,多吃蔬果就是預防醫學的一環,如果大家都依循這種吃食方式,並減少紅肉攝取,改以白肉或植物蛋白質,不但可以達成聯合國之2030永續目標,也可減少肥胖、糖尿病、大腸直腸癌及心血管疾病的人數。 詹鼎正指出,植物為主飲食法就是每餐蔬菜水果應占餐盤一半,實踐營養均衡與環境友善的生活模式,北護分院目前正積極推動「ESG」國際永續發展目標,蔬食也能大幅減少碳足跡,是現代人兼顧健康與環保的最佳選擇。 陳欣勵表示,基金會宗旨為推廣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近年因應氣候變遷、地球永續,基金會認同國際組織EAT-Lancet對植物為主飲食的倡議,將之化為簡易好實踐的「蔬果占一半」飲食法,希望台大北護與千禧之愛基金會協力合作下,讓永續飲食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口、可行、可持續的選擇。

Read More

洗腎病友貧血 揪禍首乙狀結腸腫瘤

  消化內科醫師陳文昭(右)呼籲,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保持警覺,留意排便情形及糞便顏色形狀,若有異狀應與主治醫師討論,確認是否有大腸癌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0歲的患者,因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洗腎)合併貧血的症狀,且貧血持續未改善,經腎臟內科醫師轉介至消化內科評估,檢查後才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因為大腸癌,緊急手術後病人重回正常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靜怡表示,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洗腎病人由於腎臟功能減退,導致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下降,減少紅血球的產生,容易導致貧血,這種由慢性腎臟病(CKD)引起的狀況稱為腎性貧血,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 陳靜怡指出,臨床上,腎性貧血的嚴重度和腎功能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根據統計,甫接受洗腎治療的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超過8成以上都有腎性貧血。 上述個案因為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來常常感到異常疲憊且貧血未改善,經轉介至消化內科,醫師問診後發現,病人排便習慣改變,且糞便有口徑變細的現象,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乙狀結腸腫瘤。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醫師陳文昭表示,消化道從食道到肛門等各個部位都可能出血,許多消化道疾病一開始的症狀就是貧血。洗腎等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容易在消化道出現血管異常增生,這些不正常的血管通常增生在表淺部位,常因吞食食物磨破增生血管引發出血,進而導致貧血。由於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貧血,可能讓洗腎病人忽視消化道疾病的警訊。陳文昭建議,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保持警覺,留意排便情形及糞便顏色形狀,若有異狀也應與主治醫師討論;50至74歲的民眾可善用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是否有大腸癌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飛地留言/現代

詩/謝予騰 畫/柯適中 巷口,不識字的人們 高談著輝煌的上世紀。 當時,進口的膚色和愛情 還不大用關稅 舊時代自責而憐憫地托起他們 馱在新世界的背上。 燦爛得如上星期的颱風裡 變電箱炸開的火花。 直到所有廢棄的故事 再也無法回收,一些沒摺好的紙飛機 終於開始輕易地墜落。 原來,我們只是荒謬喜劇之下 不自知的產物。 還是帶上防噪耳機 省得攀附在床頭被高歌的昨夜,多聽一句 都令人冷冽。

Read More

扶長輩閃到腰 乳癌併發骨轉移

  高醫乳房外科團隊以病人為中心,打造全方位乳癌守護網。(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張姓退休護理人員,21年前確診罹患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無淋巴結轉移,並接受完整手術及藥物治療,早已過「追蹤5年」理應安全過關,豈料日前攙扶跌倒的鄰居長輩,感覺有「閃到腰」而就醫檢查,赫然發現竟是乳癌併發骨轉移,目前採規律治療與追蹤,持續與乳癌對抗。 對此乳癌復發的個案,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醫副院長的陳芳銘表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0至3期),在治療上力求「根治或完全緩解」,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等。 不過,若病情進展至第4期,又出現遠端轉移,或無法以手術切除,則會將治療重心放在延緩惡化,並維持生活品質,採用全身性治療以控制病情。 他強調,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生長速度較慢,治療反應普遍良好,不少病友都誤以為這類癌症相對「溫和」,只要撐過5年就能過關,卻忽略其具長程復發風險的特性。國際研究早已證實,荷爾蒙陽性乳癌存在長程復發風險,甚至有超過半數個案,在5年過後才復發,顛覆傳統「5年過關」觀念。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醫乳房外科教授侯明鋒則說,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並不如外界想像般的「安全」,不僅復發時常以「遠端轉移」為主,同時確診淋巴轉移數越多,轉移至其他器官的風險,以及死亡率均雙雙提升;更可怕的是,就算沒有淋巴轉移,同樣存在復發風險。 高醫副院長陳芳銘提醒,荷爾蒙陽性乳癌存在長程復發的風險,甚至有超過半數個案,在5年過後才復發,顛覆傳統「5年過關」觀念。 (記者王正平攝) 侯明鋒並舉一項歷時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佐證,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在確診手術後的20年內,每3人就有1人出現復發或轉移,第3期更是每2人就有1人復發。即使確診時未見淋巴轉移者,每5人仍然有1人復發。 因此,侯明鋒與陳芳銘都提醒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無論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只要呈現某些指標,就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包括腫瘤直徑超過2公分、年齡低於40歲、細胞分裂指數達20%以上,這類患者即使病情穩定,也應定期回診,依醫囑適度增加治療藥物,嚴密防堵復發風險。

Read More